“shushenx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表格教案,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表格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表格教案

篇1:《表格操作》教案

《表格操作》教案

《表格操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表格各组成部分概念; 了解“设计”和“布局”选项卡; 掌握在Word中插入或删除表格; 掌握插入或删除单元格、行、列; 掌握拆分或合并单元格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表格的一些基础知识。 (2)通过演示讲解让学生熟悉表格的基本操作。 (3)通过学生自主练习,同学间合作探究等方法,促进学生初步学会制作简单的履历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真看教师演示培养学生听课能力,提高学生记忆力。 (2)学生自主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完成任务能给学生自身带来成就感,学习积极性相应提高。 (4)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激发学习热情。 (5)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在设置美化表格的同时,发现美,创造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和“布局”选项卡;插入或删除单元格、行、列;拆分或合并单元格  2、教学难点 插入或删除单元格、行、列;拆分或合并单元格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表格的相关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巩固知识。 演示法:教师的演示帮助学生把系统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在观看教师的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对表格中具体的基本操作做了一定的记忆与理解,自己动手起来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任务驱动法:学生光光观看教师的演示是远远不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就是一门应用的课程,要学会学以致用。经过前面教师的讲解与演示,学生再加以自己动手操作,巩固起来就容易多了。学生带着任务操作练习,通过和学生讨论,向教师请教等方法,只要认真实验,掌握本节课内容并不难。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自荐书是求职者的告白,表达了求职者的求职意愿,而个人简历则是求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它反映了求职人员的基本情况和能力,是应聘方决定是否聘用的重要依据。小丫深知个人简历的重要性,因此在完成自荐书后,马上开始用Word2007中的表格功能制作个人简历。我们看看她是怎么制作个人简历的.。 2、新课讲授: 制作简历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表格的基本组成要素。表格最基本的单位是单元格,若干个单元格构成了表格的行和列。我们可以看书本P134图5-22.(移动控点、缩放控点、合并后的单元格)。【几句话带过,不做详细介绍,穿插在练习中讲解。】 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表格制作家族中两位关键成员――“设计”和“布局”选项卡。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按钮组件的功能和位置,以便学生设置制作时快速找到。】 好,我们现在就来实践一下,制作一份个人简历: 步骤1、新建空白文档 步骤2、插入空白表格 步骤3、编辑表格 (1)  输入表格的基本信息 (2)  合并部分单元格 (3)  拆分部分单元格 (4)  插入标题行和内容行 3、学生练习 游戏:大家来找茬(对照值日表成品,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并将值日表初稿修整成成品的模样。)   游戏:大家来找茬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单周 扫教室 蒋柔怡 章伶 冯依妮 林寥寥 张佳佳 陈巧玲 杨珊珊 陆琳琦 彭贵华 王雨微 单周 拖地 郭雅倩 王美巧 林瑶瑶 林康康 王茹 陈灵红 蔡丽丽 林婉晓 程雨涵 陈雨微 单周 黑板垃圾 毛威林 潘玲佳 王静意 杨涵钧 厉芷含 单周 走廊瓷砖 刘颖楠 赵顺华 蔡盼盼 金煜璐 王希S 林沅静 王蒙萨 双周 扫教室   拖地   黑板垃圾   走廊瓷砖 詹玲希 毛晶晶 陈伟梦 周慧琪 王玲玲 胡晓媛 项婷媚 颜莎莎 陈思雨 杨茜国 张宁宁 张丁蔺 王雅贝 郑晗琪 刘佳乐 林温馨 张升 王晨雅 童贤微 汪爱妮 应佳 丁骊遐 李仙聪 夏天琪 郑佳敏 阮梦柳 王碧鸿 王竞瑶 丁云豪 翁佳琦 赵露依 陈诗琦                                                               【涉及知识:合并单元格、拆分单元格、插入标题行、删除行】 【教师巡查,释疑】 4、学生上交作业,教师抽查点评。 5、课堂小结

篇2:教案:插入表格

教案:插入表格

绘制表格(一)教学设计(简)

设计者:李振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在WORD中绘制表格的方法;

2、能力训练目标:

a、对插入表格的三种方法都能掌握并有所比较;

b、掌握表格线的添加和擦除的方法。

3、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理解“行”,“列”的概念;手绘表格和擦除表格。

三、教情学情:

电脑室内有学生电脑32台(2人/每台),教师电脑1台,投影仪1套;

学生已经熟悉画图中工具的使用,并初步掌握WORD中的基本操作。

四、教学过程():

①、引入:

出示多张表格猜猜这些分别是什么表?:值日表,日课表等;

问题:你觉得这些表格是怎么变到或者说是绘制到老师的电脑里去的呢?

表格的绘制软件有画图,WORD,WPS等。我们要来学习WORD中的绘制方法。

②、表格的.绘制学习:

1、方法一:利用常用工具栏中的“插入表格”按钮来绘制表格:

a:一按,一拖再一按;b:理解“行”,“列”的概念;

任务一:第1位同学插入3*4表格,第2位同学插入4*3表格。

(出现表格嵌套或是连接在一起的问题,让同学们自己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2、方法二:通过“表格”—“插入表格”来绘制表格:

a:“表格”—“插入”—“表格”;b:出现对话框(不作具体讲解,自己动手);

任务二:第1位同学插入2*10表格,第2位同学插入10*10表格。

3、方法三:通过“表格”—“绘制表格”按钮来绘制:

a:“表格”—“绘制表格”;b:表格与边框工具栏的调用方法;

c:用绘制矩形的方法绘制表格外框;d:用绘制直线的方法来绘制表格线条;

e:橡皮擦的使用;

任务三:第1位同学完成日课表的上半部分,第2位同学完成下半部分,

完成后以日课表为名字保存在D盘。(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③展示彩色的课程表,激起学生下节课学习探索的激情。OVER!

篇3:教案空白表格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2.思想教育目标:

3.能力培养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2.难点:

(三)教学时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

[导入 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小结]

(七)作业

(六)板书设计

篇4:教案空白表格

§6.4.1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一)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发展形象思维。

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要求学生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2.要求学生能根据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方程与函数关系的研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联系。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意识.并在流畅的解题中以及对题目的高标准审题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正确地根据图象获取关键的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即良好的审题能力和读图能力以及处理和转化条件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尝试指导法.

五.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它过( , )点和( , )点,

这两点是直线y=kx+b和x轴、y轴的交点,我们知道现实生活应用题中的一次函数图像往往有自变量范围限制,所以许多现实生活应用题中的一次函数图像只是直线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题目。

Ⅱ.讲授新课

一、做一做

由于持续高温和连日无雨,某水库的蓄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干旱持续时间t(天)与蓄水量V(万米3)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干旱持续10天,蓄水量为多少?连续干旱23天呢?

(2)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生严重干旱警报.干旱多少天后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

(3)按照这个规律,预计持续干旱多少天水库将干涸?

〔师〕:请大家根据图象回答问题,在问题一、二、三中实际上提供了什么?求什么?

〔生〕:答:(1)求干旱持续10天时的蓄水量,实际上就是提供了t=10,求所对应的V的值.

即t=10天时,V约为1000万米3.

同理可知当t=23天时,V约为750万米3.

〔生〕:(2)当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也就是提供了V=400万米3,求所对应的t的值.

当V=400万米3时,所对应的t的值约为40天.

〔生〕:水库干涸也就是V=0万米3,所以求函数图象与横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所求.

当V=0万米3时,所对应的t的值约为60天.

二、练一练

某种摩托车的油箱最多可储油10升,加满油后,油箱中的剩余油量y(升)与摩托车行驶路程x(千米)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一箱汽油可供摩托车行驶多少千米?

(2)摩托车每行驶100千米消耗多少升汽油?

(3)油箱中的剩余油量小于1升时,摩托车将自动报警,行驶多少千米后,摩托车将自动报警?

〔师〕:在问题一中提供了什么?要求什么?

〔生〕:提供了y=10升,求相应的x的值。

〔师〕:对吗?再考虑一下,问题一提供的到底是什么?

〔生〕:哦,错了,应该是y=0升,求相应的x的值。

当y=0升时,x=500千米。

因此一箱汽油可供摩托车行驶500千米。

〔师〕:对了,我们在处理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图像题目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审题,不要只是看字面意思,避免出错。

那么问题二又怎么办呢?

〔生〕:x从0增加到100时,y从10减少到8,减少了2,因此摩托车每行驶100千米消耗2升汽油。

〔师〕:问题三呢?

〔生〕:当y=1升时,x=450千米。

因此行驶了450千米后,摩托车将自动报警。

(及时小结:我们在做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图像类题目时要注意审题以及相关的条件转化)

Ⅲ.课堂练习

(一)补充练习

篇5:校外探路表格教案

1、观察、熟悉学校周边环境,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相关体验。

2、正确辨认方向,了解路线图的作用,能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周边的路线图。

重点:了解路线图的作用,看懂简单的路线图。

难点:知道画路线图的方法,学画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所以本课主要采取活动体验、实际考察等教学策略,以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并采用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使本课教学能够产生最大化的有效。

【教学过程】

活动一:重温故里,学会认路

老师出示收集的学校附近的建筑物的图片、照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地方。(同时渗透、理解“标示性”建筑物的含意)

A、激趣:(出示配乐图片)

B、学生猜图片:这是哪儿?我们学校大门朝西,以学校为中心,它在哪个方位?

C、总结引导:这些图片都有什么特点?(代表性、典型性、标志性)

活动二:初尝画“路线图”

A、同学们,今天我们学校来了许多客人,(来,我们与这些客人打个招呼。)这些客人们来自闽西各地,但他们都会在新泉“车站”下车,从“车站”到我们“学校”你有哪些方式?哪种方式最简单、实用而且还省钱?

B、你能告诉客人怎么走吗?朝哪个方向?一路上都会经过哪些有标志性的建筑物?(板书:辨清方向、找“标志性”建筑物)

C、鼓励:感谢你为我们的客人节省了车费,而且还锻炼了身体。

D、画“路线图”。

现在知道怎样画了“路线图”吧!那,拿出纸张开始画吧。(纸张一)

E、交流、展示,解说、鼓励。

①客人们根据这张路线图,能找到我们学校吗?(提醒纠正:如能多个图例,一定会更清楚的。)板书:设计图例

②你一定会得到所有客人颂许(笑脸)的。

F、总结画路线图的方法。

结合板书总结:(板书:安全抵达)

活动三:介绍新泉,绘画路线图

过渡1:分为五组:美食组、风光组、疗养组、机构组、综合组。

过渡2:分组活动。(做好组名称牌子)

过渡3:同学们愿意给客人们做导游吗?

A、分组交流:

B、师发纸(纸张二),学生交流、绘图。

C、展示(学生根据路线图介绍,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D、总结:

活动四:课外延伸,活动天地

1、过渡:

2、师小结:

3、作业:每个同学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完成路线图后,把你画的路线图交给爸爸妈妈,让他们评一评,在☆打上“√”。(纸张二)

篇6:小学语文教案表格

设计理念:

表格教案(通用12篇)

1、以读为本 品读感悟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知美丽,我安排了自由读、比读、齐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读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结合朗读加强指导,提升朗读水平,增强语感。

2、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情感熏陶、审美鉴赏的教材。如果学生能看到小兴安岭的真实画面,他们会惊讶,会陶醉,为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而有所感慨,有所抒发。因此,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适时出现小兴安岭美丽景色的画面,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3、理清写作顺序 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找描写四季的句子,理清写作顺序;师引导学习描写春、夏的特点,生自学秋、冬的描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是美丽的,物产是丰富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3、认识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小兴安岭的树木,树木真多呀!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展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小兴安岭。(板书课题:23 美丽的小兴安岭)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课的开始,就让孩子们感受小兴安岭的树多,引发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向往!】 二、精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以它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

季的风光,那到底是怎样介绍的呢?看自学提示:

(1)画出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说说感受。

(2)自己先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走进课文,看自学提示品读,这里的品读,就多了任务,多了一点读的自觉,并使学生在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写作顺序。】

2.小组交流。

三.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

2. 小组 交流

(1)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说说你感兴趣的景物。

如:

〈1〉“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树木有什么特点?“抽出”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通过理解词语、绘画、朗读的形式展示出来)

用换词的方式体会“抽出” 这个词的生动和形象性。

〈2〉 “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花汇成小溪,淙淙地留着。”(出示课件)(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雪水有什么特点?

②雪水流动的声音大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③描写流水声的词你还知道有哪些?

〈3〉“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小鹿在溪边干什么?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用学习“春天”的方法理解课文,自学后,小组可交换意见,解决疑难问题。学习方法:

①边读边想,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词语

③感情朗读课文。

2、夏天的树木是怎样,读有关句子(出示课件)

①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找出最能突出夏天小兴安岭树木特点的词,理解“葱葱茏茏”。②用换词方式,体会“密密层层”、“封”的准确性。

②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你从哪儿可以具体看出来?(“挡”、“遮”) ④教师范读,再指导读好这个句。过渡:刚才这个句子是老师最喜欢的句子,你又喜欢哪句?

3、第二句:“浓雾”

① 出示这句子,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词。

② 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浸”。

③ 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雾在山谷里飘起,由于森林被叶子封得严严实实的,雾不易散去,整个森林就像泡在浓雾中。你要是置身其中,你感觉怎样?能读出你的感觉吗?

(4)第三句:“太阳” (出示课件)

①出示句子,让学生质疑。

②看图理解“缕”、“像利剑” 。

③朗读这个句子。

(5)第四句:“野花” (出示课件)

①出示句子,说说这句好在哪儿?

②齐读句子。

(6)小结:这一段只用了四句话就把小兴安岭夏天阳光灿烂、浓雾弥漫、树木葱茏、野花盛开的诱人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学生通过自由读书、找词找句、交流、感悟、朗读,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兴安岭的美丽有了全面的了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老师适当的点拨、引领,实现学生、教师、本文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师生的这种平等对话,把孩子的学引向深入。】

五、默读课文,自学第四、第五自然段

我们知道小兴安岭的春天、夏天都很美,那秋天、冬天又怎样呢?你们想知道吗?现在,老师让你们自己去走一走,看一看。(学生继续用上述方法,默读课文,自学四、五自然段,看看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读懂一段写景文章”的方法) 【设计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学习春、夏的基础上,自学秋、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检查自学情况

① 第四、第五自然段各写了什么景物?

② 在“秋天”、“冬天”一段,哪个句子写得好?

③ 出示句子:

④ a.落叶在林间飞舞

b.西北风呼呼地刮着 (词语替换法,让学生理解“飞舞”更能表现秋天的欢快、活泼;“刮”突出西北风非常猛烈)【设计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用词准确、形象。】

2. 小结:秋天果实累累,遍地是名贵药材,无边的森林尽是宝藏,这多么令人惊喜!冬天,小兴安岭雪花纷飞,动物们独特的过冬方式给文章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这两段,作者也是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刻写出来的。

3. 指导学生读出丰收的喜悦及动物的不同表现。

六、课堂总结 :刚才,我们大家在小兴安岭里一同度过了春、夏、秋、冬,那里景色诱人,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地方?(大花园、宝库)齐读最后一段。

七、总结全文,渗透环保意识

(1)师:小兴安岭不仅美,而且是一座宝库。但是通过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我们知道了,有许多珍贵的树正被人砍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生自由说

(3)师总结:对,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让小兴安岭一直美下去。

八、课外练笔

我的家乡和学校也很美,我要写一写家乡或者学校的一处景物。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课的结尾,我通过让他们欣赏家乡的美或学校的美,也写一写自己的家乡或学校。让孩子们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从而激发孩子们也来热爱自己的家乡或学校。)

九、板书设计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绿色的海洋

春 抽出新枝 长出嫩叶

夏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秋 落叶飞舞 果实累累

冬 树上积雪 动物过冬

篇7:《调整表格》信息技术教案

《调整表格》信息技术教案

[课时]:1节课

[教学内容]:表格环绕方式;特殊符号的插入;表格行高和列宽的调整;删除行和列。

[教学目标]:

1、通常学习,掌握如何设置表格环绕的方式、会在WORD中插入特殊符号、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表格的行高和列宽、并且可以删除行和列。

2、让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表格的调整

[教学难点]:表格行高和列宽的调整、表格的选中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室、远志广播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表格制作幻方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做一做课本第8页的图1中的5阶幻方。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动手制作5阶幻方。教师巡视。

二、表格环绕方式

师:寻找幻方是一种很有趣的数学游戏,为了便于比较、寻找相邻阶的幻方,我们需要把他们排列在一起。要怎样才能拖动表格,使他们排成一排呢?

活动一:

1、让学生先动手试一试!教师或者会的学生来讲解方法。

2、请学生们用学会的方法,将表格拖放成一排。期间会遇到问题,无法完成排列的任务,教师讲解如何设置表格的环绕方式。

3、请学生们修改表格的'环绕方式,再拖动一次试试。

师:在WORD中,环绕方式会影响到表格以及图片等的排列,所以当大家在排列上遇到问题时,请先试一试改变表格或者图片的环绕方式。

三、表格的调整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活动二:

1、请同学们制作一个4行4列的表格

2、为了美观,要求把表格中的每一个单元格都设置成正方形

师:正方形有什么特征?课本中那些内容可以教我们,如何设置出正方形。

设置中可能会涉及到表格选中的问题,学生尝试失败后,讲解表格选中的方法。

3、在完成前两步后,要求学生在表格中的任意位置插入6个五角星。用4次的删除操作使方格中不再有五角星。试试看,可能吗?

删除方法参照课本第12页的操作。

四、练习

1、完成课本第13页的试一试。(提示:注意表格的行数和列数)

2、完成任务一后,可以在WORD插入20×20的表格,并通过特殊符号中的黑白圆圈走五子棋。

[板书设计]:

移动符号

选中表格

选中的部分呈现黑色(即高亮状态)

篇8:六年级数学表格教案

目标

1、掌握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感受小数、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联系。

2、经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归纳总结能力。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在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联系之美。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掌握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熟练地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学习评价设计在例1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对几种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五育融合育人点提示

复习引入

1、五一班今天到校48人,病假、事假各1人,今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做法。

3、看来大家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做法。

探究新知

1、感悟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需要。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出示第6页上空气质量监测的情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找到“我们监测了4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和“其中有35%的城市达到了二级标准”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2)引导思考,解决问题。

①要解决“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又怎么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相同,用乘法计算,列式为340×35%。

②学生先独立计算,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集体汇报、交流。

方法一:340×35% =340× =119(个)想: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因为35%=,所以340×35%=340×。

方法二:340×35% =340×0.35 =119(个)想: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把因为35%==0.35,340×35%=340×0.35。

(3)归纳小结,引出新课。刚才我们用的什么方法解决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

板书课题: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2、教学例1: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课件出示例1。

(1)把17%,40%化成分数。

①学生先独立计算,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②全班集体汇报、交流。指出“40%=”中的“”不是最简分数,要将“”化简成最简分数“”。

③练一练:把35%、125%、430%化成分数④想一想:0.25%和0.5%怎样化成分数?

(2)把46%,128%化成小数。

①学生先独立计算,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②全班集体汇报、交流方法。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第一种:46%==46÷100=0.46 128%==128÷100=1.28

第二种:46%==0、46 128%==1.28

第三种:46%=0.46 128%=1.28比较分析,优化算法。在这三种转化方法,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集体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三种写法更加简便易懂。及时练习,巩固提高。你能把0、5%化成小数吗?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最后集体交流。

(3)归纳整理,小结提升。

议一议: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呢?

小结:百分数化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最简分数;百分数化小数,可以直接去掉百分号,同时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练一练:把5%、430% 、70.5%化成小数交流获取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分析理解题意。独立计算,再同桌交流,全班集体汇报、交流。

归纳小结先独立计算,再同桌交流,全班集体汇报。独立完成。先独立计算,再同桌交流,全班集体汇报。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最后集体交流。

讨论小结。独立完成。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在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联系之美。

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三人一组对口令。第一人说百分数,第二人说分数,第三人说小数。每玩三次后,就互相交换角色。

2、课堂活动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学生指出:做题时,要先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再根据分数涂色。三人一组对口令。独立完成,全班集体交流。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谈收获。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1-2题,第9题。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百分数化小数35%= =0.35

方法一:340×35%

方法二:340×35% =340× =340×0.35 =119(个)=119(个)例1: 17%= 40%= =

第一种:46%==46÷100=0.46 128%==128÷100=1.28

第二种:46%==0.46 128%==1.28

第三种:46%=0.46 128%=1.28百分数化小数,可以直接去掉百分号,同时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教学反思

篇9: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表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篇10: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表格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

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

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

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x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回答问题。r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课)g1.我国最早的人类g

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图》”,提出问题。

(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

(2)元谋人的体质有哪些特征?

(3)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观察并抢答:

(1)云南元谋县。

(2)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会不会制造工具。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人的发现?

动脑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图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分组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①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提出问题: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③根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讲述北京人劳动的情景。

④讨论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火对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3.动动手:今天我们学习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把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标识在《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播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的动画。

篇11: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表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的传说。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与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出示课题)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1.农业起源的传说

(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开展讨论,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

师: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为有名。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究竟谁的功劳?谁才是真正的华夏之祖呢?

师:通过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对华夏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课件展示:中国古代地图、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老师讲解: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姓姜,生下来是牛头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经常挨饿。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那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于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尝遍百草。据说,他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有时一天就中毒达70多次,最后终于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吃。传说中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干湿、肥瘠、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类别,并制作劳动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称为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师:农业真是炎帝发明的吗?那么这个传说有没有真实成分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农业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传说中的这样一个过程,原始农业的确是由采集发展来的。正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住处附近驯化和栽培这些植物,才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远古时

候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不是一个人短时的功劳。但是,后人在追述历史时,总爱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的杰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黄帝也是这样,传说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他还发明铜车、车船、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等。(课件展示:黄帝画像和传说中黄帝的发明)

师:传说中黄帝、炎帝对原始农业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贡献。炎帝因此被尊奉为神农,黄帝更被尊奉为中华人文始祖,他们另外一个巨大贡献是推动了华夏族的形成。

2.华夏族的形成

师:随着炎帝、黄帝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和财富,双方产生尖锐矛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各个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回答: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课件展示: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师:炎黄部落联盟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称为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即是汉族的前身,故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炎帝、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受到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尊敬和纪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陕西的黄帝陵是华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来扫墓祭祖的人络绎不绝。

(多媒体播放《海内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祭祖活动》或者指导学生看图)

(组织学生讨论)在黄帝陵举行祭祖活动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点拨:结合炎帝和黄帝的贡献、说明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华夏儿女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们应学习体会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师: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其中尧舜禹及其“禅让”的传说最为。

二、禅让的传说

(本目内容简略,学生理解禅让较难,为化难为易,宜用归纳法由具体到抽象,最后给禅让下定义)

(展示传说中尧舜禹的画像)

老师先提出如下问题:

1.三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顺序是怎样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经过了哪几个步骤?他们为什么能够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3.在你看来什么是“禅让制”?“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过渡:禅让制其实就是通过部落首领民主推荐贤能的、能为各部落接受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舜以其高尚品质得到部落首领的信任被举荐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则因为治水有功被推荐为部落联盟首领,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大禹治水的传说。

三、治水的传说

(本目故事性强,文字也无障碍,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课件展示《大禹治水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1.禹和鲧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师:疏导——成功:堵塞——失败

(展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

2.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师:传说大禹治水历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你认为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能答出1、2其中之一方面就应该肯定。

4.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师引导:远古发生过大水;水灾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与洪水进行艰苦的斗争;那时人们通过民主选举治水的人;通过多次失败,人们总结出治水经验,用疏导的方法取得治水成功。

5.大禹治水成功对部落联盟发展和禹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为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王朝——夏朝创造了条件。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大量远古传说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我想知道同学们有怎样的感想,得到了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发言,畅谈本课学习的感悟和收获。

篇12:八年级语文表格试教案

课题

第一单元第1课 1、新闻两则

课型 新授

导 学

目 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

、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

、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重 点 掌握新闻知识。 难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导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我的反思

第 一 课 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 )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

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

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

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