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视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关于诚实的故事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关于诚实的故事有哪些,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诚实的故事
一个叫陶陶的孩子在树林边的草地上放羊,觉得无聊,就想:没事干,我来骗骗树林里伐木的村民,不是很有意思吗?于是,他喊了起来:“来人啊,狼吃羊了!”正在劳作的村民听到喊声,拿着斧头就赶来了,问:“狼呢?”陶陶边笑边说:“哪里有什么狼,我是喊着玩的,”村民们瞪了他一眼,又去干活了。
第二天,陶陶想到昨天村民慌慌张张地跑来跑去挺有意思的,就再次喊到:“快来人啊,狼要吃羊了。”这次来了更多的村民,他们拿着干活的工具,匆匆忙忙地从地里奔过来,陶陶看了哈哈大笑,说:“你们真笨,昨天受骗了,今天还是不长记性啊!”村民们看着这个顽皮的孩子,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走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不能像陶陶那样。
篇2:诚实的故事
曾经有朋友问我:“每次开会或搞活动都会有人迟到,为什么你还要提前到呢?”面对这个提问我感到十分可笑,守时不仅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浪费别人的时间呢?我们有什么权利去浪费别人的时间呢?是的,上天从来没有给予我们任何不守时的理由,更没有赋予我们任何权利去浪费别人的时间!
高尔基曾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懊悔的就是时间。”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呼唤着人们的时间意识。守时,理应是现代人所必备素质之一。但是,你我或多或少都经历着这样的情景:和朋友聚会时、集体活动时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偶尔一次两次的失约、一次两次的迟到,似乎在快节奏的当今生活中迟到是情有可原的,然而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那一两个人身上不守时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信息经济时代,时间的价值已远非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可比。不守时,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别人的生命。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康德要去朋友家拜访,约好时间11点到。当天,他从另一个小镇乘马车赶去,可是因为一条河上的桥坏了,而拦住去路,如果绕道,不能准时到达,将失信于人。康德花200法郎买下河边的农民旧屋,让农夫从木屋上拆几根木条,补搭桥,做完就还回。之后,他飞快地赶马车向人家驶去,终于在10:50到站。朋友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你真守时!”
这则“守时”的故事让我深受震撼——当今,多少违背诺言,浪费时间,却嘲笑真正守时的人。也许,你会说康德太傻了,用200法郎买时间?哈哈,可笑。我一定会反驳你:时间就是金钱,而金钱却买不到时间,却能用实际行动守住“诺言中的时间”。林清玄的散文《和时间赛跑》中有这样一段话: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快一步,如果加把劲儿,有时可以快好几步。这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守时就是遵守承诺,按时到达要去的地方,没有例外,没有借口,任何时候都得做到。即便你因为特殊原因不得不失约,也应该提前打电话通知对方,向对方表示你的歉意。这不是一件小事,它代表了你的素质和做人的态度。这里不是要告诉你守时这条原则的重要程度,是要告诉你一些它如此重要的原因。如果你对别人的时间不表示尊重,你也不能期望别人会尊重你的时间。一旦你不守时,你就会失去影响力或者道德的力量。但守时的人会赢得职员、助手、货商、顾客……每一个人的好感。
守时是一种文明,一种美德。虽然守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好的一种习惯。可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开始永远收获不到成功。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不迟到做起,做一个守时的人,向迟到告别!
篇3: 诚实的故事
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最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立刻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证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最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商鞅立木取信
分析:“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话题:“人无信不立”“诚信”“证明”
篇4: 诚实的故事
华盛顿与尼克松、克林顿的比较
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十分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一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两位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
篇5:诚实的名人故事
2014 年8月17日,新闻传播类知名学术期刊《国际新闻界》刊登了一则《关于于艳茹论文抄袭的公告》。世界历史专业博士于艳茹发表的论文《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存在严重抄袭行为,而于艳茹也承认抄袭事实,一时间“抄袭门”事件将北大历史系女博士于艳茹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2015年1月9 日,北大通报撤销其博士学位,再度引发公众关注。1月20日,于艳茹正式向北大提出申诉,认为“北大对我处理得过重”。2月28日,沉默半年多的于艳茹接受记者的专访,首次回应此事,称绝对不能接受北大撤销其博士学位的处理决定。而北大则回应会按照程序处理申诉。
于艳茹说,北大进行的长达四五个月的调查处理过程中,只是在2014年9月9日,调查小组约谈过一次,询问关于文章的问题。其余的时间,她一直处于“缺席审判”的状态。那段时间里,她仿佛在断头台上上上下下了好几回,那段“刀压脖子”的日子,比媒体轰炸的时候还要难熬一万倍。北大给的处理决定上写这篇文章是 “在校期间发表的”,但于艳茹反驳说,事实上,这篇文章是在她毕业离校后的2013年7月23日发表的,而她的博士学位证书上的落款时间是2013年7月5日。
于艳茹认为北大通报说她“承认抄袭事实”是失实的。她在给北大写的书面说明和约谈记录中,从没有过“承认抄袭”的说法。于艳茹认为那篇文章在客观上是否构成抄袭是有疑问的她自己也绝对没有抄袭的主观故意,错误主要在于她对杂志和文章定位有误以及写作经验不足导致的技术失误,因为在文章的一开头她就两次引用了那篇英文文章,并注释了作者名字、著作。于艳茹觉得自己如果是故意抄袭,就会彻底隐藏那篇文章。北大并没有因这篇文章撤销她博士学位的处理权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