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月

三月诗歌赏析习题及*

韩??/p>

辛夷①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②,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注释】:

①辛夷:一种香草。②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翻译】:

辛夷花刚刚凋谢,小桃花又接续开放了。三月三踏青过后,直到清明前,三月里的这段日子,正是四季里最美好的时节,可是年少青春却一去不返。当此之时,遥远的吴地,江流入海,长安汉家陵墓春草连天,惹人肠断。新愁旧恨萦绕心头,自知无法消除,还得在邻家酒瓮旁烂醉而眠。

【赏析】

人们在寒食节前纷纷到郊外踏青,感受春天的气息。三月,万物复苏,草木吐绿的季节,迎春花刚刚凋零,含苞待放的桃花悄悄露出粉红的花蕾,尽情吮吸春雨甘露。一年四时中,最好的是霏霏细雨浸润一切的阳初春三月,而人生中一去不复还的也正是如同三月一般令人不舍的青春岁月。吴国远离京都,那纵横交错的每一条江河都将最终流入广阔的大海。昔日雄伟的汉家陵阙,如今也隐没在一片凄迷的野草中了。现时的烦恼加上往日的遗憾让我倍感无奈,不如沉醉在邻家甘醇的美酒中,忘掉一切的烦恼。

韩??*哐月墒?度?隆分饕?泶锪耸?硕允惫庖资牛?⒕安辉俚母锌??渲幸布脑⒘耸?俗持灸殉甑奈弈巍U庥胧?怂?Φ氖贝?晃薰叵怠M硖圃缫衙挥辛耸⑻频男圩澈突??蛏系木?褡刺??O碌慕鲇型欠虾退ト酰?魑?贾占岢址炊灾烊?掖厶频挠衅?诘氖咳耍?泶φ庵质贝??娑晕B业氖本郑?粗荒芪弈翁鞠ⅲ?馐住度?隆氛?鞘?宋弈蔚陌?荆?环矫媸墙璋?久篮玫某醮喝?吕窗?竟?仆俏5耐硖仆醭??硪环矫嬉苍谖?约菏⒛暌资牛?蘅赏炝簦?σ滴淳偷南质蹈锌?蚍郑??慕嵛“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万般无奈的心情表露纸上,借酒消愁却愁更愁。

在诗歌的艺术特*上,诗人采用了《诗经》中“比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人欲表达韶光易逝的悲哀,不直接表达,而是先写“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刚看这两句似乎这是一首描写春*的咏春之作,颔联“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笔锋突然一转,无尽的悲叹流于纸上,这正是“比兴”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颈联“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诗人突然又从现实回到历史中,眼前的吴国江海,汉家宫阙寄寓多少了历史的感慨,演绎了无数历史的兴衰,体现了这首诗的时间跳跃*,给人一种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现实的感觉。

尾联“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诗人又将我们拉回到无奈的现实,排遣不去的新愁旧恨,面对流逝的年华,颓危的国势,朱全忠篡唐的威胁,种种无奈叠加在一起,使诗人的愁绪如同重压于心中的一块巨石,于是诗人只好借酒浇心中的块垒,“须就邻家瓮底眠”,那种无奈却更加令人感到无法释怀,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仿佛也有一种要与诗人一同浇愁的冲动,这也正是《三月》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阅读训练】:

(1)“四时最好是三月”,请简要分析诗中是怎样描写三月的。

(2)请指出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并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它。

参考*:

(1)诗的前两句从两方面选择具有特*的事物对三月进行了描写。第一句从景物的角度写,辛夷刚凋谢,桃花又接着开放了,写出了三月百花盛开的美好景象;第二句从节日的角度写,踏青的快乐还在心头,寒食节又来了,寒食节之后紧接着又是清明节,节日一个接一个。所以说一年四季最好的是三月。

(2)本诗的主旨句是第四句。诗人采用比喻和铺垫的手法来表现诗的主旨。诗人将少年和美好的三月作比,前三句把三月的美好写到极致,为第四句感叹美好的少年时光一去不回作铺垫,给读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诗歌《夜》练习题及*2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2.“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4.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5.请你选择一个月明星稀或月黑风高的晚上,去感受一下夜的魅力,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6.请你再摘抄一首叶赛宁的诗歌,与同学交流。

参考*:

1.恬静、欣喜。

2.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3.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力。

4.示例:郭沫若的《静夜》

5.示例:《那个窗口》还是那样的夜晚/夜深云黑无月亮/只有一个明亮的窗口//风儿,轻轻地吹/似乎在低语:睡吧睡吧/星儿,静静地眨/仿佛在呢喃:寂寞寂寞//关不住的灯光/调皮地打破了星的孤独/一路上高呼:苦读苦读/不安分的音乐/幽默地参与了风的纠吵/满院里宣传:拼吧拼吧//如水的灯光/透过那窗口/一览无余/似雾的音乐/穿过那窗口/一泻千里/而那主人公/影过那窗口/犹如一尊雕像/——维纳斯思想者/哦那个窗口

6.示例:《白桦》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又抹一层银*的光华。

《商歌》阅读*及翻译赏析3

商歌

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①商歌,古代乐府旧题。“商”是五音之一,象征萧瑟的秋天,所以商歌属秋。商歌》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题式。春秋时的宁戚就曾唱过两首自鸣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一:

1.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2.作者创作本诗有何用意?(6分)

3.商歌这首诗明明是“东风满天地”的春天,诗中为什么说“贫家独无春”?

试题*:

1.对比。(2分)诗中所用的对比至少有三回,一是诗题秋与诗里春的对比,二是春满天地与独无春的对比,三是“负薪”与“花下”的对比。(各1分)正是这些强烈的对比,使诗意动人心魄。

2.诗歌开篇说春风满天地,意谓春*充盈于天地之间,可是次句却说独是家境贫穷的人,没有什么春天,第三句写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贫苦人还继续干活,砍柴负薪,哪有闲情欣赏春光。最后一句特别尖刻,说就连在树上花间呢喃的燕子,都好像在讥笑这些不懂春光的人。(3分)用意很明显:春对于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2分)着力表现贫富劳逸的不均。(1分)

3、原因在于:家境贫穷的人,没有什么春天不春天,因为贫穷人家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还不是继续干活,整天去斩柴负薪,以换得零钱,那有(富裕人家的)闲情欣赏春光。

二:

(1)作者巧妙地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2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参考*:

(1)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

(2)这首诗多用烘托对比的手法。(1分)一方面渲染春天无处不在,一方面又用“独无春”来表示并不属于所有的人;写“贫家独无春”,言外之意是唯有富室有春;写“负薪”,同时又写“花下”,这就使对比鲜明,动人心魄。(3分)

【译文】

东风已吹遍大地,贫困人家还是没有感觉春天来临。背着柴草从花下经过,听到声声燕语,都觉得像是讥笑自己。

赏析:

「商歌」,古代乐府旧题。「商」是五音之一,象征萧瑟的秋天,所以,这是一种哀怨悲凉的歌曲。「负薪」,背着烧火用的柴枝。

诗人写这诗,背景却是春天,一开始更说春风满天地,意谓春*充盈於天地之间,可是次句却云:「贫家独无春」——独是家境贫穷的人,没有什么春天不春天,仿佛是被什么排挤出春天的怀抱里。再从第三句可知,贫穷人家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还不是继续干活,整天去斩柴负薪,以换得零钱,那有(富裕人家的)闲情欣赏春光。最后一句特别尖刻,说是就连在树上花间呢喃的燕子,都好像是在讥笑这些不懂珍惜春光的人!

由此可知,诗人把诗题称为《商歌》,应是暗里有一层用意:对于穷苦人家而言,春天却还是像秋天般萧瑟凄凉。以此看,这诗所用的对比至少有三回,一是诗题秋与诗里春的对比,二是春满天地与独无春的对比,三是「负薪」与「花下」的对比。正是这些强烈的对比,使诗意动人心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