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怎么有效学好高考世界地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怎么有效学好高考世界地理,供大家参考。

怎么有效学好高考世界地理

篇1:怎么有效学好高考世界地理

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

1、比较法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事象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象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思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的比较,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这样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运动中,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

2、联系法

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例如,在高中地理上册“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节中,“海陆热力差异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的内容,就涉及到初中的海陆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亚、夏威夷等具体地方,及时复习熟悉这些地方,才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范围及其移动和影响等内容。在“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节,需要密切联系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初中地理知识,才能学好这一节内容。联系法应包括横向联系法、纵向联系法、多向联系法等。

3、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学习地理的建议

1地理有理科的成分,所以你做题一定要有逻辑思维,尤其是时间计算

2区域地理提和时间计算题,一定要图题结合。

方法:先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按经线纬线,大致轮廓,地形区(如山地,高原,盆地,河流)画一遍。——在往上填详细信息(重要城市,气候类型,植被,工业,农作物)

3以上是基本的。能力培养——首先书上的知识一定得懂,必要时要背,最好能理解.做题从基础起,在自己总结大体规律,如(问气温降水,就要考虑地形,气候,海陆位置,是迎风还是背风呢?!,洋流性质;所以一定要积累和联想。再做能力题,开放题。一道题想出不同的解释。

4读图,看地图,分析。很重要

5听课不懂,一定要先思考。想不明白再问。——这样你才能印象深刻!

学习地理的技巧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紧扣学习主线。

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

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篇2: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

东亚各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各自优势

中国:劳动力丰富且廉价,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

蒙古:资源丰富。

日本、韩国:科技力量强,资金雄厚。

特别提醒

1、朝鲜海峡的地理意义为:位于韩国和日本海之间,是连接黄海、东海与日本海之间海上交通要道,地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东亚地形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气候: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利于夏季风来自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丰富降水;

(2)河流: 地形呈阶梯状使河流在流经阶梯之间的河段,由于具有较大的地形落差,蕴藏极为丰富的的水能资源。半岛和岛屿上多丘陵山地,使河流短促,落差大,水能丰富。

(3)植被与含沙量: 半岛和岛屿上多丘陵山地,加上气候湿润,有利林木生长,森林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3、我国东南种植茶叶的有利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降水多;红壤呈酸性,适合茶叶生长;丘陵地区排水性能好。

篇3: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

南亚问题

1、印度半岛的地形特征

半岛地形以高原为主;(2分)高原面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或起伏和缓);(2分)半岛东西两侧有山地,沿海有狭窄(狭长)平原。(2分)

2、南亚热带沙漠的成因:

(1)冬季受副高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少。

(2)夏季西南风无法到达。

(3)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3、印度河径流12~2月流量最低,3~6月水位上升快,7~9月流量最大,此后水位急剧下降,10月初水位开始平缓减退,分析印度河径流量呈上述变化的原因。

冬季(12~2月)盛行东北季风,温度低,降水少,上游山区封冻,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6月)气温升高,上游地区的高山冰雪融化补给河流,流量增大,形成春汛;雨季(7~9月)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形成夏汛。(6分)

4、印度河(恒河及雅鲁藏布江)每年有两个汛期,其河流水的来源各为:3-5月为积雪融水补给,6-9月为西南季风带来的雨水补给。

5、德干高原为热带季风气候,但其中部的天然植被为草原(其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原因为:

①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②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③为古老的侵蚀高原,地形平坦,水汽抬升少,降水量少。

6、孟加拉国多风暴潮的原因:

位于板块交界处,多海底地震;西南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口大内小的喇叭状港湾;

7、孟加拉国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飓风,降水集中②地势北高南低,位于西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③南部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干支流同时进入汛期,相汇于孟加拉国

④地处孟加拉湾顶端,受海潮影响不利于洪水入海。

8、南亚地区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原因?

因北面有喜马拉雅山高山屏障,阻挡冬季风,受东北风影响小。(同四川盆地)

9、斯里兰卡南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位于北印度洋,南部由西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2分)淡水资源丰富;南部地势较高地区,气候凉爽,(2分)适宜人居;沿海平原,地形平坦,(2分)利于农业发展。

10、中巴经济走廊交通建设(中巴两国计划建一条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到中国新疆喀什的中巴铁路),指出中巴铁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加强与巴基斯坦的经济联系,便于扩大贸易往来;大大缩短石油等能源运输时间和距

离,提高的效率。丰富能源来源渠道,减轻我国能源压力;扩大我国西部地区开放程度,促进经济发展。 (6分)

11、印度为世界第一养牛大国,鲜奶及奶制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印度乳牛业发达的原因为:

①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阔;②国家政策支持;

③热带草原面积广大,饲料丰富;④加大了科技投入,培育了良种牛,重视了疫病防治工作。

12、加尔各答与孟买的区位条件:接近原料产地,海上交通便利。

亚洲硅谷-班加罗尔(软件)-高新技术产业区位条件:

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政府鼓励政策;技术力量雄厚;社会治安和劳资关系好;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因素: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宗教关系复杂,自然灾害频繁,与周边邻国不和。

篇4: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

中亚问题

1、中亚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特点:冬冷夏热,全年降水稀少,且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变率大

成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水汽难以到达,常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3)内陆湖泊问题:

咸海面积不断萎缩的原因

自然原因:(1)气候变暖,降水量少,蒸发旺盛,咸海水量减少,面积缩小;(2)注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河水下渗、蒸发,导致注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咸海的面积缩小;

人为原因:(1)人口增多,为了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大量引河水灌溉,导致注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咸海的面积缩小;(2)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河流水量减少,导致注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咸海的面积缩小。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咸海面积萎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咸海的面积缩小,使周围气候更加干旱、沙尘增加,土壤退化、土地沙化,湖泊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湖泊及周围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渔业生产环境恶化。

4、乌兹别克斯坦棉花的种植条件

有利条件:夏季光热充足;降水少,利于收摘;灌溉便利;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不利条件:灌溉水源不足,距市场较远。

5、、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说明乌兹别克斯坦棉花种植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是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棉花种植区,大量引河水灌溉,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旺盛,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由于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造成下游河流水量减少或干涸,生态用水缺乏,土地沙化、荒漠化加剧;入湖水量减少,湖泊萎缩,生态环境恶化。 生物栖息地破碎、消失;

6、从地理角度分析甲国(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8分)

从地理位置分析,甲国是我国陆上邻国,距离近,且边境漫长,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从资源分析,甲国矿产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对资源的消费量和开采量少,资源优势难以转变成经济优势,而我国拥有资金、技术等优势,对资源的需求量大,所以两国经济互补性强;

从交通条件分析,欧亚大陆桥连接两国,交通便捷,便于交往;从能源分析,甲国油气资源丰富,我国能源需求缺口大,合作前景广阔。

7、修建中哈输油管道的重要意义有

我国从哈萨克斯坦运入石油,对我国的好处是:

①缓解了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有利于我国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中国能减轻对时局动荡的中东的石油依赖,有助于我国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③石油源地距我国近,运费低安全性好。

④将为中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陆地能源供应源

我国从哈萨克斯坦运入石油,对哈萨克斯坦的好处是:

①有助于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并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③有利于哈萨克斯坦石油出口渠道多元化;④出口源地距中国近运费低,有利于降低石油运输成本。

8、亚欧大陆桥的意义

缩短了亚欧大陆东西岸的运输距离;

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合作与交流;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等。

9、巴尔喀什湖:东部为咸水湖,西部为淡水湖

①东部: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西部:有源自天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伊犁河淡水河流汇入(伊犁河),而东侧没有

③东西连接处水域狭窄,两侧湖水交换不畅

篇5: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

东南亚问题

1、东南亚的地形特点

中南半岛地形特点:

地势北高南低,

地形北部山地,南部冲积平原。

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

马来群岛地形: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中高周低。

2、中南半岛(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地表崎岖的地形特征成因是什么?

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强烈的挤压作用形成褟皱山系,地壳不断隆起抬升,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强烈,形成中南半岛和横断山脉地区山河相间,地表崎岖的地貌形态。

3、、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马亚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为对流雨 、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分旱、雨两季

4、昆曼公路穿越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地势北高南低,山高谷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北部冬暖夏凉、南部终年高温,沿线地区降水丰沛,气候垂直变化大;河流纵列分布(或山河相间),流向自北向南,水能资源丰富;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广布,生物具多样性。

5、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什么?(6分)

地处热带;周围水域广阔;地形复杂;空气对流强烈。

6、分析印度尼西亚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6分)

岛屿多,海域广阔;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入海河流多,饵料丰富。

7、简述爪哇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8分)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行生态模式,优化种植结构;加强科技研发、应用与推广;提升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每点2分,满分8分)

8、简析洞里萨湖成为湄公河蓄水池的主要原因

地区地势低平,湖泊与河流相连;河水的水位季节变化大,丰水期水位高,可倒流入湖泊;

9、简析洞里萨湖湖面季节变化对种植业和渔业的影响。

①使农事和渔事活动具有季节性;(2分)

②丰水期淹没的农田沉积了大量的泥沙和有机质,提高了土壤肥力;(3分)

③丰水期河流带来的泥沙和有机质,以及淹没的土地上的动植物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来源。(3分)

10、简析洞里萨湖鱼种繁多的原因。

①洞里萨湖水域广阔,常年水温适宜,饵料来源丰富,适合多种鱼类的生长;(2分)

②湄公河南北流程长,水域环境复杂,鱼种多,有湄公河鱼类进入;(2分)

③有海洋洄游鱼类进入。(2分)

11、苏门答腊岛种植油棕的有利自然条件。

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光照充足;冲积平原面积大,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形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水;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任答三点)

12、中南半岛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

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种植和生长;

怎么有效学好高考世界地理②处河流中下游平原,土壤深厚肥沃;

③悠久的种植历史,丰富的传统经验;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⑤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产高,能满足人多对粮食的需求

⑥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食

13、新加坡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1)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良港口,发展转口贸易、对外贸易和航运业。

(2)通过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进口原料,并发挥本国的技术力量,迅速发展了炼油、造船、海上钻井平台制造、电子电器等加工工业。

(3)发挥本国风光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等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14、克拉地峡开凿的影响

对中国:开凿后可以改变欧亚贸易路线,使我国对欧洲、非洲贸易航程缩短,安全性提高。拓宽我国能源进口渠道,减少对海运及马六甲海峡的依赖程度

对泰国:克拉地峡位于泰国南部,开凿后,不仅可以为泰国的石油贸易提供快捷,安全的路线,还可以带动泰国的经济发展。

15、马六甲海峡的作用:

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是东亚、东南亚各国与西亚、南亚、北非及西欧各国物资往来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日本从中东运入石油的必经之地。

15、泛亚铁路的区位条件?

①地势平坦,施工难度小,投资少;

②可利用原有铁路;③沿线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

16、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新加坡扼守在马六甲海峡东口,马六甲海峡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是东亚、东南亚各国与西亚、南亚、北非、西欧各国物资往来的必经之路(最近通道),新加坡一向是东南亚各国物资集散中心和转运中心。

17、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关于澜沧江系列开发的项目有:澜沧江水能资源开发、水运开发、旅游开发及沿边贸易。

篇6: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

日本问题

1、日本农业重视生物技术和水利化,重点发展适合水田用的小型农业机械。日本人多地少,地形复杂,农场规模小,农民精耕细作,农产品单产高。

特别提醒

2、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

流域面积狭小,河流短促。多山地,落差大,水流急。降水丰富,水量较大,流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植被较好,水土流失轻,含沙量少。

3、说明日本河流在航运、水能利用方面的价值。

日本河流短小而湍急,不利于航运;水能资源丰富。

4、一般而言,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其原因是什么?而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水资源却显得较为紧张,原因又是什么?

因为夏季风会带来丰富的海洋水汽,形成大量地形雨,从而补给地表径流;而夏季日本海一侧处于背风坡,雨水较少。因为日本太平洋沿岸属世界著名工业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工业与生活用水需求量大。

5、濑户内海沿岸地区河流在冬、夏季节的降水补给均比较少,解释其原因。

在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冬季有北部的山脉阻挡西北季风带来的日本海水汽,夏季有南部的山脉阻挡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

6、日本的地形地质特征

(1)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3/4以上。平原面积狭小,多分布在各岛的沿海地带。东京湾附近的关东平原是面积最大的平原

(2)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3)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横滨、神户)

7、北海道渔场的形成

位于温带大陆架浅海地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在此交汇,浮游生物丰富

8、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要大量进口

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需要大量出口

沿海平原地区,利于建厂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进出口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9、日本东南海岸夏季多雨,西北海岸冬季多雪。原因:日本位于东亚季风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东南太平洋海岸为迎风坡;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西北日本海海岸为迎风坡

10、烟威地区冬季大暴雪的原因是:冬季西北风经渤海上吹来,带来丰富的水汽,到烟威地区登陆,地势提升,多降雪。

11、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的原因为:日本矿产资源缺乏,消费市场狭小,所需石油大部分从中东运入,马六甲海峡是必经之路,日本从国外运入原料、燃料,向国外出口工业品,也大部分通过马六甲海峡,故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篇7:高考世界地理复习提纲

高考世界地理复习提纲

分析区域地理方面:

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自然带、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农业、工业、人口城市)

区域图:轮廓图、经纬线图、地形剖面图、海陆分布图

重点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40;北纬50、60

重点经线:0、10°E、20°E、30°E、40°E、50°E、60°E、90°E、120°E、120°W、90°W、80°W、60°W

重点海峡运河:直布罗陀、马六甲、霍尔木兹、苏伊士、巴拿马

海域:红、黑、白、北、南、东、里、地中、阿拉伯、墨西哥、波罗的

1、东亚(70°E-140°E,20°N-50°N)

[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相对位置自南向北、自东向西);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⑴位置范围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哈萨克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东部半岛和岛屿上多山地丘陵,平原狭小,河流短促。

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比较: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

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部的朝鲜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南部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蒙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2.日本

[读图识记]1.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四岛;2.纬度(30°N~45°N);3.关东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东京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岛弧(日本群岛、琉球群岛成因),阻挡地震波使我国沿海少海啸。

⑥温带海洋性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日本东南海岸夏季多雨,西北海岸冬季多雪。原因:日本位于东亚季风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东南太平洋海岸为迎风坡;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西北日本海海岸为迎风坡

烟威地区冬季大暴雪的原因是:冬季西北风经渤海上吹来,带来丰富的水汽,到烟威地区登陆,地势提升,多降雪。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

火山给生命财产,生产生活带来灾害,但也有优点:

1硫磺矿2观光旅游疗养3火山灰土壤肥沃4地热温泉

⑧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⑵发达的经济

①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②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国土(狭小)市场、矿产贫乏。

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及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的有利条件。

③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④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濑户内五大工业区。(因为:1海运便利,多优良的深水港湾,方便原料运入和产品运出2接近国外市场广阔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马六甲海峡被称作“日本海上生命线”原因:国内矿产资源缺乏、需求量大;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便利航道。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日本重要铁路线的分布特征及原因:

特征:沿海岸环岛分布(如台湾、海南)原因:日本岛内多山,海岸处为平原,地势平坦,易于修建。人口城市多分布于沿海市场需求量大,沿海多港口可实现海陆联运,对外交通便利。

⑤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北九州南部、本州东北部)扩展

⑥农业和渔业

人多地少,精耕细作、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单产高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基本自给、自足,进口小麦、玉米等。

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红富士苹果是日本培育的优良品种。盛产各种海产品。

渔业发达,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日本是世界上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

⑶主要城市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福山(钢城-临海型)九州岛(硅岛-临空型)

科学城──筑波宇航中心──种子岛硅岛──九州岛

3.朝鲜半岛

位置:朝鲜半岛三面环海,东濒日本海,西临黄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海岸线长而复杂,多半岛,多海湾,多良港,多岛屿。陆上与我国辽宁、吉林两省接壤,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中朝两国界河。海上邻国有日本、俄罗斯等。

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多低山丘陵,东部太白山脉是主要山脉。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带。

气候:自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东江、汉江、锦江等。多自东向西注入黄海和朝鲜海峡。

资源:森林、水力较丰富。

经济:韩国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其二战后积极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加工业,重视教育和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

高考地理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一、复习原则及方法

解决所示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从而确定它的位置,事物分布、与其它地区的联系与差异、当地的环境与发展,了解它的区域特征,人地关系,区域差异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①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海陆位置)。

②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人口及交通等。

③比较区域差异,进行跨区域比较异同,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区别。

④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如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⑤关注热点地区

二、分析思路与答题要点

1、在哪里(位置与范围)---区域定位

①、绝对位置(经纬度定位)

②、相对位置: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一些主要的经纬度及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它们为参照物进行定位。

③、政区的轮廓特征

④、利用特殊地理事物来定位

2、有什么---通过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它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

其它自然地理特征: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文景观等。

3、为什么---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

通常要分析影响图示区域的地理因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某个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区域的开发优势;发展某种生产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等问题。

比如:要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分析:主导自然条件是水。由于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在山麓地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比相连,)形成了绿色走廓。 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因气候干旱)(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

4、怎么办---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怎么样处理的问题)

比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导致地形破碎,千沟万壑,下游形成地上河,从而制约当地农业发展

a 典型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

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整治: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长江中下游的洪涝整治: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修建水库,控制洪水;中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退耕还湖,提高湖泊的蓄洪能力等。

b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东北平原的黑土肥力下降等等。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东北地区的热量不足;西北地区水源不足;青藏高原地区的热量不足;南方低山丘陵、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等地区的地形,

以及长江三峡工程:移民问题、生态问题(淹没、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地质灾害、泥沙淤积、三峡景观、水生生物、蚊虫孳生)等。

c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如:华北平原的盐碱化: 自然原因是-----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

西北的荒漠化: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植被的破坏。

篇8:怎么才能有效学好高考英语

一、培育学习英语的兴致

爱因斯坦以前说过:“兴致和喜好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致,可以使人集中力气,深化深刻思考。有的同学会说:“我天然生成就对英语没兴致。”此言差矣。须知,有点兴致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育的。为何不试着经过你有兴致的物品去挨近你无兴致的英语学习呢?务必别把英语只了解成单调的单词、语法,务必别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二、要有准确的学习举止神情

1. 要勤学苦练 学英语没有近路可走,要想学好英语,达到使用自若的程度,非下苦工夫不可以。下苦工夫就是要施行数量多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各项技能达到很熟练的境地。语言知识应当理解,但不下于苦功在听、说、读、写上训练,仅靠死记硬背一点孤立的单词、语法条条,是很难掌握英语的。就像学潜泳、跳意大利舞同样,对其理论掌握再好,不经过反反复复训练是永恒也学不会的。

2. 要坚持不懈

学习英语既是是训练技能夫的过程,就没可能那末轻松,要么怕艰难,坚决保持学习。学习如背水行舟,不进则退,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日积月累,支付长时期的尽力尽量。

三、要掌握准确的学习办法 1. 过好语音关

语音是学习英语的第1关。不掌握准确的发音,就不敢大声朗读和会话;句子不可以上口,后续的训练就难于施行。因为这个,要仔细听老师的发音和灌音带,胆量大实践,反反复复临摹,相比较匡正,不要怕出错。对中国学小时候起说,要达到发音绝对准确并非一日之功,要有信心,有耐性,就一定能够成功。

2. 注意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一样的语言系统,如英语语音中的短母音、子音缀合以及摩摩擦音、破摩擦音收尾节奏等在汉语中都没有。英语有形态变动,如表名称的词复数变动、动词时态变动等,而汉语基本上没有。英语语法和句子结构同汉语也存在着一点差别。中学生的汉语习性已相当坚固,对英语学习会有一定的干扰效用,因为这个本来就要养成令人满意的习性,不要用中文注音,不要用汉语句子仿用英语句型。一朝经过数量多的阅览和训练养成用英语思惟的习性,并萌生英语语感,便会逐层减损犯“中国式英语”的不正确的机缘。

3. 掌握规律,事半功倍 固然学习英语没有近路可走,但掌握英语语言的规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如记忆单词,利用下边几种办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由音及形法。即弄清这个单词中的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依据拼音开具相应的字母或字母组合。这么既可以使我们正确发音,又能较容易地记取单词拼音书写。

(2)分类法。把学过的单词按其属性分门别类串在一块儿记。如星期:Sunday,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季候: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学科:English, Maths, Physics, History, Chinese…;颜色:red, yellow, white, black, green…。

(3)联想法。利用词与词之间大致相似之处施行相比较,或利用词与词之间的差别施行剖析辨识。这么不止能加大深度我们对新词的印象,还同时强化了旧词。

例如:

近义词:big—large, tall—high, perhaps—maybe.

近形近音词:plan—plane—plant—planet.

反义词:black—white, heavy—light, left—right, return—borrow.

词的配搭:look at, look for, look up, look after.

单词,如同万丈大厦的基石,学好单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就迈出了一大步。固然规则众多,各种规则也有例外,但要灵活记忆,不可以死记规则,以偏概全。

篇9:怎么才能有效学好高考英语

学习英语应注重能力的培养

英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英语应注重能力的培养,为以后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及进一步自学深造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我看来,打好基础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如何打下基础呢?可以归纳如下:制定计划,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找出难点;专心听讲,当堂巩固;及时复习,防止遗忘;独立作业,检测效果;错误归类,解决疑难;勤奋多练,广泛阅读;系统总结,掌握规律。

建立错误档案本

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以后新知识、新技能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好的办法是消灭错误,获得正确知识和技能。每次练习或考试后,应该把自己做错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抄下来,收集汇编,然后把老师对错题讲解后的正确语句熟读牢记,保留错误的答案,用红笔写上正确的答案,眉批上理由分析,这样就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平时和临考前翻看,加深印象,引起注意,大大减少了错误率。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应试能力,发挥了最佳的水平。

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目的是提高对语篇整体认识的能力,以及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坚持长期阅读(每天至少2篇以上)是稳步提高的保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外阅读(如读21世纪报中学生英文版,《新概念英语》第二、三册,英语周报同步辅导及听说读写版),不仅能巩固拓宽教材所学内容,更关键是会使所学知识活起来,激发出浓厚的学英语的兴趣以及扩大知识量的欲望。

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是在课文所提供的语境中对语音、语调、意群、句型等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同时培养纯正的语音语调和好的用语习惯以及为听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过的句型、词组、对话、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形成流利的语感,也培养了理解能力,为说、读及英语写作打好基础,这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根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养成书写规范、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的习惯也很重要。高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字体书写不好,难以辨认,大小写不分,词距若有若无,标点符号乱用,给老师批改作业和试卷造成极大的麻烦。这在高考阅卷评分中会吃大亏,白白丢分。因此,高二学生平时要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对大小写、标点符号和词距等一定要一丝不苟,力求规范化、整齐美观。

养成使用英汉双解词典的习惯

高二学生阅读面扩大,需要补充词汇量。学生应备一本英汉词典,如牛津中、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在学习中随时查阅。这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学生的疑惑,帮助理解词的用法,词汇量也就随之不断扩大。

通过朗读扩大词汇量

对于那些单词,语法什么的,都不去有意记它,而换成大声朗读它,一天读它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上百遍,一些单词你只要一想,嘴里马上就能发出它的音,一动手自然就把单词写出来了。当然对于一些词法、语法,朗读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把一些经典的,具有明显语法现象的句子反复读,日子一长,你的语感能力就会大大增强,以后当你做单项填空时,就不用想它所涉及到的语法,只是在心中默念一次,然后对照一下,答案立刻就出来了。

篇10:高考语文怎么才能有效学好

高考语文学习方法

一、多读书。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头脑充实”,可见,读书对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就学习语文而言,广泛的阅读,更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大大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拓宽和活跃我们的思路,而且,通过大量阅读,我们将学会分析和鉴赏,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还可开创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二十多年前,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多读书。”时至今日,搞学情调查,经常读书的同学不但写作水平高,而且语文成绩大多名列前茅。事实证明,要想学好语文,不读书是万万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

二、多动笔。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多读书的基础上还要多动笔,养成记日记和摘抄读书笔记的习惯。把平日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在阅读过程中,把书中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等摘抄下来,建立起自己的语文知识仓库,时间久了,语文能力就会在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说起来就“出口成章”,写起来就“下笔成文”。不会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望同学们不仅要做“读书”的典范,而且要做“动笔”的楷模。

三、多实践。

“生活是个大课堂”,“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大家都知道,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特别近几年来,随着“大语文教学观”的建立,语文试题多元化、开放性,我们要学好语文,再如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单纯依赖语文课堂是绝对不够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日要多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接受更多的社会信息,并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巩固、加深和扩大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学语文的观念,才能把语文学活、学好。

这些都是在看了李晓鹏新浪博客关于语文方面的一些见解,此人曾是中考高考地区第一名,我觉得博客里讲到的学习内容,结合了学生很具体的经验感受,方法非常实用,我自己从中就受益很多。里面还有具体语文的解题技巧以及复习资料,同学们觉得对自己有帮助的话可以亲自去李晓鹏新浪博客看看,他的博客里面有对语文知识的不同见解和学习方法,大家可以去学习一下,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高中语文学习要求

(一)练好语文基本功

1、读准常见的字词,学会说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

2、掌握常用汉字的形和义,辨识并消灭作业及作文中的错别字。

3、正确理解和使用常见词语(成语)和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4、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语言要确切、得体。

5、正确使用标点,熟记课本中的相关文化知识。

6、能分析单句的主要成分,了解几种常见的复句。

7、注重书写练习,练就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

(二)优秀诗文勤记诵

1、早读时要多读书,动手写,用心记,勤引用,将小学阶段背诵过的诗词和初中阶段背诵过的诗文,全部再作为早读课朗读、熟记的主要内容。

2、按学习要求熟读、背诵高中课本里优美的诗文及要求背诵的课文。

3、熟读并识记至少50首唐宋诗词,100条名句。

(三)报纸杂志常翻阅

1、做一个勤奋的阅读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健康的报纸杂志。

2、欣赏报纸杂志中一些文章,甚至标题,如《中国青年报》、《读写天地》、《语文报》、《作文点评报》、《读者》、《中学生》、《语文月刊》等。

3、养成剪报和摘抄的好习惯,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精神食粮。

(四)看书买书做书虫

1、努力培养自己爱读书的习惯,克服惰性,陶冶情操。

2、开阔自己的眼界,多进阅览室,多去图书馆,多逛书店,学习课外知识。

3、做一只“书虫”,丰富自己的小书柜,有条件可以配备《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字典》、《古汉语字典》、《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语文演义》以及“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文史方面的书。

(五)语文笔记贵坚持

语文笔记自然有许许多多值得记的东西,如:语文知识点(含各知识点的概念、运用实例、高考例题等),诗词名句、对联、名人名言,佳作美文(可包括同学写的优秀作文)及写作技巧归纳,错别字、病句搜集,文学常识……

(六)课外练笔不放松

1、多写作,勤练笔,有模仿,有创新,力求“思如泉涌”。

2、练笔的题材不限,内容不限,文体不限。

3、全班传阅,交流经验。

(七)生活处处皆学问

关注校园里的墙报,街上的招牌,旅游景点里的楹联,报纸上的广告,庙宇里的碑文……因为它们往往含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比如报纸上的广告,其用语既要精练又要引人注目,甚至有时还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另外看电视、听广播,开校会,乃至听其他人聊天,也一样可以从中学到不少语文知识。

(八)他山之石把玉攻

1、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相互探讨。

2、平时就应多向身边的人请教,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从而取人所长,补己之短。

3、借人所长,为己所用。比如其他同学的作文,应该多借来看看,尤其是老师推荐的范文,更应该反复品味,以学习他人的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

4、其他同学的笔记也应该经常借阅,你一定会发现里面有许多使你获益良多的知识。

(九)基础知识早复习

1、熟悉并了解高考语文的知识点、考点,加强学习的针对性。

2、基础知识的复习要“长流水,不断线”,贯穿整个高中学习过程。

(十)课本学习贯始终。

1、坚持课前预习,把握专题及课文最基本的信息,并加以理解。

2、课后坚持整理课文中的相关语文知识,包括写作素材,汇编成基础知识集。

3、重温各个专题的学习要点,围绕相关知识点进一步深化理解课文内容。

4、揣摩体味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

良好的高中语文学习习惯

(一)课内学习习惯

1.预习习惯。包括如下几点:

(1)发下新课本后,先快速浏览全书,大体了解本册书的知识体系,知道本册书大概要学些什么内容。这次的浏览,是首次的,可以不求甚解。

(2)每个单元,在上课之前,要作通读,不仅要知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还要知道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的、学习要求。这次的通读,是再次的,是要作点思考的。

(3)每篇课文,在上课之前,要作比较仔细的阅读,这次的阅读,是第三次的,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做好这几项工作:①发现不会读、不懂解释的字词,查阅工具书,并把它记下来。②发现精彩的片段,学着进行欣赏,并把它背诵下来。③发现一些问题并作初步的思考。④对文章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学着进行分析、概括。⑤可根据需要在课本上加点,加圈,划线,标问号或感叹号,可作眉批或旁批。

2.听课习惯。

(1)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习惯。

(2)听好老师一节课中开头和结尾的话的习惯。

(3)“专课专用”的习惯。不能要求老师把每一节课都上得生动活泼,有些课可能是枯燥乏味的。但不管一节课上得怎么样,我们都必须始终如一全神贯注地听好这节课,养成“专课专用”的习惯。

(4)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在堂上能围绕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围绕在预习中所发现的问题,围绕在听课过程中头脑里一闪念出现的问题,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对于培养思维能力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5)积极参与讨论的习惯。不要做讨论的旁听者,而要做讨论的积极参与者。一方面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一方面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6)注重分析过程的习惯。过程比结论更加重要。这个结论是怎么产生的?它的依据在哪里?寻求结论的方法是什么?其中是大有学问的,而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分析过程中得到提高的。

(7)大胆质疑的习惯。宋朝的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的陈献章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古人所讲的是读书方法,但如果把它运用到课堂学习中去,大胆质疑,并把它变成自己的听课习惯后,必能大大地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逐渐培养出创新精神。因为,创新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如果一切问题都是人云亦云,那么只能是永远走人家走过的老路。

(8)做好课堂笔记的习惯。做笔记既是课堂学习的一种方法,又是课堂学习的一种习惯。有的同学没有做笔记的习惯,一节课下来,只字未写,或只有寥寥几字,结果书本一合,所学知识几乎忘光,很不利于课后的复习。其实,做笔记对于上好课是很有帮助的。由于要做笔记,肯定会更加专心致志听好课,这样必能提高听课效率。同时,做笔记还有利于强化记忆。心理学认为,有多种感官配合所形成的记忆会深刻得多和持久得多。

3.复习习惯。具体包括:

(1)及时、反复地复习的习惯。当天的课当天复习,本周的课本周作第二次复习,考试前再作第三次复习。

(2)采用回忆的方法进行复习的习惯。比如闭上眼睛对上课的过程“过电影”。

(3)采用整理笔记的方法进行复习的习惯。

(4)在复习中发现了问题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的习惯。

4.作业习惯

应该养成怎么样的作业习惯呢?

(1)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当周的作业当周完成,不要往后拖,因为第二天必定会有第二天的作业,第二周也必定会有第二周的作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如果老往后拖,积聚到一定的量后,就可能无法完成。在学习紧张之际,确实要有点“只争朝夕”的精神。

(2)按量完成作业的习惯。动笔之前,先看清楚有多少作业,不能漏做;更不能因为题目太难或太容易而有意不做。

(3)按质完成作业的习惯。既然要按质,那么就要认认真真地做,马虎不得,苟且不得。做完以后还要作仔细地检查,发现错误,要马上订正。

(4)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除非老师有特别的安排,否则,作业都应该是独立完成的。有的同学有时照抄别人的作业,这是造假行为,既欺骗了老师,也欺骗了自己,属于品质方面的问题,应该坚决反对。

(5)认真书写的习惯。不管是作文还是其他作业,都要把字写好,字体要端正,笔划要清晰,卷面要整洁,力争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二)课外学习习惯

1.读的习惯

(1)速读的习惯。其主要对象是长篇小说及其他一些普通读物。有个成语叫“一目十行”,就是用来形容读书速度快的。通过速读,可以增大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有利于做到博览群书。否则,读过的书就可能没多少本,接触到的知识面也就会太窄了。可以交错使用两种做法,一是跳读,把一些非主要的部分略过,读其主要的部分,迅速把握主要的内容,主要的写法。二是扫读,即一行一行地扫视下去,通常是以句为单位、或是以段为单位地读,迅速把握关键词语,中心句子,重点段落等。

(2)精读的习惯。如果说,速读所追求的主要是量,那么精读所追求的主要是质。只讲量不讲质不行,只讲质不讲量也不行,两者必须密切结合。精读的特点是“慢吞细嚼”,仔细品味。主要对象是一些精美短文和长篇中的一些精彩段落等。通过精读,品出其精妙之处,比如,表达了什么感情?这种感情通过什么方式、方法表达出来?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等等。

(3)朗读的习惯。读书,多数时候是默读,但有时候也要开口朗读。旧时私塾中的先生教儿童读书,就很强调开口朗读。现在很多学校每周开设语文早读课,也要求开口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朗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有助于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意境,有助于加强记忆,有助于形成语感,还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背诵的习惯。对于一些名句名篇,不仅要反复精读,还要能背诵出来。中学时期是精力最充沛,记忆力最强的时期,此时所记忆的东西,印象最为深刻,甚至可以终生不忘。如果能背诵上百篇文章,上千句名句,定会终生受益。

(5)读报的习惯。每天抽出点时间用于读报,关心天下的大事,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发展的形势。报纸作为新闻发布的一种方式,里面会报道不少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会有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有的栏目中还可能出现优秀之作。读报,可以接收信息,学到知识,还可以启迪思维,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本来就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语文学习当然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有的同学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做“书呆子”,这不利于搞好语文学习。明代顾宪成曾经撰写过一副对联,叫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人尚且有这样的认识,在形势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能仅仅是通过教科书来学语文吗?

(6)动笔墨读书的习惯。古人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其中的“手到”,指的就是动笔。清代学者顾炎武就是这样读书的,他的《日知录》实际上就是读书笔记。现代徐特立先生在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马克思、列宁就曾写过大量的读书笔记,有的还刊行世界各地。

可见,有成就的人都重视动笔读书,并且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动笔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搜集材料,积累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对书中的内容、写法加深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其做法与上文所说的课前预习的做法有相同之处,一般是:

①在书上加圈,加点,划线,当然只限于自己的书。②在书上作眉批、旁批或注解,当然也只限于自己的书。如一个学生在所读的杨昊鸥的《黄金岁月》一文旁边写道:“一个乡里孩子纯真的回忆。绝无一点矫情、造作,清新而自然。”在所读的徐敏霞《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一文旁边写道:“以平实、真挚的语言打动人的心灵,是其成功之处。”

③摘录重要的信息和精彩的语句、文段。对于非常精妙的短文,还可以全文抄写下来(也可以剪辑)。如一个学生在阅读了郭文阁的《这夜》之后,摘录了一句话:“列车如一支很长的箫,想在今夜吹完几百年的音乐,洞穿无尽的黑暗。”在读了林元座的《怀念一场雪》之后,摘录了两句话:“当春天再次降临时,布谷鸟的清音从我荒芜的心灵破土而出。我伫立在春天的岸边,以阳光抚摸杨柳的姿势叩响你被雪掩盖的柴扉,但你却依然在沉默中固守着你经年的芬芳和圣洁。”也有抄写全篇的,这就不再举例了。

④写写读后感,或写写文学评论。写文学评论可以是完整的一篇,也可以是短短的一段话。如一个学生读了林清玄的《煮雪》之后,评论道:“这篇散文是名副其实的散。作者由‘雪’这个意象作发散联想,直到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在短短的800字内,写出了雪的感情,人们在‘雪’身上的种种寄托。风格极为浪漫,正如“煮雪”这个题目和煮雪这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本身。”⑤经历一定时间后,对自己的读书笔记进行修改、整理。

(7)比较阅读的习惯。比较阅读是读书的常用方法,要学会把具有可比性的几篇乃至多篇文学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异同,并形成这样的读书习惯。

(8)随身带书刊的习惯。离家或离校,随身带一本书或一份报、刊,在等车之际或等人之际拿出来翻阅,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样做既能排遣无聊,又能珍惜时间多学一点。

(9)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中学生使用的工具书,主要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里所说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含有两层意思:一是闲暇时拿出工具书来翻一翻,积累词汇,充实自我;二是碰到陌生的字词,随时查阅工具书,弄懂字词的音、形、义。

(10)假期读长篇的习惯。在正常上课期间,由于各门功课时间安排得很紧,所以课外阅读一般以短篇为多,但在“五·一”或“十·一”假期,尤其是寒、暑假,要有计划地读一些长篇名著。

(11)走道哪读到哪的习惯。例如,走上街头,到处可看到广告,如果是好的广告,好在哪里?是用语精妙呢还是整体有创意?如果是不好的广告,又不好在哪里?是有错别字呢还是语言不通抑或太一般化?又如,来到旅游胜地,看到那散文诗式的介绍景点的文字,能否作出欣赏或评价?等等。正是所谓的“处处留心皆学问”,走到哪就要学到哪。

2.写的习惯

(1)写日记的习惯。俗话说:一天不念口生,一天不写手生。又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提高写作能力,除了多读书之外,还必须多练笔,而练笔的最好方式就是坚持写日记。日记不限文体,自定内容,任意选材,长短由人,贵在坚持。

(2)写随笔的习惯。这里的随笔,是指篇幅短小的散文体裁。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如果有所思,有所感,可以随时拿起笔记下来,并把它保管好,积累多了,必定对写作大有裨益。相传唐代李贺,每次外出,都背上背囊,每逢触景生情,得一二佳句,便及时记下投入囊中,越积越多,然后就连缀成一篇一篇,时间一长,终于成就大名。我们难道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吗?

3.听的习惯

(1)听广播的习惯。不要把学校的广播看作是多余的而不屑一顾,而应该仔细倾听,用耳朵去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时,若发现听不明白的地方,要弄清楚是播音员读错了呢还是自己没听懂。养成听广播的习惯,可以提高自己听的能力。

(2)听音乐的习惯。音乐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文学里面有音乐,音乐里面有文学。要用心去体会它的音符、音色、音质,用心去体会它的节奏、旋律、变化,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形成这样的良好习惯。

(3)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前面讲过,在课内,对别人的发言要认真听。在课外,对别人的发言,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思想不要开小差,也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因为听别人发言的过程,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是训练分析、理解能力,迅速把握中心的过程,一句话,是学习、思考的过程。

4.说的习惯

(1)与人交谈的习惯。有的同学善读,善写,也善听,但就是不善说,这是语文能力不全面的表现。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说话的机会越来越多,若不善于说话,当然难于适应形势。而说话能力的提高,也要靠长期努力。在高中阶段,就要养成与人交谈的习惯,敢说,多说,在个别交谈时能说,在大庭广众中会说,并力求做到感情真挚,用语得体,简洁明了,语速适中,表达流利。

(2)参加讨论的习惯。不仅仅要如前所述养成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的习惯,还要养成在课外学习过程中积极参加讨论的习惯。通过讨论,使原本朦胧的思想变得清晰,使原本一闪即逝的灵感留下痕迹,使原本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使原本迟钝的思维变得敏捷。在平时,见有讨论的机会就要积极参加,没有讨论的机会也要创造机会,主动“挑起”话题,与别人一起讨论乃至辩论。

5.思的习惯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也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从中可以看出独立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这道理并不难懂。学习知识实际上是在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但继承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创新,因而这个继承并非完全地照搬,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带有批判性的。

要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自然就离不开独立的、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有两个层次之分,首先是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对当天课外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或回忆,或联想,或憧憬,或归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出分析、评判,弄清楚这些知识哪是对的,哪是错的,哪是对错参半的;哪些在某个时期内是对的,在另一个时期内是错的;哪些在这个地域内是对的,在另一个地域内是错的;哪些在某类事物中是对的,在另一类事物中是错的。

即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正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评判。在此过程中,要敢于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唯真理,这样才能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方面,历史上曾经有个很典型的例子:清代著名画家、诗人郑板桥10岁时给老师改诗的例子。

有一次,郑板桥跟随老师郊游,见河中漂一女尸,老师随即念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亡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问老师:“您认识这少女吗?您怎知她刚好十六岁呢?您怎知她是被风吹落小桥的呢?”老师说:“这首诗该怎么改?”郑板桥吟道:“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获得老师连声的夸奖。郑板桥就是有这样的一种勇气和才气,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