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王维诗的研究,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王维诗的研究,希望大家喜欢!

篇1: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王维诗的研究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王维诗的研究
一、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简言之,就是一种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文学。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①因此,自然山水成为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寄托和吟咏对象。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他们的诗作空灵静寂、与世无争以及豪华落尽见真醇的自然之美更是将这种生态美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也引起了大众的足够重视。
二、王维诗歌中的生态美具体体现
自然美
(一)设色别致
自然美是生态美学的内涵之一,其衡量标准是整个生态的和谐与平衡。它的存在不是单向度的,而是需要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物质的配合与共建。
王维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热爱并充分的尊重自然,他将自然抬高到和人类持平的一个高度。王维有着异于常人的对于美的敏感体验,尤其是对于色彩的提取。他的观察细致入微,能捕捉到易被人忽视的细节。王维诗歌中充斥着大量的色彩词:红、绿、白、青、碧、粉、黄等,不仅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之快感,还会牢牢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如: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王维的诗歌作品中,“白”、“青”等色彩词频繁出现,由此可见诗人对这些色彩的偏爱。他在遣词造句中极尽画家对色彩的夸张渲染之能事,给我们呈现一场视觉盛宴。王维对于色彩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活跃地晕染着整个画面”(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生命的律动之美跃然纸上,注重表现自然界本身的机趣,此等生命与形式兼备的美才数极致。
(二)动静皆禅
王维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禅宗思想追求的`“静”并奉涅槃为最高境界,认为“一切法门皆是寂静”。此处所言的“静”并不是指万籁俱寂,一点声响都没有,而是偏重于人在放下心中的杂念和欲望后所达到的一种内心的平静,这也是对人性情的陶冶和修炼。这些禅宗所追求的志趣对王维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当然,禅宗思想中并不排斥充满活力和生命气息的自然景致,反而动静相生才是他们所秉持的态度。宗白华曾这样评价禅宗思想中的动静观“禪是动中极静,也是静中极动,寂而常照,动静不二”②,因此动、静作为禅的两个方面是共存共生的,动静观同样适用于整个自然界中。
王维把禅宗思想中的动静观融入到他的山水诗中,例如使用象声词等,这是描绘“动”最直观而形象的手法。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③
“飒飒”两字写出了雨势的急切以及雨声之大,“浅浅”道出了山间溪流的潺潺流水之音。这两组叠词的使用形象而又生动地勾勒出山间一幅清凉寒冷的秋雨图。湍急的水流流经高低起伏的石块时,不禁跳跃、翻滚,这浩大的声势也惊动了白鹭,吓得它振翅飞起。诗人这些象声词的使用,给我们一种仿佛身临其境之感,也给诗歌增添了几分动态美以及音乐的旋律美,提升了其审美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让我们跳出了传统诗学研究的固化模式。王维受家庭、社会及其自身独特个性的影响,他的一生起起伏伏,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过上了简单而又惬意的生活,此种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诗人心中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被激发了出来,王维的诗作景志相生、人归于自然,以自我的生命去契合宇宙生命,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超脱。诗人摄取自然界的生机和意趣,情景交融,把读者引到了一种独特的美的境界。王维诗歌中的生态美学理念为后代诗歌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文学范式,同时他诗歌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启示,对缓解当代社会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社会、环境危机起到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
篇2:美学视角下的先锋诗论文
美学视角下的先锋诗论文
一、先锋诗的困境
首先、先锋诗歌被商业文化悬浮,它失却了前进的根基。在80年代,知识分子由于其作为启蒙者的地位,其美学观念和话语曾作为全社会的精神理想而广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倍感处于社会和文化中心位置的骄傲与自豪,而在90年代,他们不但因为从原有的主流文化中独立出来而深感不安,更惶恐的是大众因市场经济的作用而放弃了纯粹精神生活的空间。有意思的是,主流文化和大众商业文化却保持了和谐与兼容,尽管大众商业文化品位不高,良莠混杂,但却实惠有效,这样一种格局,就将知识分子文化置于一种悬浮的地位,并使之丧失了原有的自信与进取精神。
其次,无深度地解构一切,失去了激情与想象。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某些诗作在形式上似乎具备一些先锋特征,但倘若真正地深入到文本内部,却很难读到某种深邃而独特的32审美意蕴,无法看到创作主体内心精神的超前性。如韩东、朱文等一些“断裂派”的作品,徐江、尹丽川、沈浩波等人的“身体诗歌”,都让人觉得其中的精神深度非常可疑。他们的文本所展示出来的多是各种苍白的精神基质和躯体欲望的疯狂,是无深度和无痛感的消解冲动,这使得人们根本无法体会到诗人出类拔萃的深度思考、与众不同的审美发现。
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一群先锋诗人围绕着“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两种立场进行的一场近乎内讧式的争论。对先锋诗歌的写作而言,或许持何种立场写作或许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创作出有代表性的诗作,能否用有力的作品来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和人们内心深处的忧虑与焦灼,以回应历史自身的长久期待,展示诗人在人类精神前沿的探索姿态。是的,这场争论的确暴露了一些先锋诗人狭隘的思维和苍白的精神。精神深度的缺失是先锋诗歌创作的一大悲剧,如《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就彻底瓦解了知识分子式的抒情,《事实上》是一首消解政治的道德神话,《北风吹》更是将阶级教育的文本下移为性意识文本。尽管这些作品在解构的意义上具有某些艺术突破,但在思想上却没有达到一种特有的深度,不能从本质上证明先锋诗歌的真正超前性和深刻性。
这样的困境,带给先锋诗人的必然是危机,甚至酿成悲剧。诗人之死、诗人转行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当前这样多元与自由的社会里,市场经济的运作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网络的介入,更使得当代中国文学开始了不可阻挡的多元化进程。说到底,诗歌乃至文学本来就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劳动,它本质上就是反对束缚、反对一统、反对一元的。何况经济体制的转型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和判断标准的转变,“我们时代语境的过渡性、双重性、相对性和暧昧性,决定了我们判断的模糊与困难。”
多元化的格局使得作家和诗人更加自由,这种自由是创造主体的自由,自由的选择,自由的呈现。然而,自由却有着复杂的内涵,倘若自由发展到极端,就会导致极端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造成悲剧。当然,这些先锋诗人之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然而,理想和现实的极大矛盾与巨大落差,则是酿成诗人悲剧的一个共因。这该是我们从先锋诗人的悲剧中获得的最大启示。
二、先锋诗的新生
(一)先锋诗歌边缘化,是喜还是忧
可以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主流――中年――权力”诗坛同“边缘――青年――地下”诗坛的对立格局中,后者曾以其对当代文化的责任感和在艺术上的新鲜感,,以“不平”之气屡屡对前者发起攻击,并最终获得了在诗歌内部的某种权力,成为今天继续解读和研究的经典文本。然而在90年代普遍的“个人化、私语化”写作中,尽管有许多人曾言称这正是写作的本真状态,但从内在的思想与精神气质上,我们却看到了严重的“失重”和“落空”的局面,到处是弥漫着唯美和感伤气息的关于爱情、梦幻、死亡以及书斋中孤芳自赏的自言自语。事实上,诗歌本源于民间,它从哪里来,就应回到哪里去,走向边缘,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那种视边缘化为诗歌衰落、从而倍感失落的态度,只不过是对原有中心地位的一种留恋而已,因为,诗歌和文学曾养活了作家和诗人。可以确信,下一次否定必然会出现。
(二)应有宏大的视野与终极追求
真正的先锋,它的`视野应是宏大的,是民族的,应与民族在经济上的崛起同步;同时,也是世界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先锋。先锋诗人是永远走在时间与意识前面的人,他没有任何可供自己模仿的对象,自己本身就是后来者的模仿对象。就目前而言,当代中国的先锋诗歌,至多也就是中国范围内的先锋诗歌,当代中国的先锋诗人大多也是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理论、模仿西方的文学创作来进行创作,甚至亦步亦趋,机械复制,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所以,有人称中国的先锋是“伪先锋”也就不足为怪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学习并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但学习与借鉴并不等于照搬照抄,更不能把西方的标准作为衡量评估的唯一标准。
先锋,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是从民族走向世界。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既然我们是屈原和老子的子孙,就应该立志使世界把惊异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东方。原创性和民族性,应是当代中国的先锋诗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中国的先锋才能成为真正的先锋,中国的诗歌才能无愧于诗的国度。

篇3:生态文明视角下林业管理研究论文
生态文明视角下林业管理研究论文
目前,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性话题,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打造生态文明的环保型社会,就必须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二者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我国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急需加大管理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改善,不断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迈进,实现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运作。
一、我国林业管理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林业管理技术薄弱
1.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以往传统的林业管理并不适合林业资源的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林业管理技术也比较落后,有时会造成资金和资源的严重浪费;2.同时,林业资源管理对技术的投入不够重视,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创新,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陷入困境,难以解决和应对;3.目前林业资源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扶持,政府一旦停止资助,就会使林业资源的管理资金失去最重要的资助渠道;缺乏行之有效的社会支撑体系,进而没有培养起一定的社会力量,社会大众的重视和支持度也不高,大大制约着我国林业资源的健康发展。
(二)林业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
一些林业管理人员大多数为年龄较大或者退休的人员,“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1];而且新增的基层林业管理人员对于树木的种类、栽培以及防虫防害等方面并不在行,进而很难保证林业的高质量、高标准。此外,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在林业资源的管理中,多数人员的技术水平都比较低,也没有过多地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使林木缺乏良好、高效的养护。
(三)我国森林资源总量正处于逐年下降的状态
我国的森林总量覆盖率较低,人均森林面积更是少之又少,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所以明显地加剧了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难度性
二.生态文明下加强林业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的统一和领导的重视程度
我国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林业系统工作的重视程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林业资源进行管理;同时要加强宣传力度,对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深入和强化;积极开展林业管理的宣传工作,进行宣传教育,可以既可以借助传统四大媒体,例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又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方式,来提高社会大众对林业工作的认知和了解,在不断地熏陶中,加强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投身于林业管理模式中来。
(二)对林业资源管理进行准确、合理的定位分析
我国国土国土面积辽阔,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导致森林总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因此,在进行林业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科学、系统、高效的管理方案,使我国的林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和运用,从而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三)建立健全林业管理制度[2]
建立健全林业管理的有关制度,要做到科学安排,有重点、有突出,可以成立林业资源管理领导小组,对负责人的管理区域和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积极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与此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以便于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要不断完善社会监督与管理,要大力加强激励和惩罚机制,社会大众要发挥监督的社会角色,对于管理人员的失职行为要及时举报或予以提醒。借助一定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可以大大约束林业管理人员的行为习惯,进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
(四)完善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国家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并将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法制建设中来,增强其法制性和规范性[3]。与此同时,还要对我国现行林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改良,要与林业的发展建设共同进步,保证林业资源管理制度要符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16字方针。(五)提高我国林业管理的科技化水平各级政府和林业的相关部门要不断引进外国先进的林业管理技术,但是切忌照搬照抄,要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探索出适合我国林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另外。我国要加大自主研发的手段和能力,要与“绿色科技”相关联,将林业管理规划到我国的战略部署中来,不断吸纳、不断探索,从而不断实现我国林业系统的科技化管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较为系统、复杂的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领导和部门要加大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管理经验,明确内部管理职能,并且要极大技术投入,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我国林业管理的整体效益与整体质量,既要落实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针,又要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契合,从而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覃超和.生态文明下的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03):167-168
[2]杨香娥.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04):18
篇4:传统美学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一、现代景观设计中传统美学的应用
(一)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
在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天人合一”理念一直贯穿始终,因而这种整体意识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意识主要就是讲究以整体为美,将大自然、人、艺术设计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艺术就是对这一整体的呈现。“整体美”是这种“整体意识”的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我国传统的审美都是注重对景观整体的美,完全不同与西方国家那种注重每一个细节美的审美意识;而这种整体美的进一步发展就会演变成“和谐之美”这种审美思想,即景观的设计要达到万物和谐的最终境界。“和谐”二字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节制”,体现在传统美学上就是“尚清”、“尚淡”的审美追求,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原则就是:虚实、浓淡、深浅等等。讲究一种整体美,不是使其中的各个因素的.关系走向一种极端,而是相互协调、交相辉映。只有处理好组成景观整体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把握好适度原则,才能使整个景观的艺术境界有所提升。例如我国的辽宁大连市的海之韵广场,其中的主体雕塑、五组主题雕塑和人造瀑布以及铺地广场等要素相辅相成、相互辉映,同时广场与大连市最美的滨海路北段相连,不仅给美丽的滨海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使广场更具有观赏性,极大的突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二)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美
中国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的重要体现就是意境,意境二字是我国美学独有的美学概念。在我国,“意境”二字作为美学概念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这种审美意识在唐朝得以成形,关于什么是意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第一,景观设计者的主观意识、审美特征和客观物质的结合就是意境;第二,意境就是情景融合,相互辉映,所谓“情”就是景观设计者内心的美学感受以及设计的灵感,而“景”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还包含了经过设计师加工过的景。景观设计师对“意境”的创造正是经过自身对现世生活、对人生的体验并将其融进自己内心深处的映射,利用特别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景观中的“意境美”,这样才能使设计出来的景观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审美价值和感染性。例如位于我国江南古城苏州的留园,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种“意境美”。
二、传统美学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下的中国人,形成了中国式的审美特点,即对任何事物的审美,首先就是对该事物的整体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先整体再局部,之后再回到整体。这种“整体美”的传统美学原则要求现代景观设计需要深入贯彻整体性原则。现代景观设计是具体的构成要素组成的,像自然环境、人工雕像、光线等等,而现代景观设计最终呈现的整体效果,不是各个构成要素单纯的相加,而是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辉映的综合体现,是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而每一个组成要素都凝结了人们的精神、情感,这些要素共同配合,凸显了现代景观的表现力、感染力,从而向人们传达着某种信息、情感,极大的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因此,对于现代景观作品的“美”的评价,需要考虑的是景观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而非各要素“单独美”的单纯结合,“整体美”来源于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配合。而对于城市景观的设计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将这个城市的形象与特征充分展现出来。
(二)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景观的出现是为了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现代景观的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课题中应有之义,对人的关怀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现代景观设计在注重美感之余,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达到一种生理上的舒适感。人们户外行动的需求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根据,对于一个景观设计的成败、设计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就是它是否满足了人们户外活动的需求以及满足的程度。因此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人民大众的需求,以人为本设计出符合现代生活、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景观。
(三)区别对待原则
景观所处的地域不同,其设计也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传统美学“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下,现代景观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景观所处城市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牢牢把握区别对待这一原则。比如说在气候较为炎热的地区的房屋等建筑的墙体都较薄,且通透;而天气较为严寒的地区的墙体设计较厚,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倾向于选择耐冻的材料,因此这两种地域的景观结构是迥然不同的。并且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也会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且不同的地域下生活的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会形成不同文化、审美传统。因此,传统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需要区别对待,依据地域环境的不同进行景观的设计。
三、结语
现代景观设计中传统美学的运用,使现代景观设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和谐美、意境美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景观设计的品味,还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意境美为现代景观设计者提供了创作灵感。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使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从而进行创新和发展,创造出文化气息浓厚的现代景观设计作品。历经五千年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给予了景观设计者充足的灵感,并且在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一定会在未来的国内外景观设计领域大放异彩。
篇5:文学探讨:王维诗的美学价值
文学探讨:王维诗的美学价值
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①我国盛唐的山水诗人王维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大师。由于诗人前后期世界观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给诗作带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都大不一样。但纵观王维一生的创作不难发现,有一个统摄他诗歌创作的不变精神,这精神正是“美”这一灵魂。美在他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本身;美在他诗中的社会内容上;美也在他诗中独特的情绪色彩和趋静求闲的优美韵律里。
一
就审美主体而言,审美标准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诗人王维是审美主体的个体意识者,其审美标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之所以能获得很大程度上的确立,我认为,除了滋生他美学思想的诗作在中国文化史的长期积淀中扎下了根,得到人们的公认外,诗人选择的表现对象,即他的审美客体自身的美学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社会斗争的生活是美的,但它的斗争美会因审美者的阶级性不同而不同。一种习惯或民风在其生长的民族里被看作是美的,但在另一个民族看来也可能是不美的。历史上曾经被认为是美的一些社会现象,在今天看来可能是非常丑陋的(如中国古代妇女的小脚)。所有这些都说明,社会生活的美具有审美标准上的极大差异性,也有社会美自身存在的历史性、可变性。为了把握审美主体的差异性和认识审美客体的可变性,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审美者都在劳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美、创造美;自觉或不自觉地摒弃在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丑,从而使美的偶然性和相对性不断导向其必然性和绝对性。王维对他所反映的社会美要进行美的提炼,美学家对王诗这一艺术美中的美学思想也要进行美的提炼,这都是出于同一个道理:寻找必然的,绝对的美。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从军行》)这是斗争生活的美;“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失题》)这是闺人在忧怨的思情苦痛中表现出的守洁负重之美。在这里,投入战争和为战争抛洒痛苦的相思热泪无疑都成了社会生活美的内容。但由于人类的最终愿望是反战的,是不愿离别相思的,所以,战争的美从人的本质意义上说往往又因其功利性而无美可言。当然,如果我们用直观人类文明进步过程的眼光来看待过去具体时代的具体战争,直观人类斗争史上的痛苦历程,这时,居于这一认识意义上的特殊社会现象--战争,不又是一种美了吗?因此,人只有勇敢地走向社会,认识社会,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丰富自己,这样才能充分认识社会美的本质所在。“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和“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酌酒与裴迪》)的态度都是不利于对社会美的认识的。当然,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只是王维世界观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为他也有许多正面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之作。描写边塞战争的《陇西行》与《从军行》就是例子。前者气势豪迈,喷喷薄薄,用急雪衬急情,一实一虚,很有气势,运动感强。而后者则有声有色,大刀阔斧,不仅有战斗中铿锵的悦耳声,而且也有边陲一幅幅神秘多变的形象图。这些诗主题明确,洋溢着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至于他早年的一些抒怀之作又另是一番风貌,展示给我们的往往是人的情感素质,比起边塞游侠类来感情细腻,主题思想含蓄浅近。如《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就是。这类作品给人以清新之感,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件中抒发人们普遍存在的思想感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给我们展示的是社会生活中遇节思亲的人情美,借事抒情,表达了远在异地的亲人之间情理两分的一丝痛苦。至于《相思》则是睹物生情,借物之特征抒写人情之内涵,用有限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情怀,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
这两类作品之所以给人以美感,不仅因为诗人拥有娴熟的技巧,而且还由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本质让诗人抓住了。这一本质就是林兴宅同志所说的“人类前史时代世界的荒谬性”,即在道德力量的控制下“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分裂。”②人类要消除世界的荒谬性就要让自己做出重大的牺牲,就要有具体的战争,就要有离别相思,就要有具体的奉献。人为自己自觉与自由的内本质的最终解放所作的牺牲都是美的,都是真与善的统一结果。
在现实美中,自然美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正反映了这种自然美。这和他反映社会生活的诗作同样重要,甚至有更高的美学价值。相对于社会美来说,自然美很少有人类社会可变的时代性、民族性等内容。不管人们对大自然采取象征还是拟人的手法,并以此求其社会内容因素的美,其结果都不能与自然美自身运动规律的变易性和多面性③相媲美。时代变了,但人们对多姿多彩的大好河山之爱却不变。历史变了,但人们对自然界丰富无穷的美的'热爱之情却没变。兴盛的民族要赞美它,衰亡的民族惋惜它,入世者歌颂它,出世者依恋它。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对大自然总是采取肯定性取向。如果我们把王维诗自身的艺术特点撇开不谈,单以王诗作为认识自然美的窗口,这就不难发现:自然界本身就是美的。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辋川别业》)这是自然界清爽之美,春季色彩之美。“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是自然界万物和谐之美,运动之美。“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是深秋山林的宁静美,气节变化之美。自然美无限的变易性和多面性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反映。诗人甚至在送别诗中也用景句来拟定诗的色彩基调,使我们在他非山水类的作品中也能感到大自然的美。如用“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送张判官赴河西》)的恶劣气候抒写送别时喜悦之情,起句就给诗定下一个明快的调子。这些诗句使人感到,人类的感情最终都要被推到大自然这一背景上去。大自然阴晴无常,风云莫测,不管是山川日月,还是天地海风,我们人类都无法对它施以丰富的社会因素,但它却能给我们提供最美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就是其形式的多彩多姿和难以尽言的变易性。“在艺术美中,要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在社会美中,内容就比形式更占分量;而在自然美中,则偏重于形式。”④因此,自然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独立的形式美因素。
色、形、声是构成形式美的基本物质材料,这些物质材料在大自然中更是以无限丰富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如王维的《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
高处敞招提,虚空讵有倪。
坐看南陌骑,下听秦城鸡。
渺渺孤烟起,芊芊远树齐。
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
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这首诗有色、有形、有声,有大自然穷形尽相的万千之变。它甚至荡洗了人的一切思想因素,就连我们审美主体也要融入大自然的形式美中,成为多姿的美的组成部分。大自然的广阔给人以心空之感,上下之高、东西南北之距、孤烟、远树、落日等,都在诗人极其空远的内心世界里。客观世界是空灵的,眼界的无染及心空就自然而得。在这里,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能在物我两忘中感受到大自然这种形式美之所在。他的《积雨辋川庄作》同样能说明自然美的特点。诗中写道: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诗更是以自然界的整体性来展示其形式美诸因素。前诗是物我相融的静空宇宙,这里却有动静相随的时序流动。空林、烟火、水田、白鹭、夏木、黄鹂、露葵、海鸥,一连串的自然物在诗人流动的意念中层层展开。两诗的动静又都不是绝对的、死寂的,而是和谐的、统一的,使我们在静中感到微动之气,在动中体会静之空阔。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产生王维诗作的土壤对探讨其诗的美学思想是何等重要。在这里,社会美的内容、自然美的变易性和多面性,以及自然美的形式美都是美的存在物,而这些美的存在物又都是构成王维诗歌这一艺术美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因素。
二
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来说,它不仅要受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影响,同时也还要受其他上层建筑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王维的诗也不例外。他在《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中写道:“世上皆如梦,狂来或自歌。问年松树老,有地竹林多。药倩韩康卖,门容向子过。翻嫌枕席上,无那白云何。”这显然是一首极厌人世的出世之作。不少类似的作品表明,王维晚年主要追求的不是直面人生,而是回避人世,甚至是“白眼看他世上人”(《与户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的态度。这种摒弃一切人情世故的思想虽不完全是其世界观的主导意识,但这类数量不少的诗作却非常有损其思想价值。然而,正如其诗的思想内容有其社会土壤那样,王维消极避世的思想也有其社会根源。在他反映生平遭遇的晚年之作《叹白发》中就流露出一个社会中人的辛酸,读来感人至深。其中“不向空门何处消”已打上强烈的社会意识,非清幽佛门所固有的思想感情,俨然是有感而发,是对社会的牢骚。《早秋山中作》的“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也都是这种思想的流露。
王维是一个有才有志的人,但一生的抱负未能施展。如果我们不跳出诗外,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来认识其思想,而是局限于诗中看他消极避世的一面,这对正确领会王诗思想上的美是不利的。难怪它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审美者的眼中,会因审美者的立场、思想深度和审美取向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有正值的,也有负值的,有全面的,也有片面的。
正确认识王维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这对我们理解他诗中拥有积极思想性的作品就会容易得多。我们不仅能从这些诗中发现其思想之美,而且还能看到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变的美。这类诗的代表作是边塞诗、送别诗和一些闺怨咏怀诗。《出塞作》就表现了一种火热的斗争热情,有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首联展示了诗人广阔的胸襟,表现出诗人的一种责任感。连天的野火烘托出战争的气氛,使居延城外的广阔战场呈现出一派抵御外侮的热烈之情。它是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写照,是一种精神上的崇高美。颔联紧接上联气势,轻松欢快,表现出诗人那种御敌必胜的信心。全诗既有清晰明快的画面效果,又有从容飞动的感情起伏,是诗人描写边塞战事诗中感情把握得较好的一篇作品。难怪方植说此诗“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其气若江海之浮天。”⑤至于他的《使至塞上》更是在边塞诗中独放异彩,使这首蕴含着无数美学色彩的诗作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品: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同是边塞风情,前者以思想和精神取胜,后者以境界和形象见长。这篇作品没有感情上的阴影,全诗充满诗人灵魂中通明透亮的青春气息。诗句用语简炼,形象清新明快,毫无拖踏杂乱之感。它既像一曲轻快的抒情曲,又像一幅大胆用色的泼墨写意画;既有文学的间接性,又有绘画的直观感,整个意象系列还蕴藏着音乐的节律。其形象实体对审美主体的美感作用是多方面的,读者常产生物中有我,我中有物,若即若离,虚实共存的感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更是脱颖而出,提拔出全诗的精华部分。大漠固是自然之荒物,但孤烟却道出人间神迹。长河固神秘辽远,但落日却近在目前。我们进得去,也出得来;要冲破却不能,要逃避也不行。这就是那种让人流连忘返的境地,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艺术世界。
美的规律告诉我们,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不满足于现实生活所提供的原始内容,富有创造精神的作家艺术家总希望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大范围地去表现自己的艺术才华,使作品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形式完美。《送元二使安西》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没有正面阐述重大的思想主题,而是以送别一事从侧面渲染分离时心中难割之情。前两句道出和平安宁的环境,用优美和谐的气氛作用于读者的感官。第三句进酒一举直逼远行人的感情深处,同时也触动了读者的心弦。第四句设想关外无故人的凄凉,打破和谐的现实环境,使人情牵关外,心留故地,身心两离的痛苦顿生于读者胸中。作品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生活中这一典型的事件写尽了。语言素朴明净,就像道家常一样把别人的心曲句句道来,把一种淡淡的情绪色彩熨贴在读者的心上,并在闲适的品尝中能慢慢领会其韵味。同为送别,《送元二使安西》是挽留之情,而《送韦评事》则是送客心切: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从两诗的比较可以看出,前者痛感关外无故旧,后者则设想要“沙场走马向居延。”不仅主题明确,感情激昂,而且作品节律跳动快,空间距离拉得大,语言畅达铿锵,和作品倡导的精神相一致。
另外,像《早春行》、《西施咏》、《洛阳女儿行》、《闺人春思》则是内容健康,以抒写妇女内在感情为主的作品。这类作品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朴实,写景则色彩艳丽,是描写古代妇女生活的优美之作。《早春行》用鸟声、体香、车物、思情、忆梦、春燕等来渲染少妇内心思夫的心态,写得委婉细腻。而《闺人春思》则更具特色:
愁见遥空百丈丝,春风挽断更伤离。
闲花落遍青苔地,尽日无人谁得知。
在大好的春光之下,一个无人知晓的如春闺人却在寂寞中耗尽了自己的青春。落花满地,宛如闺人逝去的年华。环境的荒凉衬托出心境的空虚。“愁”,“断”,“伤”,“闲”等字敲打着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不禁要为眼前这个被禁锢的思春之妇抛下一片同情之心。由于作者善于发挥自己诗歌语言的优势和特点,把平常的事件写成了不平常的作品,使作品在形式美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地位。
以上这些作品是王维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诗人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是血肉相连的。
三
王维的诗具有一种独特鲜明的美学色彩。就是说王诗作为一种美的客观存在物,它给欣赏者带来的审美情绪有其独特的色彩感。这种色彩感不仅包含诗的意象系列给欣赏者带来的一种特殊情感体验,而且也包括欣赏者再创作时的各种参与意识。
我们知道,客观存在物在我们审美主体的反映过程中往往会引起一定的情感反映。自然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物,因此,作为客观存在物的自然色也能引起我们一定的情感反应,产生一种美感。自然色给我们带来的这种美感情绪只是低层次的、简单的。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客观事物对人的观照过程中生发出一种色彩观念,并用这种色彩观念来纯化我们的美感情绪。例如我们说一首诗色调灰暗,说一个人的心灵如玉一般的洁白,这都是一种色彩纯化法。具体到王维的诗并不局限于此。王诗固然是客观事物,但我们在欣赏、阅读它的时候,它给我们的审美活动带来的心绪色彩却是丰富多层的,无法用哪一种单一的自然色来纯化我们的感受。如他描写边塞风情的《陇上行》就是这样:
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
云黄知塞近,草白见边秋。
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边塞的景物,虽没有一句抒情的字句,但这幅色彩明亮的边塞图却深深地牵动了读者的心。由于作者和读者所处的环境不同,这种空间上的位差就自然引起读者心中的一种情感反应。以不同的生活方式亲临过边地的读者会因这首诗而产生不同的感情。有的会感到亲切,有的会感到荒凉,也有的会感到激奋。没有到过边塞的人也许会神往,甚至会产生幻想。情绪感受不同,色彩明暗和层次也就不同。再如他的《淮阴夜宿二首》之一:
水国南无畔,扁舟北未期。
乡情淮上失,归梦郢中疑。
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
客行心绪乱,不及洛阳时。
读罢全诗,我们会跟着诗人的思绪游荡于作品中的深秋异地。一会儿是无畔空远的水国,一会儿是扁舟未期。有一点难得的乡情却失落于淮水之上,思乡的归梦又疑于郢城中。日短夜长,由于触景生情,秋叶的飘落自然联想到寒冬的来临。不说是“客行心绪乱”,就是读者的心绪也愁牵于内,无以自拔。这说明,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能因其丰富的情绪色彩而抓住读者的心,陶冶人的感情,使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这时候,读者能忘掉自我,不自觉地和作者一起共同参与创作的意识,从作品中获取作者获取过的,感发作者感发过的。
除了诗人的心绪和欣赏者的参与意识而外,作品本身的形象体系也是构成美感色彩的重要因素。这种形象系列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整体的,多元的。诗的形象体系要在审美客体、诗人、读者三者的有机结合中来完成,缺一不可。这种形象体系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而是一种意象。它除了语言的间接功能而外,通常还有诗人主观的意念。我们从“意象系列”那里所获得的色彩情绪自然就要比从一般形象那里获得的感受丰富得多。再看《送张判官赴河西》: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这篇作品有叙事,有写景,有思古,有抒情。在欣赏时,我们能跳出语言这一载体,在诗外把握形象的内在活力。如果我们不是以解剖的方法来割裂其思想、情感、语言诸要素,而是主动地参与作者的创作意识,并用自己的感情和诗中的感情融为一体,从整体意念上把握作者所提供的形象系列,这样就能体会到诗歌意象的多层情绪。如《春日与裴迪过新昌访吕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外青山明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和前诗相比,这首诗感情表露少,作者的情绪平缓柔和。然而和前诗一样,构成诗歌整体意象的运动律却乃在诗人心中流动的意念上;叙事状物不仅是表达感情的手段,同时也成了组合诗人意象的载体,使我们在闲适恬静的心态下充分感受作品丰富的意象美、情绪美。如果说前诗色泽浓厚,用笔大胆,那后者则清爽淡雅,用笔洗炼。诗人其他早年的诗作如《少年行四首》、《失题》及《相思》等生活气息浓厚的作品则感情强烈,作品中蕴含的情绪就不是藏而不露,而是热烈活泼,给人的审美感受又是另一种滋味,但作品的意象特色不及前面所列作品突出。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优秀的作家艺术家从来就不是那样机械单一,因为他们在成其为作家艺术家的同时就已是最优秀的审美者了。所以,由他们创作的作品,由他们感发的美的事物及其情感都是文化史上当之无愧的。王维就是这样一个当之无愧的诗人。在他的诗里,我们所感发到的情绪色彩不是自然色能够简单说明的,因为它给欣赏者带来的这种美感情绪要比自然色丰富得多、纯厚得多。它是王维诗歌意象性这一特点最完美的创造和发展。
篇6:生态美学视角下室内环境对仿生设计的选择论文
生态美学视角下室内环境对仿生设计的选择论文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建筑市场的繁荣,市场上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设计材料加重了建筑能耗,要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寻求降低建筑成本和减少无故的能源浪费的方法,以低碳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的研宄意义。
2.室内仿生设计的生态美学理念
人与自然是不是永远处于对立的关系,两者是不是不可能统一协调,这是认识论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室内环境设计上也存着人与自然的审美的“共生共荣”的现象。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类在不断完善社会发展的同时,应该注意协调自身与自然协作关系。遵循生态美学的观点,室内环境设计的观念必须进行彻底更新。
传统的室内环境设计首先是以传统习俗为根据,按照功能进行室内环境布局,做到有轴线划分,主次明显;其次是整体色调要讲宄明暗结合,线条多趋方正,板面做刻花,外表硬朗,又不失柔美之感,饰品家具多以仿古木质为主,地面墙体以石材为主。为了满足室内环境的最优化需求,传统的建造方式和技术原则就材料应用而言,并不具备循环性。也就是说,在追求人工环境优越性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可以说是“掠夺”式的,这可以视为传统建造工艺的致命弊端,使得人类文明的发展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
3.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常见误区分析
3.1存在较为严重的奢侈浪费现象
我国现今多数的建筑装饰设计都是以“高贵”、“华丽”等等为设计目标的,这就严重导致了许多装饰设计人员在进行其设计工作时盲目追求建筑外观的豪华,而没有结合建筑本身的风格。其主要原因是多数的设计人员没有认识到建筑装饰设计的本质,以及受外来观念的影响较大等等[3]。此外,部分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只是盲目的效仿欧美风格或者是我国古代的风格,而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时,又由于自身的'能力不够、对欧美建筑的风格或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不够了解等原因,使得设计出的作品达不到该有的效果,严重造成了资金浪费,奢侈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
3.2没有实现个性化设计
我国现今多数的建筑装饰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时缺乏创新精神,没有意识到设计作品个性化的重要性,而只是模仿他人较为成功的案例,或者是在设计时将不同的装饰风格胡乱进行结合,严重导致其建筑装饰设计缺乏个性。虽然我国今年来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我国的装修却缺乏创新,特别是在装修风格的设计上,多数都有相似之处,缺乏特色。
3.3对装饰材料的选择不当
多数的建筑装饰设计人员在进行其具体的设计工作时,为了简单追求建筑物的美观,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只是考虑到了材料的美观性,而没有针对材料的实用、环保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性能进行考虑。因为,多数的装饰材料本身对人体有很大的害处。
4.生态美学视觉下对室内装饰仿生设计的选择
4.1室内环境仿生设计对自然美的选择
居住环境的安全性是人类的共同需求,而置身于天然绿色的居室环境,则是人们对自然的共同向往。在生态美学的研宄视角里,人类的情感归属与其所处生存环境的依从关系,同样也是其研宄范畴内的“生态现象”。从依附于自然到逐渐掌控自然;从规避自然威胁到逐步剔除不适的自然因素;从茅草屋到高耸林立的大厦。直至今日,人类所掌握的科学技术足以让人们重返自然,得以享受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这是人类对自然所呈现出的特有的情感内涵。为适应人们对生态环保居住环境的追求,现今室内环境往往在设计之初就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并采用民间施工工艺与艺术风格,将工艺与材料切实的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设计师更加强调“自然化”的肌理效果,以仿生学为主要设计手段来使人们联想自然、感受自然。
4.2室内环境仿生设计对节能环保的选择在室内环境装饰中使用绿色装饰材料,其优点体现在:绿色建材能够明显降低对传统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可以使游离甲醛、苯、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释放量降到最低。绿色装饰材料正在逐渐实现清洁、低能耗的生产加工过程,重视产品的生态化,确保在其生产过程和使用年限中对使用者及周围的环境产生零危害。选择生态环保型装饰材料对于促进人体健康,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活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室内空间墙面喷涂利用纳米光触媒技术生产的液体壁纸,这种液体壁纸在空气中受纳米粒子表面空穴(h+)作用被氧化成H0自由基活性物,能够强有力的夺取其他物质中的自由电子,进而发生强氧化反应,致使有机物(甲醛、苯)赖以生存的有机营养物、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物等被其氧化成CO2、H2O和相应的酸,达到净化空气,持久保持空气清新的效果。
4.3注重建筑装饰设计与文化特色的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精髓,我们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时也应该注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各建筑装饰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时应该将其专业知识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相结合,在具体的设计中可以在空间、布局等的处理上充分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以此来实现装饰的和谐美,在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我国的建筑装饰设计水准。
5.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室内环境仿生设计是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来设计室内装饰,使物质、能源在室内装饰中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物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居室环境,使自然、装饰物和人三者之间形成和谐统一。
篇7:王维诗与禅学研究
王维诗与禅学研究
王维是唐代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与佛教禅学有着扯不开的连系,王维凭借他那诗风清丽、充满禅趣的山水般的田园诗独树一帜,诗歌的创作也有很高的成就,对我们后世诗人以及诗歌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 引言
唐朝开元盛世时期,唐代开远的繁荣时期,领导世界不仅经济繁荣,社会文化丰富多彩,人们的思想也像开放经济一般自由和丰满。汉代佛教东结束以来500多年的唐朝,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与儒、道的唐代难以融合统一的思想,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并打压李性和佛教的建筑,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对儒学和佛教局三足鼎立,文化持续繁荣的局面。
王维生活在唐代天宝年间的开远盛世。他从小被佛教文化深深的影响了,年轻的时候便在佛教禅修。他早期的官员,虽然不受政治太大的失败影响,但职业生涯的连续曲折,后来接受了佛教南宗禅一方的思想。最后择取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的道路”。后来的很多学者把他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还有为了实现心中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从不停止奔走呼喊口号的杜甫等人相比,批评他用委曲求全的态度来过消极的生活,更甚的是上个世纪80年有一个学者为王维惯了为“佞佛”的称号,显然是对王维学习和接受宗教思想的偏见和排斥。
通过对王维的诗歌和王维的评价给古代和现代的研究者把握王维对古代诗歌的贡献,自身的精彩思想的独特魅力的禅诗的花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复杂性可以让我们了解他琢磨不透的内心世界,笔者认为,王维的一直生活的积极向上,忍辱负重,质朴清洁,像其他杰出的诗人相同,在文学史以及社会史广阔的天空中绽放光芒,如星闪耀。
陈一新在《王维选集》在第一阶段,论述王维诗歌的思想特征和艺术价值,指出“王诗画”,并对王维早期诗歌的“强大”和后来的攻击“充满了佛教和道教的“田园诗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他的从“玄言禅意,奄奄一息的低调中一振而起,成为千古绝唱”的评价很高,也影响了王维的诗歌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研究学者,所以有来自禅宗,绘画学习一些王维的诗歌艺术,音乐和其他的观点,但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不同的特点分析,对王维的诗歌研究形成了庞大的规模。
在禅宗的影响研究,禅宗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也极大,如元市杭根据“王维诗画禅思想”,指出王维诗的禅,空和孤独的境界,都是忘我领域的集中体现,已故的王维已进入空灵的境界,安静和美丽,闲淡冷寂、无忧无虑的境界。这显然于禅宗浸润相关。葛晓音在他1993出版的“田园诗”的研究有更原始的观点,认为王维禅入各种游记诗的风格,具有丰富的表现内容和艺术,是王维的山水诗的重大贡献,王维虚静的环境,定吸收禅家的涤清烦虑,自我认识,空的.结晶,也是他追求纯粹的高街的审美理想融合在自然美的高度所纯化的”。除了以上那些还有吴淮东的《王维诗画禅意相通论》,张迎宾的《禅意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
美学建构》等等,皆是对王维的平常生活,思想背景所带来的影响,还有诗与禅意想融通等观点进行的论述。
第二章 王维奉佛因缘和与神会禅师
(一)王维奉佛之家庭因素
王维天资聪慧,开元九年(721)春,二十一岁擢进士,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性至孝,《旧唐书·王维传》记载:“事母崔氏以孝闻……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家庭佛教气氛浓郁,他的母亲常年请北宗神秀大弟子普寂,即大照禅师来说禅。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王维在五十八岁的时后,上了《请施庄为寺表》曰:
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揭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臣遂于蓝田县营山居一所。草堂精舍,竹林果园,并是亡亲宴坐之余,经行之所。臣往丁凶衅,当即发心,愿为伽蓝,永劫追福,比虽未敢陈请,终日常积恳诚。
王维那么多年打理佛经,精勤不倦,关于对佛教的宗旨所做的理解,在开元二十五年居住在河西期间作的《赞佛文》曰:
窃以真如妙十方而无成;涅般至功,满四生而不度。故无边大照,不照得空有之深;万法偕行,无行为满足之地。惟兹化佛,即具三身,不舍凡夫,本无五蕴。三界太师;实藉津梁法相,脱落尘容,始于于空舍,然后金刚道后,王毫光相,一生补处。
王维在三十九岁的时候,是开元的二十七年候,所作《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表述以及与当代的名僧道光禅师之间的关系时说了:”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由此可见王维在他的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称自身说"有俊才,博学多艺”,在他接触南宗之前,理佛虔笃,并且师承诸多高僧大德,获得了北宗佛理的精髓。
总体而言,在许多同代后进学者中,王维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后进更至精至诚。他同时南,北禅同修,顿、渐共行,用渐门纪律和规范他的日常行为,艺术实践皆以顿门醒悟,佛教哲学用来浸染他的内心世界,终其一生努力追求完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