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课伐木,课伐木杜甫,课伐木的意思,课伐木赏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课伐木,课伐木杜甫,课伐木的意思,课伐木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伐木,课伐木杜甫,课伐木的意思,课伐木赏析

篇1:课伐木,课伐木杜甫,课伐木的意思,课伐木赏析

课伐木,课伐木杜甫,课伐木的意思,课伐木赏析 -诗词大全

课伐木

青冥曾巅后,十里斩阴木。人肩四根已,亭午下山麓。

尚闻丁丁声,功课日各足。苍皮成委积,素节相照烛。

藉汝跨小篱,当仗苦虚竹。空荒咆熊罴,乳兽待人肉。

不示知禁情,岂惟干戈哭。城中贤府主,处贵如白屋。

萧萧理体净,蜂虿不敢毒。虎穴连里闾,堤防旧风俗。

泊舟沧江岸,久客慎所触。舍西崖峤壮,雷雨蔚含蓄。

墙宇资屡修,衰年怯幽独。尔曹轻执热,为我忍烦促。

秋光近青岑,季月当泛菊。报之以微寒,共给酒一斛。

篇2:伐木原文及赏析

伐木原文及赏析

伐木

佚名〔先秦〕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注释:

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嘤嘤:鸟叫的声音。相:审视,端详。矧(shěn):况且。伊:你。听之:听到此事。终……且……:既……又……。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酾酒:滤酒。酾(shī),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藇(xù),甘美,或释为“溢貌”。羜(zhù):小羊羔。速:邀请。宁:宁可。适:恰巧。微:非。弗顾:不顾念。於(wū):叹词。粲:光明、鲜明的样子。埽:同“扫”。陈:陈列。馈(kuì):食物。簋(guǐ):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牡:雄畜,诗中指公羊。诸舅:异姓亲友。咎:过错。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笾(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践:陈列。民:人。乾餱(hóu):干粮。愆(qiān):过错,过失。湑(xǔ):滤酒。酤:买酒。坎坎:鼓声。蹲蹲:舞姿。注释]编辑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

鉴赏

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前人没有深考。

《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劳动,而是由伐木兴起,说到友情可贵。无论亲朋故旧还是新的相识,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且常来常往。

诗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笔墨写宴饮。显然是把宴饮当做建立和联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全然是写人的活动,也就是“求友生声”之具体表现。开头用语与首章部分重叠,显得整饬又有变化,读来流转而且自然。这里仍然由物兴起,但只用“伐木许许”一句,其余如对鸟鸣的描述一概略去。论者往往因为“伐木”句与后面的“酾酒”句联系紧密,就误认为它也是“赋”(直陈其事)。其实“伐木”云云,乃相应之词,不止形式上叠合延绵,内容也相仿佛,只是为避免刻板滞重,才作此省略。省略也是变化的方式,有变化才有发展,内容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丽多姿。于是出现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还有许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主人的诚心诚意,因为宴请客人,不仅是出于礼仪,更是为了寻求友情。被邀请的客人都是长者,有同姓的(诸父),也有异姓的(诸舅)。诗人希望他们全都光临。“宁适不来?微我顾弗!”“宁适不来?微我有咎!”这是他的担心。由于希望甚殷,就生怕它落空。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是真实的,也是感人的。它表明主人的态度十分诚恳,对友情的追求坚定不移。

诗人还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

第三章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续和发展,依然写设宴请客,不过用笔极简,旨在“示异”,以免拖沓。“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这次邀请是同辈,但酒菜之丰盛,礼节之周到不减于前。联系前面的有关描述,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无论长幼和亲疏(即诗中所谓“诸父”“诸舅”和“兄弟”)都应互相有爱。这种类似博爱的思想充斥整个诗篇,可以说是总的命意所在。但建议和发展友情的手段却比较单调,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未见合适,因为在酒席台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也许饮食还是古人主要的交际方式,他们又多以诚待人,布设酒肉圈套,故而被诗人选作表达友情题旨的材料。另外还有反面教训,就是“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往往由饮食细故引起,要创建和平局面,就得处理好饮食问题。

后半部分是尾声,似乎由众人合唱,表达了欢乐的情绪与和睦亲善的愿望。三方面的人(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团结一致,气氛和谐,令人鼓舞。

作者还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此诗是燕乐歌词,因而它的博爱的题旨可广泛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在艺术上它给人的突出印象有三个方面:一是靠头的比兴部分不仅构成比较鲜明的画面,而且有生动的情节,它既是独立的,又与主题部分联系紧密,这样,主体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读者和听众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别用“诸父”“诸舅”和“兄弟”指代,覆盖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对表达诗歌的题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作者选用词语的匠心;三是结尾表现的场面色彩浓丽,节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写筵席,没有穿插“点题”笔墨,却成功地渲染出团结友善的醉人气氛。诗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闻见景象,因而颇具艺术魅力。

篇3:诗经小雅伐木赏析

诗经小雅伐木赏析

【原文】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埽,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题解】

这是燕亲友的乐歌。第一章以鸟与鸟的相求比人和人的相友。以神对人的降福说明人与人友爱相处的必要。第二章言备酒肴,勤洒扫,专待长者们到来。第三章写醉饱歌舞之乐。末尾两句是再约后会。

【注释】

1、丁丁(争zhēng):刀斧砍树的.声音。

2、嘤嘤(莺yīng):鸟鸣声。

3、相:视。

4、矧(沈shěn):况。

5、终:既。以上二句是说人类友好和爱,神听到之后也会给予人既和且平之福。

6、许许:一作“浒浒”,一作“所所”,剥木皮声。

7、酾(师shī):用筐漉(路lù)酒去掉酒糟。藇(序xù):甘美。

8、羜(苎zhù):五月小羊。

9、速:召。诸父:对同姓长辈的尊称。

10、宁:犹“何”。这句是说诸父何往而不来呢?言其必来。

11、微:训“无”,就是勿。顾:念。微我弗顾:就是勿弗顾我。

12、於:发声词,犹“爰”。粲:鲜明貌。埽:古读如“叟”。

13、馈:进食品给人叫做“馈”。簋(鬼guǐ):古读如“九”,盛食品的器具,圆筒形。八簋:言陈列食器之多。

14、牡:指羜之雄性的。

15、诸舅:对异姓长辈的尊称。

16、咎:过。

17、阪:山坡。

18、衍:水溢叫做“衍”,这句言酒多。

19、践:陈列貌。

20、兄弟:指同辈亲友。无远:言别疏远我。也是希望对方应邀赴宴的意思。

21、失德:言失和而相仇怨。

22、餱(候hóu):干粮。“干餱”代表食品之粗薄的。愆(牵qiān):过失。以上二句言人与人反目失和,往往因饮食细故。

23、湑(许xǔ):澄滤。我:语尾助词,犹汉乐府《乌生》篇“唶(借jiè)我”之“我”。以下三句仿此。

24、酤(沽gū):买酒。

25、坎坎:击鼓声,见《陈风宛丘》篇。

26、蹲蹲(存cún):舞貌。

27、暇:古读如“户”。

【译文】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今译】

砍树响丁丁。鸟儿叫嘤嘤。出了深谷底,飞上高树顶。鸟儿为何叫嘤嘤,要把朋友声音找。请看鸟儿多殷勤,要把朋友声音找;人比鸟儿更有情,反而不把朋友交?人的友爱神听着,既保平安又和好。

锯树呼呼响。筛酒扑鼻香。我家宰了小肥羊,众位伯叔请来尝。哪儿去了还不来?可别不肯来赏光!打扫屋子生光彩,八大件儿席上摆。我把肥壮公羊宰,众位长亲请过来。哪儿去了还不来?千万别见我的怪!

砍树砍倒山坡上。筛酒漫出酒缸边。盘儿碗儿排齐整,老哥老弟别疏远。有些人们伤和气,饮食小事成祸源。咱们有酒把酒筛啊,没酒也得把酒买啊。咱们冬冬打起鼓啊,跳跳蹦蹦一齐舞啊。趁着今儿有功夫啊,来把清酒喝个足啊。

篇4:诗经伐木原文及赏析

诗经伐木原文及赏析

原文: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译文: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注释:

1.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

2.嘤嘤:鸟叫的声音。

3.相:审视,端详。

4.矧(shěn):况且。伊:你。

5.听之:听到此事。

6.终……且……:既……又……。

7.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8.酾酒:筛酒。酾(shī),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藇(xù),甘美,或释为“溢貌”。

9.羜(zhù):小羊羔。

10.速:邀请。

11.宁:宁可。适:恰巧。

12.微:非。弗顾:不顾念。

13.於(wū):叹词。粲:光明、鲜明的样子。埽:同“扫”。

14.陈:陈列。馈(kuì):食物。簋(guǐ):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15.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16.诸舅:异姓亲友。

17.咎:过错。

18.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19.笾(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践:陈列。

20.民:人。

21.乾餱(hóu):干粮。愆(qiān):过错,过失。

22.湑(xǔ):滤酒。

23.酤:买酒。

24.坎坎:鼓声。

25.蹲蹲:舞姿。

注释

1.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

2.嘤嘤:鸟叫的声音。

课伐木,课伐木杜甫,课伐木的意思,课伐木赏析

3.相:审视,端详。

4.矧(shěn):况且。伊:你。

5.听之:听到此事。

6.终……且……:既……又……。

7.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8.酾酒:筛酒。酾(shī),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藇(xù),甘美,或释为“溢貌”。

9.羜(zhù):小羊羔。

10.速:邀请。

11.宁:宁可。适:恰巧。

12.微:非。弗顾:不顾念。

13.於(wū):叹词。粲:光明、鲜明的样子。埽:同“扫”。

14.陈:陈列。馈(kuì):食物。簋(guǐ):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15.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16.诸舅:异姓亲友。

17.咎:过错。

18.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19.笾(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践:陈列。

20.民:人。

21.乾餱(hóu):干粮。愆(qiān):过错,过失。

22.湑(xǔ):滤酒。

23.酤:买酒。

24.坎坎:鼓声。

25.蹲蹲:舞姿。

26.迨(dài):等待。

赏析:

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前人没有深考。

《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劳动,而是由伐木兴起,说到友情可贵。无论亲朋故旧还是新的相识,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且常来常往。

诗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笔墨写宴饮。显然是把宴饮当做建立和联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全然是写人的活动,也就是“求友生”之具体表现。开头用语与首章部分重叠,显得整饬又有变化,读来流转而且自然。这里仍然由物兴起,但只用“伐木许许”一句,其余如对鸟鸣的描述一概略去。论者往往因为“伐木”句与后面的“酾酒”句联系紧密,就误认为它也是“赋”(直陈其事)。其实“伐木”云云,乃相应之词,不止形式上叠合延绵,内容也相仿佛,只是为避免刻板滞重,才作此省略。省略也是变化的方式,有变化才有发展,内容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丽多姿。于是出现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还有许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主人的诚心诚意,因为宴请客人,不仅是出于礼仪,更是为了寻求友情。被邀请的客人都是长者,有同姓的(诸父),也有异姓的(诸舅)。诗人希望他们全都光临。“宁适不来?微我顾弗!”“宁适不来?微我有咎!”这是他的担心。由于希望甚殷,就生怕它落空。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是真实的,也是感人的。它表明主人的态度十分诚恳,对友情的追求坚定不移。

诗人还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

第三章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续和发展,依然写设宴请客,不过用笔极简,旨在“示异”,以免拖沓。“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这次邀请是同辈,但酒菜之丰盛,礼节之周到不减于前。联系前面的有关描述,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无论长幼和亲疏(即诗中所谓“诸父”“诸舅”和“兄弟”)都应互相有爱。这种类似博爱的思想充斥整个诗篇,可以说是总的命意所在。但建议和发展友情的手段却比较单调,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未见合适,因为在酒席台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也许饮食还是古人主要的交际方式,他们又多以诚待人,布设酒肉圈套,故而被诗人选作表达友情题旨的材料。另外还有反面教训,就是“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往往由饮食细故引起,要创建和平局面,就得处理好饮食问题。

后半部分是尾声,似乎由众人合唱,表达了欢乐的情绪与和睦亲善的愿望。三方面的人(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团结一致,气氛和谐,令人鼓舞。

作者还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此诗是燕乐歌词,因而它的博爱的题旨可广泛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在艺术上它给人的突出印象有三个方面:一是靠头的比兴部分不仅构成比较鲜明的画面,而且有生动的情节,它既是独立的,又与主题部分联系紧密,这样,主体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读者和听众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别用“诸父”“诸舅”和“兄弟”指代,覆盖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对表达诗歌的题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作者选用词语的匠心;三是结尾表现的场面色彩浓丽,节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写筵席,没有穿插“点题”笔墨,却成功地渲染出团结友善的醉人气氛。诗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闻见景象,因而颇具艺术魅力。

篇5:伐木原文翻译及赏析

伐木

朝代:先秦

原文: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注释

(1)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

(2)嘤嘤:鸟叫的声音。

(3)相:审视,端详。

(4)矧(shěn):况且。伊:你。

(5)听之:听到此事。

(6)终……且……:既……又……。

(7)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8)酾(shī):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

(9)羜(zhù):小羊羔。

(10)速:邀请。

(11)宁:宁可。适:恰巧。

(12)微:非。弗顾:不顾念。

(13)於(wū):叹词。粲:光明的样子。埽:同“扫”。

(14)陈:陈列。馈(kuì):食物。簋(guǐ):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15)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16)诸舅:异姓亲友。

(17)咎:过错。

(18)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19)笾(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践:陈列。

(20)民:人。

(21)乾餱(hóu):干粮。愆(qiān):过错。

(22)湑(xǔ):滤酒。

(23)酤:买酒。

(24)坎坎:鼓声。

(25)蹲蹲:舞姿。

(26)迨(dài):等待。

赏析:

《毛诗序》云:“《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历代学者一般也都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则前人没有深考。周厉王不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劝谏,终于导致了国人暴动。同时也导致王室内部人心离散、亲友不睦,政治和社会状况极度混乱和动荡。周宣王即位初,立志图复兴大业。而欲举大事,必先顺人心。《伐木》一诗,正是宣王初立之时王族辅政大臣为安定人心、消除隔阂从而增进亲友情谊而做。作者很可能就是召伯虎(详见赵逵夫《论西周末年杰出诗人召伯虎》,收《诗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诗人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第三章作者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分明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综观全诗,理想——现实——理想,三重境界的转换,既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顺人心、笃友情的愿望,又造成了诗歌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以意境的营造为手段的构思方法。此诗对友情的歌颂给后世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致“嘤鸣”一词常被人用做朋友间同气相求或意气相投的比喻。

篇6:诗经伐木原文及赏析

诗经伐木原文及赏析

原文: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译文: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注释:

1.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

2.嘤嘤:鸟叫的声音。

3.相:审视,端详。

4.矧(shěn):况且。伊:你。

5.听之:听到此事。

6.终……且……:既……又……。

7.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8.酾酒:筛酒。酾(shī),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藇(xù),甘美,或释为“溢貌”。

9.羜(zhù):小羊羔。

10.速:邀请。

11.宁:宁可。适:恰巧。

12.微:非。弗顾:不顾念。

13.於(wū):叹词。粲:光明、鲜明的样子。埽:同“扫”。

14.陈:陈列。馈(kuì):食物。簋(guǐ):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15.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16.诸舅:异姓亲友。

17.咎:过错。

18.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19.笾(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践:陈列。

20.民:人。

21.乾餱(hóu):干粮。愆(qiān):过错,过失。

22.湑(xǔ):滤酒。

23.酤:买酒。

24.坎坎:鼓声。

25.蹲蹲:舞姿。

注释

1.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

2.嘤嘤:鸟叫的声音。

3.相:审视,端详。

4.矧(shěn):况且。伊:你。

5.听之:听到此事。

6.终……且……:既……又……。

7.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8.酾酒:筛酒。酾(shī),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藇(xù),甘美,或释为“溢貌”。

9.羜(zhù):小羊羔。

10.速:邀请。

11.宁:宁可。适:恰巧。

12.微:非。弗顾:不顾念。

13.於(wū):叹词。粲:光明、鲜明的样子。埽:同“扫”。

14.陈:陈列。馈(kuì):食物。簋(guǐ):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15.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16.诸舅:异姓亲友。

17.咎:过错。

18.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19.笾(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践:陈列。

20.民:人。

21.乾餱(hóu):干粮。愆(qiān):过错,过失。

22.湑(xǔ):滤酒。

23.酤:买酒。

24.坎坎:鼓声。

25.蹲蹲:舞姿。

26.迨(dài):等待。

赏析:

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前人没有深考。

《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劳动,而是由伐木兴起,说到友情可贵。无论亲朋故旧还是新的相识,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且常来常往。

诗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笔墨写宴饮。显然是把宴饮当做建立和联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全然是写人的活动,也就是“求友生”之具体表现。开头用语与首章部分重叠,显得整饬又有变化,读来流转而且自然。这里仍然由物兴起,但只用“伐木许许”一句,其余如对鸟鸣的描述一概略去。论者往往因为“伐木”句与后面的“酾酒”句联系紧密,就误认为它也是“赋”(直陈其事)。其实“伐木”云云,乃相应之词,不止形式上叠合延绵,内容也相仿佛,只是为避免刻板滞重,才作此省略。省略也是变化的.方式,有变化才有发展,内容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丽多姿。于是出现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还有许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主人的诚心诚意,因为宴请客人,不仅是出于礼仪,更是为了寻求友情。被邀请的客人都是长者,有同姓的(诸父),也有异姓的(诸舅)。诗人希望他们全都光临。“宁适不来?微我顾弗!”“宁适不来?微我有咎!”这是他的担心。由于希望甚殷,就生怕它落空。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是真实的,也是感人的。它表明主人的态度十分诚恳,对友情的追求坚定不移。

诗人还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

第三章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续和发展,依然写设宴请客,不过用笔极简,旨在“示异”,以免拖沓。“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这次邀请是同辈,但酒菜之丰盛,礼节之周到不减于前。联系前面的有关描述,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无论长幼和亲疏(即诗中所谓“诸父”“诸舅”和“兄弟”)都应互相有爱。这种类似博爱的思想充斥整个诗篇,可以说是总的命意所在。但建议和发展友情的手段却比较单调,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未见合适,因为在酒席台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也许饮食还是古人主要的交际方式,他们又多以诚待人,布设酒肉圈套,故而被诗人选作表达友情题旨的材料。另外还有反面教训,就是“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往往由饮食细故引起,要创建和平局面,就得处理好饮食问题。

后半部分是尾声,似乎由众人合唱,表达了欢乐的情绪与和睦亲善的愿望。三方面的人(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团结一致,气氛和谐,令人鼓舞。

作者还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此诗是燕乐歌词,因而它的博爱的题旨可广泛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在艺术上它给人的突出印象有三个方面:一是靠头的比兴部分不仅构成比较鲜明的画面,而且有生动的情节,它既是独立的,又与主题部分联系紧密,这样,主体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读者和听众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别用“诸父”“诸舅”和“兄弟”指代,覆盖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对表达诗歌的题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作者选用词语的匠心;三是结尾表现的场面色彩浓丽,节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写筵席,没有穿插“点题”笔墨,却成功地渲染出团结友善的醉人气氛。诗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闻见景象,因而颇具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周厉王不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劝谏,最终导致了国人暴动。同时也导致王室内部人心离散、亲友不睦,政治和社会状况极度混乱和动荡。周宣王即位初,立志图复兴大业。

篇7:伐木,伐木诗经,伐木的意思,伐木赏析

伐木,伐木诗经,伐木的意思,伐木赏析 -诗词大全

伐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v,既有肥q,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矣。

篇8:《诗经·小雅·伐木》译注赏析

【作品介绍】

《伐木》是《诗经》里面《小雅》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则前人没有深考,我们认为:周厉王不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劝谏,终于导致了国人暴动。同时也导致王室内部人心离散、亲友不睦,政治和社会状况极度混乱和动荡。周宣王即位初,立志图复兴大业。而欲举大事,必先顺人心。《伐木》一诗,正是宣王初立之时王族辅政大臣为安定人心、消除隔阂从而增进亲友情谊而做。

【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埽,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注释】

1、丁丁(争zhēng):刀斧砍树的声音。

2、嘤嘤(莺yīng):鸟鸣声。

3、相:视。

4、矧(沈shěn):况。

5、终:既。以上二句是说人类友好和爱,神听到之后也会给予人既和且平之福。

6、许许:一作“浒浒”,一作“所所”,剥木皮声。

7、酾(师shī):用筐漉(路lù)酒去掉酒糟。藇(序xù):甘美。

8、羜(苎zhù):五月小羊。

9、速:召。诸父:对同姓长辈的尊称。

10、宁:犹“何”。这句是说诸父何往而不来呢?言其必来。

11、微:训“无”,就是勿。顾:念。微我弗顾:就是勿弗顾我。

12、於:发声词,犹“爰”。粲:鲜明貌。埽:古读如“叟”。

13、馈:进食品给人叫做“馈”。簋(鬼guǐ):古读如“九”,盛食品的器具,圆筒形。八簋:言陈列食器之多。

14、牡:指羜之雄性的。

15、诸舅:对异姓长辈的尊称。

16、咎:过。

17、阪:山坡。

18、衍:水溢叫做“衍”,这句言酒多。

19、践:陈列貌。

20、兄弟:指同辈亲友。无远:言别疏远我。也是希望对方应邀赴宴的意思。

21、失德:言失和而相仇怨。

22、餱(候hóu):干粮。“干餱”代表食品之粗薄的。愆(牵qiān):过失。以上二句言人与人反目失和,往往因饮食细故。

23、湑(许xǔ):澄滤。我:语尾助词,犹汉乐府《乌生》篇“唶(借jiè)我”之“我”。以下三句仿此。

24、酤(沽gū):买酒。

25、坎坎:击鼓声,见《陈风?宛丘》篇。

26、蹲蹲(存cún):舞貌。

27、暇:古读如“户”。

【题解】

这是燕亲友的乐歌。第一章以鸟与鸟的相求比人和人的相友。以神对人的降福说明人与人友爱相处的必要。第二章言备酒肴,勤洒扫,专待长者们到来。第三章写醉饱歌舞之乐。末尾两句是再约后会。

【余冠英今译】

砍树响丁丁。鸟儿叫嘤嘤。出了深谷底,飞上高树顶。鸟儿为何叫嘤嘤,要把朋友声音找。请看鸟儿多殷勤,要把朋友声音找;人比鸟儿更有情,反而不把朋友交?人的友爱神听着,既保平安又和好。

锯树呼呼响。筛酒扑鼻香。我家宰了小肥羊,众位伯叔请来尝。哪儿去了还不来?可别不肯来赏光!打扫屋子生光彩,八大件儿席上摆。我把肥壮公羊宰,众位长亲请过来。哪儿去了还不来?千万别见我的怪!

砍树砍倒山坡上。筛酒漫出酒缸边。盘儿碗儿排齐整,老哥老弟别疏远。有些人们伤和气,饮食小事成祸源。咱们有酒把酒筛啊,没酒也得把酒买啊。咱们冬冬打起鼓啊,跳跳蹦蹦一齐舞啊。趁着今儿有功夫啊,来把清酒喝个足啊。

【讲解】

《毛诗序》云:“《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历代学者一般也都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则前人没有深考,我们认为:周厉王不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劝谏,终于导致了国人暴动。同时也导致王室内部人心离散、亲友不睦,政治和社会状况极度混乱和动荡。周宣王即位初,立志图复兴大业。而欲举大事,必先顺人心。《伐木》一诗,正是宣王初立之时王族辅政大臣为安定人心、消除隔阂从而增进亲友情谊而做。作者很可能就是召伯虎(详见赵逵夫《论西周末年杰出诗人召伯虎》,收《诗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诗人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 “不来”,又于我“弗顾”。显然,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第三章作者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分明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综观全诗,理想——现实——理想,三重境界的转换,既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顺人心、笃友情的愿望,又造成了诗歌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以意境的营造为手段的构思方法。此诗对友情的歌颂给后世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致“嘤鸣”一词常被人用做朋友间同气相求或意气相投的比喻。

篇9:课,课杜甫,课的意思,课赏析

课,课杜甫,课的意思,课赏析 -诗词大全

山雉防求敌,江猿应独吟。泄云高不去,隐几亦无心。

众壑生寒早,长林卷雾齐。青虫悬就日,朱果落封泥。

薄俗防人面,全身学马蹄。吟诗坐回首,随意葛巾低。

篱弱门何向,沙虚岸只摧。日斜鱼更食,客散鸟还来。

寒水光难定,秋山响易哀。天涯稍曛黑,倚杖更裴回。

篇10: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伐木》原文赏析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伐木》原文赏析

《小雅·伐木》选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全诗六章,每章六句,为古体四言诗,作者很可能是召伯虎。此诗第一章以鸟与鸟的相求比人和人的相友,以神对人的降福说明人与人友爱相处的必要。第二章叙述了主人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第三章写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醉饱歌舞之乐,末尾两句写他们再约后会。

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译文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注释

(1)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

(2)嘤嘤:鸟叫的声音。

(3)相:审视,端详。

(4)矧(shěn):况且。伊:你。

(5)听之:听到此事。

(6)终……且……:既……又……。

(7)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8)酾(shī):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

(9)羜(zhù):小羊羔。

(10)速:邀请。

(11)宁:宁可。适:恰巧。

(12)微:非。弗顾:不顾念。

(13)於(wū):叹词。粲:光明的样子。埽:同“扫”。

(14)陈:陈列。馈(kuì):食物。簋(guǐ):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篇11:杜甫《登岳阳楼记》评课稿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被誉为盛唐五律第一的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的冬日。这年正月,杜甫告别了居住两年的夔州(奉节),经过江陵、公安,然后横渡洞庭,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岳阳楼。他凭栏远眺,面对着浩渺无际的天下名湖,不觉逸兴遄飞,写下了这首杰作。

诗的首联以“昔闻”“今上”一对而起,节奏迅快,流露出宿愿得偿的欢欣之情,并为下句蓄足气势。接着推出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样海涵山负的壮词伟句,高格独标,气象顿开。“吴楚”兼具地域和历史二义。洞庭湖不仅分隔吴楚,它还是吴楚两国争霸、刀兵血火的战场。一个“坼”字,便透出了兵争之乱象,是语带双关、力抵万钧之笔。这样用词还有影射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的意味。“乾坤”句则进一步发挥联想。《水经注》云:“湖水广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这里将“日月”换为“乾坤”有一种夸张的效果,似乎天地乾坤都在湖中起伏。

杜甫的《江汉》诗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咏怀古迹》中有“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之语,皆以“天地”“乾坤”连用,以形容寥廓浩荡、无有际涯。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知几云梦。”老杜之胸襟气象真可谓妙夺造化了。诗重章法,老杜尤甚。

当颔联已将诗境营造到如此雄浑壮丽的地步,如何接下去就成为一大难题。然而正如叶燮《原诗》所说:“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变化而不失其正,惟杜甫为能。”“杜甫,诗之神者也,夫神,乃能变化。”诗人到此笔锋一顿,推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颈联。这是以小形大、以苦衬乐的对比手法,营造出两联巨大的落差:将诗人老病缠身、音信断绝,一家老小托命孤舟漂泊无依的悲苦状态写到极致,令人为之凄然。

中二联由阔大的自然转入孤寂的身世,转变极大,尾联如何着笔呢?杜甫毕竟是非同凡响圣手,笔锋一转便推出收结之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关山”四字破空而下,别开奇境,上应“吴楚”“乾坤”之壮阔,下开涕泗横流之哀时,可谓天设地造之绝唱,顿时将个人的老病哀伤之感提升到国运民生的关怀上来,极大地突显诗人胸襟之高远、博爱之无垠了。

大家知道,杜甫是位奉行儒家仁政的爱国诗人,他的政治主张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丞使》)以及“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奉先咏怀》)的王道理想。正如叶夔《原诗》所说:“杜甫之诗,随举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见其忧国忧民,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说得太好了,可谓此诗的确解。李东阳以“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故人情”赞美此诗,钱大昕则以“已极登临目,真开浩荡心”评价之。

正是这种孤舟老病而不忘社稷民生的大爱深情与宏规远略,赋予此诗以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与道德力量。这样的千古绝唱,必将光景长新,与大地山河同其永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