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2000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阅读答案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阅读答案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据法不奉诏
据:根据
B.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答应
C.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增加
D.知公之贤,屈意礼之
礼:以礼相待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士以此多公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必于法外与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
于其身,则耻师焉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B.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C.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D.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B.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对他儿子杖责。
C.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D.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3分)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3分)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分)
参考答案
9.B【解析】许:期望
10.A【解析】A都表示并列 B介词,表原因/介词,用 C介词,在/表比较;D连词,就,那么/连词,表转折
11.D
12.B【解析】B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对他儿子加以杖责”错,原文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由此句可知杖打的是张宗,不是他的儿子。
13. (1)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事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
(2)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
(3)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也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我的伯父叫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以礼相待,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事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权要大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xiama,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
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但是又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冼,年少时喜欢学习,行为纯正踏实。苏公对待他非常关照,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冼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
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巴结了不少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比较高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却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而太平无事。
苏公死后27年,不危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苏辙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
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没听说犯过什么错误。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作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篇2:欧阳公讳晔字日华阅读答案及翻译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阅读答案及翻译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分)
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
参考答案
17.(1)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
18.C
19.(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2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参考译文】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 “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 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 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 (筷子) 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篇3:欧阳公讳晔字日华阅读答案附翻译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阅读答案附翻译
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分)
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
阅读答案
17.(1)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
18.C
19.(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2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文言文翻译】
欧阳公,名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解决了难以判决的案件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 ”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 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着自己出身高贵,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就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解决了长时间没有判决的案件一百多宗。桂阳有百姓争夺船只,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 (筷子) 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的地方,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篇4:《公讳尧臣,字伯庸》阅读答案及翻译
《公讳尧臣,字伯庸》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19分)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后遂以著令 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 释:消除。
C. 多格不行 格:搁置。
D. 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参考答案:
4、A(3分) 5、B(3分) 6、B(3分)
7、(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大意2分,其中“荒政:饥荒的法令”“恤:体恤”“论:论处”各1分。)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大意2分;“遇:对待”“矫饰:虚假掩饰”称:“称誉、称赞”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与他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知光州。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来消除了天下的怀疑。虽然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自此文应做事时,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了,后来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了。
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与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探察四面的路的山川地势和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20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耀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首选,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况且任福是因为违背了节度制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严格地惩罚过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用事,请求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以用以国事。令下到了三司而停滞,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
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短处。皇上对这一切都不管不问,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
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研究,坚持原则,然后就停止,绝不会坚持己见。在皇上面前,所说到的天下利害很多,而至于施行的,也从来没有自夸过。
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节俭。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有文集五十卷。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要写下了作为忠臣的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要以宗庙自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患。皇上对此非常感慨,等到给王尧臣发丧时,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又追加谥号为“文安”。

篇5:“黄霸字次公”阅读答案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后入沈黎郡,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霸为颍川大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率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力能行之。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厘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御众 御:控制。
B.属令周密 属:叮嘱。
C.不敢舍邮亭 舍:放弃。
D.秩二千石 秩:俸禄。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黄霸治理有方的一组是(3分)
①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 ②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
③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 ④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
⑤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⑥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霸温和谦让,有智慧。他担任河南太守丞时处理事务、议论事情既符合法律,又合乎人心,深得上司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
B.黄霸善于处理政务。治理颍川时,他选派良吏宣布皇帝恩泽诏令,制定推行各种利民措施,使当地户籍人口每年都增加。
C.黄霸心思缜密,明察秋毫。外出办事的官吏的起居他全都掌握,哪个地方的大树可以做棺木他也清楚,百姓称赞他神明。
D.黄霸对下属宽厚仁德。许县丞年老耳聋,督邮告诉了黄霸,打算赶走他,黄霸却认为许县丞廉洁,做一般工作并没有妨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劝以为善防奸,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CBC
7、见参考译文:
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阳夏人。黄霸自幼学习法律,向往做官。他因廉洁著称,被考察增补为河东均输长,又被考察评为廉能而担任河南太守丞。黄霸为人观察入微,心思敏捷,又通晓法律条文,然而性情温和善良懂得谦让,很有智慧,善于组织调度下属。他做太守丞,处事议论都合乎法律,投合人心,太守非常信任他,官吏百姓(都很)爱戴他。黄霸任颍川太守,当时皇上立志于国家的安定,几次颁布皇恩浩荡的诏书,官吏没有奉旨宣告百姓。太守黄霸为此事选择了贤良的官吏分派到各属县去宣告皇上的诏令,让百姓全都知道皇上的意图。让地方官吏都蓄养鸡和猪,用来赡养鳏寡贫穷的人。这样做之后又制定条令,安排长辈们率领着伍长,在民间颁布施行,用做好事防止奸邪来勉励人们,以及从事耕作、种桑养蚕,节约用度、增加钱财,种植树木,饲养家畜。柴米油盐这样的事情细小繁杂,起初极为琐碎,但黄霸大力推行。他曾想了解民情,就选择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廉洁官吏去,嘱咐他不要泄露机密。官吏外出后,不敢在邮亭住宿,在路旁吃饭,乌鸦抓去他的肉食。有个想到府上报告事情的百姓正好看到了这情形,黄霸和他谈话的时候他提到了这件事。过了几天官吏回来拜见黄霸,黄霸迎接并慰劳他,说:“你很辛苦啊,在路边吃饭却被乌鸦把肉抢走。”官吏非常吃惊,以为黄霸全都知道他的起居,对所问的事情丝毫不敢有所隐瞒。鳏寡孤独者有死了没被安葬的,乡里的官员呈文告知,黄霸都给分别处置。某个地方的`大木头可以做棺木,某个邮亭有小猪可以用来祭祀,官吏前去办理都像他说的那样。他了解事情见闻清楚细致到了这种程度,官吏百姓都不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全称赞他神通英明。奸邪的人都离开他的辖地到了别的郡县,窃贼和强盗日益减少。黄霸大力推行教化,然后才使用刑罚,以求培养长期稳定的官员。许县丞年老耳聋,督邮将此事告诉黄霸并想赶他走,黄霸说:许县丞是廉洁的官吏,虽然年老,但还能做接待迎送的工作,只是稍微耳聋,有什么妨碍呢?姑且好好帮助他,不要失去贤者的心。”有人问这么做的缘故,黄霸说:“频繁更换长吏,送别旧人和迎接新官的费用以及奸诈的官吏因为交接之际毁掉簿册盗取财物,公私的耗费非常大,这些都是从百姓那里取得的,所更换的新官吏又不一定贤能,有的还不如旧官吏,只是增加混乱。大凡治理的措施(即使用尽),距离安定的局面还相差甚远。”因为外表宽厚内心清明,得到了官吏和百姓的爱戴,户籍人口每年都在增加,治理状况是天下最好的。被征召做京兆尹,俸禄二千石。
篇6:徐晃字公明阅读答案
徐晃字公明阅读答案
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也。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李唷⒐汜之乱长安也,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从破刘备,又从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太祖既围邺,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范悔,晃辄降之。既而言于太祖曰:“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愿公降易阳以示诸诚,则莫不望风。”太祖善之。
太祖还邺,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难与羽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日:“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文帝即王位,以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及践阼,进封杨侯。明帝即位,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病笃,遗令敛以时服。
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交援。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B.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C.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D.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秦与汉初,每郡都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景帝时改名都尉。
B.“周亚夫”,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也在历史上有名的治军严谨的军事家。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
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后也称皇帝“即位”“登基”为“践阼”。
D.“斥候”,古代的器械兵,因直属王侯手下而得名。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晃擅长劝说人。他先是成功地劝杨奉自愿归顺了太祖;后又给韩范讲述成败得失的道理,使韩范顺利地归降了太祖。
B.徐晃善于作战。他单独带兵征讨打败了陈式等十多个营垒,又设计打败了关羽,使关羽的士兵有的被逼跳入沔水淹死。
C.徐晃深受恩宠。他随太祖打败文丑被授任偏将军;文帝又任命他做右将军,晋封逯乡侯,明帝即位,给他增食邑二百户。
D.徐晃节俭谨慎。他病重时中遗嘱中说用当时通行的服装来入殓;带兵时常在远处设置侦察人员,争取有利的作战条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分)
(1)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
(2)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
试题答案:
4.B(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文段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以点断的句子,并运用一些断句的方法,如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等。据语境分析,文中涉及的人物有“关羽”“徐晃”“太祖”,从“陈述主语怎么样”或“主语做了什么”的角度看,可排除A、D两项;“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遂追陷与俱入围”“太祖迎晃七里”都是完整结构,其后应断歼;据此排除C项。)
5.D(“器械兵”错,应是“侦察兵”。)
6.A(“他先是成功地劝杨奉自愿归顺了太祖”错,从文中“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可知,杨奉没有自愿归顺太祖。)
7.(1)袁谭、袁尚还没有被打败,没被攻下的各城都侧耳倾听,今天要是毁灭了易阳,明天各城都会拼死坚守,恐怕黄河以北就没有安定的日子了。(关键词:“下”、“死守”、“河北”、“定”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古代的人担心不能遇上贤明的君主,现在我幸运地遇上了,应当用立功效劳,要我个人的名誉干什么呢?(关键词:“患”、“遭”、“幸”、“何……为”各1分,句意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他做过郡里的小吏,因跟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贼寇有功,授任骑都尉。李催、郭汜在长安作乱时,徐晃劝说杨奉,让他和天子返回洛阳,杨奉听从了他的计谋。天子到了洛阳,韩暹、董承天天争斗,徐晃劝说杨奉,让他归附太祖;杨奉打算听从他的意见,后来又反悔了。太祖在梁讨伐杨奉,徐晃于是就归附了太祖。他跟随太祖打败了刘备,又跟随太祖打败颜良,攻取了白马,进军到延津,打败了文丑,授任偏将军。太祖包围邺以后,攻克了邯郸,易阳令韩范假装率城投降却坚持防守,太祖派遣徐晃攻打他。徐晃来到后,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给韩范讲述成败得失的道理。韩范有所悔悟,徐晃就招降了他。不久他对太祖说:“袁谭、袁尚还没有被打败,没被攻下的各城都侧耳倾听,今天要是毁灭了易阳,明天各城都舍拼死坚守,恐怕黄河以北就没有安定的日子了。希望您招降易阳,向各城示意,那么就没有不屈于形势而归顺投降的了。”太祖认为他说得对。
太祖返回邺,留下徐晃和夏侯渊在阳平抵御刘备。刘备派遣陈式等十多个营垒截断了马鸣阁道,徐晃单独带兵征讨打败了他们,贼人自己跳入山谷,摔死了很多。太祖听说后,非常高兴,授给徐晃符节。太祖于是亲自到阳平,撤出汉中各军。又派遣徐晃帮助曹仁讨伐关羽,驻扎在宛。关羽在樊包围曹仁,又在襄阳包围将军吕常。徐晃带领的大多是新兵,认为很难和关羽交锋争胜,于是就前进到阳陵陂驻扎。贼人在围头驻扎有军队,又另外在四冢驻扎军队。徐晃扬言应当攻打围头的营垒,却秘密攻打四冢。关羽见四冢将被攻占,亲自带领步兵骑兵五千人出来交战,徐晃反击他们,关羽败退逃走,徐晃于是就追击突破敌阵,和关羽一道进入包围国内,打败了贼人,有的贼人被逼得跳入沔水淹死。徐晃整顿军队返回摩陂,太祖到七里以外迎接徐晃,设置酒宴聚会。太祖举杯向徐晃劝酒,并且慰劳他说:“保全了樊、襄阳,这是将军的功劳啊!”当时各军都在这里会合,太祖巡视各营,其他各营的士兵都离开阵列来看太祖,可是徐晃军营整齐,将士们都留在阵列里一动不动。太祖感叹她说:“徐将军可称得上有周亚夫的风度。”
文帝即魏王位,任命徐晃做右将军,晋封逯乡侯。等到文帝即皇帝位,晋封杨侯。明帝即位,增加徐晃的食邑二百户,加上以前的共三千一百户。徐晃病重,遗嘱说用当时通行的服装入殓。
徐晃生性节俭谨慎,带兵时常在远处设置侦察人员,先使自己处在不可被打败的有利条件下,然后再和敌人交战,追击逃敌争夺战利,士兵们都没有时间吃饭。徐晃常感叹说:“古代的人担心不能遇上贤明的君主,现在我幸运地遇上了,应当用立功效劳,要我个人的名誉干什么呢?”他始终不多和别人结交。太和元年去世,谥号称壮侯。
[徐晃字公明阅读答案]
篇7:徐晃字公明文言文阅读答案
徐晃字公明文言文阅读答案
太祖既围邺,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范悔,晃辄降之。
太祖还邺,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溢,于禁等没。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难与羽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未攻,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
文帝即王位,以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及践阼,进封杨侯。与夏侯尚讨刘备于上庸,破之。以晃镇阳平,徙封阳平侯。明帝即位,拒吴将诸葛瑾于襄阳。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病笃,遗令敛以时服。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交援。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 陈:陈述
B.太祖闻,甚喜,假晃节 假:授,给予
C.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 前:以前
D.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 效:效力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须兵马集至,乃俱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 则或咎其欲出者
D.病笃,遗令敛以时服武 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4分)
(2)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5分)
【4】徐晃作战有勇有谋,备受曹操称赞。文中哪些事能够体现出徐晃有勇有谋?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1】C
【2】B
【3】(1)刘备想断绝我军内外联系,以便夺取汉中,将军这一举动成功地让刘备的奸计失去作用,真是好极了。
(夺,让……丧失,打乱,使动用法1分;“善之善者也”,判断句1分;大意2分)
(2)(徐晃)生性节俭谨慎,统率军队常长时间进行侦察(或远远地派出侦察人员),先研究不利的情况(做好不能取胜的预案),然后再和敌人交战,追击逃敌,争夺战利(战果),士兵常常没时间吃饭。
(畏慎:谨慎。1分;将军:带领或统率军队。1分;斥候:侦察,派兵侦察。1分;大意2分)
【4】①巧计夺偃城。②四冢破蜀军。(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3、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4、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5、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篇8:《黄霸字次公》阅读理解及答案
《黄霸字次公》阅读理解及答案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①。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②,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次疑狱,庭中称平。守丞相长史,坐廷中知长信少府③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胜出,复为谏大夫,令左冯翊宋畸举霸贤良。胜又荐霸于上,上擢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初若琐碎,然霸力推行之。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④攫其肉。民有欲诣府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嫠(mao)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向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选自《汉书循吏传》有删节)
注释:①左冯翊(ping yi)二百石卒史:官名。②均输长:官名。③长信少府:官名。④乌:此指乌鸦。
1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丸以刑罚痛绳群下 绳:约束
B.数决疑狱,庭中称平狱:牢狱
C.及务耕桑 务:从事
D.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 属:嘱托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召以为廷尉正 胜又荐霸于上
A.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赵氏求救于齐
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
C. D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黄霸精于吏治的一项是
①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 ②处议当于法,合人心
③数决疑狱,庭中称平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
⑤初若琐碎,然霸力推行之 ⑥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能使治所“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这与他从小学习律令,喜欢担任官吏
有关系。
B.黄霸担任颖川太守期间,不仅恭敬地遵从皇上的意旨,派人四处宣传皇上善意,且制订一些条款,劝善防奸,督促农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C.黄霸在职期间,尽心尽力,对所属地方的情况了若指掌,以至人们将他奉为神明,奸人也远遁它乡。
D.黄霸对部下很宽松,从不惩罚部下,当上级查核到他的部下考迈昏花时,他也竭力维护。
1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4分)
译文:
(2)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嫠(mao)不敢有所隐。(4分)
译文:
11. B 12. A 13. D 14. D
15.(8分)
(1)(4分)这样以后,(黄霸)制订条例,在民间颁布推行,用一些行善防止奸邪的内容勉励百姓(大意正确计2分;“班”“劝”翻译正确各计1分)
(2)(4分)官史非常吃惊,以为黄霸全知道他们的起居情况,(黄霸)所询问的细小的事情(官史)都不敢有所隐瞒。(大意正确计2分;正确补出省略成分计1分, “以”翻译正确计1分)
篇9:《荀攸字公达》阅读答案
《荀攸字公达》阅读答案
①荀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日:“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yóng)、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日:“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事垂就而觉,收颗、攸系狱,颞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②太祖①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日:“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阵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
③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②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维,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
【注】①太祖:指曹操,这时荀攸被曹操征召为汝南太守。②谋谟:谋划。
6.下列句中的“于”与“甚于桀纣”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达于汉阴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苛政猛于虎也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苟攸少年时就很聪慧,能从细小的地方觉察他人的`隐情。
B.苟攸对“董卓之乱”的认识很深刻,但又担心董卓军力强大,难以对付。
C.通过曹操智败袁绍的经过,可看出苟攸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D.曹操对苟攸“三外三内”的评价,可看出苟攸在曹操心目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果杀人亡命 亡: ②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 谢:
③太祖目攸而笑 目: ④大破之 破: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2分)
(2)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2分)
参考答案:
6.C
7.B
8.(1)逃,逃跑 (2)谢罪 (3)用眼睛看 (4)打败
9.(1)荀攸说话、吃饭像往常一样,后适逢董卓死而得到赦免。 (2)这是擒敌的机会,怎么能离开呢?
篇10:《盖宽饶字次公》阅读答案
《盖宽饶字次公》阅读答案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宽饶初拜为司马,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①,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②犯上意。同列后进或九卿,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数上疏谏争。太子庶子③王生高宽饶节,而非其如此,予书曰:“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尊官厚禄已施于君矣。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宽饶不纳其言。
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④,以法律为《诗》《书》。”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中书二千石⑤。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节选自《汉书·盖宽饶传》,有删节)
[注]①岁尽交代:汉时每岁末更换卫卒。
②奸:同“干”。
③太子庶子:官职。
④刑余:指宦官,周、召:周公、召公,西周贤臣。
⑤中书二千石:官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案行士卒庐室。案行:巡视,察看
B、多所称举贬黜。称举:提拔,举荐
C、皆恐惧莫敢犯禁。犯禁:私闯禁地
D、明主知君洁白公正。洁白:廉洁纯贞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盖宽饶“刚直高节,志在奉公”的.一组是()
①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
②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
③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
④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
⑤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
⑥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
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宽饶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升任谏议大夫后,曾向皇帝检举揭发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及其父卫将军张安世居高位而无补朝政之事。
B、宽饶任司马一职时,善待士卒,年终按例交接更换士卒时,数千人叩头自请,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宽饶受到宣帝嘉奖,升任为太中大夫,巡察各地风俗。
C、宽饶为司隶后,刺举无所回避,与公卿贵戚结怨甚多;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意旨,因此他的职位不升反降,被同列及后进超越,对此他很是失意不快。
D、当时皇上正用刑法治国,重用宦官,宽饶却不识时务,仍对此上疏奏事,触怒皇上,虽有郑昌为其求情,也无济于事,最终宽饶引刀自刭。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干犯上意。(5分)
(2)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5分)
参考答案:
4、C
5、B
6、C
7、(1)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干犯上意。(5分)
(2)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5分)
篇11:荀攸字公达阅读答案
荀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日:“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槞(yóng)、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日:“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事垂就而觉,收颗、攸系狱,颞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太祖①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日:“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阵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②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维,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
【注】①太祖:指曹操,这时荀攸被曹操征召为汝南太守。②谋谟:谋划。
篇12:荀攸字公达阅读答案
1.下列句中的于与甚于桀纣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达于汉阴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苛政猛于虎也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苟攸少年时就很聪慧,能从细小的地方觉察他人的隐情。
B.苟攸对董卓之乱的认识很深刻,但又担心董卓军力强大,难以对付。
C.通过曹操智败袁绍的经过,可看出苟攸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D.曹操对苟攸三外三内的评价,可看出苟攸在曹操心目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果杀人亡命 亡:
②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 谢:
③太祖目攸而笑 目:
④大破之 破: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2分)
(2)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2分)
参考答案
1.C
2.B
3.(1)逃,逃跑 (2)谢罪 (3)用眼睛看 (4)打败
4.(1)荀攸说话、吃饭像往常一样,后适逢董卓死而得到赦免。 (2)这是擒敌的机会,怎么能离开呢?
译文
荀攸字公达,是荀彧的侄子。祖父荀昙,任广陵太守。荀攸少年时父亲去世。到荀昙死的时候,生前的部下张权要求守荀昙的墓。当时荀攸十三岁,对此感到怀疑,就对他的叔父荀衢说:“这个官员的脸色不正常,大概是有阴谋。”荀衢醒悟过来,于是向张权追问原因,果然查出他是杀人后亡命天下。荀衢由此对荀攸感到十分惊异。后来大将军何进当权,征集荀攸等国内有名气的人士二十多人。等荀攸到达后,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后来董卓作乱,虎牢关以东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被迫迁都长安。于是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谋划说:董卓没有道义,比之于古时的商纣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天下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有强大的军队,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匹夫罢了。如今应当杀了他来告慰百姓,然后占据肴关、函谷关来辅佐皇上号令天下,这是齐桓公和晋文公一样的义举啊。”后来事情眼看就要成功时被发觉了,何颙、荀攸被捕入狱,何颙畏罪自杀,而荀攸谈笑自若举动和寻常一样,恰逢董卓死了,罪名得以免除。
太祖攻下白马城后返回,命令运军用物资沿黄河向西进军。袁绍渡过河来追赶,仓猝间与太祖相遇。曹军众将领有些恐慌,劝太祖退回坚守军营。荀攸说:“这些东西正是用来诱捕敌人的,我们为什么要退呢?”太祖和荀攸相视而笑。于是让将士们将军械粮食装备等丢在路上引诱贼兵,贼兵争抢东西,阵势大乱。太祖随即派步兵和骑兵攻击,大败袁军。
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自从随太祖四处征战,常常运筹帷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太祖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荀攸与钟繇友善,钟繇说:“我每次有所行动,都反复思考,自以为没有什么要变动的了;但拿去一问公达,他的答复总是超出我的意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