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dhj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序技赠写真李山人的阅读答案及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序技赠写真李山人的阅读答案及翻译,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序技赠写真李山人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序技赠写真李山人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明)吴承恩

通州李子北游于淮阴,馆于蒋氏。李子素善..貌人,其留于淮也,缙绅国人咸求..之貌。其貌人也,十尝得十。或者问曰:“子之于技也,习矣乎?子而貌人,十尝得十,何也?”

李子嘻曰:“余非技人也,而游.于技;余非习于技也,而与技偶。

始余挟策读书,出游于都邑,鲜然..与人群,见夫老少者异状,肥瘠者异质,黔皙者异色,长短者异形,妍丑者异姿。余嗒然而神怡,春然而心融,少焉触然而警中。是故余志其形体,余志其耳目口鼻,余志其须眉,余志其颔颐,余志其权,余志其辅①既而和墨配色,濡笔焉而加之素,恍然若觌②人焉。故余貌之人也,十而失五六者鲜矣。久之,余益与人习也,于是舍其格,遗其形,求之于俯仰,求之于瞻眺,求之于笑貌,求之于态,求之于情,吾心或若戚然其有谋,犂③其有酬,于是和墨配色,濡笔焉而加之素,若与斯人笑语謦欬④焉。故余之貌人也,十而失三四者鲜矣。今余貌人多矣,余不能为心矣,余忘余技矣。有求余貌者,余不知其貌若是耶?态若是耶?但余隐几而坐,忽焉若觌于斯人于素,又忽焉若见斯人矜色而待余,又忽焉若见紫气于斯人眉宇之间,于是余急起而图之,又不知孰使余起耶?孰使余图之耶?孰使余不肖耶?故余之貌人也,不知十而得一耶?十而失其九耶?十而得十耶?十而不失其一耶?——余又安知技!”

于是淮南吴生闻之叹曰:“善哉。技可以语学矣!彼君子始而张弓,既而云行水止,而天游焉天下乎,畴靳⑤哉?熙熙神应之矣——是谓凝化。”

【注】①辅:颊骨 ②觌(dí):见 ③犂(lí):明确 ④謦欬(qǐng kài):言笑

⑤畴靳:意指“收放”。

庖丁解牛

(战国)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

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 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能突出李子画技高超的一项是(3分)

A.李子素善貌人 B.缙绅国人咸求之貌

C.余非技人也,而游于技 D.出游于都邑,鲜然与人群

9.请根据《序技赠写真李山人》《庖丁解牛》的文意,概述“李子貌人”“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完成填空。(6分)

10.上面两篇文言文画线语句中的“嘻”字,分别流露出李山人与文惠君怎样的情感?请简要作答。(4分)

11.李子貌人、庖丁解牛,都经历了由技而道的过程。你从中得到的启发是

(2分)

12.优秀的文学作品刻画人物都能摹形状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诗经·卫风·氓》只用

“ ” 四字,便刻画出了氓“忠厚老实”的形象;《琵琶行》中“ ,说尽心中无限事” 一句,便显露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心情;“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隐后从容自在的心境跃然纸上;“苍颜白发, ,太守醉也”,醉翁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感人肺腑。(4分)

参考答案

8.(3分)D

9.(6分)①志人形体(志其外形) ②出神入化(得心应手……) ③目无全牛(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10.(4分)李山人的`“嘻”表达了他对单纯追求技巧的做法的轻视之情、对自己作画之道超越了技巧的自得之意(答出一方面即可得2分) ;文惠君的“嘻”表达了他对庖丁解牛技巧高超的赞叹之情(2分)。(每点中情感及其产生的原因各1分,意思对即可)

11.(2分)示例:把握事物规律,就可超越技巧,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扣住“由技而道”谈启发,意思对即可)

12.(4分)氓之蚩蚩 低眉信手续续弹 时矫首而遐观 颓然乎其间者

(书写正确、规范、美观,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每空1分,写错字、别字或漏字不给分)

序技赠写真李山人的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译文

篇2:序技赠写真李山人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明)吴承恩

通州的李先生往北游历到了淮阴,住在蒋氏家中。李先生向来擅长给人画像,他在淮阴停留的时候,官员百姓都来请求他给自己画像。李先生给人画像都十分逼真。有人问他:“你的画技,(是)反复习得的吗?你给人画像,都画得那么逼真,(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先生嘻笑着说:“我本不是画匠,却能自如地运用画技;我并非反复练习技艺,而能与画匠相匹敌。

起初,我勤奋读书,去京都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二模)语文试题游学,(喜欢观察)与众不同的人,看见那些老者、少年不同的外形,肥胖、瘦弱(的人)不同的形体,黑白(的人)不同的肤色,高矮(之人)不同的身长,美丑之人不同的姿容,我便怡然忘怀,兴奋和乐,一会儿,内心有所触动而感觉敏锐。因此,我(便)记住他们的形体,记住他们的耳目口鼻,记住他们的胡须、眉毛,记住他们的下巴、面颊,记下他们的颊骨。不久,便调和好墨汁,调配好颜色,沾墨润笔而画在白绢上,就好像见到了这个人。所以我给人画像,十分失之五六分的情况是很少的。

时间长了,我对人更加熟悉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舍弃了他们的模样,忘掉了他们的形体,在(人)俯仰之间、远望之际、笑颜神态、性情方面(不断)探求,我的内心有时好像清楚了,便有想法;明确了,便有规划。这时便调和好墨汁,调配好颜色,沾墨润笔而画在白绢上,就好像和这个人不停地言谈说笑。所以我给人画像,十分失之三四的情况是很少的。

现在我给人画的像多了,我就不把技艺放在心上了,已经不计较我的画技了。有人请我画像,我已不在意他们的相貌、神态是这样吗?只是和(他们)倚靠着几案而坐,忽而觉得平素见到过这个人一样,忽而感觉到这个人似神色庄重地等待我,忽而似乎看见这个人眉宇之间透出富贵之气,这时我赶紧起身作画,可又不知道是什么让我起身?是什么使我作画?是什么使我画得逼真?是什么让我画得不像?所以我给人画像,不知道十分能像一分,还是能像九分,或是完全逼真,或是一点都不像?——(这些我都不知道),我又怎能知道技艺!”

于是淮南吴生听后叹息道:“好啊,从技艺可以谈谈学习的道理了!君子起初(只是)拉弓,不久行止自由,继而放任自然,收放自如,(这是)心领神会的境地——也就是所说的‘凝化’。”

篇3:《序技赠写真李山人》原文及翻译

《序技赠写真李山人》原文及翻译

【原文】

通州李子北游于淮阴,馆于蒋氏。李子素善..貌人,其留于淮也,缙绅国人咸求..之貌。其貌人也,十尝得十。或者问曰:“子之于技也,习矣乎?子而貌人,十尝得十,何也?”

李子嘻曰:“余非技人也,而游.于技;余非习于技也,而与技偶。

始余挟策读书,出游于都邑,鲜然..与人群,见夫老少者异状,肥瘠者异质,黔皙者异色,长短者异形,妍丑者异姿。余嗒然而神怡,春然而心融,少焉触然而警中。是故余志其形体,余志其耳目口鼻,余志其须眉,余志其颔颐,余志其权,余志其辅①既而和墨配色,濡笔焉而加之素,恍然若觌②人焉。故余貌之人也,十而失五六者鲜矣。久之,余益与人习也,于是舍其格,遗其形,求之于俯仰,求之于瞻眺,求之于笑貌,求之于态,求之于情,吾心或若戚然其有谋,犂③其有酬,于是和墨配色,濡笔焉而加之素,若与斯人笑语謦欬④焉。故余之貌人也,十而失三四者鲜矣。今余貌人多矣,余不能为心矣,余忘余技矣。有求余貌者,余不知其貌若是耶?态若是耶?但余隐几而坐,忽焉若觌于斯人于素,又忽焉若见斯人矜色而待余,又忽焉若见紫气于斯人眉宇之间,于是余急起而图之,又不知孰使余起耶?孰使余图之耶?孰使余不肖耶?故余之貌人也,不知十而得一耶?十而失其九耶?十而得十耶?十而不失其一耶?——余又安知技!”

于是淮南吴生闻之叹曰:“善哉。技可以语学矣!彼君子始而张弓,既而云行水止,而天游焉天下乎,畴靳⑤哉?熙熙神应之矣——是谓凝化。”

【注】①辅:颊骨 ②觌(dí):见 ③犂(lí):明确 ④謦欬(qǐng kài):言笑 ⑤畴靳:意指“收放”。

【译文】

通州的李先生往北游历到了淮阴,住在蒋氏家中。李先生向来擅长给人画像,他在淮阴停留的时候,官员百姓都来请求他给自己画像。李先生给人画像都十分逼真。有人问他:“你的画技,(是)反复习得的吗?你给人画像,都画得那么逼真,(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先生嘻笑着说:“我本不是画匠,却能自如地运用画技;我并非反复练习技艺,而能与画匠相匹敌。

起初,我勤奋读书,去京都游学,(喜欢观察)与众不同的人,看见那些老者、少年不同的外形,肥胖、瘦弱(的人)不同的形体,黑白(的人)不同的肤色,高矮(之人)不同的身长,美丑之人不同的姿容,我便怡然忘怀,兴奋和乐,一会儿,内心有所触动而感觉敏锐。因此,我(便)记住他们的形体,记住他们的耳目口鼻,记住他们的胡须、眉毛,记住他们的下巴、面颊,记下他们的颊骨。不久,便调和好墨汁,调配好颜色,沾墨润笔而画在白绢上,就好像见到了这个人。所以我给人画像,十分失之五六分的情况是很少的。

时间长了,我对人更加熟悉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舍弃了他们的.模样,忘掉了他们的形体,在(人)俯仰之间、远望之际、笑颜神态、性情方面(不断)探求,我的内心有时好像清楚了,便有想法;明确了,便有规划。这时便调和好墨汁,调配好颜色,沾墨润笔而画在白绢上,就好像和这个人不停地言谈说笑。所以我给人画像,十分失之三四的情况是很少的。

现在我给人画的像多了,我就不把技艺放在心上了,已经不计较我的画技了。有人请我画像,我已不在意他们的相貌、神态是这样吗?只是和(他们)倚靠着几案而坐,忽而觉得平素见到过这个人一样,忽而感觉到这个人似神色庄重地等待我,忽而似乎看见这个人眉宇之间透出富贵之气,这时我赶紧起身作画,可又不知道是什么让我起身?是什么使我作画?是什么使我画得逼真?是什么让我画得不像?所以我给人画像,不知道十分能像一分,还是能像九分,或是完全逼真,或是一点都不像?——(这些我都不知道),我又怎能知道技艺!”

于是淮南吴生听后叹息道:“好啊,从技艺可以谈谈学习的道理了!君子起初(只是)拉弓,不久行止自由,继而放任自然,收放自如,(这是)心领神会的境地——也就是所说的‘凝化’。”

篇4:袁枚《赠黄生序》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袁枚《赠黄生序》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唐以词赋取士,而昌黎下笔大惭①。夫词赋犹惭,其不如词赋者可知也。然昌黎卒以成进士,其视夫薄是科而不为者,异矣。今之人有薄是科而不为者,黄生也。或且目笑之曰:“《四书》文取士,士颇多贤,其流未可卒非。”吾代黄生对曰:“昔管仲遇盗,得二人焉。盗可以得人,而上不必悬盗以为的也。”论者语塞。

吾不敢谓荐辟策试之足以尽天下士也,亦不敢谓为古文者之足以明圣道也。然访某某者,必询其邻人,为其居之稍近也。汉、唐之取士也,与古近。其士之所为古文也,与圣道近。近,斯得之矣。宋以后制艺②道兴,古文道衰。士既非此不进,往往靡岁月,耗神明,以精其能而售乎时。出身后重欲云云,则嘘唏服臆,忽忽老矣。

予喜生年甚少,意甚锐,不徇于今,其于古可仰而冀也。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既又告之曰:天下有不为而贤于其为之者,有为之而不如其不为者,无他,成与不成而已。不为而不成,其可为者自在也;为之而不成,人将疑其本不可为,而为者绝矣。今天下不为古文,子为之,安知其不为者之不含笑以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生自揣不能一雪此言,且不宜为古文;吾望于生者厚,故反吾言以勖之。

①下笔大惭:曾对程式化的应试文字深表不满,并为自己应试所作的词赋深感惭愧。

②制艺:八股文。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视夫薄是科而不为者薄:轻薄

B.往往靡岁月,耗神明靡:耗费

C.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羞:供应(食物)

D.而上不必悬盗以为的也的:目的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视夫薄是科而不为者有为之而不如其不为者

B.汉、唐之取士也,与古近又虞其家之贫

C.其于古可仰而冀也天下有不为而贤于其为之者

D.而上不必悬盗以为的也安知其不为者之不含笑以待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书》文取士,士颇多贤,其流未可卒非。

以《四书》文选拔人才,考中的有很多是贤才,对他们恐怕不能轻率否定。

B.吾不敢谓荐辟策试之足以尽天下士也。

我不敢说荐举、征辟和科举考试就能把天下的人才收罗一空。

C.出身后重欲云云,则嘘唏服臆,忽忽老矣。

等到做官后,再想要如何如何,却已叹息不已、胸怀郁结,感叹衰老了。

D.不为而不成,其可为者自在也。

不做就不成功,那么做这件事的人就会感觉轻松自在。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韩愈虽靠词赋中进士、但惭于词赋重古文,意在表明自己推崇古文的思想。

B.宋以后八股文兴起,士既非此不进,可一旦考中,则只有叹息,仍表明对古文的推崇。

C.全文主旨在于勉励黄生要坚持自己的志向,重视古文道统,学好古文。

D.在勉励黄生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及古文的极力推崇。

12.下列有关文中信息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赠序”,这种文体,一般用于亲朋好友间,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B.韩愈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务去陈言。

C.袁枚,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D.“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总称,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13.请把文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生自揣不能一雪此言,且不宜为古文;吾望于生者厚,故反吾言以勖之。

14.简答题(4分)

文章结尾引用孟子的话:“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荑稗,tí bài,即“稊稗”。稊:象稗的草,结实如小米;稗:稗子,一种田间有害杂草)。请简要回答作者在文中引用这句话的目的?

参考答案

8.A(轻视)(3分)9.B(3分)10.D(3分)

11.D(3分)12.B(3分)

13.黄生如自料无力洗刷这种言谈,那姑且也就不宜去做古文。我对黄生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说这些反话来激励他。(4分)

14.种植五谷,就要种得美满成熟。如果长得不熟,还不如田间的稊米、稗草。写作古文,如种五谷也要写得美好,不然还不如不写,写成如稗草般的文章,害人害已。作者引用这句话有对黄生写好古文的劝勉鼓励之意。(4分)

参考译文:

唐代用考试词赋来选拔人才,而韩愈下笔应试词赋感到十分惭愧。连词赋都这样,那些不如词赋的文章就可想而知了。但韩愈终究还是靠词赋中了进士,与那些看不起这种科目而不愿写这种文体的人相比是有所不同的。如今有看不起科举时文而不愿写作时文的,就是黄生。有人看着讥笑道:“以《四书》文选拔人才,考中的有很多是贤才,对他们恐怕不能轻率否定。”我替黄生回答说“从前管仲遇到盗贼,从中获得了两个人才。盗贼中尽管可以得到人才,但上官不必把盗贼作为用人的标准。”议论的人无话可说。

我不敢说荐举、征辟和科举考试就能把天下的人才收罗一空,也不敢说写古文的就足以阐明圣贤之道。但如果访问某个人,必然要问他的邻居,因为住得比较近的缘故。汉代、唐代的科举,因为离古代近,士子所做的古文,离圣贤之道也比较近。近,就容易有所得。宋代以后制艺渐兴,古文慢慢衰落了。士子既然不熟习制艺就不能做官,往往就费日月、耗精神,力争精通制艺而在当时有出路。等到做官后,再想要如何如何,却已叹息不已、胸怀郁结,感衰叹老了。

我喜欢黄生年纪很轻,志气很高远,不肯随从现在的风气,他对于古文该是可以努力向上而期望有成的。我又担心他家里贫穷,会因此影响他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他供应早晚的食物,又把书库托付给他,想帮助他实现志向。然后又告诉他说:天下有不做却比做了还好的,有做了却不如不做的。这没有别的原因,就看他做得成功不成功罢了。不做而不成功,这件事值得做的价值自然存在;做了而不成功,别人就会怀疑这件事本来就无法做,从此再也没有肯去做的人了。现在天下的士子都不做古文,你骗去写作,又怎么知道其他不做的人不含笑等待着呢?如果五谷长不熟,那么还不如稊米、稗子有用。黄生如自料无力洗刷这种言谈,那姑且也就不宜去做古文。我对黄生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说这些反话来激励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