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kj”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粤王台怀古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粤王台怀古古诗,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粤王台怀古古诗

篇1:粤王台怀古古诗

粤峤犹存拜汉台,东南半壁望中开。

命归亭长占王业,人起炎方见霸才。

日月行空从地转,蛟龙入海卷潮回。

山川自古雄图在,槛外时闻绕电雷!

注释

[1]粤王台:即越王台,赵佗所建。秦亡,赵伦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统一天下,封赵佗为南越王。吕后时,赵佗又自立为南越武帝。汉文帝时,赵佗接受汉使陆贾的劝告,上书称臣。

[2]粤峤:峤(qiáo),尖而高的山。粤峤,同“穗”岭,即广州的山,指越秀山。

[3]拜汉台:指越王台。因赵佗终于归顺汉朝,故说拜汉。

[4]“东南”句:东南半壁,即东南的半壁山河,此指岭南。这句说,(登台远望)东南半壁山河全部展现在眼前。

[5]“命归”句:命,命运;亭长,指刘邦,因刘邦参加农民起义前曾任泗水亭长。这句说,命远注定要归刘邦得占王业,统一天下。

[6]“人起”句:人:指赵佗;炎方,南方。这句说,赵佗崛起于南方,也显示出有称霸一方的才能。

[7]“日月”句:这句说,日月在天空运行,是从地下转过来的。日月,暗合“明”字。隐括含意是:抗清斗争还在继续,复明仍有希望。

[8]“蛟龙”句:这句说,蛟龙入了大海,还会随着潮水卷回。这句是上句的同义反复,隐括含意是:失败的'抗清势力还会复炽,希望有朝一日,局势会出现转机。

[9]“山川”句:山川,此代指中国。这句说,中国有雄图大志的人,自古至今,相传不绝。

[10]“槛外”句:槛(jian),栏杆。这句说,(越王台)栏杆之外,时有电光缭绕,雷声不绝。共隐括的含意,是借用《易经》丰卦所说:“雷电皆至,丰。”因为雷的威力大,电能产生光明,而雷电并至,故说“丰”(盛大)。

赏析

粤王台怀古古诗(通用4篇)廖燕于1757年(康熙二十二年)所写的《草亭集序》说:“余十年前游羊城,寓友某家,检架上书阅之。”又在《上某郡守书》说:“燕始学为文……家贫无书……走羊城。闻某故老家多书,上书请读。期年,读其书几遍。”

由此推知,廖燕在1747年(康熙十二年)初至广州,为时一年。这一年十二月,吴三桂联合耿精忠、尚之信发动叛乱,三藩之乱起。数月之间,连陷 辰州、沅州等地,据岭南六省。此时,斗争性质未明,廖燕寄予复明厚望。于是,在广州写了这首,时间当在1747年末,或1748年春。

该诗通过凭吊广州越秀山粤王台的占迹,借赵佗自立为王,后又终于统一于汉的故事,抒发朝代兴亡的感慨,并隐喻反清势力此伏彼起,斗争不息,表现作者抗清复明的热切期望。

篇2:《粤王台怀古》原文及赏析

朝代:清代

原文:

粤峤犹存拜汉台,东南半壁望中开。

命归亭长占王业,人起炎方见霸才。

日月行空从地转,蛟龙入海卷潮回。

山川自古雄图在,槛外时闻绕电雷!

注释

[1]粤王台:即越王台,赵佗所建。秦亡,赵伦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封赵佗为南越王。吕后时,赵佗又自立为南越武帝。汉文帝时,赵佗接受汉使陆贾的劝告,上书称臣。

[2]粤峤:峤(qiáo),尖而高的山。粤峤,同“穗”岭,即广州的山,指越秀山。

[3]拜汉台:指越王台。因赵佗终于归顺汉朝,故说拜汉。

[4]“东南”句:东南半壁,即东南的半壁山河,此指岭南。这句说,(登台远望)东南半壁山河全部展现在眼前。

[5]“命归”句:命,命运;亭长,指刘邦,因刘邦参加农民起义前曾任泗水亭长。这句说,命远注定要归刘邦得占王业,统一天下。

[6]“人起”句:人:指赵佗;炎方,南方。这句说,赵佗崛起于南方,也显示出有称霸一方的才能。

[7]“日月”句:这句说,日月在天空运行,是从地下转过来的。日月,暗合“明”字。隐括含意是:抗清斗争还在继续,复明仍有希望。

[8]“蛟龙”句:这句说,蛟龙入了大海,还会随着潮水卷回。这句是上句的同义反复,隐括含意是:失败的`抗清势力还会复炽,希望有朝一日,局势会出现转机。

[9]“山川”句:山川,此代指中国。这句说,中国有雄图大志的人,自古至今,相传不绝。

[10]“槛外”句:槛(jian),栏杆。这句说,(越王台)栏杆之外,时有电光缭绕,雷声不绝。共隐括的含意,是借用《易经》丰卦所说:“雷电皆至,丰。”因为雷的威力大,电能产生光明,而雷电并至,故说“丰”(盛大)。

创作背景

廖燕于1757年(康熙二十二年)所写的《草亭诗集序》说:“余十年前游羊城,寓友某家,检架上书阅之。”又在《上某郡守书》说:“燕始学为文……家贫无书……走羊城。闻某故老家多书,上书请读。期年,读其书几遍。”

由此推知,廖燕在1747年(康熙十二年)初至广州,为时一年。这一年十二月,吴三桂联合耿精忠、尚之信发动叛乱,三藩之乱起。数月之间,连陷辰州、沅州等地,据岭南六省。此时,斗争性质未明,廖燕寄予复明厚望。于是,在广州写了这首诗,时间当在1747年末,或1748年春。

篇3:登粤王台,登粤王台宋之问,登粤王台的意思,登粤王台赏析

登粤王台,登粤王台宋之问,登粤王台的意思,登粤王台赏析 -诗词大全

登粤王台

地湿烟尝起,山晴雨半来。冬花采卢橘,夏果摘杨梅。

迹类虞翻枉,人非贾谊才。归心不可见,白发重相催。

篇4:铜雀台怀古诗

铜雀台怀古诗

1.三台胜景对联

登千古高台,犹忆魏武雄风、建安风骨临六朝都邑,似见戎马争锋、帝京繁华建安

2. 七子馆对联

上联;千古唱雄风,看魏武挥鞭,会孟津、战官渡、鏖赤壁、征乌桓都定中原,歌不尽铜雀春深烈士雄心

下联;万载銘诗坛,有建安七子,咏七哀、抒饮马、赠从弟、寄室思驾出北郭,谁写得黎阳雷殷萁豆绝章

3. 自撰一联:上联:魏武群英虽不在,下联:建安风骨永长存。

七律·登铜雀台抒怀(新韵)

华夏高台悦客心,深冬携友喜登临。

建安七子飞魂远,魏武三曹塑像存。

燕赵悲歌桥上度,秦淮风月梦中吟。

小乔倩影谁能共?滚滚漳河道古今。

注: 铜雀台是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的三国时期的遗址。铜雀台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后赵、东魏、北齐屡有扩建。这是以邺北城城墙为基础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筑。她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在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铜雀台在金凤台北,为三台之主台,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为曹操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也是兵家战略要地。曹操在其上平定严才叛乱,并接见和宴请了从匈奴归来的著名诗人蔡文姬。曹植也曾于此挥笔立就《登台赋》,至今传为美谈。后赵、北齐时铜雀台又加以修筑,素有“铜雀飞云”之美称。铜雀风云今何在,故址犹存金凤台。邺城铜雀三台遗址公园位于临漳县城西南约17公里的三台村,为国家AAA景区。铜雀三台遗址公园现有金凤台遗址、铜雀台遗址、仙都苑、曹操雕像、文昌阁、碑廊、洞清观碑、曹操转军洞、建安七子馆、三台模型展馆、文物陈列馆等。铜雀台,达到了中华国古代台式建筑的顶峰。铜雀台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在曹魏铜雀台原有十丈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窗户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又作铜雀于楼顶,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中记》记载,石虎时,铜雀台有殿室一百二十间,房中有女监、女妓。正殿上安御床,挂蜀锦流苏帐,四角设金龙头,衔五色流苏,又安全钮屈戍屏风床。石虎又在铜雀台下挖两个井,二井之间有铁梁地道相通,叫做“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财宝和食品。北齐天保九年(558年),征发工匠三十万,大修三台。整修后,铜雀台一度改名为“金凤台”。到唐代,又恢复了旧名“铜雀台”。元末,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角,周围尚有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宁寺。明朝中期,三台还存在。明末,铜雀台大半被漳水冲没。如今的铜雀台,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后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凤台也只有不足二十米高。铜雀台大门内建有浮雕壁画墙,分别为魏武雄风、齐桓公筑邺、西门豹投巫、曹操筑三台、铜雀宴乐、文姬归汉等具有代表性的邺城成语典故。曹操塑像高9.5米,象征着曹操九五之尊的地位,其手握佩剑,虎视中原,一派霸王之相。金凤台遗址台顶展馆的“三台模型”再现了“铜雀三台”昔日的建筑格式。“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三台是当时邺城的标志性建筑,以邺北城的西城墙为基而建,南北直线相照,三台中间相隔六十多步,之间有浮桥式阁道相连,两桥一宽一窄,被称为大桥和小桥,二桥“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于是,由浮桥的谐音演绎出了唐代诗人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和民间故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