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益王尝作假山文言文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益王尝作假山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益王尝作假山文言文阅读答案
益王尝作假山文言文阅读答案
益王①尝作假山,召僚属②置酒,众皆褒美,姚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③,父子兄弟鞭笞苦楚④,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之。
(选自《纲鉴易知录》,有删改)【注释】①益王:赵元杰,是宋太宗赵匡义的第五子,下文中的“帝”即宋太宗。②僚属:部下官员。③上下相急:朝廷与州县逼百姓(缴租税).④楚:痛。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王惊问故 (原因、缘故)
②时帝亦为假山未成(修筑,修建)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王强使视之。益王硬要让他看假山.
(3)姚坦认为假山是“血山”的原因是此假山皆民租所出。(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文主要表现了姚坦关心百姓疾苦,勇于直言的品质。
译文:
益王赵元杰,是宋太宗赵匡义的第五子,曾经修建了一座假山,召集僚属饮酒,众人都夸赞假山,而姚坦却独自低着头.益王强迫他看(假山),他说:“我(在这里)只看到血山,根本没看到什么假山.”益王很惊讶,问他(只看到血山的)原因,姚坦说:“我在田间时,看见州县的官吏督促交税,上下一起逼迫,父子兄弟被鞭打痛苦不堪,血流满身.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税筑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当时(太宗)皇帝也在修建假山,还没完成,听到姚坦的话之后马上命人砸毁(假山).
答案:
(1)原因、缘故;修筑,修建.
(2)益王硬要让他看假山.
(3)此假山皆民租所出.
(4)关心百姓疾苦,勇于直言.
阅读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总之,以上只是做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它只是做阅读理解的助缘。其实,做好阅读理解重在平时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孩子,就让我们从平时做好。这样,到考试的时候,掏出干粮就是馍。
下定义知识点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作用: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__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篇2:文言文《王商》阅读答案
文言文《王商》阅读答案
王 商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由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专权,行多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踩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国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
初,大将军凤连昏·杨彤为琅邪太守,其郡有灾害十四,已上。商部属按问,凤以晓商曰:“灾异天事,非人力所为。肜素善吏,宜以为后。”商不听,竟奏免彤,奏果寝格,凤竟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
于是左将军史丹等奏:“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上素重商,知匡言多险,制曰“勿治”。凤固争之,于是制诏御史:“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寮,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今乐昌侯商位丞相,出入五年,未闻忠言嘉谋,而有不忠执左道之辜。今或言商不以自悔而反怨怼,眹甚伤之。惟商与先帝有外亲,未忍致于理。其赦商罪。使者收丞相印绶。”商免相三日,发病呕血薨,谥曰戾侯。
(节选自《汉书》)
[注]①连昏:“昏”同“婚”,姻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多骄僭 骄僭:骄横僭越
B.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 固守:坚守
C.商亲部属按问 部属:顺次安排
D.奏果寝格 寝格:呈上
5.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渴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B.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渴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C.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渴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D.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渴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商肃敬敦厚。他在年轻时就有很好的名声,而且把父亲的遗产全部分给异母兄弟,得到了大臣的欣赏,认为他完全可以做一名臣子了。
B.王商明辨是非。建始三年秋天,京城传言洪水将至,老百姓极度惊慌,王凤推波助澜,唯独王商认为这是谣言,后经查证,果如其言。
C.王商不畏权贵。琅哪太守杨彤,因郡中多发灾害,受到王商的查问,虽然王凤为他说情,王商还是请求罢免杨彤,并因此招来王凤的怨恨。
D.王商忠而被谤。在左将军史丹、王凤等人的坚持弹劾下,皇帝下诏说王商不能尽忠,虽然赦免了他的罪过,但还是免去了他的丞相之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国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5分)
(2)盖丞相以德辅冀国家,典领百寮,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5分)
答案
4.D(寝格:扣住不发)
5.D(本句大意为:王商位居三公,爵封列侯,亲受诏书为天下师,不遵守法度来辅佐国家,却执不正之道来扰乱国政,作为臣子是不忠心的,欺骗皇上是不符道义的,臣请诏谒者召王商到若卢狱。)
6.A(A项 “认为他完全可以做一名臣子了”与原文“宜备近臣”不一致,适宜作备用近臣,而且他早已经是太子中庶子了)
7.(1)自古以来,没有德政的国家,洪水尚且不曾淹没城池。现在政事安定,国家没有战争,君臣上下安定,为什么(因为什么)会有洪水一日之中突然出现?
(“冒”“兵革”“何因”各1分,句意2分)
(2)丞相用道德辅助国家,主管(总领)百官,协调各国,作为职责没有比这更重的了。
(辅翼”“典领”“莫”各1分,句意2 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D项,寝格:扣住不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本句大意为:王商位居三公,爵封列侯,亲受诏书为天下师,不遵守法度来辅佐国家,却执不正之道来扰乱国政,作为臣子是不忠心的,欺骗皇上是不符道义的,臣请诏谒者召王商到若卢狱。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A项 “认为他完全可以做一名臣子了”与原文“宜备近臣”不一致,适宜作备用近臣,而且他早已经是太子中庶子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冒”“兵革”“何因”各1分,句意2分;(2)“辅翼”“典领”“莫”各1分,句意2 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商字子威,是涿郡蠡吾人。王商年轻时任太子中庶子,以严肃恭敬性格忠厚知名。父亲死后,王商继承父亲的封爵为乐昌侯,他推让财产,将财产分给诸位异母弟弟,自己什么也没留下,在丧期之中悲伤哀痛。于是大臣推荐说王商品行可以勉励群臣,仁义足以使风俗淳厚,适宜为备用近臣。由此被擢升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元帝去世后,成帝即位,很敬重王商,改任左将军。而成帝长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独揽大权,行为骄横跋扈超越本份。王商议论朝臣时对王凤有不平之语,王凤知道了这件事,就疏远了王商。建始三年的秋天,京都百姓无缘无故惊慌起来,传言洪水将至,百姓奔走,相互践踏,老弱号呼,长安城中大乱。皇帝亲自驾临前殿,召集公卿大臣商议这件事。大将军王凤认为太后和皇上以及后宫嫔妃可以坐船,让官吏百姓登上长安城墙躲避洪水。群臣都听从王凤的主张。惟独左将军王商说:“自古以来,没有德政的国家,洪水尚且不曾淹没城池。现在政事安定,国家没有战争,君臣上下安定,为什么会有洪水一日之中突然出现?这一定是谣言,不应该让百姓登上城墙,使百姓更加惊慌。”皇上因此作罢。不久,长安城中逐渐安定下来,经查证,果然是谣言。皇上于是大为赞美王商的坚持留守,屡次称赞他的主张。而王凤大为惭愧,自悔出言失当。
当初,大将军王凤的姻亲杨肜任琅邪太守,他的属郡有十分之四的地方发生了灾害,已经上报皇帝。王商亲自按顺次安排审查讯问,王凤就告知王商说:“灾害怪异是上天的事情,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做到的。杨肜一向是个好官,应该从轻发落。”王商不听,上奏请求罢免杨肜,奏书果然被扣住不发,王凤竟然因此越发怨恨王商,私下搜求王商的短处,派人献上奏书揭发王商的家庭隐私。皇帝认为这是不必告人的隐私,不足以中伤大臣,王凤固执地争辩,就把这件事交给司隶处理。
此时,左将军史丹等上奏:“王商位居三公,爵封列侯,亲受诏书为天下师,不遵守法度来辅佐国家,却执不正之道来扰乱国政,作为臣子是不忠心的,欺骗皇上是不符道义的,臣请诏谒者召王商到若卢狱。”皇上一向看重王商,命令说:“不治他罪。”王凤固执地争论,于是皇上才制诏给御史说:“丞相用道德辅助国家,主管百官,协调诸侯各国,作为职责没有比这更重的了。今乐昌侯作为丞相,入职五年,没有听到忠言佳谋,却有不忠执不正之道的罪过。今有人说王商不知自悔反而不满怨恨,我很伤痛。念及王商与先帝有外戚的亲属关系,不忍心把他送到法官那里去。赦免王商的罪过。使者没收他的丞相印信。”
王商被罢免丞相三天之后,疾病发作吐血而死,被谧为“戾侯”。
篇3:圣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圣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阿:偏袒
B.寡人将谁属国 属:从属
C.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比:这里是亲近的意思
D.丑不若黄帝 丑:以……为羞愧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去其‘荆’而可矣 万物皆被其泽
C.故老聃则至公矣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
D.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鲍叔牙之为人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周公曰:“利而无利也。”
周公说:“(为政时)要先考虑利人而不要先考虑利己。”
B.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
天地大公无私啊,生育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
C.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
隰朋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有志(追赶),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加以)劝勉。
D.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做大官的人,不愿观察小事情,不想要小智慧。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为,三皇五帝等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之所以能使天下太平,是因为他们首先做到了公正无私。
B.文章以周公训诫伯禽“利而勿利也”和管仲临终举荐隰朋相齐为例,阐明了治天下必先公的观点。
C.对荆人遗弓而不肯索,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荆”,老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人”。
D.管仲素善鲍叔牙,但他并不同意在自己病故以后由鲍叔牙继任相齐,由此可以看出他没有偏私。
10.在文章中,周公说:“利而勿利也”,你是否认同周公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6.B(属,托付)
7.D(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没有意义。A特殊代词,前者指“用来……的方法”,后者指“依靠……的人”。B二者均为代词,前者为“其中”或“那”;后者为“它”。C选项二者词性相同均为连词,但意义不同,前者表顺承,可译为“就”;后者用在判断句中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8.D(做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在小的智慧上做文章)
9.C(老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不仅应去其“荆”,还应去其“人”)
10.(10分)要点:表明自己态度(1分),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恰当具体(4分),分析合理(3分),语言通顺(2分)。
译文
从前,圣王治理天下,一定首先做到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是从公正无私中得到的。
我曾经试着考察古代的记载,(发现)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他们取得天下凭借的是公正无私,而他们失去天下一定是因为偏私。大凡君主的确立,都是出于公正的目的。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协和,不只使某一类东西生长;及时的雨露,不偏私某一种事物;万千百姓的君主,不偏袒某一个人。
伯禽将前往(鲁国赴任),向(周公)请教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时要首先考虑利人而不要首先考虑利己。”楚国有一个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楚国人捡到了,又何必找它呢?”孔子听到楚国人的话,说:“去掉那‘荆’就合适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再)去掉那‘人’就合适了。”所以说老聃是最公正无私的。天地大公无私,生育了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了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恩泽和利益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啊。
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前去问候他,说;“仲父的病啊,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了,我将把国事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足以知道把国事托付给谁,如今我重病在身命在旦夕,还能说什么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教我。”管仲恭敬地答应,说:“您想让谁担任相国呢?”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可以。我了解鲍叔牙,鲍叔牙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不和人家亲近;一旦听到人家的过错,一辈子也忘不了。”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可以吧?”管仲回答说:“隰朋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 有志)追求,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加以)劝勉。常常以自己不如黄帝为羞愧,对不如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政事,(分外的)不去了解;他对于用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是合适的。”
相国,是大官。做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大工匠要注意总体设计,而不必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必亲自摆弄锅碗瓢盆;大勇士重在指挥作战,而不必亲自临阵打斗;正大的军队只在征讨无道叛逆,而不会骚扰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的爱憎,重用管仲因而成为五霸之首;逞私心偏袒所宠爱的人,任用竖刁以致死后无人殓尸安葬。人在年轻时愚蒙,年长后智慧。与其智慧而被私心役使,不如愚蒙而拥有公心。天天醉醺醺的却要整饬丧纪,自私自利却要树立公正的风气,贪婪暴戾却想称王天下,即使是虞舜也不能做到啊。
篇4:《何易于尝为益昌》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有关《何易于尝为益昌》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何易于尝为益昌①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
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②,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日: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释】①益昌:县名。 ②腰笏:腰里插着笏板。笏,笏板,古时大臣上朝时用来记录君王旨意的物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多从宾客歌酒( ) (2)引舟上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14.何易于没有索民挽舟的原因是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5.对何易于亲自引舟这一行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表现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刻为百姓的精神。
B.他身先士卒,希望能对百姓起模范带头作用。
C.这是他为了讨好上司而故意做出的姿态。
D.他身为属令,无所事事,火材小用,未尽其责。
参考答案:
12.(1)让跟从(2分)(2)牵,拉(2分)
13.我是县令,在我没事的时候,可以来充当奴役。(3分,关键词为当)
14.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3分) 15.A(2分)
篇5:《晋书·王衍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武帝闻其名,问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女为愍怀太子妃,太子为贾后所诬,衍惧祸,自表离婚。贾后既废,有司奏衍,曰:太子被诬得罪,衍不能守死善道,即求离婚。得太子手书,隐蔽不出。志在苟免,无忠蹇之操。宜加显责,以厉臣节。可禁锢终身。
从之。 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说东海王越曰:中国已乱,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乃以弟澄为荆州,族弟敦为青州。因谓澄、敦曰: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识者鄙之。 越之讨苟晞也,衍以太尉为太傅军司。及越薨,众共推为元帅。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
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尊号。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 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时年五十六。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总角尝造山涛 造:拜访
B.不以经国为念 经:治理
C.衍自说少不豫事 豫:参与
D.使人夜排墙填杀之 排:挖掘
5.下列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王衍浮虚和自全的一组是( )(3分)
A.申陈事状,辞甚清辩
B.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衍耻之,遂阳狂自免 衍惧祸,自表离婚
C.祜名德贵 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
D.勒甚悦之,与语移日 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 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衍既有高才美貌,又明智颖悟如神,不仅自视甚高,认为有子贡之才,而且也为同代人称道,王戎就认为他的才能当世无人能及。
B.王衍的女儿是愍怀太子的妃子,太子被贾后诬陷之时,为不给贾后查找到嫁祸太子的.证据,王衍将太子亲笔写给他的信隐藏了起来。
C.孔苌认为,王衍在晋朝官运亨通,可在国难之际却不能为国出力,所以战败也不可能真心归附尽力,应除掉这种没有责任心的人。
D.王衍缺少的不是聪明才智,而是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他靠小聪明暂时逃脱了一些责任,但最终还是为推诿付出了惨重代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
⑵中国已乱,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
答案:
4.D(推倒)
5.D(A衍耻之,遂阳狂自免表明的不是自全,而是恃才傲物。B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是间接描写。C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表明的不是浮虚,而是卓异) 6.B(王衍将太子的亲笔信隐藏起来不是为了保护太子,而是为了使自己不受到牵连) 7.⑴杨骏想把女儿嫁给他,王衍以和他结亲为耻,便装疯使自己躲过这桩婚事。(得分点:①妻:嫁。②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③阳狂:装疯) ⑵中原已经乱了,应当依赖地方长官,应该选拔文武兼备的人来担任地方长官。(得分点:①中国:中原。②方伯:地方长官。③兼资:同时具有两种资质) 译文 王衍字夷甫,神态表情明净秀美,风度姿态安详文雅。童年时曾拜访山涛,山涛感叹了很久,王衍离开后,山涛目送他说:什么老妇人,生了这样的孩子!然而耽误天下百姓的,未必不是这个人。
王衍十四岁,当时在京城,拜访仆射羊祜,陈述事件情状,言辞十分清楚漂亮。羊祜名望德行尊贵显赫,而王衍年纪虽小却毫无屈从人下的神色,众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杨骏想把女儿嫁给他,王衍以和他结亲为耻,便装疯使自己躲过这桩婚事。武帝听说他的名声,问王戎说:王衍在当世谁与他相当?王戎说:当世没有看到与他相当的人,应该从古人中寻求这样的人。 王衍既有高才美貌,又明智颖悟如神,常常自比子贡。女儿是愍怀太子的妃子,太子被贾后诬陷,王衍害怕惹来灾祸,自己上表请求离婚。贾后被废黜后,官吏弹劾王衍,说:太子被诬陷获罪,王衍不能以死固守善道,立即要求离婚。得到太子亲手写的信,又隐藏不拿出来。意在苟且避祸,无忠直的节操。应该加以重罚,来激励人臣坚守节操。可以对他终身禁锢。晋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王衍虽然身居宰辅的重要职位,却不把治理国家放在心上,只考虑保全自身的办法。劝说东海王司马越说:中原已经乱了,应当依赖地方长官,应该选拔文武兼备的人来担任地方长官。便任命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于是对王澄、王敦说:荆州有江汉的险要地势,青州有背靠大海的险峻地势,你们二人在外,而我留在这里,足以算作狡兔三窟了。有识之士鄙视王衍。 司马越讨伐苟晞,王衍以太尉的身份担任太傅军司。至司马越去世,众人共同推举他为元帅。王衍因为贼寇纷起,恐惧不敢担当。推辞说:我年少时就没有做官的欲望,随着选补官吏,于是到了今天的职位。
今天这样重要的职位,怎么能用不具备才能的人担任呢?不久全军被石勒打败,石勒召呼王公与王衍见面,向王衍询问西晋溃败的原因。王衍向他陈述西晋遭遇灾祸和失败的缘由,并说计策不是自己出的。石勒很喜欢王衍,与他谈了很长时间。王衍说自己从年少时就不参与政事,希望自己能免于处置,还趁机劝石勒称帝。石勒大怒说:你闻名天下,位高任重,年轻时就入朝为官,直到满头白发,怎么能说不参与政事呢!使国家破亡风俗败坏,正是你的罪过。石勒让左右之人将王衍扶出帐外。石勒对自己的同伙孔苌说:我走过天下的地方也够多了,却未曾见过这样的人,应该不应该让他活命呢?孔苌说:他是晋朝位居三公的高官,肯定不会替我们尽力,又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呢?石勒说:关键不能用刀杀他。让人在夜里推倒墙杀埋了他。王衍临死前,回头对人说:唉!我们这些人虽然比不上古人,假使不推崇浮华清谈,合力匡正挽救天下,还可以不至于到今天这步天地。死时五十六岁。
篇6:《太原王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太原王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青涧都虞侯。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⑤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⑥,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节选自解缙《太原王传》)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清涧都虞侯:与下文偏将军閤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擢:提拔。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敌 骑 数 千 四 面 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优( ) (2)备( ) (3)遁( )
13.说说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的意思。(2分)
14.《口技》中写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请找出选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2分)
1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解元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参考答案:
11.敌骑数千/四面集(1分)
12.(1)以为忧,感到担忧(1分) (2)详细,详尽(1分) (3)逃跑(1分)
13.(士兵们)听说金兵大队人马逼近,惊讶不已,军心动摇。(2分)
14.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2分)
15.力大无比,本领高强(1分);智勇双全,战功卓著(1分)。
篇7:王琼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王琼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王琼,字德华,太原人。成化二十年进士。授工部主事,进郎中。出治漕河三年,胪①其事为志。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由是以敏练称。正德八年进尚书。琼为人有心计才略,善钩校②。为郎时悉录故牍条例,尽得其敛散盈缩状。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边帅请刍糗,则屈指计某仓、某场储粮草几何;诸郡岁输、边卒岁采秋青几何,曰:“足矣。重索妄也。”人益以琼为才。十年代陆完为兵部尚书。时四方盗起,将士以首功进秩。琼言:“此赢秦弊政。行之边方犹可,未有内地而论首功者。今江西、四川妄杀平民千万,纵贼贻祸,皆此议所致。自今内地征讨,惟以荡平为功,不计首级。”从之。帝时远游塞外,经岁不还,近畿盗窃发。琼请于河问设总兵一人,大名、武定各设兵备副使一人,责以平贼,而檄顺天、保定两巡抚,严要害为外防,集辽东、延绥士马于行在.以护军驾。中外恃以无恐。孝丰贼汤麻九反,有司请发兵剿。琼请客敕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不意擒之,无一脱者。四方捷奏上,多推功琼,数受荫赉,宠逼冠诸尚书。十四年,宁王宸凌反。琼请救南和伯方寿祥督操江兵防南都,南赣巡抚王守仁、湖广巡抚秦金各率所部趋南昌。奏上:帝意欲亲征,持三日不下。大学士杨廷和趣之,竞下亲征诏,命琼与廷和等居守。先是,琼用王守仁抚南赣,假便宜提督军务。比宸濠反,书闻,举朝惴惴。琼日:“诸君勿忧,吾周王 守仁赣州,正为今日,践旦夕擒耳。”未几,果如其言。花马池有警,兵部尚书王宪请发兵。琼言花马池备严,寇不能入,大军至,且先退,徒耗中国。宪竞发六千人,比至彭德,寇果遁。明年秋化官。赠太师,谥恭襄。
(节选自《明史。王琼传》)
[注]①胪:传语,陈述,记录。②钩校:查对,查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 爽:差失
B.持三日不下 持:保持
C.大学士杨廷和趣之 趣:催促
D.大军至,且先退,徒耗中国 耗:减损
5.以'卜.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琼“有心计才略”的一组是(3分)
①出治漕河三年,胪其事为志 ②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
③日:“足矣。重索妄也。” ④时四方盗起,将士以首功进秩
⑤琼请密敕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不意擒之 ⑥琼用王守仁抚南赣,假便宜提督军务
A.①②⑤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琼迸士及第后进入仕途,为官勤勉,在做户部尚书之前,就把过去的文牍、规则抄了下来,全面掌握了户部钱财收支、盈亏的情况。
B.王琼认为官兵以头颅数论功会造成滥杀平民百姓 、纵容盗贼的恶果,因此他奏请只以荡平论功,不再计首行赏,得到了皇上的赞许。
C.王琼任兵部尚书后,能谋善断,皇帝远游时京郊盗乱、汤麻九造反等棘手事件都被他机智地化解了,受到皇上赏赐。
D.王琼办事有远见,并能预作谋划,逸事冷静,处变不惊。宁王朱宸濠造反和花马池外敌来袭等事件的'平息,都反映了王琼办事的上述特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四方捷奏上,多推功琼,数受荫赉,宠遇冠诸尚书。(6分)
(2)诸君勿忧,吾用王守仁赣州,正为今日,贼旦夕擒耳。(4分)
答案
4、B
5、D
6、B
7、(1)各地把捷报奏上,大多归功于王琼(的谋划),王琼因此多次受到封荫、赏赐,他受到的宠爱待遇在诸位尚书中无人能及。
(2)大家不用担心,我任用王守仁镇守赣州,正是为了现在这件事,反贼马上(早晚)就会拿下的。
篇8:三国志王粲文言文阅读答案
三国志王粲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三国志.王粲传》(节选),完成后面题目。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①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②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③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④;然正复精意覃思⑤,亦不能加⑥也。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倒屣(qǐ):把鞋子穿倒了。③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④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⑤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⑥加:超过。
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字的意思。
(1)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 )
(2)一坐尽惊 ( )
(3)其强记默识如此 ( )
(4)献帝西迁 ( )
2.用“/”画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标两处)
时 邕 才 学 显 著。
3.翻译下列句子。
(1)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蔡邕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以……为奇
(2)全(满)
(3)记
(4)向西
2.时/邕/才学显著
3.(1)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
(2)王粲擅长写丈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
4.答到“礼贤下士,谦虚为怀”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