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梨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张泌《寄人》韦庄《台城》阅读练习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张泌《寄人》韦庄《台城》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张泌《寄人》韦庄《台城》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泌《寄人》韦庄《台城》阅读练习及答案
韦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张泌《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谢家:代指女子的家。
提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分)
(2)上面两首诗的后半篇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前一首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概:后一首表现的是别后相思
(2)同:这两首诗后半篇都用了拟人手法,将无知之物(前为柳,后为月)人格化,赋其以生命.异:前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反衬人之多情;后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烘托)出离别之苦。
《台城》是唐代韦庄的作品,这首诗借景寄慨,语言含蓄蕴藉,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寄人》是唐末五代诗人张泌的作品。此诗是作者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描写梦境及梦醒后的情景,写出了诗人的相思之深切与苦怨。诗的首句写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二句写依旧当年环境,往日欢情;三句写明月有情,伊人无义;四句写落花有恨,慰藉无人。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真切感人,动人心弦。
篇2:韦庄唐诗《台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 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①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②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1.台城:旧址在南京市玄武湖旁,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2.南朝陈后主在台城营造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楼,以供游玩,并自谱《玉树后庭花》,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
3.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篇3:韦庄唐诗《台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3、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江南的春雨密密麻麻细如牛毛,霏霏细雨如烟似雾般的笼罩着大地,天地间一片迷蒙,而因为雨水充足,气候温暖,所以春草疯长,江南大地到处碧草如茵,这样的景色轻柔婉丽而又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觉,使人感到迷茫惆怅。在飘渺的意境中流露出浓重的伤感情绪。
4、本诗题咏台城,也有凭吊六朝古迹之意,诗中“六朝如梦鸟空啼”一句含义隽永,此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妙?请加以赏析。(4分)
答:、①“空”字用得最妙,(1分)此句中有“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1分)台城经过历史变迁,六朝像梦一样地消失,只剩下鸟儿空自寂寞地叫着。(1分)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历史兴衰的感慨,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忧伤。(1分)
5、柳树是春天的标志,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然而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呢?
答:江草齐长,说明昔日繁华的台城如今已经荒凉破败,成为历史陈迹,这必然带给诗人惆怅与苦痛;可是“台城柳”却不顾人间兴亡,不顾诗人愁苦,依旧像烟雾笼罩一样枝繁叶茂地长满十里长堤,所以说它“无情”。
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这首诗主要采用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1分)诗歌罗列了江雨、江草、鸟、台城柳等意象,营造了朦胧凄清的意境氛围。(1分)作者怀古伤今,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唐王朝走向没落的伤痛。(2分)
二:
(1)诗歌的第一句“江雨霏霏江草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诗歌一、二句的内容。
(3)诗歌的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篇4:韦庄唐诗《台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江雨霏霏江草齐”:暮春三月,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江边绿草如茵,四望迷蒙,烟笼雾罩,如梦如幻,不免引人遐思。
“六朝如梦鸟空啼”:佳木葱茏,草长莺飞,处处显出了自然界的生机。人在欢快婉转的鸟啼声中,追想起曾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都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瞻仰凭吊的历史遗迹。
“无情最是台城柳”:最无情的就是那台城的杨柳,它既不管人事兴衰与朝代更迭,也不管诗人凭吊历史遗迹引起的今昔盛衰的感伤与怅惘。
“依旧烟笼十里堤”:(繁茂的杨柳)依然在烟雾笼罩的十里长堤边随风飘曳,依旧能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让人想起当年繁荣昌盛的局面。
篇5:韦庄唐诗《台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1)渲染氛围。
(2)首句:金陵雨景;二句:六朝往事。
(3)虽然风景依旧,但是人世沧桑。
篇6:韦庄唐诗《台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台城,旧址在南京鸡鸣山南,原为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自此至南朝结束,一直作为朝廷台省(即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南朝消逝后,台城也就随之衰败,到晚唐诗人韦庄出现在它面前的时候,早已破败不堪了。
但诗歌并没有直接向读者展示台城的`破败情状,相反倒是呈现出了一幅颇具江南风味的图景:江雨霏霏,江岸小草细长,鸟在清亮鸣叫,江堤杨柳茂密如同烟笼。这四样景物的组合,便是典型的“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了。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注意到几个能体现诗人情感态度的“关键词”,就会发现本诗的内蕴并非“点染风景” 可尽。
先看“空”。最容易使我们想起诗圣杜甫《蜀相》里的 “隔叶黄鹂空好音”。为什么“空”?杜甫言“空”,是因为丞相祠堂无人来拜,黄鹂啼声虽美,却无人来听,进而叩出:诸葛武侯功业虽著,却已为人所忘。韦庄言“空”,则是因六朝繁华早已“如梦”消逝,人事不再,啼声虽美,同样无人来听。此一“空”字,立时点出了台城的不胜萧瑟之状。
再是“无情”,草木本就无情,又何故指责它无情?可见诗人实际上是把台城柳当成有情之物来写的。而从传统的物象运用上来看,“柳”也的确与人情相关:在离别时分折柳相赠(蕴一“留”字),离别后睹柳伤情(如柳永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六朝”的衰亡正是一个时代的告别,近人毛泽东有词云“天若有情天亦老”,在韦庄眼中,为六朝的离别作见证的柳也该“老去”才是,但却“依旧烟笼十里堤”,一片枝繁叶茂。要注意此句中“依旧”两字,它使人油然想起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的“还”字,它们都形成了今昔对比,并在里面蕴含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喟。恐也正因为“柳”在传统物象中的特殊功用,才会使诗人用上了“最是”一词。“无情最是”的正常语序是“最无情是”,倒装的用意不言而喻,在强化台城柳“无情”的同时,又凸现了一个回顾历史带点“怨”气的诗人的形象。
而如果考虑到诗人生活在晚唐,则我们会发现诗人与其说是在感喟“台城”,还不如说在感喟自己这个与当年六朝越来越相像的朝代;与其说柳对六朝“无情”,还不如说柳还将“无情”地见证又一个时代的消逝。
篇7:作家韦庄的《台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作家韦庄的《台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韦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 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①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②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1.台城:旧址在南京市玄武湖旁,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2.南朝陈后主在台城营造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楼,以供游玩,并自谱《玉树后庭花》,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
3.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阅读及答案】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3、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江南的春雨密密麻麻细如牛毛,霏霏细雨如烟似雾般的笼罩着大地,天地间一片迷蒙,而因为雨水充足,气候温暖,所以春草疯长,江南大地到处碧草如茵,这样的景色轻柔婉丽而又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觉,使人感到迷茫惆怅。在飘渺的意境中流露出浓重的伤感情绪。
4、本诗题咏台城,也有凭吊六朝古迹之意,诗中“六朝如梦鸟空啼”一句含义隽永,此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妙?请加以赏析。(4分)
答:、①“空”字用得最妙,(1分)此句中有“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1分)台城经过历史变迁,六朝像梦一样地消失,只剩下鸟儿空自寂寞地叫着。(1分)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历史兴衰的感慨,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忧伤。(1分)
5、柳树是春天的标志,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然而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呢?
答:江草齐长,说明昔日繁华的台城如今已经荒凉破败,成为历史陈迹,这必然带给诗人惆怅与苦痛;可是“台城柳”却不顾人间兴亡,不顾诗人愁苦,依旧像烟雾笼罩一样枝繁叶茂地长满十里长堤,所以说它“无情”。
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这首诗主要采用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1分)诗歌罗列了江雨、江草、鸟、台城柳等意象,营造了朦胧凄清的意境氛围。(1分)作者怀古伤今,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唐王朝走向没落的伤痛。(2分)
译文
“江雨霏霏江草齐”:暮春三月,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江边绿草如茵,四望迷蒙,烟笼雾罩,如梦如幻,不免引人遐思。
“六朝如梦鸟空啼”:佳木葱茏,草长莺飞,处处显出了自然界的生机。人在欢快婉转的鸟啼声中,追想起曾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都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瞻仰凭吊的历史遗迹。
“无情最是台城柳”:最无情的就是那台城的杨柳,它既不管人事兴衰与朝代更迭,也不管诗人凭吊历史遗迹引起的今昔盛衰的感伤与怅惘。
“依旧烟笼十里堤”:(繁茂的杨柳)依然在烟雾笼罩的十里长堤边随风飘曳,依旧能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让人想起当年繁荣昌盛的局面。
【赏析】
台城,旧址在南京鸡鸣山南,原为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自此至南朝结束,一直作为朝廷台省(即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南朝消逝后,台城也就随之衰败,到晚唐诗人韦庄出现在它面前的时候,早已破败不堪了。
但诗歌并没有直接向读者展示台城的破败情状,相反倒是呈现出了一幅颇具江南风味的图景:江雨霏霏,江岸小草细长,鸟在清亮鸣叫,江堤杨柳茂密如同烟笼。这四样景物的组合,便是典型的“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了。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注意到几个能体现诗人情感态度的“关键词”,就会发现本诗的内蕴并非“点染风景” 可尽。
先看“空”。最容易使我们想起诗圣杜甫《蜀相》里的 “隔叶黄鹂空好音”。为什么“空”?杜甫言“空”,是因为丞相祠堂无人来拜,黄鹂啼声虽美,却无人来听,进而叩出:诸葛武侯功业虽著,却已为人所忘。韦庄言“空”,则是因六朝繁华早已“如梦”消逝,人事不再,啼声虽美,同样无人来听。此一“空”字,立时点出了台城的不胜萧瑟之状。
再是“无情”,草木本就无情,又何故指责它无情?可见诗人实际上是把台城柳当成有情之物来写的。而从传统的物象运用上来看,“柳”也的确与人情相关:在离别时分折柳相赠(蕴一“留”字),离别后睹柳伤情(如柳永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六朝”的衰亡正是一个时代的告别,近人毛泽东有词云“天若有情天亦老”,在韦庄眼中,为六朝的离别作见证的柳也该“老去”才是,但却“依旧烟笼十里堤”,一片枝繁叶茂。要注意此句中“依旧”两字,它使人油然想起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的“还”字,它们都形成了今昔对比,并在里面蕴含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喟。恐也正因为“柳”在传统物象中的特殊功用,才会使诗人用上了“最是”一词。“无情最是”的正常语序是“最无情是”,倒装的用意不言而喻,在强化台城柳“无情”的同时,又凸现了一个回顾历史带点“怨”气的诗人的形象。
而如果考虑到诗人生活在晚唐,则我们会发现诗人与其说是在感喟“台城”,还不如说在感喟自己这个与当年六朝越来越相像的朝代;与其说柳对六朝“无情”,还不如说柳还将“无情”地见证又一个时代的消逝。
篇8:《台城》课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台城》课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
台城:在今南京鸡鸣山南,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直是皇宫所在地。
结绮临春:结绮和临春是南朝皇帝陈后主在台城营造的两座高楼。
后庭花:是指南朝皇帝陈后主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
(1)这两首诗都属于什么思想主题?你认为两首诗前联中最传神的`字各是哪个?请简要赏析。(5分)
(2)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差异?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①怀古诗。②韦诗前联中“空”字用得最妙,有“白白地”“徒劳地”之意。③六朝像梦一样地消失,只剩下鸟儿寂寞地叫着。一个“空”字既客观表现了台城如今破败荒凉的景象。④刘诗前联中最传神的字是“竞”,有“竞相”之意。⑤它用道出了六代的奢华无比,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以上每点各1分)
(2)(6分)思想内容上:①韦诗重写今日之破败荒凉,抒发昔盛今衰的伤感之情。②刘诗重写昔日之荒淫无度,暗含对晚唐统治者的讽谏。(以上每点各1分)
表现手法上:①韦诗融情入景。借细雨、江草、啼鸟和堤柳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充满了昔盛今衰的感伤情绪。(拟人。“无情”柳不管人间兴亡,反衬出人的追昔抚今的无限伤感。) ②刘诗借古讽今。指出亡国的原因是陈后主奢侈荒淫,暗含对当时唐代统治者的批评。(对比,将昔日繁华之景与眼前荒凉破败之象对比,抒发了怀古伤今之情。)(两首诗能够各答出一点并都加以分析,即可得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