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u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浅析性格对数学能力的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浅析性格对数学能力的影响,欢迎参阅。

篇1:浅析性格对数学能力的影响
浅析性格对数学能力的影响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话题就从未间断过。现在,又提出了创新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在新课程中纳入了这一要求。然而,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性格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性格方面对学习的影响。这里,我想讨论一下性格对学习数学及数学能力方面的影响。
虽然,性格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但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据苏联心理学家B.A.克鲁捷茨基的研究,数学能力由许多因素构成,它包括一系列从最一般的到非常特殊的因素:(一)最一般的能力,这里包括人的这样一些个性心理特征,如勤劳、坚持性和工作能力等。 (二)数学能力的一般因素,例如思维过程的灵活性的能动性。(三)数学能力的特殊因素。其基本组成是:(1)对数学材料的迅速而广泛的概括力;(2)在解决问题时迅速“压缩”或简化推理过程和相应的运算能力;(3)在学习数学材料过程中思维迅速而自由转换到直接相反进程的能力。
对能力的影响,既有遗传的因素,又有后天环境的因素,包括学校的教育,及活动对能力形成的影响。而性格对能力的影响更为明显。
性格与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两个不同侧面。性格与能力不同,能力是决定心理活动的基本因素,活动能否进行,这与能力有关;性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性格与能力是在一个人统一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性格制约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性格影响能力的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两个智力水平相当的学生,其中勤奋、自信心强、富于创新精神的学生的能力发展较快,而懒惰、墨守成规的学生的能力就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人对工作的责任感、坚持性以及自信、自制等性格特征,都制约着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优良的性格特征往往能够补偿能力的某种缺陷,“笨鸟先飞早入林”“勤能补拙”,就是说性格对能力的补偿作用。但不良的性格特征,也会阻碍能力的发展,甚至使能力衰退。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会促使相应性格特征随之发展。例如,某学生在教师的培养和具体指导下,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然后练习写作。经过这样长期的活动,不但发展了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主动观察型、广阔想象型、独立思考型等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在每一个体身上都有其独特的结构。正确地了解和鉴定性格特征和性格类型,是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了解学生的性格,是做好因材施教工作的必要前提,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育学生。为了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性格对学习数学的影响,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数学科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中,我采用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个案法等,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交叉应用,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最后总结出学生性格特征情况如下表:
性 格 外 向
性 格 内 向
表 现
人数
表 现
人数
情绪不稳定
4
抑郁寡欢缺乏自信
5
粗心大意 性急
6
情绪波动较大
4
活泼好动 积极主动
5
轻视自己
5
好出风头 表现自己
7
焦虑 担心
6
精力充沛 动作敏捷
4
从表中知道,在外向型学生中,他们的主要性格特征在行为上表现为: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主动、热情,适应性和接受能力强,思维较为敏捷, 学习中能比较快地接受新知识;但做事粗心,观察能力较差,分析问题存在片面性, 常把现象当本质,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只是抓住个别明显的条件, 而忽视题目中隐含的条件,从而导致错误的解答,运算的准确性也较差, 因此,较为严重地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此外, 这些学生还容易骄傲自满,好表现自己。
在内向型学生中,主要性格特性在行为上表现为:沉着,学习中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但是孤独,抑郁寡欢,适应性较差,常为某些事焦虑不安,缺乏自信心, 课堂上不敢回答教师的提问,也不敢主动地问教师、 同学和参与学习活动等。由于他们有恐惧的心理,而时常感到压力和苦恼, 久而久之对学科感到枯燥无味,也就失去学习的兴趣;另外, 这些学生主要靠机械的模仿和记忆来掌握知识,在解题时,思路狭窄, 分析和综合能力差;在思维方面,较长停留在直观感受的形象上, 缺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些学生如不能正确地引导, 只能是墨守成规,缺少作为。相反,如果能引导得当, 他们则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能力。如能较好地记忆知识,比较沉着地分析问题, 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运算过程也能做到耐心细致,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从以上的分析说明,不同的性格对学生的运算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最终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我在教学中的主要做法是:
⑴引导他们做好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课,积极思考问题, 回答教师的提问;及时练习,课后复习巩固, 从而比较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
⑵结合课堂教学,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有针性的训练。
⑶要求学生按规范、格式完成作业, 注意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加强作业的检查,培养他们自查和纠正问题的能力。
如班上的黄××同学,数学入学成绩95分, 学习中常常是教师讲过的新知识很快能接受, 作业和考试时却经常是会做但错误较多,学习成绩十分不稳定。经测试了解,该生属外向型性格。 学习上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不牢,学习中只求快而不求甚解, 总想在解题速度方面来显示自己,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为了帮助他改正缺点,我先和他一起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 使他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然后向他介绍克服缺点的方法。其次, 给他提出了学习上的要求:一是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解, 二是解题时要认真分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防止片面的理解;三是解题的过程要符合题意,四是运算过程要进行检验。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 使他端正了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有了较大进步, 每次考试成绩都保持在98分以上。
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教学中我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⑴关心和爱护学生,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
⑵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小组活动, 激发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树立起向上、求进步的信心。
⑶在教学中,注意加强直观性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并且做到不懂就问。 对有问题提问的学生,进行热心的辅导。
⑷注意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如封××同学,经测试了解,属内向型性格。 入学不久就因病住院,耽误了两周的功课,经济上也受到一定的损失, 而她家的经济并不宽裕。因此,思想上负担很重, 在学习中总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跟不上班上的同学,不敢参加集体活动, 不敢提问也不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严重地阻碍了她对新知识的接受, 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主任的帮助下, 认真做好她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与有关部门联系, 使她尽快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使她感到教师对其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其次, 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引发同学对问题进行思考, 并有意识地对她提问和让她回答问题。再次, 调动她参加集体学习活动的热情,让她参加班上的学习活动小组等, 组织班上一些较好的同学主动与她进行学习交流,帮助她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问题 。通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使她性格中积极的一面得到发展, 学习态度有了较大的改变,还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第二学期的期考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一直保持在班上前列。
一年多的教学实验证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形成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浓厚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应认真结合教学工作做好以下几点:
1、要充分认识性格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 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发展和巩固学生积极的性格特征,改造消极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2、教师既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严格要求, 又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进行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 提高运算的准确性,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积极因素, 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使学生热爱学习, 懂得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使他们通过学习, 既能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篇2:略谈性格对数学能力的影响
陈海坚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话题就从未间断过。现在,又提出了创新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在新课程中纳入了这一要求。然而,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性格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性格方面对学习的影响。这里,我想讨论一下性格对学习数学及数学能力方面的影响。
虽然,性格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但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据苏联心理学家B.A.克鲁捷茨基的研究,数学能力由许多因素构成,它包括一系列从最一般的到非常特殊的因素:(一)最一般的能力,这里包括人的这样一些个性心理特征,如勤劳、坚持性和工作能力等。 (二)数学能力的一般因素,例如思维过程的灵活性的能动性。(三)数学能力的特殊因素。其基本组成是:(1)对数学材料的迅速而广泛的概括力;(2)在解决问题时迅速“压缩”或简化推理过程和相应的运算能力;(3)在学习数学材料过程中思维迅速而自由转换到直接相反进程的能力。
对能力的影响,既有遗传的因素,又有后天环境的因素,包括学校的教育,及活动对能力形成的影响。而性格对能力的影响更为明显。
能力和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两个主要方面。能力是影响活动效率的基本因素,性格则是体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习惯方式中的个人特点。这些性格特点会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领会速度、思考力,特别是在解决困难问题和掌握复杂材料时候的思考力及脑力活动的独立性,这种特性表现在问题的提出、自由运用已掌握材料的能力以及创造性作业上。曾有研究表明,能力强的学生没有在性格上好好培养,都没有超出中等以上的学习成绩。
所以,在性格与智力不相结合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不稳定的学习成绩,或刚刚及格的学习成绩。主就是说学生性格的弱点常常是他们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障碍。要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必须把对学生性格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而对于数学科的学习犹为如此。
那么,从那几方面认清性格特征对数学能力形成的影响呢?
一、认知方式和能力。
曾有人做过一个“镶嵌图形测验”,由其分数所反映的`认知方式与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成绩之间存在着非常显着的相关,显示认知方式愈强,数学能力也愈高,数学学习成绩也愈好。可以设想,在克服周围环境的影响,独立地认知事物的个人特点与数学中所要求的分析性思维和类似推理能力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二、勤奋和能力。
要使能力获得高度的发展,没有主观的勤奋努力是根本办不到的。现实生活常常有这种情况,两个人的先天素质相差不多,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以及所从事的活动也大体相同,然而由于两人主观努力不同,他们的能力却达到不同的水平。总之,勤奋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俗语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三、意志品质和能力。
人的能力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然而对于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说,可以克服种种不利条件,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
四、自我严格要求和能力。
影响能力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性格特征是能否对自己严格要求。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动员起内部的全部可能性,支寻求解决新任务的新方式、新方法,就会推动能力的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我认为应尽早抓起,从小学阶段就着力培养其利好的性格,从而促进对数学的学习。这一点,是不容教育工作者忽视的。
篇3: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 1.胎内环境 从受精卵到胎儿的出生,大约需要270天,这是人的生命的开端。胎儿生活的胎内环境是一个自然环境,孕妇的营养、情绪和健康状况都影响着胎儿的发育。 美国纽约大学托马斯・伯尼认为,胎儿不仅有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活动,而且还能够与母亲交流情绪信息。他指出,母亲的心理活动对胎儿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母爱”对胎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托马斯・伯尼指出:“……子宫是胎儿最初接触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的体验将直接影响到胎儿性格的形成。”斯托特指出;“婚后生活不和睦的夫妻所生的孩子,因恐惧心理而出现神经质者,比婚后美满的夫妻所生的孩子高4倍。” 2.地理环境 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我国北方的姑娘和南方的姑娘的性格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北方气候干燥,多平原、山川。长期生活在北方的姑娘一般具有大方、开朗、坚强和吃苦耐劳等性格特征。南方气候温和湿润,多河流。长期生活在南方的姑娘一般具有温柔、活泼和灵巧等性格特征。 有些影响性格发展的自然环境也不是“纯?quot;自然的,其中也”渗透“着社会文化的影响,不能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绝对分开,影响性格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紧密联系和相互渗透的。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已经为许多研究所证实。这里我们主要论述社会环境中的几个主要方面与性格发展的关系。 1.家庭 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家庭又是儿童的最初环境。弗洛姆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家庭被称?quot;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人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爱抚下长大。从教育顺序上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 (l)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交往关系。 1979年帕克(G.Parker)等人编制了亲子关系量表以了解被试童年期父子和母子的关系。量表包括“关心”和“约束”两个维度划分出4个象限,代表4种亲子关系类型:①关心多-管束多;②关心少-管束多;③关心少-管束少;④关心多-管束少。一些研究表明,关心不够和管束过严的亲子关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妮指出:“母亲是天然的教师。她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日本心理学家松原达哉指出:“婴儿生长的环境,是由母亲准备的,但必须认识到,整天都在照料并同婴儿说话的母亲本身,也是重要环境之一。……对婴儿的未来而言,母亲的存在,家庭生活方式是无法估量的重要。”母爱在儿童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性格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纽顿(Newton)在1950年调查了100位自己哺乳的母亲,发现凡是持积极态度的母亲,以后自己哺乳有74%取得良好效果;凡是持消极态度的母亲,以后自己哺乳取得良好效果的只有24%。缺乏母爱的儿童会形成不合群、孤僻、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 父亲对儿童在性别角色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性成人交往的机会。幼年没有与父亲接触过的儿童,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完全的。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影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包德温(A.L.Baldwin)等人,研究了父母教养态度和子女性格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9-3。(《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86) 表9-3母亲的养育态度和孩子性格的关系 母亲的态度 孩子的性格 支配 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 干涉 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 娇宠 任性、幼稚、神经质、被动 拒绝 反抗、冷漠、自高自大 不关心 攻击、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 专制 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 民主 合作、独立、温顺、社交 另有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尊心和他们家庭的贫富和社会地位无关,而与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法有关。自尊心强的男孩,其家庭的气氛是民主的,孩子在处理自己的事件上有发言权,象成人一样受到尊重。父母对他们是关心的、爱护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但严而不厉,经常用奖励的办法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用惩罚的方式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父母待人接物都有一定的规则,并要求孩子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缺乏自尊心的男孩,父母对他们的行为是放纵的,没有一定的规则,但他们经常受到父母严厉的惩罚。 本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美国心理学家皮克( R.F.Peck)等人用谈话法、测验法等研究了美国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研究表明,性格特征的发展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密切相关(《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88)。 儿童良好的性格特征和信任、民主和容忍的态度,其相关系数均比较高;敌对行为和严厉的态度,其相关系数比较高;意志坚强与家长的信任相关最高( 0.74),与家长的严厉态度则呈负相关;意志坚强、情绪稳定、自发努力和友好态度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均与家长的严厉态度为负相关。 (2)家庭结构 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被认为是三种主要的家庭结构。 大家庭是指几代同堂的家庭。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孩子,大家庭中长期形成的家风、家规等自然地传给年轻一代,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但由于可能存在隔代溺爱,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看法不一致,孩子往往难以形成一致的是非标准,并且会感到无所适从,可能会形成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在这种家庭里没有传统的隔代溺爱,但由于年轻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对孩子可能有时放纵,有时管教过严。核心家庭中的夫妇一般都是双职工,可能缺少教养和爱抚孩子的时间。 许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会对孩子的性格带来不良的影响。破裂家庭可能是父母中有一人死亡或被判刑监禁,也可能是父母离婚(离异家庭)所致。有人认为,父母离婚甚至比父母死亡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更大。破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死亡或离婚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行为问题也较多。波尔贝(J. V. BOWlby)等人的研究表明,少年犯罪率最高的是出生至4岁之间丧父或丧母的人,其犯罪率高出一般人的两倍以上。据对北京市三所工读学校中50名犯有两性关系错误的女生调查,有9人系丧父或丧母,11人的双亲中有人被判刑,两者合计占40%。一些研究表明,丧父的破裂家庭对孩子性格(特别是男孩)会产生极不良的影响。在只有母亲的破裂家庭中长大的男孩,由于母亲把一切爱都倾注在他身上,过多的保护、关心,并且原谅孩子的缺点,因此容易形成冲动、缺乏自制力等不良性格特征,在青少年期犯罪率也较高。另一些研究表明,早年丧父会影响男孩形成男子汉性格,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性,攻击性少,多采用语言攻击,少用身体攻击,等等。这种家庭对女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青春期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上。但有些研究表明,如果有良好的教育,破裂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形成坚强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3)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 家庭情绪气氛可以划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类型。家庭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成员所造成的,但主要由夫妻关系所造成。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宁静愉快家庭中的孩子与气氛紧张及冲突型家庭中的孩子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别。宁静愉快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气氛紧张及冲突型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剧将要发生、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严厉的惩罚、对人不信任,容易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社会信仰、规范和价值观等首先通过父母?quot;过滤“而传给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因此,孩子与父母的性格往往十分相似。 (4)出生次序 出生次序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影响并不是由于孩子出生的先后所决定,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变化所决定的。 19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心理学家就儿童的出生次序和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对性格和智力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许多的研究。阿德勒特别强调出生次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他认为,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和所处的'地位影响着儿童的生活风格,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重大作用。 高尔顿研究了著名科学家的出生次序,发现长子和独生子女的比例相当高。贝尔蒙特(L.Belmont)研究表明,长子在瑞文智力测验上所得的成绩比其他孩子要高。在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技术人员中,长子和独生子女占一半以上。 出生次序对性格的影响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但大家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美国心理学家墨菲(G.MurPhy)总结了几位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91)。 (5)独生子女 早在19世纪末,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 G.S. Hall)和他的学生博哈农(E.W.Bohannon)就对独生子女进行研究。霍尔说过:”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博哈农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博哈农指出,独生子女在特殊儿童中占的比例大,而且社交性差。后来美国的芬顿( N. Fenton)的研究否定了博哈农等人所提出的独生子女在性格上的特异性问题。芬顿研究了幼儿园到小学的193名儿童中的34名独生子女,用12项指标进行研究,结果没有发现显著差异,而在”自信“上,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优越。 法勃(T.Ealbo)研究独生子女的孤独性,结果没有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别。独生子女在游戏中比非独生子女更多地选择合作性的游戏。 日本保育会会长、东京都立大学教授山下俊郎指出:”从整个独生子女来说,……虽然看不到有什么特异性,但根据家庭成员构成的类型加以划分,就会显示出这种特异性。“山下俊郎还引用了梅田的研究。梅田研究了父母亲教养态度和独生子女的特异性之间的关系,他把父母的教养态度分为:民主型、溺爱型、严格型、放任型和矛盾型。梅田的研究表明:溺爱型、严格型和放任型家庭的独生子女存在着一定的特异性,民主型家庭的独生子女不存在特异性,反而具有相当多的好的性格特征。这一研究再一次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在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独生子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981年,上海市幼教研究室对幼儿园小班的70个独生子女和30个非独生子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集体活动中,70个独生子女中有21人表现出缺乏独立性,3O个非独生子女中只有2人表现出缺乏合作性。但是,我国有些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即独生子女中有更多的人是比较合作的。 我国的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者研究了10项行为特征(合群-孤僻;友善-攻击,利他-利己;温顺-任性;独立性-依赖性;适应-娇气;自制-无意志;爱劳动-懒惰;诚实-说慌;勇敢-胆小)和7个性格特征(好奇心;对人态度;自尊心;独立性;自制力;对困难的态度;对劳动的态度),结果没有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有显著差异。 林崇德教授等在1980年开始调查了120名独生子女(中学生、小学生、幼儿园儿童各40名,城乡、性别的比例大致相同),研究内容包括8个方面,其中独生子女对自己的态度的研究结果(《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93)。 研究结果,独生子女自尊心比较强,自信心也比较足,但谦虚精神稍差些,依赖性较大,接近三分之一的独生子女缺乏独立性,而不自私的占多数。 良好的性格特征在教育影响下逐步发展,而对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趋势的影响,关键在于教育。此外,独生子女对自己的态度及其各方面的表现,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近年来的研究否定了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观点,也否定了忽视家庭与社会条件对独生子女成长的影响,认为独生子女自然优越的观点。独生子女的性格特点是由于儿童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形成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独生子女的优势(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父母有充分时间和精力教育儿童),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性格和行为。 2.学校 十八世纪欧洲伟大思想家卢梭(Rosseau)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英国思想家欧文(R.Owen)也说过:”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不仅对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还促进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在学校里形成了良好性格,就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反之,则会发生各种问题。 与健康人格相反的是人格的适应不良。人格适应不良最初是由于不良的亲子关系的影响,然而学校在教育上的不得法也会造成学生适应不良。学生的适应不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国外,有些研究表明,约有22%的学生具有中等或严重的情绪缺陷。我国陈家麟和骆伯巍在1985年对10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表明,有16.53%的学生具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1)课堂教学 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坚持性、自制力、主动性和独立性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在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过程中,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众所周知,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对发展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2)班级集体 学生在集体中学习和生活,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集体。班集体、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对学生性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班级集体使学生习惯于系统地和有目的地学习,得到克服困难的锻炼,并且品尝到集体生活的乐趣。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群、组织性?quot;纪律性、自制、利他、勇敢和顽强等优良的性格特征,也有利于克服孤独、自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 A. C.MakapeHko)指出,要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教育。 每个学生在班级里都处于一定的地位,在活动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这种角色地位必然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心理学家研究了学校指导对”角色“加工的作用。教师在小学五年级学生中挑选出在班级中地位较低的8名学生,要他们担任班委,并且在工作中给予指导。半年以后,这些学生在班级里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有些人在自尊心、责任心、安全感等性格特征的测验得分都有所提高,整个班级的风气也有所改变。 (3)教师 教师对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首先是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学校中的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发展。学生年龄越小,受教师的影响越大。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言教“,还要进行”身教“。 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也影响学生性格的发展。海伊(MarkA.May)和哈特雄( Hugh Hartshorne)在研究学生诚实这个性格特征时发现,喜欢教师的学生说谎少,容易形成诚实的特征;不喜欢教师的学生则经常说谎。 勒温等人把教师管教学生的方式划分为3种类型;专制的方式、民主的方式和放任的方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管教方式,影响学生性格的发展(表 9- 8)(《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95)。 表9-8教师的管教方式和学生的性格特征 管教方式 学生的性格特征 民主的 情绪稳定、积极、态度友好、有领导能力 专制的 情绪紧张、冷漠或带有攻击性、教师在场时毕恭毕敬、不在场时秩序混乱缺乏自制性 放任的 无团体目标、无组织、无纪律、放任 3.社会实践 不论是遗传决定论,还是环境决定论,它们的主要问题,除了片面性外,还在于都没有认识到实践活动在性格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的要求对性格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人长期地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社会要求他反复地扮演某种角色,进行和自己职业相应的活动,从而他会相应地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职业对人的性格发展影响很大,科技工作者实事求是、善于独立思考、一丝不苟;文艺工作者活泼开朗,富于想象、情感丰富;医务工作者耐心细致、慈善同情等等。 4.主观因素 个体的性格是在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但是,任何环境因素都不能直接形成人的性格特征,它们必须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正如布特曼(Bultmann)所说:”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个性的工程师。“社会的各种影响,首先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才能推动他去行动。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性格形成的作用,随着年龄增大而日益增强,个体已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对接受社会影响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守纪律、负责心等性格特征都是接受与领会外部的社会要求,逐渐将这一要求转变为对自己的内部要求的过程的产物。

篇4: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一、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培养孩子坚定果断的性格
家庭里,经常会出现爸爸和妈妈管教孩子的方法不一致的情况,这就需要父母双方在沟通中达成一致。标准必须是唯一的,否则孩子无从选择,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即使有时候,有一方觉得另外一方的管教欠妥,也不能立即表现出来,而要在过后与其进行沟通商量,保持一致性。很多家庭还会出现这种情况:爷爷奶奶都住在一起,当父母严厉管教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过多地插手,也会让孩子养成标准不一致的习惯,或者两面的性格。这就需要父母和爷爷奶奶进行平等和谐的沟通,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
只有统一对孩子的教育标准,家庭成员在管教孩子的态度上保持一致,孩子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待事物的态度才会坚定,做事情才会果断,也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平等真诚地与孩子相处,培养孩子阳光、有主见的性格
孩子,总是期待父母能不摆家长的架势,可以把父母的威严放下,融入到自己的世界去。孩子都有自己独特而独立的内心世界,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有自己的见解和主意。如果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容不得孩子表达,这样的教育肯定无效。如果父母能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内心,认真地倾听孩子的世界,分享其快乐,分担其忧愁,帮助其承担问题并给与引导,此时的管教“无声胜有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并鼓励孩子勇敢地去面对、去尝试,一定会受益匪浅。
过于严厉苛刻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长期笼罩在压抑之下,逐渐形成自卑、被动的性格。如果家长们能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的相处,会令整个家庭洋溢着浓浓的平等气息。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更善于与人相处,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不会受别人左右。
三、恰当赞赏,培养孩子自信、自立的性格
以前的中国家长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喜欢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孩子在整天的抱怨和批评中逐渐失去自信和自尊,严重一点就会自暴自弃,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我什么都不行”“我什么都不如别人”的思维惯性。这样的孩子,也会形成自卑、胆小、主动性差等性格。日本有一本著名的书《水知道答案》,里面有一个试验:对着水说不同的话,然后放到零下70度的'环境下,它会形成不同的形状。说美丽的话,它的形状会漂亮;说恶毒的语言,它的形状会很丑陋。这是个很奇妙的试验,同样奇妙的还有我们的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赞赏就是给予他信心和指引,让其在成长的道路上大步流星。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给予孩子过多的、泛滥的“赞赏”,让原本优美的赞赏变了味道,走了形状,让孩子形成了自以为是的性格。孩子的自大,会让他听不进去任何一点点不好的建议或者是批评,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赞赏”不要也罢。正确地认识赏识教育,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孩子恰当的赞赏,才能培养孩子自信、自立的好性格。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性格
每个孩子在出生以后,有2/3的时间在家庭中度过。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无可选择的接受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要养成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连续的、不断重复的教育过程。同集体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连续性,家长是角色最持久的教育者。
关注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是没有自制力的个体。有目标的教育,就要做到坚持,注意连续,及时教育,才能看得到成果。无头无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教育,只会养成孩子做事不连贯、不能坚持的性格。认真与坚持、连续与及时的家庭教育,才能养成孩子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性格。
我国伟大的女性宋庆龄曾经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就是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可见,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家长要注意完美参与孩子的成长,让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人生中开出最美丽的花。
篇5: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
1.胎内环境
从受精卵到胎儿的出生,大约需要270天,这是人的生命的开端。胎儿生活的胎内环境是一个自然环境,孕妇的营养、情绪和健康状况都影响着胎儿的发育。
美国纽约大学托马斯・伯尼认为,胎儿不仅有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活动,而且还能够与母亲交流情绪信息。他指出,母亲的心理活动对胎儿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母爱“对胎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托马斯・伯尼指出:”……子宫是胎儿最初接触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的体验将直接影响到胎儿性格的形成。“斯托特指出;”婚后生活不和睦的夫妻所生的孩子,因恐惧心理而出现神经质者,比婚后美满的夫妻所生的孩子高4倍。“
2.地理环境
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我国北方的姑娘和南方的姑娘的性格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北方气候干燥,多平原、山川。长期生活在北方的姑娘一般具有大方、开朗、坚强和吃苦耐劳等性格特征。南方气候温和湿润,多河流。长期生活在南方的姑娘一般具有温柔、活泼和灵巧等性格特征。
有些影响性格发展的自然环境也不是”纯?quot;自然的,其中也“渗透”着社会文化的影响,不能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绝对分开,影响性格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紧密联系和相互渗透的'。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已经为许多研究所证实。这里我们主要论述社会环境中的几个主要方面与性格发展的关系。
1.家庭
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家庭又是儿童的最初环境。弗洛姆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家庭被称?quot;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人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爱抚下长大。从教育顺序上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
(l)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
[1] [2] [3] [4] [5] [6] [7]
篇6:性格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以前,老师上课经常提醒我们,态度决定一切。下面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则是关于性格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多大的影响,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故事。
陈磊和方雪是硕士阶段的同学,两人毕业后到了南方的同一所高校任职,并且还在同一个系里。在迎接新教师的座谈会上,院长殷切地希望年轻人树立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会后,两人开玩笑,说目标就是当院长了,看谁先当上。
表面是句玩笑,两人心中却已当真。陈磊认真、冷静、做事有计划,方雪灵活、圆滑、办事有冲劲,两人性格迥异,决定了不同的人生。
三年后,方雪当上了副主任,陈磊仍是一名普遍老师;十五年后,陈磊当上了院长,方雪仍是一名副主任。原先职位在上的方雪现在成了下属,他承认自己输了,但不明白自己错在哪。
自从立下目标后,陈磊制定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头三年,他练习普遍话、学习讲课技巧、琢磨学生心理、研究课本,三年后,他讲课在学校已小有名气。第4到第7年,陈磊考上另一所高校读博,在此期间专心学习研究方法。第8到第,陈磊潜心做研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承担国家级课题,渐渐成为该领域的知名学者。从第起,陈磊不仅以科研为主、重视教学,还开始加强各方人际关系。第老院长退休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让陈磊接班,学术、教学、人际关系样样不错,不选他选谁?
方雪则不同,一开始就关注仕途,以经营上下级关系为主,三年便当上了副主任。可是一上任就感到各方压力,上课水平一般,科研没有成果,处理问题难以服众。当了两年主任很不顺,看到一些老同学当老板,心中羡慕,也悄悄在外合伙开了间餐厅。不到一年,餐厅倒了,又相继开了面粉厂、美容院、服装店,可是干一样亏一样。瞎忙了四年才发现,自己不适合经商,还是在高校好。回头再往上走,发现过去的同事都有了大进步,自己必须跟上。一会儿忙教学,一会儿搞科研,生活工作忙得像锅粥,但什么都干不好。到了第15年,方雪勉强还是个副主任,但再不有点改观,恐怕也快“下课”了。
通读了以上的案例,清楚的了解到,其实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为人处事的方式,尤其是对人生规划的影响非常的大。
更多相关内容分享,大家可继续阅读:
职业生涯的四个迷茫期
职业规划的职业价值观
如何科学规划你的职业生涯
篇7:偏食影响性格
人类每日都要通过饮食来提供身体所必需的营养,但由于种族、地区、风俗习惯和个人爱好的不同,便产生了偏食。
人类摄取食物分为两类:肉、鱼;禽、蛋等肉类食物多 含有磷、硫、氯等非金属元素,在人体内经过氧化,生成带阴离子的酸根,被称为酸性食物、蔬菜、水果、豆类等植物食物多含有钠、钾、钙、镁等金属元素,在体内经过氧化,生成带阳离子的碱性氧化物,被称为碱性食物。
长期偏食者,由于这些食物在体内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物质各不相同,对人的性格产生的影响也截然不同; 在动物中,食肉的哺乳动物如虎、豹、狼、熊之辈;生性残暴,而食草动物如羊、兔、猪等,则性情温和驯良、人类也可见到这一有趣的现象。如古代游牧民族之所以骁勇和骠悍,西方人之所以粗犷和好动;僧尼所以能清心寡欲,亚洲人之所以温顺内向,这些不同性格的形成与他们各自长期的偏食习惯有关。前者长期以肉食为主,从而导致血液中儿茶 酚胺的浓度增高;后者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日积月累使 得血液中5――羟色胺浓度增高。对于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较高的人,脾气较急操,倔犟;而血液中5――羟色胺浓度较 高的人性情较温和,不易激动。
有资料表明,自杀率较低的爱尔兰、意大利人的主要食物与丹麦、德国、澳大利亚人的主要食物进行对比发现,前者喜吃马铃薯、通心粉类碳水化合物,而后者爱吃高蛋白类食物。医学家指出,自杀倾向的产生与入脑中的一种叫塞罗多宁的物质的含量过低有关,饮食中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可增高该物质的含量。由于马铃薯和通心粉这些食物含有高碳水化合物,因此,常吃它们能防止自杀念头的萌生。 由此可见,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与饮食有关。因此,日常膳食一定要注意荤素兼顾,不能偏食或挑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平衡膳食,以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和正常的物质代谢功能。 科学家还提出:性情不稳定者可多吃含钙丰富的大豆、菠 菜、牛奶、花生、橙、蚝等食物;容易激动者可多吃贝、虾、 蟹、鱼、龟、藻类等海产品;胆小怕事者可多吃些辣椒、鱼干和萝卜;不善交往者可喝点酒或饮用蜜糖加果汁;有失眠, 健忘症者可多吃些硬果和甲壳类动物;易于疲劳、无精打彩者可多吃些柠檬和生菜。这样才能促进性格开朗,维持情绪稳定。
篇8:性格影响成功
心理学家说:性格决定人的命运,一个人能力再强,但性格有问题,就会影响他能力的发挥。
神经官能症是大脑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没有器质性病变,不是什么可怕的疾病,但是,患者心理上感到十分痛苦。它的产生除了遗传有关外,还与患者的性格有关。要想走出痛苦,重要的是患者应该从调整自己的性格入手,铲除神经官能症发生发展的土壤。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良的性络组合是造成神经官能症的重要原因,例如:敏感、多疑、固执、自、内向、急躁、完美主义、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
所以,患者在调整自己的性格时,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会将注意力指向外界,不要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太过敏感。例如,患有社交恐怖症的人,对自己与陌生人交往时出现的紧张、心跳、脸红、出汗等症状特别敏感,一到社交场合就拼命控制自己,生怕别人看到自己的窘态,结果把自己原本要谈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其实,患者如果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今天要谈什么话题,对方的反应、周围的环境等问题上,情况就要好得多。
其次,培养业余爱好,多参加户外活动,不要一天到晚老想着自己的症状。许多神经症患难与共者以前业余爱好很多,患病后整日愁眉不展,根本无心参加任何活动,这样更会造成恶性循环。患者应该强迫自己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参加之前你可能觉得没兴趣,但活动之后你的感觉会大不一样。运动能使大脑产生抗抑郁的物质。
第三,增强自信心,不以别人的评价为行动标准。有些人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结果行动畏首畏尾,把自己搞得很紧张,总好像为别人活着似的。例如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紧张脸红,其实,别人更注意你对他说什么,而不是脸色,再说,你又不是演员,目的是与人交往,而不是表演,所以即使脸红也不要在乎。这样想开了,做起来也会轻松一些。
第四,知足者常乐,如果你对自己要求过高,总不知足,当然很难感到愉快。人在许多时候都需要自然激励,对自己肯定一下。必要的自我满足是进一步的基础。
当然,有些人觉得调整性格说起来容易,做到很难,那就需要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具体治疗,然后配合自己的调整。
篇9:班主任的性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
班主任的性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最基层的组织,班级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沟通学校和社会、家庭的桥梁,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一个极为重要区别在于它的活动对象是学生,是身心正处于发展过程中未成熟的社会成员,这使得教师职业对从教者的性格有许多特殊要求。其中班主任是关键,班主任良好的性格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班主任如何注意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修养,谈些个人的看法。
一、 精神饱满、意志坚强
班主任的工作繁琐杂乱,每一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养成各种各样的性格。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式等也都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和新变化。他们的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但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较弱;上进性强、但政治意识单薄;关注生活、但更关注生存;竞争意识强、单心理素质弱等。作为班主任,要有一颗热忱待人的心,要乐于与学生们打交道,关心他们身上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尽可能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在广阔的情感领域中与学生产生共鸣与交流,给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如果自己本身抑郁孤僻,对人对事冷若冰霜,会割断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感情联系,伤害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因此、班主任自身就必须坚毅乐观,而不能消沉悲观;必须善于言谈,而不能沉默寡言。这些性格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班主任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是影响和培养学生具有坚强意志的重要精神力量。班主任大多为教师兼任,为人师表是由社会主义教育劳动特点所决定的教师道德规范。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首先认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价值,将师德修养放在第一位。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的人格不但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因此,班主任必须有坚定的道德信念,面对出现的困难,意志要坚定,办事不拖沓、言而有信,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 耐心细致、沉着冷静
我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快速成长的时期,情绪不够稳定,易出现波动,因而时时会有一些意外的事件出现,刚进校的学生更是如此。作为班主任,一发现学生犯错误就火冒三丈,这千万要不得。不管遇到任何情况班主任都应做到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头脑要冷静,要强忍心中之火,耐心细致地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循循善诱,在友好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解决问题。
“数生十过,不如赞生一长”。学生多喜欢听表扬话,不愿听批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心理逆反。因此,学生犯错误应从他们的思想根源找原因,耐心细致分析前因后果,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而不只是粗暴的批评他们,呵斥他们。对于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的现代大学生,班主任一定要选择批评的最佳时机和场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样,学生遇到什么困难或者犯什么错误,也能比较理智妥善的与班主任一起处理好。一个心浮气躁、情绪易冲动易变、为一点小事就剑拔弩张、大发其火的班主任是不利于班级的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
因此、在开展针对我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必须面对学生中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深入到学生当中,加强学生工作的调研。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和成才要求,对症下药。
三、 温和宽厚、心胸开阔
师生关系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理应相互尊重,班主任与学生交往更加密切,对学生还负有教育的责任,保护的责任。既要向学生提出种种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去实行,又应当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对学生只是要求并不尊重,那么一切要求也难以得到落实。做班主任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独立意识,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独立行为、独立学习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做。他们能做的,决不插手,他们不会做的,要指导他们做。
我校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思想活跃,易于冲动,甚至顶撞班主任,班主任应以慈母般的仁爱性格,宽大为怀,容不得半点褊狭、嫉妒高傲、斤斤计较等不良成分。班主任要爱自己班级的每一位学生,不能偏心,更不能有私心,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仅代表个人,而且体现着党和人民的关怀,体现着社会的温暖,它是连接受教育者的纽带。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又是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金钥匙,还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航标灯。
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应做到对待学生要温和宽厚、心地真诚、心胸开阔,同时要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他们。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使师生之间和睦相处、友爱团结。
四、 严于律己、礼貌用语
身教胜于言教,班主任应在德智体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自己的道德形象,以身作则。由于班主任常常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而他就必须慎言慎行,而不能不拘小节,要求让学生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自觉遵守校纪校规,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教风,教学民主、谦虚谨慎、作风正派。
语言是教育学生不可缺少的工具,只有用文明的语言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良好的教育效果。若经常使用粗暴的语言,使得学生也会潜移默化的“出言不逊 ”,学生即使有错,也不能谩骂学生,要做到出口成“礼”,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是坚持使用礼貌用语,而不能简单的呵斥他,这对于协调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感情、提高教育效果都有很大的好处。经常用“你好”、“谢谢”、“辛苦了”等等词汇,长此以往,学生说话也逐渐地多了礼貌用语。
另外,在一些小节上也应该养成好的习惯,比如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等。在与学生外出组织活动是注意公共设施的保护和环境保护等,平时衣着得体、整洁卫生,这些小事也能对学生产生行为规范上的影响。
班主任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还要注意与其他班主任教师之间的协调与统合,任何教师的影响效果都要受到其他教师的影响和制约。如果在教育学生时总是侈谈人与人之间应当友爱互助,而与其他教师交谈或交往时却表现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学生知道后便会使“友爱互助”教育的效果丧失殆尽,并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整个人格发生怀疑,以至产生连锁反应,使学生对教师其后的教育影响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要时时刻刻以教师职业规范去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充分重视自己的性格修养,给学生树立一个真正好的榜样。
总之,班主任的良好性格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就必须按照教师职业性格的要求,不断改变自己性格中某些不适应的成分,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承担起社会、学校赋予的神圣职责,才能让自己和学生两者都能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