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lemonl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从译者的主体性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论文,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从译者的主体性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论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从译者的主体性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论文

篇1:从译者的主体性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论文

从译者的主体性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论文

摘要: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译者的选择性、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三方面。本文通过古典诗歌的两个具体译例进行分析,说明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所发挥的作用,并给译者以更合适的定位。

关键词:中国古诗;翻译;译者主体性;创造性叛逆

一、译者主体性确立

早在西方翻译《圣经》的时候,译者是绝对地顺从原作和原作者,“唯原作者是从”。译者完全隐藏在译作的背后,是没有思想和灵魂的隐形人。

中国佛经的最早翻译莫不如是。中国的老一代翻译家郭沫若曾主张要尊重原作这一“处女”,同时要遏制译者这一“媒婆”。[1]虽说翻译者是带着脚镣的舞者,但翻译之舞也要跳得有声有色有韵味;译者绝不是乏味的简单的文字复制者和“传声筒”。

随着解构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译者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地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出来。韦努蒂认为:“在翻译中要求译者隐身是错误的:译者在译文中不能隐身,而应当有形可见”。[2]译者首先作为读者,对原作加以解读和理解;其次,译者作为译作的翻译者和“创作者”,在翻译的全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的文学形式,具有语言简洁凝练、意象丰富、富于音韵变化的特点。译者在翻译诗歌的时候,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通常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主体性。

(一)译者的选择性

译者的选择性首先体现在文本的选择上,译者选择此文本而非彼文本就是译者主体性的一个体现。译者的翻译目的、个人兴趣和经历都会对其文本的选择产生影响。其次,译者在文本翻译时遣词用字、押韵形式、意象再现等均是主体性的另一个体现。第三,译者选择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也是主体性体现:是归化还是异化,是直译还是意译;译诗的风格和原诗的风格保持一致还是另具特色。译者不仅选择了文本,还对翻译过程中遇到每一个细节作出判断和选择。

(二)译者的理解与表达

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客观性存在于尊重源语文本,主观性存在于对源语文本的解读。有1 000个读者就有1 000种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的形象的解读。对于诗歌的解读也存在着个人的主观判断和理解。

在理解基础上的表达也会因译者的不同而有区别。脍炙人口的《江雪》一诗就有很多种不同的翻译版本,这是因为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方法,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标准,而使得翻译出来的译文有差别。

(三)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谢天振在《译介学》中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映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3]由于受源语诗歌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局限,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其主观创造性的发挥体现的最为明显。

三、译者主体性在诗歌译例中的分析译例一: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Giles的译文为:

On this day last year what a party were wePink cheeks and pink peach———blossomsSmile upon me;

But alas the pink cheeks are now far away,Though the peach blossoms smile as they smiledthat day.[4]原诗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形式对仗工整。此诗压韵是:(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原诗利用“中”、“红”和“风”的韵母相同和相似押尾韵,以造成句子回环往复的音韵效果。

Giles在理解和解读原诗后,打破了原诗的对仗形式,采用散文诗式的形式进行翻译。在音韵上原诗用的是一元韵式,而译诗采用二元韵式,用“we”,“me”,“away”和“day”押的是aabb的尾韵。虽然和原文的字数、韵脚没有一一对应,但译得自然流畅,有破有立,充分发挥出译者的主体性。译诗也更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译例二:

苏东坡《西江月咏梅》中的最后两句: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句末作者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云:“落落寞寞路人分,梦中唤作梨花云。”苏轼反用其义,指梅花独开独谢的高洁。该句话的意思是:梅花的高洁情操已随着清晨的晓雾一同散去,不屑与梨花一同入梦。该句诗歌意境高远,要把诗歌的意境在译语中传达出来,往往依靠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林语堂在翻译该诗词的时候,指出意境的翻译最难,并指明:“意境的译法,专在用字传神”。林语堂的译文如下:Flesh of snow,bones of jade,Dream thy dreams,peerless one,Not for this world thou art made.[5]林语堂在翻译时的用字并没有忠实于原文,但所寄予的寓意则是相同的。这种译者的创造叛逆已经把原文的意境充分的表达出来。如果没有这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译语读者也很难享受到如此贴近原诗的意境。

总之,在尊重原诗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进而弥补诗歌翻译中的局限性和不可译性。

参考文献:

[1]郭沫若.论诗三扎之余[C]//.罗新璋.翻译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常青.中国古诗的可译性限度与创造性叛逆[J].辽宁医学院学报,,(3):106-108.

[5]林语堂.论译诗[C]//.海岸选编,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篇2:后殖民下翻译的译者主体性论文

后殖民下翻译的译者主体性论文

1翻译选材

选择什么样的文本去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译者对原作重要性的认识和态度所决定的[17],体现了译者强烈的主题意识.布莱恩弗里尔深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盖尔文化已植根于他的内心深处,以及对爱尔兰语言和文化现状切肤的人文关怀都使他所写、所译的内容大多取材于爱尔兰家乡发生的事情或在爱尔兰历史和文化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反映爱尔兰人在国家分裂(南、北爱尔兰)阴影下,所遭遇的文化及民族认同问题等[20],写作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翻译的过程,或者说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翻译,一种置换,即将爱尔兰家乡的语言、文化、历史状况翻译成西方宗主国语言的过程.如此以来,写出来的作品也就是翻译的文本.《翻译》是一部后殖民戏剧,究其实质是用宗主国语言英语翻译而成的后殖民译本.其原作就是虚拟的爱尔兰语言文本.在《翻译》的写作(翻译)过程中,布莱恩选取最具有代表性,最能激起爱尔兰人民爱国热情的发生在爱尔兰鲍利比格镇的两件大事.一是英国政府建立国立学校替代树篱学校意味着古老的爱尔兰语言和文化传统的消亡;二是英国政府在爱尔兰执行的土地勘测法令,殖民地图的制作及划分,地方的重新命名则意味着爱尔兰领土的丧失,被英国的侵占[18].领土、语言的沦丧则意味着爱尔兰身份的迷失,爱尔兰根的消亡.通过选取这两个典型事件,布莱恩在《翻译》中让爱尔兰村民述说着盖尔语发生的凄惨故事,让其民众对自己语言、领土的流失感到痛心疾首,从而激发他们对本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与保护,对本民族文化主体身份的探寻.同时,在许多曾经有着类似殖民经历的人民心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回响与共鸣.正是认识到发生在爱尔兰家乡这两件重大历史事件的严重后果及对爱尔兰人民的深刻影响,布莱恩弗里尔才会将其作为创作(翻译)的素材,可见作者(译者)在翻译选材方面的独具匠心,体现出了译者的主体性.

2翻译策略

勒弗菲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在特定的社会里,可以建构、操纵话语或建构所需要的文化[1].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虽受权利、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但译者在面对两种权力关系不对等的'文化时,在翻译过程中是选择屈服于上述各种潜在的或现实的压力、成为强势文化的“仆人”还是采取“抵抗”的立场[17],“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强势文化进行抵制与反击”[21],以塑造自我文化形象,进行权力话语干预,并由此改变权力不平等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译者自主决定的,体现的是译者的主体意志.同时,这也是后殖民翻译理论衡量译者主体性价值的关键指标[17].布莱恩弗里尔在《翻译》的创作(翻译)过程中,采用了适度的杂合翻译策略,移植了爱尔兰盖尔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如爱尔兰方言词汇“backways”,爱尔兰人名、地名“Owen,Hugh,BaileBeag和CeannBalor”以及爱尔兰“putxony”句法结构,例“Howdoyouputatailonit?”等;杂糅了与爱尔兰有着更亲文化渊源关系的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如endogamein(部落内通婚),ex玻铮纾幔恚澹椋睿ㄒ熳逋ɑ椋,baptizein(洗礼),sobrius(清醒),caerimonianominationis(命名仪式),Opushonestum(光荣的任务),expeditio(远征,探险队)等;同时,他还融入了爱尔兰文化,嵌入了隐含爱尔兰历史、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词汇,如“TobairVree”在盖尔语中指“十字路口”,该词隐含着一个民间传说.“Tobair”是一口井,“Vree”是盖尔语“Brian”的误用.“Brian”源于“TobairBhriain”.因为150年前,这里曾是一口古井,并不是十字路口,而是距十字路口很近.一位名叫“Brian”的老者,因为脸部长了肿瘤而破相,听说井里的水是神佑的,于是他接连7个月,每天都用井里的水洗脸,但肿瘤并没有消失.一天早晨,人们发现Brian淹死在井里.自此,这个十字路口就被命名为TobairVree?尽管那口井已干枯了很久[22].在剧中,“To玻猓幔椋颍郑颍澹濉北居币牖蛞粢胛一个与其对应的英语词汇,但是,布莱恩弗里尔有意原封不动地将其载入地名薄,因为他意识到了隐含在爱尔兰语地名中的传统故事可以通过口头方式代代相传,同时也彰显了爱尔兰语地名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传统[18].通过刻意使用带有爱尔兰民族印记的语言、文化,布莱恩弗里尔构建了一个具有抵制作用的杂合文本,凸显了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以此彰显出后殖民翻译抵抗、颠覆和消解英美语言、文化霸权和中心的功能,解构了权威,使边缘步入中心,进行平等对话,重塑了爱尔兰人民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身份,最大程度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3结论

后殖民翻译理论将翻译置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宏观语境下去考察,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是殖民的工具也是解殖民化的武器.译者作为翻译实践的行为主体,处于权力的中心点,通过自主选取翻译素材,采取抵抗式翻译策略,建构主体文化身份,摆脱殖民枷锁,抵制文化霸权.在《翻译》中,布莱恩弗里尔基于自己的文化身份,以发生在爱尔兰鲍利比格镇的两件重大历史事件为素材,采取后殖民抵抗式翻译策略,凸显了语言、文化差异,表达了自身及其所属群体的文化诉求,重构了本民族文化身份,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解析后殖民文学作品《翻译》,不仅为其他后殖民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拓宽了翻译、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畴,而且有助于我国人民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中,采取有效的创作和翻译策略,凸显中国的语言、文化差异和元素,以抵制西方霸权文化对我国文化的渗透和殖民,最终促进我国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发展与繁荣.

篇3:从译者主体性看中国传统音乐标题的翻译

从译者主体性看中国传统音乐标题的翻译

译者是翻译中的最具主观能动性和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以中国传统音乐标题翻译为载体,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译作与原作的互文性三方面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作 者:刘茹斐 LIU Ru-fei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4(6)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中国传统音乐标题   翻译  

篇4:从几篇古典散文的英译看中国译者的优势

从几篇古典散文的英译看中国译者的优势

论文从准确性、审美要素的补偿和意象的处理三方面对几篇中国古典散文英译文进行比读,品评中西译者的译文特点,认为:对于中国古典散文的翻译,中国译者比西方译者更有优势.我们不应只强调译者的英语能力,还应强调译者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理解能力,对原文美学要素的`识别能力以及情感的表现能力.

作 者:李洁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36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2008 10(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古典散文   审美要素  

篇5: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鉴赏与翻译论文

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鉴赏与翻译论文

由于古代诗歌在语言表达和意向表达中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这种性质通过读者独特的视角和对审美的不同体验产生了一种模糊美。

一、文化翻译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学派相关理论与翻译领域在不断地发展和相互渗透,所以文化翻译的过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断向跨学科和多角度的方向发展。

在文化学者的思想中,翻译也被称为文化转换。对相关学者来说,翻译不仅需要解码、重组文字,还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局限于文字本身的含义,还要重视文字在翻译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学派强调,文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翻译也会赋予文化新的含义,这对翻译本身来讲是一种进步和完善。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句子或文字的翻译,也是对古典文化的翻译。

随着现代社会理论和实践的有效发展,翻译也与文化研究进行全新的融合。在翻译时,如果我们只是主观加强对宏观文化的研究,就会对研究主体产生较大影响,但过分研究文本的技巧和词义,也会制约诗歌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将两者充分结合,才能翻译出优秀的作品,更好地传播文化。

二、中国古典诗歌中模糊美的文化凸显和翻译困境

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这种含蓄、多解和不确定性正是我国语言表达的独有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翻译和研究古典诗词,通过研究诗歌的模糊性,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中国古典诗歌常常使用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方式表达作者的情绪。诗歌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诗人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诗歌的模糊性,导致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和意境方面比较模糊。在诗歌的整体表述过程中,模糊美对译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擾。

三、在文化视角下欣赏中国古典诗歌

在中国文化悠悠长河中,古诗词有着十分丰富、辉煌的`历史。在发展诗歌的过程中,译者有责任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尤其是翻译成英语,以此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古典诗歌。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还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完善诗歌的语言和文字,使语言表达形式得到更大的发展。

模糊美是中国古典诗歌宝贵的财富,因为中国古典诗歌本身就使用了较为含蓄的语言,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要充分表现中国古典语言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产生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诗歌的美感,做到“神”还原是译者最应遵循的基本翻译原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翻译古代诗歌的过程中,译者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译者只有有效解决,才能在今后的翻译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另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真实还原了词语,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并在翻译过程中发展模糊美学。

四、结语

从译者的主体性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论文中国古典诗词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理解难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更应加强对文化本身的理解,才能更好地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在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译者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使我国和世界文学史得到更大发展,也使翻译领域取得了更多傲人的成绩。

篇6:从译者角度谈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从译者角度谈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担任源语广告的读者;另一方面又担任目的语广告的创造者.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以及目的语国家或地区商品广告法、商标法等的制约,从而引发创造性叛逆.对于广告翻译而言,这种创造性叛逆是以实现广告翻译的预期目的为前提的.

作 者:杨为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8)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译者角度   广告翻译   创造性叛逆  

篇7: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

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

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本文通过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春晓》的不同英译版本来试探中国古诗的英译。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这可以说是译界人士的共识。

诗歌作为人类社会文学作品发展中的精华一直在文学的殿堂里闪耀光芒。英国著名诗人Robert Browning曾做过类似这样的解释:诗歌是创作那一刻的灵感。诗人有那么一刻创作的冲动,创作出来以后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该如何为诗释义。诗的难解性可见一斑。释诗就已如此之难,那么译诗更是可想而知了。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大译家就提出“诗不可译”。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一句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成为“诗歌不可译”者们的有力依据。即使是主张诗可译的人士也提出要“以诗译诗”,“诗人译诗”。我国的著名诗人郭沫若,闻一多等都是持这种观点的。

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方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与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是迥然不同的。而唐诗最能体现这一点。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鼎盛时期而产生的一个奇迹。在形式上,唐诗讲求韵律格致;在内容上,则讲求一个“意”字。古人所主张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最好的说明。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是诗人的诗意不只在言内,更在言外。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神韵”、“意境”。要想将言外的“神”、“境”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很困难的,更何况要以诗的形式用重形的西文来表达呢?所以才有了大家的共同体会: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

虽然中国古诗难译,但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精髓,中国古诗还是要译的。但如何译?这是摆在每位译者面前的问题。本文拟就《春晓》的英译来试探中国古诗的英译。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简洁晓畅,读来朗朗上口。从字面看也易懂,但其内涵却是要好好体悟一番的。清王尧衢在为其注解中指出:此诗字字做“晓”字。第一句自不必说;第二句中,因鸟啼而示“晓”;第三句中,“夜来”示“晓”;第四句,一个“?”示“晓”。这一切若非细细品味是很难领会得到的。但这还不够,更深的内涵还深藏其中,需要慢慢领会。这点下文会再提到。让我们先看《春晓》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译文。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许渊冲译

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翁显良译

对照原文,我们可以看出,许译从形式上讲更接近原文,其对仗工整,简洁明快,与原诗十分相称,可以说是比较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音,形,义。而翁译在这方面却显得稍逊一筹。我们甚至可以说翁译极不“忠实”地对原诗作了处理。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传递原诗意象方面,翁译无疑占有绝对优势。翁译从更深层次上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雨夜睡得香甜的美妙情景,及伤感“春雨打击花落下”的痛楚意境,从形、神两方面表达了诗人惜春、爱春、伤春的情怀。

同一首简单明了的古诗为何在两位大译家手里却成了截然不同的东西?这是与诗的解读有很大关系的。张保红在其《古诗英译三题》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这首诗虽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然而言浅意浓。要读懂这首诗,仅从字面上理解是难以奏效的,从而提出了两种解读方式:复合式与直感式。这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导致两种不同的解读效果,他指出:复合式,即诗人抓住清晨睡起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但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漏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的感情轨迹,然后让读者沿着诗人的思维方向去丰富和补充。这种解读得出的诗的主题是惜春,爱春;直感式,即诗人亲历“春眠不觉晓”,亲闻处处鸟啼,亲受夜来风雨,亲见花儿纷落,这种解读得出的诗的主题是惜春,伤春。

回过头去再看译文,我们可以看出:许译采用了复合式的解读方式,他将诗人的直感和意识复合在一起对其进行理解,从而才有了他的译文;而翁译则采用了直感式的解读方式,从而他挖到了诗人的内在感受,也即挖出了原诗的深层意蕴,从而对原诗重新组合,通过对其意蕴的再表达再现了原诗。两相对照。我们可以感到第二种解读方式似乎更能突出诗人直感感觉的.敏锐,也更使该诗具有诗意特征。而通过这种解读得出的译文也就更像是诗。所以有人认为理解原文总比译成另一国文字要容易些的看法对于汉语却不尽然。对于重意的汉语,尤其是其被应用到极限的表现――中国古诗,也许最关键,最难做到的还是在于理解,其次才是翻译。

虽然现今译界对不忠于原文的译文进行大肆批判,译界怪才林纾就是一例。但在具体问题上我们也要灵活对待才行。虽然我们不提倡林纾过分的乱译、改译,但其对原作“神”的把握却是我们该学取的。在译诗方面更是要如此。前文提到中国人注重的是“神韵”,是“意境”,而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方式却使其能在一些意象面前感悟到其所包含的“神韵”。但注重理性的西方人呢?他们能够领悟的到吗?如果他们不能领悟,那么我们的译诗还有什么意义,毕竟汉诗英译的目标读者是西方人,其目的是为了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宝库。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古诗英译方面,我们要“深入意境,再创形象”。

深入意境,再创形象。唯有此,才能创造出适合目标读者口味、鉴赏力的诗作。不懂华文的庞德虽对中国古诗改容易貌,但他的诗作却体现了原诗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能让西方读者所喜爱,使他们得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不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吗?当然要真的做到深入意境,再创形象并不是一句话的事。笔者比较了《春晓》的9种译文,发现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怕是只有翁教授一人。这就需要有志于古诗英译的译者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对中国古诗的鉴赏能力。只有挖出其深层的东西,才能对其进行完美地再现。

朱纯深教授在其《心的放歌》一文中指出:“诗,不是通过对其所指意义的解释而获得,而是阅读过程中因为用心的体验而产生,因为放心的翻译而驻留。这就是‘诗意’”。也许这应是每位译诗者所应记取的吧。

篇8:试论中国古典诗歌的美育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古典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是一个让学生体会美,欣赏美进而品评美、培养美的一个过程,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去完成这个过程,此小文期达抛砖引玉之效。

论文关键词:古典诗歌;乐意;情感;意境;语言

中国是诗的角度,从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来看,诗歌的出现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民族有着重视诗歌的历史,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钟嵘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于诗。”古典诗歌在当代的语文教育中也非常重要,那么,在诗歌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愉悦中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缥缈意蕴、隽永内涵以及含蓄语言等呢?

一、领略古典诗歌的乐(yue)意

我们常常说古典诗歌韵味无穷,这里的“韵”在《说文》里的意思就是“乐”(yue),它的本义也是论乐之用的。明人陆时雍论韵,明确说明“韵”就是一种音乐美:

诗被于乐,声之也。声微而韵,悠然长逝者,声之所不得留也。

一击而立尽者,瓦缶也。诗之饶韵者,其钲磬乎?

这里说的是古典诗歌所追求的是一种类似音乐的审美感受,我们将这种感受叫乐意。当然这里不单是从诗歌音乐格律的意义上将诗比同于音乐,此所谓乐意,首先是胡应麟所谓“诗贵清空”,如野鹤孤飞,去留无迹,它不执着于感性,而深深地向心灵拓展。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都逼近音乐,因为这是心灵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最为浑融的艺术。

表现在实践上,引导学生到达这种品诗境界,将是任重而道远的。从诵读中的节奏和韵律去体会诗歌的音乐境界,应该是教学中的基础。诗歌的节奏相当于音乐的节拍,它是由诗的内容决定的,它还与诗的内在情绪一致,如喜悦之情表现为轻松明快的节奏,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铿锵的节奏,悲哀之情表现为缓慢低沉的节奏。诗歌的韵律从形式上讲是指它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主要体现在诗的末尾用韵母相同的字(即韵脚)。古典诗歌一般通过用韵,使其语言形式和谐,句子呼应,便于记忆。节奏与韵律能使诗歌具有音乐性,也就是乐意。同时也使诗歌充满情感,产生一种弦外之音,韵外之意。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典诗歌乐意,于潜移默化中积淀语感,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并通过悠然起伏、和谐悦耳的节奏韵律在心理和生理上引起相应的动作趋势,自然而然接受诗人的情绪感染,与诗人产生共鸣。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回弦一声如裂帛。

用一种抑扬顿挫的声调诵读出来,可以形象地感受到音乐的变化过程,由粗重急切到轻细低语,由宛转低回艰涩难通,到突然如银瓶迸裂,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作者所描绘的音乐和诗歌本身的乐意,向我们传达出琵琶女起伏的心潮和对不幸命运的悲诉,这样就达到了对诗歌乐意的理解,真正融入诗歌的意境和情境中去。

二、体会古典诗歌的情感意蕴

诗贵在情感含蓄,可以说含蓄是诗歌的生命,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看似简简单单几句话,若不细加玩味,而只从字词句的解释上下手,只会使学生停留在诗歌表层次的、支离破碎的理解。古典诗歌之所以情感含蓄隽永,其主要原因在于,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寄托相当多,常常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无论是抒怀、状物还是咏史,都具有两重或以上的文外之旨,也就是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所谓诗歌的情感其实也包括诗人的情感,人们常说的“以情动人”就是说诗歌要注重情感,只是这种“情”在各个时代被诗论家赋以不同的内涵罢了,比如王夫之就这样界定诗歌的情感:

诗言志,非传意也。诗达情,非达欲也。心之所期为者志也,念之 所觑得者意也,发乎其不自已者情也,动焉而不自待者欲也。

他不仅要求诗有情,而且严格划分出货力声色之情欲与导人清贞之情感的界限,他认为只有超乎物质功利的情感,才更接近审美感情。王夫之的审美情感诗论都比以往的诗学理论丰富和深刻,其原因就在于他注意到了诗歌审美情感的审美特质和情感的社会伦理。

既然无情无以言诗,那么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带动学生捕捉诗歌的情感意蕴,当是诗歌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杜甫《望岳》,开笔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即写出了诗人对泰山雄伟高峻的感叹之情,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使人感到一种气象开阔、荡气回肠的气概,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对自己前途的美好设想无不深深感染着我们。现行中学课本选录的古典诗歌,比如人人耳熟能详的母爱之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爱之歌“虎为百兽长,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友谊之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爱情之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诗人对母爱、父爱、友情、爱情这些人性之基本情感的宣泄体现着对“情”的参悟。在教学中,如果引导有方,人类这些美好的情感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成长开花,美丽迷人。 "

三、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

如果说情感是诗歌的灵魂,那么意境便是诗歌的寄托灵魂的美丽躯体,对于诗歌意境的关注也是中国古典诗论的一个传统话题,谢榛《四溟诗话》谓:“夫情景相触而成诗,此作诗之常也”,“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他明确指出,诗歌“情”与“景”的不可或缺,这里的“景”其实就是诗歌的意境,这种“境”当然不单指客观景物,它是广义的',还包括诗人所见所历的事情的描绘。诗歌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意境,如: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金陵五题》

荒台鏖鹿争新草,空苑凫翳占浅沙。

——许浑《姑苏怀古》

侯门草满宜寒兔,洛浦沙深下塞鸿。

——杜牧《洛阳》

野草花、夕阳、荒台、鏖鹿、寒兔……这些意象把人带入一种苍茫的意境中,填补着历史陈迹的空虚,在自然的勃勃生机和历史的沉沉静默之间,我们领悟到一种哲理:人生短暂,历史无情!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诗情画意,这“画”说的也是一种直观的意境,因此在感受诗歌意境时,撬开诗国色彩纷呈的秘密,诗之“景”将会在你眼帘之前骤然灿烂:

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王维《送邢桂林》

瀑布松杉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

——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

雪岭界天白,锦城熏日黄。

——杜甫《怀锦水居止二首》

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

——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一)

唐诗人们细腻微妙的色彩感在这里充分的舒展,这种画意与画家的图画不同,画家画不出,诗人才写得出,诗歌进入一个瑰丽的色彩王国,这是更为自然的色彩,更为动情的色彩,融入这个色彩斑斓的意境,人的心灵因此而得以涤荡和净化。

无论是雄浑悲壮之景,还是清丽秀美之景,抑或是斑斓明艳之景,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去体悟,都能使他们情感激荡、经久不忘。

四、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

情感的动人、意境的优美、节奏的愉悦,都必须依靠言语来表现,诗歌的语言概括凝练、含蓄生动。所谓凝练,就是作者必须用最少的字、词、句表达深邃的道理、复杂的感情和丰富的内容。学生在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时候,要想领会诗歌的情感、意境,都必紧扣言语来进行。如果没有透过诗歌凝练的语言体会作者一系列艺术创作活动的能力的话,就谈不上鉴赏诗歌,只能说读懂了诗歌语言,但不能说领会了语言的深层含义,以及由此传达的诗歌情感和创设的诗歌意境。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比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饱含人生哲理、审美意蕴和生活情趣。它们是诗歌语言的精华,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记诵中品味其语言的凝练和优美。古典诗歌在遣词炼字方面可谓佳篇频出,如众所周知的“僧敲月下门”之“敲”字,“春分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大漠孤烟直”之“直”字,何等凝练贴切形象!

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诗中的“天门”、“楚江”、“碧水”、“孤帆”等都是单个的名词,配上动词“断”、“开”、“流”、“出”、“来”等就构成一幅山水随舟、舟在江上行的整体形象。教学中抓住这些词语的妙用,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他们真正体会诗歌语言的无穷魅力。从广义上讲,词与曲的语言,也可算是诗歌语言,因此,例举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应不为偏颇,全文共28字,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孤立的描写景物的名词性词语排列而成,不能表达什么明确的意义,作者却运用蒙太奇似拼贴手法,描绘出十种景物,一个浪迹天涯的“断肠人”形象生动地置身其中。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找出被描写事物之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如“枯”、“老”、“昏”、“古”、“瘦”、“断肠”等词语,使学生慢慢体会作者流露在曲中的浓郁的羁旅飘零的伤感落寞之情,进而领略诗歌语言的概括凝练、含蓄生动的特点。

古典诗歌的乐意、情感、意境、语言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应把这些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切忌人为地分解和作过多的讲解,应该在吟诵中同时领略诗歌的乐意、感受诗歌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多作这样的鉴赏练习,以期达到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训练思维,积累语言,满腹诗意的终极目标。

篇9:例谈运用功能语法翻译诗歌论文

例谈运用功能语法翻译诗歌论文

一、引言

当前,典籍翻译中的诗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已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黄国文指出“国内已经有很多人对古诗英译做出了深刻的评论,但是大多数学者是从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在分析时,主观成分比较多,并且有些看法是经验式的、随想式的”.[1]而要对译文进行客观的描述,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的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功能语法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三方面。[2]它注重的是语言的功能即意义。诗歌翻译属于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在翻译诗歌时,不仅要注重意义对等,而且也要注重音律和形式对等。本文以《越中览古》为例,先从功能语法的角度研究意义对等; 再从诗学角度探讨音律与形式对等。这样对诗歌的翻译分析才较全面。

二、李白诗歌的功能体现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原文如下: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本文主要对许渊冲与孙大雨的译本进行分析。

许译:The king of Yue returned,having destroyed thefoe;His loyal men came home,with silken dress aglow.

His palace thronged with flower - like ladies fair;Now we see but a frock of partridges flying there.

孙译:When Goujian King of Yue,had crushed hisstate foe Wu,His homing warriors were dressed in bro-cade all.

Then beauties held captive,lush like flowers,thronged the spring court;Now only partridges are flyingand each and each call.

( 一) 元功能分析

1.原诗的元功能分析

概念功能涉及“过程”“参与者”与“环境成分”.“过程”又分为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 表1)。

人际功能涉及语气与情态。汉语主要采用语气词与语气符号来表达语气,全文中没有出现“吗”“吧”等语气词和“!”“?”等符号,所以这首诗的四句都是陈述语气。本文并没有出现情态词。李白这首诗是一首怀古诗,主要是描述历史,再引申到现实情境中,所以没有采用疑问语气与情态词。

《越中览古》一诗的主位与述位划分见表2.

2.译文元功能分析

在概念功能这一层面,第一行中,许渊冲的译本包含两个过程,都是物质过程,由“return”与“destroy”来体现,“the…Yue”是动作者,“the foe”是目标,都与原文 一 致。孙大雨译文中只出现一个物质过程“crush”,减译了另一个物质过程“归”,“Goujian …Yue”是动作者,“his…Wu”是目标。“破吴归”三字包括两层含义,简笔勾勒出了吴越战争的轮廓。第一层: 描述了这次战争的最后结局,越胜吴败; 第二层:越国将士凯旋而归,在这一层,将战争写尽,从而引出了下文。第二、三句承“归”字,描绘战士归家后的`空前盛况,这也是诗人回忆的具体内容。因此“归”这一过程不应省略,所以为负偏离。

第二句许译中的“came”表明该小句是物质过程,与原诗中的“还”对应,“his loyal men”是动作者,“home”是目标,“with…aglow”是表伴随的环境成分,总体说与原诗一致,但“aglow( 发红的)”一词在原文中没有对应。原文中“锦衣”表明往昔之景是何其繁盛,可是,历史的发推进最终使这一切繁华之境化归乌有,往昔的“aglow”情境与现在的情境对比更为鲜明,因此为正偏离。在孙译中,“dress”也表明该小句是物质过程,但与原诗中的物质过程“还”意义不一致,“his…warriors”是目标,“in brocade”是表方式的环境成分。这里的“还”承接上文的“归”,因此需译出来,所以为负偏离。

第三句许译中的“thronged”表明该小句是物质过程,“flower - like ladies fair”是该小句的动作者,“hispalace”是“目标”.由于英语多使用被动句,所以许在此使用了被动语态,对原文的意义表达没有太大影响。孙译中“thronged”也表明该小句是物质过程,“beauties held captive”是动作者,“the spring court”是目标,但“春殿”被直译为“the spring court”却不合适。“春殿”的“春”字有可能是根据宫女如“花”所设的修辞,非指春天,意思是如花的宫女环拥周围,充满宫殿。所以直译为“spring court”并不合适,此处为负偏离。

第四句中,许译中“see”表明该小句是心理过程,与原诗中的物质过程“飞”不一致,属于增译,“afrock. . ”成为现象。原文全部采用物质过程,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孤独的鹧鸪盘旋飞舞。所以此处更适宜用物质过程,而非心理过程“see”,因此为负偏离。孙译中,该句子由两个小句构成,第一个小句中,“fly-ing”表明该小句是物质过程,“partridges”是动作者;第二个小句中“call”表明该小句是物质过程,“eachand each”是动作者,属于增译。哀鸣的鹧鸪增添了一种悲凉感,往昔之景与今夕之景对比更为明显,因此为正偏离。

在人际功能层面,无论是许译还是孙译,所有小句的主语均处于限定成分之前,表明全诗采用陈述语气,叙述者一直处于提供信息的位置,与原诗一致。情态体现的是在肯定和否定之间的某个程度,体现作者的态度。作者以史说事,两个译本并没有使用情态词,与原文一致。

在语篇功能上,许译第一,二句主位分别是“Theking of Yue”,“His loyal men”; 孙译中的主位是“When…Yue”,“His homing warriors”.每句剩余部分为述位,许译与孙译都与原诗一致。第三句许译主位是“His palace”,与原文有出入。英语多用被动语态,符合英语习惯,所以为正偏离。孙译中采用了复合主位“Then…captive”,与原文一致。第四句中许译主位是“Now”; 孙译中“Now”是主位,述位是“only… call”,两译本与原文一致。

( 二) 音韵分析

《越中览古》是一首七绝,仅有四句,这首七绝属平起首句入韵式。许渊冲的译本采用的是六步抑扬格,并且四行诗以“foe”“aglow”“fair”“there”结尾,所以尾韵是aabb.孙译也采用了抑扬格,除第三行外,每行也有六个音步,四句以“wu”“all”“court”“call”结尾,所以尾韵是abcb.孙译在音韵上相比许译有所欠缺。

( 三) 形式分析

在诗体形式上,汉诗中,由于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所以每行诗句的字数同他的音节数一致,原诗每行有七个音节、七个字,在形式上整齐划一。许渊冲译本四行诗长度基本一致,而孙译则错落不一。相比之下,许译更胜一筹。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在功能、意义层面,许渊冲译文有两处负偏离,孙译本有三处负偏离; 在语音与形式层面,许译本更胜一筹。在分析一首诗时,必须全面地、多层次地、多角度地、多方位地进行考察,而不能从对局部的观察而下结论。关于诗词翻译的研究除用功能语法之外,还需诗学的方法,只用一种方法会有片面性,都会影响对原作及译文的理解、鉴赏与评价。只有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果。意音形三方面牺牲得最少的译文,才最能传达原诗的韵味,才是最优秀的译文。

[参考文献]

[1]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M. A. K. Ha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篇10:从《江雪》的英译诗谈诗歌翻译的策略

从《江雪》的英译诗谈诗歌翻译的策略

本文分析了汉诗<江雪>的不同英译文,并在其英文译本例析的基础上,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阐明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等诗歌翻译的`不同策略是可以共融且相辅相成的.

作 者:常青 CHANG Qing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辽宁,鞍山,114007 刊 名: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10(3) 分类号:H315 关键词:诗歌翻译   策略   归化与异化  

篇11:谈从顺应论看《生死疲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论文

谈从顺应论看《生死疲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论文

一、引言

本文运用Jef Verschueren 提出的语用顺应论,通过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和顺应的动态性三个视角,研究和分析莫言《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

二、文化负载词

每一种语言都有“文化负载词”,这类词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Mona Baker(2000)认为,文化负载词是“源语中表达的概念在目标文化中可能并不存在。这种概念可能是抽象或具体的,可能与一种宗教信仰、一种社会风俗或一种食物有关。这种概念被称为文化特性(CulturalSpecific)”。

三、顺应论

Jef Verschueren(1987) 提出顺应论,他认为语言有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同时,他认为在语言的顺应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不同顺应。第一个方面是语境关系顺应,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达到顺应。其次是语言结构顺应,语言结构顺应是指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达到顺应,在语音、句型、语体等方面都要达到顺应。再次是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它是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语言使用的时间、社会关系和语篇结构等因素,翻译时必须顺应具体的语境以及具体的语言结构。其中动态顺应是Verschueren 语用学观点的核心内容。

四、顺应论视角下《生死疲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语境关系顺应

在翻译中,译者要顺应的不仅仅是原文所描写的世界,同时还要顺应译文预期读者的世界,这样才能达到交际和语言的顺应。

例1. 原文:??像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痛苦之状,难以言表。(莫言,2012:3)译文: ?I tumbled and turned and sizzled likea fried chicken for about an hour.(Howard Goldblatt,2012:3)“半个时辰”在这个语境中并不是具体的时间的表达,而只是表达所受煎熬的时间之长。这是中国古代表示时间的一种表达方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葛浩文在译文中将“半个时辰”翻译为了“about an hour”,而不是具体为“halfof two hours”,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更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而且把时间模糊化而不是具体化,更好的体现出“饱受煎熬”以及“这半个时辰的`时间不好过”这一层语境意义。

例2. 原文:你们俩可以破罐子破摔,但你们的孩子?(莫言,2012: 22)译文:You two can act recklessly if you think your own situation is hopeless, but you have to think about your children??(Howard Goldblatt, 2012:26)“破罐子破摔”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这个语境当中,是指不思上进,在英语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葛浩文在英文译本中把这句话翻译为“act recklessly if you think yourown situation is hopeless”很好的把握并传达了其在该语境中的内涵,使译文读者能够准确的理解原文的意思。

2、语言结构顺应

在语言结构中,译者在翻译时要根据语音、词汇、句子、段落、语体等特点对原文进行理解与把握。

例1. 原文:我说,古人曰:人有十年旺,神鬼不敢傍。(莫言,2012:13)译文:There’s an old saying: A man has ten years of good fortune when he need fear neither god norghost. (Howard Goldblatt, 2012:15)在这句话中“旺”和“傍”在音韵上形成很好的押韵,在译文的处理中,葛浩文用 “god”和“ghost”这一对词语,巧妙的形成首韵,在英译本中很好的弥补了原文中的音韵效果。

例2. 原文:??东墙西边有阴凉?仰着睡觉烫脊梁?行善总比为恶强?回家去问你的娘。(莫言,2012:19)译文:The sun emerges and lights up the westernwall,The western edge of the eastern wall is chilly asfall.Flames from the oven heat the bed and the hall,Sleeping on the back keeps the spine in its thrall.Blowing on hot porridge reduces the pall,Shunning evil and doing good makes a manstand tall.If what I am saying you heed not at all,Go ask your mother who will respond my call.(Howard Goldblatt, 2012:23)这一段文本韵味十足,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有押韵的效果,而在英译本的处理上,葛浩文也采用了尾韵的处理方式,分别用了wall, fall, hall,thrall, pall, tall, all, call 在语篇中形成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好的保留了原文的音韵特色。

3、顺应的动态性

在顺应论的三个方面中,顺应的动态性是核心。对于文化负载词,译者在翻译时要将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在内。

例1. 原文:你知道谁是蓝解放吗?(莫言,2012:16)译文:Do you know who Lan Jiefang——Liberation Lan——is?(Howard Goldblatt, 2012:19)小说中的人名“蓝解放”体现了我国当时的历史背景,这里的“解放”暗指中国人民打倒帝国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层含义,考虑到英语读者的接受问题,葛浩文把这一个细节处理为“Lan Jiefang——Liberation Lan”,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巧妙的表达出了这一深层含义。

例2. 原文:??他却成了赤贫农,革命的先锋。(莫言,2012:28)译文:?he was, a redder-than-red poor peasant, a frontline revolutionary. (Howard Goldblatt, 2012:34)“赤贫农”指的是穷困潦倒的农民,有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与直译“poor peasant”相比,葛浩文的翻译 “redder-than-red poor peasant”很好的表达了赤贫农在当时中国存在的历史背景。

五、总结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生死疲劳》及葛浩文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证明了顺应论对文化负载词所承载文化内涵的翻译的指导作用。在处理文化负载词的时候,在保留文化元素的同时,还要兼顾目标语读者的接受问题。主要采用的翻译策略有归化、异化以及归化和异化相补充的方法。同时作为顺应论的核心,动态顺应论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根据实际的语境和实际情况,对文化因素进行灵活处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