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续貂y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篇1: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学设想]

1.本文体现了郁达夫散文“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的特点,在学习时,主要采用文本研读的方式,通过问题讨论来理解、体会。

2.文章利用多处对比来突出江南冬景之美,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联想的思路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使用。

3.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明确单元学习重点

谛听天籁:表述自然之美;

感悟自然: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

湖山沉思: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二、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三、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理清思路

1.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冬天很好,阅读之后,你能够用哪些更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个“好”字?

2.作者笔下的“江南”主要指哪些地方?

3.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4.在做完以上阅读思考之后,你又发现了江南冬景的哪些美妙所在?

学生讨论。理清思路。

《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五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写江南,不能不写到江南的河港湖泊。第七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熟稔绘画的用色技巧,也能够较好把握情绪的节奏,因而写景时,他善于运用五颜六色状物写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浓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适宜的写意,绘出的,总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

八、九两段写到了江南的雨雪,承接上文说到的雨,又说到雪。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接下来又写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并将话题再一次引到“散步”上来。文中的`雨雪天气以及晴和的日子变换频繁,但读来没有生硬凑合的感觉,仍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主要原因是作者高超的构思已经将读者引导到了江南冬天的温润和煦之中。这是一种让人身心愉悦的情绪的散步。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至此,作者的情绪已经带领读者完全融入到江南冬景的优美意境中去了。

明确: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它们最与重不同的地方。

四、文本研读,深入思考

讨论:

1.文章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描写策略。读完全文,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是实景?哪些地方写的是虚景?虚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

2.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找出这些诗文名句并体会: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替换这些名句?如果替换以后,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

3.有时,作者也借助想像的力量,看一看,哪些地方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景致?

4.文章阅读使我们沉浸在一种画意之中,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风格的图画(油画、水彩、素描、速写、中国画的工笔或写意,等等)?(可以从用色和构图的意蕴等方面为自己选择的答案找到理由。)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体会到,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就做到了通过简省洗练语句传达丰富的意象这一目的。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附:文中引用的部分古诗

1.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闻”,即“久闻诗名”。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三、四两句即事抒感。“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诗有“匡庐便是逃名地”之句)。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诗人刘叉在《雪车》中所痛斥的“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相比之下,这些眼前的“绿林豪客”如此敬重诗人、富于人情,倒显得有些亲切可爱了。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一角。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2.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酿的米酒泛起绿色的泡沫,小火炉吐露着红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将来临的时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来和我共同把酒话古今。于是有了这首脍炙人口、音韵和律的诗作。这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后所作,他邀请的刘十九就是刘轲,当时隐居庐山,因为和白居易性情相投而结为好友。白居易这首诗歌怡然自适、情趣盎然,字里行间看到了诗人平和舒缓的心情,确实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遂意和适意。

面对充满无数坎坷与磨难的现实人生,怎样立身处世,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白居易做为古代一个文人,他面对“兼济”与“独善”的矛盾冲突。白居易的态度是: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零豹、为冥鸿,寂兮廖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这里,白居易表白了自己对穷达进退、立身处世的人生见解,现在看来,他把儒学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佛学看穿忧患超然物外的心灵境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行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生存观念,并固守着自己营造的心灵家园,以此来遮蔽人世间的狂风暴雨。

3.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709-780),中唐前期的重要诗人,工五言,描写个人生活和自然风景的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诗的风格以工整清丽出名。

此诗为刘长卿山水诗的名篇。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开篇即是一组静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带来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

4.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篇2:《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中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本文的课堂设计,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章之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感受能力和通过文本阅读感知、发现、鉴赏美的能力。

2、 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本之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本之美的能力。

2、 学习文章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布置:

1、 字音:

涮羊肉( shuàn ) 蛰居( zhé ) 乌桕( jiù ) 赭色( zhě ) 槎桠( chá yā )

给予( jǐ yǔ ) 剥花生米 (bāo ) 泊船( bó ) 月晕 (yùn )

2、 自读课文,思考:

a、文本哪些段落直接写了江南的冬景?

b 、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尝试着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提示:可直接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为什么说青年画家一定要读郁达夫的散文呢?其散文和画画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去领略其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二、 课前思考检测

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讨论问题,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读效果。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文本哪些段落直接写了江南的冬景?

明确:2、5、7、8、9

再看第二个问题: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尝试着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明确: 曝背谈天图

冬郊植被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

冬日散步图

总结:作者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的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藏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雾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

三、 选点突破,局部赏析,落实教学重点,并突破难点

上述五幅画面,同学最喜欢哪一幅?

(估计学生喜欢的会大致集中在“冬郊植被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这几幅画面中,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由朗诵。)

合作探究:同学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赏析文本中的这三幅画面,提示:

1、 写了哪些景物?

2、 景物有何特点?

3、 作者感受如何?

4、 运用何种手法?

冬郊植被图赏析

1、 所写之景: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树、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风和日暖的午后、碧蓝的青天。

2、 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蕴含生机。

3、 作者感受:和煦温暖、升级盎然。

4、 所用手法:工笔描绘、浓墨重彩。

这幅画面所写景物色彩对比鲜明,赏析时应特别注意。

拓展阅读: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投影显示)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境恬静欢快。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诗(投影显示)

赏析:秋山红叶似火,山巅白云飘飘,晚霞鲜艳夺目。红叶与晚霞交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

寒村微雨图赏析

1、 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细树、乌蓬茅屋酒客

(长桥、乌蓬小船、细雨、灯晕)

2、 景物特点:色彩朴素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 作者感受:悠闲、洒脱、得失俱亡。

4、 所用手法:(淡笔写意)虚实相生、侧面烘托。

虚实相生是营造意境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本画面中,“秋收过后”是时间,“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的小村子”是地点,“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等构成了冬日农村图景,是实景。在这个实景上,作者“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月晕”这些虚景,使实在的冬日农村图景具有了“微雨寒村”的意境。

拓展阅读:

唐五代李涉的《井栏砂宿夜遇客》诗:(投影显示)“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赏析:杀人如麻的绿林豪客在潇潇暮雨笼罩下的一片静谧、极富诗意的江村中,也变得温文尔雅起来。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微雨寒村迷人的.魅力。

江南雪景图赏析

这幅画,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冬景的意境。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我们应学会运用想象对诗句所营造的意境进行还原,进行再造想象。

学生进行想象再造

师:作者巧用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使文章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的意境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镜里,取得以少胜多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赏析:

1、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村童弄雪。

2、 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

3、 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 所用手法:巧妙引用,写意传神。

学生齐读这三个文段。

四、 布置作业:想象作文

刚才大家一起分析了你们最喜欢的三幅画面,感受了其中的意境美,难怪国画大师刘海粟会那样说了。学语文一定要学以致用:布置一个作业:以《家乡的 …… 》 (秋天、冬天等)为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附)板书设计: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那么本文的“形”和“神”又是什么样的一种结构呢?根据刚才归纳的几幅图画将本文的结构整理出来。

曝背谈天图

形散 冬郊植被图 神聚

寒村微雨图 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景物描写) 江南雪景图 (悠闲愉悦的心情)

冬日散步图

篇3:江南的冬景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刘海粟先生对郁达夫先生的游记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此言确实不谬,郁先生的游记散文历来脍炙人口,在其文学作品中成就极高。其主要代表作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以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江南的冬景》。(板书课题)

二、浏览文本,整体感知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增强阅读思维的指向性,并且注意给思维设置梯度,使思考的范围越来越缩小,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具体。

问题如下:

1、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

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命名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去筛选相关信息,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经过师生讨论,明确如下:

曝背谈天图

午后郊游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三、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一幅最精彩,并简要说明理由。经过讨论,尽管欣赏的理由各不相同,学生喜欢的画面却比较集中,具体有三幅,分别是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时要求学生针对每幅画面,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3、作者感受如何

4、运用何种手法

午后郊游图赏析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2、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

3、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4、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两例: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寒村微雨图赏析

1、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2、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4、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本幅画面的结尾引用唐五代诗人李涉的诗《井栏砂宿遇夜可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如今世上半是君。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而绿林豪客也个个都是草莽英雄,杀人如麻。但是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极富诗意,就连性格彪悍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温文尔雅。深夜造访的绿林豪客

与诗人谈论诗词,颇为风雅。朦胧悠远的意境、极其浓郁的诗意荡涤绿林豪客的心灵:原先的暴躁不安,如今已变成平淡冲和,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寒村微雨图迷人的魅力。

江南雪景图赏析

郁达夫先生在描绘本幅画面时,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借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雪景的意境。而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对诗句进行稀释还原。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笔者对学生的想象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巧引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尚未抒发之情愫,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赏析:

1、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2、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对比强烈。

3、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所用手法:写意传神,表现精髓。

四、想象作文,训练思维

指导学生阅读第9、10节,让学生找出写旱冬景色以及郁达夫先生内心感受的语句,引导学生去想象郁先生在高爽的晴空下,在洋溢的日光中去湖上散步的情境,要求学生既要写出湖上的美丽风光,又要写出郁先生湖边散步的`种种情态,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附学生情境作文片断两则:

三五人家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村子傍着小河,河上跨着一座小桥。天空湛蓝湛蓝的,漂浮着几朵白云,灿烂的阳光照射下来,水面泛着金色的波光。河水清澈透明,几只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底青青的水草也历历可见。偶尔有一两只乌蓬船滑过,鱼儿四处逃逸。待到船儿远去,鱼儿有聚拢过来,仿佛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一般。但河面荡起的层层涟漪表明着船儿来过。

郁达夫先生身着长衫,拄着手杖,在河堤之上信步徜徉,阳光轻轻地抚摸着他,是那么地温柔,驱走了先生心中的阴霾,使先生的心情也变得阳光起来。先生的脸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微笑,脚步从容了许多,也悠闲了许多。

天空湛蓝,白云悠闲,阳光灿烂,温暖如春。微风徐徐吹来,湖面荡起层层涟漪,鸭子湖面戏水,神态自由悠闲。几只乌蓬小船驶过,留下一路欸乃之声。岸边的芦苇随风起舞,芦花在风中摇曳不定。乌桕树的红叶随风飘零,落在湖面上轻轻荡漾。

漫步于湖边的郁达夫先生,微微闭上双眼,深呼吸,仿佛嗅到了阳光的气息,带着淡淡的清香,带着丝丝的温馨;静下心来,用心谛听,仿佛听到了阳光的窃窃私语,那么轻柔,那么和煦。郁先生不禁张开双臂,揽阳光入怀

篇4:《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刘海粟先生对郁达夫先生的游记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此言确实不谬,郁先生的游记散文历来脍炙人口,在其文学作品中成就极高。其主要代表作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以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江南的冬景》。(板书课题)

二、浏览文本,整体感知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增强阅读思维的指向性,并且注意给思维设置梯度,使思考的范围越来越缩小,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具体。

问题如下:

1、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

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命名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去筛选相关信息,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经过师生讨论,明确如下:

曝背谈天图

午后郊游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三、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一幅最精彩,并简要说明理由。经过讨论,尽管欣赏的理由各不相同,学生喜欢的画面却比较集中,具体有三幅,分别是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时要求学生针对每幅画面,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3、作者感受如何

4、运用何种手法

午后郊游图赏析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2、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

3、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4、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两例: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2、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寒村微雨图赏析

1、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2、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4、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本幅画面的结尾引用唐五代诗人李涉的诗《井栏砂宿遇夜可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如今世上半是君。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而绿林豪客也个个都是草莽英雄,杀人如麻。但是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极富诗意,就连性格彪悍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温文尔雅。深夜造访的“绿林豪客”与诗人谈论诗词,颇为风雅。朦胧悠远的意境、极其浓郁的诗意荡涤“绿林豪客”的心灵:原先的暴躁不安,如今已变成平淡冲和,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寒村微雨图迷人的魅力。

江南雪景图赏析

郁达夫先生在描绘本幅画面时,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借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雪景的意境。而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对诗句进行稀释还原。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笔者对学生的想象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巧引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尚未抒发之情愫,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赏析:

1、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2、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对比强烈。

3、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所用手法:写意传神,表现精髓。

四、想象作文,训练思维

指导学生阅读第9、10节,让学生找出写旱冬景色以及郁达夫先生内心感受的语句,引导学生去想象郁先生在高爽的晴空下,在洋溢的日光中去湖上散步的情境,要求学生既要写出湖上的美丽风光,又要写出郁先生湖边散步的种种情态,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篇5:江南的冬景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汇报课教案

课前预习布置

1、 字音

涮羊肉shuàn     蛰居zhé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       给予jǐ yǔ   剥花生米bāo   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   用不着zháo    夹衣jiá      夹克jiā泊船bó

湖泊pō    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搁笔(gē)        搁不住gé

2、 自读课文,思考

1、 文本有哪些段落直接写了江南的冬景?

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提示: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多媒体显示)

可,为什么说青年画家一定要读郁达夫的散文呢?其散文和画画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散文,领略他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板书课题)

二、课前思考检测

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问题,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渎效果。

先看第一个问题:文本有哪些段落直接写了江南的冬景?

明确:2、5、7、8、9

再来看后两个问题: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明确:  曝背谈天图

午后郊游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总结: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三、 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同学们最喜欢哪一幅?

(估计学生的喜好不一样,但其所喜欢的画面应该比较集中,具体有三幅,分别是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

选出同学们最喜欢的一幅,全班齐读本段。

现在针对最喜欢的那幅图画,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利用小组的集体智慧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可以参照老师给的`问题提示:(投影显示)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3、作者感受如何   4、运用何种手法

当然还要注意结合老师以前所教给你们的“品味散文语言”的方法。

午后郊游图赏析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                                                                                                                                                                                                                                                       风、 温暖的阳光。

2、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蕴含生机。

3、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4、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这幅画面所写景物的颜色对比比较强烈,也比较重要,所以在赏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大家请看这两首诗: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寒村微雨图赏析

1、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长桥、乌蓬小船、细雨、灯晕)

2、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感受: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

4、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虚实相生、侧面衬托

虚实相生是营造意境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本画面中,“秋收过后是时间,“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的小村子”是地点,“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等构成了冬日农村图,这是实景。在这个实景上,作者“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月晕”这些则是虚景。但这些虚设的景致,使实在的“冬日农村图”具有了“微雨寒村”的意境。

其实关于运用虚实相生来营造意境的方法,古典诗词里就有很多。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多媒体展示《山居秋暝》)

秋雨空山,明月清泉--这是实景。然后,作者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这幅画面的动景:从现象上说,“竹喧、莲动”是实(因为这是耳闻目睹的事实),“归浣女、下渔舟”是虚。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又似乎“归浣女、下渔舟”是实,“竹喧、莲动”是虚。这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手法就为我们营造了世外桃源般的意境。那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借鉴这种方法。

本幅画面的结尾引用唐五代诗人李涉的诗《井栏砂税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如今世上半是君。”

按理说,绿林豪客个个都是草莽英雄,杀人如麻。但是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极富诗意江村中,他们也变得温文尔雅。深夜造访的“绿林豪客” 与诗人谈论诗词,颇为风雅。朦胧悠远的意境、极其浓郁的诗意荡涤“绿林豪客”的心灵:原先的暴躁不安,如今已变成平淡冲和,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寒村微雨图迷人的魅力。

江南雪景图赏析

对于这幅画,大家仔细观察,郁达夫有没有从正面去刻画?他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借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雪景的意境。而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想象对诗句所营造的内容进行还原。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笔者对学生的想象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巧引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尚未抒发之情愫,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赏析:

1、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2、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对比强烈。

3、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所用手法:写意传神,表现精髓。

四、想象作文,训练思维

刚刚大家一起分析了你们最喜欢的画面,感受了其中的图画美,这也难怪国画大师刘海粟会说青年画家要去读郁达夫的游记散文。

学语文一定要学以致用,写作文要善于联想和想象。

文章最后,作者搁下纸笔,打算去湖上散步。那么作者会看见怎样的景色?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下面请同学们课堂想象作文,想象郁先生在高爽的晴空下,在洋溢的日光中去湖上散步的情境,要求既要写出湖上的美丽风光,又要写出郁先生湖边散步的种种情态,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篇6:江南的冬景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共17篇)

一、教学目标

揣摩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初步了解郁达夫散文的艺术风格。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众说纷纭)其实,冬天也是很可爱的。我们来看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美丽可爱的冬景。

三、检查预习情况

(一)掌握以下读音:

涮羊肉shuàn     蛰居zhé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       给予jǐ yǔ   剥花生米bāo   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   用不着zháo    夹衣jiá      夹克jiā泊船bó

湖泊pō    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搁笔(gē)        搁不住gé

(二)浏览文本,整体感知

课前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 讨论预习题。

1、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

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命名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去筛选相关信息,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经过师生讨论,明确如下:)

曝背谈天图

午后郊游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总结: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四、 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一幅最精彩,并简要说明理由。经过讨论,尽管欣赏的理由各不相同,学生喜欢的画面却比较集中,具体有三幅,分别是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时要求学生针对每幅画面,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一)午后郊游图赏析

教法:自读-朗读-范读-想象-品味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点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板书)

2、景物特点:色彩亮丽,蕴含生机。(板书)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蕴含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一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赏析: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二)寒村微雨图赏析

教法:自读、听录音,画面

1、所写景物:长桥,乌篷小船,细雨,灯晕

2、景物特点:淡雅,朦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江南雪景图赏析

教法:与《济南的冬天》比较

1、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⑴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    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⑵景物特点:高雅,宁静

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定还记得描写雪景的这段文字:(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2.总结:

虽然没有写景,可是优美的诗句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日暮时候见到老朋友了,是“能饮一杯无”,夜深人静后,也许雪已经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不时地远处还会飘来酒香;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是夜归的路人;到得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在兴奋的嬉戏着,忽有一孩童惊喜地跑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好一幅清丽的雪中梅花图!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没有直接写景,而意境全出了。

引用诗句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诗句,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摇曳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体会其艺术风格,读书课上交流。

篇7:《江南的冬景》优秀的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江南冬天之美,提高审美品位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3.学习对比、避实就虚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预习:

1、 正音 (幻灯片)

涮羊肉(shuàn) 剥花生(bāo) 蛰居(zhé)

曝背 ( pù ) 夹 衣 (jiá ) 夹克 (jiā )

丰腴(yú ) 乌 桕 (jiù ) 赭色( zhě )

给予 (jí ) 远阜(fù ) 槎桠(chá yā)

泊船 ( bó ) 湖泊( pō ) 月晕( yùn )

晕头转向(yūn) 绿林( lù ) 恣意( zì )

搁笔 ( gē ) 搁不住( gé )

2、了解作者(参照注释)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

他擅长小说与散文,小说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散文主要有《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著有散文集《屐痕处处》、《闲书》

郁达夫散文具有极强的美学特征:清新隽永,明丽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一、导入新课

投影(幻灯片)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游子每每思乡,而这两句却一反常情是什么让游子流连往返,乐不思蜀?

以上诗句是说江南之春景,江南的冬景如何呢?

冬景在我们的感觉中,总是寒冷、肃杀,不太讨好的,可郁达夫却从中发现了江南冬景的独有的美

二、整体感知,找出景物特点、概括画面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1、问: 江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哪个词语概括了江南冬景的特点)(注意是概括性的词语)

——可爱、迷人、美丽、一种明朗的情调(文眼)(板书)

2、著名画家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如果不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这是说郁达夫的散文充满诗情画意(幻灯片)

作者是用哪些画面来表现江南的冬景“迷人”的特点、明朗的情调的?先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是集中写景的,然后选用此段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后面再加一个“图”比如第二段可以概括为 曝背谈天图

——曝背谈天图、江南山野图(午后冬郊)、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说出3幅也可)(板书)

三、深入文本,品味诗情画意,找出最喜欢的交流评点

针对每幅画面,想一想: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3、运用何种手法

1、师生共赏“微雨寒村图”

①.这幅画中,作者依次画了哪些景物?请在文中圈出

——小河,茅屋、长桥、远阜、树林、

白雨、淡墨的背景、

乌蓬小船、酒客(喧哗反衬幽静)、

灯光

②. 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洋的油画哪一种更适合表现这意境?

——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恬淡幽静:悠闲,就像一幅水墨画(点出白描手法)

③.请同学朗读,感受意境(学生评价有没有读出意境出来)

——采用怎样方法才能读出意境?节奏舒缓,语调平和,这样才符合郁达夫的行文节奏,才能读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来,因为是郁达夫在刻意地画一幅画,他从不同角度观察画,琢磨画,“你试想想”“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还可以加”,行文的速度很慢

2、学生欣赏“江南山野图”

①.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评点赏析“江南山野图”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色彩亮丽富含生气:这段主要写了红、白、赭、绿等颜色表色彩的还有“青天碧落”一词整幅画面充满生气(与第七段比较色彩)

——观察非常细致:“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的情形,……的草

本段用了细描与白描相结合的方法

②.在古诗中也有一些诗歌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对比(幻灯片)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绝句)

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③.学生齐读课文,感受画意

3、品读 “江南雪景图”, 欣赏“诗情”

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8节,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幻灯片)

——《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这4句诗写雪的程度不一样,分别是“欲雪”、“微雪”、“风雪”、“深雪”这里的诗句写景有个时间顺序,从日暮到冬宵到更深人静到第二天早晨

②.优美的诗句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想象(抓住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2、景物特点: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总结: 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未写景,意境全开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引用这些诗句写景有什么好处

——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4、曝背谈天图 (学生不提,就略过)

写出了冬天的什么特点?

——晴暖和煦的天气,倒像是春天,确实可爱那老翁小孩,也许是祖孙俩正逗玩得高兴,生活气息很浓厚 ,画面里弥漫着和乐融融的氛围

5、教师小结,归纳

——这篇散文语言清新、纯朴,运用细描、白描的方法,融诗入景,充满诗情画意,确实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四、探讨表现手法

1、请大家看看,除了写江南的冬景,作者还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

——北国之冬、南国之冬

2、那写这些地方的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

——这是比较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可爱

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南国与江南冬天的比较对“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

五、探究作者情感

1、面对这么可爱、迷人的冬景,作者产生了一种什么愿望?

——想要散步

2、作者渴望散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呢?

——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第九节原句),挚爱江南的冬景的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热爱江南的感情,同时,文章还直抒胸臆,把两者结合了起来

六、朗读体味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写景语段,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生花妙笔,在江南冬景的温润和煦中,再进行一次身心愉悦的情绪散步吧

七、延伸拓展

推荐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板书如下

篇8:《江南的冬景》优秀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中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本文的课堂设计,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章之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感受能力和通过文本阅读感知、发现、鉴赏美的能力。

2、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本之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本之美的能力。

2、学习文章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布置:

1、字音:

涮羊肉(shuàn)蛰居(zhé)乌桕(jiù)赭色(zhě)槎桠(cháyā)

给予(jǐyǔ)剥花生米(bāo)泊船(bó)月晕(yùn)

2、自读课文,思考:

a、文本哪些段落直接写了江南的冬景?

b、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尝试着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提示:可直接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为什么说青年画家一定要读郁达夫的散文呢?其散文和画画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去领略其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二、课前思考检测

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讨论问题,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读效果。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文本哪些段落直接写了江南的冬景?

明确:2、5、7、8、9

再看第二个问题: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尝试着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明确:曝背谈天图

冬郊植被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

冬日散步图

总结:作者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的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藏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雾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

三、选点突破,局部赏析,落实教学重点,并突破难点

上述五幅画面,同学最喜欢哪一幅?

(估计学生喜欢的会大致集中在“冬郊植被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这几幅画面中,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由朗诵。)

合作探究:同学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赏析文本中的这三幅画面,提示: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3、作者感受如何?

4、运用何种手法?

冬郊植被图赏析

1、所写之景: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树、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风和日暖的午后、碧蓝的青天。

2、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蕴含生机。

3、作者感受:和煦温暖、升级盎然。

4、所用手法:工笔描绘、浓墨重彩。

这幅画面所写景物色彩对比鲜明,赏析时应特别注意。

拓展阅读: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投影显示)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境恬静欢快。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诗(投影显示)

赏析:秋山红叶似火,山巅白云飘飘,晚霞鲜艳夺目。红叶与晚霞交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

寒村微雨图赏析

1、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细树、乌蓬茅屋酒客

(长桥、乌蓬小船、细雨、灯晕)

2、景物特点:色彩朴素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感受:悠闲、洒脱、得失俱亡。

4、所用手法:(淡笔写意)虚实相生、侧面烘托。

虚实相生是营造意境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本画面中,“秋收过后”是时间,“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的小村子”是地点,“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等构成了冬日农村图景,是实景。在这个实景上,作者“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月晕”这些虚景,使实在的冬日农村图景具有了“微雨寒村”的意境。

拓展阅读:

唐五代李涉的《井栏砂宿夜遇客》诗:(投影显示)“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赏析:杀人如麻的绿林豪客在潇潇暮雨笼罩下的一片静谧、极富诗意的江村中,也变得温文尔雅起来。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微雨寒村迷人的魅力。

江南雪景图赏析

这幅画,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冬景的意境。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我们应学会运用想象对诗句所营造的意境进行还原,进行再造想象。

学生进行想象再造

师:作者巧用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使文章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的意境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镜里,取得以少胜多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赏析:

1、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村童弄雪。

2、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

3、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所用手法:巧妙引用,写意传神。

学生齐读这三个文段。

篇9:《江南的冬景》优秀教学设计

刚才大家一起分析了你们最喜欢的三幅画面,感受了其中的意境美,难怪国画大师刘海粟会那样说了。学语文一定要学以致用:布置一个作业:以《家乡的……》(秋天、冬天等)为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附)板书设计: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那么本文的“形”和“神”又是什么样的一种结构呢?根据刚才归纳的几幅图画将本文的结构整理出来。

曝背谈天图

形散冬郊植被图 神聚

寒村微雨图 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景物描写) 江南雪景图 (悠闲愉悦的心情)

冬日散步图

篇10:《江南的冬景》优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我们进行具体教学设计的准则。《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任务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更要关注学生个体自我的成长,如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等。

本设计力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多次、多形式的读书,充分感受和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写作技巧及情感意蕴,让学生在经典散文的感染中积累文化,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共同的探讨中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现代技术和网络在其中起到有力的辅助作用,实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二.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景物意境非常优美的散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抓住江南冬天“晴暖温润”的特点,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目标

1.学习从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等方面赏析散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郁达夫的散文风格,郁达夫散文语言的清丽明快。

3.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

四.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讨论,领会鉴赏散文,体会散文的审美意境。

五.教学设想

1.教学步骤

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精读――对精彩段落作仔细地探究,体味其中的含义,揣摩作者的观点、用意。

感悟理解――作品的内涵怎样,运用怎样的艺术技巧,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3.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赏析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幻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春天江南的江花、江水红绿相映,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春天的江南是如此的美丽多彩,冬天的江南也应该别有一番风味吧。让我们走进郁达夫的美文一起来领略一下江南的冬景。

(二)研读文本:

1.听录音,整体感知,讨论思考问题。

提问: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了那些江南冬天的景物?写了几幅画面?尽量用文中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明确:曝背谈天图、寒郊散步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幻灯)

2.精研文本,品味鉴赏

⑴曝背谈天图

提问:这幅图中都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幻灯)

江南的冬天-----晴暖,湿润

树叶:不脱尽

冷天:一两日

灰云 落叶 晨霜 太阳 鸟雀 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小结:阳光明媚,小鸟欢叫,哪像是冬天的样子?象这样晴和的天气倒像是在春天,更有屋外地里的那老人小孩,在享受阳光,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已经弥漫在画面里了。如此晴暖和煦的冬天,确实可爱。

提问:这里除了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还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幻灯)

北方的冬天-----极寒冷

雪:深几尺

风:大若雷

人:躲 两三个月 蛰居

通过江南冬天和北方冬天的对比,突出江南冬天的特点――晴暖温和、可爱明朗,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请同学朗读,具体感受这种晴暖温和、可爱明朗的特点。

⑵寒郊散步图

提问;这幅图中描绘了那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幻灯)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

作者感受:和煦温暖,诗情画意。

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突出江南冬天的特点:含蓄着一股生气

生气表现: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保持三个月;乌桕――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草色――赭色――根边带绿意

小结: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江南冬郊的晴和的天空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这样的冬景使人自然而然的联想起雪莱的诗句。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

⑶微雨寒村图

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郁达夫笔下的雨(幻灯)

我生长在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三冬的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

摘自 郁达夫《雨》

通过粗读,细读,精读来完成赏析这冬雨的妙处

①请同学来朗读并及时请同学来评价是否读出意境。

②提问:微雨寒村图描绘了那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如何?

明确:(见幻灯)

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突出江南冬天的特点:恬淡幽闲

③提问:采用怎样的朗读方法才能读出这种意境?

明确:节奏舒缓,语调平和,这样才符合郁达夫的行文节奏,才能读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来,因为是郁达夫在刻意地画一幅画,他从不同角度观察画,琢磨画,“你试想想”“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还可以加”……,行文的速度很慢。

④老师配乐范读,请学生再读,细细品味。(体现散文朗读的重要)

⑷江南雪景图

领略过了江南的微雨,我们再来看看江南的冬雪,虽然少了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恢宏气度,但却另有一番情致,别有一番味道。

提问:这幅图画与前几幅在写作技巧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总结: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3.总结:(幻灯)

曝背谈天图――明朗

寒郊散步图――生机

微雨寒村图――迷人

江南雪景图――韵味

到这里,江南的冬景已经分析完毕,文章还有最后两段,写的是旱冬散步,正好照应了寒郊散步图。前面写过散步了,这里又在写了,这正反映了郁达夫散文的与众不同:笔随意转,他让结构随着情走,随着意走,文章到此,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进入了郁达夫营造的那种优美的氛围中去,他带着我们到江南进行了一次情绪上的散步。作者写到此,也抛开笔,到湖上散步去了。写景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境地”。“觉得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4.探讨心境,走近作者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935年的冬天,1935年是个什么年代?郁达夫何来的洒脱闲适呢?又如何理解呢?

探讨思考:郁达夫仅仅是为景而写景吗?仅仅是为了赞美江南的冬景吗?

明确:1933年4 月他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以山水力排心中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其实这位名士的逍遥不过是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罢了。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失意的文人在苦闷和踌躇下,往往寄情山水,排遣自己内心的惆怅。郁达夫的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文人个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李太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5. 作业布置

① 比较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试写一篇200左右的文字,描绘家乡的雨景,写出自己的情感。

篇11:《江南的冬景》 ..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刘志

一、 导入新课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刘海粟先生对郁达夫先生的游记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此言确实不谬,郁先生的游记散文历来脍炙人口,在其文学作品中成就极高。其主要代表作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以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江南的冬景》。(板书课题)

二、浏览文本,整体感知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增强阅读思维的指向性,并且注意给思维设置梯度,使思考的范围越来越缩小,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具体。

问题如下:

1、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

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命名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去筛选相关信息,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经过师生讨论,明确如下:

曝背谈天图

午后郊游图

寒村微雨图

篇12:《江南的冬景》 ..

旱冬闲步图

三、 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一幅最精彩,并简要说明理由。经过讨论,尽管欣赏的理由各不相同,学生喜欢的画面却比较集中,具体有三幅,分别是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时要求学生针对每幅画面,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3、作者感受如何

4、运用何种手法

午后郊游图赏析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2、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

3、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4、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两例: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2、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寒村微雨图赏析

1、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2、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4、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本幅画面的结尾引用唐五代诗人李涉的诗《井栏砂宿遇夜可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如今世上半是君。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而绿林豪客也个个都是草莽英雄,杀人如麻。但是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极富诗意,就连性格彪悍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温文尔雅。深夜造访的“绿林豪客” 与诗人谈论诗词,颇为风雅。朦胧悠远的意境、极其浓郁的诗意荡涤“绿林豪客”的心灵:原先的.暴躁不安,如今已变成平淡冲和,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寒村微雨图迷人的魅力。

江南雪景图赏析

郁达夫先生在描绘本幅画面时,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借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雪景的意境。而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对诗句进行稀释还原。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笔者对学生的想象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巧引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尚未抒发之情愫,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赏析:

1、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2、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对比强烈。

3、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所用手法:写意传神,表现精髓。

四、想象作文,训练思维

指导学生阅读第9、10节,让学生找出写旱冬景色以及郁达夫先生内心感受的语句,引导学生去想象郁先生在高爽的晴空下,在洋溢的日光中去湖上散步的情境,要求学生既要写出湖上的美丽风光,又要写出郁先生湖边散步的种种情态,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附学生情境作文片断两则:

高一(9)班 焦文斌

三五人家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村子傍着小河,河上跨着一座小桥。天空湛蓝湛蓝的,漂浮着几朵白云,灿烂的阳光照射下来,水面泛着金色的波光。河水清澈透明,几只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底青青的水草也历历可见。偶尔有一两只乌蓬船滑过,鱼儿四处逃逸。待到船儿远去,鱼儿有聚拢过来,仿佛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一般。但河面荡起的层层涟漪表明着船儿来过。

郁达夫先生身着长衫,拄着手杖,在河堤之上信步徜徉,阳光轻轻地抚摸着他,是那么地温柔,驱走了先生心中的阴霾,使先生的心情也变得阳光起来。先生的脸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微笑,脚步从容了许多,也悠闲了许多。

高一(9)班 唐成龙

天空湛蓝,白云悠闲,阳光灿烂,温暖如春。微风徐徐吹来,湖面荡起层层涟漪,鸭子湖面戏水,神态自由悠闲。几只乌蓬小船驶过,留下一路G乃之声。岸边的芦苇随风起舞,芦花在风中摇曳不定。乌桕树的红叶随风飘零,落在湖面上轻轻荡漾。

漫步于湖边的郁达夫先生,微微闭上双眼,深呼吸,仿佛嗅到了阳光的气息,带着淡淡的清香,带着丝丝的温馨;静下心来,用心谛听,仿佛听到了阳光的窃窃私语,那么轻柔,那么和煦。郁先生不禁张开双臂,揽阳光入怀

作者邮箱: dhliuzhi@hotmail.com

[1]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3:江南的冬景

江南的冬景

学习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体会郁达夫的散文风格。

3.学习散文构文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学习方法: 颂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投影学习目标 (见上)

二、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词中诗人把北国风光写得那么的壮丽多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么南国的冬天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郁达夫笔下的“南国的冬景”吧。 (投影标题)《江南的冬景》

三、整体感知

(一)浏览课文;正音;解题

1.正音

煊羊肉(xuān) 蛰居(zhé)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 给予(jǐ yǔ)

篇14:江南的冬景

江南的冬景

①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②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③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是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④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作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美丽得多?

⑤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1.第②段中写“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这一蕴含哲理诗句的诗人是谁?是哪个国家的?关于这句诗,现在通常的译法更简练,更富有诗意。你知道是怎样翻译的吗?

2.第③段用白描法简略地写出江南冬雨中的哪些景色?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能据此画一幅表现江南冬雨的简笔风景画吗?

3.《济南的冬天》用比喻、拟人直接描写山尖、山坡、山腰上的雪,突出济南雪景的秀美。本文是怎样写江南雪景呢?

4.文中“门对长桥,窗临远阜”两句形成对偶。给下面的两个句子分别写一个能形成对偶的句子。

(1)江南河港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方冰天雪地生长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的冬景》答案

1.雪莱;英国;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景象:河流边三五家人家、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杂木树林、粉似的白雨、乌篷船、茅屋酒客喧哗、垂暮、窗中灯光。特点:秀美迷人、洒脱悠闲。简笔画:略。

3.按时间先后顺序引用诗句突出雪后美景、人们的欢乐。

4.(1)塞北雪花飞舞。

(2)南国山郭水乡养育的娃。

篇15:江南的冬景

①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②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③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④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节选自课文《江南的冬景》)

8.第①段作者选取了哪些细节来写江南的冬景?其作用是什么?(3分)

9.第③段划线句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如何理解?(2分)

10.作者在三四两段写江南的雨、雪之景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8.答:细节: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月不落、乌桕子着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

作用:这些细节最能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

(写出细节给1分,至少写出两处;写出作用给2分)

9.答:江南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到此境界,当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此境界的具体内容1分,洒脱起来联系下文得失俱亡,死生不问分析1分)

10.答:以画写雨,调动读者的想象能力和艺术积累;(1分)以诗写雪,调动读着的文化积累。(1分)把江南的冬天写得如诗似画,增添了文本的雅趣和文化味。(1分)

篇16:江南的冬景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⑵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 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会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象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16.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在文中多处使用,请在文中再找出两处。(4分)

17.第⑦段中作者说 “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句话如何理解?(5分)

18.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仔细阅读第⑧段,然后体会如果用作者自己的话替换这些名句好不好?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6. 【答案】文章的开头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1分);运用了比较的手法(1分);文中运用这种手法的还有: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北方夏夜与江南冬天的比较,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2分)。

17.【答案】 江南的冬天实在美得诗情画意(2分),人到此境界,当可与自然合一(1分),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2分)。

18. 【答案】不好。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雪景,而是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2分),巧借诗歌意境,使江南的雪景境界全出(2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散文的意趣,在体现作者心境闲适的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2分)。

篇17: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 ”的一首绝句 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 客气起来了, 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问题研究:

13.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在文中多处使用,请在文中再找出两处。(4分)

14.第七段中作者说 “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句话如何理解?(4分)

15.在写到江南的冬雨时,作者在这一段的结尾写到“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感到的“江南冬景的迷人”之处是什么?(4分)

16.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仔细阅读第八段,然后体会如果用作者自己的话替换这些名句好不好?为什么?(6分)

17.从全文来看,作者写到江南的哪些冬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3.文章的开头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运用了比较的手法;文中运用这种手法的还有: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北方夏夜与江南冬天的比

较,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

14.江南的冬天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到此境界,当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15.不仅是江南冬雨农村图景给予作者悠闲之情,更是一种胸襟洒脱起来,得失俱亡,死生不同的人生境界。

16.不好。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雪景,而是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诗歌意境,使江南的雪景境界全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散文的意趣,在体现作者心境闲适的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7.晴暖温和明朗的天气、植被、寒郊散步、雨景、雪景等,主要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钟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