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空调1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溧阳县图书馆是怎样为编志写史服务的,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溧阳县图书馆是怎样为编志写史服务的,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溧阳县图书馆是怎样为编志写史服务的

溧阳县图书馆是怎样为编志写史服务的
溧阳县图书馆,是1981年建立的一个新馆(原是县文化馆的图书室),藏有古籍和史料文献仅有208册。
这些书籍和史料,历经沧桑,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任其虫蛀、霉变,其来源和文献价值更鲜为人知。至1985年馆舍搬迁时才被发现。1986年开创文明图书馆后,积极提高服务质量,讲究社会职业道德,为读者开辟新的服务项目,对古籍和史料进行了抢救,重新整理修复、登记编目。在馆领导的亲自考证研究下,发现了一部分较珍贵的文献史料,并逐一登记,作好索引、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与一百五十三个地区和单位取得联系,提供了二百三十五件(册)三十余万字的资料和照片。
这些史料中,有19上海第一个牺牲的共产党员黄仁烈士传略和事迹; 1924年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彭素民事略,1924年山东广饶县农民反饥饿运动时打死县长,以及山西、湖南、四川、安微,江苏省内有关市、县教育(学)方面的史料;李太白、张旭、孟郊等文化名人游傈阳时的抒情诗篇;明末清初溧阳《削鼻党起义始末》,又名《濑江逸史》一书;……。这些史料提供后,先后被编志写史单位录用。烈士黄仁同志家乡四川富顺县志办,录用后,又向有关方面作了推荐,例如向上海市烈士园陵管理所介绍史料的来源,尔后该所曾派员往溧阳图书馆索取资料。彭素民家乡江西清江县志办将彭事略史料编入了县志。《中国戏曲志・江苏卷》编写中,除了提供溧阳历代剧作家彭剑南、马世俊、史集之等资料外,还查出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诗词,有些诗词反映了汤显祖在溧阳的戏曲活动,得到县、市编志办的关注和重视。溧阳县政协文史办录用了《润洲事迹诗钞》中四十余首诗词。江苏省史学学会员,常州市史学会理事,省溧中学历史教研组长谢志忠老师,对《濑江逸史》一书进行了释文探讨,拟出了论文,出席了省史学会召开的研讨会议,并被学会刊物录用。同时,还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对溧阳历史的关注和兴趣,削鼻党是否属于农民起义,揭开了争议的序幕。其次,对溧阳的文化史志的编写,也提供了一定的数据资料。对研究溧阳的地理风貌、民情世俗、书刻发展史,同样提供了方便。
溧阳县图书馆,在开创文明馆活动中,积极开拓运用信息,运用史料文献知识,为编志写史单位服务,把几十年,几百年的“死”史资料,变成了活材料、将历史的'知识传递为现实服务“古为今用”,为录用单位节省了可观的人力和物力,提高了编志写史的质量,加快了编志的进程。为此,得到了许多地方和单位的好评,纷纷来电来函表示致谢。四川省富顺县志办信上说:“收到革命烈士黄仁同志史料32页,愿以此作为革命文物保存,并为黄仁同志编写传记,教育桑梓后裔,继承先烈遗志,我们深表感谢。”江西省清江县志办信上说:“目前我办正在征集彭民素的史料,贵省藏有彭的史料为我办提供,我办非常感激”。山西省临猗县教育史志办信上说:“我们几经周折,终于收到了你们珍藏的史料,非常令人感佩。”又如长治县教育局信上说:“喜获贵馆藏有教育史料,贵馆对历史档案史料珍惜的精神,深表感激。”……。
溧阳县图书馆是成立时间不久的新馆,人少条件差,为什么能这样积极主动提供服务史料的呢?他们认为:“为读者提供资料,是图书馆应尽的社会义务,是为四化建设应尽的职责,亦是为子孙后代应做的工作。”因此,我们认为:溧阳县图书馆从史料文献中找出线索,充分利用馆藏,提高馆藏利用率,不断向读者提供信息,是一项开拓性的偿试,为县级图书馆工作的改革迈开了一步。目前该馆继续积极收藏地方有关史料,为读者提供借阅方便。
〔出处〕 江苏图书馆学报 1987(2)
篇2:为编史修志贡献力量
为编史修志贡献力量
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把编史修志做为党的事业,列入了议事日程,一个普遍的编纂地方志的工作正在展开。今年以来,编志人员前来我馆查阅资料的人数越来越多。据前十个月的统计,仅来查阅图书报刊的读者已达1157人次,使用书报杂志达4730册次。在编修新方志的工作中,如何利用古籍文献为编纂社会主义新志书服务,这是个崭新的课题。现将我馆有关情况浅谈如下:
第一,加强对编纂新方志的认识,积极克服困难,为来馆查找资料的读者提供方便。 今年五月份,根据市志编纂委员会的部署,各系统都组织力量来馆查阅资料,市志总编室也派来了三位同志,每天来馆查阅摘录有关资料。这样一来,我馆的工作面临了新的任务,经过学习有关文件,全馆同志增强了对编纂新方志的认识,一致认为,编纂地方志和其他工作一样,都是党的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益于当前的四化建设,又造福于子孙后代。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编志的优良传统。做为公共图书馆的工作者,能为编写地方志提供需要的资料,是非常光荣的,同时也是责无旁贷的。因此,我们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为编志来查阅资料的读者腾出了一个三十平方米的大房间。设置了两个大办公桌,安排有14个座位。还为他们安装了电扇,改善了照明设备,并为他们准备了茶水。同时,还在办公室内设置了两个书柜,把经常使用的图书放在里面,方便使用,为了便利他们的咨询,又特别安排了一位熟悉古籍和南阳地方文献的同志为他们提供资料,另外安排一位学识丰富的退休老教师专门提供工具书并解答疑难问题。为了保证地方志编写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在内部做过安排:不管是资料室、外借或阅览室,凡是编志的读者所需要的图书报刊等资料,都要做到优先提供,重点照顾,若有困难,随时提出,以便研究解决。由于我馆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主动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使这些读者非常满意。退休老教师水仲贤激动他说:“我感谢市图书馆的革命友谊和热情支持,这种盛情厚谊,亲如家人。”这活固然过于褒奖,对我们却是一种鞭策的动力。
第二,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做好古籍地方文献资料的征集、宣传、推荐、使用工作。 编志人员在编写过程中,必须参考大量的古籍地方文献资料,而这些资料单靠编辑单位临时去搜集,其数量毕竟极其有限,绝大部分要图书馆来供应。今年,南阳市的编志工作,主要是以资料收集为中心,重点是抓好市志篇目的修订和资料建设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紧紧围绕这个部署来开展工作,使地方文献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地发挥出来。地方文献,一般指反映某地区历史面貌和现时情况的有关图书、报纸、刊物、手抄本等具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它是了解某一地域的“百科全书”。由于战乱、天灾、人事变迁等原因,地方文献损失严重,且分布又零乱。为了占有更多一些材料,以便从庞大而芜杂的资料中进行比较,去伪存真,选择利用,我们曾组织人力进一步做好地方文献和古籍的收藏工作。我们采取普遍宣传和重点征集相结合的办法,同市志编纂委员会联合发出“征集古籍和地方文献启事”,发至驻市有关部门和全区各县图书馆、文化馆、县志编纂委员会,并在广播站广为宣传。同时,还通过召开座谈会、登门拜访、发现线索、派同志们下基层收集。仅几个月时间,征集到地方文献36种,68册,连同原藏的共计96种,354册,为了方便使用,我们编印了《馆藏古籍目录》和《馆藏地方文献目录》,分别送到市志总编室、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古籍地方文献研讨会及市内有关单位,受到了领导和编志人员的好评。
第三,充分发挥古籍和地方文献的作用,为编纂方志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仅举数例如下。
1.为考究南阳古地名提供资料。水仲贤同志是负责编写市志中“历代大事记” 篇章的,他将要对南阳市从古至今的区域沿革来个综述。这样就直接涉及到南阳的古名称问题。他在考证关于“宛”的命名时间时,觉得古文献中资料零乱,隐伏在各种典籍之中,需要追根溯源,广采博证,查阅了《诗经》、《尚书》等大量古籍,又翻阅了《史记》的第一至二十四册。发现其中凡是出现“苑”的地方都注读“宛”音,说明在战国时就有“宛”的名称。他又查阅了《说文》、《说苑》、《尔雅》、《吴越春秋》等书,最后从《路史》中看到“商代武丁封子文于苑城”,从这里得知商代时就有“宛”地的结论,再如南阳当时也称过“序(音谢)城”。可是有的说“序城在唐河”,有的说“序城在信阳”,史定训同志通过阅读《潜夫论》一文,查出独山古时也称序山,当时南阳城建在独山角下,故也称南阳为“序城”。他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写出了《南阳城的修建与演变》一文,并已在省内发表。
2.为编写市志的“人物”篇和“民族宗教”篇提供资料,南阳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时代,出现过不少杰出人物。黎明键同志负责编写清末到现代的四个文化名人张嘉谋、董作斌、郭宝钧、任白涛的生干事迹。可是这些人物的资料极为分散,搜集极为困难,我们给他提供了《民国以来大事记》、《中国近代报刊史》、《报海旧闻》等书,从每本书中一鳞半爪地采集摘抄,加上他原来就收集有张嘉谋的材料,只用半个多月就写出了这四个名人的传略。比原计划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接着,他又接受了写“民族宗教”部分的任务,这又是个棘手的事情。关于南阳的民族问题,一般书籍上寥寥无几难以寻找;宗教问题也难下笔,南阳的宗教派别复杂,又经过畸形发展,难以理出个头绪。经介绍,他在资料室里使用了《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世界宗教研究》丛刊、《河南教会近百年史》、《河南天主堂演变》等书,通过阅读整理了一批重要资料,为撰写这个 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为编写市志的工业史提供资料。南阳在古代的经济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王明襄同志是编写市志工业部分的。他认为南阳古代盛产丝绸,养蚕纺织业极为发达。古书上说南阳城中机行之声不绝。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被封为“博望侯”,而博望这个地方在方城,过去曾属过南阳,这里的“博望侯”跟“丝绸”会不会有什么联系?于是他带着这个疑团多次来馆查阅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等书,希望弄个清楚。虽然他没有弄清这里有无关系,可却意外地了解到南阳古时皮革业、雕刻业很发达,因为南阳出黄牛,独山产玉,蒲山产石。民以此为生。这对他写手工业这一部分颇有帮助。他感慨他说:“图书和市志血肉相连,我来一次就有一次收获”。
4.为考察“宛城遗址”,研究南阳市的历史提供资料。“宛城遗址”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南阳地区考古队的周明敬同志为弄清楚其疑难问题,来馆查阅《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南都赋》及有关方志图书,他从有关记载知道了明代的南阳城的城墙同汉宛城的西南角相重合。他有了这个新发现,就带领十几个同志从南阳城里闸口西边河北岸实地挖掘,经过一个月时间,挖掘出夯层、夯窝瓦片等遗物,经河南省有关单位鉴定,确认为这里就是汉宛城乃至战国时代古城的遗址,为此还在省内发表了学术论文。他颇有启发他说:“图书可以帮助考古,而考古的新发现可以弥补图书上的不足”。这一新发现,我们已经提供给市志编辑室,这对了解南阳的历史很有帮助。
5.为编写南阳的水利史提供资料。南阳地区鸭河灌溉区的李风岚同志为了解溧河在过去的灌溉利用情况,苦于无从下手,于是前来我馆,我们给他介绍查阅《南阳府志》《民国十八年河南水灾勘察报告书》等六、七种有关资料,他做了笔记,对傈河的.灌溉历史和河流变迁得到了大致轮廓的了解:他满意他说:“这对我们编写南阳水利史和对傈河的利用提供了历史根据。”为此。他还向我们赠送了几种水利资料,表示谢意,此事对编纂地方志也有益处。
另外,我们的古籍地方文献的提供服务工作,对外地有关单位的编史修志也给予不少的支持。河南省科学院所编注的《河南通志总录》,曾两次来人查阅了60余种书籍;方城县文化馆来函咨询有关“广阳枣”的地名问题,我们查出可靠证据,给他们去信解答;浙川县志编辑室来人询问宛西自治时浙川“剿匪”的问题;湖北省大冶县保安化工厂关于本厂产品的成份、性能需要了解,我们分别从别延芳的《地方自治》、《宛西自治实行法辑要》(l至4卷)、《南阳日报》等数十种书报上帮助他们查到。满足了他们编志和生产的需要。
我们南阳作为历史名城、豫西南的唯一城市,地方文献数以千计,古籍中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也大有搜索汇集之必要。撰修新方志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对浩繁的地方文献作一番认真地收集、整理和加工。撰修新方志,又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它的内容又必须准确可靠,我馆在搜集、整理、利用这三个方面仅仅做了一点工作,这同编史修志的要求相差很远。我们决心乘十二大的东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古籍和地方文献的作用,为编纂地方志服务,为两个文明的建设贡献力量。
〔出处〕 河南图书馆季刊 19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