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噜呼噜小魔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陈江平的《母亲》阅读题和参考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陈江平的《母亲》阅读题和参考答案,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陈江平的《母亲》阅读题和参考答案
陈江平的《母亲》阅读题和参考答案
母 亲
陈江平
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朴实。她比所有普通人更普通、更平凡、更像一滴雨、一片雪、一粒灰尘,渗进泥土里,飘在空气中,看不见,不会引人注意。人啊,总是容易把眼睛盯在别处,而忽视眼前的、身边的。于是,便容易失去弥足珍贵的。希望我的觉醒不会太晚。
②母亲家姊妹多,所以她没机会读书。正因为母亲没有文化,所以把许多牺牲都当成“理所当然”。有时,“理所当然”得让人心疼,甚至母亲根本就没意识到这是一种“牺牲”。
③我们家除了母亲,谁都出去旅游过。每次全家出游,母亲都会一个人留在家里,有时我随口说:“妈,一起去吧!”母亲就会说:“我不去。我走了猪怎么办?没人看家……去吧!你们快去!”听母亲这么说,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扔下母亲,出去观光。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居然把这当成了习惯。
④夏天,长江发洪水,我们家门外就是长江支流——岷江。由于我们居住在岷江的冲积平原上,四面环水,很容易遭水灾。那几天,天总是阴沉沉的,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电视台每天都在报道新淹没的城市,我们平原上人心惶惶,许多人开始转移贵重物品。我们家也不例外,父亲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几乎都搬到了河对岸幺叔家,并且每晚都带我们去幺叔家过夜。当然,除了母亲。
⑤那天,我们又去了幺叔家。我站在幺叔六楼的阳台上,俯视整个平原,温柔的岷江异常平静的流淌着,很慈祥,就像母亲。突然,天上乌云滚滚,好像天空随时会垮下来,风从四面八方横冲过来,打在雨棚上哗哗地响。父亲说,今晚可能有大雨。远远的,我看着我们家,那河与家之间有几百米距离,现在看去只有几厘米,多么脆弱和不堪一击的几厘米啊!而我母亲此刻就在那里。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很害怕,我怕岷江失去温柔,怕明天起来家会成为一片汪洋,更怕再也看不见母亲。凭什么我们怕死,母亲就该不怕,是我们的命比母亲金贵吗?
⑥我的心怎么也静不下来,像是被吹得急邃旋转的风车。风越来越大,我便越发不安心。我拗着要回去。父亲不可理解的说,天快黑了,也快下雨了,叫我明天和他们一起回去。我不听,硬是冲下了楼,让一屋子的人莫名其妙。
⑦河边的渡船已经下班了,天乌得厉害,风里夹着几滴水珠打在脸上,更像打在心里。我觉得前所未有的冷,冷进骨髓,冷进血液,冷进每一个细胞,以至我的身体像筛糠一样颤抖起来。我慌得厉害,迫不及待地花高价跳上了一艘小船。
⑧过了河,雨已经绵绵不断地打将下来,我抱着头一路飞快朝家中奔去。当我敲响房门时,听见母亲叫了声:“谁啊?”我应道:“是我”。屋里没开灯,只听见拖鞋着地的声音,然后看见母亲掀开窗帘的一角,露出惊疑惶恐的脸,仔细瞧瞧外面,认准确实是我,才慌忙将门打开。这时,我发现门被一跟粗大的木头死死顶着。这一刻,我终于没忍住,眼泪和头发上滴下来的雨水混合在一起。与其说这跟粗大木头顶在门上,还不如说顶在我心里,这一顶就再也无法抹去。我知道,她怕。人最怕的是什么?不是吃,不是穿,不是钱,不是失去生命……是孤独,是无依无靠的恐惧。而这样的孤独与恐惧母亲不知道独自面对了多少次,面对母亲,我充满了内疚与惭愧。
⑨爸爸再叫我一起去幺叔家过夜时,我怎么也不去,叫急了,我就说:“那我妈呢?”只要有母亲在,小屋就会充满温暖、充满祥和,任那雨横风狂我也不怕。有好几次,我听见母亲无比骄傲地对邻居说:“我家江平最心疼我了,这孩子有心哩!”母亲就是这样容易满足。
⑩上了大学,离家更远了,远得母亲连想都不敢想。母亲打电话来说,想我了,想听听我的声音。我问:“爸呢“?母亲说:“你幺叔请客,都去吃饭了。”我鼻子有些发酸,说:“你怎么不去?”母亲理所当然地说:“我走了,没人看家……”母亲察觉出我的异样,尽量使语气显得无所谓:“也没什么好吃的,那些东西我都吃过……”我冲进卫生间,看见镜子里自己泪流满面,索性用脚把卫生间的'门抵住,小声地哭起来。我不想惊动同学,我要独自表达我无限的伤心、委屈,和儿童一样的软弱。
11我心里不住发誓:我一定要让母亲出去旅游,直到她游得再也不想游了为止。我一定要让母亲过上一个幸福的晚年!
1、文中叙述了母亲为家所做的牺牲有哪几件事?并谈谈你对母亲的认为。
2、细读文章,谈谈第⑩段中加点词“异样”指的是什么?
3、细读第⑤段画线句,此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第⑥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并谈谈表达效果。
5、通读全文,请谈谈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6、读完本文后,我们会被“母亲”深深打动,可我们每一个人的母亲难道就不是这样默默奉献,无私地牺牲自我的吗?请你写出母亲“牺牲”的一件小事。
附参考答案:
1、共3件事。(1)母亲为了家不去观光旅游。(2)母亲为了家承受孤独与恐惧不去幺叔家过夜。(3)母亲为了家不去幺叔家吃饭。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内心温柔、慈爱、朴实、善解人意、无私奉献的母亲形象。
2、我鼻子有些发酸。
3、环境描写。形象地写出暴风将至的场景,渲染了母亲身处险境的氛围,衬托出“我”心系母亲的情感,为下文“我”过江返家作铺垫。
4、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我”心系母亲,心神不宁的感情。
5、母亲多次面对孤独与恐惧,而全家人却毫不知情,漠视母亲的奉献,所以我充满歉疚与惭愧。
6、示例:一家人团坐就餐时,不管谁发现缺了什么餐具,总是母亲急忙站起来说:“看我这记性,我这就去拿!”
篇2:母亲陈玉兰阅读答案
母亲陈玉兰阅读答案
母亲与父亲一次面也没有见过,就被姥爷五花大绑押进了父亲的家门。当时年方二八的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俊女,已有了心上人,是同村的“放牛娃”,母亲宁死不同意这门亲事。姥爷是专制的老古板,对于母亲的反抗,实行了“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方式逼母亲就范。也许实属无奈,因父亲答应给姥爷五块大洋,姥爷急着给舅舅娶媳妇。
父亲与母亲实在不般配,母亲高挑的个头,走路时背挺得直直的,如她的人品一样端正。父亲与母亲一个属相,是整整大一轮的那个属相,也就是说长12岁。父亲年龄大些尚可,可身高偏偏与母亲不成比例,比母亲矮半头。父亲与母亲走在一起,像一个小屁孩儿跟在大人身后屁颠屁颠地跑着。
母亲整天挂嘴边的只一句话:“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每当说这句话时,母亲都会用手指着父亲的鼻尖,咬牙切齿地发恨,好像要把父亲撕巴撕巴炖着吃了才解气。这时,父亲并不焦恼,像一只做了错事的小狗,蔫头耷脑龟缩身子,知趣地躲一边面壁反省去了。
母亲这句话在说了两年多的时候,有了第一个孩子,而且是儿子。父亲的欢喜自不必说,一拍屁股转了三圈,咦,我当爹了。当把屁股拍疼了才想起给母亲沏碗红糖水喝。父亲一下给母亲煮了五十个鸡蛋,一个一个给母亲剥了,白嫩光滑颤动着,掰一小块放到嘴边吹吹,送到躺在床上满身疲惫、满脸淌汗的母亲嘴边说:“张嘴,吃吧,补补身子。”
母亲倒高兴不起来,只皱着眉头唉声叹气。因那年“小二黑结婚”演得正浓。母亲的“放牛娃”在她被逼嫁时,一气之下跑出去当了八路军,当上排长的他风风光光回来找母亲。
母亲流着泪端详着自己的儿子,还不到百天,躺在床上,踢蹬着小手小脚,瞅着母亲咧嘴笑得甜甜的。排长摸摸他的下巴,他竟然“咯咯”地笑出声来。母亲明白把儿子抱走会要了父亲的命。把儿子留下,会要了儿子的命。母亲抽泣着对排长说:“我不能用两条人命换我的幸福。”与排长依依惜别。
那晚,母亲与父亲无缘无故大吵大闹,搅得地动天惊,寻死觅活地折腾。父亲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只蹲在炕沿低头抽闷烟。父亲听见母亲翻来覆去就那一句话:“我前世欠你的,老天惩罚我来还你的债,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当然,母亲用手指着父亲鼻尖数落这个动作是少不了的。
母亲嘴里唠叨着这句话,给父亲生了五个孩子,而且一茬儿是儿子。困难时期,父亲拉煤车,即把煤厂的煤块给人送到家里。家里五只虎嗷嗷待哺,靠父亲一个人养活,父亲早早累弯了腰。母亲从来不吃干的只喝稀粥。母亲每天给五只虎两顿饭,山药面、高粱面、荞麦面掺和着改着花样做着吃,逢年过节,才用玉米面改善生活,白面全部给了父亲吃。
母亲养了五只下蛋的老母鸡,每天必定给父亲煮五个鸡蛋。母亲一边给父亲剥鸡蛋皮,一边数落:“吃饱了,身子骨才结实,才有劲儿拉车,一家子人靠你养活呢。唉,我怎么跟了你,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每当这时,父亲就会咧嘴憨笑,仿佛母亲夸他一般。
每年的麦收时节,母亲便趁着夜黑偷偷到城外的农村捡麦穗,回来用碾子碾成白面,给父亲烙白面饼。烙饼卷鸡蛋,是父亲最爱吃的。五个孩子馋得直流哈喇子,吵着向母亲要。可母亲只能让他们享受用白面皮裹了山药面烙的两面饼,鸡蛋也是掺了许多葱花摊成的。
今年春节,母亲感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竟晕倒了。当母亲醒来,发觉自己躺在医院的床上,父亲坐在床边的陪床椅上,正紧张地攥住她的手难过得发抖。
太阳暖暖地正向天边垂落,父亲的脸像涂了油彩映得红润光鲜。母亲这才发现父亲已是九十岁的高龄了,眼睛便湿润起来,轻声问父亲:“你说如果有来生,咱俩还能做夫妻吗?”
父亲愣愣地反应了半天,才展开满脸的核桃纹,神秘笑笑:“不一定喽,如果下辈子我托生个有钱人,就去找你,让你好好地跟我享清福。如果还是这么穷,我就帮你找一个有钱的人家。我呢,就在你家附近,远远的看着你,只要你过得好,我就放心了。”
母亲不解地问:“你在我家附近干什么?” 父亲认真地说:“不干什么,就……就是想当那个排长。”
母亲一下子愣住了,眼前这个男人,明明知道自己心中只依恋着那位排长,却默默爱了自己一生,眼泪如泉涌般汩汩涌出,母亲说:“咱俩来生还做夫妻,好吗?”
母亲第一次让父亲把她紧紧楼在怀里。
1. 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俊女,因父亲的五块大洋,被姥爷五花大绑押进了父亲的家门,反映出母亲的软弱和姥爷的无情。
B. “母亲高挑的个头,走路时背挺得直直的,如她的人品一样端正”一句正面描写母亲的出众,为后文写母亲心中委屈进而反抗做了铺垫。
C. 排长回来找母亲,母亲本可以一走了之,但为了丈夫、为了儿子,最终决定留下,隐忍度日,这显示出母亲的伟大。
D. 小说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如“牛不喝水强按头”“五个孩子馋得直流哈喇子”等,与人物身份相符,也反映出当时的农村落后的面貌。
E. 文章的结尾处通过母亲的心理“明明知道自己心中只依恋着那位排长,却默默爱了自己一生”,突出父亲高大形象的同时,也道出了父亲心中多年的委屈。
2. 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小说三次写母亲说“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母亲每次说这句话的心情都有所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 BE
2. ①温和,质朴;母亲发脾气时他并不焦恼,自己当爹,高兴得拍屁股;
②勤劳、有责任感;全家靠父亲一个人养活,他辛勤工作,早早累弯了腰;
③爱得无怨无悔;默默地爱了不爱自己的人一生。
3. ①第一次,母亲说“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这句话时,用“手指着父亲的鼻尖,咬牙切齿地发狠”,这时母亲对父亲是真的恨(怨)
②第二次,母亲说“我前世欠你的,老天惩罚我来还你的债,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说明母亲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体现的是母亲内心的无奈;
③第三次,母亲说“唉,我怎么跟了你,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虽有叹息,但不再有指着父亲鼻尖的动作,表明母亲已经开始接受认可父亲。
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语文中视角是什么意思
语文中是视角是以第几人称来写东西、描述事情的。角度是指从不同的地方分析课文和文章,使课文和文章有多个意义和理解程度。视角:视线与显示器等的垂直方向所成的角度,观察物体时,从物体两端(上、下或左、右)引出的光线在人眼光心处所成的夹角。
什么是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是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并无固定视角,像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洞察一切。简言之即叙述者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所知。
叙述视角是什么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篇3:《母亲》阅读答案陈源
《母亲》阅读答案陈源
母亲
陈源
母亲的两只手,一只属于
风箱 一只属于锄镰
母亲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在锅灶与田野之间
将生活调和得有滋有味
母亲不知道汨罗江的诗魂
也不知道有个断臂的女神
母亲却懂得要养活台儿庄的儿女
就像种植庄稼仔细而平凡
那个冬天大雪渐渐爬上母亲的头顶
并用消瘦下去的养分滋养我
不断生长的枝柯
这个冬天我格外思念母亲
想起母亲收获庄稼 一定同分娩一样沉重
一世的情缘 不能愧对父老乡亲 不能
愧对母亲手搭凉棚的期盼
阅读思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只手属于风箱”言母亲做饭操劳家务,“一只手属于锄镰”言母亲勤于农事,两只手概括出母亲的一生。
B.“不知道汨罗江的诗魂/也不知道有个断臂的女神”,是说母亲不浪漫也不开放。
C.“大雪渐渐爬上母亲的头顶/并用消瘦下去的养分滋养我/不断生长的枝柯”,这几句诗是说,母亲用自己的心血哺育着儿子,犹如大山养育着成长中的树木。
D.“手搭凉棚”是远望,是期盼,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在手搭的凉棚下那双眯着的期盼的眼睛。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中成功运用了细节意象,表现母亲勤劳的.一生以及对儿女的爱;同时,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和爱也含蓄而深沉地表现出来。
B.“大雪渐渐爬上母亲的头顶”是特写镜头,从修辞的角度讲是借喻,“大雪”的本体是母亲满头的白发。
C.“大雪渐渐爬上母亲的头顶”这个意象还联系着树的意象,“并用消瘦下去的养分滋养我/不断生长的枝柯”,母亲像一座披雪的山,山上有年轻的树。这可以说是“象中有象”。
D.“这个冬天我格外思念母亲”是写我对母亲的思念,“母亲手搭凉棚的期盼”是写母盼儿归,时间的转换,使全篇诗旨得到了更丰富、更细腻的展现。
篇4:母亲阅读题及答案
母亲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美丽的谎言
杨建国
东礁岛上,只有一名老兵和一名新兵。
岛上只有一座航标灯,老兵和新兵日复日、夜复夜地与航标灯为伴,除了守灯,白天只有听单调的海涛声,夜晚只能数满天的星斗。
老兵说,竖耳听涛,睁眼看星,多有诗意。
新兵听涛看星,觉得枯燥无味,百无聊赖。
老兵闲暇之时提笔写涛声、写星斗、写彩云、写海鸥、写轮船、写战舰,新兵觉得挺好玩的,也跟着拿起了笔。
三个月后,老兵的一首小诗《望夜空》在当地的《东礁文艺》上发表了。老兵欣喜若狂,新兵羡慕不已。
老兵的小诗后面署有“责任编辑兰兰”。新兵好奇地问兰兰是男还是女。
老兵说,当然是女的。
新兵脸一红,嗫嚅着问,漂亮吗?
老兵说,一定漂亮。
一个星期后,老兵亲自去了趟《东礁文艺》编辑部。回来时,老兵兴奋地对新兵说,见到了兰兰,兰兰也收到了你的诗稿,兰兰还称赞你的诗写得有激情。
新兵的脸红着问,兰兰一定很漂亮,是吗?
老兵爽快答道:当然。
从此新兵感到,彩云绚丽多彩,涛声悦耳动听。新兵盼望满两年兵龄,可以一个月上一次岸,那时就到编辑部去看看兰兰——那一定是个扎着两条羊角辫子,长着白白净净的瓜子脸的俏姑娘。
一天夜里,黑黝黝的天空中霹雳轰鸣,狂风如游龙般乱窜,倾盆大雨直泻东礁岛,整个世界如同染了墨般的漆黑。隐约闪烁的只有那座不知耸立了多少年的航标灯。
新兵被炸雷惊起了床,连唤了几声老兵,不见老兵回应。新兵抓起了手电筒,连雨衣也来不及披就投入了雨幕中,奔向航标灯。
借着时隐时现的闪电,新兵发现了航标灯下斜倚着一个人,跑近了才发现是老兵。
老兵没穿雨衣,全身是泥浆,双眼紧闭,脸色苍白,额头上的血水混着雨水直往脸颊下淌。老兵的脚底下是一大摊稀稀的血水,血水向四周漫开,向泥泞渗透,注入了黑色的土地里。
老兵双手紧紧地抓住了一条从机房延伸到航标灯座的电线的另一端。航标灯没有熄,老兵却没有醒过来,新兵如雕塑般呆立在雨中……
东礁岛上多了一座新坟,新坟倚着航标灯。
几个月后,东礁岛上又来了一名新兵。原来的新兵变成了老兵。老兵可以上岸了,他迫不及待地走进了《东礁文艺》编辑部,指名道姓要找名叫兰兰的姑娘。一个年近花甲、老态龙钟的老头操着沙哑的嗓门说,我就是兰兰。
老兵使劲地摇着头,死也不相信他就是兰兰。直到编辑部主任拍着胸口,以人格担保说眼前这个老头就是兰兰时,老兵恍如梦醒般点点头,似自言自语地说,是兰兰,是兰兰。
东礁岛上依旧住着一老一新两个兵。
老兵继续写诗,写涛声、写海鸥、写战舰,还写以前的老兵。
新兵觉得挺好玩的,也跟着写。
有一天,老兵的诗在《东礁文艺》上发表了。小诗的下面依旧署着“责任编辑兰兰”。
新兵好奇地问老兵,兰兰是男的还是女的?
老兵说,当然是女的。
新兵脸一红,嗫嚅着问,漂亮吗?
老兵双眼深沉地注视着大海,注视着航标灯,注视着航标旁的新坟,说,是的,很漂亮……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塑造了老兵和新兵两个典型形象,歌颂老兵舍己为人、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对于新兵一则批评他缺少生活的情趣,二则赞赏他的快速成长。
B.小说开始,面对单调的生活环境,老兵和新兵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老兵任劳任怨,热爱生活,乐于奉献;新兵则害怕困难,缺少边防战士的责任感。
C.这篇小说非常注重人物的神态描写。精到的神态描写往往意味深长,给人以深思,并将读者带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结尾对老兵的“注视”的神态描写就很有意蕴。
D.这篇小说用“老兵”、“新兵”这种代表一类人的名称来称呼人物,使小说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在祖国的边防有无数这样默默无闻的哨兵,他们一辈辈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E.编辑兰兰竟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名字和真人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美丽的谎言”的中心内容,作者这样构思为小说增添了一份喜剧气息。
(2)简析作者塑造的第一个老兵的形象是怎样的.?结合具体事迹简要分析。
(3)阅读全文,分条简述小说以“美丽的谎言”为题的好处。
(4)小说第二部分几乎是第一部分的翻版,这样构思是否有重复单调之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CD
(2)他是一位在祖国边防礁岛上的守卫者形象。他热爱生活,表现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利用闲暇之际写诗;他善良淳朴,表现在制造美丽的谎言;他有责任感、勇于献身,表现在暴风雨中修灯。
(3)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情节由两个谎言组成,“谎言”是小说的中心内容;小说中老兵和新兵所说的谎言都是善意的,以此为题可以强化小说主题。
(4)不是简单重复。从人物塑造上看,新兵正是在老兵的言传身教下成长为合格的战士,在第二部分他继承了老兵的优秀品质,作者将他写成了老兵的化身。从表现主题看,没有第二部分,小说只是赞扬老兵。有了第二部分,小说就显得意味深长,第一个新兵在老兵影响下成长起来了,第二个新兵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第三个、第四个……这正是一代代边防战士成长的历程。老兵虽去,精神永存,影响永在,这样主题就扩大了,也升华了。
篇5:母亲阅读题答案参考
母亲
莫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1、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2分)
2、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2分)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3、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2分)
4、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40字)(2分)
5、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2分)(可从内容上、主旨上、人物形象上等方面任选一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1、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2、1)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2)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3、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4、内容要围绕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展开;语言要口语化,且符合人物身份。
5、参考实例: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2)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4)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答出一项即可)
篇6:呵母亲阅读题答案
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篇7:呵母亲阅读题答案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篇8:呵母亲阅读题答案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1.这首诗的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作用?
2.诗人为什么说原来“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而现在“戴着荆冠”却“不敢呻吟”?
3.诗人为什么用“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比喻自己对母亲的怀念,这样写有什么深意?
答案
1.示例:第一节诗描写了梦境中母亲给“我”理鬓发、“我”紧牵母亲衣襟的情景,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示例:因为“我”现在失去了母亲的庇护,孤单无依,没有人疼爱“我”,同情“我”,保护“我”。
3.示例:诗人对母亲的怀念是“甜柔深谧”的,是持久而永恒的,这种爱和怀念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而每当想起母亲时,心中就会有一种难言的敬爱、依恋和惋伤之情。
篇9:呵母亲阅读题答案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篇10:呵母亲阅读题答案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