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nwa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吕氏春秋节选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吕氏春秋节选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供大家阅读。

吕氏春秋节选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篇1:吕氏春秋节选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吕氏春秋节选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怠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选自《吕氏春秋》)

1. 解释下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而目犹不可信( ) ②知人固不易也( )

2.给文章画线句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是( )(2分)

A. 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B.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C.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D.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3.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4.读完本文之后,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2分) 尚且 ② 本来

2.(2分) B

3.(3分) 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勤劳、节俭、诚实而又虔诚的人。

4.(3分) 改卷提示:能围绕眼前未必为真实,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作深入的了解回答,言之成理即可,未能联系自身实际扣1分。)

篇2: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吕氏春秋-权勋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吕氏春秋-权勋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①。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③,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④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⑤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⑥亦薄长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虞、虢(ɡuó):周代国名。②垂棘、屈产:古地名,在今山西,分别以产玉石和马著名。③庭实:把贡献、赠送的东西陈列在庭中。④滥:贪求。⑤辅:车子两旁夹车的木。⑥马齿:马的年龄。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荀 息 操 璧 牵 马 而 报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而求假道焉( ) (2)不可许也( )

(3)夫虢之不亡也,恃虞( )(4)荀息伐虢,克之(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译文 :

小题4: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1分)

小题5:选文中的宫之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同为谋臣,善于进谏。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二人进谏技巧的相同之处。(5分)

【链接】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参考答案:

小题1:(共2分)荀息/操璧牵马/而报

小题2:(共4分)(1)借(2)答应(3)灭亡(4)战胜

小题3:(共3分)车依靠两旁夹车的木(才能前行),两旁夹车的木也依靠车(才有存在的意义),虞和虢两国的形势就是这样。(“依”“是”以及判断句式各1分)

小题4:(共1分)唇亡齿寒

小题5:(共5分)二人都运用设喻的`方法,委婉地进谏(1分)。宫之奇将虞与虢的关系比作车与辅的关系,告诉虞公两国相互依存的重要性(2分);邹忌以事设喻,以妻、妾、客“私臣”“畏臣”“有求于臣”叙述了他们蒙蔽自己的原因,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2分)。(意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可先根据语境,把句子翻译一下,分析句子有几层意思,哪地方应该停顿,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

小题2:

试题分析:这四个字词都是古今异义的,不可用现代义去望文见义,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古文知识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字词的含义。

小题3:

试题分析:“依”:依靠;“辅”:指两旁夹车的木,辅亦依车,“虞”“虢”:国名;“势”:形势,“是”:这样;也:表示判断,……是……。

小题4: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段,找到“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此句即可回答。“唇亡齿寒”,比喻两事物相依相存,一损俱损。文章中把“虞”“虢”两国比成“唇”与“齿”。

小题5:

试题分析: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即可分析作答,“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妻、妾、客“私臣”“畏臣”“有求于臣”设喻说理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前者以物相喻,后者以事想喻。

篇3: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时云长在侧,孔明全然不睬。云长忍耐不住,乃高声曰:关某自随兄长征战,许多年

来,未尝落后。今日逢大敌,军师却不委用,此是何意?孔明笑曰:云长勿怪!某本欲

烦足下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怎奈有些违碍,不敢教去。云长曰:有何违碍?愿即见

谕。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当有以报之。今日操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令

足下去时,必然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云长曰:军师好心多!当日曹操果是重待

某,某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过他了。今日撞见,岂肯放过!孔明曰:倘

若放了时,却如何?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

军令状。云长曰:若曹操不从那条路上来,如何?孔明曰:我亦与你军令状。云长

大喜。孔明曰:云长可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云

长曰:曹操望见烟,知有埋伏,如何肯来?孔明笑曰: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

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他见烟起,将谓虚张声势,必然投这条路来。将军休得容

情。云长领了将令,引关平、周仓并五百校刀手,投华容道埋伏去了。

小题1:选文出自古典名著《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______________。(1分)

小题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小题3:从这段选文中可以看出孔明什么性格特征,请再写出一场与之相关的著名战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三国演义,罗贯中。(每空0.5分)

小题1: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小题1: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知人善用(1分)八阵图围困陆逊;七擒孟获;安居平五路等任意一战(1分)

要求学生对课后推荐的名著加以识记,尤其是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篇4: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沈起,字兴宗,明州鄞人。进士高第,调滁州判官。闻父病,委官归侍,以丧免,有司劾其擅去。终丧,荐书应格当迁用,帝谓辅臣日:观过知仁,今由父疾而致罪,何以厚风教而劝天下之为人子者?乃特迁之,知海门县。

县负海地卑,间岁海潮至,冒民田舍,民徙以避,弃其业。起为筑堤百里,引江水灌溉其中,田益辟,民相率以归,至立祠以报。御史中丞包拯举为监察御史。吏部格,选吏以赃私絓①法,无轻重终身不迁。起论其情可矜者,可限年叙用,遂著为令。立县令考课法,设河渠司领诸道水政,乞采汉故事,择卿大夫子弟入宿卫,选贤良文学高第给事宫省,勿专任宦官,宗室袒免亲令补外官,复府兵,汰冗卒,书数十上。

京东岁饥盗起,除提点刑狱。至,则开首赎法携其伍,盗内自睽疑,转相束缚唯恐后。改开封府判官,为湖南转运使。凡舟楫、竹箭之材,多出所部,取于民无制,史挟为奸。起会其当用,自与商人贸易, 所省什六七。

熙宁三年,韩绛使陕西,加起陕西都转运使。庆州军变,将寇长安,起率兵讨平之。会韩绛城绥州不利,起亦罢知江宁府。入知吏部流内铨。奉使契丹,至王庭,其位著乃与夏使等,起日:彼陪臣尔,不当与王人齿。辞不就列,遂升东朝使者,自是为定制。

自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王韶以熙河进,章悼、熊本亦因此求奋。起言:南炙小丑,无不可取之理。乃以起守桂经略之,遂一意事攻讨。妄言密受旨,擅令疆吏入溪洞,点集土丁为保伍,授以陈图,使岁时肄习。故时交人与州县贸易,悉禁止之。于是交址益贰,大集兵丁谋入寇。苏缄知邕州,以书抵起,请止保甲,通互市,起不听,劾缄沮议。于是交人疑惧,率众犯境,边陷廉、白、钦、邕四州,死者数十万人。事闻,贬起团练使,安置郢州,徙越,又徙秀而卒。 (节选自《宋史》)

注:①絓:guà,阻碍,绊住。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父病,委官归侍 委:托付,委托。

B.问岁海潮至,冒民田舍 冒:覆盖,遮盖。

C.起论其情可矜者 矜:怜悯,同情。

D.不当与王人齿 齿:并列,同列。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民徙以避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①起为筑堤百里 ②为之踌躇满志

C.①凡舟楫、竹箭之材 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①其位著乃与夏使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说明沈起有理政才能的一组是

①闻父病,委官归侍 ,以丧免,有司劾其擅去[

②起为筑堤百里,引江水灌溉其中,田益辟

③吏部格,选吏以赃私缝法,无轻重终身不迁

④则开首赎法携其伍,盗内自睽疑,转相束缚唯恐后

⑤起会其当用,自与商人贸易,所省什六七

⑥苏缄知邕州,以书抵起,请止保甲,通互市,起不听,劾缄沮议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1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起任滁州判官时,因为父亲有病回家侍奉,有关部门弹劾他擅离职守,后来得到皇帝的谅解。

B.沈起任监察御史期间,多次上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都得到认可并被写进法令条文,表现出很高的理政才能。

C.沈起奉命出使契丹,为了维护宋朝的.大国尊严而拒理力争,最终使得契丹提高了宋使者的地位。

D.沈起镇守桂州期间,一门心思从事征伐;从其假传旨意以及禁止与交人的边境贸易等方面来看,他有独断专行、一意孤行的性格特点。

吕氏春秋节选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10分)

(1)今由父疾而致罪,何以厚风教而劝天下之为人子者?(4分)

(2)田益辟,民相率以归,至立祠以报。 (3分)

(3)会韩绛城绥州不利,起亦罢知江宁府。 (3分)

参考答案:

9.A(委:舍弃,抛弃。)

10.D(都是副词,竟。A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修饰。B①介词,替、给;②介词,因。C①代词,这些、这类;②动词,的。)

11.B

12. B(都受到认可并被写进法令条文说法错误。)

13.(1 0分)

(1)(4分)如果因为父亲生病而获罪,凭什么使风俗教化淳厚而劝勉天下作儿子的呢?(今何以厚劝的翻译各1分。)

(2)(3分)田地开垦增多,百姓一个接一个地回来了,竟至建立祠堂来报答他。(每句1分。)

(3)(3分)正值韩绛在绥州修筑城墙不顺利,沈起也被罢免现职而任江宁知府。(会、城、罢的翻译各1分。)

篇5:语文文言文《猩猩》阅读试题和答案

语文文言文《猩猩》阅读试题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设以醴尊。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遂大爵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

(节选自明﹒刘元卿《醒世恒言》)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陈之饮器 陈:

(2)盍少尝之 盍: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

3、“其后来者亦然”中的“然”指代什么内容?(2分)

4、请结合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猩猩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2分)(1)放置(或陈放、安放)(2)为什么不(1个1分)

2.(2分)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一处0.5分)

3.(2分)指饮醉酒被活捉的下场。

4.(4分)猩猩聪明,能够识破人家的引诱;可猩猩贪心,最终受不了引诱而喝醉酒被活捉。

参考译文:

猩猩是一种喜欢喝酒的野兽。山脚下的人摆下装满甜酒的酒壶,旁边放着大大小小的酒杯。同时还编了许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放在道路旁边。猩猩一看,就知道这都是引诱自己上当的,它们还知道设这些圈套的人的姓名和他们的父母祖先,便一一指名骂起来。可是骂完以后,有的.猩猩就对同伴说:“为什么不去稍微尝它一点呢?不过要小心,千万不要多喝了!”于是就一同拿起小杯来喝。喝完了,还一边骂着一边把酒杯扔掉。可是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比较大的酒杯来喝。喝完了,又骂着把酒杯扔掉。这样重复多次,喝得嘴唇边甜蜜蜜的,再也克制不住了,就干脆拿起最大的酒杯大喝起来,根本忘了会喝醉的事。喝醉以后,便在一起挤眉弄眼地嬉笑,还把草鞋拿来穿上。这时候山脚下的人就出来追捕它们,结果互相践踏,乱作一团,一个个都被捉住。那些后来的猩猩也是同样的下场。

篇6: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桃花源记(附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桃花源记(附答案)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6.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8.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9.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参考答案

6.(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7.(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8、祖先躲避战乱 隋炀帝失天下(大意对即可。第二空只答隋炀帝不得分。每空1分,共2分)

(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大意对即可。(1)题每个分句1分,

(2)题前两个分句1分,后一个分句1分,每小题2分,共4分)

9.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观点1分,结合古代作品1分,语言表达1分,共3分)

篇7: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和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和答案

杨行密,庐州人,少孤贫,有膂力,日行三百里。唐中和之乱,天子幸蜀,郡将遣行密徒步奏事,如期而复。光启初,秦宗权扰淮右,频寇庐、寿,郡将募能致战擒贼者,计级赏之,行密以胆力应募,往必有获,得补为队长。行密乃自募百余人,皆璟勇无行者,杀都将,自权州兵,郡将即以符印付之而去,朝廷因正授行密庐州刺史。

文德元年正月,孙儒杀秦彦、毕师铎于高邮,引军袭广陵,下之,儒自称节度使,行密收其众归于庐江。十一月,梁祖遣大将庞师古自颍上渡淮,讨孙儒之乱,师古引兵深入淮甸,不利,还。龙纪元年,孙儒出攻宣州,行密乘虚袭据扬州,北通时溥,孙儒引兵复攻行密。大顺元年,行密危蹙,率众夜遁,出据宣州,儒复入扬州。二年,乃蒐练兵甲以攻行密,属江、淮疾疫,师人多死,儒亦卧病,为部下所执,送于行密,杀之。行密自宣城长驱入于广陵,尽得孙儒之众。自光启末,高骈失守之后,行密与毕师铎、秦彦、孙儒递相窥图,六七年中,兵革竞起,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圜幅数百里,人烟断绝。行密既并孙儒,乃招合遗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便之,蒐兵练将,以图霸道。所得孙儒之众,皆淮南之骁果也,选五千人豢养于府第,厚其衣食,驱之既战,靡不争先。甲胄皆以黑绘饰之,命曰“黑云都”。

乾宁四年,梁祖平兗、郓,硃瑾及沙陀将李承嗣、史俨等皆奔淮南,行密待之优厚,任以为将,瑾与承嗣皆位至方伯。是岁,行密纵兵侵掠邻部,两浙钱缪、江西钟传、鄂州杜洪皆遣使求救于梁。梁祖遣硃友恭率部骑万人渡江,取便讨伐。行密先令都将翟章据黄州,及梁师至,即弃郡南渡,固守武昌寨,行密遣将马珣以精兵五千助之,友恭与杜洪大破其众,遂拔武昌寨,擒翟章并淮军三千余人,获马五百匹,淮人大恐。八月,梁祖遣葛从周领步骑万人自霍丘渡淮,遣庞师古率大军营于清口。淮人决堰纵水,流潦大至。又令硃瑾率劲兵以袭汴军,汴军大败,师古死之。葛从周闻师古之败,自濠梁班师,至淠河,为淮人所乘,诸军仅得北归。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密乃自募百余人/皆璟勇/无行者杀都将/自权州兵郡将/即以符印付之/而去朝廷/因正授行密庐州刺史

B.行密乃自募百余人/皆璟勇无行者/杀都将/自权州兵/郡将即以符印付之而去/朝廷因正授行密庐州刺史/

C.行密乃自募/百余人皆璟勇/无行者杀都将/自权州兵郡将/即以符印付之/而去朝廷/因正授行密庐州刺史

D.行密乃自募/百余人皆璟勇无行者/杀都将/自权州兵/郡将即以符印付之而去/朝廷因正授行密庐州刺史

【答案】B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中有“鳏寡孤独”之说。其中年老的男人没有妻子的叫“鳏”,年老的女人没有丈夫的叫“寡”,年老而没有子女的叫“独”,幼年死去父亲的叫“孤”。《孟子》称这四种人为“穷民”:“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B.我国古代通常使用三种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纪年。帝号纪年法:指春秋至西汉初年采用的以帝王或诸侯的谥号及在位的年次纪年方法。年号纪年法:指帝王在位时用以纪年的名号而依次纪年的方法。文中的“光启”“文德”“龙纪”等就属于其中的“帝号纪年法”。

C.古代表示官职任免的词语很多,其中“授”“除”“辟”等表示授予官职;“徙”“转”等表示官职的调动;“擢”“拔”则有升迁之意;而“领”“署”则是兼职代理的意思。

D.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礼记·王制》中说:“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

【答案】B

6.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行密从小力气很大,一天可走三百里路,郡将交给的报信任务,他都能徒步如期完成,后来因和敌人交战总能有所收获而升为队长。

B.孙儒攻克广陵后,杨行密收集部下回到了庐江,后来他趁孙儒攻打宣州时趁机攻占了扬州,但又被孙儒击败,被迫撤出扬州,后因江淮发生瘟疫,孙儒因病被部下捉住送给了他并被杀,杨行密才得以最终进据广陵

C.杨行密爱惜人才,善待降将。硃瑾和沙陀将领李承嗣、史俨等人投奔淮南,杨行密厚待他们并任他们为将领,硃瑾和李承嗣都居官位直到成为一方之霸。

D.杨行密善于用兵,大败梁军。在梁军到来时,杨行密先主动放弃黄州郡,又故意败于武昌寨,等到梁太祖增兵攻淮时,他决堰水淹敌军,又令硃瑾率劲兵袭击汴军,最终大败敌军。

【答案】D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光启末,高骈失守之后,行密与毕师铎、秦彦、孙儒递相窥图,六七年中,兵革竞起。

(2)选五千人豢养于府第,厚其衣食,驱之既战,靡不争先。

【答案】(1)自光启末年起,高骈失去权柄后,杨行密与毕师铎、秦彦、孙儒一个接一个想夺得权柄,六七年间,兵戈争逐。

(2)挑选五千人豢养在官府里,供以优厚的衣服食物,调遣他们走上战场,无不奋勇争先。

【参考译文】杨行密,庐州人。小时死了父亲,家庭贫困。有体力,一天可走三百里路。唐朝中和年间**,天子驾幸蜀地,庐州郡将派杨行密徒步到蜀地报告事情,按期返回。光启初年,秦宗权扰乱淮北,频频进犯庐州、寿州,郡将招募能参战擒获贼兵的.人,按擒获敌人数目多少予以奖赏,杨行密凭胆识勇力应募,与敌接战必有收获,得以补升为队长。杨行密就自行招募一百多人,都是凶勇而无品行的人,杀死庐州都将,自己临时掌领州兵,郡将便将符节印玺交给杨行密就走了,朝廷因此正式授杨行密为庐州刺史。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正月,孙儒在高邮杀死秦彦、毕师铎,领兵袭击并攻下了广陵,孙儒自称为节度使,杨行密收集他的部下到庐江。十一月,梁太祖派大将庞师古从颍上渡过淮河,攻讨孙儒的**,庞师古引兵深入淮甸,不利,返回。龙纪元年(889),孙儒出兵攻打宣州,杨行密乘虚袭击占领扬州,向北与时溥联合,孙儒领兵又攻杨行密。大顺元年(890),杨行密危急,带着部下连夜逃走,据守宣州,孙儒再次入据扬州。二年,便收集训练兵马准备攻打杨行密,碰上江、淮一带流行病疫,士兵病死很多,孙儒也病倒了,被部下抓起来,送给杨行密,杀了他。杨行密从宣城长驱直入广陵,全部占有了孙儒的部众。自光启末年起,高骈失去权柄后,杨行密与毕师铎、秦彦、孙儒一个接一个想夺得权柄,六七年间,兵戈争逐,八州之内,踏为荒芜草地,方圆数百里,人烟断绝。杨行密兼并孙儒后,就招集流亡百姓,让他们休养生息,政治宽松简易,老百姓感到舒适,杨行密收集兵马操练将士,以图谋霸业。所得到的孙儒部众,都是淮西的骁勇善战之士,挑选五千人豢养在官府里,供以优厚的衣服食物,调遣他们走上战场,无不奋勇争先。穿的甲胄都用黑缯布装饰着,命名叫“黑云都”。

乾宁四年(897),梁太祖平定兖州、郓州,朱瑾以及沙陀将领李承嗣、史俨等人都投奔淮南,杨行密对待他们甚为优厚,任用做将领,朱瑾与李承嗣都居官位直到成为一方之霸。这年,杨行密纵兵侵掠邻近地区,两浙的钱..、江西的钟传、鄂州的杜洪都派使者向梁求救。梁太祖派朱友恭率领步兵骑兵一万人渡过长江,伺机讨伐。杨行密先令都将瞿章据守黄州,当梁军到来时,就放弃郡城南退过江,固守武昌寨。杨行密派将领马王旬率领五千精兵援助他,朱友恭与杜洪大破他们的部队,于是占领武昌寨,俘获瞿章和淮南吴国士兵三千多人,获得战马五百匹,淮南贼寇大为惊恐。八月,梁太祖派葛从周率领步兵骑兵一万人从霍丘渡过淮河,派庞师古率领大军在清口扎营。淮南人挖开堤堰放水,流水奔涌而至。杨行密又令朱瑾率领精兵袭击梁军,梁军大败,庞师古战死。葛从周听到庞师古失败,便从濠梁回师,到淠河,又被淮南人追击,各军仅仅得以北归。

篇8:《吕氏春秋尊师》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吕氏春秋尊师》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吕氏春秋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1】,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2】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3】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尊师》)

注释:【1】子张、颜涿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古人名。【2】驵(zǎng),市场经纪人。【3】齿:排列。

9.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一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2分)

A.清心败火 B.身败名裂 C.功败垂成 D.枯枝败叶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而使其耳可以闻 B. 学于孔子

其孰能讥之乎 而耻学于师

C. 说义必称师以论道 D. 贤主弗内之于朝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学,其闻不若聋

(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

B.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

C.为人臣弗令而忠矣

作臣子的不用命令(他)忠诚了

D.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12.请把第二三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2分)

②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3分)

13.按要求回答下面各题。(5分)

①用(/)为下列文字断句。(3分)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②用两个恰当的熟语(包括成语)描述文中孔子给你的印象。(2分)

14.本文首段即举出无论地位还是智慧均高出普通人的先贤从师学习的例子,以此说明从师的必要性。韩愈在《师说》中也写了类似的内容:“ , , ”。(3分)

15.“师法”,指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技艺。下面【甲】【乙】两则材料中的人物因对待“师法”态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仕途经历。请结合选文第四段或韩愈《师说》中的观点(如“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谈谈你对这两则材料的看法。(6分)

【甲】诸儒荐(张)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

(选自《汉书·匡张孔马传》)

【乙】(孟)喜举孝廉为郎,为丞相掾。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

(选自《汉书·儒林传》)

【考点】人物传记

【试题解析】

9、“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意为“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败”使动用法,“使……受到伤害”。“身败名裂”意为是指一个人做错了事情而出现了丑闻,从而让自己名誉受到伤害。两个词中“败”的意思一致。

10、B“于”意为“向”。A 他的、难道, C 来,用 ,D 代词;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为人臣弗令而忠矣”意为“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

12、文言文句翻译首先确定得分点,采分点一般为实词、重点虚词,句式。实词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句式包括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同时注意上下文,强调关注语境,在基本明确大意的前提下,正确运用方法翻译。

(1)(得分点:“达” 1分,“达天性也”判断句)

(2)(得分点“此得之于学也”,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礼”)

13.①原文标点为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 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文言断句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标志词进行判断,如本句中:“哉”一般用在句尾,关注人名,关注主要动词,然后再根据句意判断即可选出答案。

②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后代将用什么话称道您呢?”说:我哪里值得称道呢?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勤于教诲而不疲倦,大概仅此而已!,据此,孔子给人的印象可概括为:谦谦君子、好学不厌、诲人不倦等

14、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亦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意思是: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这句话的意思和题干中意思一致。

15、分析两则材料的时候,首先明确肯定的是,两个人都很有才华,都受到了认可,只是两个人的授课方式有所不同,张禹遵从老师的授课方式,孟喜有所改变,关键点在与皇帝和太子的看法,联系韩愈《师说》的一些观点,得出自己的看法。

【文言文参考译文】:

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文种为师。圣人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如今,(人们)地位的尊贵没有达到帝王,才智没有达到圣人,却想不尊奉老师,(那)通过什么能达到(帝王圣人的境界)呢?这就是五帝废绝、三代灭绝的原因。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人眼睛能看见还不如眼瞎(看不见);使人的嘴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人嘴能说话还不如口里有病说不出话;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人心能认知还不如狂乱(无知)。因此凡是学习,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叫作善于学习。

子张是鲁国的鄙俗小人,颜涿聚是梁父山上的大盗,(他们)向孔子学习。段干木是晋国的市场经纪人,向子夏学习。高何、县子石,是齐国的凶恶残暴的人,在乡里受指责,向墨子学习。索卢参是东方闻名的狡猾之人,向禽滑黎学习。这六个人,是(该受到)刑罚、处死、侮辱的人。如今,(他们)不仅免于受到刑罚、处死、侮辱,(还)从此成为天下知名的人,终其天年,王公大人跟随他们并礼待他们,这些(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啊。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听从(老师的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称这种行为为“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称这种行为为“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在朝廷上不会接纳他们,君子不会和(他们)交往为友。

因此,教育,是大义;学习,是大智慧。大义没有比使他人获得利益(更)大的,使人获得利益没有什么能比教育(更)大的。大智慧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修养身心没有比学习(更)大的。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作儿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拥有最有利形势的人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用什么称赞您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赞呢?(如果)不停止(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喜好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大概只是这些吧!”天子进入太学祭祀先代圣人,与曾经当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当作臣子看待,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篇9:吕氏春秋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吕氏春秋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宁越,中牟①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②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③,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中牟:地名。②矢:射出的箭。③舍:古代度量单位,三十里为一舍。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苦耕稼之劳 苦:_____________

(2)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 达: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看,宁越身上有哪些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以……为苦

(2)显达

2.(1)怎样做才能够免除这种辛苦呢?

(2)(学了)十五年,周威公拜他做了老师。

3.对比,通过对比突出坚持不懈的`意义。

4.①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②勤奋刻苦(或认准目标,坚持不懈)

5.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我们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意对即可)

篇10:《吕氏春秋·异宝》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吕氏春秋·异宝》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

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阂间伐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共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 B.②④⑥

C. ②③⑤ D.①③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肯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壁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答案:

8.A 9.C 10.D

篇11:《吕氏春秋节选》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吕氏春秋(节选)》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魏文侯燕①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②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③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燕:通“宴”,宴请。②次及:依次轮到。③毕:竭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皆令诸大夫论己( ) (2)文侯不说( )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小题3: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为 和 两个字。(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请具体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这句话对于塑造任座或翟黄形象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评定(2分) (2)同“悦”,喜欢,高兴(2分)

小题1:C(3分)

小题1:忠;直(2分)

小题1:(说明:这句话主要写群臣谄媚之态,用以反衬任座和翟黄两人。)

①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阿谀奉承来反衬出任座的耿直。

②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只知阿谀奉承反衬出翟黄巧借赞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机智。(3分,写到反衬或对比1分,概括出任座或翟黄的形象1分,概括出群臣形象1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不以、是以、肖”等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1:能围绕着“反衬”这种手法来理解,能具体概括概括出群臣形象和任座或翟黄的形象,表述正确即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