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川酷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人的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人的散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人的散文

篇1: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人的散文

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人的散文

我与作家冯积岐老师是夏天在县文学创作学会举办的“卷阿风”诗会上相识的。那天,冯老师为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做了一场精彩而又生动的文学讲座,举座皆为之感慨,叫好。他的讲话从头到尾几乎全部是岐山话,他说,岐山话在周朝就是标准的京腔,字正腔圆,岐山早在三千年前就是西周的首都。所以他说他走到哪里都说岐山话,哪怕是面对外地的大学生,即使人家听不懂,没办法,他还是改变不了那一口地道的“京腔”。在西安已经生活二十多年的他愣是掉不过舌头,改不了口音,说不了普通话。那天的文学讲座,冯老师分析了文学的前景与当前的现状,鼓励我辈要坚守梦想,坚持为文之道。他说,一个写作者要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出发,在自己的地里挖金子,这样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我辈虽处浮华世事,心中却不能被俗世所淹没,坚定自己的文学梦想,只要有梦想就有希望,而且只有奋斗才有出路。在当前就业多元化的形势下,奋斗也许是唯一出路。他还说到自己几年前在凤翔县挂职的事情,以及后来他的“挂职日记”在《宝鸡日报》连载等等。记得当年我们将“挂职日记”广为阅读,相互传颂。当说到秦文化与周文化之不同,话语中冯老师对农民的那份深切的关怀,体恤,那种无法割舍又给予无限期望的情怀深入骨髓,使人动容。这一点使我想到鲁迅曾经对千百万劳苦大众“怒其不争,哀其不鸣”的感情。时代虽不同,但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却始终如一。冯老师虽历经了从农民到作家的华丽转身,但他的身上却还是保留了农民的朴实,厚道,善良。他睿智的视觉,独到的`见解很快拉近了与我们这些初学写作者的距离。他说,写作没有捷径,只有六个字:多读,多想,多写。他通过自己走过的路告诉我们写作之路并非坦途,也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冯老师顽固地坚守自己的艺术美学原则,义无反顾地按照自己对文学的理解潜心创作,没有加入到所谓的文坛大合唱中去。以他的秉性,是决不会匍匐在世俗评价体系的定性下的。他人的褒或贬、在乎或不在乎都不会影响他的心态,他永远是一副淡然、坦然的样子。他也是一个有个性,有铮铮铁骨的硬汉。他羸弱的身体,一副病态的样子,谁也无法将他与“硬朗”联系起来。但他30年来孜孜不倦地伏案写作,让我看到了他骨子里的坚守。同时,我也担心他的身体,偶尔的电话总是听到他在医院的信息。为写作,他几乎没有正常的生活,总是写到要晕倒的情况下才不得已离开书桌,然后爬上床休息片刻,或直接上了病床挂上吊瓶。就是在这样身体极度透支的情境下,他还是坚持写作,写作成为他活着的一个理由。

在中国作协组织的“定点深入生活”的活动中,冯老师作为全国“定点深入生活”的24位作家之一,他选择了他的家乡周文化的发源地---岐山县作为他的深入生活的根据地。半年的下乡生活,他不是下村采访就是伏案记录点滴收获,手边还在进行着另外一部长篇手稿的写作。他给自己的任务是,一天至少5000字的写作目标。无论如何,他是不能不完成自己定下的任务的。他经常慨叹,自己是从农民奋斗出来的作家,如果没有对文学的热爱,没有牺牲一切的坚持与执著,他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既然文学是他的生命,他整天就生活在文学中,好像不读书不写作不思考,他就会窒息、血液就不流动了一样。只有在写作状态中,他才是思维活跃,充满睿智和激情高涨的。冯老师为写作而活着,写作成为他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在一边埋头写作的间隙,来自全国各地业余作者的稿件他都会认真地阅读,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然后再回寄给作者。他总是说,当他看到一篇出彩的好文章的时候,他比任何时候都高兴。当年他在《延河》编辑部的时候,看到投寄来的好文章,他会亲自拿出去自掏腰包帮其打印,然后推荐给主编或一些杂志。就这样,一些业余作者在他的鼓励下,从一个个门外汉渐渐入行,从平庸走向成功,所以大家都习惯称呼他冯老师,而不是冯主席。他的为文和为人堪称老师中的典范。

至今,冯老师出版、发表了近千万字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个勤奋的作家。他说他一天不写心里就难受,他得上了顽固的文学病。但是文学没有带给他更多的掌声、荣誉和金钱。与别人相比,他只是一个默默的耕耘者、文学的守望者、一个纯粹的文人。就像他在多次访谈中所说的,他永远是面对文学,背对文坛的。是的,他就像“秦川牛”一样一年年地耕种,收获的是内心的平静与读者的点击率,他的长篇小说《村子》在凤凰网上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点击率竟达到四千多万,而且一直居高不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生活是泥沙俱下的滚滚洪流,最终沉淀下来的还是金子。就像冯老师经常说的,虔诚不是皈依文学的唯一出路,但是作为一名文学圣徒首先要的是虔诚。至于什么是好作家,谁是好作家,时间会做出回答的。如今,冯老师仍然在自己的文学之路上苦苦求索。我想,终有一天,他的作品会成为后人评说的经典之作。

篇2:一个愿意用生命爱我的男人散文

一个愿意用生命爱我的男人散文

我很讨厌他,他很严肃,总是对我们冷着脸,全家人都得不到他的笑脸,好像我们做什么都不能让他满意似的,更别说得到他的表扬了;相反,除了家人以外,所有人都对他有很好的印象,对人很好,陌生人都可以来我们家住很长时间,所以我妈经常说我们家就是一家旅馆,想住就住。

家里孩子六个,我最小,以为我是儿子,才生的我,日子不好过,小时候经常吃木薯糍粑当午餐,很少能见到肉,生日能吃上鸡蛋就很开心了,那时候我觉得鸡蛋真好吃,这个东西,我一辈子都不会吃腻。

他算是很严厉的吧,看电视说话要挨骂,衣服洗不干净要挨骂,想吃一包泡面要挨骂,穿裙子要挨骂,做错事情更加要挨骂,做什么都会挨骂,在我心里,他是不爱我的。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洗衣服,他们下地干活衣服有泥,可能是没什么力气吧,衣服洗不干净,晒干了,发现没洗干净,一顿臭骂;有一个冬天,我要去姑姑家挑喂猪的潲水,地滑,我们家地理位置比较高,有个比较陡的坡,没站稳,打翻了,鞋子也湿了,没敢跟家人说,晚上,他发现潲水没有增加,一顿臭骂,跟我说晚上别吃饭,现在已经记不清到底有没有吃饭了,只记得跑回房间大哭了一场,妈妈跟他解释应该是打翻了,应该是她看到了我打翻的东西了吧;还有一次,我在洗菜,到我洗澡了,我就去收衣服,不知道是站起来太猛了还是怎么,就晕倒了,直接躺在地上了,可能是马上就清醒了吧,我就起来了,我是在他面前不远的地方倒下的,但是他没有朝我过来,也没有关心我一句;每逢过年,姑姑家的每个小孩子来了,都能获得红包,但是在我记忆中,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他给的.任何一个红包,我所能记住的,他只帮我买过一条裤子,10块钱一条的。

上初中了,我们要到邻镇去上学,听说那个学校升学率高,于是,他和几个伯伯婶婶的送我们几个同龄人去上学,我还记得去那个镇上很远,坐车和走山路一样远,坐车要先坐车,再坐船渡江,然后坐车,再坐三轮车才能到,走路就是纯爬山,没有阶梯的那种原汁原味的山,要走五个小时,不记得是翻过几座山,他们说带我们走一次,我们下次回家就记得怎么走回来了,提着他亲手给我做的小木箱,红色的小木箱,外面挂一把锁。到了学校,报完名,第二天才开始上课,大家都各自去亲戚家了,我们要去一个远房舅舅家住一晚,但是他说要跟他的工友去做事情了,让我自己买东西去舅舅家,这个舅舅,我只在七八岁的时候去过一次,他真的跟工友走了,我自己买了水果买了肉,去舅舅家,还记得那一路上我是哭着下去的,到了舅舅家,怕被看出来,擦了很久的眼泪,晚上,也是哭着过的。

上学过程中,他就来看过我一次,因为路太远,我们一个月两个月才回家一次,冬天我说很冷,妈妈怕我冻着让他给我送的被子,还有二十块钱。那时候成绩不太好,是班里中上水平,有一次回家,妈妈告诉我说,他跟另一个我同龄的妹纸说,你好好上学,等以后考上大学了,伯伯就算没钱,也一定给你一个大红包。他从来没有跟我说过这样的话,可能是出于嫉妒,可能是想证明自己吧,慢慢的成绩居然好起来了,总是能在班里前五,后面就是第一,每一次都是很自豪的拿着奖状,拿着成绩单回去,但是他好像没有夸奖过我。

慢慢的,好像有什么东西变了,可能是太久回家一次吧,他开始不那么严厉了,每次只要他在家,电视的遥控器必须是他的,但是当我回去的时候,他从来不拿,就是我拿着;也不会骂我了,树上的橘子熟了,他不许摘,一定要等我放假回来才摘,慢慢的好像好相处了。

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人的散文中考完了,我们三个女孩子如愿考上了我们的重点高中,成为了我们村子第一批考上这个学校的孩子,他应该是很开心吧,亲自送我去的学校。

那一年,我17,他快70了,他总说胃疼,就去检查了,说是肿瘤,于是家人开始陪着他去不同的医院看,最后的结果是,他年纪大了,身体检查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动手术不但要巨额的手术费,他的身体也吃不消,最终,没有动手术。那时候我高一,其实农村里出来的,我对这些病没有什么概念,不知道会有多严重,不知道我很快会失去他。

他先是在医院治疗,然后是回家,记得有一次,周末回家,他疼得不行,我抓住他的手,眼泪就掉下来了,然后看着他上了救护车去了医院。那时候住的是新房子,不到一年,可能农村人都觉得不吉利吧,把他送回老家养病,妈妈和哥哥在家照料他,我没有手机,家里也没有信号,打电话只能达到姑姑家,所以我也很少打电话回去。

高二那年的一个傍晚,姐夫忽然来到我的教室门口,说家里打电话来说他病的很重,我们得回去,然后我们就连夜赶了回去,路上我心里一直在祈祷,一定不能有事,我宁愿用我余下的寿命跟他一起分享。到家了,习惯的望向他的房间,没有人,转头,他躺在客厅中间,身上盖着一片白布,他走了,没看我们最后一眼,那一年我18岁,他把他所有的孩子养成人了。

妈妈说,他知道我要学习,他不怪我们没有回去看他;我们有个习俗,在众人跪拜的时候,他头上方会有一个装米的碗,碗里有一双筷子插着,等出殡以后,儿女要围着跪一圈,烧掉那双筷子,筷子朝着谁倒下,那么他生前最疼爱的就是谁,当筷子烧着以后,就直直的倒在了我的面前。后面姐姐告诉我,他在医院治病的时候,跟姐姐说,病他不治了,留些钱,一定要送我读书。他是在用生命来爱我。

高考,我成了我们村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人,跟妈妈回去祭奠他,妈妈告诉了他这个消息。后面的几年,每一次梦到他,都是哭醒的;我希望我永远17岁,永远什么都不懂,宁愿什么都没有,就希望他还能看着我们,瞪我一眼,骂我一次,但是我知道,这辈子,我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用生命来爱我的男人了。

如果,有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孩子,很懂事的那种,让我也用生命来爱你。

篇3:一个用生命追求艺术的作家优秀现代散文

一个用生命追求艺术的作家优秀现代散文

我给大家写读书心得或者感悟评论文字的截止目前只有两位,一位是山东海阳市文联主席刘水清;一位就是今天笔下的路遥。能给他们写点东西是因为他们把作品当做艺术来搞,精雕细凿,废寝忘食,殚精竭虑。他们为艺术献身的精神令人敬佩、敬仰、感动,震撼!

我怀念路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和柳青都是陕北人。我们的身体里都流淌着陕北人的血液。陕北的石头硬,陕北的汉子刚正硬朗,个个都是有棱有角刚阳的男子汉。陕北的太阳火热,陕北人对艺术的追求火一样的热。火热的民歌,火热的秧歌舞、火热的道情、火热的腰鼓、火热的信天游,陕北人有一颗火一样热的心哪!路遥的心比火还哪!他始终关心民生、关注底层人民生活《平凡的世界》、《人生》里的主人公都是描写农家子弟出人头地的困惑与努力,矛盾与挣扎,曲折的人生,苦难的奋斗。在路遥笔下深刻的'剖析心理活动,细腻的倾诉人物的命运。凡是看过这两部书籍的人都知道路遥用心在创作,呕心沥血了!能写作的人太多了,获得大奖的人也不少,桂冠、荣誉漫天飞了,而把作品当做艺术来执着追求的人又有几个呢?谁又能和路遥相提并论呢?《平凡的世界》这样巨大的文字工程,艺术工程又有谁能完成呢?只要路遥啊!

生命只有一次,为了文学事业,路遥耗尽了生命里最后一丝气力。他在病床上说:“我感觉自己浑身轻飘,就像一根羽毛飘落飘落”。他太累了,太累了,累的没有力气说话,再也握不住他心爱的笔。痛惜中国失去了一位用心灵写作的伟大作家!读者的眼睛是睿智的,

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就不说路遥小说里的情节如何了,仅仅看看景物描写就知道作家的文字功底和用心程度了。没有读过路遥作品的朋友们建议阅读,您一定会受益匪浅!我有时间了也一定会多多拜读几遍这世纪经典。

再多的赞扬也是废话,权且不说了。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做结吧,毛主席70年前就高瞻远瞩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为人民创作和时代精神”的要求。路遥无疑是伟大的践行者和先锋。我们在敬仰推崇的同时,力尽所能吧!

篇4:用生命谱写的乐章散文

用生命谱写的乐章散文

——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班主任老师!

又是一个腊梅花开的季节,我们这些当年的同学相聚了,这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坚守的日子。五年前高中毕业时,我们与班主任约定:除非特殊情况,每年春节我们全班师生一定在家乡相聚,让大家共叙师生情、同学谊,共话人生路。

当年活泼调皮又聪明的“小猴子”,每次都是我们聚会时的活宝,他从来都是“语不惊人誓不罢休”,如今的他已在读研。可是今天却象是逢霜的叶子,低垂着脑袋一言不发……女主角漂亮大方的晶晶,已在一家大公司当业务。往日叽叽喳喳的小嘴巴,也象是上了锁,班长那少年老成的脸上,神色凝重……本来性格稳重的团支书,这会儿更象个兄长了,他已在北方的一个企业上班,特地赶回来了……在同学眼里爱哭爱笑的我,此时早已未语泪先流,老天似也在为我们鞠一把伤心泪,淅淅的小雨和着我们的泪水,滴滴敲打在心头……

“老师好”“同学们好”随着一声问候,一位中年老师映入我的眼帘,他就是我们早已如雷灌耳的模范老师,我们新来的班主任吴老师。初看之下毫不起眼的他,朴实无华,一双睿智的眼睛炯炯有神。这一节数学课,直上得让我们对他刮目相看,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上任一个星期后,他便对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爱好了如指掌,针对各个同学不同的进度进行指导。他的目标是:高考时不拉下一位同学,让全班52位同学全部考上!在他信心十足的鼓舞下,全班同学团结一心,互帮互助,人人都投入了紧张的学习中去。

两年的日日夜夜我们相伴着走过了。这期间他的母亲生病住院了,他却没拉下一节课,只是拖着疲倦的'身躯,忙碌地穿梭在讲台与医院之间,他的每节课,仍是那样认真讲解,其中的艰辛让全班同学无不为之动容!等到他的母亲病愈出院,本就清瘦的他,又瘦了一大圈,同学们都心疼他,他却只是憨憨地笑笑:我这是轻装上阵啊!

他是个独生子,父亲早亡,妻子多病,晚婚的他儿子尚小,坚强的他用双肩挑起了工作与家庭的重担,他是个真正的汉子,坚强的男人!三尺讲台是他的全部生活,52位学生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那年我们全班如愿以偿地全部考上了。同学们主动地聚在一起,共同为这一天的到来庆祝!那一天,我们敬爱的吴老师高兴得象个孩子,与我们一起嬉笑、一起欢乐!男同学们高兴的欢呼声,女同学们激动的闪闪泪光,还有老师那欣慰的笑脸,永远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呜呜呜……”一阵低低的哭泣声,把沉浸在回忆中的我唤醒,班中当年的“小不点”小倩,忍不住哭出声来了,这下女同学们个个泪如雨下,男同学们也泪眼盈盈,我们最敬爱的吴老师竟在一年前不辞而别,永远告别了他深爱的讲台,告别了他挚爱着的学生,还有他那未成年的儿子,他那白发的老母亲和深情的妻子!这一切怎么不叫人悲痛欲绝?45岁本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可是他却这么匆匆忙忙的走了,来不及告别一声就走了……

那是一个同往常没有什么两样的早上。

第一节是他的数学课,他早上起来也没有一点不适,只是在办公室时觉得有点疲倦,他同邻桌的老师开玩笑:我是不是老了?怎么没来由的觉得有点累?那位老师还问要不要休息,不然叫别人调课,他只是笑了笑说:“没事,我行”。谁知道这句话竟成了他的临终遗言!当他来到教室门口,推开门时一手按住腹部,昏倒在离讲台只一步之遥的地上。老师和同学马上把他送往医院,可是他却再也没有醒来,急性胰腺炎就这样夺走了他的生命。

任教来,他已桃李满天下。出葬那天他的学生们,无论身份多高,无论职务多重,无不痛哭失声。他或许算不上什么英雄,可是他用自已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献身教育的壮丽诗篇,他生命的最后是倒在他喜爱的讲台上的!

安息吧,敬爱的老师,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永远。

篇5:用生命丰富每一个日子散文

用生命丰富每一个日子散文

好友山冬云:“生很短暂,短暂的人生需要磨砺。我命由我不由天。如果我们无法认识自己,那我们就无法让自己时刻处在喜悦中,所以我一直在试图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她又说,在我可以知道我是谁,我才会去好好爱一个人。而不是在我认为了解自己,或者自认为我已经知道自己是谁。这个过程极其痛苦,我回忆起我很多不敢正视也不想认同的过去。比如我那些年曾经偷偷的拿过别人的钱,那之后我觉得在玉米地随手拿人家几颗玉米,我是那样坦然,只因为了得到。所说的一些谎言,我都会给自己在心底一个借口,那是不得已才说出口的话。后来我发现自己离那个心里的自己越来越远,也越来越模糊的看着自己。就在那种模糊里,我迷失了生命的激情。谎言可是轻易获取的一切,对于用真实的心态要应对的事情,谎言要比真实更容易。可是我知道那是谎言,我也是要自己面对自己的谎言,我忐忑惊慌,怕一切在揭穿之后的无法正视。有时候一些真实,如此的步履维艰,这也许就是佛教的忏悔。我日日夜夜的忏悔,可是我的梦境却破坏着忏悔。每一次清醒着觉得自己已经把自己扒光,毫无保留的暴晒在阳光下。可是梦境里,我还是窥视着别人的一些东西。白日的剖析,我不会在乎那些我一直在乎的,夜晚我还是在梦境里乐此不疲的偷着别人的玉,那些精美的瓷器,我一直觉得那是我的。有段时间觉得自己侵染在那些暗黑里,用自己唯一的发亮的眼睛,在暗黑里窥视着自己,一直试图用念力点燃心中的那盏灯。所幸,心中的那盏灯已经点亮,缓慢的发出璀璨的光,那些真实,让我失去了许多。一些貌似很好的朋友,一些原本也许不属于我的一些机会。那些打击来临时,我只好退缩,退缩到那个黑暗里。我害怕黑暗,害怕那种空无一人的孤单。学会了述说,在那些述说里,找到自己对自己的认同。也仅仅是面对文字,当面对人的时候,我组织不了严谨的逻辑语言,只好溃败。当有一天,我学会了微笑着沉默,也许就是找到了自己。她这些话和经历,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呢?

以前,我真的是需要那种也许有着些许缺憾,却会彼此温暖,安心的陪伴。一起看日出日落,一起看云卷云舒。一起品尝不是很精美却可口的'食物。然后,躺在不奢华却温馨的床上。柔柔的道一声有你真好。每每在梦中,在一年四季里都做着这样的梦。如今,可以说,这样的梦变成了事实。我们彼此恩爱,彼此强烈的在乎着对方。清晨一缕光伴着牛奶的香气,与我们四目相对,氤氲着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我每天都用我的行动我的语言我的爱,来诠释着陪伴就是最长久的告白。

我与友的言论一致,相对于追求物质,我更倾向于追求精神。看着她们的焦虑,物质积累越多,越不满足。在那种不满足中,无形中就如有个鞭子在驱赶。身体有限的承受力,让她们在讨论完,身体的力量被抽离,无力的瘫软在那里。要以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不要让一些观念绑架。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美好可以争取的事情都合适与自己。我们本就不完美,借由一些华美的衣服,装点自己显得臃肿的肥硕,或如柳枝般瘦弱的身躯。高档的化妆品暂时能阻挡岁月的痕迹,也或许会获得暂时的满足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接受不了自己的不完美。之由接受不了自己的不完美,渐渐的我们迷失在一种效应里挣扎,就在这挣扎中,我们不得不相信一种宿命。有些事在最终醒悟的时候,生命已经要走到了尽头。蓦然一回首间,大多数人真是不甘心。此时此刻,方才发现,原来生活里还有那么多美好,就那么擦肩而过了。你看,春天那些嫩嫩的鹅黄,以及那些沁人心脾的春雨,也成了一种无绪的哀怨。暖人的阳光也成了一种炽热的烘烤。在那些人造的日光里我们拼命劳作,就为了那些只是暂时满足的服装。以及那些用于挽留不住却拼命试图挽留的皮囊容貌,还有那豪华的普通的仅仅用于睡眠的房间。一切的一切还没有体会到的生活,恍惚之间,自己的岁月就到了尽头,徒留下一抹深深的遗憾,长叹一声,我还没好好活过呀,我这一生都不知道怎么过的?一眨眼,旺盛的生命就偃旗息鼓了。

记得有一次,不知为什么?心里没来由的惆怅,心里似乎堆满了古人诗词里许许多多的哀怨。那时候,不想看见人,就一个人走出去,躺在离家三四里的草地上,头枕着双臂,目光望着深蓝深蓝的天空,以及天边缓缓飘过来的几片雪白的白云。那种蓝那种白,令我今生难忘。此时此刻,我突然忘记了惆怅和哀怨,因为那深蓝那雪白,仿佛一下子荡涤了心底尘埃。我的心灵豁然开朗,从此得到了空前释放。原来,原来尘世间竟然如此美丽。

思想起伏不定,思维与别人不大一样。有时候,不理解的人就把这类人定义为精神病。其实,当我们不得不认同一个精神病的理论的时候。让我们思考的是,到底谁是精神病?什么样的人才是精神病。我认为,以后精神病的界定,应该是一个精神超前。不为大多数人认可的思想体系的人类。有个朋友问我,你走过那么多地方,交往了那么多朋友,为什么不见你经常联系她们,我说,只要我在相交的时候,问心无愧,无悔,以后联系与否,都无关无情无义。她是认为我太过无情,可是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联络中。朋友多并不证明你的内心不孤独。没有多少朋友也不说明你多孤寂。其实,那只是一种交际而已。人生,看似朋友遍天下,路却要自己独自行走。也或许以往那些朋友们,回忆起来的时候,会想起我。那个总是独自行走的人,曾经温暖过她们的生活。如此那样就好。我总是在想,倘若在我弥留之际,没有谁会陪我走那黄泉路,我也不需要谁哭泣着,或者极度哀伤。因为,来,是我孤独的来。走,请让我孤独的走。如此,便是很好的结局。活着的时候,淡淡的相处,彼此记住一份美好的情怀,足矣。

以前,我四方行走,只为找寻一位归人。因为我无法不期盼一个人将我珍惜,与我同老。于是,我不停的四处走动,是因为想寻找个温暖的地方留下,我又不断的告别,是因为还没有谁能挽留我的脚步。那个能温暖挽留脚步的人。幸运的是,我用心寻找,真的找到了。其实,每一个女子都是误落人间的脱去翅膀的天使。要找到自己的翅膀。它们应该就在我们坠落的时候,遗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有人说,一个女人要找到另一半,如同螺栓要找到螺帽。这个比喻虽然没有肋骨,但是却那样血肉相连。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审视自己,不敢面对那些真实,就觉得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所以集体漂浮,集体离开故乡。遥想远古之人脚踏大地,离别之际揣一把泥土入怀,那是因为大地厚重,是家的根基。哪怕身体飘摇不定,但是根却一直巍然不动。

我喜欢旅行,天南海北不停的行走,就是不想重复的生活的循环,以及一成不变的日子。我喜欢接触不一样的人群,看不一样的风景。就是不要让自己在不停重复的活着的日子里绝望,身体不动我也要让精神一直行走。所以也就喜欢读书,喜欢电视里那些探索类节目,看别人走,也等同于是自己在行走。

我希望我们要用生命丰富每一个日子,而不是用每一个日子来堆砌生命。要制造快乐,制定快乐,更让自己学会快乐,这才是活着最高的质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