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吃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揭晓《易经》中蕴含的20个修身奥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揭晓《易经》中蕴含的20个修身奥秘,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揭晓《易经》中蕴含的20个修身奥秘

篇1:揭晓《易经》中蕴含的20个修身奥秘

揭晓《易经》中蕴含的20个修身奥秘

《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诸子百家都从其中汲取营养。易道广大,洁静精微。其中不乏教育人修身处事的至理名言,这些修身的金科玉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1、潜龙勿用

出自《易经》乾卦。潜龙就是潜在水底的龙。这是要告诉你,刚开始做事情的时候要注重积蓄力量,韬光养晦,不要随便做出什么大动作。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的隐士,潜龙是有德行的隐士,“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人间的繁华不能搅扰他安静的心;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也不会觉得难过烦闷。

2、亢龙有悔

出自《易经》乾卦。飞的过高的龙会有悔恨。我们常说,物极必反,日中而昃。做事情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发生转变,好事就会开始慢慢变坏。亢,就是穷高,只知道往高处飞,知进不知退。这样做一定会有悔恨。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易经》乾卦文言。健是刚健的意思,天刚健,所以阴阳交合,万物生长,四季变化相推。君子看到这种情况,就要效法天,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字面意思是: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

4、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出自《易经》坤卦文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一个人要能承受自己能力以内,要自己权衡。一个拥有博大胸襟与高尚品德的人,不断进取,宽厚待人,自然会得到众人的敬佩与支持,进而取得巨大成功。

5、君子以成德为行

出自《易经》乾卦文言。什么叫“以成德为行”?就是说把成就自身德性、品德作为行动的一个目的。我们现在都说,生活就是修行。在古人那里,也确实是这样,“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修行、修道、自我提升,这些都不需要刻意为之,都在个人的生活中。

6、无平不陂 无往不复 艰贞无咎

陂是坡地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平地和山坡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去就会有来。艰、贞是两个词,艰是说外在环境的艰苦、穷困;贞是君子内在对贞正的坚守。君子在艰苦、穷困的环境中,保持内心和品行的贞正,是没有什么过错的。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就是君子和小人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7、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指以谦卑自守。语出《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牧,就是养,引申为自守。卑以自牧就是谦卑自守也。谦卦是64卦当中,唯一一个六爻全吉的卦。

8、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周易》第三十二卦是“恒卦”,其卦辞大意是,这一卦象征恒久,亨通,没有过错,利于守持正道,利于前行。后来,《易传》对这一卦解释说,天地运行规律就是恒久不停的,日月顺行天道而能永久照耀天下,四季往复变化而能永久生成万物,圣人永久保持美德而能教化社会;观察这些恒久的现象,天地之间万物的性情就可以明白了。

9、君子以同而异

君子应该在求大同的前提下,保留小的差别和不同。

10、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这句话出自《易经》第四十二卦:益卦。这两句话和《论语》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有些类似。“迁”就是改变的意思。

11、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语出自《易经》的第四十六卦升卦。《升》卦谈的是上升之卦,亦犹其爻辞所说的“升阶”之义。君子也应当效法这一精神,谨慎自己的德性,不断进修,由小处著手,累积成高大的德行或者功业。

12、君子以果行育德

这句话出自《易经》蒙卦。一般都将“果行”理解为果断的行动,其实这有些说不通。果断和武断区别有多少?什么果断的行为可以培育道德?果是植物结出的果实,放在人身上,就是指行动要有结果,也就是要实实在在地行动、做事,不要空谈,不要没有结果就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培养人的德。

13、日新之谓盛德

这句话本来是讲阴阳变化的,阴阳相摩,八卦相荡。世界时时都在变化,万事万物在下一刻都是新的。《大学》里面讲: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是说君子修身,应当效法阴阳变化日新,不断提升自己,改掉过错。

14、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语出《易·系辞下》尺蠖(huò):虫名,体细长,爬行时一屈一伸。北方称步曲,南方称造桥虫。蛰: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尺蠖弯曲身体,是为了伸展向前;蛇类冬眠潜伏,是为了保全身体。比喻人暂时忍辱求全,是为了日后有更大的发展,泛指循环往复是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

15、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出自《周易·系辞下》。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器”可以指学问、能力,就是所谓的“藏器于身”。深藏不露,还不要表示出来。有器不用可以,但不可无器。但是,有“器”还要看时机。历史上,很多人物有能力,有才,但是生不逢时,没有好的时机,所以也就埋没了。你有了本事,机会未到,命运未到,也是没有用的。虽然时机和机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却可以时刻警惕,做到时机来的时候,一下抓住。这就很厉害了。

揭晓《易经》中蕴含的20个修身奥秘16、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奉承讨好;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不轻慢高傲。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非常难,一般人都是:上交谄,下交渎。

17、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几就是苗头,兆头;作就是行动,有所作为。指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易经》这本书把变化讲得非常透彻。事物的变化总是从微小的地方开始。君子修身做事,一定要善于发现这些变化的苗头,及时采取措施,机会稍纵即逝,不要一天一天地拖着。

18、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出自《周易·系辞下》。君子自身安定了,才能有所行动;推己及人以后,再有所言语;和别人有了交情以后,才会有所求。这三句话后面还有句: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可见《周易·系辞传》认为这三个方面度做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19、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古人论易,有三易说,变易、简易、不易。《易传》也说,神无方而易无体。意思就是万物的变化无常,没有固定的规律。这里推究道人事上、修身做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变”字。

20、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大意是: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从而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

道家养生家以性命指人的生命。而内丹学又予性命以独特解释。即性指人心的本性,又有元性、真性、元神、真心、本来一灵等别名;命指物质形体方面的气、元气。宋元以来的内丹书中,性命实际上是元神元气的代称。王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元明以来的内丹家还取理学之说,谓性即是理。《玄宗真指万法同归》:“性在天地间谓理。”

南怀瑾:用心在生活中窥探《易经》的奥秘

中国有一本老书《易经》,是有关一切治世的书,上面画有八卦。世界上人都把它当成神秘学来看待,其实一点都不神秘,而很普通,是人类思想的来源。我认为《易经》这本书,是上个人类文明时期的文化,用八卦图案作代表。《易经》包含的意义只有五个字,发挥起来的作用,每个字表达的含义都是好几部大书,这五个字中文就是:理、象、数、通、变。

“理”是包括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则、原理。

“象”就是宇宙各种万有的现象,包括一切人类生活的发展。宗教、哲学、科学与万有的现象都各有关联,是互通的,也就是中文讲的“息息相关”,生命活着随时有关联。

“数”是数字,比如一个“零”,再到“一”,一加一,一直到九,到了十就是一和零,零像是没有,但也包含了所有。

“通”是能够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

“变”是变化。宇宙万有随时随地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等于我们人,思想、情绪、感觉,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没有不变的道理。至于宇宙万有变的法则,明天会变成什么,是有一定规律的。

这个规律的法则可以找得到,不过大原则是:物理世界也好,精神世界也好,总而言之,没有不变的事情。刚才提到认知科学的基本也就在这里。

重点是,我们要能够首先认识怎么变。如果知道了变,跟着变,那就差一点了,没有智慧了;如果宇宙万有人类所有的变化已经过去了,自己在那里埋怨,忧伤,再想办法补救,那就是普通人,也没有智慧了。

所以认知科学和《易经》的关联,就是首先认识变、能领导变,这才是智慧之学。现在我们这样讲,似乎太严肃了。先讲两个笑话给你们听,大概就知道了。

譬如我们等公共汽车,每人都想第一个上车坐前面的位子,有的人赶不上车,拼命骂汽车为什么不等我,气得不得了。第一流有智慧的人,算好时间车子一到,就先上去了;第二等人是和大家一起挤上车去;第三等人排在最后,上不了车,车子一开,后面臭气放出来,只好在那里骂。

如果我们知道了世界怎么变,诸位自己要准备好如何应变。

第二个故事是英国人的故事:有两个好朋友,站在那里等公共汽车,很讲礼貌,都想让对方先上去。车子来了,两个人推来推去,你先你先,结果车开了,不管他们了。

第二次车来了,他们还是你先我先,车子不等又开走了。

第三部车来了,他俩都想把对方推上去。司机看着很讨厌,结果车开了,把两个人都压死了。

死后两个灵魂去投胎,因为感情太好变成了双胞胎。到生产的时候,两个人在里面还是你先我先。医师拿听筒一听,糟糕了,他们又在里面谦让,你先出,你先出(众笑)。

篇2:易经修身的奥秘

易经修身的奥秘

《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诸子百家都从其中汲取营养。易道广大,洁静精微。其中不乏教育人修身处事的至理名言,这些修身的金科玉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1潜龙勿用

出自《易经》乾卦。潜龙就是潜在水底的龙。这是要告诉你,刚开始做事情的时候要注重积蓄力量,韬光养晦,不要随便做出什么大动作。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的隐士,潜龙是有德行的隐士,“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人间的繁华不能搅扰他安静的心;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也不会觉得难过烦闷。

2亢龙有悔

出自《易经》乾卦。飞的过高的龙会有悔恨。我们常说,物极必反,日中而昃。做事情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发生转变,好事就会开始慢慢变坏。亢,就是穷高,只知道往高处飞,知进不知退。这样做一定会有悔恨。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易经》乾卦文言。健是刚健的意思,天刚健,所以阴阳交合,万物生长,四季变化相推。君子看到这种情况,就要效法天,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字面意思是: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

4地德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出自《易经》坤卦文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一个人要能承受自己能力以内,要自己权衡。一个拥有博大胸襟与高尚品德的人,不断进取,宽厚待人,自然会得到众人的敬佩与支持,进而取得巨大成功。

5君子以成德为行

出自《易经》乾卦文言。什么叫“以成德为行”?就是说把成就自身德性、品德作为行动的一个目的。我们现在都说,生活就是修行。在古人那里,也确实是这样,“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修行、修道、自我提升,这些都不需要刻意为之,都在个人的生活中。

6无平不陂 无往不复 艰贞无咎

陂是坡地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平地和山坡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去就会有来。艰、贞是两个词,艰是说外在环境的艰苦、穷困;贞是君子内在对贞正的坚守。君子在艰苦、穷困的环境中,保持内心和品行的贞正,是没有什么过错的。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就是君子和小人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7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指以谦卑自守。语出《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牧,就是养,引申为自守。卑以自牧就是谦卑自守也。谦卦是64卦当中,唯一一个六爻全吉的卦。

8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周易》第三十二卦是“恒卦”,其卦辞大意是,这一卦象征恒久,亨通,没有过错,利于守持正道,利于前行。后来,《易传》对这一卦解释说,天地运行规律就是恒久不停的,日月顺行天道而能永久照耀天下,四季往复变化而能永久生成万物,圣人永久保持美德而能教化社会;观察这些恒久的.现象,天地之间万物的性情就可以明白了。

9君子以同而异

君子应该在求大同的前提下,保留小的差别和不同。

10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这句话出自《易经》第四十二卦:益卦。这两句话和《论语》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有些类似。“迁”就是改变的意思。

11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语出自《易经》的第四十六卦升卦。《升》卦谈的是上升之卦,亦犹其爻辞所说的“升阶”之义。君子也应当效法这一精神,谨慎自己的德性,不断进修,由小处著手,累积成高大的德行或者功业。

篇3:《易经》中蕴含的教学之道

《易经》中蕴含的教学之道

《易经》是华夏五千年的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凝结着远古先民的睿智卓识,对我们华夏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易经》被奉为群经之首,是我国古代先贤所著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础的书籍。《易经》揭示了天地自然宇宙的法则,对我们的言行有着深刻的影响。生活中无不体现出《易经》中的道理,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再加之《易经》难读、易理难明,以至于“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它的确实实在在的存在,并时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一切。

心理学家荣格说,如果人类世界有智慧可言,那么中国的《易经》,应该是唯一的智慧宝典。我们在科学方面所得的定律十有八九是短命的,只有《易经》沿用数千年,迄今仍有价值。 既然要了解易理中蕴含的智慧,并它应用到生活中指导我们的具体生活,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易经》,其中蕴含了什么样的理念,之后我们才能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易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要认识《易经》,最好的办法是从“易史”着手,依据易学的演进的来寻求其中的道理。最终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发挥易经中蕴含的智慧。

一、易之渊源

在《系辞·下传》中有“古者伏羲氏之王者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刘君祖.详解易经·系辞传[M].新星出版社,2011.1.)其意味深长。

高怀民先生形容这一个最简单不过的符号,乃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放射出来的第一道曙光,由此发展称为枝繁叶茂的.易学。他说,伏羲氏当时如何称呼这个符号“—”,我们不敢妄言。后来,人们渐渐发现这个符号的重要性后,便称之为“太极”。万物并非是一去不复返的运动下去,而是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动,除‘—’这股强大的力量之外,还同时存在着另外一股与之相反的力量,用这个‘- -’符号来表示。

“—”和“- -”分别代表两大能量,这便是宇宙万物变动的法则和根本,后人称之为“阳”和“阴”,把“—”称为“阳仪”, “- -”称之为“阴仪”(见图示1)。

(阴仪) (阳仪)

阴 阳

- - —

图示1

“阴” 、“阳”两仪就好像学生和老师一样,“阳仪”代表老师,“阴仪”代表学生。通过前面我们知道宇宙万物变动的根本,就是阴阳两股能量相互作用产生的,简言之就是“阴阳相荡而万物生”,放到教学之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这也说明了“阴” ,“阳”虽分属两个能量,但彼此是整合的一体不能分离,否则的话万物就不会运化生成,宇宙也就不复存在了。就像学生和老师一样,学校只有老师没有学生是不行的,但光有学生没有老师也是不行。老师学生都存有,但如果老师很认真而学生不爱学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学生很好学而老师不教还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其中重要的是要师生彼此互动做到“教学相长”,才能促进教与学的进步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而学校就是一个“太极”(如图示2),教师与学生就存在于这个 “太极”之中的阴阳两仪。如果没有了教师或者学生,阴阳失衡学校也就不能称之为学校,也就无法构成学校这个太极了。

(学生)阴- - 阳—(老师)

太极—

(学校)

图示2

周文王将伏羲八卦两辆重叠,推演出六十四卦,后人称之为“重卦”。周文王不仅推演出六十卦并且将每一卦都标注有卦名、卦辞,以便于后人领会每一卦的含义,在卦的每一爻又系有“爻辞”,使人明白目前所处不同阶段的具体状况。孔子是《易经》的集大成者,他晚年读易,并为《易经》写了传,分别为《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合起来称之为《十翼》,意思是《易经》的十只翅膀,有助于《易经》的发扬。可以说《易经》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为主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再后来出现的各门易家学派都是以此为根基发展出来的,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有记载。虽然易学的流派很多但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两派六宗,其根源还是来自于《易经》这部古老的著作。

二、以“蒙卦”为例阐释其中的智慧

蒙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卦,上卦艮为山,下卦坎为水,“山水蒙”(如图示3)。卦辞:“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朱熹.周易本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9.)意思是:不是老师求学生来学习,而是学生主动向老师请教学问。第一次问,老师告诉了他。轻慢不敬地再三问,老师就不会告诉他。这是我国先贤倡导的教学之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过,卦辞中所说意,不在于强调“童蒙求我”,实际上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的重要。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中华书局编.论语[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12.)他如果没有学习的自觉要求,尽管“我求童蒙”,也无济于事的。所以孔子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蒙,首先要启发他向学的愿望啊!一方面“学而不厌”,另一方面“诲人不倦”,这才能志趣相应,共同完成教、学的互动。《论语》中孔子云:“举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引文出处同上)这与“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有异曲同工之意。孔子的意思是:“我告诉他一个道理,他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再教了。”如果学生求教与老师某事,但老师的回答不是并不是学生想听到的答案,就再三再四地问,一定要听到自己想要听到的答案,这是对老师的不信任,不尊重。这样的态度老师就是回答一百遍也没有用,也解决不了学生自己的疑惑。所以不必再回答,先要端正学生自己的态度。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式,重在启发其领悟。培养其思考。不必一答再答,让他在苦苦思索中领悟不是更好些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