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浅析,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浅析,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浅析

篇1: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浅析

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浅析

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浅析

通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学段使用的词语是“写话”,而第二、三学段把“写话”改为“习作”,说明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学生要系统地学习习作了。第二学段的“习作”既承接了第一学段的“写话”,又为第三学段的“习作”打下基础,是学生习作起步的重要阶段。所以对三年级上学期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教师的习作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好作文困难重重。

一、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1、习作格式乱用

学生不明白习作格式、标点的使用等问题。比如没有题目,题目没有放在第一行的中间,不会分段,段前空一格,省略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不会正确使用等。

2、不理解习作要求

第一学段“写话”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可从第二学段开始,单元习作和考试题目都对学生的习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而学生还是依照“写话”的要求进行“习作”,不会把握重点,导致习作内容与习作要求相距甚远。

3、不知道如何把内容写具体

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没有段落、篇章的概念,更不知道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写具体。例如:一名学生想通过妈妈炒菜这件事情表达出妈妈对她的关心,可写妈妈炒菜只用了几句概括性的语言:“妈妈说给我做饭,我看见她关上了门,过了一会儿妈妈把菜炒好了。我吃饭的时候妈妈问我好吃不好吃,我说好吃。”

4 、段落、语言表达顺序混乱

首先,习作段落顺序混乱。比如有些学生在写《猫》这篇习作的时候,第一段写猫的外形,第二段写猫睡觉,第三段又写猫的外形。第二,语言顺序混乱。在描写猫的外形这一段落时语言颠三倒四,例如:“我家的猫有两个大大的眼睛和两个长长的耳朵。它的毛是白色的。它还有四条腿,腿上的爪子可长了,会逮老鼠。”

针对以上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我制定了以下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习作基础的指导策略

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浅析

1、正确地使用标点、正确的习作格式、认真的书写是一篇习作成功的基石,因此必须重视对这两点的反复训练。我在平时教学中反复给学生讲解标点符号的作用,加强对作文格式以及作文书写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反复练习,使学生的写作达到习作的基本要求。

2、重视单元习作的指导

习作起步阶段,每一个单元的习作指导都至关重要。每一单元的习作都要经历以下指导过程:当堂指导学生写,写完之后当堂指导修改,修改之后抄写习作,然后教师批阅并当堂评价学生的习作。

(1)习作前――做好“写提纲”的充分准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单元主题,确定要写的题目,然后让他们思考段落顺序,对文章的段落安排有初步的思路,接着再引导他们关注每段的写作顺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并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自己的写作思路。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做到胸中有作文,他们自然就会有的放矢地习作了。

(2)习作中――开头和结尾的指导

开头和结尾是一篇习作的文眼,对习作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课堂充分讨论,启发学生针对不同题材的习作,写出简练并起着点题和升华作用的`开头和结尾。在不断的指导,学生不断地练习中,学生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语言。一名学生在关于围棋的习作中,结尾这样写道:“围棋就是我的好朋友,因为它在我无聊的时候,给我带来快乐;它在我伤心的时候,为我解除烦恼。”

(3)习作中――对段落的细致指导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想说”就是指有表达的欲望、要求,是一篇习作的前提。因此,我重视培养学生写作之前“想说”的欲望,每一个段落,都找学生“出谋划策”,并针对“说”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改正用词、造句的毛病,用这样的方法细致地指导每一个段落的写作。例如:在某一单元写景的习作中,有不少学生自由选择写《趵突泉》《泉城广场》《云台山》等题目,我选取学生写的最多的趵突泉、泉城广场这两篇做详细的指导,先出示泉城广场的图片、趵突泉的三股水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引导他们“说话”,在互相交流与补充中,学生的语言被细化了。其中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泉城广场的泉标学生观察到远看就像一个‘泉’字,又像三个笔直粗壮的柱子矗立在那里。向上看,三个柱子变得柔美了,缠绕着那颗晶莹剔透的大珍珠。()再往上看,三个柱子又变得笔直起来,直插云霄。夜晚,灯光聚集到这里,中央的珍珠变得更加璀璨无比。”“荷花池真像个魔术盒,一会变成这样,一会变成那样,如果真是个魔术盒,那魔术师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学生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优美而细致的语言得益于对段落的细致指导。

(4)习作后――重视习作修改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修改习作:第一,教一教。我选择精当的典型习作做讲评材料,给出学生修改要求,示范修改,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讨论,这是学修改的第一步。第二,帮一帮。为了引导学生自改,我在学生的习作上划上记号,写出批语来提示学生,让他们按批语、记号的提示自主修改。第三,放一放。我教给学生具体的批改方法:先通读一篇,把佳词、美句和要修改的地方分别作出标记,再细读具体修改语言不通的地方,错误的字、词、句、标点及分段毛病等问题;第四,练一练。我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加以运用,反复进行修改练习。就这样,在互相提意见,找病句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修改习作。

(5)习作后――重视习作评价

恰当的评价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对习作的批阅特别细致,大到布局谋篇,小到一个标点,一个字的书写,都做详细的批改,对每一篇习作 “量身定做”恰当的批语。除了课堂上对学生表扬激励外,课下我还建立了学生“作文评价本”,随时关注并记录学生的发展动态,作为对学生进一步指导的依据。恰当多元的评价体系,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习作的兴趣和欲望。

3、注重周记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为了达到这一学习目标,除了重视每一单元的习作指导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课下写周记,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习作兴趣。

4、课文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

段落是 篇章的基础,段落的精彩也就意味着整篇文章的精彩,所以必须重视段落的描写训练。比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让学生仿照“鱼群”一段“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描写白云的样子。另外,重视课文中的小练笔。比如《花钟》一课,第一自然段最后的省略号,省略了许多花的开放时的样子,当堂让学生练习写作,使学生得到练笔的机会。

5、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由于有些学生基础差,课堂上写不完作文,所以个别辅导就显得尤为关键。具体策略是:第一,每节习作课前,让较差的学生提前准备资料。第二,习作指导过程中,关注这些学生的听讲以及写作情况,随时指导修改。第三,课下单独指导他们完成作文。第四,精选一些优秀作文,指导他们背诵优美语言,然后练习写类似的作文。通过以上方法指导他们多多练习,最终提高作文的书写速度和书写质量。

总之,习作是学生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要靠教师的辛勤努力和细致指导。以上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完整地应用,让每一个环节都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要坚持天天训练,月月训练,才能达到效果。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运用以上多种习作策略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克服习作中的种种困难,顺利地写出习作,相信教师的努力一定能为学生形成语言能力,发展人文素养打好基础。

篇2:习作起步阶段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策略研究

展开想象的翅膀 丰盈习作的语言――习作起步阶段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策略研究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可见,习作起步阶段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相当重要。一年来在习作起步阶段的小课题研究中,总结了几点丰富学生习作语言的策略,仅供参考:恰当运用源头活水,开启学生习作中语言表达的大门;坚持长期阅读,丰盈学生习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展开合理的想象,丰富学生的语言。

篇3:习作起步阶段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策略研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习作要求之一是“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可见,习作起步阶段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相当重要,只有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习作时才能自由地流淌字符。一年来我们在习作起步阶段的小课题研究中,总结了几点丰富学生习作语言的策略,仅供大家参考。

一、恰当运用源头活水,开启学生习作中语言表达的大门

生活是习作之源,写文章就是写生活。解决作文内容来源的问题,只有让习作教学立足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宽视野,他们才有丰富的写作材料。如,在教学习作《我们的课余生活》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过的课余生活,只要是你想说的事,都可以说一说。当明确表达要求之后,全班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学生说:“我的课余生活可多了,有玩橡皮泥、学英语、钓鱼、弹琴、骑自行车,学游泳等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游泳了。我们这里八月的天气还很炎热,有一天我和爸爸热得实在受不了了,爸爸说:“我们去游泳吧!”我高兴地答应了爸爸。我们来到小河边,我迫不及待地先脱了衣服跳下水,因为爸爸知道我根本不会游泳,怕我有危险,所以他一着急上衣还没来得及脱掉就也跳下水,开始教我学游泳了。爸爸用手托着我的.头,让我用两只手像船桨不停把往身子后方拨水,双脚还要不停地往后蹬,这一连串的动作可把我难住了,开始手和脚的动作总是不一致。爸爸很耐心,不停地给我讲解,我也很刻苦,不停地练习了一次又一次……河里溅起了许多水花,水花金灿灿的,阳光洒在我和爸爸的脸上,仿佛我就是一条小鱼在水里快活地玩耍。足足用了三个多小时,我才学会了游泳,虽然不是很熟练,但是爸爸还是夸我学得真快呀!今天真开心!因为我学会了游泳!”还有的学生说:“我的课余生活可丰富了,有散步、看电视,这些都没意思,最有趣的是捉蝴蝶。星期天,我拿着捕蝶网去公园捉蝴蝶。公园的草坪里,有一群群五颜六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我轻轻地举起捕蝶网,寻找目标,可是多姿多彩的蝴蝶一只比一只漂亮,让我都不知道捉哪只好。忽然,有只黄蝴蝶飞过来,我慢慢地靠近它,把捕蝶网猛地一扣,谁知道扑了个空。我抬头一看,它正在我的头上飞来飞去,我又是一扣,唉,这只蝴蝶又飞到了我面前,一会飞过来,一会飞过去,好像在说:“你捉不住我呀!”这回我可没那么笨了,等它飞累了再去捉它。过了一会儿它好像飞累了,停在一根树枝上,竖起它那美丽的翅膀,我见时机已到,慢慢地拿起捕蝶网向它靠近,我猛地一扑成功啦!我捉住了它。”……从他们的谈话中我看到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正因为参加了这些有趣的活动,学生才会健康地成长,在习作中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句可写。可见,生活这一巨大宝库为习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

二、坚持长期阅读,丰盈学生习作语言表达的能力

阅读可以积累语言,丰富语言,锻炼思维,这都是习作中必须具备的要素。但对学生来说,坚持每天读书不是件容易事。经常让学生谈谈在阅读中的见解,也会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慢慢丰盈起来。在习作课中,我们经常交流所见所闻,阅读的感受。一次习作课上,我们的主题是谈谈我们的传统节日,学生告诉我:“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有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天人们猜灯谜、舞龙狮、玩花船,热闹的广场人山人海,人们凑在一起观看传统节目,把新年的氛围推向一个高潮。”“端午节是祭奠爱国主义者屈原投江而吃粽子。”“清明节拜祭祖先,看看亲人们,陪他们说说话。”……在一次说秋天的口语课上,学生这样说道:“秋天,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一张张孩子的笑脸;她把橙色给了桔子,橙色的桔子像一个个可爱的灯笼;她把黄色给了梨子,黄黄的梨子像一个个可爱的小葫芦;她把紫色给了葡萄,紫色的葡萄像玛瑙似的。”还有的这样说:“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黄的、白的、还有红的……一朵朵,一簇簇,迎着秋风,披着寒霜,争奇斗艳,芬芳吐香,开得到处都是,简直成了一个锦簇的世界。”可见,平时细心的阅读和积累,逐渐丰盈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丰富学生的语言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人类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想象也是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飞机上天;没有想象,就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没有想象,我们的作文就会显得枯燥乏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二学段要求“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并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指导学生习作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不仅能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还能使文章生动活泼,意境更加深远,蕴含更加丰富。生活也是想象的源泉,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首先也同样要解决“想什么”和“怎么想”的问题,要指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处处留心,细致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并大胆地展开猜测、联想。如,看到一个人来去匆匆,我们可以猜测他遇到了什么事,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会有什么结果;或者他要去哪里做什么事,他会怎样做这件事,在做这件事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会怎样解决。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试着猜测和描述生活中的事物,锤炼语言。

在习作起步阶段学生语言表达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习作教学中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常抓不懈,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好书积累语言,好读书养成良好的习惯,调动读书好的内驱力,学习语言表达上的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任文田,刘万顺。小学作文训练艺术[M]。1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07:17-35.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师训教研中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