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sha0540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伊尹的传说典故,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伊尹的传说典故,供大家阅读参考。

伊尹的传说典故

篇1:伊尹的传说典故

伊尹的传说典故

伊尹的传说典故

东方有个小国,叫有莘国。有一天,一个姑娘提着篮子到桑林去采桑,忽然听见不远处有婴儿的啼哭声。她寻声找去,发现一株老桑树的空心中,有一个胖娃娃,赤裸着身子,摇手蹬足,张着嘴巴大声啼哭。

姑娘很是奇怪,便将娃娃抱起来,去献给本国的国王。国王一面命御膳房的厨子把婴孩带去抚养,一面派人察访婴孩的来历。

不久出去察访的人回来向国王禀报说,婴孩的母亲原住在伊水的岸边,身怀有孕。一天晚上,梦见有神人告诉她说:“舂米臼出了水就向东边走,千万不要回头看。”第二天舂米臼果然出水了,她一面赶紧把神向她说的话告诉邻居们,一面照着神的吩咐向东边走去。邻居们有相信她的话的,都跟着她走;也有不相信她的,就仍待在家里。她向东走了大约有十里路程光景,惦念着家园和邻居,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忍不住回过头去一看——啊呀,只见家园已经浸没在一片白茫茫的大水里,汹涌险恶如狼牙一般的波涛正追踪在她和与她同行的邻居们的身后,恶狠狠地向着他们扑来。她吓得连忙举起两只臂膀,正准备呐喊狂呼,声音还没有发出喉咙,她的身子就在一瞬间变成了一株空心老桑树,站在大水的中央,抵抗住了激流,洪水在她的身后慢慢退去了。

过了些日子,采桑姑娘来采桑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在这株老桑树空心里的.活泼可爱的婴孩。所有曾经和婴孩的母亲一同逃避洪水的邻居,都指证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于是婴孩就确定是这株空心老桑树的孩子。由于孩子的母亲原住在伊水岸边,后来孩子又当上了“尹”的官,因此人们就叫他伊尹。

伊尹在御膳房厨子的抚养下,渐渐长大成人,也成为了一名御膳房的厨子,烹调得一手好菜肴。同时由于自身的不断努力,读过很多书,掌握了很多学识,因而兼做了宫廷教师,教有莘王的女儿读书。

后来成汤到东方去巡游,到了有莘国,听说有莘王有个女儿非常美丽贤淑,便要求她做自己的妻子。有莘王知道成汤是个贤明的君主,对这件亲事非常满意,就按照当时的习俗,把女儿嫁送过去。

那时伊尹也很想到汤王那里去做事,发挥自己的才干,使自己有用武之地,只是找不到去汤王那里的门路。现在趁着有莘王嫁女的机会,于是便毛遂自荐,申请做了陪嫁的臣子。有莘王本来也并不怎样重视这个生长在水边桑树里、脸孔上连眉毛和胡须也不长的怪孩子,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把御膳房厨子兼宫廷教师的伊尹,当作陪嫁臣子和女儿一起送过去。

伊尹伴随着女学生陪嫁到成汤那里,教师的本领一时还用不着,厨子的手艺在办喜事的时候倒可以大显身手。于是这个黑皮肤的矮个子青年,就背着鼎锅、抱着菜板,兴致勃勃地在厨房里安排着一切,把他的烹调手艺全部施展出来。

果然,他做的菜肴甚合汤王和宾客们的口味,得到了他们一致的好评。

伊尹的传说典故(精选3篇)汤王心里一高兴,便召见了这个厨艺高明的青年厨子。

由于他出身卑微,在召见他之前,人们怕他身上的污秽和邪祟触染到至尊至贵的汤王身上,于是便先拿香草来熏了熏他,拿柴火来烤了烤他,拿一些猪牛的血来涂抹在他的周身,直到人们觉得他身上的脏污都已除去,这才让他去见汤王。

伊尹见着汤王,自以为是展宏图、抒抱负的时机到了,便对着汤王,从山珍海味的烹调说起,一直说到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大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哪知道事情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汤王觉得这个青年精明强干,以后看待他自然就比别的御膳房厨子有所不同,但并没有把他提升起来担任什么重要的职务。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伊尹的身份和地位依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他自觉在汤王那里没有得到重用,很受委屈,这才跑去投奔夏桀。

当时,夏国的人民都怨声载道,认为夏桀昏庸残暴,治国无方,东方的殷国却日益强大起来,汤王更是人心所向,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戴。伊尹把天下大势和个人出路两方面认真权衡了一番之后,毅然离开夏桀,仍旧回到汤王那里去了。

篇2:伊尹摄政的典故

伊尹摄政的典故

商汤灭亡夏朝、建立商朝,有一个得力助手,就堤把太甲从钧台营救回来的右相伊尹。伊尹名挚,原是商汤的岳父有莘氏家里的奴隶。有莘氏嫁女给商汤的时候,伊尹作为陪嫁奴隶,到了商汤家里。作为奴隶的伊尹,后来却成为了商朝高管,接下来我们去看下伊尹摄政的故事吧。三联阅读3lian.com/zl/请保留

伊尹刚到商汤家里,商汤并没有发现伊尹是个人才,只是让太甲在厨房里干活。怀才末遇的伊尹为了让商汤知道自己是个有本领的人,便想了一个办法。伊尹有一手做菜的好手艺,太甲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时候却故意做得没滋没味的,好让商汤生气而找太甲。有一天,商汤果然被那没滋没味还炒糊了的菜激出火来,叫过伊尹,要太甲说明白。伊尹就利用这个机会,用炒菜打比方,说:“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处,火侯也掌握得合适,菜才能好吃又有味。治理国家也和做菜是一个道理,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拖沓懒散,只有张弛有致,才能招事情办好。”伊尹这一番以菜喻事,果然触动了商汤的心事。商汤发现自己厨房里居然有这样的人才,就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太甲为右相。伊尹为报达商汤的知遇之恩,帮助商汤筹划进攻夏朝的大计,还在危急的`时刻营救商汤脱离了夏桀的囚禁。使商汤得以完成灭夏朝、建商朝的功业。

商朝建立初期,各种典章制度,也是伊尹帮助商汤制订的。制度规定官吏一定要勤勤恳恳地工作,要忠于王室,不怀二心,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责罚;又制定了十多条法规,人们犯了罪会受到惩处,甚至于罚作奴隶。因此,商朝初期的官吏都不敢胡作非为,政治上比较清明,经济发展的也挺繁荣。商汤死后,商朝的第二代、第三代君主,也受到过伊尹的辅佐,帮助太甲们兴利除弊,管理好国家。据古书上记载,有太甲在伊尹的督促下改过自新的事情。

商汤建立了商朝,在位三十年就死了。商朝的继承法是兄死弟及,没有弟弟,才传位给儿子。商汤没有弟弟,长子太丁应继位国君,可是太丁比父亲死得还早,所以就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外丙在位三年也去世了,太甲的弟弟仲壬继位。仲壬茬位四年也死了。这时候由开国元老伊尹作主,由太甲继承了王位。太甲是太丁的儿子,商汤的孙子。

太甲继承了王位,伊尹一连写了三篇文章给太甲阅读,教太甲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肆命》,专门讲如何分清是非的道理,对于什么样的事情不应当做,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做,都说得清清楚楚。还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祖后》,讲的是商汤时候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一定要按照祖先定的规矩行事,不能背弃祖训,爱所欲爱。

太甲读了这些文章,开始时也能按伊尹的教导行事,小心谨慎地遵守祖宗留下的规矩。到了第三年,太甲就忘乎所以了,认为一切应当由太甲说了算,否则枉为一国之君,被那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伊尹来管着了。太甲恣意妄为。不所伊尹的规劝,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太甲居然学夏桀的样子以暴虐的手段对付老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

伊尹自然不能容忍太甲破坏汤王留下的清纪。太甲先是一再规劝,希望太甲对自己的行为要多加检点;后来看到太甲屡教不改,伊尹就把太甲赶下台,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地桐宫(今河南僵师县)去。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见朝中无主,就自己执政,管理起国家来。

太甲被放逐到了桐宫,祖父商汤的坟墓与太甲朝父相伴。商汤虽然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坟墓却与普通人的墓差不多,墓地上只有一座低矮的宫室,供一年一度的祭祖之用。守墓的老人听说太甲是因为违犯祖宗的制度被放逐到墓地上来的,就把当年商汤创业的故事,以及商汤订下的种种规矩,每天对太甲讲述,教育太甲应当以自己的祖父作榜样,做个贤明的君主。祖父商汤的伟大功绩,让太甲既神往又羞愧,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觉得自己对不起祖父在天之灵,就决心改正错误。太甲以祖父作榜样,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老弱孤寡,做事情也变得雷厉风行,而违反祖制和朝廷法律的事,太甲是绝不会做的,

三年过去了。伊尹时刻关注着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太甲的行动早己有人报告给伊尹了。太甲的悔过自新,让伊尹十分高兴,于是亲启带着文武大臣把太甲接回首都毫城,"严肃而郑重地把政权交还给太甲。太甲以前事为师,按商汤时传下来的章法循规蹈距地做事,听从身边大臣的良言良策,把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都治理得井然有序,商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人物介绍:

伊尹(生卒年不详),名伊,一说名挚,夏末商初人。其出生地有河南开封、河南嵩县、河南伊川县、河南栾川县、山东曹县、山东莘县、陕西合阳县、山西万荣县等多种说法。[1]因为善于烹饪被汤看中,曾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奉祀为“商元圣”,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太甲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太甲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伊尹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中华厨祖。代表作有《汝鸠》、《汤誓》、《伊训》。

篇3:尹喜历史传说典故

一、尹喜基本介绍

《庄子·天下》将尹喜和老子并列,称为“古之博大真人”

尹喜,官至周代大夫,时任大散关令,后遇老子,授其千古奇书《老子五千言》即今日之《道德经》。后跟随老子西出散关,化胡西域。

二、尹喜概述

尹喜,又名尹子。古书中出现最多的记载为关令尹喜。《列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记为关尹或关尹子或尹子或为关令尹喜。列子中曾多次出现尹子与尹喜等词由此可见其名为尹喜。在东汉宫廷撰写汉书时期所收集整理的先秦古籍中明确记载为《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旧题周尹喜撰。即周朝的尹喜。

《列仙传》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生于殷,时为周柱下史。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转为守藏史。积八十余年。史记云:二百余年时称为隐君子,谥曰聃。仲尼至周见老子,知其圣人,乃师之。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老子无为,而无不为。道一生死,迹入灵奇。塞兑内镜,冥神绝涯。德合元气,寿同两仪。[2]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述尹喜得道经过:周代楚康王时尹喜为巨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楼,仰观乾象。一日,观见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 西,乃求出为函谷关令。遇老子,迎为师,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历三十五章及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关尹一词被误读成官名是因为《国语》”敌国宾至关,尹以告,门尹除门“中关尹二字由于当时没有标点符号的误会。正式的官位称呼应该是门尹。《庄子》:门尹登桓。春秋时有门尹般、门尹且渠。

三、尹喜历史传说

相传老子骑青牛云游天下。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便叮嘱下属为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自己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老子行至函谷

关,尹喜闻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西行,经关中、越秦岭、沿渭水受尽千辛万苦,行至他的故乡秦州伯阳。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阳龙山上筑庵讲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书立德,修行练功,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老子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将所著《道德经》授于尹喜,独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铭记师父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既高深,又广大,深得历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经典之一,收录在《百子全书》之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