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条狗的研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鉴赏及译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鉴赏及译文,欢迎参阅。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鉴赏及译文

篇1:《酒泉子·长忆观潮》潘阆

宋·潘阆(làng)

长忆观潮,

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注释:

①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②郭:城,满郭即满城。

③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④弄潮儿:指钱塘江上执旗泅水与潮相搏的少年。

⑤觉:睡醒

译文

我常常想起在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的时侯,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弄潮儿在惊涛骇浪的尖头与波涛搏斗,手里拿着的红旗却丝毫没有被水打湿。在此后我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格律

潘阆体格律:

平仄平平(句)

⊙仄⊙平平仄仄(句)

⊙平⊙仄仄平平(平韵)

⊙仄仄平平(叶平)

⊙平⊙仄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仄(叶仄)

⊙平⊙仄仄平平(换平韵)

⊙仄仄平平(叶平)

作者简介

潘阆,宋朝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字逍遥,(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因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篇2:酒泉子 潘阆-酒泉子 长忆观潮

酒泉子 潘阆-酒泉子 长忆观潮

酒泉子 潘阆,是一篇描写观潮情景的词令,也是作者作品中最为人称道最好的一篇。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字词解释: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鉴赏及译文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又称弄潮儿。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月十五钱塘大潮,吴地少年善游水者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满花纹,手持大旗,争先恐后,迎着潮头,在万丈波涛中出没腾飞,做出各种姿势,旗帜却一点没有沾湿。

觉:睡醒。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翻译:

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技艺高超的人)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作品赏析: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3]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作者简介:

潘阆(làng)(?―1009)北宋诗人、词人。字逍遥,又号逍遥子,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尝居洛阳,买药。宋太宗时,因能作诗,被人推荐,至道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国立大学的教官)。曾几次被贬谪,漂泊林泉多年。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参军。大中祥符二年卒。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轼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作者因咏潮得名。潘阆以诗著名,与当时文人寇有所交往。[4]事迹见于《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卷九三。工诗。有《逍遥集》一卷,《逍遥词》一卷。

相关阅读:

《酒泉子》,词牌名之一。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馀杭》。除温庭筠与潘阆外,还有孙光宪等词人用过此调。

以上这篇酒泉子 潘阆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3:《酒泉子·长忆观潮》文学鉴赏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作品影响:

杭州何时被人视为“天堂”,很难得到一个确切的时间节点。从徽宗北狩南归的曹勋说:“臣在虏寨时,具闻虏人言金国择利便谋江南。又日,上界有天堂,下界有苏杭,其势欲往浙江。”据此可知,正式视杭州为“天堂”,最迟在北宋末年的金国就已流行。

不过,类似这一比喻,早在宋初潘阆的《酒泉子》中业已出现: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别来隋柳几经秋。何日得重游。潘阆,大名府人,号逍遥,太宗朝闻人,因寓居杭城,城中有“潘阆宅”,后人又将其宅所在之巷命名为“潘阆巷”,并在其宅基立“潘逍遥祠”。该词为潘阆思念杭州而作,所谓“不是人寰是天上”,堪称杭州“天堂意象”的原型。潘阆《酒泉子》共十首,这是第一首,书写杭州城市个性和意蕴给人的美感特点,其二为“长忆钱塘”,其三、其四为“长忆西湖”,其五为“长忆孤山”,其六为“长忆西山”,其七为“长忆高峰”,其八为“长忆吴山”,其九为“长忆龙山”,其十为“长忆观潮”。十词均以“长忆”揭调,是一组重句联章,通过对城区与西湖及西湖山水不同分区的书写,从点到面,点面结合,展示了杭州“不是人寰是天上”的意象。其四又云: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想整纶竿。思入水云寒。词从凭栏远眺的角度,将西湖风光一一驱遣入词,渔舟垂钓、岛屿清秋,笛声悠悠,芦花飞扬,白鹭成行,构成了极具隐逸色彩的环境氛围,犹如一幅设色淡雅的隐者图。词在书写城市的物质空间时,不可能像专门性的地理类笔记那样具体详尽,也不会像小说那样将城市空间作为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来处理,而是根据词人内心感受和审美趣味,创造出独具内涵的意象。该词所呈现的清净淡雅的空间意象,便出于词人对离别西湖后“尘土污人衣”的`厌弃和对西湖自然清净之美的向往。这种物中有我的意象,既不失空间物象的真实性,又丰富了空间物象的内涵,较诸地理类笔记所载或小说中作为背景处理的物质空间,更为引起读者的注意乃至神往。据载:石延年获潘阆此词后,“使画工彩绘之,作小景图”;又“钱希白爱之,自写于玉堂后壁”。石、钱二人之所以如此,不仅出于对西湖景观形态的欣赏,更在于对经过潘阆审美创造后的西湖物质空间意象的神往。

篇4:《酒泉子·长忆观潮》文学鉴赏

作者简介:

潘阆:(?—1009)北宋诗人、词人。字逍遥,又号逍遥子,大名(今河北大名)人。至道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后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大中祥符二年卒。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事迹见于《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卷九三。工诗。有《逍遥集》一卷,《逍遥词》一卷。潘阆为人狂妄,只当过助教。后以卖药为生,四处流浪。他以《酒泉子》这曲调写过十首词,唯这首咏钱塘潮的词为人称道。

潮的类型:

交叉潮

距杭州湾55千米有一个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观看十字交叉潮的绝佳地点。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像两兄弟一样交叉相抱,形成变化多端、壮观异常的交叉潮,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两股潮在相碰的瞬间,激起一股水柱,高达数丈,浪花飞溅,惊心动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两股潮头已经呈十字形展现在江面上,并迅速向西奔驰。同时交叉点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转移,撞在顺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团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顶上,吓得观潮人纷纷尖叫着避开。

一线潮

看过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后,建议您赶快驱车到盐官,等待观看一线潮。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江面仍是风平浪静。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远处,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随着一堵白墙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锐不可当。

一线潮并非只有盐官才有。凡江道顺直,没有沙州的地方,潮头均呈一线,但都不如盐官好看。原因是盐官位与河槽宽度向上游急剧收缩之后的不远处,东、南两股潮交会后刚好成一直线,潮能集中,潮头特别高,通常为1—2米,有时可达3米以上。气势磅礴,潮景壮观。

回头潮

从盐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将到达下一个观潮景点老盐仓。老盐仓的地理环境不同干盐官,盐官河道顺直,涌潮毫无阻挡向西挺进,而老盐仓的河道上,出于围垦和保护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条长达660米的拦河丁坝,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将被反射折回,在那里它猛烈撞击对面的堤坝,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到西进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声如狮吼,惊天动地,这就是回头潮。

钱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的诗情画意;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潮是一种遐想。难怪有人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

《酒泉子·长忆观潮》英文版:

Fountain of Wine

By Pan Lang

I still remember watching tidal bore,

The town poured out on rivershore.

It seemed the sea had emptied all its water here,

And thousands of drums were beating far and near.

At the crest of huge billows the swimmers did stand,

Yet dry remained red flags they held in hand.

Come back, I saw in dreams the tide o’erflow the river,

Awake, I feel my heart with fear still shiver.

篇5:潘阆词作酒泉子鉴赏

生平简介

潘阆(?—1009)字逍遥,又号逍遥子,大名(今河北大名)人。至道元年(995),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后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大中祥符二年卒。事迹见于《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卷九三。工诗。有《逍遥集》一卷,《逍遥词》一卷。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篇6:潘阆词作酒泉子鉴赏

此词以含蓄委婉的笔触,交替使用白描、绘神、想象、反衬等多种手法,回忆了杭州西山胜景,抒写了作者对西湖周围胜地的深挚眷恋。

上片起首一句点明题旨,然后直接进入回忆。第二句用两个地名词和两个方位词,带出了寺前山后的一切风景点。第三句是近景小景,展现了广阔的背景以后,再专门回味游览冷泉这一名胜时的情形,自然也有举一点以见全貌的作用。以上两句是全篇中唯一正面写景的地方,但句中只标明地点方位和说明旧日曾经亲游,至于这里的风景到底怎样美好,作者却不直说。这样写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他们有可能填补出比任何笔墨、色彩都多得多、美得多的景象来,这是艺术空白的妙用。上片结尾一句意思是说这里游憩,即使酷热的三伏天也如清爽的秋日。如果说前两句写景只点出景哪里,是使用了艺术的拙笔的话,那么这一句无边的美景之上精心捕捉山光物态的神韵,则使用了艺术的巧笔。

过片两句是想象。冷泉亭左侧有呼猿洞,相传晋代僧人慧理曾蓄白猿于此。这两句虚事实写,更添了西山灵气。从内容上看,作者这两句中似乎还通过白猿的长啸而去,怀念杳无踪迹的慧理,然后再通过对慧理的追缅,遥寄自己许身湖山、与猿为侣的愿望。结拍两句,意思是说:别后因为甚思西山而不可得,只好找来西山的画图频频观看,但那上面终究找不出真山峰的美质来。这里用图画作为反衬,西山的灵姿秀气因此更为突出了。“欠峰峦”,指缺少峰峦,实际上是说没有好的峰峦。“画图”,别本作“画阑”(“阑”同“栏”),说诗人所处的地方多次凭阑而望,终是看不到西山那些优美的山峰。这样当然也通,但少了西山比图画更美丽这层意思。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篇7:潘阆词作酒泉子鉴赏

此词是作者回忆杭州西湖旖旎风光之词。全词情景交融,先写西湖光景,后写忆者之情。词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并用,景中寄情,情中寄景,选景高洁,情调闲雅,用笔淡炼,纯用白描,艺术手法甚为高超。

上片首句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经“忆”字

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一句,由今日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是词中熟语,极难出新意,然而用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不扰不喧的意思。

过片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上句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宋杨湜《古今词话》云:“潘逍遥狂逸不羁,往往有出尘之语。”此语从此词中,可见斑。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篇8:潘阆词作酒泉子鉴赏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