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y14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粗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粗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粗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篇1:略谈朱自清散文《春》的意境美

略谈朱自清散文《春》的意境美

朱自清的散文,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练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这些,无疑是构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但是,主要因素诚如郁达夫所说,是满贮着的诗意。

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作家怎样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传递给人们,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要求和方法是多方面的,创造诗意的艺术也是极为丰富的,其中之一就要看作家驾驭艺术技巧如何。比喻,看来是一种修辞手法,其实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技巧。它对作品诗意的创造是不无作用的。大凡有艺术才能的作家、艺术家都是素谙比喻技巧的。难状之声,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一旦到了他们作品里,就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出现一个幽深迷人的意境。究其底,多是比喻技艺使之如此。

朱自清运用比喻艺术创造出的散文诗意,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

1.形象美。文学艺术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作为散文,特别是描写风物、寄托情怀的抒情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形,这就尤见作家的艺术功力。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不仅潜隐着一种缠绵、委婉、深沉的感情,同时,他凭借精妙的比喻艺术也为我们勾描出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

以质实之物比质实之物,给人一种形象美,这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俯拾皆是。然而,他用质实之物比空灵之物,从而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却更是出神入化。在《春》的结尾,作家这样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略)

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写得如此美。他独具慧眼,敏锐捕捉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作家写物附意,扬言切事,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

2.绘画美。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能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好的画和好的诗总是相辅相成、浑为一体的,朱自清写的虽是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在《春》中有这段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还眨呀眨的。(略)

春天的景象被朱自清描写得多么精彩呀!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赏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远、近、上、下,浓、淡、干、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了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3.音乐美。音乐是以其特有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人们,从而获得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以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略)

4.含蓄美。汪洋奔放、直抒胸臆的诗是美的;余味曲色,含蓄蕴藉的诗更不失为美。诗为什么要含蓄?这是由生活决定的。生活本身就存在着含与露、隐与现、曲与直的现象。同时,进行艺术欣赏的人们,是主观能动的,不希望作家、艺术家把话说尽,一览无余,而是要他们创造出含而不露的妙境,以便为人们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含蓄非诗独有,散文亦然。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这种含蓄美,同样也是用比喻艺术加以实现的。

篇2:谈朱自清散文之美

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有着一种独特的构思美、自然美和语言美,他以精湛的文学艺术技巧誉满文坛。本文浅略地领悟一下他的散文之美。

一.“点”与“线”形成的构思美

散文的艺术魅力,重在艺术构思的设计。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十分的独特,除了缜密严谨外,更是精致和巧妙,“点”与“线”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独特的构思美。

如《荷塘月色》一文开篇便点名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接着说:“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又写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用这以上两点“静”来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紧接着“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又用两点“闹”反衬出此时此地的“荷塘月色”的“静”,从而以“点”穿成“线”,画龙点睛的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即“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二.“情”“景”“事”交融的自然美

朱自清的散文,有记人记事的一类,有状物写景的一类,但无论是哪一类,都表现出作者真挚的感情,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一种独特的自然美。

1.寓情于事,追求“实在美”。

在散文中,朱自清注重用简单朴实的语言表现自己真挚的情感,以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自然美。

《儿女》是朱自清记叙自己儿女琐事的'一篇文章。作品开头说:“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但并不提及自己的儿女,却说“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也因此而自责甚至哭了起来,“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继而又矛盾起来,“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这样实实在在的几件事的记叙,正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让读者真切的感觉到了作者身上的重担和心里的矛盾。文章最后,作者通过记叙几个朋友的话语,含蓄的表达出自己的决心。

作品的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说父亲是如何如何爱自己孩子的,但通篇却让读者感受到了浓烈而真挚的父爱,也让人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父亲沉重而伟大的责任。这正是朱自清散文追求的那种真挚的、实实在在的、自然的美。

2.寓情于景,追求“意境美”。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句写出了荷叶茂密的整体形象,又用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挺秀和清高的姿态,又说:“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恰当的拟人修辞手法更写出了荷花“袅娜”、“羞涩”的体态神情。接下来作者笔头一转,把描写的重点由荷塘上的景物巧妙地转移到荷塘上的月色上,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色的飘渺与静溢。接着又写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至此,作者精心描绘的一幅图画已经栩栩如生,一片真真切切的荷塘月色瞬间便在读者眼前蔓延开来。

三.“质朴”的语言美

语言的艺术是多样化的。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他的散文就象蚕儿老老实实地吐着丝,柔软中闪着光泽,简朴中见出莹洁。”

我们来读一下他《说扬州》里的一段文字:

另有许多人想,扬州是吃得好的地方。这个保你没错。北平寻常提到江苏菜,总想着是甜甜的腻腻的。现在有了淮扬菜,才知道江苏菜也有不甜的;但还以为油重,和山东菜的清淡不同。其实真正油重的是镇江菜,上桌子常教你腻得无可奈何。扬州菜若是让盐商家的厨子做起来,虽不到山东菜的清淡,却也滋润,利落,决不腻嘴腻舌。

粗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这段文字中的词语,大多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如“没错儿”、“油重”等,让人读起来就象是平时唠家常一样自然。也正是这老实、质朴的文字,将作者对扬州的喜爱和内心的欢喜充分、自然的表现出来,让人倍感亲切,决无半点的娇柔做作。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朱自清的散文总能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美。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应该怀着真诚的态度,把“点”与“线”形成的构思美,“情”、“景”、“事”交融的自然美,“质朴”与“典雅”同在的“语言美”等其他真实的东西结合起来欣赏,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蕴涵在作品里真实的、全部的、深度的美

篇3:谈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体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美”是《荷塘月色》的主要艺术特色。

文章开篇,作者便简明扼要地直抒胸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全篇的“文眼”,也是创作本文的起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其中蕴含着作者极其复杂而美好的感情。文章第三段去荷塘路上的内心独白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从内心独白这段可看出作者“白天”是不自由的,对月下荷塘以外的那个世界是不满的,内心是苦闷、愤懑的。

文章中,作者首先抒发了“颇不宁静”的心情后,立刻将读者从繁忙紊乱的现实生活中带入对“另一番样子”的荷塘月色的追求之中,一步步地引向象征自由和圣洁的美丽的荷塘,让读者和作者一起,抛却使他们不宁静的一切,忘情地欣赏这满溢着生命活力的大自然,倾听这由自然界的动律形成的无声的音乐。

那“幽辟”“阴森森”的荷塘路上,月光是“淡淡的”,夜晚更加寂寞。这“阴森森”的景象,不但没有使独自夜游的“我”感到孤零凄切、单调乏味,反而使“我”感到自由人的快慰,心情轻松,感到“今夜却很好”“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忘情的超然心理呢?这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的结果。“我”因“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摆脱白日里所感到的一切不快,在苍茫的月光下,独自一人踱到从不惹人注目的荷塘边,竭力沉浸在月光下的美景中,以求得片刻的宁静。荷塘路上“幽辟的路”“蓊蓊郁郁的许多树”“淡淡的月光”,一幅幅宁静、幽深的景色驱散了“我”“不宁静”的心绪,排遣了白日里的苦闷和抑郁,使“我”情不自禁地进入了那自由和圣洁的“另一个世界里”,这时一股淡淡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乘着幽辟的路上产生的兴致,作者进一步痴心求美,情景交融,正面抒写观赏荷塘月色的情景,动静交织,作者艺术地创造性地再现这种自然界的动律,使作品具有了艺术的节奏。作品先以月下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最后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作者似一位丹青妙手,又似一位高明的雕刻艺术家,在精心设计的画面上,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地精雕细刻地描绘,刻意求工地渲染,使这种描绘和渲染达到生动灵活、出神入化的美的境界,使整个画面的意境更加丰富、深邃、优美动人。且看月光下的荷塘,月光如流水一般,辉映荷塘。“田田的”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美丽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描摹等修辞手法,诱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突破了比喻手法的一般惯例,大胆地、别出心裁地借用“通感”,进一步把抽象的难以言状的荷香、月色写活了。作者把荷风送香气比作“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用“笼着的轻纱的梦”来比喻透过淡淡云层“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月光,以“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描绘“光与影”交织而成的和谐柔美的月色。这两种月影一高一低、一粗一细、一浓一淡、一深一浅,形成了光与影高低、明暗和轻重的变化,有变化就形成了节奏,有节奏就构成了“和谐”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梵婀玲上奏着的悠扬婉约、令人心驰神往的名曲。视觉沟通听觉,让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样一来,作者将景物、音乐等形象要素共同作为特选景物的艺术形象,使文章从光与无声的自然景物中传达出融于画面上的声音,于无声的自然景物中传达出融于画景的音响,描绘出一个既具有色彩美,又具有音乐美的幽美境界。

作品中,荷塘月色呈现的美是丰富多彩的,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环境和自由的志向相映衬,情景交融,和谐统一。“参差斑驳的黑影”,“不均匀”的月色是复杂黑暗的现实的投影,是深藏在作者心中对现实不满的写照。但作者没有厌倦、绝望,而是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和谐与不和谐的对立统一,因此笔下那极不和谐的各种影子,在“光”的渗透下,一忽儿便飘荡起“和谐的旋律”,仿佛是小提琴奏出的优美的“名曲”。这一曲兼有刚柔之美的充满幽情的乐章,似乎驱散了作者心中的苦闷,一丝淡淡的喜悦之情涌上心头。

但作者心中的苦闷是否完全被美景所征服、所排遣了呢?他自己并没有忘掉现实带来的苦闷与抑郁,并没有彻底“超脱”那朦胧的、清冷的月色变化,“阴阴的”“烟雾般”的树,没精打采似“渴睡人的眼”的路灯,树上的蝉声和水中的蛙声,把作者唤回到现实中,使作者感到“什么也没有”。但是作者并没有因伤感而失望,没有因“不足之感”而麻木,而是在伤感中坚定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黑暗社会的否定。作品“卒章显志”,再现古代江南采莲的盛事,作者虽然感到“无福消受”江南式的美景,却仍“惦着江南”。这里,作者把历史上的采莲图和现实中的荷塘月色遥相呼应,照应开篇,果断地表明作者对现实黑暗的否定,对江南式的美好的理想社会执著的向往,使全篇优美的情景最后得到升华。本篇作品的意境开拓是成功的,画面尽管变幻多姿、声情并茂,但万变不离其宗。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追求光明、美好的生活这一感情主线贯穿全文,千思万绪融于千姿百态的美景中,达到美不胜收、感人心魄的艺术境界。这一切形成了这篇写景抒情散文诗一般含蓄深沉、深邃优美的意境。所以,《荷塘月色》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是名副其实的。

拓展阅读:朱自清散文句子

1) 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2) 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

3) 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

4)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5)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6) 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7) 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

8) 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

9) 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

10) 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

11) 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

12) 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13)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14) 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15) 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16) 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

17) 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

18) 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

19) 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

20) 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

篇4: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意境美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意境美

一、散文中寓情于景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灵魂,主要是指采用艺术意象在结合现实意境的基础上把受众带入超时空的想象国度和富含感情的幻境中。对于散文意境来说,境是为意而服务,关键之处还是在于意蕴。朱自清的散文向来重视对意境的铺陈,富含个人情感,不管哪种写作方法中都蕴含着浓厚的情趣。朱自清也是一个诗人,所以散文中也包含了诗的柔美。朱自清有很多借景抒情的散文,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幅风景各异的如诗画卷:秦淮河上的喧嚣热闹、荷塘月色中的淡泊宁静、梅雨潭边杨柳依依、威尼斯的水上风情、扬州城的古朴威严、微微的春风、柔和的春雨、羞怯的春花等等经过作者的刻画都染上了独特的色彩,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感。朱自清的笔下的各种自然景物都如同一首乐章,通过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精妙比喻赋予他们生命,山仿佛能动,水也会唱歌,万物都灵气十足遥相呼应。巧妙的寓情于景让读者如若身临其境。在《荷塘月色》中就有很多情景结合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动人的画卷。月光下的荷塘静悄悄的,各种景物好像都沉睡着,形态各异但作者却抓住了一个切入点――柔和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牛乳中洗过的叶子和花,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微风不时送来阵阵清香。开篇作者表明内心“颇不宁静”,可是沿着幽静的小煤屑路走向宁静的荷塘:“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利用景物的描写来突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深远意境。月色下的池塘风轻云淡,如家般宁静温馨,给作者提供了一个静心独处的安宁环境,宁静致远的情怀切合了作者的内心追求,给作者短暂的欢愉,但仍然可以读出字里行间那丝淡淡的哀愁,种种都构成了该篇交织纠缠朦胧意境之美。

二、散文中自然朴实的意境美

大自然的美是不加雕琢的纯粹之美,朴素平淡之间又藏着巧夺天工的秀丽。从平淡中挖掘出瑰宝是众多文学大师所向往追求的,因为往往真实平淡反而最能打动人心。古人有云:“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朱自清的散文并未追求华丽而是刻画简朴之美,这也是和作者自身性格的映照。杨振声曾点评国朱自清的散文:“我觉得朱先生的性情造就了他散文的风格,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分析朱自清散文中平淡朴实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真情流露的情怀

正所谓感人心者发乎于情,纵观朱自清描写家庭生活类的散文,由日常出发描写温馨幽默或伤感悲痛的人之常情,无不引发读者的共鸣。朱自清从尚真实自然,没有徐志摩般的激烈,却又以真实的情感给散文渲染了丰富的色彩。如同《背影》中父亲那远离的背影;《儿女》中令人怜惜的幼童;《给亡妇》中伟大的自我牺牲……各种或心酸或惭愧或伟大的情感在作者平静的渲染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就拿最被大众熟悉的《背影》来说,通篇仅有有一千五百字,描写的是很普通的送别,文学作品中写这个题材的文章不计其数。但是朱自清却通过两个男子角色――长大的儿子和逐渐衰老的父亲在车站的告别,刻画出了父子间的感人之情。头发花白的父亲步履蹒跚,却要赶着帮儿子去买一袋橘子在路上吃,“我”看着父亲的背影情难自禁的心酸和感动,字里行间平淡自然却又深刻复杂。

(二)口语化的描写

朱自清的散文中语言风格各具特色,不过描写社会现实和家庭伦常的的作品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语言风格通俗朴实,直白易懂。这些作品里很难找到生僻字眼,多为口语化的叙事抒情。其中“京腔”偶尔会被运用,例如儿化音和方言等。虽然不多却胜在恰到好处,给读者以亲切自然的感觉。就像《背影》中也有很多直白质朴的对话,如文中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描写出一个想尽力安慰儿子的慈父形象,还有诸如“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对话朴素简洁,但又饱含了浓厚的父爱,两者形象立刻浮现在脑海之中,久久难以忘怀。

三、散文中层次分明的意境美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性也是有目共睹的,文风时而清新自然,时而朴素深厚。在他的散文中比较喜欢结合叠字和长短句,构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跌宕起伏,也有利于突出散文生动形象的意境美。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可以发现很多叠音词,令人眼花缭乱又被深深吸引。比如《荷塘月色》中利用叠音词来描写景色,总共有26个叠字勾勒出一幅美妙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淡淡、静静”的月光,“田田、亭亭、层层”的荷叶,“屡屡”的荷香,“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等等,意境深远清幽,融合着作者复杂的心绪展现在读者面前。还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共用叠字72处,所以说叠音词在朱自清散文十分常见,极大强化了文字的音乐性。散文仿佛乐曲般和谐动听,包含着层次分明的韵律美。其实是善于句式变换,让文章糅合音乐美。朱自清写作中喜欢将散句搭配整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具有音乐性。例如《匆匆》中的经典名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它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它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那里呢?”开始运用排比,中间加入散句,最后突出重点句,读起来结构分明意境悠远。又如《春》中的结尾,作者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本来春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个季节,而作者独具匠心抓住看本体和喻体共同的特点,将春天的生机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般生动鲜活、还有小姑娘似的娇艳靓丽以及青年般的健壮活力,让无形的春天有形态、有声音、有神色还有感情,如同一幅立体的画卷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大众眼前。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艺术中富含寓情于景的意境美、朴实自然的意境美和层次分明的意境美。综观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史,初期清秀脱俗,中期质朴深厚,晚期深邃悠远,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情趣,是中国散文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当然朱自清的散文中还有更多丰富的宝藏,有待我们去逐步挖掘。

篇5:谈朱自清散文的真善美

在我国文学界,朱自清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散文家和诗人,他从一开始的写诗到后期的文学创作,他的散文在文学界有很好的声誉,他的散文以真实地表达感情和优美的句子为主要风格,在我国的文学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郁达夫对朱自清有着非常高的评价,曾经说朱自清的散文具有诗的韵味。可以说,他的文章之美是仅次于冰心的,因为他的散文具有真、善、美的艺术风格。

一.“真”的艺术风格

1.情感真实。朱自清的散文抒发的是自己的真实情感,只有使感情真挚,才能够打动人,不然,是不能够打动任何人的,比如,在《背影》这篇文章当中,作者通过写跟自己的父亲在月台的场景,又仿佛听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叮嘱。

2.思想真实。朱自清的文章大部分写的是日常生活当中的事情,很少涉及哲理性的东西,虽然是寥寥几笔,却能让读者看到他真诚的灵魂。像《择偶记》、《冬天》、《儿女》等,这些都是朱自清的优秀作品,都是朱自清和亲人之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像《别》也是反映作者真实生活的。这些散文,无论在写法上,还是在表现格调上,都是不一样的,或者比较欢快一些,或者比较低沉一些,或者比较朴实一些,或者比较幽默化,但不管怎样,都是反映作者真实生活的。

3.内容真实。像《择偶记》这篇文章,是叙述作者四次找对象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作者自己的真实经历,由于当时是在封建社会的社会背景下,因此作者在十一岁的时候就开始找对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医学不够发达,因此第一位和第三位小姐在患上肺痨后都相继死去。经过作者的一番描述,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有一些了解,这正是作者“真”的艺术风格的展现。

二.“善”的艺术风格

1.关注女性。首先是关注女性的命运。朱自清的散文《阿河》是一部关注女性命运的文章,阿河是一位封建社会下的妇女,她性格单纯、率直、活泼可爱,主动地跟着别的妇女学习,比较贤惠,作者对她特别喜爱,也希望她能够超越自我。可是在封建社会中,她是结婚的人了,并且阿河对自己的丈夫很不满意,阿河希望结束这段不幸福的婚姻,能够跟别的妇女学习新事物,然而阿河的这种愿望在当时的社会中没能够实现。最后,阿河没能够学习到新事物,没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作者是非常喜爱阿河的,希望她能够过上好日子,可是由于作者能力有限,也没能够帮阿河实现她的愿望。最终,只能是在心里默默地为阿河祈祷,祝福阿河。作者是非常欣赏阿河的,希望她能够不断进步,然而,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作者也只能是对女性的命运“关注”罢了!

2.关注社会。朱自清的散文涉及的题材比较多,涵盖社会的多个层面,其中,有抨击人口买卖这种制度的,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这篇文章中,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丑恶的一面,作者感叹生命居然是有价格,可以买卖的,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同时,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买卖人口现象进行了批判,阐明了腐朽的封建社会贩卖人口的制度是造成小女孩可怜命运的根源,这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社会人们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三.“美”的艺术风格

1.美的韵味。朱自清的散文具有美的韵味,虽然他的语言显得比较平淡和朴实无华,但是韵味丰富。在《匆匆》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形容时间的流逝可以从水盆里和饭碗里过去,可以从身上跨过和从脚边飞去,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感慨时间的流逝,不禁会让人们想到时间是多么的宝贵,一定要珍惜时间,但是作者能够做到的,只有“匆匆罢了”,作者的哀愁就像轻轻的`烟和淡淡的雾,缓缓地升起和冲散,最后阐明了“时间只要流走便不会再回来”这个道理,作者运用比较朴素和淡然的语言,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慢慢逝去的无限感叹。

2.美的语言。另外一个方面,朱自清的一些描写景色的文章非常优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像《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作者写的是在月光照耀下的荷塘和在荷塘上美丽的月色。作者使用了非常多的博喻和通感等修辞手法,作者用星星、明珠和美人来比喻荷花,把荷花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荷花的清香形容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给人以听觉上的强烈震撼,把荷花的清香完美地表达出来,能够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作者跟读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这种描写荷花的语言手法别具特色。

拓展阅读: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冼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欧游杂记》《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等,着有诗集《雪朝》(与人合着),诗文集《踪迹》,文艺论着《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春》以被选入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中。

名字寓意: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朱自清之名是他19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屈原被流放时请太子卜为自己占卦时说的话,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生平介绍

朱自清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19入高等小学,于19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至1925年去清华大学任教前,出版了诗集《踪迹》和诗集《雪朝》第一集。其中《送韩伯画往俄国》《光明》《羊群》《赠A·S》等,暴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革命的赞美。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着委员会”召集人。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溃疡,但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那可贵的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朱自清先生在签名前体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

毛泽东曾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篇6:节奏之美-谈朱自清散文中的叠音词

节奏之美-谈朱自清散文中的叠音词

叠音词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词类.在写景散文中,叠音词应用更广.只要翻开课本就能在那些著名的写景散文中找到大量的叠音词.尤其是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中更是如此!它对写景状物、摹声绘色及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 者:李建青  作者单位:濮阳市技工学校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2008 “”(18) 分类号:H1 关键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