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中的陈萍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谨防教师依赖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谨防教师依赖症,欢迎大家分享。

谨防教师依赖症

篇1:谨防教师依赖症

谨防教师依赖症

中国教育报   -08-05   李伟

一些孩子很喜欢本班的教师,这是种好现象,孩子可以积极地从教师身上学习到所需的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可是,有的孩子对教师过分喜欢,形成了一种依赖,这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更不利于孩子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我们可以称这种情况为“教师依赖症”。

对教师形成依赖的孩子心理上都比较脆弱,往往碰上了喜欢的教师,就企望能够一直跟随下去,不管教师要求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只要不离开教师就行。一旦教师调换,或教师对其进行了批评,孩子就好像受到了莫大的委屈,不愿再上幼儿园、不愿再上学。再有,依赖久了,孩子就不会主动学知识,而是等着教师“灌”,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学习的不彻底和不深刻。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纵容孩子,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更不能一味迁就。家长应该对孩子及时疏导,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逐步适应新的教师。因为,孩子以后要上小学、中学、大学,一生要学不同的知识,需要不同的教师。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孩子应该向每一位教师学习,而不是试图依赖某一位教师而走完全部学习生涯。还有,将来的学习是一种自主行为,教师的职责只是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学习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篇2:职场人谨防搜索依赖症

谨防教师依赖症(精选5篇)

每年的9月,许多职场人都在为各种策划方案、活动设计等等忙得不可开交,“有了互联网,我们已经习惯了去靠网络搜索最新鲜的创意和最奇特的方案,从而借鉴到自己的设计中来。”记者随机采访了十余名职场人,他们中有八成表示,或多或少会用到网络搜索,有些甚至就是靠网络搜索后东拼西凑完成方案。“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去搜索,如果搜索不到,那就在网上进行提问,再寄希望于有热心网友前来答疑。”现在一家杂志社工作的李小姐称,自从大学毕业后,她五年来没有购置过一本工具书,也没有再如上大学时那样去做读书笔记,“反正网络可以帮你解决一切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张怡筠博士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对搜索引擎的过分依赖,让太多人不再费力去记忆,不再绞尽脑汁思考问题,不再为一个观点而争论,不记、不想、不争,已经是许多都市白领最普遍的互联网行为。

“一切知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积累,没有创新,只有临时的组合和突击的寻找。”在某酒店从事策划工作的吴小姐称,如果没有网络,她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做出眼下这般完美的策划案来。

篇3: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症 -资料

晚上睡觉前,我习惯先给手机上锁,再放到枕下过夜,之所以上锁,曾因没有锁住键盘,几次睡中无意压下拨号键,随机打出电话,半夜三更扰得朋友心神不定,却听不到我这头说话的声音。人家干着急没办法,我睡梦中根本没有知觉。

枕手机待天明,这是我的职业要求,必须保持全天候处于开机状态,放到枕下可以第一时间接听,也尽量别骚扰家人。如果不解释清楚,很可能误以为我得了手机依赖症。即使解释过,我恐怕也洗不清。

手机已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的必需品,随身携带它最大好处是方便联系,一些事情随时用手机交流,就可以圆满解决。人与手机间的亲密程度,胜过夫妻、情人和朋友。我不敢设想,假如有一天全中国的手机都停用,将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问题,因此惹出一些误会错觉和极端事件,绝不是骇人听闻瞎忽悠。

套用俗话形容,人可三天不吃肉,不能一日无手机。索引方方面面的信息,我敢负责任地断言,目前三成手机持有者犯手机依赖症。

成年人的手机依赖,我不用专门化验测试,通过望闻问切等间接手段,便能总结概括出逼真的层面。提出这个话题,只因我近日翻出小说《手机》。刘震云的小说被冯小刚翻拍,由电影引发的敏感话题,似乎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直击人们的心灵深处,

资料

几年前读《手机》,我正出差北京,躺在宾馆里不到半夜,就顺利地通读一遍。现在重温《手机》,刘震云、冯小刚被抛在脑后,眼神直摄手机屏幕,笑看冷对手机捉弄人性的过程。人成为手机的奴隶,会让手机当猴耍,要想反过来操作耍手机,许多时候不得要领,惹出一波未平又添一波的麻烦。

对照《手机》中人物,我进一步诊断手机依赖症,信手罗列出一大串表现,肯定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

一是离开手机便找不出电话号码,因为外部电话存放在手机名片夹,用不着刻意地记忆。索引方便实用了,记忆跟着退化。

二是出行必须有手机作伴,哪怕手机离身半天,浑身上下不自在,生怕落到别人手中耽误事情,赶紧想法拿到手心才踏实。

三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电池不听话,拿着手机不能用,扫兴劲头惹人烦。失去正常的联系,惦记着外边来电,表现出浮腾气躁不安宁。

四是手机成了开会时消遣品,主席台领导大讲特讲,听众席充耳不闻,一门心思玩手机发短信。无论会议怎么严要求,总有人舍不得关手机。

五是手机的音乐响起来,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查看手机,即使明知不是自己的铃声,也要拿出来过目,否则心里不踏实。如果一段时间没有手机接入,便会机械地核对是否有未接来电和信息。手机没有放到近身处,回来时第一件事翻阅手机。

这些手机依赖现象,属于个人外在依赖症状的表现。如果沿着《手机》的`画面,向里边找向深处找,手机依赖症就严重恶化了,恐怕涉及非正常非正当的感情交流。

说到底,手机依赖是精神与心理层面的病,病轻病重的负作用十分明显。外在的依赖容易解脱,依赖到心里成为习惯,一般的手法就难治疗了。

篇4:关于“情感依赖症”

查尔斯•达尔文曾经说或:物种均有依赖症,以促其生长,如果人不是依赖环境,就会在情感上依赖另一个人。日本球员五十岚圭即是典型的“情感依赖症”:母亲在球场对他微笑,他会如同打了鸡血般憧憬十足;他连在KTV开庆祝派对都想叫着妈妈一起来,母亲在派对上的情绪左右着五十岚圭的情绪,这让不少球员跌破眼睛。与其说这是“恋母情结”,倒不如认为他把生命的另一部分给了妈妈:无时无刻不依赖母亲的情感过活。

依赖母亲的叫做“恋母情结”,依赖父亲的叫做“恋父情结”,那依赖恋人的呢?是不是百度上搜索出的那种“无敌贱男”?24小时离不开她,电话短信常常不断,任何问题都要沟通过问,如达不到目的,就心跳加速,安全感尽失,然后好不体面地在对方面前苦恼,“摆放”出种种自己的委屈和历数她的不是。

其实,“情感依赖症”还可以表现为依赖朋友、依赖上司、依赖下属、依赖单位、依赖宠物,甚至依赖玩偶静物……美国名模安娜•妮科尔•史密斯曾经过度依赖朋友,导致精神错乱,不仅大闹朋友的聚会,更因此而诟病于与其他人日后的交往。在最红的脱口秀节目里,她坦言:人的情感依赖真的很可怕,如果当时能有人帮助她“灭火”清醒头脑,可能她还会有更多知己伴随左右。而在职场上,有一些人因为习惯了由上司发号施令,而变成了几乎丧失思考能力和自主意识的行动机器,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情感依赖”。

达尔文先生出版了那部旷世奇作《物种起源》,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几百年后的新世界,人们开始变得聒噪而激烈,越发地没有安全感,然后开始自私地寻求他人身上的慰籍与精神支持,这是否是物种的“蜕变”呢?我们都不是生物学家,不会搞清楚这个屋里现象,但有一点可以鉴定,那就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情感依赖,真的是需要被控制的一种不安情绪。

请达尔文先生上演一出“扑火秀”吧,扑灭某某某情感的过于炽热、扑灭懒惰、扑灭幼稚、也扑灭自私的爱的表达。

爱的15次方

检阅自己是否为“情感依赖症”其实很简单,你需要做15件事情就可以了:

1.在心中默念你可能依赖的人的名字

2.你和她(他)之间,是否你听从对方的指令更多

3.你爱她(他)

4.你爱她(他)的程度,连你自己都觉得惊讶

5.你性格有内向的因子

6.你无法客观接受别人对自己以及她(他)的负面评论

7.你容易情绪激动

8.你没有安全感

9.你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为她(他)做任何事

10.你无法忍受孤独

11.你会把“同事和你吃午餐吃出蟑螂”着等事经常说给她(他)婷

12.你宁愿对自己差一点,对她(他)却卑躬屈膝,或者即听即从

13.你总有给她(他)买花的冲动

14.你关注她(他)的一切

15.她(他)知道你90%的秘密

如果你有一半以上都是肯定的答案,那么你确实是一名“情感依赖症家族”成员,

你习惯了和你依赖的对象过“不公平”的生活:她(他)吃饭,你买单;她(他)批评你,你照单全收;她(他)可以任意挑选出行的玩伴,但你的选择却只有她(他);别人说你幼稚,你自己也很清楚,但你还是我行我素,将这笔“太不公平”的买卖吆喝得淋漓尽致,一直到自己筋疲力尽,可不堪言等等,有反对派要说话:爱的15次方,充分说明这个人有多么的善良,多么的在意自己爱的人,这是美德,这是高尚。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一个人如果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达到统一地去关爱别人,是最高级的爱的表现形式。你看你看,世界级专家的言论似乎“助长”了更多“爱依赖”的人威风,他们开始成群结队,更“专注”地去依赖自己爱的那个人,大有把哥斯达黎加和费中的博茨瓦纳结合之势……一句话,他们疯了,为爱而疯,认定世界都是可以相爱的,无论哪里。

篇5:快递依赖症

熊玲老师,我是华西都市报记者曹一莎,我昨天写了一个新闻《重庆煮碗火锅 快递给成都吃货》,今天写后续报道,讲述人们喜欢用快递来寄各种东西,甚至是活的鸽子、新鲜蔬菜、整件百事可乐……快递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患上了“快递依赖症”。请您谈谈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快递是一项社会职业,但被冠以“快递依赖症”已经说明这一职业的癫狂状态,说好听点是发展到了黄金期。同时说明快递的癫狂,是有赖于大批强烈依赖它的消费者。

有句话叫:人类创造了文明,也被文明所绑架。快递业如此旋风般兴起,在于创业者的商业动机和智慧,更在于市场的需求。快递依赖症(如果可以这么称谓),正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文明病,它反应了消费群体的如下心理需要:

1)缓解竞争焦虑的“药丸”。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必然高涨,迫使人们为生存奔波的同时,还得为事业拼打,为争取社会身份、地位而努力,那么,快递业无疑是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便捷。这既是一种生活进步,也是对减轻人们生活负累的精神慰藉。就像80年代初洗衣机解脱了妇女的辛苦一样。所以,快递,以及依赖快递是现代人缓冲工作压力、释放焦虑、修养身心的“洗衣机洗碗机”。

2)对抗快节奏的防御。罹患快递依赖症的多半是年轻人,他们足不出的生活方式,又像是被什么撑涨了的慵懒和停顿,这无疑也是对快节奏生活的抗衡,就像他们青春期对父母“狂轰滥炸似的爱”的叛逆一样,

由此可说,快递依赖症作为快节奏生活的产儿,它从另一角度反应了人们对快节奏的抵御(或防御)。看人们依赖快递的表现,就好似惰性爆发或偷懒,说好听点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但也说明了一种物极必反的现象,因为人们在只顾匆匆生活,来不及感受的竞争以及快节奏的控制下,只好快速变成“懒汉”。所以依赖快递,不能不说是人们免遭生活爆炸(或窒息)的一种防御。

3)依赖情结的满足。依赖是人最原始的本能需要,人早期是靠绝对依赖他人的帮助才能长大,所以依赖也是人最深刻的情结。快递所具有的便利、时效等功能,能够快速唤起人性最深的需要,使人快速退行到“饭来张口依赖伸手”的幼儿期,享受到那深刻的及时满足感。快递依赖症,还象征说明了人的自我中心——“皇帝情结”:只要你(皇帝)开口,快递员(奴仆)可为你风尘仆仆、快马加鞭,这是一种高贵身份的间接满足。人类的很多情结,都是通过间接的途径得以显现、以变相的途径实现着满足。比如,斗地主、游戏依赖等,就显露并变相满足了人们的权力欲和征服情结。

“快递依赖症”肯定隐藏有它的弊端,比如,长期足不出户有损机体功能,长期吞噬快餐“垃圾品”有害身体健康,长期依赖被服务,会助长心理依赖、削弱个性的主动性和人际互动的能力等。不过,人们在享受便捷的同时,必然要承担它隐形的风险。往往,卓越与代价是同行的。

如果说“人类创造了文明,也被文明所绑架”道明了万事都有两面性,那么“快递依赖症”的功效则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作为一种社会事态,它究竟是福是祸是喜是忧,这全仰仗于社会人、消费者对快递,以及快递需求的价值取向。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 熊 玲

亲,有没有惹上“快递依赖症”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