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g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红菱角随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红菱角随笔,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红菱角随笔

篇1:红菱角随笔

红菱角随笔700字

秋日的午后,泡上一壶好茶,塞入一对耳机,闻着氤氲茶香,享受声声入耳的美妙音符,再写意不过的场景。只是,可惜,人在他乡,这种场景往往是用来排遣乡愁的。

偶尔买得一些新鲜的红菱,回想起曾经的这个时候,在江南的某一处乡镇,大把大把的吃着红菱角,常常是吃腻了,仍能看见桌上成堆的红菱。而如今,面对这难得的一点红菱角,我欣喜万分又不忍下口。

倒入盆中,注满水,菱角菱角,有菱有角,红中泛紫,拥挤的漂在水面上,伸手抹去上面些许泥土,感受沉浸它在湖泊里淡淡的芬芳。拿出一个,剥皮,塞入口中,清甜的口感惹动我的记忆。眼前好像浮现出幼时,母亲为我剥红菱的场景,她说:慢点吃,别噎着,还有好多呢。忽然想起艾青那句:为什么我的眼角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这红菱角中便包含了我无法忘却的故乡往事吧,离家千万里,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写不尽家乡好,时常想下笔,却总是泪先行。

忘不了临出门时,父亲深深的拥抱,有些颤抖的'双手递给我那沉重的背包,抚摸过我的额头,只是眉头紧锁,并不言语,可那一幕却着实令我不舍迈步,父亲的无语凝噎,母亲的淡淡一笑,似笑更似哭的那一抹笑容在她的脸上很是不自然,引得我无法回头去望望我背后的家乡与父母,我怕再无法前行。龙应台告诉我们: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角口目送他们的离去,再无法回头。是啊,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我咬尽口中的红菱角,又默默拿起一个,继续品味着来自家乡父母的味道,是甜的爱的味道,是苦的忧愁的味道,还夹杂了我不知不觉流下的泪水,酸的,只有我自知。

红菱角带着一点苦涩,夹杂在清甜口感中的那一点苦涩大概就是为了告诫旅人,快些回家来吧。父母的忧愁,旅人可知苦滋味?

水中红菱角,我慢慢品味。

篇2:红蓼花开随笔

红蓼花开随笔

在我生长的地方,有许多未名的野花,随意开放在田野里,有的瞬间即灭,有的要开放一个夏天,红蓼花就是其中之一。蓬蓬松松的一株,小的也占半米见方的空间。从6月开放到9月,颈顶的总状花序,淡红至鲜红,玲玲珑珑地挂满一株。此一处,彼一处,它经历了原野的青葱、墨绿与衰败。但是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它的名字。在它未生花以前,我们只是折断它的茎节,吮吸里面的汁液;在它生花后,我们更多的采摘花序比它小一些的狗尾巴草,做狗马之类的玩具。离开老家后,就再未见过。

今年夏天,在单位的后山上,偶然发现花畦里出现了零零落落的红蓼花,它们长得植株要比我见过的大了不少,这令我回想起少年往事,倍觉温馨,穿越后山上下班也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件乐事,但是,我只能跟别人说一句特丑陋的话,这花我家周围特别多。

假期要结束时,去新华书店转悠,看见了一本《诗经植物图鉴》,浏览时,翻到一页,看见了这花,才知道叫红蓼,古代叫游龙、红萆、茏古等,郑康成说,因为它“枝叶之放纵”,所以叫游龙。在《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诗人把它与桥松对比,责骂自己的男友,不够正经,全无承担大事的气象,“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隰是低湿地,我们家是国家保护的低湿地带,子充,就是有才有貌,端然有序的帅哥了。世道千年,女子对爱人的选择,大致相同,也由此可见一斑。

假期结束,我兴致勃勃地上班去,一月不见,后山的红蓼已经有两米左右的高度了,它们矗立在花畦间,花开不败的气象,蔚为壮观,中间拥挤着的半米多高的大红的美人蕉,差不多开败了,地面上紫鸡冠花已经开放,零落的蔷薇还有些碎红随风摇曳,路西的石头下的有几棵白色鸢尾花盛开着,叫人想起舒婷写的《会唱歌的`鸢尾花》。秋天才开始,群芳荟萃的合唱,在石头间流水声中,把生命演绎到本质与清空的境界。这使我想起电视里看见的原恋合唱团,这些五十来岁的完全由于热爱走到一起的人们,他们在莫斯科候机厅里的即兴无伴奏合唱,令喧闹的大厅呈现出幽冥般的沉寂,自然与人,生命与热爱,人类文化的根本的永不枯竭的泉源,蓦然呈现。

后山是我们单位的花园,已经存在多年,它有个枯燥的名字,叫不惑园。但今年夏天却成为我心灵的慰藉,把我感动,这只是因为我又看见了少年时代的花朵。走下山来,有一座破旧的红砖墙院,外面也是高过院墙的红蓼。据说人工栽培红蓼也只是这几年的事情,但是显然硕果可嘉,这红蓼比我早先见过的要高近三分之二,但据古书上说,高度可达3米多。它也是古代的风景,被古代诗人吟咏过。张耒写到,“楚天晚,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陆游写过,“数枝红蓼醉清秋”。我对红蓼的了解,要完全归功于潘富俊著、吕胜由摄影的《诗经植物图鉴》,这本书虽然贵了点,可仍然是贵有所值。

一个人能由衷地记住多少少年时代见过的花卉,大概也能说明其一生的命运轨迹与性格。我生于蛮荒之地,感动我的野花野草,通常不知道名字,知道以后,总是欣悦不已。叹息也不会少的,就仿佛不经意间翻开了命运的纸牌,只差暗自垂吊与怜悯了。

篇3:吃红提随笔

吃红提随笔

红提一直给我们留下了香甜可口、风味独特的美好印象,但今天我吃到的红提,却是我至今吃到的最甜的红提。

“哇!太好了,背一首古诗就有奖励。”我们的欢呼声响彻了教室。一转眼,我们都纷纷拿出《日有所诵》,争分夺秒地读起古诗来,连一秒种也不愿放过,就连贪玩的王珏也认真地读了起来。有的人背起书来摇头晃脑;有的人用手捂住双耳津津有味的读着;有的人双眼紧盯着书我呢,差不多已经会背了,但是还是生怕背的时候会出错。这时,老师下令开始检查了。有的人做得端端正正举手,希望老师第一个请自己,有的`人的脸上已经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说明他已经胸有成竹;还有的人一边举着手,一边嘴上念念有词,不时的看一眼书,想让自己背的诗更上一层楼;有少数的人呢,可能还不会背,就埋头苦读,生怕一抬头被老师看见,就叫他背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在我前面背诵的人,背完之后,老师从一个红色的袋子中拿了个什么塞进了他的口中,而那个同学紧闭着嘴,喜滋滋的下去了,我们看了之后真羡慕,但只能咽口水。不一会就轮到我了,我深吸了一口气,高声吟诵,一开始,我的心理有点紧张,后来越来越轻松,越背越流畅,仿佛我自己都陶醉在诗中了,这时,老师往我的嘴里塞了一个东西,咬上一口,脆脆的,甜甜的,原来是红提。

虽然我吃到的不一定是最大最甜的红提,但在我的心里这颗红提永远是最甜的。

篇4:人在红尘间美文随笔

人在红尘间美文随笔

月亮有缺也有圆,

日子有苦也有甜,

留不住的是无法定格的时间,

挣不完的是人类自己造出的钱。

——————————————

色彩有明也有暗,

生活有悲也有欢,

止不住的是地球永动的翻转,

毁不灭的是人性无法满足的贪。

——————————————

参不透深奥无比的.禅,

化不到七级浮屠的缘,

炼不出火眼金睛的丹,

求不成神通广大的仙。

——————————————

人在红尘间,快乐是平安,

红菱角随笔(锦集8篇)

一杯酒倒满,一声朋友干,

友谊需要照肝胆,

雪中炭,雨中伞,

今生风雨我们共冷暖。

——————————————

人在红尘间,幸福是平凡,

一首歌缠绵,一支舞动感,

朋友不必讲虚言,

汗水淌,泪水含,

多少艰难我们共承担。

——————————————

篇5:梦里又见木棉红随笔

梦里又见木棉红随笔

梦醒时分,这片嫣然浸润了我那蛰伏已久的记忆,思绪在万籁俱寂的五更天,犹如这三月天里的草长莺飞,抽芽吐蕊,翻飞翩跹。

那个满山金黄的秋天,父亲肩挑伙食衣被,领着幼小的我,沿着羊肠小道翻山过坳,深一脚浅一脚向那棵木棉树所在的山坳走去。步行三个多小时后,父亲站在一个山坳间扶了扶肩上的担子,长长舒了一口气,指着对面山坳间那棵高高的大树说:“学校就在木棉树那个地方,再走走就到了。”

这棵我人生见到的第一棵木棉树,就生长在我小学的校园里,树干笔直参天,树冠亭亭如盖,足足有四层楼那样高,春来红花一树,秋临黄叶遍地,在低矮的砖瓦校舍间格外显眼,成为这所大石山区小学的象征,守望着一批又一批大山孩子在这个琅琅书声回荡的山坳间放飞希望。

父亲就在这个四周人烟稀少的山坳里工作,家隔重山层峦。认为只有把孩子带在身边才能好好教育的他,翻山越岭把我带到这里,期望我在年年木棉花开中,像山坳间的树苗一样慢慢长大。

那个年代,山里没有电,万家灯火飘散着都是煤油味。这个山坳间的师生每人一盏煤油灯,大家依靠豆粒大小的昏黄灯光,照亮夜间备课和苦读的时光,照亮孩子们迈出山关的通途。

每当夜幕严严实实罩着这片大山的时候,在那间集办公室、卧室、厨房和餐厅于一体的不足三十平方米的住房里,那张简陋的办公桌上亮着的煤油灯,常常摇曳着两个身影,父亲备课或批改作业,我做功课。后来,弟弟也到这个山坳求学,这张办公桌每个晚上就这么挤着父子三人。

那时,这间山坳学校几乎年年缺水,一到干旱季节,师生们放学后就要到三四公里外的一个大水柜去洗衣服挑水吃,三三两两,提盆挑桶,嬉戏打闹,一路乒乒乓乓,颇为壮观。这个时候,父亲和他的同事就像母鸡带仔出去觅食一样,挑着水桶走在这些“不识愁滋味”的孩子们中间,领着他们到水柜边去取水洗衣服,再挑着水带着他们一路欢声笑语赶回学校上晚自习。

山路是烙在每一个大山孩子心灵最深处永恒的印记,就像纵横在他们肌体里的血脉一样。这个山坳与外界连接的是一条条羊肠小道,这是千百年来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用手挖出来、用脚走出来的山路,它们翻山过坳,把山里的山和山外的山串联在一起,连接着大山的希望,传递着大山的夢想。

从家到这个山坳的路,就是这样的羊肠小道,从这边抬脚出门到那边迈脚走进校园,要在山路上步行三个多小时。当时没有双休日,每周六上午上完课后才能回家,翻山越岭踏进家门时往往已是傍晚时分,周日午饭后又背上一周的伙食踏上山路,在万家灯火亮起之前赶到这个山坳上晚自习。

最刻骨铭心的是,如果家里周日有事无法去学校,我们只能在周一凌晨四点起床点着火把或打着手电筒,眯缝着惺忪的睡眼哈欠连连地穿越黎明前的黑暗,要在上午第一节课前到达学校。

一路上,伴随着微弱的亮光在山风摇曳中弯弯曲曲前行的是各种山鸟的鸣叫声。胆小的人往往会在这极具穿透力的声音里,耳根竖起,毛骨悚然,憋足了气力三步并作两步地急急赶路。

有父亲的陪伴,我走得并不担惊受怕,只负责拿好照明工具照亮自己脚下的路,在挑着伙食与衣物的父亲那短促的喘气声里,在漫无边际的黑夜海洋里,一步紧着一步往前赶路。

父亲就这样怀着教书育人的信念,坚守在这个年年木棉花开的山坳。这期间,他先后带着我的表姐、表妹、表弟、堂哥、弟弟到这里读书。最多的时候,我们六个人同在一个锅里吃饭,每餐一锅玉米粥、一锅自制酸菜,俨然一个不小的家庭。直到我上初中那年,父亲才得以调回我们村里的小学。

离开山坳的'那一刻,回望那棵早已参天的木棉树,父亲坚守这里已有八个年头,伴着木棉花开,守着木棉花谢,在琅琅书声里送走一批又一批带着志向与希望离开大山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父亲坚守这个山坳的岁月里,我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父亲宽厚、仁慈、平和的性格,就像那棵木棉树一样,不为风雨曲枝叶,不因名利放红花,成了我漫漫人生旅途中为人处事永恒的坐标和灯塔。

父亲一向谦虚平和,不结恩怨,不计得失,淡泊名利,笑对沉浮,甚至没有跟人发生过脸红脖子粗的争吵。他认为,能讲道理的事情就不要争论,能低声讲的话就不要大声说,他总是微笑地阐述着:“大家耳朵都不聋,为什么要那么大声讲话呢?”在他那颗大山滋养的心灵里,没有害人的种子,也没有防人的篱笆,秉承“诗书启后,礼仪传家”的祖训,在乡亲、同事和学生中有着很好的口碑和人缘。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这辈子只有一次比较严厉地批评我。那是小学四年级的一天,我放学后去打兵乓球没有按时回来煮饭,父亲正好那天有事,当他回来没看到我在房间煮饭时很不高兴,严厉批评了我,要我从小懂事,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生活,他十五岁失去我祖父后就这样带着自己的弟妹,在艰难的岁月长河里一步步跋涉前行。

艰难步出命运长河的父亲没能蹚过生命的险滩,他在走过自己人生第五十四个春秋后,倒在了病魔的漩涡里。回望有父亲陪伴的那段如山路弯弯的岁月轨迹,我常常心湖月凉,涟漪荡漾,甚至雨雪纷飞,泪眼朦胧。

就在这个大山万籁俱寂的午夜,那一树烂漫的红棉,又盛开在思念远行父亲的梦里,穿越时空,阴阳相牵,我的思绪又一次回到那个山坳,回到那段有父亲陪伴的苦涩而又温暖的时光里……

篇6:飘逸的红方巾随笔

初春,乍暖还寒。

N只有回到河西,也只能回到河西,河西是他工作的地方,N太需要一个家了,河西是他的家。

打开房门,一切依然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书架上的书、桌上的灯、地上的那盆仙人球,以致镜框里的伊人仍然泛着淡淡的忧伤的微笑。

S城是个物欲张扬,文明不肯钟情的偏僻山城。华灯初上,夜的别致给这个小城增添了娇媚和神密,街上一切商业设施,热情地敞开胸怀,很诱惑。

N没有吃晚饭,无法摆脱内心的凄凉,任泪水从眼里流出。冰冷。

N应该是个坚强的人,走过的路点点血痕,现今这血痕是冬日里绽放的梅,美丽并且孤独。N明白自己是个坚强的人,仗着这美丽和孤独。

春寒将N瘦弱的身体衬托得更加孤苦伶仃,他心乱极了,理不出头绪,N不明白全身心的爱,有太多的苦痛和离分,N知道自己的渺小。

夜是脆弱者的外衣,是伤痛者难以比拟的亲人,可是,这夜却成了N的憔悴。

N走进了一个歌舞厅,红的、黄的灯有气无力地飘来飘去,N觉得这歌舞厅很大,大得可以包容一切。一个女人走向N,N要了一杯酒,N仿佛置身于海洋里,看到红色的鱼,黄色的鱼游来游去,鱼们的快乐、自由加重了N内心的悲凉,N招了招手,一只鱼向N游来,N用拇指和食指做了个动作,鱼也用手做了一个三、一个五,N付了钱。

重新回到夜里,N抬起了头,仰望满天的星,星空是不寂寞的。N心里飘过一丝满足,对于生活,N没有太多的苛求,只要有一点爱,一点情,就能让N热泪盈眶。N始终用一颗孤傲的心,至纯的情坚守着爱,正如坚守一株永远的木棉。

卡座里的《梁祝》已转动了三个小时了,凄美的音律是一个永恒的恋曲,然而,新的寂寞将N的岁月变得艰难,N心里呼唤着伊人,伊人是N心里唯一的最后的抒情,是全新的生命。

N注视着桌上的话机,许久,许久,终于按动了号码:“是您吗?”“是”。“好吗?”“好”。“你是否……”

故乡的春天已在大地舒展开来,既给了N久已逝去的伤痛的回忆,未来的路,正如严冬的雪,义无反顾地纯。

初春,乍暖还寒。

N恋着伊人热热的吻,独自,在凄风苦雨中,星光下面。

我们能不能再见面?

短暂的相遇,短暂的爱情,败在了生机勃勃的春日和繁花似锦的夏日交替之时。

为何失去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的痛、一点也不觉得苦?然而后来你真的消失才让我明白原来付出的人一直是你,不懂珍惜的人是我,可这时的我已经无法找到来时的.路。是我清醒的太晚没有学会体谅没有学会珍惜才让你就这样走开,才会让你抱着别的女人许下你曾对我许下的承诺,是我不够好为了一丝一击便碎的尊严不肯回到曾经。

现在我明白了清醒了你还能回来吗?看着你为别的女人写下的情话我的头脑好乱,我的思念应该告诉你吗?说出来思念我们会不会连朋友都做不成了?我难道就只能祝福你和那个女人吗?亲爱的,想和你说声对不起,想问问你能不能重新开始可这一切我却不知道如何开口,你是怎么想我的,是否已经把我遗忘?为何我忘不了你反而对你的思念越来越重,亲爱的好想你,别再为别的女人浪费感情了好吗?回头来看看我好吗?我在等你一直在静静的等你。

如果我们还可以再见面我一定会不顾一切让你回到我身边,那怕你有喜欢的人了我也不会轻易的放弃,我要你回到我身边然后告诉你我会一辈子在你身边以前是我不够好不知道珍惜请你原谅我!亲爱的我们会有下一次的见面的对吗?

篇7:偶问红尘事随笔

偶问红尘事随笔

细雨阑珊,花微落。浅浅叙欢,人愁各。

——题记

为何春好易逝,美人易迟暮?我问友人。

正因为易逝,才显得珍贵。不忧心有怅怅,只患不曾为人间添锦增丽。她起身拾起杏黄色柜里的轻纨团扇,轻轻地摇着。扇柄上的绛红色的蝴蝶结随着她的纤腕一上一下翻飞着。她抿了抿嘴,抿出一朵淡红色的花来,一只庄生的蝴蝶贴上了她的唇。

我只是摇着花荫下的藤椅,人间佛微微一笑,他知道他看见了落在蓝色湖泊里的心花。而我心眼不见美的蓝图,又何来怨恨。只留待我清晰地听到花碎的声音。

清音,只有心静无旁骛的人才能听到。

为何问花花不语,却是泪眼。为何游人未赏的芳菲世界,不能付与莺与燕。我问超然凡尘的友人。

凡人都会有牵挂之心,我们不是世间的空心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目遇成色,红尘中人遇色不为空,明心即是为了见性,也即不沾染主观色彩,入心却为空。友人巧笑,一双手搁在无弦琴上。一双流目似含情,却是空谷无音。苍松翠柏下,有白鹤舞影,忽风过留红。

似有所悟的我暗自解下香囊,轻分了分罗带。我知春归如过翼,为何花何在,怕是一场夜来风雨,葬在了楚宫。友人连连叹息:世事皆空。世事皆空。

为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何午醉醒来愁未醒。我侧目问友人。

我们本是赤条条地来到世间,轻盈地如同一粒浮尘。步履轻轻地行走在人生的岁月里,耳闻目遇皆成色,使得我们人生的步履变得越来越沉重,使得我们的心灵变得越来越厚重。太过于执着人世间的爱恨情仇,便会迷失了本我,从生命的轨道脱轨了。友人吟吟地笑着道。

深蓝色的胆瓶里插着一细长花柄的花嗗嘟的月季花。友人刚刚泡的茶水搁在淡粉色的花下。逆着浮光,褐色的茶叶缓缓地舒放着,浮在热气氤氲的水里。有的茶叶沉寂在厚重的杯底。坐在小木桌侧首的友人似有蕴意地笑着。我慢慢地卷好手中的画轴。未有赏鉴不成的落寞,也未有初见时,心中邱壑有磅礴的.雾气,开阔又雄浑。

&#;

于今多数女子不会空空地守着一段旧情。为何韦郎去后,婢女玉箫忘不得玉环分付。我心凄怆厉厉,问闲闲摘花萼的友人。

你可见白石道人的一阙自制曲《长亭怨慢》里的:

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

玉指环是定情信物,既已遇一人,身嫁与一身休,忠贞于主。如今多数女子奈不住空闺房的孤寂,即使朝夕有郎君的简讯问安,却另寻风流缱绻。当代情欲泛滥,世事变幻莫测,欲望蒙心。想那玉箫空有一玉指环,心担忧无人为主。七年之后韦皋未至,竟做一烈女,绝食而亡。

如果不是为情而痴,怎会如此。不过玉箫也参透不了缘,选择用一颗坦然豁达的心去面对韦皋的不至。友人好像看透世事,得一颗澄澈菩提心。

花萼满满地被友人塞在玻璃瓶里,清淡的香气扑鼻。我手持红丝绒线,小心翼翼地系在纤细的花梗上。不忍盛开的花做了小猫的玩物。

“莫问,莫问,一切红尘事,随我去伐船吧!”友人甩了甩衣袖,理了理布扭子。

破旧的小木船悠悠地荡在湖水里。我离神地听到一阵悠扬的箫声。

你道是谁?却是白石道人姜夔。

天空是纷飞的雪花,船头有一歌女小红轻启丹唇,和箫而歌曰:“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

篇8:半江瑟瑟半江红随笔

半江瑟瑟半江红随笔

古有一妾,善茶道,以茶侍夫,数十年未出差错。后夫死,万贯家财皆为此妾所得。时人皆道:“一事精至能动人。”而今时移势迁,人人皆以多才多藝为荣,跨界成了大势所趋。就如同那宽阔的江面,清波荡漾固然纯净,但被一抹斜阳画出了不同的色彩,倒也别有风韵。

跨界是具有其可行性的,这类现象在国外早已存在。众所周知,著名画家达·芬奇在生物、建筑等近十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堪称全才。爱因斯坦,作为一名科学巨匠的同时,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小提琴演奏家。而曾经的波兰总统帕德雷夫斯基,也还有另一个身份——举世闻名的钢琴大师。

但是,跨界并不是那么简单,它要求你有足够强悍的能力来“跨”过障碍。想要跨界,前提是要先做好本业,立稳根基。否则,最后的结果极有可能是样样皆会,但事事不精,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在这个方面,大学里对待双学位的做法颇具前瞻性,双学位固然诱人,但它面前的`高门槛却足以令许多人望而却步。简而言之,跨界是有才华者的特权。

韩愈言:“术业有专攻。”这句话没有错,与他身处的时代也颇为契合。但在如今的社会中,若有余力,在专业之外再开拓旁系或许会是更好的选择。若仅仅专于一事,尽管在这方面拓展了深度,却也少了选择的余地,也就少了几分保障。

在21世纪的最初十年,有这样一句话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那便是“做好本职工作”。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有许多人甚至某些大型企业都只知“守本分”,却不知开拓新路。拿曾经风光无限的柯达公司来说,它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墨守成规,结果被锁死在“保守”的牢笼中,再难跨出一步,最终因缺少了跨界的勇气而走向破产,不免令人扼腕叹息。

从更深的层面来讲,跨界代表着新思潮对传统的取代。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人们不再甘于扮演单一的角色,开始追求人生的多元化,从中获得自我的满足。跨界的现象更像是一个萌芽,背后有着更大的力量使它破土而出,那便是人们对于释放个性的渴望。

那么,何不勇敢地跨出那道无形的界限呢?满江红固然壮丽非常,可我也愿以我之力,将我的人生染成半江瑟瑟半江红;一碧如洗固然纯净至极,可我也愿执我之笔,勾勒出云蒸霞蔚的天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