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ena61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左公柳的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左公柳的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左公柳的教案设计

篇1:左公柳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3.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置之度外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它们的含义。

2、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

(一)、布置预习

预习原则:

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做的,学生相互合作能够做的,通过查阅工具书,收集资料能够做到的,要大胆的让他们自己来完成。提前三天安排学生的预习任务,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预习达到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的三重目的。

预习内容及达到的要求:

生字词语的预习。

1、阅读课文,勾画出本课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要求学生阅读地仔细,勾画的准确、全面。

2、,准确把握生字的读音,并标注在课文中,多读几遍。

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含义,并试着运用词语来说一句话。

4、对文中出现的特殊格式的词语,如:abbaabbaabcabcc等类型的词语,或者含有一对同义词或反义词的词语,提醒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及时发现,并能够举一反三,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养成乐于发现,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收集作者的资料,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要能够做到一下几点:

文中叙述了哪些人物(事物)或事件?用自己的话来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力争精炼和准确,锻炼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找出文中的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力争背诵,并与同学讨论交流,能够联系全文的主要内容,来理解重点语句。

(二)制作演示文稿。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出示柳树的图片,指导学生观看,说出其名称特点。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一篇与柳树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22左公柳

提示同学们观看教师的板书,用手描摹。

(二)展示交流:

同学们在课前经过了细致全面的预习,下面让大家来自由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同学发言,教师相机作指点,从生字、词语,到文章的内容和重点的语句等。

(三)精讲点播

1、从同学们的发言过渡到对文本的学习,是以写树为主,还是以写人为主?这个人物是谁,板书:左宗棠

介绍左宗棠的小资料:在清朝有一个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后成为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2、学习课文的1、2、3自然段,了解内地湖畔河边的依依柔柳与塞外大漠的柳树的区别,对比阅读,发现问题。

采用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演一演的方法,将两种柳树的各自特征区分清楚,指导学生对左公柳的高大、茁壮、挺拔、枝条刚劲有力,这一显著特征,有明确认识。

3、学习课文的4---13自然段,依次了解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失地、植树造林,建设边疆三个故事。

采取分小组学习的方式,每两个小组研究一个小故事,在对抗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质疑,挖掘教材,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指导。

学生依次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参与补充。

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故事中,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力排众议、挺身而出、慷慨激昂等,指导同学们据此了解左宗棠这个人,并且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找出描写左宗棠的词语,读一读,演一演,提醒学生注意感情的投入。

抬棺出征,收复失地这一故事的学习:

(1)、要抓住视死如归、置之度外两个关键词语,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用左宗棠,你的方式,引导同学积极发言。此时,学生扮演的身份为战士或普通人。

(2)、指导想象抬棺出征的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在战场上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同学们的答案会多彩多姿,教师要作恰当的评价,中肯指出他们的长处。

植树造林,建设边疆这一故事的学习,要抓住左公柳这一树名的来历,体现人们对于爱国将士们的怀念,引导学生认识左宗棠和他率领的湖湘子弟兵爱国、保国、建国的赤子情怀。激发同学们对民族英雄的爱戴,并产生积极向上的美好理想。

4、学习14自然段,完成从写树到写人的升华,指导学生发现本段中重点句子,排比句和反问句(设问句),并启发感受左宗棠和将士们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这正是本文感情的归宿。

(四)、拓展延伸:

你想对左宗棠和他率领的湖湘子弟兵说些什么,来表示你的崇敬,同学之间互相表达。

(五)、限时作业:

1、读拼音,写汉字。

Kangkaigebimouhuacelvepibei

()()()()

gongshouxiangrangyilishisirugui

()()()

2、比一比,再组词语。

湘棺()廊()

箱()官()郎()

3、照样子,写词语。

楚楚动人()()()

普普通通()()()

铁骨铮铮()()()

4、根据意思写词语。

情绪激动,语调高昂有充满正气。()

把两手放在胸前,很主动地让出。()

把死当作象回家一样,毫不畏惧。()

5、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按原文补充完整句子,在横线上完成后面的部分。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修辞方法()

上述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附:

板书设计:

22左公柳

柳树对比描写由树到人

左宗棠

事迹

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

教学反思:

安排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在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把握方面,的确发现同学们做得很好,这就为课上的展示交流做好了准备。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挖掘文本的意识还不够深入,感情朗读还特别需要加强!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需要教师的积极引领。但是,在小组学习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情景,的确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些同学的发言次数达到五、六次,这说明他积极思索,爱动脑筋。也有的同学的发言让我也很吃惊,用到的词语如身先士卒、刀光剑影等来描绘战场的景象,非常的恰当。

从课前的积极准备,到课上的师生交流,我深深地感到,上好一节课,最关键的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师生两方面的充分准备。

深挖文本资源,是最重要的一项准备;其次为收集资料;最后为教师设计好针对性较强的教法和学法。学生的准备主要是花大力气进行课前预习,对此,教师要做好具体细微的指导。

2、课上时间的有效、高效地利用。

这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显示,也是对师生课前准备的检验。

3、限时作业的设计和当堂完成。

教师设计的作业要科学有效,还必须当堂完成,所谓趁热打铁。另外,有效的练习,也是一堂完整课必备的环节。

篇2:《左公柳》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核心提示:《左公柳》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走廊”等词语。积累四字词语。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左公柳的刚强。3.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左公柳的语

《左公柳》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走廊”等词语。积累四字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左公柳的刚强。

3.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左公柳的语句。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四字词语。

教学难点:体会左公柳的刚强。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以及四字词语卡片。

2.戈壁滩、左公柳的图片或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教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河西走廊到玉门关,数千里关山路,没有春风,没有绿色。而一走进玉门关的茫茫大戈壁,我们就能看见一道“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那就是数以万计的左公柳。(教师板书课题)

2.全班读课题,教师强调“柳”的声母是“l”。

3.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指名说,教师归纳)

⑴左公柳长什么样?

⑵为什么称其为左公柳?

⑶左公柳是怎样在茫茫大戈壁扎根、生长的?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画出本课的四字词语。

⑵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左公柳形态的相关语句。

⑶找出介绍左公柳名称由来的有关段落。

⑷想一想左公柳是怎样在茫茫大戈壁扎根、生长的?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渎,集体正音。

3.教师强调部分生字的要点。

字音:“廊、拱、愫、湘、淌、纤、策、纤”。

字形:“廊、慨、屹”。

4.指名反馈画出的生字词语。

5.教师出示这些四字词语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读中积累词语。

傲然挺立 高大茁壮 身姿挺拔 刚劲有力 纤巧柔软 楚楚动人 英勇无畏 日益严重 挺身而出

力排众议 干辛万苦 千里荒漠 贫瘠之地 慷慨激昂 铁骨铮铮 主动请缨 以身报国 忠义之举

刚毅坚韧 风烟滚滚 浩浩荡荡 视死如归 泪流满面 置之度外 为之动容 年逾花甲 情不自禁

不屈不挠 坚韧顽强

6.指名分段读课文,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再次感知课文内容。

三、品句,体会树之刚强

1.教师:读了全文,我们知道这“左公柳”指的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柳树。但它和一股的柳树又有所不同。你们刚才都画出哪些描写左公柳的语句了呢?

2.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的语句。

“突然,我们发现前方不远的地方,傲然挺立着一棵柳树。”

“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惺。”

“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雄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

3.学生自由地读一读,把自己读后的感受旁注在句子边。

4.教师指名反馈:同学们,再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生长在戈壁滩上的左公柳是一株怎样的树?(学生说一说)

左公柳是一株 的树。(傲然挺拔、高大茁壮、身姿挺拔、刚劲有力、刚强、英辱无畏、技繁叶茂)

5.教师出示戈壁滩图片或录像,小结:是啊,茫茫大戈壁上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左公柳居然能长得枝繁叶茂、刚劲挺拔,足可见它顽强的生命力。

6.教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些语句,体会作者流露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7.指名反馈:你体会到了作者对左公柳怎样的一份情感?(敬佩、赞叹、惊叹)

8.抓住加点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左公柳和普通的柳树一样.又和普通的柳树不一样。恶劣的生长环境塑造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尽管身处戈壁滩,却长得枝繁叶茂、刚劲挺拔,真令人敬佩和赞叹啊!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述左公柳的语句。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以及课后“读凄写写”中的词语。

3.看拼音,写词语。

pí bèi xié dài ?ē bì yī lí kān? kǎi móu huà liú tǎn?

( )( )( )( ) ( ) ( ) ( )

4.比一比,组成词。

俄( ) 拱( ) 屹( ) 慨( )

蛾( ) 供( ) 吃( ) 概( )

郎( ) 备( ) 棺( ) 湘( )

廊( ) 惫( ) 馆( ) 箱( )

5.照样子,改写句子。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

这不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

⑴你怎么能对长辈这么没礼貌呢?

⑵难道我对你的关心还不够吗?

⑶我们怎么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友谊呢?

核心提示:《左公柳》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走廊”等词语。积累四字词语。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左公柳的刚强。3.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左公柳的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探究“左公柳”这一名称的由来,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凄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究“左公柳”这一名称的由来,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难点:体会部分句子的含义以及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收集左宗棠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读词导入,了解左宗棠

1.教师出示下列四字词语卡片,全班一起读一读。

挺身而出 力排众议 千辛万苦 慷慨激昂 铁骨铮铮 主动请缨

以身报国 忠义之举 刚毅坚韧 视死如归 置之度外 年逾花甲

2.引导学生发现:同学们,请你们再轻声地读一读这些词语,你们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3.指名反馈: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和一个人有关,都是用来形容左宗棠的。)

4.介绍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1881年夏,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左宗棠慕命督办福建军务。ll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L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军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二、探究由来,体会人物品质

1.教师:同学们,这个左宗棠和“左公柳”这一名铝称的由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们再读课文。

2.学生带着问题,静读课文,思考。

3.指名反馈:左宗棠和“左公柳”这一名称的出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人们为了纪念左东棠,便将这柳树称为左公柳。)

4.教师导读: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左宗棠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叙述了左宗棠的哪些事情?

5.集体反馈。

第一件事:新疆将被侵占,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并主动请缨,收复了新疆失地。

第二件事:左宗棠在征战中不忘建设新疆,为新疆戈壁植下了一片树林。

6.引导学生联系这两件事情,说说人们用“左公柳”纪念左宗棠的原因。

7.教师小结:是呀,如果没有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并主动请缨,收复了新疆失地,新疆有可能已经被外国人侵占;如果没有左宗棠为新疆戈壁植下了片片树林,玉门关今天就不会有“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所以.人们用“左公柳”纪念左宗棠,这就是“左公柳”这一名称的由来。

8.教师:了解“左公柳”由来的同时,我们对左宗棠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从课文所述的两件事情中,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反馈:爱国、坚韧顽强、睿智、祝死如归、不屈不挠)

9.教师导读:同学们,左宗棠的爱国、坚韧顽强、睿智、视死如归、不屈不挠全都流露在他的言行举止中。请大家再读课文,画出左宗棠令你感动的地方。

10.集体反馈。

教学步骤:⑴指名反馈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说说自己感动的原因。⑵引导其他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不同感受。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关键的语句如下:

“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

“他慷慨激昂地反驳道:‘天山南北粮产丰富……如果放弃新疆,无异于给侵略者留下进攻我国腹地的缺口!’”

“这位铁骨铮铮的六旬老人主动请缨,他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和满腔的爱国热忱折服了满朝文武。”

“那是一个令人神伤的夜晚……马不停蹄地赶往千里之外风烟滚滚的战场。”

“啊,原来……但是他已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就是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军,用不到两年的时间,率部完成了收复新疆失地(除伊犁外)的伟业。”

11.教师小结:是呀,同学们,当时的左宗棠年逾花甲,但他为了祖国仍挺身而出,率兵出征,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他的满腔热情感动着我们,他的精神可敬可佩。

三、总结深化,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1.教师:同学们,通过导游的讲述,我们全面地了解了左宗棠爱国的忠义之举。当老师回头看破[ 棵柳树和时候,和作者有一个同样的感受。那就是--(教师出示语句,学生读)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2.指名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教师小结:同学们,这是一株酱普通通的柳树,但这株柳树是无数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的象征。作者是在赞扬柳树,更是在赞扬尤数热爱祖国的中华的英魂。

4.拓展思维:作为新时代的你们,能为祖闰做些什么呢?(热爱祖国,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又一个爱国志士用他们的铿锵言行感动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以他们为榜样,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2.搜集资料,进一步阅渎有关左宗棠的故事。

3.多音字注音。

冠?uān( ) 乘chén?( ) 累léi( )

?uàn( ) shèn?( ) lèi( )

纤xiān( ) 度 dù ( ) 奇 jī ( )

qiàn( ) duó( ) qí ( )

4.先把句子补充完整,再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⑴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 ,枝条 ,树冠如 。

⑵这 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 、!

⑶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 、的精神之树!

[《左公柳》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3:《左公柳》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3.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了解左宗棠生平事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3.学习1、3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清朝有一个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后成为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看看他又有着怎样的匙子情怀?板书课题;左公柳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22课《左公柳》。我们先来看生字词。

出示:

慷慨激昂、湘、棺材、戈壁、屹立、流淌、走廊、纤巧、拱手相让、谋划、携带

①自己读、指名读。

②把生字变红。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如果老师听写,哪个字的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词语的意思你不懂?

③同学交流:[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xJxsj.cn]

字音:

纤巧(xiān):查字典,读准字音。纤巧:细巧;小巧

字形:

最容易写错的是:

屹立(左边山字旁,右边乞丐的乞)

慷慨(左边竖心旁,右边既)

词义: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

你发现有特点的词语了吗?

引导学生发现:

流淌、疲惫、谋划、携带这四个词语的特点。

a出示:流淌:流?淌?流淌?你发现什么?(两个相同意思的字组成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

b在刚读过的词语中,你还能找出哪个构词方法相同?(疲惫、谋划、携带)你还能写出课文外三个这类词语吗?

拓展学习

文中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请缨”是什么意思?(缨就是带子,请缨就是请求杀敌或请示给予任务。本课指的是左宗棠主动请求收复新疆。)

“偏颇”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快找出来读一读,积累下来:

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挺身而出、断然指出、年愈花甲、信心百倍、重重困难、泪流满面、普普通通、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等。

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有特点?

a楚楚动人(aabc);你能写出三个这种类型的词语吗?(心心相印、落落大方、夸夸其谈……)

b视死如归(骨瘦如柴、惜墨如金游人如云执法如山、爱兵如子……)

c不屈不挠(abac)(可歌可泣、载歌载舞、如诉如泣、有胆有识……)

d普普通通(aabb)(大大小小、明明白白、干干净净……)

(2)句子:

关注下列语句

A标点符号:

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心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在本句中作用?这句话中冒号的作用是什么?(引出解释或说明)

“岂能”换一个词语,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阅读4--7自然段,体会引号的用法。

B关注下列复句,试着在括号中填写相应的关联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但是……;……然而……;不仅……而且……;不但……而且……;既是……也是……;如果……就……

a这个刚毅坚韧的湖南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

b这位刚毅、睿智的老将军早已预料到征途的艰险,()他已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c左宗棠()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的策略,()还思索如何建设新疆的举措。

d这些柳树()成了收复新疆失地的见证,()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

e他的湖湘子弟兵()战斗之旅,()植树大军。

f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从几个方面介绍左宗棠的事迹?(两方面:收复新疆、建设新疆)

(2)捋出思路:

②1--3,14各写什么?简要说一说。文章分几段?

(3)质疑: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一篇写人还是写物的文章?(写左宗棠为什么题目是左公柳?)

左公柳的教案设计(精选13篇)

3.解疑:学习课文1、3段。

(1)要想解答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先了解什么?(左公柳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2)画出全文描写左公柳的语句,认真思考。

①突然,我们发现前方不远处的地方,傲然挺立着一棵柳树。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啊,好粗的树哇!两人合抱都抱不过来。

A引导学生体会出左公柳高大、健壮、直的特点。

B联系上文“沙漠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眼帘的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再体会: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一幅画面?体会出左公柳生命力顽强。感受到作者的惊讶与对它的赞美。

C朗读。

②听完导游的讲述,我们情不自禁地再次凝望眼前的这棵柳树--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

A“--”在本文中的作用?(解释说明)

B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C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抓重点词语“屹立”、“茂密”、“钢筋般”、“挺拔”、“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体会左公柳的刚强、生命力顽强。

③……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赞美这棵树:“这棵塞外的柳树”与内地柔柳的不同,赞美它具有坚定、刚强、生命力顽强的品质,大有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④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A这句话什么意思?

B用什么修辞方法?(设问加反问)

C初步体会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强调它不是普通的柳树,它是刚强之树,而是特殊的精神之树。这精神就是像爱国将士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品质。

D朗读。

C引导深入学习;把写柳树的几个句子连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先写树的外形、再赞美树的品质、再赞美具有不屈不挠、坚韧顽强品质的人)

教师讲解:这几个句子,随文逐步出现,让我们对柳树的认识得以加深、升华。既是写物,更是颂人,这就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板书:借物抒情

(三)再次质疑,引发思考

(1)再次质疑

学贵在生疑,对比这几句话,你有什么疑问?(作者为什么借左公柳抒发自己的感情?左公柳与左宗棠和爱国将士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

(2)弄清重点段层次、内容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先了解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先了解课文讲述了左宗棠哪些方面的事迹?(收复新疆失地、建设西北边疆)一共写了他几件事?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吗?动笔写一写。

第一件事: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收复新疆

第二件事: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第三件事: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建设新疆

弄清文章大致些什么了,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学课文,思考,下节课解决。

作业:读课文、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3.理解课文内容,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左公柳》。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问题:作者为什么借左公柳来抒发情感?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

(二)新课:

1.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对这种生长在新疆大戈壁上的,由左宗棠率领的湖湘子弟兵栽的柳树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这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困难面前刚强、坚韧不拔、生命力顽强的一种树。初读了课文以后,你认为这课书写的是谁?是左公柳还是左宗棠?回忆一共写了左宗棠几件事?

过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中国历史上这位著名的人物。阅读4--13自然段,思考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先自己读书,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

2.深入学文

(1)学习4--13自然段

你从哪找到答案?(你学懂了什么?)

①学习课文5--7自然段。

引导学生认识到:和这种柳树一样,左宗棠在困难面前,刚强、坚韧,决不低头。

A所遇困难:

a两股外敌

邻国阿古柏在英国军队的支持下,侵入我国南疆;俄国又乘机占领北疆,西北边疆危机日益严重,这些侵略者武器精良,很难对付。

读第五自然段。

b大臣们对收复新疆有偏颇的认识

结合资料:当时,台湾被日本人占领,海防也出现问题。由于国力有限,大臣们认为国库空虚,根本没钱打这场仗,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他们还认为新疆是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同时,新疆路途遥远,运输艰难。

B体会左宗棠刚强、不屈不挠、坚韧(6、7自然段)

重点学第六自然段:抓“力排众议”理解。

a“力排众议”?(

①课文哪几个

b左宗棠是怎样力排众议,让我们感受到他刚强、坚韧、不屈不挠?请你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开辟疆土的不易。

注意最后用的是感叹号,表达他怎样的感情?(坚决,毫不犹豫)

读出态度坚决。自己读,指名读

教师引读:

对视新疆为千里荒漠、贫瘠之地的说法,他慷慨激昂地反驳--指名读(2--3)(指导学生慷慨激昂地读)

接着熟读兵书的左宗棠又断然指出--指名读(2--3)(指导学生读出果断、坚决)

出示新疆地图:新疆是我国西北门户,这里不仅军事地位重要,而且物产丰富,还是连接欧亚的通道。左宗棠高瞻远瞩,让我们想象当时面对群臣的叫嚣,他挺身而出,毫无惧色,大义凛然力排众议的场面.让我们通过读来展现左宗棠铁骨铮铮的风采。

导读第七自然段。

69岁高龄的左宗棠身体非常虚弱,经常咳血。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但发出了力排众议的豪言,还作出了怎样的壮举?(齐读第七自然段。)

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是他满腔的爱国热忱和保卫祖国的决心。)

学到这里你了解到左宗棠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板书;爱国

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左宗棠这些品质的?(语言,神态,动作)

小结:第一件爱国事迹主要是写的力排众议、还是主动请缨呢?(力排众议)写人的时候,要选取典型事例来写,写时要注意有详有略。

②学习课文9-11自然段

你还从哪读出左宗棠爱国、刚强、坚韧、不屈不挠?

引导学生答出:左宗棠抬棺出征。这部分内容在9--11自然段。

A左宗棠收复新疆用了两年时间,这两年中有血雨腥风的战斗,有和敌人巧妙的**,还有与沙漠恶劣环境的抗争。但作者没有写这些,却偏偏选取了哪个这个材料,这是为什么?

(抬棺出征这个事例太典型、太打动人了。)

B抬棺出征这个爱国举动,感动了全国人民。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把最能打动你的词句画出来,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一会儿以朗读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C指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评读。

b重点指导体会

然而这个刚毅坚韧的湖南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困难重重,仍信心百倍。他肩负着国人的重托,胸中燃烧着正义的烈火,率领六万湖湘子弟兵,悄然离京,马不停蹄地赶往千里之外风尘滚滚的战场。

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就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

C质疑;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左宗棠?

学生可能提出:左宗棠为什么你面对重重困难,还这样信心百倍呢?你为什么要抬着棺材上前线?

d角色换位:是啊,我们有这么多的疑问,左宗棠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出

我们得到的是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是保卫自己的国土,是正义的,敌人是侵略者,正义是永远能够战胜邪恶的;我相信自己的部下是最有战斗力的,因此有胜利的把握。抬棺材上战场表明了我决不向外敌低头,不赶走侵略者决不还朝的决心。

e教师激情导读:

是啊,从你们的发言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一个年愈七旬的老人那颗剧烈跳动的爱国心,那份赤子情,那种为了正义、祖国领土统一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面对左宗棠视死如归的决心,在场的官兵

怎么样?--学生接读

f看图,此时此刻,看到这口黑漆漆的棺材,西征的战士们会怎么想?面对强敌,他们又会怎么做?(在这口棺材面前,官兵们纷纷发誓一定为国奋勇杀敌,保卫国土,让父老亲人放心。在强敌面前,他们个个勇往直前,决不后退,如下山的猛虎,杀得敌人片甲不留。)

g伴着战马的嘶鸣、伴着这响彻云霄的喊杀声,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西征大军的身旁,亲眼目睹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壮举。指名读。

③学习课文13自然段

你还从哪读懂左宗棠爱国、刚强、坚韧、不屈不挠?

A引导学生认识到:左宗棠凭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收复了新疆失地,而且,他凭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新疆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种树是左公建设新疆中最典型的事例。

B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绘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课件,学生齐读),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出课件,学生齐读)

除了种树,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小结:学到这,我们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植树造林,建设新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战斗中,强烈地感受到什么?(爱国情、赤子心)

(2)回读第十四自然段

①引读第十四自然段:听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次凝望它。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

②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作者已经把柳树看作了爱国将士,看到这柳树,就仿佛感受到了像左宗棠一样的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所以说它是精神之树。因此对它产生了景仰之情。

朗读。指名读。

③解题:

此时的“左公柳”仅仅是那棵柳树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既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

3.总结谈

(1)左公虽去,道柳尚在。这柳树承载而且延续了左公及爱国将士们的精神气节。作者借左公柳突出人的品质。文章学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例如:

①写人的文章要选取典型事例;

②在写人的时候,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

③左宗棠的爱国精神让我特别感动,真值得我学习;

④要学习左宗棠这种勇于坚持己见,挺身而出的精神;

(2)布置作业:

①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写人的文章要选择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

②今天作业的第二项请你用这种方法,通过一件比较典型的事来写写你身边一个人的特点。

板书:

左公柳

左宗棠 事迹 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典型事例

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语言神态

[《左公柳》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4:《左公柳》教学计划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一、回顾,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左公柳》。(板书课题)

2.教师:让我们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了解大家上节课初读课文掌握的情况。看课题,围绕“左公柳”这三个字,根据上节课所学,你会提出哪些问题?(指名说,教师归纳)

(1)左公柳长什么样?

(2)为什么称其为左公柳?

(3)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以提问题的方式,对上节课的学习进行了回顾。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深入学习。

二、品句,体会树之刚强

1.教师:读了全文,我们知道这“左公柳”指的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柳树。但它和一般的柳树又有所不同。请同学们用“----”画出文中描写柳树的语句,标出序号,自己读一读。

2.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的语句。

3.学生自由地读一读,把自己读后的感受旁注在句子边。

4.教师指名反馈:同学们,再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生长在戈壁滩上的左公柳是一株怎样的树?

5.教师引读这些语句:

三、探究由来,体会人物品质

同学们,战马的嘶鸣、震天的呐喊,早已随历史烟消云散,唯有这挺立百年的“左公柳”见证了当年的一幕幕壮烈场面。

四、达标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曾( ) 居( ) 名( )

憎( ) 踞( ) 铭( )

2、用下面词语造句:

(1)情不自禁

(2)不但……而且……

3、以《赞左公柳》为题写一、两小段话。

4、写出句子的含义

(1) 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

(2)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2.搜集资料,进一步阅读有关左宗棠的故事。

[《左公柳》教学计划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5:《左公柳》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22、《左公柳》教学设计

金积中心学校 马爱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训练流畅、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重点词句, 2.本文借物喻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本文借物喻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说说描写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有哪些?

(过渡:刚才同学们表现很出色,我希望今天的课堂上能看到大家精彩多多。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左公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提示:初读课文后,谁来说说课文重点讲了什么事?

(板书三件事标题)

(评价:你的发言很有条理等)

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来感受左宗棠的精神品质。

二、细读感悟:

过渡:先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课文哪几自然段讲了力排众议,主动请缨?

学习第一件事

A请同学们看这部分的学习指南。

课件出示学习指南:1、用你认为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4-7自然段,思考左宗棠面临了哪些困难?2、用横线画出描写左宗棠语言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左宗棠动作的词语,用圆圈画出描写左宗棠神态的词语,说说从中感动到了什么?3、在交流时,先读语句,再讲自己的感受,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补充。

提示:哪位同学来帮老师读学习提示?

(评:你的声音……)

下面,请大家按照提示开始学习。看看谁的学习收获最大。

B、组织学习第一件事,汇报:

1、(评价:刚才**同学读书习惯真好!)

(1)哪位勇敢的孩子先来汇报,说说左宗棠面临了哪些困难?

(评价:语言简练等)

(2)点拨:敌人入侵,许多大臣都主张放弃新疆,有了偏颇的认识。老师搜集到了一些资料,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3)过渡:困难重重,但左宗棠是怎么做的?请你们读出描写左宗棠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描写左宗棠语言的语句:这新疆是……拱手相让。

提示:这句话怎样读?

点拨:大家请注意,句后用的是感叹号,要读出什么来?

谁来读出他的坚定?(评:你读出了……)

(4)过渡:像这样的语句还有吗?课件出示:他慷慨激昂地……缺口

提示:他慷慨激昂地讲述了自己的看法,谁能也慷慨激昂地读一读他的话?(评:你的朗读是铿锵有力的)

(5)描写他动作、神态的词语有哪些?你体会到什么?

2、提示:当时,69岁高龄的左宗棠身体非常虚弱,经常咳血。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但发出了力排众议的豪言,还作出了怎样的壮举?

3、小结:此时,他的语言、动作、神态都告诉我们,左宗棠是怎样一个人?

(板书:爱国)

4、小结:细心的孩子们,第一件爱国事迹重点写的是力排众议,还是主动请缨呢?

提示:写人的时候,我们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写,还要有详有略。

学习第二件事:

1、过渡:第一件事让我们看到了左宗棠的刚强,那么第二件更感人。

2、请大家自由读第二件事,(8--11),并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待会把你的感受大声地读出来。

3、组织交流。

提示:谁来把感动你的语句大声读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4、提示:这些语句感动了所有的人,让我们来听听播音员深情的朗读,大家可以轻声跟读。

5、所有的女孩来读出你们的敬意。

4提示:左宗棠抬着棺材出征,让所有的人动容,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看这个情景。

(课件出示插图:)

提示:你从图中感受到什么?

你猜想,当时,左宗棠、士兵心里会想些什么?

5、点拨:你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此时的左宗棠和将士们吗?

6、提示:宗棠收复新疆用了两年的时间,期间困难重重,有跟环境的抗争,有跟敌人的战斗,但作者只选取了抬棺出征的事来写,为什么? (你的见解很独特!)

小结:作者用了感人、典型的事例来表现左宗棠的精神品质。

学习第三件事:

1、两年后,左宗棠带领士兵收复了新疆,并在新疆种下千里树林,创建了塞外奇观。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自然段,感受左宗棠的爱国精神。

组织朗读第三件事

2、提示:所以,他的朋友杨昌浚去西北筹备军务事,本以为在新疆会看到诗人王之涣描述的(课件)“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但他却看到了三千里树林。(课件)“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门。”

三、总结深化:

1、听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次凝望左公柳。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请齐读)--

你还能用自己的话来补充吗?

点拨:为什么这样说?

提示:这是什么句?要读出什么来?

2、所以,题目中的左公柳仅仅指树吗?

小结:其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总结延伸

1、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共同走进作业超市。

课件出示作业

积累描写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

交流左宗棠的三个故事

交流:课文第4-7自然段

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自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

交流重点语句,谈体会:交流:外敌的入侵、许多大臣的反对、新疆的地理环境

读补充资料

读描写左宗棠语言的句子,交流:左宗棠刚强坚定,决不低头、不屈不挠等

交流朗读语气和情感

体会:(坚决,毫不犹豫)

展示读(个人读,赛读)

个人读,男生齐读

交流体会

接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交流: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交流:第一件事重点写了力排众议

自由读课文8--11自然段,标画语句

朗读文中感动自己的语句

交流感受:坚韧、顽强、

听课文8自然段的课文录音,跟读

女生齐读

看插图,交流图意和感受

交流自己的想法

交流词语:视死如归、生死置之度外等

交流自己的看法:抬棺出征的事太感人,很典型等

齐读课文13自然段

读诗句。

接读中心句

交流:强烈的爱国心,赤子情,不怕困难的精神、压倒一切的气势等

交流自己的看法:作者已经把柳树看作了爱国将士,看到这柳树,就仿佛感受到了像左宗棠一样的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所以说它是精神之树。因此对它产生了景仰之情。

交流:对左宗棠的景仰、敬意、赞叹等

个人读,女生读,齐读中心句

交流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体会左公柳的品质和文章的表达方法

作业

1、选择文中的五个词语,写一段话。

2、描写身边的人,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

3、给故去的左宗棠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敬意。

板书

22、左公柳 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借物喻人) 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爱国

左宗棠 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

[《左公柳》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6:《左公柳》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左公柳》教学设计

(全市小学语文名师展示课教学设计)

执教:江西崇义章源实验小学 付小燕

指导:江西崇义教育局教研室 黄德新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重点段落,把语言文字描叙的内容具体到一幅幅人物场景,使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鲜活起来,即动起来,说起来,然后把鲜活的人物放回语言文字中,去感受作者描叙的精妙,从而丰盈学生的语感心智,同时习得表达方法,丰盈表达心智,在还原回放的过程中去与宗棠浓烈的爱国情感产生强烈共鸣,从而丰盈“善”之心智。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在还原场景中丰盈语感心智。

2.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以丰盈学生的表达心智。

3.和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中受到感染,丰盈其“善”之心智。

教学过程:

一、快乐热身

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左公柳》。出示图1:请看大屏幕,这就是生长在塞外的柳树。看到塞外的柳树,你们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它?

⒉作者是如何介绍这塞外的柳树?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描写柳树的段落,并画出塞外柳树的句子。

生汇报梳理。

3、出示:这柳树高大茁壮……通过读把柳柳高大茁壮的外形展现出来。

4、内地和塞外柳树长得一样吗?是的,不一样。

5、同样是柳树,外形却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结合生长环境说说

6、它能在戈壁沙漠上下生长就必须战胜……具有……精神。所以作者把屹立在戈壁滩上的柳树称为什么之树?(刚强之树) 出示:这屹立在戈壁滩上……齐读

二、衔接过渡

同学们,题目叫左公柳,课文仅仅是写柳树吗?还写了谁?那写了左宗棠的哪几件事?(板书)

三、抓事件,解疑难

1、众议是什么意思?文中是讲左宗棠竭力排除……的意见。大臣的意见是……

2、大臣主张放弃新疆的理由是什么?左宗棠是怎样力排众议?请你们自由读5~7自然段。

3、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当时的朝堂上,你们就是当时的朝庭大臣,哪个大臣来说一说放弃新疆的理由?

4、左宗棠是怎样力排众议的?

宗棠先说了什么?

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先读第一句,再读第二句,这个感叹号表现了左宗棠怎样的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课文用了哪个词?你能读出来吗?

B当大臣都说新疆是千里荒漠、贫瘠之地时,左宗棠却说那是--聚宝之盆。

a他的理由呢?出示

b同学们,小声读读这句话,左宗棠说这个理由时从哪两方面介绍新疆?粮产长在哪?矿产埋在哪?

C老师准备了一个小练笔,你会填吗?

同学们,我们都是左宗棠,一起慷慨激昂地读这段话。

C左宗棠还说了什么?

出示图:

a新疆是国家的西北门户,在军事御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熟读兵书的左宗棠讲到这一点时,左是---断然地指出,

b说得很果断,很坚决。哪个同学想试试?

(这样读能说是断然地说吗?)

⑷面对群臣主张放弃新疆的意见,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出来。 请看大屏幕,教师引读,你们带上感受读屏幕上的这句话。出示

A 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生读--

B新疆物产丰富是个聚宝之盆 。生读--

C新疆是我国西北大门。生读--

⑸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左宗棠已经有69岁高龄了,因为积劳成疾,身体非常虚弱,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作出了主动请缨的壮举。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这位老人的崇敬之情齐读第七自然段。

四、抓句段,品人物

(一)学习课文9-11自然段

1、左宗棠,一个满腔爱国热忱的湖南汉子,率领六万湖湘子弟兵出发了。令人震惊的是,这支队伍中竟有众人抬着一口黑漆棺材!(出示画面+音乐)

2、看着这样的场景,听了这样的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3、带上你的感受自由读9~11自然段,想想左宗棠为什么要抬棺出征呢?等会我们一起交流。

4、谁先来说?

(学生读书,教师巡回)(讲清抬棺出征两个目的)

①表明左宗党视死如归的决心。(抬棺出征这一壮举,除了鼓舞士气、斗志以外,还有什么目的?)

A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左宗棠死都不怕了,还怕这些困难吗?你能读好这一句话。

B是他生怕自己死后没有棺材收敛他的尸体吗?表明了左宗棠的什么决心?你能读出左宗党视死如归的决心。

5、抬棺出征这一壮举,除了表明他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以外,还有什么目的?

②鼓舞士气

A如果你就是六万湖湘子弟兵的一员,要克服一路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重重困难,去参加一场胜算不大的战争,你的心情会怎样?

B看到左将军抬棺出征,作为战士的你们会怎么想?是啊,将士们由开始的心情沉重到后来的奋勇杀敌的决心,他这样做就是……(鼓舞士气、斗志。)

①你从哪看出他要鼓舞士气?

②左将军用抬棺出征这一壮举,鼓舞士气达到效果了吗?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

③面对左宗棠视死如归的决心,在场的官兵怎么样?

④如果你是在场的官兵,你会怎么想?

6、将士们受到左宗棠的精神鼓舞,个个信心倍增,情绪高昂,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最前线。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去感受左宗棠抬棺出征的悲壮。(出示:第10自然段文字……齐读)(停,同学们,我怎么没有听出悲壮的气势呢,左宗棠抬棺出征的目的达不到啊!)

(二)学习课文13自然段

教师引读第13自然段:左宗棠凭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不仅收复了新疆,而且在征战中,还领部队植树造林。于是便有了如今那郁郁葱葱的绿色长廊。出示句子:齐读

五、升化感情,突破重难点

①当作者听完柳树名字背后的故事,再一次赞叹到:这哪里……

此时的“左公柳”仅仅是那棵柳树吗?

②不仅是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还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及爱国将士们。带上你的感受自由读一读。

③引读:让我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吧.

A当看到这高大茁壮的柳树,谁不说这不是一位驻守边关的忠诚卫士。所以说--

B当看到这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谁不说这不是一座万众敬仰的丰碑,所以说-

④学到这,你们知道课文为什么要以左公柳为题了吗?

(那么多物都不写,就写柳树,为什么?)(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理由,还有第二个理由呢?为什么要以左公柳命名?)

1、那些柳树是左宗棠率领将士们种下的。

2、柳树刚强的外形,压倒一切的气势,与左宗棠不怕艰险……相通。以树的刚强来写人的刚强,目的是歌颂左宗棠和爱国将士那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所以作者又深情地称它是精神之树。(板书:精神之树)

六、总结谈话

1、左公虽去,道柳尚在。同学们,看着这棵左公柳,请你们拿起笔写一、两句话赞美左公柳或者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是你最想对左公说的话。

2、是啊,左公及爱国将士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其中不泛有诗人,留下了一首首赞左公的诗老师节选其中两句,请全班同学起立齐声读一读。 出示:击退敌寇壮山河,……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一篇感人的课文,回家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听。

[《左公柳》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7:《左公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单元课文主题是“赤子情怀”,讲述的是一系列爱国者的英雄事迹,《左公柳》这篇课文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通过对沙漠中左公柳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和讲解,向我们生动介绍了一位100多年前为祖国领土完整,不顾年老体衰,毅然主动请缨,千里抬棺赴敌的英雄形象,表现出左宗棠爱祖国,爱新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壮志豪情。本文课后练习分别是读文并选择喜欢的片段背一背;看看左宗棠做了哪些事情;读一些句子,体会句中带点的词语在表达文章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词语记忆。不难看出,文本中阅读的基调偏于情感,语言文字的内容偏少,教学时如果仅从情感这条线索出发,学生仅通过朗读,就可以知道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如果仅仅限于此,学生能学到什么?语文的工具性如何体现,文本的解读如空中浮云,有形无物。另外,文本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由于历史人物的两面性可供呈现的资料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了解文本,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了解并理解人物的言与行增加了难度。 细研文本,在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读者、文本中的不同人物情感的互动,在“读――品――议”中理解文本、理解人物,领悟情感。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五年级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3、理解课文内容,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以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指导,以生为本,根据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根据《导学案》质疑问难,自主探究等方法,在学生学会了这篇课文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外,确立小课题“你认为左宗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还能收集一些借物喻人的文章吗?”并围绕这个小课题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的交流与学习,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小立课题,大做功夫”。

三、说学法。

1、在阅读中,听、说、读、想贯穿全文始终。

2、以学生自读为主,学会划出重要或喜欢的句子加以品析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3、在学文中发现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然后全班讨论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4、通过课外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前置性作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与探究――拓展延伸与习作。

一、检查前置性作业(自主学习)

1、检查前置性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和新词情况,积累像楚楚动人(aabc)、不屈不挠(abac)普普通通(aabb)等成语。

2、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资料的收集情况,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与完成激发了学生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3、针对课题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在学生上台展示完自己收集的资料后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针对课题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性的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这篇课文写的是谁?是左公柳还是左宗棠?写左宗棠为什么题目是左公柳?课文一共写了左宗棠几件事?作者为什么借左公柳抒发自己的感情?左公柳与左宗棠和爱国将士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是一篇写人还是写物的文章?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与探究

(由于学生课前进行了自主学习,这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了铺垫,确定好了这节课学习课文的基本问题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与探究,这样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品左公柳

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左公柳外形美:抓住 “高大茁壮、身姿挺拔、刚劲有力、宛如帷幄”这些词语来感悟;左公柳的神态美:抓住 “刚强、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这些词语来领悟;左公柳的精神美:抓住 “普普通通、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精神之树”这些词语来品味。认识到左公柳是一棵高大茁壮、身姿挺拔、刚强、生命力顽强的柳树。 再引导深入学习;把写柳树的几个句子连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先写树的外形、再赞美树的品质、接着再赞美具有不屈不挠、坚韧顽强品质的人) 最后教师点拨:这几个句子,随文逐步出现,让我们对柳树的认识得以加深、升华。这既是写物,更是颂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板书:借物喻人

品左宗棠

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讲述了左宗棠哪些方面的事迹?一共写了他几件事?请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动笔写一写。并请三个学生上台板书(第一件事: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第二件事: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第三件事: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

再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即抓住对左宗棠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的句子加以品析与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最后让学生来评价左宗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学生交流中随机板书“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精神之树”。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拓展延伸与习作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借物喻人的文章,使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来写人的表达方式。

2、选几个典型事例,写一篇借物喻人的片段或作文。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形象、人物特点、细节描写等进行写作。

3、进行习作的点评。

篇8:《左公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左公柳》记叙了作者在游览参观玉门关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棠的爱国事迹。全篇按照“总起引入一具体分述一总结抒情”的思路行文,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题目一语双关。“左公柳”既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建设新疆,作出巨大贡献的左宗棠。

2、以“柳”贯穿整篇文章各部分,咏柳喻人。

3、课文夹叙夹议,既有对柳树的细致描写,也有对柳树的赞美;,既有左宗堂誓死抗敌的经过,也有对左宗堂英勇无畏精神的颂扬。

4、记叙有详有略。课文详细记叙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失地的经过,略写了建设新疆的过程。

基于课文的这些显著特点,我把本科的教学目标定为: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领悟课文的几种表达方法,体会左宗棠的爱国之情。教

二、说教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现代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摸索的主体意识,教师作为主导者,要科学地组织双边活动.本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左中棠这个人物个性鲜明,感情强烈诚挚,根据这篇课文的特色,教学时宜采用读悟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读读――悟悟,读读――写写”的方式,在读中领会,在读中质疑,在读中升华感情。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新课标中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剖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动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绪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奇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以上两点,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要运用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自读自悟,交换讨论,合作学习.

二是抓重点词句,悟文章写法,品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流程:

“疑学导练”四步导学是我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被实践证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在本课教学中,我按照这一模式设计了本课的教学。

第一步:疑:创设情景,质疑激趣。

上课一开始,我以课件辅助介绍左宗棠:他曾豪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是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发展名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民族英雄,再出示左公柳的图片:这是一株普通的柳树,然尔它却承载着一种精神,承载着一段永恒的历史,它改变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沙漠荒凉,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让学生对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的事物进行联想,并把这个问题带入到下面的自学中去,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学法指导,自主感悟。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不是教师问出来、讲出来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的,在学生求知欲望得到膨胀之时,我及时出示本课的自学提示:①画出描写左公柳的句子,想一想它与左宗棠之间有什么关联。②画一画,读一读课文中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段落,并做好批注。

此环节,学生带着自学思考的内容,自主学习,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来与文本对话。

第三步,导:以读定教,以导促读。

在学生充分自学之后,我要及时和学生一道归纳出作者对柳树的描写、赞美和对左宗棠爱国壮举的记叙。尤其是引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三件典型事例: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植树造林。让学生交流对划出的重点词句的理解,指导学生把小标题和对句子的理解写在课本,让学生初步掌握眉批和旁批的方法,最后点拨课文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让学生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通过咏柳来喻“左公”的。真正达到语文教学以读促写的工具性目的。

第四步,练:内化能力,练习巩固。

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新课程规定的语文教学的本质。左公柳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很鲜明,以物喻人、抓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的品质,为此在本篇课文的末尾,我安排了小练笔,写一个小片断: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训练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环节之中。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施教的“蓝图”,是教学思路的体现,是一篇课文的缩影。为此根据学生学习的思路,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既勾勒出课文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又加深对课堂所讲知识的理解。

篇9:《左公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3、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置之度外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它们的含义。

2、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

(一)、布置预习

预习原则:

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做的,学生相互合作能够做的,通过查阅工具书,收集资料能够做到的,要大胆的让他们自己来完成。提前三天安排学生的预习任务,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预习达到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的三重目的。

预习内容及达到的要求:

生字词语的预习。

1、阅读课文,勾画出本课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要求学生阅读地仔细,勾画的准确、全面。

2、,准确把握生字的读音,并标注在课文中,多读几遍。

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含义,并试着运用词语来说一句话。

4、对文中出现的特殊格式的词语,如:abbaabbaabcabcc等类型的词语,或者含有一对同义词或反义词的词语,提醒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及时发现,并能够举一反三,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养成乐于发现,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收集作者的资料,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要能够做到一下几点:

文中叙述了哪些人物(事物)或事件?用自己的话来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力争精炼和准确,锻炼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找出文中的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力争背诵,并与同学讨论交流,能够联系全文的主要内容,来理解重点语句。

(二)制作演示文稿。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出示柳树的图片,指导学生观看,说出其名称特点。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一篇与柳树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22左公柳

提示同学们观看教师的板书,用手描摹。

(二)展示交流:

同学们在课前经过了细致全面的预习,下面让大家来自由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同学发言,教师相机作指点,从生字、词语,到文章的内容和重点的语句等。

(三)精讲点播

1、从同学们的发言过渡到对文本的学习,是以写树为主,还是以写人为主?这个人物是谁,板书:左宗棠

介绍左宗棠的小资料:在清朝有一个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后成为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2、学习课文的1、2、3自然段,了解内地湖畔河边的依依柔柳与塞外大漠的柳树的区别,对比阅读,发现问题。

采用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演一演的方法,将两种柳树的各自特征区分清楚,指导学生对左公柳的高大、茁壮、挺拔、枝条刚劲有力,这一显著特征,有明确认识。

3、学习课文的4---13自然段,依次了解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失地、植树造林,建设边疆三个故事。

采取分小组学习的方式,每两个小组研究一个小故事,在对抗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质疑,挖掘教材,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指导。

学生依次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参与补充。

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故事中,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力排众议、挺身而出、慷慨激昂等,指导同学们据此了解左宗棠这个人,并且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找出描写左宗棠的词语,读一读,演一演,提醒学生注意感情的投入。

抬棺出征,收复失地这一故事的学习:

(1)、要抓住视死如归、置之度外两个关键词语,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用左宗棠,你的方式,引导同学积极发言。此时,学生扮演的身份为战士或普通人。

(2)、指导想象抬棺出征的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在战场上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同学们的答案会多彩多姿,教师要作恰当的评价,中肯指出他们的长处。

植树造林,建设边疆这一故事的学习,要抓住左公柳这一树名的来历,体现人们对于爱国将士们的怀念,引导学生认识左宗棠和他率领的湖湘子弟兵爱国、保国、建国的赤子情怀。激发同学们对民族英雄的爱戴,并产生积极向上的美好理想。

4、学习14自然段,完成从写树到写人的升华,指导学生发现本段中重点句子,排比句和反问句(设问句),并启发感受左宗棠和将士们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这正是本文感情的归宿。

(四)、拓展延伸:

你想对左宗棠和他率领的湖湘子弟兵说些什么,来表示你的崇敬,同学之间互相表达。

(五)、限时作业:

1、读拼音,写汉字。

Kang kai ge bi mou hua ce lve pi bei

() () () ()

gong shou xiang rang yi li shi si ru gui

() () ()

2、比一比,再组词语。

湘棺()廊()

箱()官()郎()

3、照样子,写词语。

楚楚动人()()()

普普通通()()()

铁骨铮铮()()()

4、根据意思写词语。

情绪激动,语调高昂有充满正气。()

把两手放在胸前,很主动地让出。()

把死当作象回家一样,毫不畏惧。()

5、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按原文补充完整句子,在横线上完成后面的部分。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修辞方法()

教学反思:

安排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在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把握方面,的确发现同学们做得很好,这就为课上的展示交流做好了准备。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挖掘文本的意识还不够深入,感情朗读还特别需要加强!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需要教师的积极引领。但是,在小组学习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情景,的确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些同学的发言次数达到五、六次,这说明他积极思索,爱动脑筋。也有的同学的发言让我也很吃惊,用到的词语如身先士卒、刀光剑影等来描绘战场的景象,非常的恰当。

从课前的积极准备,到课上的师生交流,我深深地感到,上好一节课,最关键的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师生两方面的充分准备。

深挖文本资源,是最重要的一项准备;其次为收集资料;最后为教师设计好针对性较强的教法和学法。学生的准备主要是花大力气进行课前预习,对此,教师要做好具体细微的指导。

2、课上时间的有效、高效地利用。

这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显示,也是对师生课前准备的检验。

3、限时作业的设计和当堂完成。

教师设计的作业要科学有效,还必须当堂完成,所谓趁热打铁。另外,有效的练习,也是一堂完整课必备的环节。

篇10:《左公柳》教案

《左公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3.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置之度外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它们的含义。

2、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

(一)、布置预习

预习原则:

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做的,学生相互合作能够做的,通过查阅工具书,收集资料能够做到的,要大胆的让他们自己来完成。提前三天安排学生的预习任务,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预习达到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的三重目的。

预习内容及达到的要求:

生字词语的预习。

1、阅读课文,勾画出本课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要求学生阅读地仔细,勾画的准确、全面。

2、准确把握生字的读音,并标注在课文中,多读几遍。

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含义,并试着运用词语来说一句话。

4、对文中出现的特殊格式的词语,或者含有一对同义词或反义词的词语,提醒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及时发现,并能够举一反三,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养成乐于发现,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收集作者的资料,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要能够做到一下几点:

文中叙述了哪些人物(事物)或事件?用自己的话来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力争精炼和准确,锻炼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找出文中的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力争背诵,并与同学讨论交流,能够联系全文的主要内容,来理解重点语句。

(二)制作演示文稿。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出示柳树的图片,指导学生观看,说出其名称特点。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一篇与柳树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22左公柳

提示同学们观看教师的板书,用手描摹。

(二)展示交流:

同学们在课前经过了细致全面的预习,下面让大家来自由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同学发言,教师相机作指点,从生字、词语,到文章的内容和重点的语句等。

(三)精讲点播

1、从同学们的发言过渡到对文本的学习,是以写树为主,还是以写人为主?这个人物是谁,板书:左宗棠

介绍左宗棠的小资料:在清朝有一个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后成为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2、学习课文的1、2、3自然段,了解内地湖畔河边的依依柔柳与塞外大漠的柳树的区别,对比阅读,发现问题。

采用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演一演的方法,将两种柳树的各自特征区分清楚,指导学生对左公柳的高大、茁壮、挺拔、枝条刚劲有力,这一显著特征,有明确认识。

3、学习课文的4~13自然段,依次了解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失地、植树造林,建设边疆三个故事。

采取分小组学习的方式,每两个小组研究一个小故事,在对抗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质疑,挖掘教材,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指导。

学生依次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参与补充。

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故事中,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力排众议、挺身而出、慷慨激昂等,指导同学们据此了解左宗棠这个人,并且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找出描写左宗棠的词语,读一读,演一演,提醒学生注意感情的投入。

抬棺出征,收复失地这一故事的学习:

(1)、要抓住视死如归、置之度外两个关键词语,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用左宗棠,你的方式,引导同学积极发言。此时,学生扮演的身份为战士或普通人。

(2)、指导想象抬棺出征的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在战场上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同学们的答案会多彩多姿,教师要作恰当的评价,中肯指出他们的长处。

植树造林,建设边疆这一故事的学习,要抓住左公柳这一树名的来历,体现人们对于爱国将士们的怀念,引导学生认识左宗棠和他率领的湖湘子弟兵爱国、保国、建国的赤子情怀。激发同学们对民族英雄的爱戴,并产生积极向上的美好理想。

4、学习14自然段,完成从写树到写人的升华,指导学生发现本段中重点句子,排比句和反问句(设问句),并启发感受左宗棠和将士们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这正是本文感情的归宿。

(四)、拓展延伸:

你想对左宗棠和他率领的湖湘子弟兵说些什么,来表示你的崇敬,同学之间互相表达。

篇11:左公柳导游词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左公柳。它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 关于这棵古柳树还有着一段美妙的传说。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是清代晚期著名的儒将。左公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

据传,清朝同治年间,他率领的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制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据左公自己记载,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树就达26.4万株。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泾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后来有个文人杨昌濬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篇12:左公柳导游词

左公柳是哈密人的骄傲。它不仅是一道自然景观,也是一道人文景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阿古柏在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占据了新疆大部分土地;沙俄侵略者趁机占领了伊犁。清同治五年,左宗棠挥师西征。为表明与沙俄血战到底的决心,他让部属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不能收复新疆,将以死报国。光绪6年,面对日趋激烈的战况,他毅然决定将行营由肃州(今甘肃酒泉)迁到战斗的最前哨哈密。

左宗棠西进时,但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遂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每个士兵也都必须栽柳树数棵,每棵树上挂着栽种人姓名的牌子,负责成活。左宗棠率先垂范,公牍之余,携镐种柳。哈密宾馆现今存有一棵虬枝苍劲的柳树,相传即为左宗棠当年亲手所植。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光绪六年前后),从兰州到哈密,从哈密至乌鲁木齐,“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作为湘军大本营的哈密,更是柳浪滚滚。19(宣统3年),新疆巡抚袁大化路过哈密时,见到“十里柴湖庙,村户比连,绿荫夹道,清流贯其中,水声潺潺,草木畅茂。”

为纪念湖湘子弟筹边天山、为民造福的不朽业绩,后人将左宗棠和部卒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 关于这棵古柳树还有着一段传说。

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去平息**后,他来到嘉峪关当他看到戈壁滩上一片荒凉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就什么也见不到了,令他感概万分。由于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清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纷纷开了小差。

左宗棠见此情况,为了稳定军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决定在路旁大量植树,制定台严格的法令,以其保证树木的成活。若干年后,这一带已经杨柳成荫,树木成行了。后来有个文人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当时还有一位老伯把一头驴拴在一棵柳树上,本来这土地就很贫瘠,驴又把这唯一的树给啃了。柳宗元看后,颇为气愤,便叫人找来这位栓驴的老伯,把他斩首示众。

篇13:《左公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左公柳》。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课文主题是“赤子情怀”,讲述的是一系列爱国者的英雄事迹,《左公柳》这篇课文虽为第二篇课文,由于第一篇是《古诗三首》,以文章面目出现的,这却是第一篇。这篇课文通过对沙漠中左公柳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和讲解,向我们生动介绍了一位100多年前为祖国领土完整,不顾年老体衰,毅然主动请缨,千里抬棺赴敌的英雄形象,表现出英雄爱祖国,爱新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壮志豪情。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文本中阅读的基调偏于情感。

二、说学情

这是一篇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范文,文本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教学本课时,要结合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文本,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熏陶。

另外,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文字已有了一定理解,逐步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引导他们关注语言,感知、领悟文本的内容、内涵和在语言表达上的方法及奥妙,以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

三、说目标

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识记生字,学习课文1-3自然段,并知道课文写了左宗棠的哪几件事。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能结合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根据目标定位,结合本单元的编写意图,我将“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学习重点,将“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作为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本节课我以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指导,以生为本,根据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法,并确立小课题“你认为左宗棠是一

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围绕这个小课题进行学习与交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法:

1、在阅读中,听、说、读、想贯穿全文始终。

2、以学生自读为主,学会划出重要或喜欢的句子加以品析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3、在学文中发现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

4、通过课外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分五个环节进行本课的教学。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感

开课直接导入并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左公柳》,并请同学们回忆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左宗棠的哪几件事,唤起他们对左宗棠的敬仰之情,奠定本堂课的情感基础,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接下来使用ppt演示文稿出示学习任务,使学生能简单明了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其在以下的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去思考。

(二)、合作学习,触摸情感

先让学生自己带着刚才的学习任务学习课文,通过左宗棠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感悟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划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

接下来小组合作学习,各自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并质疑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体研究,从中让学生触摸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反馈交流,品悟情感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学习内容,根据上面的学习任务,学生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即抓住左宗棠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的句子加以分析交流,其他小组倾听后进行补充、评价。这样使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参与交流,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逐步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沟通,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在小组反馈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会适时的进行点拨,由于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这就为学生了解本文,了解并理解人物的言行增加了难度,因此学生在汇报“力排众议、主动请缨”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师生配合读第六自然段,用幻灯片出示大臣说的话,学生在书中找到左宗棠所说的相对应的话,这样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当时只有一种选择,收复新疆,也更能体会左宗棠的高尚品质,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在学生汇报“抬棺出征,收复新疆”这部分内容时,适时让学生观看抬棺出征的视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文字变为画面,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心灵受到再一次震撼,会感到有很多话想说,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此时此刻,你想对左宗棠说些什么?这时学生的话语一定是发自肺腑的。然后我又用幻灯片出示毛泽东、谭嗣同、曾国藩赞美左宗棠的话,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更深刻地品悟到他的人格魅力。

在学生汇报“植树造林,建设新疆”这部分内容时,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写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

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通过幻灯片出示图片和诗句,使学生更能体会出左宗棠的爱国情,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四)、揭示写法,升华情感

教者深情过渡:同学们,听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次凝望它,会和作者有同样的感受,(幻灯片出示最后一段话),让学生感觉带点的词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进行句式转换,使学生知道此时的“左公柳”不仅仅是那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和爱国将士们,知道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这样更能突出学习重点,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五、总结谈话,延续情感

左公虽去,道柳尚在。这柳树承载而且延续了左公及爱国将士们的精神气节。作者借左公柳突出人的品质。接着让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收获,可以是写作方法的学习,也可以是人物精神的学习。然后让学生课下阅读有关左宗棠的历史故事,进一步了解清代名将左宗棠的事迹,以此受到熏陶和教育,延续学生的爱国热情。 以上教学设计是遵循高效课堂中的“一切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见自我”,适时点拨,适时使用ppt演示文稿和播放视频,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当然,语文课堂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的教学设计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请各位评委和在座的同行批评指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