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猹科夫斯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喜李翰自越至,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的意思,喜李翰自越至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喜李翰自越至,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的意思,喜李翰自越至赏析,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喜李翰自越至,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的意思,喜李翰自越至赏析

篇1: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

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

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注释

①李翰:散文家。官至左补阙、翰林学士。

②吴台:谓苏州,苏州有姑苏台。

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刘长卿的诗全集栏目。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繁体对照

南浮滄海上,萬裏到吳台。

久別長相憶,孤舟何處來。

春風催客醉,江月向人開。

羨爾無羁束,沙鷗獨不猜。

篇2:喜李翰自越至阅读答案

喜李翰自越至阅读答案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

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

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答:▲

(2)简要赏析“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的表达效果。(3分)

答:▲

(3)友人李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

阅读答案:

9.(1)对朋友长久的.思念;

(2)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

(3)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

(2)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江月人格化(1分),融情于景(1分),表现出朋友到来的欣喜、欢悦(1分)。

(3)四海泛舟,浪迹天涯;万里来访,重视友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了无心计,物我相融。(4分。每点1分)

篇3:喜李翰自越至原文及翻译

南浮滄海上,萬裏到吳台。

久別長相憶,孤舟何處來。

春風催客醉,江月向人開。

羨爾無羁束,沙鷗獨不猜。

喜李翰自越至,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的意思,喜李翰自越至赏析

篇4:喜李翰自越至,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的意思,喜李翰自越至赏析

喜李翰自越至,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的意思,喜李翰自越至赏析 -诗词大全

喜李翰自越至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篇5:《喜李翰自越至》阅读练习及答案

《喜李翰自越至》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赏析“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友人李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0.(1)对朋友长久的思念;(2)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3)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

(2)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江月人格化(1分),融情于景(1分),表现出朋友到来的欣喜、欢悦(1分)。

(3)四海泛舟,浪迹天涯;万里来访,重视友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了无心计,物我相融。(4分。每点1分)

篇6: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鉴赏阅读答案与赏析的内容

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鉴赏阅读答案与赏析的内容

喜李翰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

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

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2)简要赏析“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的表达效果。(3分)

(3)友人李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对朋友长久的思念;

(2)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

(3)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  (2)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江月人格化(1分),融情于景(1分),表现出朋友到来的欣喜、欢悦(1分)。  (3)四海泛舟,浪迹天涯;万里来访,重视友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了无心计,物我相融。(4分。每点1分)

劉長卿

字子房,生年不詳,卒年約在唐德宗貞元二年至七年間。唐玄宗開元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因個性剛烈而冒犯皇上,兩度遷謫,終於隋州刺史。擅長五言近體詩,內容多寫荒村水鄉、幽寒孤寂之境,並反映社會離亂及政治失意之感。風格溫雅流暢,冠絕於當世,自稱為五言長城。著隨州集、外集。

篇7:刘长卿《喜鲍禅师自龙山至》

刘长卿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

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注释】

①龙山:即乌龙山,在睦州。

②居;全诗校:“一作山。”

③芊芊:茂盛貌。

④后夜:佛家有初夜、中夜、后夜之说,见《遗教经》。

⑤杖锡:锡为锡杖,僧人所持,高与眉齐,头有锡环,振之有声。杖锡谓僧人出行。

⑥禅:梵语禅那之省,意译为静虑。

习题

1.“谁听石上泉”中的“谁”有的版本作“也”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请结合诗歌分析。(4分)

2.作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示例一:“也”字更好。内容上,写出了鲍禅师既赏山中月,又听石上泉的悠闲生活。格律上,“也”与“犹”对仗工整,读来流畅、自然。

示例二:“谁”字更好。营造了苍凉、荒芜、凄清的意境。故居仍在对着山中明月,却久已无人居住,还有谁去听那清泉流经岩石发出的优美声音?主人去了哪里?做什么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也给诗歌增添了几分精彩。(4分)

2.(1)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盼望;(2)作者与鲍禅师深厚的情谊;(3)作者对出家人生活的向往,喜欢出家人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思想。(4分)

【赏析】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首联的意思:“在明媚,温煦,祥和的春天阳光照耀下的鲍禅师故居房子的四周,春草苍翠茂绿。”“故居”指旧居,“芊芊”指茂盛的意思。作者首联是写看到的景物;但是作者写景时,“动”与“静”相结合,此联的故居房子当然是“静”物,芊芊春草,本来是“静”物,当是风吹会草动,这里按“动”物来写,“动”与“静”交融,相得益彰,也更加突出诗歌的深刻内涵。我们在看下去。

“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有些书上这首颔联中的后半句里面“谁”字是“也”字,“也听石上泉”。我认为“也”字好一点,对仗也工整,读来也流畅,顺意,不别扭,内容与含义也提高了很多,但是我这里还是按这样解释。这句的意思:“四周都是芊芊春草的故居在晚上的时候,皎洁的月亮正对着它洒下一片美丽,柔和,醉人的光辉,此时此刻,故居房子里好久没有人居住了,还有谁去听那清水流在石岩上所发出的优美声音。”诗歌的意境显的很寂寞,苍凉,荒芜,凄清。那主人去哪里?去龙山了,到底干什么呢?诗中没有讲,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思!这样的诗歌才会引起读者的意趣,也给诗歌增添了几分精彩。但是一去就是很长时间啊!我们接下来去欣赏颈联。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这句诗的'意思:“山中的猿声又啼叫,就知道又是半夜;花草又发芽,就知道又过了一年。”作者的朋友鲍禅师是道人,道人没有成家立业,四海为家,云游天下,清心寡欲,六根清净,不闻求达,淡泊名利,孤芳自赏,超凡脱俗,所以一去龙山就是好长时间,花落花开,猿声依旧。我们从诗句中读出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盼望,说明作者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后来作者的朋友鲍禅师终于从龙山回来,那么作者的朋友归来后,作者与朋友又是怎么样呢?我们欣赏最后一联。

“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这句的意思:“回来后的鲍禅师经常在悠闲时策仗来谈心,谈到心中无杂念时,那就是达到了道家人常说的最高人生境界,已经领悟到了真正的道家禅心。”我们从诗句里不仅看出作者与鲍禅师感情深厚,而且还可以看出作者向往道家人的生活,也喜欢道家人那种淡泊名利,孤芳自赏,超凡脱俗的思想。

篇8:喜李余自蜀至,喜李余自蜀至贾岛,喜李余自蜀至的意思,喜李余自蜀至赏析

喜李余自蜀至,喜李余自蜀至贾岛,喜李余自蜀至的意思,喜李余自蜀至赏析 -诗词大全

喜李余自蜀至

白鸟飞还立,青猿断更号。往来从此过,词体近风骚。

篇9:刘长卿的喜鲍禅师自龙山至

刘长卿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

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注释】

①龙山:即乌龙山,在睦州。

②居;全诗校:“一作山。”

③芊芊:茂盛貌。

④后夜:佛家有初夜、中夜、后夜之说,见《遗教经》。

⑤杖锡:锡为锡杖,僧人所持,高与眉齐,头有锡环,振之有声。杖锡谓僧人出行。

⑥禅:梵语禅那之省,意译为静虑。

习题

1.“谁听石上泉”中的“谁”有的版本作“也”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请结合诗歌分析。(4分)

2.作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示例一:“也”字更好。内容上,写出了鲍禅师既赏山中月,又听石上泉的`悠闲生活。格律上,“也”与“犹”对仗工整,读来流畅、自然。

示例二:“谁”字更好。营造了苍凉、荒芜、凄清的意境。故居仍在对着山中明月,却久已无人居住,还有谁去听那清泉流经岩石发出的优美声音?主人去了哪里?做什么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也给诗歌增添了几分精彩。(4分)

2.(1)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盼望;(2)作者与鲍禅师深厚的情谊;(3)作者对出家人生活的向往,喜欢出家人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思想。(4分)

【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翻译: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从故居落下,

春天嫩绿的小草长势那么芊芊。

夜深了我们还静对山中的明月,

恍惚中听到了石上传来的流泉。

从猿啼的声音中感觉已到夜半,

由花朵的开放想见无情的流年。

多想像禅师那样杖锡到处游玩,

丢弃名利之心人间到处可悟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