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萝卜的小白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当前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研判--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当前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研判--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当前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研判--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研判--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
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其实就是判断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周期阶段.但是,在实践中要区分周期的四个阶段或转折点,是极其困难的.本文从两个层次考察当前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首先是产出缺口理论、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这两种工具的'综合分析;其次分析了价格指数这一重要宏观经济变量.通过这些工具和变量的分析,本文的最后结论是:当前中国经济确实出现了转机,出现了复苏的明显迹象,但并未真正走出低谷或萧条.
作 者:陈乐一 李猛飞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79 刊 名:兰州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年,卷(期): 17(2) 分类号:F015 关键词:宏观经济分析 经济周期的阶段 产出缺口 潜在经济增长率 价格指数篇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第一,中国经济在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袭击下仍然继续增长,全年保8%看来问题不大 去年9月中旬,美国的`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引发金融危机,并且很快的转为全球经济危机,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陷入衰退.
作 者:张卓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 刊 名:五金科技 英文刊名:HARDWA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7(4) 分类号:F1 关键词:篇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自从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由于国际经济严峻的形势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经过我国政府不断的努力,现在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2013经济指标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分析持续快速增长 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8855亿元,同比增长7.7%,而环比则增长1.6%,我国经济总体上仍处于高速增长下的平稳状态。面对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的格局,我们既要把握好主动性,坚持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也要增强紧迫性,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序转变。 在第一季度中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的非农业收入增速明显。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8015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7元,同比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871元,同比名义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6.5%,家庭经营收入增长7.3%,财产性收入增长27.0%,转移性收入增长12.2%。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稳步推进城镇化,是保证上述两项收入得到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 (二)经济增速分析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一季度高速增长,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较大。尽管此增速高于近十年同期平均水平,但如果以20一季度为基期,近两年一季度平均增速为9%,低于~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据此判断,当前经济增长仍处合理区间,并未出现社会某些观点认为的“过热”情况。 2.三大需求结构改善 今年一季度,投资需求高位回落,消费需求持续向好,净出口明显恢复,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改观。目前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向正常水平靠拢,国内需求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价格指数的分析 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输入性通胀成为管理的重点 3月末,广义货币(M 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末加快1.9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全年增长13%的目标,后期货币控制的压力较大。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5.76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97.93万亿元,存贷比6 7.1 5%,低于7 5%的“红线”,银行系统仍具有一定的信贷扩张空间。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社会融资结构有待改善。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把钱用到刀刃上 今年,我国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宏观经济布局,其中在财政政策布局上将落实为“结构性减税”。综合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既有助于稳增长,又尽可能避免刺激经济的最好政策,就是实施结构性减税。 结构性减税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又能通过民间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推进结构调整,对扩大内需也将有很好作用。今年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不管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考虑,都必须瞄准“内需”这个新的经济发展引擎。中国经济发展要有新的突破,必须立足内需。同时,在当前,这也是一个能够达成共识的政策操作。 从财政政策看,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时期,许多民生问题急需解决,赤字占GDP的比重没有超过3%,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也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有需要也有条件,但是要严格控制赤字规模和债务余额规模,特别要加强对地方债务的.监管,反对铺张浪费,避免出现年终突击花钱的现象。同时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多发挥财政政策在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快结构性减税的步伐,减轻企业的负担;加大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二)稳健货币政策――增强操作灵活性 “稳健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实施的货币政策。”有关经济学家表示,今年中国GDP增速有望保持平稳增长,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不会出现较大顺差,就业形势也将好于去年,因此货币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非常必要,货币信贷将处于较为适中的状态。 为了支持中小企业、“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发展,今年还需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有关专家认为,明年贷款会保持适度增加,但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占比会逐步下降,直接融资将呈加快发展态势。而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就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会出台一些新举措,促使资金价格逐步降低。 三、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20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进入到“后危机时期”的复苏阶段,但进度上表现不一,中国、印度、东盟等亚洲国家是“高速”复苏的地区,经济增速基本上趋近于潜在增长率,且经济形势基本稳定;美国、瑞典、加拿大等国家处于“中速”复苏,金融市场的效率得到逐步恢复,家庭资产负债表也得到明显修复,在新能源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逐步进入到上升周期,但经济形势不够稳定,经济增速也尚未进入潜在增长率的区间;欧盟、日本等国家(集团)仍处于危机风险的消化期,经济增长的新支撑力量尚未形成,巨额的银行风险资产和政府债务仍未有效化解,尽管经济显示出较明显的复苏信号,但复苏形势多变,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处于“低速”复苏期。面对“三速”复苏的国际经济形势,处于“高速”阶段的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坚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我们把握主动、迎接挑战的重要举措。
篇4:中国经济周期分析
中国经济周期分析
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其实就是判断中国经济目前所处周期阶段.本文对当前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的考察从三个层次入手:首先是利用IS_LM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综合分析;其次是分析影响经济复苏的因素;最后是分析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结论是,当前中国经济确实出现了明显转机,但并未真正稳定走出低谷,实施的有效措施应是从供给方入手,坚决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作 者:陈建华 贾哲 作者单位:陈建华(鞍山市废弃物处理中心,辽宁,鞍山,114001)贾哲(共青团鞍山市委员会,辽宁,鞍山,114002)
刊 名:鞍山钢铁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SHAN INSTITUTE OF IRON AND STEEL TECHNOLOGY 年,卷(期): 25(1) 分类号:F012 关键词:经济周期的阶段 分析 流动性陷井 改革篇5: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工农(城乡)、区域、产业、产品四个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因改革动力不足转化缓慢、时有徘徊。而当前的经济运行,从发展的需要看问题,形势是相当好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的走低,从四个层次矛盾看既是阻力又是动力。我们应顺其势,借其力,加速四大结构调整,靠发展提高运行质量,以运行推动发展,避免逆调节措施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只要我们抓住实质经济发展、抓住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采取治本的措施,我国经济不仅能保持目前相当好的运行态势,而且必将迎来发展态势的根本好转。经济运行走势将好于上年
20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仍将处于与相同的发展阶段上。从发展趋势上看与19没有大的区别,几个结构性矛盾将略有缓和。发展思路没有大的调整,或虽有思路调整,具体措施一时难以到位,人们可以感到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变化,但实质变化尚不显著,可能在“十五”末期,局面能有根本改观。而年经济运行的态势,人们可能感觉比去年更为艰难,而实际走势却可好于去年。
一、城市化将是经济发展运行中一股给人以信心的新的现实推动力。
当前,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在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指标走低,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这是解决第一层次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动力。年城市工业品剩余积压减少缓慢和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水平低的局面将延续到2000年以后。市场的压力动力都在加大,要求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从扩大内需出发,为缓解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矛盾,人们也不得不把加速城市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况且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已经从规律上认识到城市化的本质意义,正在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是把城市化作为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来考虑的。抓住人口城市化这个主要矛盾,其他几个层次的矛盾将随之解决。因此估计2000年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因而将释放出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当能量,推动GDP增长加速。去年GDP增长7.1%,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1999年。
二、区域结构调整将有新的气象 内需将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区域同构带来的内需不足,市场狭小,已引起国人足够重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产品剩余居高不下,但企业效益下滑之势在1999年下半年已有改观,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市场销售相对平稳,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这说明市场自调节的力量迫使区域、产业、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经受了痛苦的磨练,市场观念更加成熟,为2000年经济的发展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总结“九五”经验,积极制订“十五”计划和到中长期规划。这项跨世纪的发展规划工程,将使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对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引起发展观的革命,从而使2000年的年度计划将会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各级政府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计划、规划、战略过程中将增加区际分工,互补共荣的自觉性,将比“八五”、“九五”时期更注意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更注意经济运行的质量,自觉地使短期行为服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将大大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素空间配置将更为合理。因此,预计2000年的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销售将有明显增加,内需将逐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会比1999年顺利。这将抵消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利用外资减少等负面作用,使GDP增长势头好于1999年。
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度加快,去年三条补贴线的提高,将在2000年产生明显作用,成为调整居民心理预期,扩大内需的推动力
[1] [2] [3]
篇6: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200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工农(城乡)、区域、产业、产品四个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因改革动力不足转化缓慢、时有徘徊。而当前的经济运行,从发展的需要看问题,形势是相当好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的走低,从四个层次矛盾看既是阻力又是动力。我们应顺其势,借其力,加速四大结构调整,靠发展提高运行质量,以运行推动发展,避免逆调节措施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只要我们抓住实质经济发展、抓住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采取治本的措施,我国经济不仅能保持目前相当好的运行态势,而且必将迎来发展态势的根本好转。
经济运行走势将好于上年
2000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仍将处于与1999年相同的发展阶段上。从发展趋势上看与1999年没有大的区别,几个结构性矛盾将略有缓和。发展思路没有大的调整,或虽有思路调整,具体措施一时难以到位,人们可以感到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变化,但实质变化尚不显著,可能在“十五”末期,局面能有根本改观。而2000年经济运行的态势,人们可能感觉比去年更为艰难,而实际走势却可好于去年。
一、城市化将是经济发展运行中一股给人以信心的新的现实推动力。
当前,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在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指标走低,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这是解决第一层次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动力。1999年城市工业品剩余积压减少缓慢和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水平低的局面将延续到2000年以后。市场的压力动力都在加大,要求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从扩大内需出发,为缓解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矛盾,人们也不得不把加速城市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况且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已经从规律上认识到城市化的本质意义,正在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是把城市化作为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来考虑的。抓住人口城市化这个主要矛盾,其他几个层次的矛盾将随之解决。因此估计2000年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因而将释放出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当能量,推动GDP增长加速。去年GDP增长7.1%,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1999年。
二、区域结构调整将有新的气象 内需将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区域同构带来的内需不足,市场狭小,已引起国人足够重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产品剩余居高不下,但企业效益下滑之势在1999年下半年已有改观,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市场销售相对平稳,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这说明市场自调节的力量迫使区域、产业、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经受了痛苦的磨练,市场观念更加成熟,为2000年经济的发展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总结“九五”经验,积极制订“十五”计划和到20中长期规划。这项跨世纪的发展规划工程,将使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对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引起发展观的革命,从而使2000年的年度计划将会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各级政府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计划、规划、战略过程中将增加区际分工,互补共荣的自觉性,将比“八五”、“九五”时期更注意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更注意经济运行的质量,自觉地使短期行为服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将大大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素空间配置将更为合理。因此,预计2000年的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销售将有明显增加,内需将逐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会比1999年顺利。这将抵消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利用外资减少等负面作用,使GDP增长势头好于1999年。
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度加快,去年三条补贴线的提高,将在2000年产生明显作用,成为调整居民心理预期,扩大内需的推动力。
抓住城市化就抓住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而提高三条补助线,加速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就是降低城市化的.门槛,就是加速劳动力商品化,货币资本化的催化剂。因而2000年中国城乡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速度将有加快的态势。利息税的出台、遗产税的酝酿、国有资产运营方式的深化改革都将有利于预算内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和合理的使用,必将增加公民对政府社会保障功能的信赖,消费、投资的心理和社会环境都将好于1999年。
四、2000年将是中国由政治型、计划型农业向效益型、市场型农业真正转变的第一年,农业种植结构、经营结构的调整将是2000年农村经济的主旋律。
20多年来农民的农业纯收入增长的70%靠提高农产品价格,靠粮食生产以外的多种经营,粮食生产并没有真正纳入市场经济体系,计划种植、计划收购仍然占有统治地位。粮食生产能力在整个国民经济改革发展、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有了巨大提高,而经济效益提高甚微,致使农民和政府财政为此两败俱伤。、1999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加重、粮食积压、财政损失加重的严酷现实,迫使我们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效益型农业提到日程上来。这将给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新的生机,新的变革。2000年从春耕开始,农业的结构调整将出现新的气象。以效益为中心,就是以市场为中心,虽然风险增加,为此要付出一定代价,但一个农民、政府双盈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诞生必将在总量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财政的损失。农业体制实质性的变革必将加快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使农业企业化的进程。自2000年始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建立在更加坚实、协调的农业基础之上,工农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将有所缓解,发展和运行的势头将好于近两年。
五、2000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国际经贸关系走势都会比去年好。
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正在消失,全球经济走出紧缩低谷,我国政府近两年成功的外交努力,开始进入收获期。美国和欧盟不能不正视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存在。随着中国加入WTO,合作和斗争的天平将会偏重于合作,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国际环境将大大好于去年。从1999年下半年起,我国的出口回升之势已令人瞩目,2000年这个势头将会保持下来。去年下半年出口回升,当然有退税增加的短期政策效益,但它毕竟为出口企业和经销部门赢得了结构调整的时间。可以预见,今年即使扣除退税的贡献,出口也将是正向增长。1999年进口的大幅增长,客观上也为出口创造了宽松的国际贸易环境,进口增加是内需增加的一个标志,已对国内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产生巨大压力,我们应把压力看做动力,借以推动结构调整,使我们的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步伐加快。没有这个压力,国内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进出口形势确定人民币汇率走势,而应该高瞻远瞩,从国家发展战略,长期政治经济影响上看待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问题。人民币不贬值不是承担什么国际责任,而是出于本国长期、根本利益的需要。
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我们的既定目标,但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发展观需要迅速调整
20多年来我们为解决温饱问题,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了国民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基本克服了相对于生理需求的短缺状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由此形成的思维定势,使相当多的人把发展等同于增长,GDP指标成为经济景气的第一指标。由于重增长轻发展,重短期运行,轻根本战略措施,致使国民经济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由缓解又转为尖锐状态。工农、城乡两种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的矛盾在90年代中后期呈扩大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既是政治问题,又是市场问题,必须放到首位来解决。但主要不是在农村解决,也不仅仅是就就业抓就业所能解决的。必须调整我们的发展观,抓住发展的本质内容本质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标志是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而我国的最大的本在农村,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这个状态必须改变。发展的速度,就是农村人口减少的速度,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人口城市化就是农民的分化、农民本质的变化,社会关系总和的变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按照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使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动同步,目前的剩余和短缺矛盾尖锐的局面将逐步缓和。2000年调整发展观,明确发展思路,应在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教育产业化过程,把人作为加工对象,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使经济投入从以自然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化,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必须把社会保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社会分配两极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分化大多不是正常的市场因素按要素分配的结果,因而不能靠市场手段来解决,只能靠政府这个有形手采取财政分配的强制性手段。由此建议把社会保障的内涵改为政府保障,由政府行使社会保障功能。把社会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应明确社会保障是政府的第一功能、主要功能,除了社会保障之外,任何债务和赤字都是不应该的。只有在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不了的前提下政府才可发债券,搞赤字财政,其他理由都是不充分的,不应该的。在保障社会稳定之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是社会保障政策和增税、减税政策,不应该是为保障以外的原因而借债。社会保障资金到位,低收入者获得了保障劳动力正常再生产的费用,国内市场就获得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冲淡了少数人金融资产含金量,缩小了收入差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加充足。
三、中国的事情必须以中为重
我国在强调大力开发中西部的同时,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要把中部和近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
中国的事情必须以中为重,中部地区、中等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是“十五”到年这个历史阶段必须突出重视的问题。中部的崛起,中等城市的扩容,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将对东西部的发展,对四个层次矛盾的解决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我们的指导思想应该从抓两头带中间,转变到抓中间带两头上来,以中为重应成为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思想方法。各地有各地的中,各行业有各行业的中,它是转化的关节点,一定要从中抓起。
四、加速工业区域的调整
从2000年起我们应加速工业区域结构布局、空间布局的调整,特别是对目前分散的农村和城郊工业,一定要下决心采取工商、地租、财税、金融等手段,迫使其向城市集中,向准备发展为城市的地区集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人气,创造服务半径。
分散工业化已成为人口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包袱,不要因其辉煌过而对之手软。要加速农村的原始积累,要素的积聚,必须实行产业政策地区化的方针。这不仅是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要调整投资空间的机会成本,使投资者感到分散在乡村的土地成本、融资成本、税收成本都高于投资于应该扩容的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的成本。这样,就应对对中小城市扩容给予特殊政策。
2000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年,我们一定要当做一个战役来打。扎扎实实地在转化四个层次的矛盾上下功夫,不要让符号经济的几个指标指引我们的进退,而要抓住主要矛盾锲而不舍,做我们该做的事情,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定不会辜负我们的努力。(未完)
发展面临结构矛盾
我们判断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好坏,要有一个特定的质和量的客观标准,不能仅仅根据几个总量统计指标的走势,简单地以升降论是非。经济运行指标在时间上不能简单地向后看,和上年同期比,和上月,上季比;在空间上也不能简单地和别的国家、地区比。首先要给当前经济运行一个准确的时空定位,即当前经济运行是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阶段上。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是向着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主要矛盾方面推进,还是朝着反方向推进。这是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好坏的主要标准,定性标准。
从发展的本质含义、发展的规律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时期。在生产方式上以工业、商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带动农业的小生产方式向现代的企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在交换方式上主要是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种转变和过渡必然要和增长方式与体制模式的变革、改革互为因果。
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是结构性矛盾。所谓总量矛盾不过是抽象了结构内涵的结构性矛盾在统计上的一种反映。总量矛盾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总量统计之中,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实质经济之中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我们面临的结构矛盾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种生活方式,这种两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矛盾。
这是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中国诸种经济与社会矛盾的总根源。由于农业生产方式改造受农村内部主要矛盾人多地少的影响,因而当前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城乡人口布局这个大结构的矛盾。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必须以减少农民为前提,因而目前人口城市化滞后,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源在于城乡要素流通受过时的城乡体制制约。
第二层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不仅是东、中、西大区结构间的矛盾,而且还有每一个大区内部小区结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根源在于区域间要素流通受行政区划限制,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矛盾是区域结构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区域同构是由行政区划限制要素流通造成的,因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行政区划和政府管理职能定位。这个层次的矛盾在发展大势中居第二位。
第三层次是产业结构的矛盾。
多年来我们对这个层次的矛盾是重视的,当做第一位的矛盾来抓。实际上它受前两个矛盾的制约,就产业结构调产业结构是调不动的。
第四个层次是产品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剩余和短缺产品的矛盾。
短缺产品包括公共产品和劳务,由于受非市场因素制约不能增长,不能减少短缺,因而资源向剩余产品领域倾斜,使剩余也不能减少。这个层次的结构矛盾受上述三个层次的制约,主要矛盾方面也难以转化。
这四个层次的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交错,呈现复杂的局面,但只要认真进行矛盾排队,就会发现第一层次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诸矛盾的总根源。
产业结构久调不显效,剩余和短缺同时共存,关键是城乡人口大结构转化滞后,产业政策没有区域化,区域政策没有产业化,工业分散,重复建设,区域同构,这是造成结构性剩余、结构性短缺共存的根本原因。发展形势不尽如人意,不是自今日始,不是一两年的事,是自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的。这是阶段性问题,不是当前运行问题,当前运行状况是这四个结构矛盾的正常反映。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不是短期问题。
从发展看运行,以长论短,我们才可以使用符号经济给我们提供的经济指标,说明运行的态势。这等于给每一个指标加上矢量符号。每项指标升降对四个层次结构调整是正作用还是负作用,是有利于主要矛盾方面的转化还是不利于主要矛盾方面的转化,力度如何都有了客观标准。否则,简单地与上年同期比看升降论好坏,就失去了判断标准。离开发展看运行盲目性很大,弄不好就成了符号和数字游戏。
从下半年以来,人们发现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现金收入下降;出口增长下降。去年上半年已经负增长;物价下降现已超过20个月,居民消费率达到历史最低点。居民存款逆利息下调走势而不断增加。人们对这种局面都比较焦急和担忧,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说宏观经济运行不理想是对的,但理想本身错了,忘记了我们处在什么发展阶段上,忘记了我们该有什么预期。政府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但人们还感到不大,还要加大力度,以扭转这几个指标下降之势。我认为在方法论上恰恰把问题弄反了,把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上述四大结构性矛盾的动力简单地当作压力。这样有形手的调控难免要与市场力形成抗力,这是西洋拳法,硬顶硬,把压力都作用到有形手政府身上,我们应打中国拳,借力打力,学会化劲。要把市场阻力当作动力,适当调节这个力的作用方向,而且是以四两拨千斤的技术,使有形手和无形手两股力形成一种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运行的合力。
篇7: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判断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判断
总需求不足状况有所好转,但短期内出现强劲回升,经济增长突破8%继续上扬的可能性不大,未来的'中国经济将继续在7%-8%的区间运行.
作 者:刘宪法 Liu Xianfa 作者单位:综合开发研究院 刊 名:开放导报 PKU英文刊名:CHINA OPENING HERALD 年,卷(期): “”(2) 分类号:F1 关键词:篇8: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查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查报告
为及时把握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自8月首次联合开展每年2次的“年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问卷调查”活动。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走势直接相关的21道问题,于7月下旬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国内相关领域的经济学家发出调查邀请,最终收到116位专家的答复。问卷调查结果公布如下:
20世界经济形势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专家预期 年美国经济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也有超过三成接受调查的专家预期较IMF乐观,认为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呈现一定的回暖趋势。
按照IMF的最新预测,有超过九成接受调查专家的预测较IMF悲观,认为201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也有近一成的专家预期2016年欧元区经济将呈现一定的回暖趋势。
超过四分之三的专家预期2016年下半年欧元兑美元汇率将呈现下行态势,欧元小幅贬值。
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
调查结果显示,59%的专家预期全年GDP增速在“6.5%~6.7%”之间;20%的专家预期在“6.4%~6.5%”之间;19%的专家预期在“6.7%~6.9%”。八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仍将呈现进一步下滑的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1%,因而超过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物价水平将呈现一定的上升态势;但也有超过三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物价水平将呈现下降的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PPI同比下降3.9%,有86%的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PPI降幅将逐渐收窄。
超过三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呈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但也有超过二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呈现一定的升值趋势,有超过四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趋于稳定。
有接近九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将继续呈现贬值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9.0%,因而超过五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固定资产增速将继续保持下滑态势,但也有47%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保持上升态势。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中国房地产投资扩张挤出了民间投资。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8%,因而有超过二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将呈现上行态势。
造成民间投资增速继续回落的原因有哪些?调查结果表明,80%的专家认为是“民营企业对经济和后市信心不足”;77%的专家认为“缺少有效投资标的,宏观环境低迷,加上传统制造行业萎缩,以及利润的下降,导致民间资本可以投资的具有盈利前景的有效标的不多”;66%的专家认为“新型融资难、融资贵,诸多政策相关因素导致的银行信贷更多流向国有企业或回流金融体系导致了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加上诸多民营企业不时暴露的债务违约问题让民营企业融资更难、更贵”;59%的专家认为“第三产业等领域至今仍被管制,投资领域受限制,有效投资渠道较窄或不畅,投资审批手续繁琐以及因此滋生的各类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较多”;36%的专家认为“房价持续上行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挤占了民间投资”。
中国目前工业部门去产能情况如何?有接近七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工业部门去产能速度过慢,可能会影响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如何?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将会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
2016年中国出口总额增速如何?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增速将持续保持下滑态势,但仍有接近四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出口增速将保持上升趋势。
中国未来可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5%的专家预期2016年M2比增长在“12.1%~12.5%”之间;39%的专家预期在“11.0%~12.0%”之间;11%的专家预期在“12.6%~13.0%”之间;5%的专家预期在“13.1%~14.0%”之间。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M2)同比增长11.8%,因此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M2的增长将保持上升态势,这意味着2016年下半年政府将可能持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6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为7.53万亿元,同比增加9671亿元。那么,如何评价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流向?调查结果表明,75%的专家认为是“没有改变民间投资‘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75%的专家认为“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扩张”; 57%的专家认为“保证了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扩张”;53%的专家认为“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导致了投资增速持续下滑”;50%的专家认为“加速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增长”;48%的专家认为“信贷扩张因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其效应难以发挥”。此外,还有1%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贷款数字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因为有很多贷款是借新债还旧债。
自2016年5月1日,中国开始全面推行“营改增”。那么,中国这项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果有哪些?调查结果表明,65%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降低企业税负,促进企业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60%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产业分工优化,拉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升级”; 59%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降低了全国财政收入,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仅增长1.7%,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营改增’减收效果开始显现”; 41%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助力整体经济效率提升”。此外,还有6%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效果不明显;有利于解决部分社会就业问题,引导就业逐渐从非正规部门向正规部门转移;许多行业企业税收名义下降,实际上升,企业负担更重;降低税负效应未充分体现;主要为了增加中央税收比重,企业减税效果不显著;有利于外资等。
2016年5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8%,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据相关统计,如果使用非金融机构的负债率数据,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至约150%以上)。企业负债率的高企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通过控制杠杆水平和优化杠杆结构有效化解高杠杆债务风险,对解决企业债务问题非常重要。那么,有哪些可行的政策建议?调查结果表明,81%的专家认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共同维护好去杠杆的宏观环境,通过减税和提升投资效率、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来增强企业去杠杆的活力和能力,同时大力推广PPP吸引民间投资”; 65%的专家认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各类资本市场和股权融资工具,同时吸引各类自有资金投资权益类市场”; 64%的专家认为“将深化企业改革和降杠杆结合,如推进员工持股或做债转股等,政府在创造环境方面降成本和减税负,打破预算软约束和刚性兑付”; 60%的专家认为“应用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推进债务重组”; 41%的专家认为“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激励有效的创新和有效的社保体系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还有7%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完善企业制度,降低经营成本;完善投资制度,强化投资失误问责制;采取结构性税收,即对金融收益征税、对实体收益减税;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必须解决机构层叠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管理观念、方法和手段创新;吸收非保本的理财资金重组企业债务、率先在高净值客户中推行,允许其投资优先股、次级债、可转债等长期资本工具;加大让僵尸企业破产的力度;让僵尸企业破产清算;所谓民营化是造成企业杠杆比率上升的一个根本原因等。
“十三五”期间中国平均经济增长率预测
此外,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的可能区间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缓慢下行态势。
篇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问卷调查报告
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问卷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走势直接相关的21道问题,于2016年7月下旬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国内相关领域的经济学家发出调查邀请,最终收到116位专家的答复。问卷调查结果公布如下:
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专家预期 2016年美国经济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也有超过三成接受调查的专家预期较IMF乐观,认为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呈现一定的回暖趋势。
按照IMF的最新预测,有超过九成接受调查专家的预测较IMF悲观,认为201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也有近一成的专家预期2016年欧元区经济将呈现一定的回暖趋势。
超过四分之三的专家预期2016年下半年欧元兑美元汇率将呈现下行态势,欧元小幅贬值。
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
调查结果显示,59%的专家预期全年GDP增速在“6.5%~6.7%”之间;20%的专家预期在“6.4%~6.5%”之间;19%的专家预期在“6.7%~6.9%”。八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仍将呈现进一步下滑的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1%,因而超过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物价水平将呈现一定的上升态势;但也有超过三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物价水平将呈现下降的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PPI同比下降3.9%,有86%的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PPI降幅将逐渐收窄。
超过三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呈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但也有超过二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呈现一定的升值趋势,有超过四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趋于稳定。
有接近九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将继续呈现贬值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9.0%,因而超过五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固定资产增速将继续保持下滑态势,但也有47%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保持上升态势。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中国房地产投资扩张挤出了民间投资。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8%,因而有超过二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将呈现上行态势。
造成民间投资增速继续回落的原因有哪些?调查结果表明,80%的专家认为是“民营企业对经济和后市信心不足”;77%的专家认为“缺少有效投资标的,宏观环境低迷,加上传统制造行业萎缩,以及利润的下降,导致民间资本可以投资的具有盈利前景的有效标的不多”;66%的专家认为“新型融资难、融资贵,诸多政策相关因素导致的银行信贷更多流向国有企业或回流金融体系导致了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加上诸多民营企业不时暴露的债务违约问题让民营企业融资更难、更贵”;59%的专家认为“第三产业等领域至今仍被管制,投资领域受限制,有效投资渠道较窄或不畅,投资审批手续繁琐以及因此滋生的各类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较多”;36%的专家认为“房价持续上行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挤占了民间投资”。
中国目前工业部门去产能情况如何?有接近七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工业部门去产能速度过慢,可能会影响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如何?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将会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
2016年中国出口总额增速如何?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增速将持续保持下滑态势,但仍有接近四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出口增速将保持上升趋势。
中国未来可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5%的专家预期2016年M2比20增长在“12.1%~12.5%”之间;39%的专家预期在“11.0%~12.0%”之间;11%的专家预期在“12.6%~13.0%”之间;5%的专家预期在“13.1%~14.0%”之间。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M2)同比增长11.8%,因此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M2的增长将保持上升态势,这意味着2016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将可能持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6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为7.53万亿元,同比增加9671亿元。那么,如何评价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流向?调查结果表明,75%的专家认为是“没有改变民间投资‘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75%的专家认为“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扩张”; 57%的专家认为“保证了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扩张”;53%的专家认为“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导致了投资增速持续下滑”;50%的专家认为“加速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增长”;48%的专家认为“信贷扩张因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其效应难以发挥”。此外,还有1%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贷款数字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因为有很多贷款是借新债还旧债。
自2016年5月1日,中国开始全面推行“营改增”。那么,中国这项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果有哪些?调查结果表明,65%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降低企业税负,促进企业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60%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产业分工优化,拉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升级”; 59%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降低了全国财政收入,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仅增长1.7%,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营改增’减收效果开始显现”;41%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助力整体经济效率提升”。此外,还有6%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效果不明显;有利于解决部分社会就业问题,引导就业逐渐从非正规部门向正规部门转移;许多行业企业税收名义下降,实际上升,企业负担更重;降低税负效应未充分体现;主要为了增加中央税收比重,企业减税效果不显著;有利于外资等。
2016年5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8%,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据相关统计,如果使用非金融机构的负债率数据,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至约150%以上)。企业负债率的高企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通过控制杠杆水平和优化杠杆结构有效化解高杠杆债务风险,对解决企业债务问题非常重要。那么,有哪些可行的政策建议?调查结果表明,81%的专家认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共同维护好去杠杆的宏观环境,通过减税和提升投资效率、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来增强企业去杠杆的活力和能力,同时大力推广PPP吸引民间投资”;65%的专家认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各类资本市场和股权融资工具,同时吸引各类自有资金投资权益类市场”;64%的专家认为“将深化企业改革和降杠杆结合,如推进员工持股或做债转股等,政府在创造环境方面降成本和减税负,打破预算软约束和刚性兑付”;60%的专家认为“应用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推进债务重组”;41%的专家认为“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激励有效的创新和有效的社保体系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还有7%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完善企业制度,降低经营成本;完善投资制度,强化投资失误问责制;采取结构性税收,即对金融收益征税、对实体收益减税;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必须解决机构层叠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管理观念、方法和手段创新;吸收非保本的理财资金重组企业债务、率先在高净值客户中推行,允许其投资优先股、次级债、可转债等长期资本工具;加大让僵尸企业破产的力度;让僵尸企业破产清算;所谓民营化是造成企业杠杆比率上升的一个根本原因等。
“十三五”期间中国平均经济增长率预测
此外,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的可能区间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缓慢下行态势。
篇10:警惕滞胀幽灵-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警惕滞胀幽灵-200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0年10月,我们在“超前预警:中国经济出现滞胀幽灵”的专题报告中,提出真正的商业周期在中国首次出现,并据此对2000年中国经济进行了分析,预测2000年经济增长将进入8%以上的通道,但在此后将面临滞胀压力,2001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至7.5%甚至更低而物价会明显上升.
作 者:赵晓 高辉清 钟伟 巴曙松 作者单位: 刊 名:财经界 英文刊名:MONEY CHINA 年,卷(期):2001 “”(1) 分类号: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