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内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巅峰对决营销能力的两大核心思想:新定位与新4P,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巅峰对决营销能力的两大核心思想:新定位与新4P,欢迎大家分享。

巅峰对决营销能力的两大核心思想:新定位与新4P

篇1:巅峰对决营销能力的两大核心思想:新定位与新4P

现实工作中的情况是:营销最高决策者,不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消费者,而且还强加给合作伙伴,但面对越来越需要合作才能创造价值的市场态势与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对抗与冲突连绵不断,经验成为陷阱,因为成功,所以失败。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价值创造架构与价值创造过程,企业经常面临着“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悲催。

随着市场与消费行为的快速变化,对决营销的核心能力变成定位与4P。

正确的定位:

是解决产品功能与价值功能的最佳选择,是营销生命力的归属点。

有人坚信:只要有效策划,不但能把“梳子卖给和尚”,而且还能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把防毒面具卖给森林中的马鹿,最后演绎出很多“天下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的经典案例。 使这种“奇技”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开始的时候,它还仅仅是一种向熟人与朋友推广产品的组织体系,到最后完全演变成为一种没有任何支撑的“买空卖空”生意,那些抱着梦想的参与者,最终都以噩梦告终。

实际上,很多企业的“营销定位”是一种“单相思”的定位。例如,有一个白酒叫做“金叶神”,由五粮液集团生产,咨询公司给它做的“定位”叫做“成功人士的选择”。从市场上来看,这个品牌的价格与成功人士的消费能力是相一致的,但关键的是从心智来看行不通,因为成功人士的心智中已经有所选择――“茅台和五粮液”,所以根本不会考虑“金叶神”。

营销不能违背常理,要符合顾客已有的认知,但很多企业的“定位”违背了顾客已有的认知,

例如,人们对茅台这个品牌的认知是高档白酒,企业却推出了茅台红酒和茅台啤酒。茅台啤酒的“定位”是“啤酒中的茅台”,但在消费者那里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消费者会问:“茅台也产啤酒?”“茅台产白酒专业,啤酒肯定不专业!”这种认知决定了茅台啤酒难以赢得顾客。有一个叫做“快活林”姜茶的品牌,从宣传来看,企业想“定位”为养胃饮料,宣传口号是“养胃不上火”,这里存在两个明显的定位问题:第一,在顾客的认知中,姜养胃的功能并不突出,或者认知并不广泛;第二,虽然从“事实”来看,也许姜茶并不上火,但姜的辛辣给人造成了上火的认知,这种认知很难改变。 从自身出发的定位、不符合已有认知的定位、没有具体内容的抽象定位,以及从市场竞争出发的定位,往往变成“伪定位”。

成功的营销,既不是单一的“攻手术”,也不是单一的“攻心术”,而应该是 “攻心术”与“攻手术”的有机结合。价值链的循环是一个“价值创造”、“价值认可”、“价值分享”的过程,这里存在两个平衡关系:一是价值创造过程的平衡,二是价值分享过程的平衡。只有两者平衡协调,整个价值链才能良性循环。价值创造过程的平衡,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往往能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平衡。个性化服务,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实现低成本运作,两极化发展模式将会转变为中间化发展――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服务。由于单个企业的成本降低越来越难以实现,这就需要建立一种跨企业的成本节约模式,在联合中寻求成本降低的途径。因此,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应该成为价值创造过程的两个主导方向。从制造商角度来分析,价值分享过程利益平衡,主要应该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经销商的利益,二是使用者利益。分销商有利可图,产品才能畅通无阻地进入“售点”,才能产生“攻手”的功效,但即使产品占有了好的位置,如果消费者不认可,也难以达到“攻心”的境界。

篇2:新4P营销

巅峰对决营销能力的两大核心思想:新定位与新4P

营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国人富裕了,想开了,保养意识提高了,保健行动加强了,天天好吃好喝,绝不差营养。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保养保得事倍功半,亚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去年年底卫生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的员工北京占到75.3%,上海占到73.5%,广东占到73.4%。在不差钱、不差营养品、不差保健知识的年代,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与人们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关。

有人会立即反驳,不对。现在社会缺乏保证健康的大环境,比如人们每天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到底有毒没毒谁都没谱。蒙牛的毒牛奶“梅开二度”;地沟油的再生产技术、产供销的畅通无阻令央视记者大跌眼镜;生态鸡蛋的生产者聘请高级化妆师粉饰鸡蛋外壳;注水鸡鸭牛猪潜规则盛行;彩色馒头作坊生根开花,还有瘦肉精、毒韭菜、假劣酒……防不胜防呀。消费者怎么才能放心买东西、安心吃东西呢?常言道,买家再精也精不过卖家。本来消费者就不知生产内幕,虽有戒心,可又经不起企业市场营销的变幻戏法,到头来总是受害者,吃了亏、遭了殃还得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埋单。

营销是一种交换,企业给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消费者掏钱购买产品和服务,这种交换根据双方的需求和爱好而产生,目的在于让双方满意。然而,营销更是一种交流,是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价值交流,包括理念、信任、安全、情感、关系。这就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而是精神层面的交流。那么作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作为负责产品和服务营销工作的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和人员,其职能除了销售业绩和利润追求以外,还有责任和义务为消费者提供舒心、省心、安心、放心的产品和服务吗?比如你公司的食品出现质量问题,但不会对消费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危害,公司为了利益最大化决定继续销售,你会被动地执行公司的决定而对消费者违心撒谎吗?

遗憾的是,一部分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在道义、责任营销方面营养不良,严重“缺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缺养”4P营销,所以才有了种种营销骗局。我所说的4P营销,不同于传统的4P营销,它以营销作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精神层面的交流为基点,把营销升华到人格化营销(People)、自豪感营销(Pride)、公众化营销 (Public)和力量型营销 (Power) 。

人格化营销(People)旨在让产品和服务以人为本,通过人格化的营销手段让产品和服务如同一个人一样,这样你就不仅仅是卖产品或服务,而是在和一个活人打交道。比如蒙牛牛奶,生产出来以后卖给消费者,这是我们前面说到的交换,一手交钱,一手拿货,交换完毕,满足了双方的需求和爱好。这种交换是原始初级的交换,是物质的交换,缺少人格化的交流。大家想想,假如蒙牛把这个交换上升为交流,那么蒙牛还要考虑其产品怎么才能让购买者感受到蒙牛所谓的座右铭―“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认真做事,诚信做人”,怎么才能喝出蒙牛所谓的使命感―“为了每一个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产品人格化,企业营销人员的责任同步人格化,他们要交换产品,还要交流理念、信任,让消费者透过产品看到企业是一个关心他生活质量的人,也让企业透过产品看到要对消费者这个人全面负责,包括身体健康方面的,包括心情、心态方面的,半点马虎不得。如果产品出了问题,企业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身体,更是他们的心灵。产品则人品,这是人格化营销的目的所在。

自豪感营销(Pride)是让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一见钟情,“领证结婚”,然后白头偕老,自豪地庆祝纸婚(1年)、木婚(5年)、锡婚、瓷婚()、银婚(25年)、金婚(50年)、钻石婚(60年)。人格化营销让消费者满意和放心产品的安全和营养价值,是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自豪感营销是要找到“养颜”的感觉,是对产品和服务的认可。苹果的产品之所以风靡全球,之所以使不同年龄段的人顶礼膜拜,是因为苹果的产品给果粉们带来了无以伦比的时尚、惬意、自豪、个性、魅力。自豪感营销的时间跨度与品牌成正比关系,自豪感越强,自豪感延续的时间越长,证明企业的品牌营销成功,证明企业的品牌魅力持久,

对企业而言,市场营销一要注意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带来的功能利益,二要超越消费者需要的情感利益,二者缺一不可。二者不只是谈情说爱,不仅仅是相互满足,而是一路相随, 终生为伴。

公众化营销(Public)是要求企业能够不惧裸销,不避透视,不怕跑光,通过公开、透明、开放和诚信的沟通渠道营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尊重千千万万个普通的消费者,经得起社会的监督和盯梢。新媒体的威力可以让企业的产品一夜走红,香飘万里。前两天一条名人微博帮助一位农民滞销的土豆在几天内一售而光。但一条微博也能让企业的产品顷刻之间恶名远扬,让企业身败名裂。蒙牛最近又出了问题,圣诞节后其股票在香港短短3天累计下跌达31%,为28个月来的最低点。对公众负责要体现在企业的广告内容不能虚夸欺骗,聘请名人代言不能狐假虎威,产品质量不能挂羊头卖狗肉,企业发展不能牺牲环境资源,危机公关不能搪塞推责。前不久刚刚露馅的明星代言假广告让一些巨星名声扫地,但可悲的不仅在此,而在于企业龌龊的营销动机和肮脏的灵魂。不少企业市场营销对内有一套信息,对外又是一套信息,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道德准则不一致,以及信息披露不真实。这其实是营销的慢性自杀。

力量型营销(Power)的成功取决于营销团队的行为影响力和引导力,其营销行为折射出企业的愿景、理念、价值、文化、社会责任、契约精神等。中国不乏诚实、信守承诺、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企业,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引导和影响中国的营销力量。多年来,企业一谈营销,大都聚焦于如何快速提升业绩、增长多少个百分点,并为此愿意投入时间和财力学习新的营销理论、技巧,却很少思考企业营销缺少什么营养,健康的营销力量需要什么样的维生素。

新年伊始,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一如既往,关注销售增长的幅度和利润空间。年复一年,企业的业绩突飞猛进。但中国企业往往忽略了,辉煌的营销成就给社会和消费者的心灵健康做出了什么贡献。为什么中国的商场做不到像西方商场那样购物不满意无条件退货呢?因为缺乏互信。为什么中国很多企业留给客户的联系电话不是很难打通就是根本打不通?因为缺乏诚意。为什么中国企业的售前服务普遍好于售后服务呢?因为短视、色盲。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营销缺少一股健康的力量,视利益重于泰山、道德轻于鸿毛,将诚信高高挂起,严重“缺养”。

力量型营销追求企业营销的产品、服务与客户建立健康的长期关系,共赢。长期的关系要建立在企业长远的目标与客户长久的利益相一致,以诚相待,大到卖套房子小到卖斤豆芽都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 。卖房子的开发商要关照一家人用一生的积蓄买房应该享受到的人性化设计和建材的绿色环保,百年质量。卖豆芽的要关心买豆芽的一家人吃的是无毒、无害、无激素的豆芽,要顿顿保证、天天保证、月月保证、年年保证。共赢营销需要企业有更广阔的视野,不能只盯着自己与消费者双赢,还要照顾到员工、合作伙伴和社会大众,让利益相关者从企业的营销行为和服务中受益。员工为自己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工作而自豪,合作伙伴为与有诚信的公司合作而骄傲,社会大众为企业形成健康的营销力量而放心。营销首先营销自己,营销人品,营销责任,营销尊重,如果都像达・芬奇家具为了摆脱困境,拿出300万公关费用就有媒体愿意摆平社会舆论,那么《京华时报》总编辑丢失的就不仅仅是一顶乌纱帽,而是媒体普遍丢失了职业操守和道德良心。

什么是健康的营销力量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关心和探讨的严肃话题。央视最近特别提醒我们:日常饮用水中的农药、洗涤剂、激素、抗生素、藻毒素、石油烃、重金属等化学污染物才是致癌、致畸的罪魁手。因此,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一家家企业以良知、责任、诚信营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形成一股健康的营销力量。目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零点前进策略合作,正在研究中国商业健康力量,以及中国商业健康力量的核心元素。

只有中国形成了一股健康的营销力量、商业力量,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才能长久地“正常化”,共生,共赢。

(本文作者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副总裁、零点前进策略总经理)

篇3:新红楼梦与雷人营销

近期被称为史上最贵的电视剧新版《红楼梦》已在各地方台热播中,网友们对新版《红楼梦》的态度和前些时候的新《三国》一样褒贬不一,而新《红楼》中出现了许多把观众雷的“外焦里嫩”的超级雷人台词。下面,谭小芳就与您一起分享一下新红楼梦的雷点:

雷点一:

贾家=曹家?

在剧情方面,新版《红楼梦》在讲述故事方面有意跟曹雪芹家联系在一起。比如王熙凤和老妈子在讨论接驾的问题,老妈子就说起,“江南甄家可不得了,一共接过四次圣驾,那花得简直就不叫钱了……”很显然是在讲述曹雪芹祖上曹寅在康熙下江南时接驾的故事。

雷点二:

黛玉媲美关羽?

自从开拍时曝光了演员的造型照片起,新版《红楼梦》造型很雷人的说法就已经在网上流传开来。比如,原著中所描述的林妹妹有“两弯似蹙非蹙I烟 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但蒋梦婕的造型里,“眉毛粗得简直可以媲美关羽了,眼神也呆呆的,根本没神采,加上那一抹婴儿肥的脸,简直让林妹妹的形象崩溃 了”。

雷点三:

新版《红楼梦》是恐怖片?

新版《红楼梦》使用的是著名美术设计师叶锦添的设计。虽然叶锦添在很多大片里的美术设计都堪称美轮美奂,但这次《红楼梦》的设计却堪称是一次失 败之举。由于造型和场景普遍是深色调,加上诸多演员们亮相时并没有多少开朗的笑容,因此给大家一种“鬼气森森”的感觉,

还有网友爆料:新版《红楼梦》的音 乐让人觉得这是部恐怖片。从第一集开始,背景音乐里就总是传出一种飘渺的女声,而且不分场合和地点,那种有气无力的声音配上昆曲的弹奏,总给人一种很诡异 的感觉。

雷点四:

“旁白帝”当作曹雪芹?

新版《红楼梦》播出之后,剧中那个如唐僧一般喋喋不休的旁白一时间被网友们称为“旁白帝”。

看过几集新“红雷梦”之后,我无语了!我无语的原因,看来现在只要够雷人就会够吸引人的眼球。在全民都雷的时代,大家可曾想过雷人文化的根源究 竟是如何应运而生的呢?在日本动漫中,动漫人物被令人震惊和无奈的事情刺激,会被电波打到“受到强烈电波冲击”,动漫迷们看到惊讶的事物会发出此类“强烈 电波冲击”的言语,后来逐渐发展简化成了“雷人”一词。逐渐地、慢慢地,网民就用“雷人”来表示无奈和震撼的感情。

素有“雷母”之称的歌手LadyGaga从出道至今每次都以另类前卫的造型吸引众人眼球,如今嘎嘎的“雷人风潮”铺天盖地地席卷了全球时尚界。 LadyGaga(雷得嘎嘎),光听这名字,就让人觉得“嘎嘎雷人”了。第一次知道Gaga是从“gossipgirl”当中首先看到对曼哈顿的席卷。时 尚界的雷人文化应该是从第一代的“性感女神”梦露开始,接着是第二代走反叛路线的麦当娜,再来就是第三代娱乐雷神Gaga了。在中国的时尚界不仅很多人都 以Gaga为风向标,也出了《Lady呱呱》这样的娱乐脱口秀,被戏称为女版的《天天向上》。

篇4:中医学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新体系探索论文

中医学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新体系探索论文

摘要:中医传承能力、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和中医临床技能是中医学本科生培养教学的核心,也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工作重心。文章通过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的现状,以及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以寻求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好方法,加快教学改革新体系的形成,让教学体系适应医疗改革的新要求与新挑战。

关键词: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教学新体系

中医学本科专业开展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中医本科教育依然是向临床输送中医人才的主要渠道,其对稳定中医队伍、持续开展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1]。虽说中医专业的教育体系建立已相当成熟,但是围绕中医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以下简称教改)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月,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工作会议召开,这标志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正式启动,实现了与国际医学教育培训模式的接轨。其中涉及中医学本科专业的培训模式为“5+3”,即5年在校本科专业教育后,进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实践、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政策法规等。新医改将对中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然而中医界一直存在“中医青年人才培养成熟太慢,青年中医改行较多,在校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学生信心不足”等问题。如何提高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更多卓越的中医师致力于祖国医学的发展,一直是我校教改工作探索与实践的重点。笔者拟通过分析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教学环节的现状以及所做的改革,旨在寻求更好的教与学新思路,以期为中医本科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中医学本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本身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中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长期以来一直强调“教”的改革,而忽略了学习层面的改革。即便教改开展了很多年,但是效果总是达不到理想期望值。所以,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教改才是新的教学改革观[2]。中医学本科专业属于国家级特色专业,发展至今已有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依旧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医本科生普遍存在临床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科研意识薄弱、创新能力差等问题[3]。扩招人数的增加引起教学资源的不足,生师比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机会的相对减少,又促成了近年来的考研热;教学形势的单一、学生疲于“题海战术”,真正的临床实践技能没有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被带动,又导致学生的专业信心、医学信仰未能得到树立;培养模式上仿造西医院校,课程分配未能突出中医特色;而中医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思维和技能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但临床见、实习时间有限,学校学到的中医知识在初期临床中很少有用武之地,短暂的临床实践反而被熟悉电脑操作系统、办理出入院、书写病程等医疗文书占据大量时间。所以,现有的教学体系未能与现代医学相适应发展。中医学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4],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理解中医[5]。但上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使传统文化日渐衰微,学生从小就接受现代文化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只不过是几篇古文而已。所以,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医本科毕业生出现了中医学术思想传承能力不足、临床思辨能力不强、中医思维功底欠缺和临床操作技能不扎实等问题。

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教学改革不单是制度上的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也同样重要。中、西医学虽理论体系不相同,但不能对立看待,应该相互借力,不避中西医之嫌。例如:随着医学的进步,儿科学上的重要内容已由祖国医学的四大证“痧、痘、惊、疳”逐渐变化为现代儿科的四大重点防治疾病“腹泻病、小儿肺炎、贫血、佝偻病”。是故中医专业的教改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西并重,发扬优势,突出(中医)特色(改革图示见图1)。2.1创建培养传承能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1.1以历代名医大家为引领,培养学生中医学术思想传承能力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些抽象的思维模式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体体现于中医经典著作之中[6]。经典著作是中医学术思想的重中之重。第一课堂改革中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四大“经典”课程并丰富《中医各家学说》内容,专题阐明经典著作成书背景,作者简介,学术渊源与成就,以及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联系,帮助学生不断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医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传承历代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活动,创建“岐黄学堂”学生学术社团,开展晨读四大经典、观看中医经典视频和养生保健运动等社团活动方式,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传承中医的兴趣,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中医学素养。2.1.2以省、市级名中医为典范,培养学生中医临床经验传承能力坚持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创新师承教育新模式,开展夜间和周末跟师见习,学生利用夜间与周末到病房和门诊,跟随高年资临床医师见习;创立“名医堂”门诊,让学生在临床跟随省、市级名中医坐诊;创立“名师堂讲坛”,让学生接受名师专家的现场指导和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通过上述方式,不仅发扬了中医传统“跟师学徒”的特有教学模式,还培养了学生对现代名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能力。2.1.3以中医古籍图书数据库为载体,创建中医学术传承信息化平台依托国家教育部课题“巴蜀特色中医药古籍抢救、数据挖掘及利用模式研究与实践”和四川省教育厅课题“巴蜀中医药学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研究”等课题支撑,逐步建立了中医典籍图书数据库和名医数据库等,以移动式图书馆的创新形式,利用网络平台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传承中医文化和名家思想提供便利途径,帮助学生融通文、史、哲、医,构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自身知识结构。2.2创建培养思辨能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2.1以“经典”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学校温病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三门临床经典课程均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学校从开始“经典”思辨的全面改革创新,依托20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在《金匮要略》教学中提高学生辨证思维的改革方案”等系列课题研究,明确了“经典”课程为临床提高课的定位,在教学中追本溯源,帮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医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内涵实质基础下,训练临床思辨能力。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除“经典”课程外,增设实验课程中医经典著作与临床1.5学分,探索“经典”理论与临床的“本源”关系,培养学生基于“经典”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图1实践教学创新体系2.2.2以“中医思维原理”为核心,建立中医思维训练实验教学新体系依托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医思维训练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创立了以“中医思维原理”为核心的中医思维训练实验教学新体系。通过中医思维原理互动式讲解,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中医基础各类课程的知识,有机地串联、疏理和整合,将孤立的课程知识融为一体,成为一套完整的诊疗思维程序和模式,并能自觉合理地运用这套思维模式来指导具体的临床实践活动。2.2.3以《中医学与辨证法》为平台,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与交流《中医学与辨证法》是学生自创的学校内部刊物,由学校高年资的教授、副教授统一审稿、编辑,从源头上保证了学术交流的质量与品质。其专门收载中医学及中医相关专业学生中医辩证思维方面的文章,为学生思想交流提供平台,帮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提升辩证能力。2.3创建培养临床技能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3.1创新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技能培训方案中医临床教育的课程设计应该使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技能教育相辅相成,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理论密切结合实践【7】。首先创新了课程设置,增设“中医四诊技能训练”1.5学分和“中医内科能力训练”2学分,编写出版专著《中医基本功手册》和《中医望诊彩色图谱》。其次,坚持培养中医学生具有运用西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临床诊治的主张,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诊断学实验”1学分、“临床基本技能训练”2学分、“内科病案讨论与临床诊治思维训练”1学分和“外科常用技术实验”1学分,强调中医重思维,西医强技能的“中医融合”教学模式。2.3.2强化实验课程平台,更新实验教学理念依据我校中医学科优势,结合实验教学特点,培养熟练掌握中医诊疗技能、正确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中医临床人才为目标,建立了“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临床”和“针灸推拿”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泛引入先进医学模拟教学,建立了模拟医院,成为“四川省中医临床技能示范基地”,使临床技能实验设备的内涵和实验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要求任课老师更新实验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中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第2课堂,还提高了学生基本的诊疗技能。2.3.3开展“国医之星”系列竞赛,搭建学生技能展示平台“国医之星”系列竞赛是学校的大型学术类竞赛,旨在加强医学生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和技能展示平台。其内容涉及中医经典、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西医诊断、学术交流、科研创新等方面,活动涵盖了中医药学术,中医药科技,西医基础知识3个板块,分为8个单项,增强了学术竞赛活动的系统性和品牌性,在竞赛中提升了学生的临床技能与思维方式。2.3.4创立暑期临床见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中医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前3学年暑期开展见习活动,通过临床应用,巩固既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托20和20学校教改课题“高等中医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研究与实践”和“‘三点一线、两位一体’,中医特色型见习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建设完善了临床见习基地,构建了中医特色型见习体系,并编制了《暑期临床见习大纲》。2.4创新临床考核模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医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在整个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医学教育的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8]。依托20四川省教改项目“‘一载体、两优化、三强化’的岗前培训模式再改革研究与实践”,并以年四川省教改项目“中医院校临床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和年重点项目“中医本科临床技能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研究为支撑,创建了实习技能监控体系,内容包括:严把入口关-创建了中医特色毕业实习岗前培训新体系和实习准入考试机制;严控过程关-创建了中医临床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和动态技能评估体系;严守出口关-创建了模拟中医执业医师考核的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体系。此外,中医本科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体系充分发挥了“以考代训”的作用,让学生熟悉并提前预演了执业医师考试,帮助明确了规范化培训阶段的学习目标;也让教师充分掌握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和规范教改计划。我校还坚持学生评教、校领导听课、专项评估、教学检查等监督体系,充分保障了教学质量的过程与目标管理的协调发展。

3改革的结果与结论

3.1~级实习准入考试成绩分析见图2。图2显示,在我校教改过程中,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在实习前绝大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符合学校的实习生标准,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3.22006~2009级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成绩分析见图3。图3显示,2006级~2009级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考核中(第1站辨证论治30分,第2站基本技能40分,第3站病史采集、临床答辩与临床判读30分,综合理论考试100分),在辨证论治、病史采集和基本技能方面达标率较满意,在临床答辩与判读、综合理论方面较薄弱。3.32006~2010级各学年中医类别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比较见表1。表1显示,2006~2010级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各学年的中医类别课程的学习成绩大一、大二处于一般水平,大四处于中等水平,大三处于较好水平,可能与课程设置协调性有关,可做更深层次统计学研究与分析。3.42010~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平均分、过关率比较见表2。表2显示,2010~20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中,我校考生在平均分、过关率方面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学校教学体系的改革工作有效,教学质量处于全国中医院校领先水平。3.5结论中医学本科学生在毕业时理论知识水平基本符合国家执业医师要求,在临床实践技能及综合知识应用方面存在薄弱,后期教学改革工作应围绕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强化综合理论知识应用等方面进行。初步建成的教学新体系提高了我校考生的执业医师通过率,说明教学改革工作有效,应坚持并深化改革以求再提高。

4改革的不足与展望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研思路的理论来指导进行教改研究。教改研究过程中对照组的设立、教改的实行、数据的统计及后期数据的处理分析还可更加严密、科学。成果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的提高可进一步增强教改的说服力,建立更为广大的影响,为中医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参考资料。随着中医药院校自身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基地的扩建、管理范围的加大、教学工作量的增大等变化,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将进一步凸显。新医改势必会对医学毕业生要求更高,教学体系的改革将成为高校工作重心中的重点。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提高教学环节的效率,弥补人均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唯有将教育改革政策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下一阶段将继续实践教学新体系,解决培养课程体系的欠完善、培养手段少、教学计划和内容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以及中医特色优势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发挥综合型大学的优势,加强人文、社会、基础、自然、科学的教学方式;协调一切可用资源,全面衔接住院医师培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严格过程管理;强化中医专业思想,坚持目标培养;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深化经典著作学习;创新阶段考核制度,重视临床实践技能;解决源头问题,从根源上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

篇5:盘点新环境下经销商的四大核心能力

市场经济初期,经销商行业的进入门槛很低,只要一点资金就可以开张了,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尤其是近年来终端的崛起和变革,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给企业和经销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经销商需要承担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有很多经销商不能适应市场的剧变而被淘汰,还有很大一部分尚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在竞争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经销商必须重新调整自身的经营思路,和市场共同进步,锤炼新的竞争力,否则就难以避免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对于经销商来说,跟随市场的变化而练就新的核心能力,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经销商的发展,离不开厂家,尽管厂家一直在宣扬厂商之间需要相互信任和诚实合作,但实际上,商业规则永远遵循“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规律。经销商要想在厂商的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也必须锤炼新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厂商合作顺利展开,又可以避免在合作中被厂家牵着鼻子走。

一、掌控终端

对终端的掌控既是经销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经销商跟厂商要条件的最重要砝码,所以经销商对终端的掌控能力非常重要。无论是经销商还是企业,谁距离终端最近,谁就有最大的主动。近年来业内一直倡导的深度分销理念,其实就是企业的业务人员掌控终端,把经销商降级为企业的配送商,经销商在渠道上的作用被大大降低,在厂商合作中就处于被动的地位,企业更换经销商的机会成本就会降低,厂商关系变得不稳定,一旦合作破裂,厂家会很快寻找到新的替补经销商。

所以,有危机意识的经销商往往会把终端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让销售终端的经营跟着自己走,而不是跟着厂商的品牌走。

经销商对终端的掌控是经销商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如何掌控:一是依靠老板的个人魅力、自身的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等来影响终端;二是经销商可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促销方案、激励手段等来维持终端的忠诚;三是经销商要尽快对终端进行制度化、信息化管理;四是经销商需要主动处理好和厂家业务人员的关系,以免造成厂商合作关系恶化和紧张,厂家产生另觅经销商或者直接掌控终端的想法。

二、终端系统化管理

管理常常是经销商的一个弱项,但是做好管理能够大大增强经销商的抗风险能力,

系统的终端管理包括终端规划、终端拜访、终端促销、人员管理和考核、信息反馈、风险预警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抓好导购人员管理。

终端导购人员的管理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关键点。很多企业是直接控制终端导购员,然而在导购人员的管理上却漏洞百出,这是管理中水土不服的表现。其实对导购人员的管理,经销商应该是最佳人选。导购人员与经销商一般都同属本地人,在沟通交流上要注重地域文化的渗透,管理起来会更有效,终端执行力也会有所提高。对于经销商而言,导购人员的管理权一旦争取到手,所产生的价值可并不只是增加销量。其最大收获在于用厂家的费用投入,建立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导购队伍。所以,经销商首先要争取到对终端导购人员的管理权。

其次是做好促销活动。经销商对本地市场及消费者更为熟悉,更清楚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这才是促销活动的核心。促销活动形式上并不复杂,通常是陈列配合买赠、抽奖以及人员促销等。经销商只要留心、用心,很快就能掌握其规律。经销商策划这样的活动,除了通过更多贴近本地市场的促销形式来提升促销效果外,还能借机培养锻炼经销商自己的活动策划人员,逐渐形成行销策划的能力,同时扩大自己在终端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打造一个优秀团队是做好终端系统化管理的基础。经销商的人员管理是一个公认的难题,经销商在人员管理上常见的几个问题是:怎么留住和用好老员工;怎么管理到位,提高团队的执行力;怎么做好管理培训和监督考核;怎么增强团队凝聚力等。要逐个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对于老员工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比如,给员工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资年年或多或少的都有些增长,让员工年年都有新希望;其次,检查公司的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流程,严格执行。其三是要有仔细的规划,执行后的考核、奖惩,都要有缜密的考量。其四是要减少人的因素对公司的影响,要用制度管人。这样就算企业人员再大的流动,都不会对经销商的发展造成影响,同时避免了因出现内部小团队对管理执行力的冲击。随后,要尊重你自己的员工,善待自己的员工,善于倾听员工的心声,才会让员工有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

当然,有些管理问题对于经销商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许多经销商目前的资源实力和能力水平尚难全部达到,但至少可以从上述门槛较低的方面入手,逐步完善、逐步提升。总之,只要经销商抱着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不断地要求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就能够逐步完成终端的系统化管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