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我心目中的孔子征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心目中的孔子征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我心目中的孔子征文
高雅 济宁学院
16汉语言文学师范班
孔子,一位中华儿女都敬仰的伟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您的简介,印在中学课本里,印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
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苇草,脆弱的草,但是是一根能思考的草。您的思想就是上天送给我们人类的一份大礼吧!世上的艰难险阻,人心难测,为人处事,您都给予了我们指导与教诲。
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位求知好学的学者。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态度。在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在课堂上没有听明白的,不能因为大部分同学都听懂了而自欺欺人,蒙混过关,下课后请教同学或者老师才是最聪明的办法。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回,孔子跟随当时鲁国的乐管师囊学古琴,学的是《文王操》。孔子专心学了一段时间后,师囊说可以了。孔子觉得不够,又继续学。一段时间后, 师囊说可以了。可孔子仍然觉得不够。又过了一段时间,师囊认为真的可以了。可孔子仍然就得不够。直到孔子能够在乐曲中表现文王的形象,孔子才觉得可以了。
孔子不仅仅要学的精通,并且一定要明白其中的含义。反观现在的'学习状况,寒窗苦读十二年,大多数都是为了考试,真正学到的知识很少,我目前就读大二,回想高中的物理化学几乎不记得什么公式,方程式了。一到大学,和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导致许多人都“堕落”了,逃课,打游戏,到期末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更没有领悟其中的内涵,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孔子这样一位大学问家,仍然怀着一颗求知的心,那如此平庸的我们凭什么不珍借良好的学习环境去探索知识的海洋呢?
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教育者。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每天要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殊不知几千年过去了,孔夫子的教学方法仍然被我们使用,并没有被时代发展所抛弃。子日:“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夫子不仅仅教学生们知识,更是教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我学的是师范专业,还有一个学期就要去支教了。老师们的教导以及自己的学习体验,我希望我的教育将来能够对学生们的身心有所影响,让学生们先学会修身,养性,再学知识,不为应试,而为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
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位永不言弃的追梦者。
55岁开始周游列国,四处碰壁,颠沛流离,世人不解,连弟子都稍有怨责,世上大约无知己,所以不被理解的您也是寂寞的吧?面对困难,不知您是否后悔过,动摇过,但最终您还是没有放弃,坚定的踏上了前方的路。子日:“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当 时的困顿没有使你驻足不前,你从55岁一直走到68岁。这对我们在追寻自己梦想却遇到困难时的年轻人有很大的感触。孔夫子年半百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克服一切去周游列国,而我们正当年轻,有更多时间,更多精力去追梦,谈何放弃呢?中华儿女正因为受到孔子的影响,怀着永不言弃的精神,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我心目中的孔子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胸怀苍生,心胸开阔的夫子形象。我心中的孔子是有清晨露水般清澈的眼睛,有一颗孩童般求知好学的心,还有温柔谦逊的笑容,不时抚摸着胡须,如父亲般慈样。
很幸运大学是在您的家乡就读,在曲阜,没有浮躁,没有喧哗,只剩平静,静的常常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拜访三孔,想象着几千年前您的生活,您的学习,还有您的精神。这些仿佛一直在提醒我,吾日三省吾身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否?
您的思考与探索,带给我们珍贵的思想。
我们――华夏儿女会永远记住您的。孔子。
篇2:我心目中的孔子征文
两千多年前,一位衰弱的老者,眺望茫茫宇宙,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心事浩茫。他一生事业无成,感到人世渺小,天道无情,可是青山依旧,只是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从此,中国文化亦随着这滚滚东逝的流水流淌而来,直至现在,直至未来……
他就是孔子,中化文化的缔造者,华夏民族历史是最辉煌的人物。他如一杯美酒,虽历千年,却愈品愈醇;他就是那一轮明月,时间再久,依然故我,愈亦清明,纵使有缺有圆,时而有乌云遮容……有人称他为“圣人”,是对他的学识、品行的推崇;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源于他的治家、治国之道;有人说他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甚至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样的论断。现在,我们虽无从知其形,然亦可从《论语》察其行。
是他,让我们对遥远的古世纪,那么一个洪荒时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使那个时代人与后代乃至于我们沟通了。他手订的《诗经》,让我们能体验到最个性的感受——当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异的个人复活时,那个时代不也就复活了。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三百零五首“诗”正是由于他,而由愚夫愚妇引车卖浆者流的歌吟一跃而成为六经之首,“子曰”与“诗云”并称。实际上,就是因为“子曰”,孔子的赞誉,《诗经》中的愚夫愚妇们的“云”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圣经。
是他,要“兴灭国,断绝世”,一生追寻,周游列国,颠颠簸簸,面对这一废墟,他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知其不可而为之。当他的弟子们在车上呼呼大睡,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时,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他到处招人惹人,让人不待见,对他敬而远之,这也就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难怪韩非子说他是“削足适履”,也许这就是一种让人钦敬的悲剧精神吧。一生倡导“仁”,实践“仁”,修身为“仁”,改造社会为“仁”,可他履行的只是他自己。他一意孤行,坦坦荡荡,不失败何以感人识,不辉煌何以长人志。这失败,是大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他更是因失败而辉煌。
是他,教无类,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仅限于统治阶级,为平民人士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他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低、个性的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他总能面对同一个问题,会给不同的弟子做出不同的回答。向年轻人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他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的教育家,“愤而不启,悱而不发”,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光茫将光照万年。
是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贻人口实。他不会种地,不会收获,更不会蒸馒头,那我们就能鄙夷他不如一个农夫,一个馒头师傅吗?我们需要的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还是一名普通的农夫?孔子的言行与轻视体力劳动如何扯得上,一位“植其杖而耘”的“丈人”,耘来耘去的也不过他那一分三亩地,所养活也不过是他自己和家人。而孔子所耘的是文化之荒,耕的是文化之田,他给予我们的乃至世界的,又如何估量?
这就是孔子,当你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在你的身边,为你点亮的那怕是微弱的豆大的火光,他依然能指明你前进的方向。因为有了他,我们才有了学习生活中幸福的一刻,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被感动的时候。
篇3:我心目中的孔子征文
我心目中的孔子征文
高楷棋 曲阜中医药学校 17级中药5班
伏尔泰曾经说过:“遥远的东方有一位智者。”
这位智者是谁?
他,就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
孔子在我心目中,既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也是一位值得学习的楷模。他学识渊博,在传授给弟子们知识之外,同时也教导弟子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弟子有疑问需要请教时,他知无不言,即使不知道,也会勇于承认,然后拜访名师来求得答案。他门下有名的贤者就有72位之多。孔子还创立了儒家学派,汉朝时,他的学说得到推广,被汉武帝推崇为国学。就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仍然闪耀光芒。
孔子还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孔子一生不断求学。在他所请教的人中,有些是伟大的思想家,有些则是不知名的普通百姓。孔子对学习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并为此拜访过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对身份卑微的人,他也会不耻下问。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正如韩愈《师说》中写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其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孔子的这种学习精神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
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他主张推崇以“仁”为主的治国之道。孔子曾经为了传播他的思想,不辞劳苦地和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去往各国期间,他们遭遇重重困难,除了路上艰苦的环境和风餐露宿外,甚至还被一些国君冷落或驱赶。但孔子不曾言弃,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继续坚持完成他的思想传播。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伟大的,爱默生曾经说:“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地位。而李约瑟还说孔子是“无冕皇帝”,这句话更说出了外国人对孔子地位的肯定。
孔子博学多才,他曾修订过《诗》《书》《礼》《乐》《易传》,编纂了《春秋》;孔子有教无类,被誉为“万世师表”;孔子言传身教,他的言论和与弟子之间的对话被记作《论语》;孔子思想深邃,为世人所瞩目。虽然人生短暂,几十载转瞬即逝,孔子也是如此,但他的`精神,他的事迹,却被无数人歌颂,也将一代代传下去。肉体虽已消融,化为黄土,化为尘埃,但是他的灵魂永远不会泯灭,他的思想永远活在人间。
今天,孔子已不只是一位圣人,他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自古就有“儒医同宗”、“儒医一家”之说,中医文化和儒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颗璀璨的明珠,至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己任,作为曲阜中医药学校的一名学生,我将树立“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坚定信念,在浓郁的儒医文化氛围中品读经典,畅谈理想,奋发学习。
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篇4:我心目中的孔子征文
对于孔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天子奉之为圣人先贤,庶民观之为儒学老者,何谓孔子于我之言,乃非竹杖芒鞋周游列国,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奔走呼号之志士,亦非弟子三千登高于众人之上,儒学桃李满天下为历代朝拜之圣人,而是素衣着身“三人行必有我师”之求学友人,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仁厚学士,是“人不知而不愠”之谦谦君子。既友人,又君子,非高至圣人,非低至百姓,和于中间方显大义。
一、所谓友人,志在于学,自育且育人
孔子的教育模式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前身。他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笔精神财富。创立私学,“有教无类”,谁都可以接受教育。这是育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因材施教”,这在教育的同时,打开了人性之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主张启发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孔子的教育理念在历代岁月沧桑的洗礼下历久弥新,成为教育事业永恒的瑰宝。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儒家文化后继有人,昔日学子成国之栋梁,这或许才是孔子作为一个老师最希望看到的。
除了教育理念层面的给予之外,孔子对学习的体悟,更体现出其志在于学的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在说学习要时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在不断的品读中能得到更深层的领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在说虚心好学,互相借鉴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动手学习与动脑思考的互相搭配。这些学习方法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如何才能更有效率地学习。这些简单却深邃的话语,在我看来塑造出的并不是一位学识渊博才高八斗的老者,而是一个静坐于陋室,掩卷长思,潜心学习知识的学士。平易近人,温厚谦卑。这种谦逊仁厚的学习态度,或许才是孔子最为人尊敬之处。
潜心学习之学士,传道受业之老师,于曲园学子,是今之身份,亦是明之梦想。尼山巍巍,洙泗流长,以孔子为求学之友,犁牛之子必当志气高昂。
二、所谓君子,志在修身,仁以为己任
任何一种道德都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基础之上。现代中国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伦理,必须在固有文化传统中寻找自身的人文精神,而儒家的君子人格就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君子”代表着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也描绘出一个理想化的具有审美理想的人的形象,塑造出代表儒文化理想人格的君子形象,是儒学对一个具有生命属性的人的崇高目标。“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这是孔子描绘的君子形象。既具备质朴诚实的为人品性,又具备道德标准的才学修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这是古人认为的君子形象,而对于当今时代也是建设精神文明,塑造良好国民形象的必然要求。
若说文质彬彬是君子的内在精神气质,那谦逊温厚就是君子的外在表现。儒学的君子观对于君子的言行举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温良恭俭让。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孔子每去一个国家都能听到政事的原因正在于此。在当今社会,以温良恭俭让为尺度的君子人格仍然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努力去塑造的,更是代表着文化象征的大学生应该努力做到的。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中间阶段,上承文化之高雅,下系民众之通俗,庞大的数量加之独特的地位使得大学生在具备文化群体属性的同时逐渐带有某种社会阶层的气息,这种微妙的演变显示出大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以自我为榜样,塑造以温良恭俭让为标准的君子人格的国民形象,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
若志在修身,不足以为君子。君子者,当放眼山川,力挽缰,耕八方。当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豁达,当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抱负。《论语》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阐明了一个仁人志士应该有的抱负和胸襟。身为曲园学子,自当沐浴先辈之光华,以仁为己任,博学修身,明心悟道。以君子之身,担当吾辈大任。
今日中国,各种文化相互激荡,若想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建设文化强国必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如何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何在传统文化中寻找适合社会发展的有利资源,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于孔子故里求学的曲园学子更应当奋勇承担。文化要想服务于大众,用什么样的'身份定义孔子就显得至关重要。抛去圣人先贤的尊位,抛去万世师表的名誉,把孔子看成一位求学路上结伴同行的友人,一个品性高洁的正人君子,塑造出“亲民”形象的孔子,文化的理解与传播也就自然容易的多。同道友人,君子之身,此之定位,方为孔子。
篇5: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是我们都敬重的伟人,以前我们根本不理解孔子这位伟人,相信你们学过的同学一定有了几分理解吧!
我心中的孔子是一位伟大而谦虚的思想家,知识渊博,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喜爱读书,是我们敬仰,敬佩的教育家。
一想到孔子,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辆装饰朴素的马车上,端坐着温文尔雅的孔子,他在一帮弟子们跟随下,周游下列国之间,从事礼教治国的宣传工作。孔子一生跋山涉水,遑遑游说于君王之间,曾有十四年时间漂泊在外。
我心中的孔子小时候很爱读书,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称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学于孔子的大部分弟子后来都对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孔子还把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的弟子们。
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篇6:我心目中的孔子
敢于担当是人生智慧的体现。自古为了名利赴汤蹈火的人不胜枚举,而最终能够担当重任的却屈指可数。不禁遥想孔子,那个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的男子,四处讲学,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这种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投身时代的勇气和超脱现实的气魄同等重要。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流的人物可谓是“入世”与“避世”的典型代表。孔子的“入世”表现在他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深深扎根于底层,去体味社会底层人民身心所遭受的最大苦痛,这种投身时代的勇气和力量正符合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这是一种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大情怀。长沮、桀溺等人却选择了避世。他们大概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潇洒自足,对孔子的抉择大不理解,甚至讥讽孔子。
对此,孔子则是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孔子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成为思想家、教育家之前,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难。孔子幼年丧父,家精贫寒,年轻时做过委吏和乘田。周游列国期间,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数落,还曾断粮七天,甚至险些被人害死。可他都没有退缩,终于成功。人不怕痛苦,只怕丢掉梦想,不怕困难,只怕失去希望。面对种种磨难,我们不能逃避,也不要屈服,要把经历的每一次磨难看多生命的一种尝试,当做人生的又一个新课题,不断的攻克它,战胜它。
孔子讲学的启发式教育,使我感触最深。它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子更好地理解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了兴趣,你才会发现生命的本质与色彩;因为有了兴趣,无论前方有多么大的困难与挫折,你都会勇往直前,永不退缩;因为有了兴趣,你会为心中的信念矢志不渝地努力。有了兴趣的力量,不论前方是风雨还是雷电,那股暖流都会支撑你,带你驶向梦想的远方。
孔子的教育方式对当今中国的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相信,中国未来的教育会有一个更高的平台。
篇7: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新社会。九岁的时候,在一位秀才的儿子家见到了一个古装画像,他告诉我那就是孔子。是一个非常非常有学问的大学者;是许多许多老师的大老师;是很久很久以来公认的最大最大的圣人。从那天起,我对孔圣人产生了恭敬心。恭敬也是瞎恭敬,只是知道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而已。至于他的著述,思想,行为······则一概不知。
六六年以后,破四旧有好多东西与孔子有关。为了表现出个人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口头上也喊了不少口号。一九七四年,清华北大两校的大批判组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孔子是开历史倒车的复辟狂,是虚伪狡猾的政治骗子,是凶狠残暴的大恶霸,是不学无术的寄生虫,是到处碰壁的丧家狗······为了紧跟革命形势,到处搜集一些有关孔子的学习资料。看过以后,自己就纳闷:提倡德治天下就是复辟狂吗?有能骗天下人两千五百年的政治骗子吗?孔子如果是个凶狠残暴的大恶霸能在陈地绝粮吗?有三千人去投拜一个不学无术的寄生虫做老师的吗······不过为躲口祸,闭嘴默言,所以革命形势跟的也不哪么紧了。
学习《周易》以后,我对孔圣人不仅尊敬,而且佩服。首先佩服他读书专注的学习方法:“读易,韦编三绝。”硬是把穿竹简的绳子磨断了好几回。更让我肃然起敬的是:一部占卜的蓍书,经过孔圣人序彖,系辞,象,说卦,文言而丰满十翼,就成为了崇德修德的经典。
时至今日,在我心目中:孔子是大学问家。他修《春秋》用笔削之,他序《周易》以德乘之,他删《诗》《书》以礼鉴之······孔子是大教育家。他文,教,忠,信并举,他《诗》《书》《礼》《乐》《易》《春秋》大六艺齐备,他礼,乐,书,数,御,射小六艺均教······孔子是大思想家。孔子一生虽然述而不著,但是通过他编撰的《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等著作,通过他孜孜不倦地教学育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孔子还是音乐家。
孔子是个大菩萨。
篇8: 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眼中的孔子
从小,我就明白有关孔子小时候许多搞笑的故事。明白他是我国的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上学后,我从二年级语文书的综合练习中就能找出孔子写的《论语》里的名人名言。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毋施于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言必信,行必果”。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谦逊,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的伟人。
读了这个学期语文课本中《孔子和学生》一课,使我更深刻地、生动地了解了孔子身上的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孔子从不以家境贫困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取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孔子也十分谦虚。虽然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子夏都拜他为师,孔子却说自我不及颜回守信、子贡聪明、子路勇敢、子张严谨。这些都是孔子善于观察的结果。他明白门下所有弟子的优点和缺点。
这些名言和故事不仅仅教育者他的学生,也一代一代的,深深地影响着作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我们及国外友人。
篇9: 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眼中的孔子
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愿意将一生都耗在宣扬一项没有一个君王认可的学说之上;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的学问能够经受25的历史洗涤,非但没有消沉而日渐弥新,这个人就是我可亲可敬的孔圣人。
人们都说时光会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学说却能够突破时光的捆锁而独立存在,我想其中必有其“永恒”的东西存在,这永恒归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永不言弃的精神。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应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此刻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先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此刻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转眼半个学期也就过去了,《论语》选读也就要学完了,但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别的,是孔子那一股“倔脾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有多难啊,人们常说“三人成虎”,三个人说街上有虎,就会有人相信真有老虎,这是多么荒谬的言论,但你试推想一下,当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极力推讲自我的政治主张,却无人认同,他难道不会怀疑自我的学说吗,他难道不会陷入到矛盾与挣扎之中吗,然而我们会敬佩他精神的顽强,却有否体会他在挣扎中的痛楚呢,也许在2500年前的无数夜晚中,孔子也在仰望星空,质问苍穹,也许是上天指引了他,让他不断的坚持了下来,纵然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多么美,多么惬意的画面,然而观其孔子一生,至死也未曾感受到过“三月之风”,就孔子自身而言,我想他就应是再悲哀但是了,在死前,孔子曾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就在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满脸纵横的眼泪到底是哭死去的儿子孔鲤还是哭心爱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是哭百姓水深火热还是哭自我壮志难酬,我想我们都很难解读清楚了,但有一点能够肯定,孔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已深深刺痛了孔子的心……
其实恍惚间我觉得孔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当中,但我想我们能够做得更好些,我们能够让孔子的仁爱播洒人间,能够让三月的风在你我心中吹拂。
篇10: 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眼中的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创造了许多至今仍不失智慧光芒的教育理论。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漂渺遁世,只有勇于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理想而奋争的孔子最为可亲可敬。透过《论语》、《史记》的记载,能够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用心、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但是,最值得我们所关注的,无疑是其教育思想。也正因为如此,使我对孔子崇敬与热爱。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不分等级、贫富贵贱、善恶、智愚,应一视同仁,均应给予教育,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并首先创办私学、招收平民学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极贫穷的,如颜回;有父亲被看作是“贱人,品行不好”的,如仲弓,他都尽心教诲,成为后世的楷模。
孔子很注意了解自我的学生,“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并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论语。先进》)针对高柴智力较差、曾参较迟钝、子张较偏激、子路行为粗俗的特点实施教育。《论语。为政》篇载:针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的不一样状况,同是关于“孝”的提问,孔子给予不一样的回答。《论语。颜渊》篇还载:针对颜渊、仲弓、司马牛的不一样状况,同是向孔子请教“仁”,孔子给的答案也各不相同。孔子针对学生不一样的个性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指导、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典范。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认为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的学问,要忠于职守,勤于教导学生,不辞辛苦。
孔子在他的教师生涯中,真真正正地实践了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在教育思想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学习榜样。另外,孔子在其治国思想上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同柏拉图一样,为世人勾画出一幅宏伟的蓝图。
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里,孔子四处游学,向人们宣扬“仁义”、“爱人”、“以德治国”,他明知不可行,却拚却一生的心血,飞蛾扑火,直落得贫老落魄,仍痴心不改,其精诚之至,足以让逃避现实、独善其身、浑浑噩噩的人汗颜。
孔子和子路曾在路上迷路,向两位种田的'人打听,得知是孔子后,其中一位耕者说道,“天下的坏东西像滔滔洪水一样多,你管得过来吗?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世的生活。”孔子失望又绝决地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隐世的生活。”孔子不愧为万世知识分子“敢为天下先”的楷模,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强烈的职责感让人唏嘘不已。
篇11: 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心中的孔子
我心中的孔子孔子,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他的著作有很多,如,《春秋》等,其言行和思想主要即在于《论语》中,孔子前年来一向深受我们的仰慕。我十分喜欢孔子,它不仅仅对自我的弟子要求严格,对自我更是如此。我一向喜欢孔子,透过《论语》,《史记》的记载,为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空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不朽的孔子。孔子出身贫贱,身份卑微,是那时候社会的最底层。但孔子性情开朗,是一个充满人情的人。我们心目孔圣人已经不在了,他已经永远离开我们,但他依然存在,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孔子,不只是指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们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是他时时刻刻教育着我们中华儿女,是他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他让中国的文化变得格外灿烂。在我看来,坚强是孔子的化身。孔子年少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的苦难,始终坚强乐道。他任然开开兴兴地过着每一天,这就是坚强乐观的表现。孔子的一言一行教育着我,每一次做一件事的时候,我都会想
起孔子的某一句话,这才会指引我正确的方向,是我做好每一件事。孔子的一言一行教育着我,是我一步步向前走,并且逐渐懂得了世界。孔子的品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孔子的巨作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孔子这个人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这就还是我心中的孔子,这就是我喜欢他的理由,这也会社我要学习他的地方。
篇12: 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眼中的孔子
在现代中国有许多名人,在古代中国同样有许多名人。这天,就让我们打开时光隧道,随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来了解闻名世界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我给大家讲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一天,孔子的马不留意吃了农夫的庄稼,被农夫扣了下来。因为孔子觉得子贡口才好,所以就让他去讨回马。子贡对农夫说:“这但是我们远近闻名的孔子的马,你还敢扣下?快还我!”之后还讲了一连串的大道理。但是农夫还是不还。孔子又请马夫去试一试,马夫对农夫解释道:“我们的庄稼和你们的庄稼长得一样,所以马也分不清了。你能把吗还给我吗?”不一会儿,马夫便牵着马回来了。子贡问孔子:“我为什么不能要回马?”孔子回答道:“因为你还缺少智慧。”
从这个故事,我懂得了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知识要活学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