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水果饼442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罗强在四川青年文化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罗强在四川青年文化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罗强在四川青年文化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篇1: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罗强在四川青年文化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罗强在四川青年文化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倡树感谢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罗强

(6月25日)

各位嘉宾,同志们,青年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各位嘉宾百忙之中亲临论坛现场;感谢其他主办单位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朋友们放弃周末休息来聆听演讲;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让我们的思想传向四方。我之所以要感谢,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与发展的伟大时代,身处蓬勃变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值得我们感谢的东西太多太多,这同时也是我们今天“感谢文化”论坛所要探讨的话题。下面,我对此谈几点认识,抛砖引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同志指正。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本应该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个人修养和人生品味,但在当今社会,仍有极少数社会成员并不是这样想的,他们心存浮躁、急功近利、抱怨不断,始终感到不满足、不幸福。显然,这些都是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违背的。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因素、尤其是和谐文化作为支撑,而感谢文化,就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感谢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中源远流长、举足轻重。在当前,大力倡导和树立感谢文化,丰富和谐文化的内涵,不仅是继承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

一、感谢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单纯的“文化”一词,源于古拉丁语,本义是指耕耘栽培,蕴涵着古人对天地的崇敬。中国的“文化”最早见于《易经》,“关乎天文,以参时变,关乎人文,以化天象”,是说以文以德来转化天下。《辞海》对文化的解释: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即人类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

“感谢文化”从属于“文化”概念,包括“感谢”和“文化”两个部分,是一种以“感谢”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以恩情为基础,以回馈为动机,以报答为表现形式的内在心理反映和外在行为模式。在古代,感谢文化主要包括忠、孝、节、义等内容,孝为报亲恩,忠为报国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祭祀的表现形式,其心理动力不外乎感恩。在今天,感谢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感谢文化,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对社会的包容与奉献;感谢文化,就是对组织的信任和感激,对工作的勤奋与尽责;感谢文化,就是对他人的友善和尊重,对家人的理解与眷念;感谢文化,就是对生命的敬仰和珍惜,对自然的亲近与呵护。

二、倡树感谢文化,是继承传统美德的`客观要求

感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性中最光辉、最善良的一面。无论今后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淳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之举,羔羊亦知跪乳之恩,更何况人乎?试想,父母既有养育儿女之恩,更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诲,为子女者,能不义无反顾予以回馈吗?尤其是当父母处于垂暮之年、贫病交迫之际,做子女的若无感谢之心、感恩之情,于心何忍?感谢是一种双向互动,当我们认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会在冬藏、春播、夏耕时,怀抱渴望、忍受辛劳、企盼秋收,这里面潜存的事物之间的逻辑,有理由说服自己去付出爱心和劳动;感谢是一种终极关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几乎所有为人父、为人母者,都会有一个无需论证的行为选择:为了孩子!秉承家庭传统、延续祖宗血脉,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于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血脉联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愉悦;感谢是一种价值观,“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表达了人们在道德判断或价值取向的两难抉择,无论是忠还是孝,其核心和实质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之心、感谢之情。

“孝感动天”、“卧冰求鲤”、“鹿乳奉亲”、“闻雷泣墓”等《二十四孝》的故事,是中华优良传统美德的最生动写照,让人深有感触、受益匪浅。而当代中国正面临着深刻变革,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思潮跌宕起伏,部分青少年对这些传统美德知之甚少,更不要说去很好的继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不能够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若干年后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倒退衰微,我们的民族将难以承接历史和时代的重托。大力倡导感谢文化,恢复其本源的价值取向,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十分必要、非常迫切,唯有如此,传统美德才不会成为我们永远无法寻回的历史!

三、倡树感谢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体系。而感谢文化,可以消弭隔阂、催生诚信、增进共识;可以激

发潜能、营造和谐、维护稳定。,我国人均GDP刚刚突破1000美元,按照国际公认标准,这是我们走出低收入水平行列、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这既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虽然党和政府作出了一系列积极努力,但人均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这就更降低了部分国民平均的幸福感。这就需要一种区别于政策法律之外的载体来维护社会秩序、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感谢文化恰恰可以扮演这个角色、担当这个重任。

当前,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倡树感谢文化,搭建社会管理的平台,疏导沟通理解的渠道,寻找感谢文化的支撑点,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体系,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生动实践,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四、倡树感谢文化,不仅可为,而且大有作为

感谢文化在中国,不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历史积淀,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强劲的力量源泉。我们今天倡导和树立感谢文化,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结合时代特征,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优良文化、延续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行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对于国家,感谢文化可以全面生动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良好形象,吸引海内外更多的有识之士了解中国、关心中国、关注中国,也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自觉地把满腔热血和青春智慧奉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Asknotwhatyourcountrycandoforyou,askwhatyoucandoforyourcountry;对于社会,感谢文化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可以消除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增强社会成员的幸福感,让躁动盲目、不切实际的心态得到理性的回归;对于家庭,感谢文化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维系的纽带,可以有效的促进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的和睦,“家和万事兴”,“小家安来国家宁”;对于每个人,感谢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个人修养、提升人生品味、增强自身价值。在和平时期,人的高尚思想和良好修养就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应该把感谢文化根植于心、形成于思、见诸于行、收获于果。“Gratitudeisthesignofnoblesouls.”(感谢是精神高尚的标志)。懂得了感谢,就懂得了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社会现象,以怎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生活琐事,以怎样的情感对待周围的朋友同事。实际上,生活在今天这个和平伟大的时代,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找到感谢的理由和对象。人性本善,感谢文化、感恩之心,是人的内在心理需求和情感反应,它既无国籍国界、宗教信仰之分;又无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之别;更无年龄性别、城乡阶层之异。对于今日之中国、对于社会之和谐,感谢文化,不仅可为,而且应为,更可以大有作为!

五、倡树感谢文化,必须丰富内涵、强化责任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感谢文化的内容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一些新的思想正在丰富和发展着这一文化体系。和谐社会的实质就是要构建现代中华文明体系,这不仅要继承传统美德,更要超越时空界限,实现中西优秀文化的“优化融合”,从而保证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延续和时代更新。对于感谢,我们既要赞成,又要注意感谢的方式和前提,既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又要根据时代的特征完善架构、丰富内涵。对他人的帮助和恩惠怀有的感谢和敬意,是发自内心的纯真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世界各民族各宗教伦理的价值核心,儒学的仁义、佛学的慈悲、基督教的博爱都是相通的。知恩图报带给人们的是喜悦和快慰;以怨报德带给人的是心灵的伤害和人性的失落。需要感谢的时候,没有理由失语。那不是含蓄,不是内向,更不是持重,只能是寡情薄义与违情悖礼。在感谢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清楚应该感谢谁,如果我们连这个问题都没有弄明白,进行所谓的“感谢”将没有任何意义!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我们首先应该感谢伟大的祖国,璀璨的五千年文明、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养育了多少中华儿女、承载了多少岁月沧桑。危亡时,多少英雄豪杰为您请命呐喊、愤述衷肠;昌盛时,多少炎黄子孙为您潸然泪下、倍感荣光。我们应该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南湖游船上波光微泛、星火燎原;延安窑洞里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抗日战场上甘抛头颅、宁洒热血;天安门广场上义勇回荡、五星飘扬,“小平你好”、群情激扬;神州各地欣欣向荣,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这些,无不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书写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所创造的惊天动地的旷世伟业。感谢可敬的父母,一颗心,在不辞辛劳中慢慢操碎;两双手,于饱经风霜里逐渐粗糙。感谢伟大的时代,千载机遇逢吾辈,一生肝胆照日月。朝气蓬勃的青春、神奇美丽的自然,卫国戍边的将士、手执教鞭的园丁,清新的气、洁净的水、秀美的山、碧绿的草、高大的树……“Beareciativeofallthatyouhave.”(对拥有的东西抱感谢的态度)。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我们用虔诚的心去感谢!

青年朋友们,感谢是一种责任,需要我们勇于承担;感谢是一种义务,全靠我们自觉自愿;感谢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不计名利、没有抱怨;感谢是一种承诺,跨越时空、无比庄严。让我们伸出勤劳的双手,张开青春的臂膀,敞开智慧的心扉,在感谢的土壤里播撒希望,在希望的田野上自由飞翔,在飞翔的天空中编织梦想。我相信,因为大家彼此的爱,世间万物一定欣欣向荣、茁壮成长;因为真诚的感谢,我们才会真正感到幸福;因为真诚的感谢,我们才会变得更加美丽可爱;因为真诚的感谢,中国社会必将和谐发展、共奔小康!

谢谢大家!

篇2: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罗强在四川青年文化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罗强在四川青年文化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各位嘉宾,同志们,青年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各位嘉宾百忙之中亲临论坛现场;感谢其他主办单位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朋友们放弃周末休息来聆听演讲;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让我们的思想传向四方。我之所以要感谢,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与发展的伟大时代,身处蓬勃变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值得我们感谢的东西太多太多,这同时也是我们今天“感谢文化”论坛所要探讨的话题。下面,我对此谈几点认识,抛砖引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同志指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本应该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个人修养和人生品味,但在当今社会,仍有极少数社会成员并不是这样想的,他们心存浮躁、急功近利、抱怨不断,始终感到不满足、不幸福。显然,这些都是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违背的'。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因素、尤其是和谐文化作为支撑,而感谢文化,就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感谢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中源远流长、举足轻重。在当前,大力倡导和树立感谢文化,丰富和谐文化的内涵,不仅是继承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一、感谢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单纯的“文化”一词,源于古拉丁语,本义是指耕耘栽培,蕴涵着古人对天地的崇敬。中国的“文化”最早见于《易经》,“关乎天文,以参时变,关乎人文,以化天象”,是说以文以德来转化天下。《辞海》对文化的解释: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即人类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 “感谢文化”从属于“文化”概念,包括“感谢”和“文化”两个部分,是一种以“感谢”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以恩情为基础,以回馈为动机,以报答为表现形式的内在心理反映和外在行为模式。在古代,感谢文化主要包括忠、孝、节、义等内容,孝为报亲恩,忠为报国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祭祀的表现形式,其心理动力不外乎感恩。在今天,感谢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感谢文化,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对社会的包容与奉献;感谢文化,就是对组织的信任和感激,对工作的勤奋与尽责;感谢文化,就是对他人的友善和尊重,对家人的理解与眷念;感谢文化,就是对生命的敬仰和珍惜,对自然的亲近与呵护。二、倡树感谢文化,是继承传统美德的客观要求感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性中最光辉、最善良的一面。无论今后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淳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之举,羔羊亦知跪乳之恩,更何况人乎?试想,父母既有养育儿女之恩,更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诲,为子女者,能不义无反顾予以回馈吗?尤其是当父母处于垂暮之年、贫病交迫之际,做子女的若无感谢之心、感恩之情,于心何忍?感谢是一种双向互动,当我们认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会在冬藏、春播、夏耕时,怀抱渴望、忍受辛劳、企盼秋收,这里面潜存的事物之间的逻辑,有理由说服自己去付出爱心和劳动;感谢是一种终极关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几乎所有为人父、为人母者,都会有一个无需论证的行为选择:为了孩子!秉承家庭传统、延续祖宗血脉,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于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血脉联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愉悦;感谢是一种价值观,“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表达了人们在道德判断或价值取向的两难抉择,无论是忠还是孝,其核心和实质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之心、感谢之情。

篇3:四川师范大学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四川师范大学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四川师范大学在20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可爱的小狮子们:

毕竟川师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执手眷望无穷密,举目离愁别样浓。这是分别的时节,年年岁岁,演绎着同一个故事,不同的只是景与人;这是依恋的时节,缠缠绵绵,倾诉着同一份情意,不同的只是朝与暮;这是祝福的时节,殷殷切切,回响着同一种期盼,不同的只是诗与歌。

今天,1余名届川师学子,你们就要毕业。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代表丁任重书记,向你们顺利完成学业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在此,我提议,请大家全体肃立。

感谢学校与师尊,谢谢他们的滋濡与教诲;

感谢父母与亲人,谢谢他们的滋养与关怀;

感谢同学与朋友,谢谢他们的滋润与慰籍;

感谢身体与灵魂,谢谢它们的滋长与澄净。

同时,我还必须要感谢你们。

三生有幸,能朝拜这狮子山下挺立在四川的孔庙;

三生有幸,能陪伴小狮子们度过难忘的47个日夜;

三生有幸,能站在这里向你们告别、为你们壮行。

因为三生有幸,这些天,我往返于各个校区,穿梭在教室、宿舍、食堂、操场之间,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感受,一边思考,很惭愧,我还没来得及把最美好的东西送给你们。但是我知道,你们已经得到了川师最美好的东西,你们已经在这里演绎出了青春岁月的精彩与璀璨。

因为三生有幸,这些天,我知道你们中有一个学霸寝室,6个姑娘在4年里获得了包括国家奖学金在内的94项荣誉,我为你们的追求与坚持而自豪。我知道你们中有一个感人故事,文学院保安刘叔家中遭遇横祸,同学们义无反顾、慷慨解囊,我为你们的真诚与善良而自豪。

因为三生有幸,这些天,我在办公室一遍一遍欣赏外国语学院同学们改编的师大版《成都》——和我在师大的操场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当我离开你的时候,你是我最不舍温柔,川师你是我永久记忆,填满后青春的所有,和我在川师的校园走一走,再一次重温这几年的所有——我为你们的依恋与深情而感动。

让我们再一次重温这几年的所有。你们生逢其时,聆听了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黄钟大吕;你们生逢其时,见证了神舟飞天、航母巡边的泱泱国威;你们生逢其时,感知了飞车丝路、扬帆红海的汉唐盛景。

让我们再一次重温这几年的所有。你们时不我待,与学校共度七十周年庆典,气度与神韵一起卓然丰润;你们时不我待,与李言荣院士坐而论道,智慧与视野一起豁然开朗;你们时不我待,与实验大楼、热水器朝夕相处,学习与生活一起蔚然大观;你们时不我待,在离开的前夕,你们的老师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传来喜讯,川师大进入了全国高校60强的行列!

亲爱的同学们、可爱的小狮子们:

狮子山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是你们心中永不忘怀的殿堂;龙湖不仅仅是一池水,它是你们梦中牵挂的“纳木错”。人的一生有三个母亲,第一个是你的生母,给予了你生命,奠定了你的自然品格;第二个是祖国,标识了你的国籍,积淀了你的民族品格;第三个是母校,滋养了你的性灵,塑造了你的文化品格。“重德、博学、务实、尚美”就是川师大已经给你们打下的文化烙印。

“重德”是你们文化品格之根。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道德教化、人格养成、个性发展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贯穿你们入学后“适应期、成长期、发展期”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构建具有川师大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工作格局。前些天,贵州一个师范学院下雨,那些将要成为教育者的学生,居然让环卫阿姨背着穿过积水,我痛心疾首,是何为?是何为?狮子山下的数万学子决不能这样、绝不会这样、绝不敢这样,这是母校对你们发自肺腑的忠告!

“博学”是你们文化品格之干。《礼记·中庸》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读书做学问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博学。学校举办“博学杯”大学生学术科技节;组织“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师说”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学校创造条件并鼓励同学们参加CUPT等各类全国性的学科竞赛与“985”大学、“211”大学学生同台竞技;发起“国学秀”国学文化大赛等等一系列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大学校园回归常识:读好书,让大家读懂文明、读懂中国、读懂生活。

“务实”是你们文化品格之叶。“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在“务实”文化的熏陶下,很多同学利用假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生活。你们曾走进羌寨,用摄像机记录古老羌文化;你们曾走进山区,用专业知识既教书又育人;你们曾走进抗战老兵的家中,聆听那一段峥嵘岁月。你们用脚丈量了中国的广度,你们用手标注了文化的高度,你们用肩担当了生命的厚度。

“尚美”是你们文化品格之花。川师大是一个崇尚美的殿堂,它从来就不缺少美的内涵与美的表达。1985年学校就创办了全国高校第一所美育学校,以艺术素质教育为依托,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内化为人生修养,激发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正因为如此,才有以李言荣校友为代表的学术之美、以李镇西校友为代表的教育之美、以张杰校友为代表艺术之美、以高伟校友为代表的忠诚之美、以高玉华校友为代表的真情之美……

亲爱的同学们、可爱的小狮子们:

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罗强在四川青年文化论坛上的主旨演讲“重德、博学”共同体现了学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师能境界;“务实、尚美”共同体现了学校“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我真诚希望母校给予你们的这份精神财富,融入你们的血液,成为你们的文化基因,并以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未来的人生中,让川师大的精神品位熠熠生辉!

亲爱的同学们、可爱的小狮子们:

从你们走进大学的那天起,就一直在追问:大学是什么?在近千年的大学发展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从不同角度对这个永恒的话题给出了他们的诠释。在你们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候,作为新来的校长,没有机会为你们做更多的服务,今天利用这个讲台,让我们再一次来探讨这个话题。大学就是有经验、有智慧的长者与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的你们在一起激荡智慧、绽放光芒的时间与空间。为此,谈几点人生的感悟,也是学校对你们的期待与叮咛。

一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做一个能担负生命责任的人

责任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激励了历代读书人去追索、去坚守。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担负责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而言之,为社会事业担负责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回报社会;小而言之,为家庭和美担负责任,侍奉父母、友爱亲朋、琴瑟和鸣、养育子女。

二是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做一个能充满生命智慧的人

好奇心是探索世界奥秘的动力,我们所熟知的牛顿、爱因斯坦、霍金,无不是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进入他们所探索的未知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迫切需要创新,同时也为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之机遇和条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基本共识。不管你今后做什么,都要以好奇的目光关注和思考世间万物,让生命智慧饱满。你要想养家糊口,追求物质人生,就需要去探究出一技之长;你要想建功立业,追求丰厚人生,就需要去开辟有一席之地;你要想奉献社会,追求卓越人生,就需要攀登到一山之巅。

三是要有持续的进取心,做一个能放射生命光芒的人

大学的使命不仅要让你们感受生命的美好、肩负生命的责任、更要彰显生命的光辉。我们回顾人类文明的历史不难发现,人类发展的内驱力之一正是个人奋斗,揭开人类文明之谜的呼唤,产生了无数的求索者,而这些求索者的孜孜奋斗,才使我们有了这个不同寻常的世界。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艾略特也说过,“人类的希望取决于那些知识先驱者的思维,他们所思考的事情可能超过一般人几年、几代人甚至几个世纪。”这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去名垂青史、创新文明,而是希望你们要不断地激发潜能、彰显个性。有多少能量就努力去散发多少热、有多少智慧就努力去成就多少事、有多少积淀就努力去帮助多少人,即便只是冬天的一缕微光,也可以努力去照亮夜行的路人。

四是要有淡定的平常心,做一个能涵养生命格调的人

建功立业、扬名立万并不是生命的全部,也不是需要每个人均要如此。但作为一个自然人,人性中的善良却是基本的。仁者爱人,表现为两个指向的人生价值。一是不争,就是要看淡得失,要有所不为,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要以高远的眼界、恢弘的格局去追逐成功而又超越名利。大家知道那个六尺巷的故事,“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把生命放在历史长河中,百年不过一瞬间,何必在无关紧要的生活琐事上一争短长。二是不弃,就是看淡生死,要有所作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事关国家民族荣辱、事关是非曲直判断、事关法律良知底线,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争、不弃,就是要求我们要看淡得失、看淡生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一体的精髓,若能如此,你的一生就会平和且有格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姑娘们、小伙子们,你们即将步入社会,将逐渐体悟到社会的复杂、事情的艰难、甚至世态的炎凉,只要你们“负责任、有智慧、放光芒、讲格调”,就能用仁厚的胸怀去接纳那些暂时或者永远不能改变的;就能用你们的智慧和勇气去改变那些必须改变的;就能将专业技能和职能操守相结合、将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相结合、将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相结合、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相结合、将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相结合。或许“负责任、有智慧、放光芒、讲格调”这些你虽不能全至,但也要心向往之。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别了,那一尊春秋凝望的夫子像;别了,那一柱晨昏挺立的博观石;别了,那一坡坡龙泉驿桃花林;别了,那一盆盆馋嘴猫冷锅鱼。

大姑娘们、小伙子们,结束这个典礼,川师大将成为你们的母校,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将成为你的故园与旧居。

欢迎大家常回母校看看,332A和856A将缓行在你们熟悉的路上,以犹恐迟迟归的姿态,等你们回家,为你们开门。

谢谢大家!

篇4:医院在四川汶川8.0强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总结

医院在四川汶川8.0强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1、处置地震伤员##余人,收入住院$00余人,死亡^^人,转外地地震伤员))医院等地的心理求助电话,医院迅速派遣了##应急分队分赴各处援助,为3625300余名灾民和伤病员开展了)治疗工作,为灾民抚平灾难心灵的'创伤。

5、全院上下协调配合好。在抗震救灾期间,全体医务工作者和行后人员团结一致,不计个人得失,临床紧紧伤员积极开展救治,机关后勤与志愿者队伍围绕临床做好了后勤保障工作。

5・12抗震救灾工作考验了我院的应变能力,也考验了各科室的应变能力,充分体现我们的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

篇5:大学要做的几件事俞敏洪老师在四川农业大学的演讲

大学要做的几件事(俞敏洪老师在四川农业大学的演讲)

大学要做的几件事 --俞敏洪在四川农业大学的演讲(节选) 希望我们在座的同学从今天做起,让自己由平凡走向伟大,由失望走向希望,由懦弱走向勇敢。用在大学的这种积极上进的心态走向未来,一辈子永远往前走!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大学生活,因为大学生活对于我们这四年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我们要做好哪几件事情,才能够使大学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呢?我总结了四大要素,即三个追求、一个准备:追求知识、追求友谊、追求爱情,为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追求知识 所谓追求知识,我们要分成两个领域讲,即专业知识和普遍知识。 对待专业,一种态度是我喜欢所以我学习。不管是研究水稻还是研究小麦,你一看到就喜欢得疯狂,就要研究,你都不用去问这个专业在这个世界上是否需要。既然大学设置了这个专业,表明这个世界必然需要这个专业。 如果说你不太喜欢,但是你觉得学这个专业未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可能会成为你生存的工具,照样可以学。我从来没有喜欢过英语,到现在为止我还依然坚持在学英语。为什么?因为英语变成了我的工具。我当时考大学,不是因为我喜欢英语,是因为当时考英语专业不用考数学。我喜欢中文,也喜欢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但是最后我不得不学英语,我发现英语对我有用。因为我学英语,我在北大当了老师;因为我学英语,最后做成了新东方;因为我的英语水平,敢把新东方弄到美国去上市;因为我的英语交流水平,任何美国投资者给我打电话我都不害怕,使新东方的股票非常稳定。 同学们,当你们登山的时候,你可以不喜欢手中的.拐棍,但是你不能扔掉那根拐棍,脱离那根拐棍,你就登不上山了。我发现英语就是我的拐杖,让我在新东方的事业这座山峰上不断往上攀登,那我就不能把它扔掉。到现在为止,尽管我很忙,但是每天也依然要抽出半个到一个小时来读读英语、学学英语、背背单词,保证每天一点点地成长和进步。专业学到什么水平算是学到家了呢?我常常说,专业水平就是在全中国这个领域中,你能算是前一百位就非常了不起了。当然,要尽可能地把范围缩小。比如说,我曾经希望自己是全中国前一百位的英语专家,后来我发现一点希望都没有。几十万留学生在往国内跑,我哪比得过他们。后来我只能缩小范围,我专门研究英语的词根、词汇、词源,研究了以后我发现,这方面,我在中国应该算是一流专家了。 选专业不是一个儿戏,是终身的选择。你要知道,一旦选定了,即使不喜欢,也得搞下去。为什么?因为即使你没有任何事业,但是有专业,人们就会录用你,你就会有饭吃了。另外,专业课的水平尽可能要考得好一点。为什么呢?两个原因:一是你专业课水平好,未来找工作要相对容易一点儿;二是未来十五年全世界所有的大学都会全面向中国开放,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到国外去留学,那个时候,如果你的专业成绩非常低,留学就没有希望了。 选定了专业,一定要把专业领域的前三本书读得滚瓜烂熟,把三本书任何一个思想观点都转化成你自己的思想观点,最后你就有可能变成这个专业的顶级人士。奠定了所有的理论和理论框架基础,未来你想要在这中间纵深发展,是绝对有无穷无尽的潜力的。 在大学除了读专业书籍,还有就是要广泛地读书。文科的读理科,理科的读文科。哲学史、科学史、文学史、生物史,然后是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还有所有的随笔、散文、诗歌,大家都得去读。读书其实很简单,一个星期读两本书是轻轻松松的事情,毕竟要你精读的书很少。大学要读多少才算大学毕业生呢?同学们至少要读400本以上。梅贻琦曾经说过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如果有伟大的老师,这个大学的学生必然伟大。但是我还想再说一下,大学非为有大楼之谓也,而是读书变成大学问之大雅。好像一张纸上写满了字,不管写多少字,就只是一张纸,薄薄的。但是,如果你读了大量的书,你就会变成一本书,厚厚的,让人一看就很厚重,让人一看就有学识,让人一看就愿意觉得你是值得交往的人。

篇6:“魔法教母”J.K.罗琳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魔法教母”J.K.罗琳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演讲者:J.K·罗琳(J.K.Rowling),英国奇幻小说家,代表作为《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她是英国有记录以来最畅销的作家。

.......“生活是严酷的,也是复杂的,更不处于任何人的掌控中;谦逊地懂得并接受这一点,会帮助你安然度过生活中的风浪。“

.......”如果你选择了用你的身份和影响力来为那些没有声音的人呐喊;如果你保留了想象的能力,能够与那些无法拥有幸运的人们感同身受;那么,我将欢呼:我们并不需要魔法来改造世界。在内心深处,我们已经拥有了所需的所有力量:想象更好世界的力量。”

President Faust, members of the Harvard Corporation and the Board of Overseers, members of the faculty, proud parents, and, above all, graduates,

The first thing I would like to say is “thank you.” Not only has Harvard given me an extraordinary honour, but the weeks of fear and nausea I've endured at the thought of giving this commencement address have made me lose weight. A win-win situation! Now all I have to do is take deep breaths, squint at the red banners and convince myself that I am at the world’s largest Gryffindors' reunion.

Delivering a commencement address is a great responsibility; or so I thought until I cast my mind back to my own graduation. The commencement speaker that day was the distinguished British philosopher Baroness Mary Warnock. Reflecting on her speech has helped me enormously in writing this one, because it turns out that I can't remember a single word she said. This liberating discovery enables me to proceed without any fear that I might inadvertently influence you to abandon promising careers in business, law or politics for the giddy delights of becoming a gay wizard.

You see? If all you remember in years to come is the 'gay wizard' joke, I've still come out ahead of Baroness Mary Warnock. Achievable goals - the first step to self-improvement.

Actually, I have wracked my mind and heart for what I ought to say to you today. I have asked myself what I wish I had known at my own graduation, and what important lessons I have learned in the 21 years that has expired between that day and this.

I have come up with two answers. On this wonderful day when we are gathered together to celebrate your academic success, I have decided to talk to you about the benefits of failure. And as you stand on the threshold of what is sometimes called 'real life', I want to extol the crucial importance of imagination.

These may seem quixotic or paradoxical choices, but bear with me.

Looking back at the 21-year-old that I was at graduation, is a slightly uncomfortable experience for the 42-year-old that she has become. Half my lifetime ago, I was striking an uneasy balance between the ambition I had for myself, and what those closest to me expected of me.

I was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I wanted to do, ever, was to write novels. However, my parents, both of whom came from impoverished backgrounds and neither of whom had been to college, took the view that my overactive imagination was an amusing personal quirk that could never pay a mortgage, or secure a pension.

I know the irony strikes like with the force of a cartoon anvil now, but…

They had hoped that I would take a vocational degree; I wanted to study English Literature. A compromise was reached that in retrospect satisfied nobody, and I went up to study Modern Languages. Hardly had my parents' car rounded the corner at the end of the road than I ditched German and scuttled off down the Classics corridor.

I cannot remember telling my parents that I was studying Classics; they might well have found out for the first time on graduation day. Of all the subjects on this planet, I think they would have been hard put to name one less useful than Greek mythology when it came to securing the keys to an executive bathroom.

I would like to make it clear, in parenthesis, that I do not blame my parents for their point of view. There is an expiry date on blaming your parents for steering you in the wrong direction; the moment you are old enough to take the wheel, responsibility lies with you. What is more, I cannot criticise my parents for hoping that I would never experience poverty. They had been poor themselves, and I have since been poor, and I quite agree with them that it is not an ennobling experience. Poverty entails fear, and stress, and sometimes depression; it means a thousand petty humiliations and hardships. Climbing out of poverty by your own efforts, that is indeed something on which to pride yourself, but poverty itself is romanticised only by fools.

What I feared most for myself at your age was not poverty, but failure.

At your age, in spite of a distinct lack of motivation at university, where I had spent far too long in the coffee bar writing stories, and far too little time at lectures, I had a knack for passing examinations, and that, for years, had been the measure of success in my life and that of my peers.

篇7:深化行政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在首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深化行政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在首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摘要: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同志们: 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正式成立的第一天,我们在此主办首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首先,我代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对前来出席研究会成立大会和论坛的各位嘉宾、专家学者、会员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作 者:魏礼群    WEI Liqun  作者单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 期 刊:行政管理改革   Journal:ADMINISTRATION REFORM 年,卷(期):, “”(5) 分类号: 

篇8: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在地形上的分异研究

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在地形上的分异研究

以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影像和DEM数据的基础上,对植被类型在地形上的分布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上升,各种植被类型依次出现和消失,呈顺序分布,并且每种植被类型在相应的'海拔段上拥有优势地位.(2)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坡向之间存在相关性,大面积的常绿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阔叶林常常在西南坡向上出现,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在南坡上的分布面积最大,而在平地、北坡和西北坡上则少有亚高山草甸分布.(3)随着坡度由缓变陡,各植被类型的面积比例在不同的坡度段内发生相应变化,但各坡度段上的植被类型均以次生落叶阔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为主,除亚高山草甸外,其余植被类型均主要分布在坡度20°~50°的区域内.

作 者:胥晓 吴勇 廖咏梅 XU Xiao WU Yong LIAO Yong-mei  作者单位:胥晓,廖咏梅,XU Xiao,LIAO Yong-mei(四川省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四川,南充,637002)

吴勇,WU Yong(西华师范大学,管理系,四川,南充,637002)

刊 名:西北植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年,卷(期): 26(3) 分类号:Q948.15 关键词:小河沟自然保护区   植被类型   地形   分异  

篇9:习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文字稿及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组织负责人,

尊敬的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这个草木生长的美好季节,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聚一堂,共襄盛举。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表示诚挚的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亚洲地大物博、山河秀美,在世界三分之一的陆地上居住着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47个国家、1000多个民族星罗棋布。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一代又一代亚洲先民历经岁月洗礼,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历史、积淀成深厚文明。广袤富饶的平原,碧波荡漾的水乡,辽阔壮美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脉,承载和滋润了多彩的亚洲文明。

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语》等名篇经典,楔形文字、地图、玻璃、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创造,长城、麦加大清真寺、泰姬陵、吴哥窟等恢宏建筑……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各种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诗。

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绘画雕塑等风靡亚洲各国,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现在,“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亚洲文明也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

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从宗教到哲学、从道德到法律、从文学到绘画、从戏剧到音乐、从城市到乡村,亚洲形成了覆盖广泛的世俗礼仪、写下了传承千年的不朽巨著、留下了精湛深邃的艺术瑰宝、形成了种类多样的制度成果,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文明选择。

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亚洲各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有着相似的历史境遇、相同的梦想追求。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努力把亚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的亚洲。维护和平是每个国家都应该肩负起来的责任。没有和平,冲突不断甚至战火纷飞,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人民往来等都会沦为空谈。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恐惧,实现安居乐业、普遍安全,希望各国互尊互信、和睦相处,广泛开展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时光。

——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经济发展是文明存续的有力支撑,繁荣富强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基石。亚洲一些民众特别是妇女儿童正忍受着贫困、饥饿、疾病的折磨,这样的局面必须改变。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贫困、富足安康,希望各国合力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共同消除一些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为孩子们创造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幸福和欢乐走进每一个家庭。

——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敞开大门,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封闭、融会通达,希望各国秉持开放精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为此,我愿提出4点主张。

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吸引我的就是韵味不同的文明,如中亚的古城撒马尔罕、埃及的卢克索神庙、新加坡的圣淘沙、泰国的曼谷玉佛寺、希腊的雅典卫城等。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

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文明之美集中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等经典著作和文学、音乐、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之中。现在,大量外国优秀文化产品进入中国,许多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中国愿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鉴平台。

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中国同各国一道,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开辟了广泛合作渠道。中国愿同各国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

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中国国内居民出境超过1.6亿人次,入境游客超过1.4亿人次,这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中国愿同各国实施亚洲旅游促进计划,为促进亚洲经济发展、增进亚洲人民友谊贡献更大力量。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这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议题广泛、内容丰富,希望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提出真知灼见,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

最后,预祝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心得体会:书写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新画卷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在北京启幕,亚洲各国文明对话交流,凝聚共识,激发共鸣,激扬自信,打造共同繁荣的精神家园。

今天的亚洲,有全世界67%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众多文明的汇聚交融之地。早在5月召开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就提出,中方倡议通过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方式,推动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体现了中国对促进亚洲文明发展的深邃思考和责任担当,为激活亚洲古老多彩文明新活力提供了努力方向。

亚洲文明聚集历史智慧,应该礼敬传承。如亚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亚洲,多样性的特点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亚洲大家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传承弘扬亚洲璀璨辉煌文明成果,在根脉相通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明对话,必将汇聚起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的强大力量。

亚洲文明发展兼收并蓄,应该包容互鉴。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近代以来,亚洲各国在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进程中彼此鼓励、守望相助,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得益于文明对话交流、互学互鉴。历史与实践证明,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亚洲文明对话促进共赢,应该积极作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严峻挑战、发展难题,亚洲必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一带一路”倡议从一国主张到被写入联合国文件,“亚投行”应者云集、持续扩容,中国—东盟高质量合作发展势头喜人……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正携手亚洲各国,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新视角、新方案。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我们期待,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铺展开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新画卷。(新华时评)

篇10:在中国青年文化发展论坛上的演讲---大力发展青年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在中国青年文化发展论坛上的演讲---大力发展青年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大力发展青年文化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赵勇同志在中国青年文化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2004年11月7日,根据录音整理)

这两天,我们与各界朋友们都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中,感受着海南独特的椰风海韵,感受着青春激情的欢乐。今天,作为青年欢乐节的重要内容,中国青年文化发展论坛又在这里举行,这是青年文化建设中的一件盛事。尤其是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青年朋友们的热情参与,为我们这次论坛增添了不少的活力与份量。我相信,通过举办这次论坛,我们对青年文化的认识必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也希望论坛的成果能传播到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角落,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实现民族的复兴需要文化的强大支撑,青年一代的成长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哺育。文化与青年有着深刻的联系。文化塑造青年,青年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者。青年创造文化,青年总是以其特有的敏感和创造推动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青年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更是紧密相连,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深远。借此机会,我想就青年文化建设谈三个问题,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大力发展青年文化意义重大

大力发展青年文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的必然要求。民族的产生源于文化,民族盛衰系于文化。文化是创造民族认同感的内在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支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阻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也在全球化,而且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文化架起了各国、各民族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深层次地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的走向。文化渗透和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优势,依托跨国企业、跨国组织、覆盖全球的信息传媒网络,在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服务、文化的传播形式和速度等方面形成了强势,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越来越强大的渗透作用。青年一代更是文化渗透的重点。文化的渗透和争夺,尤其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来巩固整个民族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思想基础,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生存、发展、复兴的一个必然选择。

大力发展青年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先导和条件,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纵览世界民族发展史,民族的复兴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的复兴,就不可能实现民族的复兴。文化的复兴,就是要通过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竞争活力。民族文化的脊梁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培育青年一代强大的精神动力。现代社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文化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世界上成功实现发展的国家,都善于用比较优势构筑核心竞争力。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通过文化的力量,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可以说,青年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群体。而文化就成为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滋养和途径。

大力发展青年文化,是教育引导青年、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科学发展观。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社会,青年的成长发展对文化的需求更为强烈,青年的文化创造更为活跃,文化对青年的塑造更为深刻。在做青年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文化对青年的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比家长、老师和其他方面对青年的影响要大得多。现在的青年被称为“网络的一代”、“读碟的一代”、“影视的一代”、“拇指一族”等等,实际上都是讲文化特别是青年文化对他们的深刻影响。文化构成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通过文化来教育引导青年,成为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总结这些年来的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经验,我们在实践育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文化育人的理念,使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成为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两个驱动器。发展青年文化,就是要用先进文化的滋养,来锻造青年的价值观,来影响青年的行为方式,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青年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与经济结合在一起,经济的发展就更有后劲,更有附加值;文化与政治结合在一起,政治就会更加开明,更具亲和力。青年固有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先进文化有着一种天生的敏感性,往往总是跟着先进力量走的。“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历程生动表明,中国青年始终跟着党站在社会变革和时代潮流最前沿,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向前发展。这也决定了青年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最具生长性、创造性和活力的部分。现代社会,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产业、文化管理、创造力经济、眼球经济等等生动体现了文化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构成了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青年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巨大,青年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青年文化,壮大青年文化事业和产业,培养大批的青年文化人才,充分发挥青年在推动先进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青年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其内在规律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文化是实践的产物。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文化是人在实践中构建起来的价值和认知体系,体现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这层意义上看,青年文化就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青年特点的价值和认知体系,是青年认知方式、表达方式和生存方式的重要体现。从参与的主体来看,青年文化最具成长性和可塑性;从文化的传承发展来看,青年文化最具创新性和先导性;从文化的表现形态来看,青年文化最具多样性和个性化;从文化的传播规律来看,青年文化最具时尚性和流行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尊重青年文化的特殊规律,把握好这二者规律的有机结合。

既要坚持正确导向,又要体现青年特点。坚持正确的导向,才能保证青年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体现青年特点,才能保持青年文化建设的号召力和吸引力。青年是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文化必须遵循先进文化的方向,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调主流的文化、主流的价值观,引导青年追求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我们团结奋斗的强大思想基础。

青年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青年为本,努力体现青年特点。这是青年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我们搞建设,抓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来谈论其他的任何建设和发展,都是没有意义的。当代青年追求新奇时尚、喜爱竞争互动、崇尚美好快乐、注重自我实现。青年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和体现青年的特点,紧密结合青年成长发展的实际,力求贴近青年。今年,我们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比如深圳中国青年文化周所倡导的`民族文化,济南中国青年读书周所倡导的学习文化,宁波中国青年服装时尚周所倡导的时尚文化,以及这次海南中国青年欢乐节所倡导的欢乐文化,就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焕发出青年文化的蓬勃活力。青年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群体,其内部的交流和互动极为频繁,表现出很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社会群体产生极强的渗透力。这次我们看到,前天的活动有1个主会场和7个分会场,台上台下互动热烈,不仅有青年参与,还有其他公众踊跃参与,总共约有15万人在海口狂欢。这就是青年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扩散力。从青年文化的产生、传播规律来看,与传统代际相传的文化传播方式不同,青年从同伴群体中汲取精神文化养分的比重也很大,加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青年在文化的传播、知识的获取方式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中国约有8700万的互联网用户,80%以上是青年人;手机用户特别是短信用户大多数也都是青年人,这就是先进文化起的作用。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传媒手段,形成青年文化建设的强大声势和影响,最广泛地把青年动员吸引到文化建设中来。

既要满足青年需求,又要尊重青年创造。青年是青年文化的主体,他们有着强烈的文化需求,又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活力。随着社会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和消费更为强烈,需求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在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信息传媒技术高度发达,文化、信息消费日益低龄化。有调查显示,青年群体满足自身发展与学习娱乐需要的文化产品、服务和支出明显高出其他群体,年轻一代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有影响的文化消费群体。与青年的需求相比,现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青年的需求。这也给青年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要把满足青年的文化需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针对青年的需求设计筹划活动和载体,及时关注青年审美、娱乐、休闲、兴趣等文化需求的不断变化,根据特定文化消费指向,设计和制造出相应的文化物品、文化象征物和文化体验,以满足青年的需求,表达青年的意愿,促进青年文化发展。

青年文化建设要发挥青年的积极作用,尊重青年的踊跃创造。青年人对于新文化的追求和创造,是社会发展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助推力。翻开人类历史的画卷,沿着青春的足迹,我们会发现,青年总是新生活方式的倡导者,是新价值观念的实践者,是新的社会潮流的引领者。青年喜欢新知识、新事物、新技术,对新知识、新事物、新技术的掌握更具优势。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兴起,知识、信息和技术更新的速度是呈几何数增长。有不少专家深刻地指出,社会文化发展开始出现一些反喻特征,有些领域是青年人走在前面,青年人比成年人更为熟练地掌握知识、时尚和技术。加强青年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性,充分发挥青年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在满足青年需求的同时,推动青年创造的不断放大,将青年的个体创造引导成为集体的创造,将集体的创造推而广之,进而更广泛地带动和影响整个青年群体的个性张扬与创造。

既要弘扬中华文化,又要借鉴世界文明。实践表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都是在文化的传承中实现的。而历史创造的文化总是通过青年这一自然主体的代际相传,从而持续地保存、传递和沉淀。在本质上,青年的成长不仅是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变化,而更应是体现了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过程。文化的生生不息,植根于自身内在的原动力和民族性,依靠一代代青年的继承和弘扬。从这个意义看,民族的文化传统始终是青年文化发展的根基。离开了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青年文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凝聚力、熔铸力和生命力,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青年文化建设要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在青年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让古老的中华文化在青年的弘扬与创造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青年文化建设要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科技飞速进步带来的交通、传媒和信息发展,将整个地球压缩为一个“村落”,人类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共生”时代。“共生”现象最早是在鲨鱼嘴里出现的,实际上经济领域也有“共生”现象,文化领域更是有“共生”现象。跨国资本、贸易与旅游、移民等等,加速了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与依赖。在这样一个合作时代,在这样一个“共生”时代,青年文化的发展、创新不可能还只是在自己的传统中延续。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意味着是走在世界化和民族化的双重轨道的互动之中。全球化既是我们发展的机遇,也是我们必将应对的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发展道路上,以宏大的全球视野,兼收并蓄,全方位地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健康向上、充满活力、进步开放、海纳百川的青年文化形态,为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三、以办事业的方式大力发展青年文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文化建设是一个很大的事业。过去做过很多文化工作,但是留下来的东西不是很多,关键的问题是习惯于搞活动,搞一阵风,很多东西像水上浮漂,没有扎下根来。我们今天加强青年文化建设,要以办事业的精神来做,将青年文化理念变成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事业和产业,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上。要通过事业化的方式发展青年文化,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青年成长发展的特点和文化建设自身的规律,把青年文化建设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把握,以整体性、系统性思维,以重在建设和不断积累的方法推动青年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大力创新青年文化的表达方式。文化的表达形式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着直观的文化信息,承载着深层次的文化理念。人类物质文明的普遍提高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生产形式、承载形式和传播形式,使文化的表现力、影响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这也为我们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新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还都是用传统的方式,用说教的方式,用过去大一统的方式,青年不感兴趣,文化就会远离青年,青年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受众群体,就会是空中楼阁。要大胆创新,尤其要积极鼓励广大青年知识分子、青年文化名人、青年学生等文化素养较高的青年群体去创造文化的表达方式。这次海南的青年欢乐节,就是要在广大青年中倡导欢乐文化,荟萃欢乐的新样式,激发创造的新活力,引导亿万青年为民族强盛而欢乐,为时代进步而欢乐,为创造发展而欢乐,为青春奉献而欢乐,充分发挥青年的积极作用。

不断发展和壮大青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的发展有其积累性。就像盖房子,如果粗制滥造,不到三五年就要拆了又盖,这个房子总是没有文化底蕴。而如果房子一开始就构架好,一百年、二百年以后就有了文化的积淀,就有了文化的底蕴。文化依靠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青年文化是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要大力发展青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要尊重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规律,又要将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尊重商品的生产规律。要抓住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的手段,发展壮大一批青年文化事业和产业,不断增强青年文化的竞争力和活力。

建立开放的、富有活力的工作机制。有效的机制是青年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立开放的、富有活力的工作机制,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推进青年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青年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探索建立青年参与机制,为青年参与青年文化建设搭建舞台。要探索建设青年互动机制,为调动青年的内在积极性和发挥青年的创造性开辟多种渠道。要探索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吸收各方面的智慧,汇聚各方面的力量。要探索建立理论研究机制,为青年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要探索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大批擅长于文化经营管理和文化艺术生产创作的专门人才大量涌现,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青年文化人才队伍。

加强青年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参与。尤其是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青年共同的滋养和财富,需要我们来共同培育、继承和弘扬。举办这次论坛,就是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及时追踪青年文化动态,透析青年文化现象,掌握青年文化发展的趋势,探索青年文化发展的规律,总结青年文化建设的有益做法和经验,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为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为实现整个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衷心希望本次论坛能够成为一次思想交流和沟通的盛会,集各方思想之所长,推动中国青年文化健康蓬勃地发展。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