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东郭先生》这则寓言故事的初步理解,明白不能把“兼爱”理念强加于恶狼之身,要学会分辨是非和善恶。
2、编排四幕剧的台词,锻炼创作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创作台词时要有独创*。
2、表演时要生动传神。
教材分析:
本故事所选的音乐是陈小奇作词、朱德荣作曲的一首叙述歌曲,内容改编自我国耳熟能详的寓言《东郭先生与狼》。歌曲由两段主要的旋律组成,风格鲜明,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这两段旋律在第一幕《叙述者的歌》和第二幕《藏起老狼》中首次出现,随后在第三幕和第四幕中通过改编歌词的方式再次呈现。第二幕《放出老狼》与第三幕《狼起杀心》则是任晓音根据剧情发展和原作者的风格创作而成的。
教学过程(完整教案,供任课教师参考):
一、导入
播放《东郭先生》复习歌曲。
二、创编四幕剧台词
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创编剧本台词。
角*:叙述者、老狼、东郭先生、农夫。
第一幕:
叙述者:清晨,东郭先生提着一袋书,离开了家。
(伴奏开始,用打击乐器模拟驴蹄声,由远至近。)
第二幕:
狼与东郭先生对话:
狼说:“老先生,您看上去一定是个好人,做事仁慈。我是一只善良的狼,每天吃斋念佛,绝不杀生,然而猎人却想杀我。”
东郭先生回答:“你快走吧,我帮不上忙。”
此时狼表面表现得很温顺,跪下来请求:“您是大善人,怎么能见死不救?”
叙述者:东郭先生听了狼的甜言蜜语,心生怜悯,于是急忙将狼藏进了书袋中。
(教师播放第二幕《藏起老狼》歌曲,学生齐唱。)
猎人匆匆赶来,问:“老先生,您见过一只狼吗?它偷鸡偷鸭,是个十恶不赦的恶狼,连人也会吃!”
东郭先生紧张地说:“我没看到,真的没看到。”(边说边坐在袋子上。)
猎人又问:“袋子里装的是什么?”
东郭先生紧张地答:“是书,全是书。”
叙述者:猎人看了看远处,最终离开。
(播放第二幕《放出老狼》歌曲,学生一起唱。)
第二幕结束。
第三幕:
叙述者:猎人走后,东郭先生把狼从袋子里放了出来。狼看到东郭先生白胖的模样,立刻心生杀意。
(播放第三幕《狼起杀心》歌曲,学生齐唱。)
狼说:“先生,我为逃命跑了几十里,又在您的袋子里憋了这么久,已经累得没有力气了。我想吃点东西。”
东郭先生慢慢回答:“我这里没有食物。”
狼露出凶狠的面容,威胁道:“那就做好人到底,让我吃掉你吧!”
(表演小组演唱第三幕《仓惶逃命》歌曲。)
东郭先生惊慌失措,四处逃窜,狼在后追赶。
第三幕结束。
第四幕:
叙述者:东郭先生慌忙逃命,狼紧追不舍,突然一位农夫出现。
(所有学生一起演唱第四幕《叙述者的歌》)
东郭先生大喊:“快来救我!”
农夫问:“发生了什么事?”
东郭先生回答:“我把它藏在书袋里救了它,可它现在还想吃我!你快来做个公道的评判!”
(指着狼)
农夫摸摸胡子说:“原来如此。狼啊,你这么大,怎么能钻进这么小的袋子?”
狼焦急地说:“怎么不能进?”(边说边试图钻进袋子。)
叙述者:这时东郭先生和农夫迅速将袋子扎紧。
农夫怒斥:“你个没良心的东西!”
东郭先生愤怒地说:“我打死你!打死你!”
(全体学生齐唱第四幕《叙述者的歌》)
东郭先生羞愧地低下头。
叙述者:小小的音乐剧《东郭先生》表演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三、课堂小结:
小学备课教案格式表格2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一般地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备课教案格式表格,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小学教案纸
第课时
课题
日期
课型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基础A
批改方式
拓展B
批改方式
教
学
反
思
《练习课》备课教案3
教学目的:1、熟练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知加减法间的联系。
2、逐步培养同学数学考虑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算式
一、创设情景
瞧,今天俺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松鼠
今天俺们就到松鼠家里云做客吧。
课件出示小松鼠
二、合作练习
1、课件出示松鼠过早
看,松鼠妈妈有6颗松子,小松鼠有4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那你能算出来吗?
2、你们可真聪明,小松鼠们要出门去采果子了,他们要动脑才干拿到自身的篮子,出示题卡。
小松鼠手上的数用10去减,得到的结果就是篮子上的数。
比一比,哪个同学做的快?
3、小松鼠提着篮子高高兴兴地出门去,在路上遇到了美丽的孔雀,花孔雀正在整理自身的羽毛。
课件出示p68孔雀图
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算算孔雀身上的羽毛是多少?
4、松鼠妈妈和儿子竞赛捡松子,捡完了他们摆在地上比谁捡的多。
课件出示p688*看图并填空
5、p687看邻居小白兔在忙啥呢?数一数屋后的冬瓜
三、练习
第.68面的第9、10题看松鼠来到了学校,你看图中哪些可用7+3=10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