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考虑到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的重要*,文言文的教学不言而喻,因为高考中常有相关内容。理解文中常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以及翻译句子的能力至关重要。而《陈情表》作为一篇情感饱满的文言文,词汇较多,挑战也相应增加。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陈情表》说课稿范文

背诵全文。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教学难点在于体味真情,理解作者如何逐层深入地叙述情感。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辅以点播、点拨、启发和讨论。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用苏轼的名言,通过《出师表》引出本文的重要特点。

解题,重点让学生理解“陈情表”三个字的含义,以及“表”这种文体的特点。

介绍作者及背景,简要说明作者李密的背景以及写作时的背景。

范读正音前,进行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指导,让学生朗读,并讨论字音、节奏和感情处理等问题。

学习第一段,通过讨论字词、梳理结构、赏析等方式,指导学生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作业布置,包括背诵全文和识记字词,以便下节课检查。

五、板书设计 语文板书以简洁、实用为主,今天的板书应包括关键名言、重点字词和行文思路。字音应写在适当位置,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每节课都是一个进步的机会,通过反思和接受意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陈情表》的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请求批准他不去做官的表章。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是情酣意浓的千古抒情妙文,鲁迅先生说过:“能憎能爱才能文。”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也说:“情为文之经。”只有注入感情,文章才能得以流传。同样,读至情之文也需要感情的投入,用心与作者交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感受到优秀作品带给人们的震魂摄魄的力量,引发人们跨越时空去思考人生与社会。《陈情表》亦如此。

二、说学情

文言文的教学常常被师生们视为畏途,主要是教学效果很难呈现出来。其实,纵观学生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心理上主要存在四道障碍:1.字面上,文言字词的理解是一道障碍;2.诵读上,章法与句法是一道障碍,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方面的障碍;3.内容上,古今文化的一些差异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解障碍,比如对文中一些历史典故的理解等;4.鉴赏方面,对于文言课文中传递出来的思想*无法把握,不能对文章做更深广义上的解读。不过,前三道障碍通常可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相对容易解决,最后一道障碍则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师生配合解决。

鉴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及常见的古汉语句式。

采用多种方法反复诵读,通过发挥学生自主*作用,帮助学生体悟主旨,掌握课文结构及文章章法句法。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李密地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说教学方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①“至*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②“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问学生中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评价哪一篇文章的,最后明确是《陈情表》,接着介绍苏轼所言: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之后,出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此内容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与好奇心,好奇心也会成为学习知识的一种内在动力。)

2.解题

结合课文注释,认识“表”这种文体。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阅读古代散文,要“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相关情况和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处境,才能感受他们伟岸的人格,才能理解他们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速读课文

速读要求:1.用笔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

2.尽可能地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大致弄清文章所写的内容。

(这一过程看似粗略,其实正是从古人所言“读书不求甚解”这一方法出发,主要目的是要学生整体感知文意,避免学生一接触文本就着眼于局部,“肢解”了文章。)

(四)诵读课文

为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围绕“情”“孝”二字,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衷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诵读时,要求:

注意文章层次,做到情发于心地诵读。

本文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构成了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诵读时要读出节奏感。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音,并比较此前自己的阅读处理与录音有何异同。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经之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逐渐培养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代散文的语言风格多样,有沉郁顿挫,有高亢铿锵,有缓慢迂回,有急促奔放……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更好地领会这些特点。)

(五)品读课文

借助注释,积累词义,疏通课文。

从文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的某种无奈之情。(课后练习三)

轻声朗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切合”。可见,好的构思,还要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才能发挥文章感人的力量。鉴于此,对于文章语言的赏析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六)研读课文

让学生思考:*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此题没有标准*,意在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只要学生适当联系实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这是一个探究*的题目,在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今天,我在教学中设计这一环节,也是本着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来设计的。探究的终极指向也是要学生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体验。当然,思维起于文本也要归于文本,所以这样的拓展延伸也是必须紧密联系文本的。)

(七)总结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情,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李密正是抓住了几个“适当”,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最终才深深地打动了晋武帝。

(八)布置作业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陈情表原文3

尊贵的陛下:

臣愚诚陈述:臣一生历经艰险,早遭家庭不幸。在六月降生之际,慈父便背弃了臣;年仅四岁,舅舅夺去了母亲的归志。幸而祖母刘氏怜爱孤弱的臣,亲自抚养。臣少年时多疾病,九岁便瘫痪在床,孤苦无依,直至成年。既无伯叔,又少兄弟,家门日渐式微,家运不济,直到晚年方得有了儿孙。外界无亲戚支持,家中无门生仆役服侍,臣孑然一身,形影相吊。而刘祖母病痛缠身,常年卧病在床,臣始终侍奉煎*,未曾离开。

及至奉命侍奉圣朝,领受清官之教。先前太守察觉臣的孝行,推荐臣为孝廉;后来刺史举荐臣为秀才。但由于无人依靠,臣谢绝了前去赴命。圣旨特赐,任命臣为郎中,随后又蒙国恩,任命臣为洗马。尽管微贱之身,却要侍奉东宫,非臣所能愿望之所及。臣奉表陈述,谢绝就职。圣旨严厉,责备臣慢吏;郡县逼迫,催促臣赴任;州司在门,急于星火。臣欲奉命奔走,然刘祖母日益危重,欲顺从私情,却遭到制止。臣前途进退,实为困窘。

臣深知圣朝以孝治天下,对待老者更是予以特殊关怀,何况臣孤苦无依,困苦更甚。尽管年少曾仕于朝廷,历任吏职,本图宦途顺利,不以名节为意。如今臣身为亡国之俘,身份卑微,受到特赐提拔,宠命优渥,岂敢停滞不前,有所期待!但刘祖母日渐衰弱,气息奄奄,人命危在旦夕。臣无祖母则不可能有今日,祖母无臣则无法终老。母子两人相依为命,因此实在不能舍弃。

臣今年已经四十四岁,祖母已经九十六岁,臣在陛下身边服侍的时间虽长,但能够报答刘祖母的时间却是有限的。臣愿意私下养护刘祖母。臣的辛苦,不仅是蜀地的士人和两州的官员所了解,也是皇天和大地所共鉴。希望陛下能够怜悯臣的愚诚,听取臣微薄之志,保佑刘祖母渡过余生。臣生时侍奉陛下,死时为刘祖母安葬。臣深感犬马之劳惧怕,谨此陈述愿望。

谨以表闻,至此臣拜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