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捧《教师的心灵温度》一书,心里一直在想:徐老师说的“心灵温度”指的究竟是什么呢?两天一气读罢,顿觉清新典雅、亲切无比,所描所述似乎触手可及。徐洁老师运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睿智的思考表达了对于教育的深思,对于课堂的体验和读书的感悟,以及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她的学养扎实,言辞真切,行事踏实。翻阅她的文章,首先惊叹于她行文的博引古今、文采飞扬,这与她深厚的文学底蕴不无关联。最初我甚至以为她是高中的语文老师,然而她竟是初中的物理教师,这也揭示了她所言的“心灵温度”之一——教师必须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她认为,我们一天一年一生都不能忘记阅读,不热爱阅读的老师不算是称职的老师。“心灵温度”之二——教师必须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你对教育的热情到底有多深?你将教育视为职业还是事业?你愿意成为《教育田野里的守望者》吗?在诱人的诱惑面前,你能坚守教师的清贫吗?在以成绩论英雄的当下,你能坚守教师的信念吗?“心灵温度”之三——教师必须是一个“热爱学生”的人。爱在何处?爱在于能理解课堂上“学生提问是对教师的肯定”,爱在于能让“错误变得美好”,爱在于真正理解“教育是水的载歌载舞”。我自知我对学生的行为皆出于爱,然而我也明了,这些出于爱的行为往往也会给学生带来伤害。因此,“心灵温度”的评价只能来自学生,自己是无法评判的。
徐老师在《一辈子学做教师》一文中,以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学习”的概念。学习即生活,学习与生活之间无界限。当你将学习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你将摆脱功利的束缚,使学习成为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必备的学习技能,将终身学习视为生存和生活的一种责任与方式,提升学习的主动*,成为学习型教师。终身学习的警醒是:在变幻莫测的时代,你永远不能停歇,否则将永远落后——认识不能有丝毫滞后,学习贯穿一生。因此,“做一辈子教师”首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这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处处留心,边学边思考,你将发现很多事物都是相通的。当前新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对我们教师素质的要求,对我们的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而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通过自我反思和探索获得一种内化的、难以言传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博客等交流平台,从交流中获得启发和补充,实现思想和智慧的碰撞,产生新的思想。
总之,学习是一种积累,思考是生命的顿悟。我们应该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思考,增长知识、丰富经验、升华情感,分享快乐,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塑造心灵。
心灵捕手读后感2
心灵捕手读后感
文章《心灵捕手读后感》
某天,我们培训班的同学在沈老师的指导下看了部影片《心灵捕手》,看完后让我们写写读后感,下面是我对这部影片一些粗浅的看法。
《心灵捕手》这部影片也译为《骄阳似我》,是美国的一部青春励志片。主要情节是描绘一位愤世嫉俗的青年威尔个*不羁自我,其实拥有惊人记忆力和数学天赋,数学系教授有心提拨,要他定期研究数学和接受心理辅导。数学难题难不倒他,但却对心理辅导特别抗拒,直到遇上尚恩教授。两人由针锋相对发展成为互相激励的好朋友,更使威尔开放自己,透过与心理咨询师尚恩的情感互动,逐渐自我揭露对知识求问、人际互动、爱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亲情伤害等心理过程,走出童年受虐的*影,并尝试与他人建立亲密及信任的关系。此部以人物主导的影片重心是放在男主角威尔心灵受创的自我揭露与重建过程,细腻地开展了一掣心灵角力的战争」。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所处的角*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觉就不同,对事情的看法就会有差别。现在我就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一些简单地分析:剧中的人物,都是互相的“心灵捕手”,他们在“博弈”的过程中都在提升自己。
主人公威尔是一个正处于青年期20岁的小伙子,如果是正常的发展,这时候的他应该是有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我们从影片中看到的是一个因为不幸的童年,导致现在对人充满不信任感,具有人际交往障碍,对整个社会不认同,没有归属感,最后只能通过攻击、暴-力来保护自己。但又因为他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天才,所以虽然没经过正规的教育,也有了很丰富的学识,这促使他非常的自负,觉得世间的一切不过如此。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他认为自己是没有任何心理问题,但却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疗,所以非常的抗拒,想方设法的对抗心理咨询师,于是出现了第一,二个咨询师被气走的情景。
这两次治疗的失败,除了威尔的因素,咨询师也出现了一些失误,第一个咨询师没有用平等的心态,没有本着挖掘事情真-相的态度去对待威尔,直接就下了结论,太急功近利,企图短时间内干预威尔的思想,劝说他不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失去真诚而最终失败;第二个咨询师太自负,因为受不住不配合而放弃。直到第三个咨询师尚恩教授的出现,在与尚恩的第一次接触时,威尔又采取了以前的策略,不停的攻击尚恩,想找出弱点,以便激怒
尚恩。事实上在第一次的接触中尚恩被激怒了,被威尔触碰到了一直回避的心结,作为一/fanwen/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尚恩正视了问题,并自我修复。正是他以一种很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第一次见面时被暴露的某些不完美并坦然地接受,他的真诚得到了威尔的认同。在第二次的会面中尚恩用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向威尔讲述,虽然能如数家珍地评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却没有闻过西斯汀教堂的气味;能轻慢地提出有关女人的偏好谬论,却说不出在女人身旁醒来的幸福心情;可以随意地引用莎士比亚的诗文来谈论战争,却从未参加过战役,未曾眼见好友躺在自己怀中咽下最后的一口气;会浪漫地引述十四行诗来称诵爱情,却未见过女人的脆弱与坚强;更不了解真正的情感失落,因为从未爱别人胜过自己。并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如果我们并没有发现这些缺陷,或者即使发现而不愿意接受,那就容易导致问题。最后尚恩向威尔发出邀约,希望一起解决问题,并真心说道:“除非你谈自己,说你是谁,那我就愿意加入”。在经过这一互动后,两人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询关系。我觉得这是所有咨询中都必须的关系,这一关系的良好建立对于咨询进展十分有利。
他们有过很长时间的沉默咨询,在沉默中,尚恩稳住自己的呼吸,不松不紧地注意威尔的一举一动。我认为在那个情节里咨询师的沉默对威尔起到一个静静关怀的作用,给威尔一个安全的港湾,给威尔一个思考的过程,最后这一沉默中的关怀终于有了成果,威尔开始谈开放自己,咨询师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就这样,治疗向着良好的方向进行着,一直到女友相邀去加州发展时,威尔的心理出现了冲突,他害怕被抛弃,所以他选择首先抛弃,他深深自卑,但他无法承认。
他痛苦,甚至和这么爱他的女友分手。尚恩不断地肯定他,“这不是你的错……”的反复作用,让威尔认真的思考,情感逐渐发展,他开始寻找自己的生活,开始面对自己过去的不幸与缺陷,心里得到释放。
结尾的咨询会谈既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又是一个希望的开始。尚恩对威尔的鼓励,虽然是预示咨询的结束,但是他们互相留下联系方式,又是另一个开始,他们已经是一对朋友,甚至是一对知己。威尔的前景就像最后的镜头那样,是一条通向灵魂的道路。
作为一个成功的心理咨询师,真的是不简单,要真诚地与来访者沟通,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有共情;要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去帮助来访者,并不是改变来访者,让他接受什么;而且洞察力要很好,从而选出来访者合适的心里技巧去进行沟通;最重要的是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为外界的力量而违背自己的原则。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3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说到理解孩子,人们自然会想到心理学,想起一大串的术语和一对教科书。当我打开“走进孩子的心灵”看着一个一个案例时,我的感触就是用自己的心灵走进孩子。用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悟。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星球,一本书,一本读不完的书。我不知道在我的教育旅程中能看懂几本书?读懂几页?
在这本书中分为来两部分:读懂幼儿,读懂儿童。
在第一部分的一个“嘟嘟要做坏孩子,以*自己”案例,案例中的嘟嘟总是表达要破坏的欲望,尽管他实际上并没有破坏什么。在表述“打死谁”“撞车”等恶劣的愿望时,透露出一种对力量的赞美,对事故的快感,对人与人之间对立关系热烈向往。喜欢当坏孩子。让我联想到我班的胡昊:小朋友走过,伸出一只脚把人绊倒。户外游戏时,趴在别人身上,结果自己弄疼后大哭一场,上厕所时小便小到别人的鞋子上。令人费解的事,在许多情景中,他则表现出恐惧,无辜。有“心软”一面。
怎样走进他的心灵呢?像嘟嘟,胡昊这样的孩子还有。怎样能走进他们的心灵?
幼儿会用攻击*行为,他们是要*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力量。幼儿的攻击*可以分为两种:硬攻击和软攻击。硬攻击是公开的的挑战,破坏的进攻。外向型的孩子和男孩子多采用这种方法。软攻击用哭闹],装病等方法来指挥家长,内向型的孩子和女孩子多用这种方法。
胡昊是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而且,承担照顾他的母亲平
日里将他送给其他人领。他就在一个没有父爱,母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着。还记得作为插班生到我班时,我问他你的妈妈是谁?他竟然把领他的那个阿婆成为自己的母亲。当时我一愣,胡昊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中啊!他要得到别人对他的重视,*到它的存在。善与恶,建设与破坏,这都是成年人的概念,在幼儿的脑子里面没有这些界限,他们只是有最方便的/news/2ee5406dcd797b0b.html方式里*自己的力量,而事实上破坏一个东西确实比建设一个东西要方便。而且,老师家长往往会对破坏*的行为更加关注。
有些心理学家说攻击*来源于挫折,是孩子受挫后焦虑心理的一种发泄。这种情况在平日活动中也会碰到。比如某个孩子听老实的,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总是让着别人,然而有一次实在被欺负急了,不顾一切地大叫一声,浑身发抖,结果这一下把对法镇住了,人家反而对他客气起来。这孩子尝到了党“坏孩子”的甜头,从此也就不甘心当好孩子了。确实,当“坏孩子”比当“好孩子”更自由,完全依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做标准的好孩子,实在太艰苦了。
这也说明我们对好孩子的标准有问题。不合理的“好孩子”标准只能刺激更多的幼儿去当“坏孩子”。
不管作为老师还是家长,面对一般情况下的虚张声势的破坏,要以宽容,制止一下即可,不要老到,不要老批评,更不要乱扣帽子,这样反而会妨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你的过分的关注反而会强化他的攻击*行为。就好像“爱哭的孩子吃糖多,吃糖多的孩子爱哭”。但是对过火的破坏*行为,必须控制,对一贯欺负人的孩子,要适当惩罚。对软弱的孩子,要加以到户,但要叫他们学会自信。
幼儿的攻击*,破坏*是复杂的心理现象,笼统地称幼儿“捣乱”、“不听话”、“坏孩子”,是非常轻率的,十分有害的。
人与人的沟通本来就很难,而成为与孩子的沟通则是太难了。“走进孩子的心灵”中那些来源生活的案例,作为老师着实需要我们细细的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