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新教员备课心得,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新教员备课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教员备课心得

篇1:新教员备课心得

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体育教学,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体育课更具吸引力?怎样才能把体育课上的好些呢?我认为首先应当在备课上下功夫,努力研究教材和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学生、场地、教学环境、备课环境。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理解和熟悉教学大纲,掌握有关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统称为“三基”),在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基础及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和思想品德设计好因地制宜、新颖和利于授课的环境,再加上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备教材:熟悉和精通教学大纲,按要求合理的组织教材

教师在新的教学任务面前,首先是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进度以及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依据学生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安排好一学期的初步教学任务,在依据任务挖掘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要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在依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订出课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理解越深越透,重点就抓地越准,难点就更容易突破,学生就容易听懂、领会、练习和掌握。同时,体育教师应经常温习和查阅有关的体育学科知识,掌握和研究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及主要培养目标,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观看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最优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以备备课时可以查阅。

2.备学生:依据教材要求,认真分析学生学情,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方面的关系

在旧的教学观念下,教师主要存在着“教材、技术教法、教师、场地”为中心,忘记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主体既然是学生,那么教学的中心指导思想就应该围绕学生来制定,应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等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课的内容,加强学生科学思维、锻炼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学,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锻自导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总结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备课时还必须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精选最优教学方法和节奏,善于从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的科学性、实用性、挖掘趣味性、竞争性,注重以生动的手段说明体育“三基”与强身健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究,合理安排。另外,教学备课的目的不是单纯教会学生“三基”的基础知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基”的传授,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自我锻炼意识并充分融入到生活中去。

新教员备课心得(精选3篇)3.备场地:依据教材和学情对场地要求,从实际出发,协调备好教学场地要求

教学场地,是体育教学实施的舞台,完善的场地配置,是体育教学的基础,但由于身处农村中学,场地设施的并不很完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综合能力和学校教学安排,合理的利用学校现有场地,认真组织和安排好教学场地。当然,我们在准备场地时还应注意是否与其它体育教师教学发生冲突。

4.备教学环境:根据教材的内在的联系和特性,处理和设计好适当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自发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诸如校际和班际交往、人际关系、学习气氛、课余生活、教学管理等社会性环境气氛。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凝集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气,也是潜在的教学和教育因素。有人把这种教学和教育因素称为“潜在课程”。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效果是紧密相关,相互制约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绝不可轻视教学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内容和方案要有助于加深和扩大其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考虑课的设计时,要充分选择和利用教学环境,并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备好的课发挥其整体功能。

5.选择备课环境:集思广益,集体备课

在备课时要提倡海纳百川、集思广益的方法,抓住每一次的集体备课,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处理自己或他人不能处理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允许在教学内容、方法、场地、器材等方面各持己见,鼓励创新,不断探索。暂时不能统一的意见,通过专门的讨论研究,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写出教案。集体备课,观摩课是备好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应积极参与。另外,教师应随时进行体能训练,保持和提高技能方面的能力,这样以便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

总之,备课也是一门艺术,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你这节是否能按质按量得完成教学任务,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备好课,做好课前准备,把自己所学的以及前人积累的'经验成果,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篇2:新教材备课心得

新教材备课心得三则

211600 江苏金湖县中学 梁万年

一、关于《荷塘月色》文字的增补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再一次选入新教材,与过去的教材比,写静态荷花的美,添上原作“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侧面描写月下荷塘,添上原作“峭楞楞如鬼一般”,至于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引用,则是大段补上,还了原作的本来面目。为何先前教材要删去这些内容呢,刚出浴的美人,似易让人想入非非,如鬼一般,又有封建的嫌疑,而艳歌则更是校园所反对的。现在,一切都变了。安全套摆到了大学校园,性健康教育进了中学生课堂。至于如鬼一般,更能突出夜深之时,幽静之处,黑影给人的`真切感受。

二、关于《过万重山漫想》文字的删减

刘征先生的《过万重山漫想》,新旧教材变化很大,作者由葛洲坝的热火朝天的工地想到新长征需要无数的“第一个”,由现在推想未来,由实而虚的相似联想被全部删去。这样的删节是有道理的,一是避免了与上文的重复,从内容上看上文已涵盖下文。从写作手法上看,同为相似联想,显得略微呆板缺少些变化;二是政治色彩太浓,有说教成份,政治应通过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来进行,不应显得太露。删节后的文字,增强了文章的生命力。

三、关于《杜鹃枝上杜鹃啼》第4节文字的质疑

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文中第4节部分文字难以理解,“望帝因他功高,就让位于他,号开明氏。自己入西山,隐居修道。死了之后,忽然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了心酸。”望帝既然主动让位,隐居修道,怎么死了又悲啼呢?

据《蜀王本纪》:“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蜀人为什么要因为子规的鸣叫而兴悲,而怀思望帝呢?对此后人多有不同解释。一是多疑其有冤。李商隐在《锦瑟》诗中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他以冤禽托写恨怀,已透出其中似有冤情,罗隐诗:“一种有冤犹可报,不如衔石叠沧溟”,则已明言其有冤而无处可申,所以为恨也深。到了元代关汉卿,他在《感天动地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也说出杜宇有天大冤枉,无处可伸。这样,“望帝啼鹃”一词就可以解释通了。

但从周瘦鹃的原文看,则应为另一种解释才是。曾令云在《乌蒙天堑变通途》中写道:杜宇在四川双流建立蜀国,称为望帝。他教民务农,栽桑养蚕,纺丝织锦,结束了蜀国历史上的蒙昧阶段,为开发成都平原奠定了坚实基础,杜宇死后,老百姓感念他开凿了昭通到四川的通道,把农耕文化带到了成都平原,但愿他化成催耕催种的子规鸟。这与课文引用李时珍说的“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是相吻合的。同时还与子规鸟的另一名称“布谷鸟”甚为相得。

篇3:读备课新思维心得

前几天,我看了《备课新思维》这本书,《备课新思维》为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主要围绕三个大问题展开讨论:怎样进行高效备课?怎样达到最佳教学设计效果?名师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的?全书主要由八部分组成:引言部分――我的备课;第一章,新课程备课的新思维;第二章,与文本对话;第三章,与学生对话;第四章,与自己、同伴及社会对话;第五章,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第六章,名师谈备课;后记部分。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以往我在备课中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教案集等,无论是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结构,乃至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秉承沿袭,导致教学形式单一,思维模式僵化,教学语言呆板,学生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死水一潭。正是这本书使我茅塞顿开,让我充分意识到自己在传统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题整合。由此可见,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要体现尊重差异的理念,体现生活化的理念,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所以,教师备课应坚持开放性策略,预设性策略,结构性策略和反思性策略等。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备自己,还要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同伴及社会对话。同时我认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教学进行知识积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技能、培养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等都是“备课” 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重要的基础性的“备课”。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向我打开了一扇课改世界的'大门,我深深懂得不仅要坚决贯彻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备课观,还要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把原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在老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质疑、调查、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老师的“满堂灌”或“满堂问”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转变为调动学生表现自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师的角色也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同时,教师还应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教师在新课程中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开发课程资源,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对原有教材进行改编、重组、补充,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活动,使课程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