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壮丽的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七百里。两岸山脉绵延不绝,几乎没有断裂的地方。险峻的山峰层层叠嶂,遮天蔽日,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难以见到。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山陵,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都十分困难。有时遇到皇帝的命令需要紧急传达,才会出现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抵达江陵的情况,这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驾着飞奔的骏马、乘着疾风,也不算快了。
春冬两季,三峡的景*最为迷人。江水中,雪白的浪花拍打着岸边,碧绿的潭水清澈见底,山峰的倒影清晰可见。险峻的山峰上长满了奇形怪状的柏树,悬崖峭壁之间,飞瀑倾泻而下,在山谷间激起阵阵轰鸣。山清水秀,草木茂盛,处处都充满了无限的趣味。
每当清晨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冷寂静,常有高处的猿猴发出长长的哀鸣,声音凄厉而怪异。空旷的山谷里回荡着猿啼声,久久不绝,令人闻之心生悲伤。因此,当地的渔民常常会唱起一首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段文字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三峡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四季变化,展现出三峡不同的美。作者先从整体上描绘三峡的地理位置和山势,接着分别描写了夏季水势汹涌和春秋冬景*秀丽的特点,最后以猿啼声结尾,更增添了三峡的雄奇险峻和几分凄凉之美。
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却极富表现力,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仅用八个字便将三峡山势的险峻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则通过对水*的描写,展现出三峡水的清澈和宁静。此外,文章还善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如将水势比作“奔御风”,将猿啼声形容为“属引凄异”,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以其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蕴,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壮丽而富有诗意的三峡画卷,令人读后流连忘返。
三峡原文及翻译2
《三峡》是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著名山水散文,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的区域内,两岸山峰连绵,几乎没有一处空隙;重重岩石层叠,遮天蔽日,除了正午时分和夜晚,几乎看不到阳光和月亮。
原文: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 到了夏季,水势汹涌,行舟上溯异常困难。有时皇帝急于发号施令,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抵达江陵,这段距离千二百里,即使乘坐风驰电掣的骏马也难以如此迅速。
原文: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 而春秋之时,江水平静清澈,倒映着两岸峰峦;险峻的山崖上长满了奇特的柏树,悬崖上泉水飞溅,形成瀑布,清幽翠绿,充满了许多趣味。
原文: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每当晴朗的清晨,山林幽谷寒气袭人,常有高猿长啸,凄凉的声音在空谷中回荡,哀怨悠长。因此,渔民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山峡长,猿鸣三声,泪湿衣裳!”
《三峡》读后感3
《三峡》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篇作品。“三峡”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全书系列《摩挲大地》。余秋雨笔下的三峡别有一番风味。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全文无甚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没有太多的抒情,却能让人的心头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风的吹拂,三峡的水湍急澎湃——因为水下暗流汹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矫情不夸张,却在平和之中带读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历。作者的学者气息、文人气息尽显无遗。《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无论你有没有到过三峡,请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作一番记忆情的三峡文化之旅。
太多的故事起源于长江,长江的故事神化在三峡。你看那风干的白帝城、颤巍的神女峰、断垣的张飞庙,是它们在召唤着整个长江的魂灵吗?如果是,那么长江的魂灵就能幻化成中原的心,然后,将它再升华成中华的梦。
三峡实在太像一场梦了,因为她神奇得不真实,她是刘备的英雄泪、是李白的酒壶仙剑,是巫山云雨的恣意放浪。怎么会这么矛盾呢?哪来这么多情?哪儿来几许豪肠?哪儿来多少风流?哪去寻找?
也许是长江几万里最异常的一次脾*吧。劈开险峻的山、涌进湍急的河、混入颠簸的独木舟,让史上最特别的人*去物化这些视觉感受吧!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好一个三峡!就凭这四百里水路,魂牵梦萦着那么多骚客浪子、英雄美人的心,让他们一遍遍地为你歌吟。我想你绝对不会在乎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也不屑一嘲白帝托孤”,更不会轻薄神女们的万般风骚。可是,当岁月的皱纹爬满你的周身,当无情的沧桑硬做你的附庸,你还会鄙薄人们的唱调吗?况且今天,还剩多少人愿意日复一日地为你谱写最原始的生命?别说是李白了,这样的身影早就绝迹千年,未来的三峡是一次梦的破灭、一次神化的平庸、一次故事的无能。
我的.生命注定没有三峡,今天的三峡属于发电站、属于水库。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不属于刘备与李白了。三峡的波澜早就平静、三峡的河道早已宽敞,刘备和李白不喜欢这样的三峡,于是,三峡也不会再出现刘备和李白伟岸的身躯。
忧郁的诗情是文章的主旋律。或许不只是忧郁,还有一些无奈。
读完文章后,自己又吟了一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首我忘了题目的诗,只记得内容,还有作者。
吟完了,沉默着。脑海里不禁痴痴地浮现了唐时的风雨,想那个清爽的早晨,李白是如何踏上轻盈的小舟,和船家寒暄几句。随即舟儿驶入三峡,李白的笔下萦绕了一会然后吟诗,他的诗吟了数千年之久。一直吟到了没有诗人的现在。在吟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他抬了抬眼,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座三峡大坝挡在了前面,它挡住了三峡的长水,挡住了三峡的诗情。于是,无论是真实的山水还是虚无的诗句,都失落了。
只有幼儿园的孩童和学校里的学生还在百般无聊地哼唧着这几句晦*的诗句。
终于,没多少人还把诗看成是文化了。
在暑假里读了余秋雨的书,觉得很美。
在《三峡》中余秋雨赞赏李白的豪放,却未曾吟咏白帝;惊艳于神女峰的多姿,却未曾赋词歌咏;无论是敦煌的道骨仙风,还是都江堰的豪情万丈,都只博他浅浅一笑,再也留不住余秋雨前进的步伐。
余秋雨是个传颂者,对于他笔下的山山水水,人们都怀有近乎仰慕的喜爱;他更是个旁观者,什么越女恩仇三国纷争都尽入他的法眼。
余秋雨走完了他的文化苦旅,我们呢?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走一走我们的文化苦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