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学设计:

《长城赞》是一幅长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这幅对联语言精练,意蕴深刻,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长城资料,提升对长城的感*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就对联的特点对课文进行分析,接着再把上联、下联逐句进行分析,边分析的同时边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进而对长城的现状加以介绍,唤起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并进行了背诵的练习,最后又让学生搜集古迹上的对联,以激发其诵读、积累对联的兴趣。

《长城赞》说课稿

说教学过程:

课堂上我们就对联的特点对本文加以分析,我出示对联的要求,同学们把对联和本文逐一对照,汇报时,开始只四、五人举手。我叫起了一名同学。

生1:字数相等,你看上联第一句:“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下联:“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这两句中,3个字对3个字,4个字对4个字,5个字对5个字,其它几句也是字数相等。

师:你观察得不但仔细,而且十分准确。

(生受到受到鼓励和启发,许多学生举手,找出字节数的对应问题。)

生2:“跨”对“起”,全是动词,“峻岭”对“春秋”全是名词。这符合第三条“词*相对”的特点。

(受到启发,许多学生举手,找出词*对应问题。)

生3:“望不断”对“数不清”,“数不清”指建长城的人多,“望不断”说明封垛、关口多。都是形容数量多,但用词不同,使对联读起来更*。(又有生提出其他类似问题)

生4:上下联内容不重复,但都是在写长城。

师:对上联从哪方面写长城,下联又从哪方面写长城?(师相机引生进入下面的学习)

说教后反思:

从这个课例我得到几点体会:本文不长,但由于是对联,与诗词不同,与其他体裁也不同,学生学习理解起来,看似简单,但实则很难。

1、从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的体裁特点,突破难点,恰到好处。本文很短,可以只简单告诉同学这是对联,然后单从字面理解入手,再深入探究内涵。可是,本文以对联的形式描写赞美长城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的所在。如果这样简单处理,对激发学生积累对联的兴趣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而拿出一部分时间对本文进行对联形式及特点的处理,效果会更好。实际上也是,课后同学们不但对搜集对联、积累对联的兴趣浓了,甚至有人爱做一些简单对联了。这也是语文教学**所致。

2、教无定法,教学设计关注预设,还要关注生成。我原本准备几个背景资料,准备在各个时机出示,但是教学时,在第一环节交流自己搜集到的长城资料时,有的同学提到了长城建设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在其中,这时,我就决定调整出示顺序,相机把我准备的影音资料出示了,学生很感兴趣,后面的学习便没有出示这个资料。

3、交流搜集资料的时间把握不十分妥当,主要表现为耗时过长(10分钟),以至于下面的学习的时装间显得紧迫了。这表明,我在课前应引导学生把资料进行筛选,多余部分可在课下交流,这样课堂的时间就更自如一些啦!

改进设想:

课前、课后应进行对对联的练习。课前练习对对联,既会激发学生积累对联的兴趣,又会使学生对对联形式特点有所把握,更深切体会对联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进而使学生课上对《长城赞》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便捷很多,会节省很多时间,体会会更深刻,同时,只一课时便会完成主体内容。

《称赞》第一课时说课稿2

说教材

《称赞》这篇新教材是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话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小刺猬和小獾之间融洽*的关系。故事中,小刺猬真诚的赞美,即使只是平淡的一句话,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渴望得到赞赏和肯定。在工作中,领导的一句表扬或同事的赞美可以让我们感到满足。

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和认可同样重要。当学生取得进步或成功时,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甚至一次亲切的抚摸,都能让他们备受鼓舞,留下美好的回忆。基于新课程标准、教材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学习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学会赞美。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生字,流利朗读课文。

难点: 发现小刺猬身上的优点,学会发现和赞美他人的优点。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称赞”一词,指名朗读,齐读。

2. 讨论“称赞”的含义。

3. 引入课题《称赞》,齐读课题,引发学生思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分小组合作读课文,认读生字,标出自然段。

2. 全班认读生字。

3.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

1. 播放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和方法,思考课文讲了谁称赞谁。

2.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小刺猬和小獾的赞美之词。

3. 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第1~3自然段):

小刺猬如何称赞小獾?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比较不同赞美用语的差异。

4. 学习第9自然段:

小獾如何称赞小刺猬的苹果?

填空练习。

(四)总结拓展

鼓励学生发现同伴身上的优点,并用语言赞美出来。

要求学生尝试写下对同伴的赞美之词。

中长跑说课稿3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育方式、教学内容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侧重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科学健身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体育素养,使学生快乐学习。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必修模块中的田径项目之一——耐力跑。田径作为一切运动的基础,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耐力跑的练习,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全面发展身体的力量、速度、灵敏等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今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本课程采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内容,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也是学生各类运动的基础,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精神。

根据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 1、使学生掌握耐力跑的基本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 2、通过练习,使大部分学生掌握耐力跑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3、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根据耐力跑的技术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在于正确掌握有氧耐力跑的技术,难点在于动作协调和体能分配的合理*。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和学生的练习帮助学生克服重难点。

生理方面,本课适合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逐渐完善,与初中相比,骨骼强度增加,抗压能力提高,心脏和肺的功能指标也有所增强。心理方面,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有了显著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见解,有效减轻情感压力,提升自信心。

本课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通过讲解、示范、启发、问答和纠正错误等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耐力跑的技术,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本课需要使用田径场作为教学场地,练习密度为35%,学生平均心率控制在140次/分钟。

总体而言,本课堂遵循客观认识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教学氛围活跃,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