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小数乘整数。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复习因数变化引起积变化规律。
因数 | 15 | 150 | 1500 | 15000 因数 | 5 | 5 | 5 | 5 积 | | | |
引导总结: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时,积也会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复习整数乘法36×14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授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从今天起学习小数乘法,先学习小数乘整数。
教例1:花布每米13.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读题,让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是什么?使用什么方法解决?
用加法计算:13.5 + 13.5 + 13.5 + 13.5 + 13.5 = 67.5 元 用乘法计算:13.5 × 5 = 67.5 元
理解意义:13.5 × 5 表示5个13.5是多少?或者13.5的5倍是多少?考虑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
小结: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巩固讨论回答练习一第1题,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0.9 × 4、63 × 6、8.4 × 15。
教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怎样计算呢?根据加法算式我们知道5个13.5相加得67.5,所以13.5 × 5 = 67.5。
但如果乘的整数较大就会比较麻烦,能不能把这些转成整数乘法呢?
列竖式(强调末位数字对齐),转化成整数(13.5 变成 135 扩大10倍)。这样积会扩大10倍,要求原来的积要缩小10倍。
13.5 × 5 = 67.5 元
复制代码
13.5 扩大10倍 135
× 5 × 5
67.5 缩小10倍 675
并指出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相同。
小结: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列式再计算,14个9.76的和是多少?
学生练习板演集体订正。
补充练习
说出一列各式的意义:7.8 × 5、0.65 × 14、3.125 × 18。
计算:2.6 × 18、0.74 × 85、1.208 × 6。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在计算时要注意把两个因数末位对齐,乘得的积要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小数点后位数与因数相同,积末尾有0的要划去。
五、作业
练习一第2~4题。
板书:
markdown
复制代码
小数乘以整数
例1、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用加法算:6.5 + 6.5 + 6.5 + 6.5 + 6.5 = 67.5
用乘法算:6.5 × 5 = 67.5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13.5 × 5 = 67.5(元)
13.5 扩大10倍 135
× 5 × 5
67.5 缩小10倍 675
答:买5米要用67.5元。
小数乘法的教案2
跳跃的圆片,奇妙的排列:一年级乘法启蒙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验群数的乐趣: 通过*作活动,引导学生尝试用群数的方法进行数数,感受群数的便捷*,为学习乘法打下基础。
2. 发现相同加数的奥秘: 引导学生用多个相同的加数表示群数的结果,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3. 培养多元思维: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用多种方法数数,培养求异思维和观察能力。
4.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圆片若干
小图片若干
小棒若干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5分钟)
1. 游戏导入: 老师和同学们玩“猜数”游戏,老师在手里藏一些圆片,快速闪现几下,让学生猜有多少个。
2. 揭示问题: 想快速知道有多少个圆片,有什么好办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数方法,它能帮助我们又快又准地数出物品的数量。
二、 *作体验,探究新知(20分钟)
活动一:跳跃的圆片
2. 引导观察: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圆片的排列,可以横着看,也可以竖着看,还可以几个几个地看。
3. 尝试群数:
横着看:每排有5个,5、10、15,一共有15个。
竖着看:每列有3个,3、6、9、12、15,一共有15个。
4. 交流分享: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数数方法,体会用群数的方法数数更快捷。
活动二:神奇的小棒
1. 动手*作: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每排摆4根,摆5排,然后数一数,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2. 多种方法: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小棒的数量,例如:
一根一根地数
两根两根地数
四根四根地数
先数一排的数量,再数有几排
3. 记录表达: 引导学生用加法算式表示数小棒的过程,例如:4+4+4+4+4=20。
4. 拓展延伸: 如果摆7排、10排呢?你能快速说出有多少根小棒吗?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活动三:有趣的方格
1. *完成: 课件出示方格图(横4个,竖5个),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个方格,并在练习本上写出加法算式。
2. 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数方格的方法,并分享自己写的加法算式。
3. 汇报展示: 请小组代表展示不同的方法和算式,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用不同的加法算式表示。
三、 巩固应用,拓展延伸(15分钟)
活动四:香甜的苹果
1. 看图列式: 课件出示3盘苹果图,每盘有3个,引导学生写出加法算式:3+3+3=9。
2. 变化数量: 如果再增加2盘苹果,加法算式怎么写?如果再增加6盘、10盘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3. 引发思考: 如果有很多很多盘苹果,要写很长很长的加法算式,你觉得麻烦吗?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4. 课后预习: 布置预习任务,请同学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寻找更简单的表示方法,为学习乘法做铺垫。
四、 课堂小结,回顾反思(5分钟)
2. 畅谈收获: 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范文3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涵盖教科书第14和15页的内容,以及练习四的第1至5题。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在计算中应用被乘数和乘数末尾有零的简便算法,从而使他们的计算方法更加简单和合理。
教学重点:学会应用被乘数和乘数末尾有零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简便算法的合理*。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掌握简便算法,使其计算方法更加合理和简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练习:
计算:24×3,16×40,5678×2,200×7,400×51,01×930,0×6,500×8,2500×46,100×213,00×3。
二、新授:
引言:
复习已经学过的被乘数有零的乘法,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乘数、被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板书课题:乘数、被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
教学例5:360×24
(1)通过一般方法笔算。
(2)推导使用一位数乘被乘数末尾有零简便算法:
注意:此处无需写下零。
(3)通过两种竖式算法的对比让学生掌握简便算法。
教学例6:265×30
学生阅读题目后,思考:
(1)观察乘数的特点(乘数末尾为零)。
(2)思考是否可以应用已学知识简便计算。
学生进行试算,估计可能有以下4种方法:①②③④。
分析四种方法:
(1)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2)要求学生对比教科书第14页例5的计算方法,思考哪种算法更为简便,并注意竖式书写格式。
指导学生应用乘数末尾有零的简便算法。
小结:例6中的265×30可看作265×3×10,只需在265×3的结果后添零,因此第④种方法是合理且简便的。
练习:完成第14页的350×24、73×60、186×50
重点检查:竖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遗漏零?
教学例7:计算450×20
(1)审题,与例5、例6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
(2)被乘数和乘数末尾有零时是否可以应用简便算法?
①指导学生写竖式时如何对齐被乘数和乘数。
②教导如何乘以零前的数。
③在乘完后如何添零。
(3)总结法则:
①在乘法计算中,若被乘数和乘数末尾有零,可先相乘零前的数,然后根据末尾零的个数在结果末尾添零。
②计算时无需在零前标记虚线。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例5至例7,并熟悉应用法则。
二、巩固:
完成教科书第15页上的“做一做”题目。
三、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1至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