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良史《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译文及注释】 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法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在山中月下的美景,我还哪里计算路程的远近呢?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呢! 夜风送来了钟声,我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的深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春山夜景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离愁别绪。以下是对诗中重要元素的详细赏析:

结构完美:诗歌结构上呼应自然环环相扣,通过“月”字连接“赏玩夜忘归”和“弄花香满衣”,形成自然的环绕,构建出完美的结构。

精炼的文字:诗中运用了“掬水”、“弄花”等简练而形象的词语,通过这些动作描绘出清新的泉水和花香,展现出诗人童心未泯的喜悦。

情感表达深刻:诗人通过“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表达了对美景的沉醉和对离别的不舍,情感真挚而深刻。

景物描写生动:诗中描绘了山中夜景,月影、清泉、花香相映成趣,给人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尤其“楼台深翠微”巧妙地点题了远方的美景。

声音的运用:最后两句通过“夜风送来了钟声”引出“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巧妙地运用了声音元素,为诗歌增添了层次感。

总的来说,此诗以深刻的感悟、精致的描写和巧妙的结构,将春山夜景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沉浸在自然之美中。

山村月夜诗歌2

月亮是山村放飞的风筝

月亮是山村的一潭清泉

飘在沁凉的夜*里

我既欣慰也祈盼

圆圆的月亮不要落入他乡

我不仅仅是因它而惆怅

露水打湿了三千粉黛

浅红的牡丹在静夜中张望

我怎么能解释呢

我触摸不到它的心灵

如女人的红裙子在风中飘扬

山村,在静静的夜里孕育

我在古诗中寻觅知已

西湖的柳丝拂过我的面颊

一叶小舟在我眼前飘荡

我爱恋的人儿为何姗姗来迟

怎能划动这千年的水波

山村的夜晚

梧桐树落下几片叶子

淡淡的月光多温情

我站在故乡的小桥上

读天上的星星,听潺潺流水

和几声犬吠——

《春江花月夜》原文与翻译3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的潮水与大海相连,海上的明月和潮水共同诞生。波光粼粼随着波涛千万里,哪里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呢?江水蜿蜒流淌,环绕着芳草丰茂的原野,月光照耀着花林,仿佛洒下雪花般的明亮。空中飘荡的霜花不知不觉间飞扬,沙滩上的白沙却无法辨认。江天一*,没有一丝尘埃,空中孤寂的月光皎洁明亮。江畔初次见到月*的人是谁?江上的月亮第一次照耀人间又是何年?人生代代循环无尽,唯有江上的月*年复一年地相似。我不知道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何人,只看到长江送走流水。白云漂浮远去,青枫浦上的思妇心中充满愁绪。今夜哪家的游子漂泊江湖?何处有人在思念明月下的楼阁?

可怜的思妇楼上,月光徘徊不去,应该照亮离人的梳妆台。玉帘卷起,却无法遮挡月光,捣衣的声音在砧板上回响。此时相望虽相见不相闻,但愿月华能够照耀着你。鸿雁长飞却不能飞越月光的边界,水中的鱼龙激起涟漪,变成了文字符号。昨夜在静谧的水潭中梦见花瓣飘落,可怜的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我却无法回家。江水不断流淌,春光将尽,月影斜斜西落。斜月沉浸在海雾中,碣石与潇湘的距离遥远无尽。我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唯有西落的月影摇曳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