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北平公寓囚禁常春藤的故事,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九年级《囚绿记》说课稿范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表明,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3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熟读文本,把握文章的结构及作者感情脉络。

2、品味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绿的情感,理解绿的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三、说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新课程的核心学习观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将采用尽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师提示的“非指示*教学”。其做法就是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2、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个*化的阅读;利用导学案深入研读课文;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以拓展视野,激发读书兴趣,拓宽学习渠道。

四、说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

1、做好学生课前预习。首先指导学生采取圈点批注法阅读,利用导学案把本课一些问题提示*前置给学生参考,便于学生深入预习。其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如作者介绍、背景资料,以及常春藤的图片和常春藤的生长特点。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我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堂容量以及课堂美感。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班班通各项功能和资源,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我还在课前精心制做了课件,链接一些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丰富阅历,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习渠道,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配合多媒体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探究、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常春藤》诗歌朗诵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走近那一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2.为什么要“囚”绿?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常春藤”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有怎样的特点呢?

5、人绿对对碰。在“囚绿”的过程中,“绿”与“我”在对峙中进行了怎样的心理对话?

老师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找出来并做批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五)、认识那一抹绿

知人论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解释文章的主题。

小结:

作者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感悟那一抹绿

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人生启示?

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主题进一步个*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七)、抒写那一抹绿*

课文采用象征手法来描写景物,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象征意义。

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以片段写作方式训练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巩固本课写景状物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

我设计本文的板书,是一棵生机勃勃的常春藤。以作者写作思路“四绿“(即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为大地,又以“个人”(陆蠡)、“民族”,作为树干,再把象征意义作为茂密的枝叶。一棵蓬勃向上的常春藤就坚贞不屈地挺立在我们面前。我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范文2

第一,对于这次公开课的课前准备,我认为我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得相当充分。我进行了两次教案和导学案的删改,并且为了更好地备课,写了一份详细的备课祥案。尽管仅有三天的时间来准备,而每天都需要上班,我还是能够保证在两天内充分阅读《囚绿记》这篇课文,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此外,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尽管由于时间紧迫未能制作课件,但我依然选择了传统的授课方式。

在这方面,我自己也意识到时间紧张是这次公开课的一项客观原因,但我通过迅速成立语文学习兴趣小组,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被有效调动,讨论的成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认为,这个兴趣小组不仅是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更是一个未来值得继续发展的教学模式。我已经制作了兴趣小组的量化评分细则,并计划将这一活动纳入我的正式语文教学中,以期在未来的课堂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第二,关于课堂效果的反思。前半节课的沉闷主要源于对学生课前预设的不准确,导学案中“问题探究”环节的问题设置较难,导致引导学生理解的时间比预期多用了五分钟,影响了后半段课堂教学的亮点。我深刻体会到,对学生能力的准确预设是课前准备的关键之一。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平时课堂和作业的师生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更好地做出准确的预设,避免无谓的时间浪费。

绿*的梦说课稿3

中班语言活动散文诗《绿*的梦》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侯某某,今天,我

说课的内容是:中班语言活动散文诗《绿*的梦》。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而儿童散文诗就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

之间的儿童文学形式。它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形式,注重自然的节

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精悍,结构简单,意境优美,内容贴近幼儿

生活又不乏大胆、奇特的想象,能将孩子带进一个无限遐想的世界,

又能激发孩子欣赏和学习的热情,中班的孩子已经开始留心周围美的

事物,对自然界的变化充满了好奇和幻想,所以,散文诗很适合中班

的孩子欣赏、学习。

散文诗《绿*的梦》是一首很具有美感的散文诗,以特别的

梦为线索,将小兔子、青蛙、瓢虫、小溪、种子和小孩众多动植物和

人物巧妙地串起来,让幼儿在散文诗宁静的意境中,理解散文诗的内

容,学习“„„梦到了绿绿的„„”句型,激发幼儿对绿*的喜爱之

情。散文诗《绿*的梦》中会有许多生动优美的形象展现在孩子们

的眼前,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生动逼真的情景中感受和体会作品的意

境美,在理解作品主题的基础上,能学习用比较恰当的动词、绘画等

形式体现诗歌美的方面,并尝试仿编散文诗,在优美的情景中促进幼

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着重于孩子的发

展,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也是教育价值的

具体体现。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及成长需求,我

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学会“绿茵茵的”“田田的”“晶莹的”等形容词,知道绿*

是环保*。

2.初步理解散文诗的内容,理解角*与绿*的关系,尝试用xx

梦到了xx进行仿编诗句。

3.体会散文诗优美、宁静的意境,表达对绿*的喜爱之情。中班的孩子,已经开始留心大自然美的事物和变化,且充满了大

胆奇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在语言表达上,还有所欠缺。中班

幼儿语言领域发展目标提出要求:在仿编活动中要求幼儿通过交

换词句,使诗歌后面出现新的内容。据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难

点定位为:活动重点:

1、理解散文诗内容,学会“绿茵茵的”“田田的”“晶莹的”等

形容词;

2、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活动难点:

理解角*与绿*的关系,尝试用xx梦到了xx进行仿编诗句。

三、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游戏*、实践*,使幼儿更好地感受文学

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意境,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1、幼儿有寻找绿*的经验,对生活中的绿*有所了解;

2、自制教具图片:小兔子、青蛙、瓢虫、小溪、种子、孩子、

草地、荷叶、叶子、大山、土地、小岛;延伸图片:青草、小牛、毛毛虫、熊猫、竹子、菜叶等图片;

3、摇篮曲轻音乐一段,绿*大地毯一张;

4.画纸、水彩笔若干;

四、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

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努力

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能动的、

创造*学习。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

次活动中,我采用了:谈话导入法、情景欣赏法、提问法、对应

法和游戏法。

1.谈话导入法:以谈话方式导入梦境,激发兴趣。例如:(小朋

友们,你们做过有趣的梦吗?做过什么梦?把做过的有趣的梦跟

大家分享),可让幼儿自由回答。

2.情景欣赏法:在摇篮曲的音乐声中,用柔美的声音完整朗诵散

文诗一遍。

3.提问法:在这个特别的晚上,大家都做了一个特别的梦,梦里

都出现了谁?他们都分别梦见了什么?大家为什么会做梦?又

为什么喜欢绿*呢?(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散文诗中

绿*对小动物和人们生活的重要*)。

4.对应法:逐一出示角*和梦境的图片,让幼儿把对应的图片放

在一起,并把6张延伸图片也一一对应起来。

5.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具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发展的最佳动力和途径。

铺上绿*地毯,一部分幼儿分角*进行作品的朗读,另一部分幼

儿根据作品内容,在地毯上进行表演,体会梦中的优美意境。

(二)说学法

幼儿园教学以幼儿为主体,我们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幼儿参

加探究活动,运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经验、培养能力,使他们在

有趣的气氛和愉快的体验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促进学习方

法的落实,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本次活动中,采用的学法有:

重复欣赏法、跟读法、交流讨论法、创编法。

1.重复欣赏法:结合课件和背景音乐,让幼儿再次欣赏作品。

2.跟读法:出示自制教具图片,在摇篮曲的音乐声中,教师再次

用柔美的声音朗读作品,鼓励幼儿根据图示跟念。

3.交流讨论法:通过引导幼儿适时的交流讨论,聆听幼儿对“绿

*”的了解程度,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幼儿提升和总结“保护绿

*”的观念。(例如:瓢虫梦到了露珠,晶莹的露珠里有什么?

小溪流又做了什么事情呢?绿*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

4.创编法:鼓励幼儿大胆创编诗歌,并将新编的诗句融入作品。

五、幼儿创编《绿*的梦》新《纲要》中指出:“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

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活动中,我结合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幼儿创编《绿*的梦》这一环节。

1.师:小动物和孩子都有一个绿*的梦,他们的梦可真甜、可真美

呀!小朋友们,你们也有过绿*的梦吗?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幼

儿回答)

教师出示图片,根据图片引导幼儿创编诗歌。

2、出示例句:xx梦到了xx,鼓励幼儿通过交换词句,大胆创新,

使诗歌后面出现新的内容。

师:小朋友们,大家都有一个绿*的梦,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把

自己绿*的梦也编成一句优美的诗呢?教师及时记录幼儿创编的

诗歌,装订成册。

3、师:哇!小朋友们绿*的梦可真美呀,现在,让我们和小动物,

还有那个做梦的孩子,一起再来做一遍绿*的梦好吗?

将新编的诗歌融入到散文诗中,引导幼儿轻柔朗诵。

六、活动延伸:幼儿画主题画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地球爷爷的外套也是绿*的.有了绿

*的树,我们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有了绿*的水,我们才能看

到欢快的小鱼.绿*从哪里来?绿*从爱护小树苗、不乱丢垃圾来。

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画笔,来把自己绿*的梦画一画。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把诗句和图画装订成册,幼儿就能拥有一

本图文并茂的散文诗集了,他们会非常喜欢自己的这本散文诗集。《绿*的梦》这课我用先进的视听教育手段,多媒体讲述将图、文、声、像合为一体,让孩子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引题,我打破原有的散文教学模式,借助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以及语言的讲述,用配乐朗诵诗歌,引导幼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以及各种形容词的运用,并了解基本内容。让幼儿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提供给幼儿听、看、说,大胆表现的机会,帮助幼儿进一步地理解诗歌中的意境。进一步体验散文优美意境的同时,也解决了重难点。在孩子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随机指导,培养幼儿*自由、大胆想象的好习惯。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的观看。谢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