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古诗两首三下教案(精选9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3.能解释指定的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4.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实验目标: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已知,理解这两首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能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绘山光水*的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瀑。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四个山名。同学们有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老师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三个生字的音。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以观察插图。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产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出一种紫*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字用的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之用的特别好!他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的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地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总的瀑布是白*的,山顶紫*的雨雾缭绕,颜*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飞流的瀑布,正是动静相配,这画面多么神奇!诗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又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个字用的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阿!)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初、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从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颂、热爱之情。

7、练习背诵

五、指导书写

“瀑”“疑”要写的左窄右宽。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练习用钢笔描红这首诗的生字。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附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能有感情地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首小诗。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那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字的读音。

2、通过,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重点抓住“鸣”、“上”两个动词让学生体会两种鸟儿的不同特点。黄鹂的叫声悦耳动听,它们成双成对地在刚抽嫩芽的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白鹭从稻田里、水沼边一个接一个的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上”字准确地描绘出一行白鹭翩然飞上天空是优美从容的姿态。整个画面黄、翠、白、青,*彩绚丽,鸣、上,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粉笔画出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之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的四周,使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欣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欣赏窗外的景*,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边的船只)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万里船”,是说成都与东吴之间路途遥远,是虚指)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的自然景*,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二下《古诗两首》教案2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记住意、写美观)

2.学习两首古诗,熟读成诵,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介绍作者,诗名

《春雨》唐杜甫

《春晓》唐孟浩然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认读古诗以及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齐读古诗。

三.解读诗文,读通诗句

《春雨》

1.春雨的特点是什么?

2.重点理解:

好雨

知时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朗读

《春晓》

1.重点理解:

不觉晓

啼鸟

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人们对春天有怎样的感情?

3.朗读

四.

理解诗情,读好诗句,熟读成诵

1.欣赏感受。听老师介绍和古诗有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理解诗情,练习朗读;

2.指名诵读,品评指导

3.齐读(配乐)

4.背诵

五.课后作业设计

1.收集2-3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2.朗读背诵《春雨》、《春晓》;

3.预习生字

第二课时

六.朗诵古诗,巩固复习

七.拓展体会

1.小组汇报收集的诗歌;

2.老师评点。

八.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自学生字,主动记字

3.老师重点指导:随、晓

4.学生临描,老师巡视

九.课后作业设计

1.春天的歌诗歌朗诵会

2.我爱春天书法比赛


五下《古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

古木/*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满园//关不住,

沾衣/欲湿//杏花雨,

一枝/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

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二下《古诗两首》的教案4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记住意、写美观)

2.学习两首古诗,熟读成诵,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介绍作者,诗名

《春雨》唐杜甫

《春晓》唐孟浩然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认读古诗以及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齐读古诗。

三.解读诗文,读通诗句

《春雨》

1.春雨的特点是什么?

2.重点理解:

好雨——

知时节——

乃——

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朗读

《春晓》

1.重点理解:

眠——

不觉晓——

啼鸟——

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人们对春天有怎样的感情?

3.朗读

四.

理解诗情,读好诗句,熟读成诵

1.欣赏感受。听老师介绍和古诗有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理解诗情,练习朗读;

2.指名诵读,品评指导

3.齐读(配乐)

4.背诵

五.课后作业设计

1.收集2-3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2.朗读背诵《春雨》、《春晓》;

3.预习生字

第二课时

六.朗诵古诗,巩固复习

七.拓展体会

1.小组汇报收集的诗歌;

2.老师评点。

八.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自学生字,主动记字

3.老师重点指导:随、晓

4.学生临描,老师巡视

九.课后作业设计

1.“春天的歌”诗歌朗诵会

2.“我爱春天”书法比赛


15《古诗两首》教案5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包括两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古诗。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的诗,相当于遗嘱。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收河南河北》。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学情分析:

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再如《闻官*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前一个单元我们曾学过《七步诗》、《长歌行》、《出塞》,每一首诗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的诗里表达爱国情感的不少,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一首是陆游写的《示儿》,这是临终前写的,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另一首是杜甫写的《闻官*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欢乐心情。

二、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学生自读。

四、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

(1)说说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洲同”。但,相当于“只”。九洲:指全国。同,指统一。诗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的部队。定,指平定,这里指收复的意思。中原,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诗句的意思是:宋朝的部队向北方进*,收复中原的时候。

(4)“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这里同“勿”。乃翁,你的父亲,这里指陆游自己。诗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的感情。)

(6)指导朗读。

五、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预习《闻官*收河南河北》。

第二课时

一、学习《闻官*收河南河北》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说说这首诗每一句的意思。

(1)“剑外忽传受蓟北。”剑外,指剑门关以外。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的巢穴。这首诗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剑外传扬。

(2)“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为高兴极了而流泪。这诗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衣裳。

(3)“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是再看。妻子,这里指老婆孩子。这诗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婆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

(4)“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指胡乱卷起。这诗句的意思是: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指放声歌唱。纵酒,指纵情饮酒。这诗句的意思是:在大白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6)“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诗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7)“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诗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8)“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杜甫有田园在这里。这诗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向洛阳。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的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欣喜若狂的思想感情,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4、指导朗读。

二、总结课文

这两首诗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闻官*收河南河北》。


《古诗两首》教案6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了《古诗两首》教案,欢迎欣赏与借鉴。

教学目标: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说说自己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说说自己从老师那里听出了什么?

2、自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味。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4、展示读课文

5、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集体认读。

2、指导书写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诗人离开时心情怎么样?

2、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赠汪伦》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3、同桌互相读全文。

三、熟读

1、自己试着按节奏读

2、指名读

3、有韵味地读一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4、请同学读。

5、指名读

6、学生自由背诵。

四、指导书写

1、自己边读边画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读。你准备如何记住它?

3、练习书写。


《古诗两首》的教案7

知识与技能: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朗读古诗的兴趣。3.背诵两首古诗。

重点、难点重点:识字、写字。难点了解诗的大意。

第一课时所见

(一)看图激趣。1、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⒉简介袁枚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清代诗人。袁枚认为诗人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写真情实感。他的作品多写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灵巧清新,语言明白流畅。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1.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2.小组内交流自学。3.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拨。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简述诗意,熟读成诵。⒈教师简述诗意。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⒈联系诗意,激发学生想象。⒉有感情地朗读。

(六)读一读,想一想。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七)书写生字

(八)评价指导

小池

(一)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1.小组合作,试读课文、讨论词义,圈出不理解的词语。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3.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挺秀,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幼时家境清寒,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拜谒谪居此地的名将张浚,张浚勉励他以“正心诚意”为学,杨万里因而将自己的书斋取名“诚斋”,并以自号。他一生作诗2万多首,现存4200多首。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二)简单讲述诗意。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练读。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5.朗读反馈。6.练习背诵。

(四)学习生字。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2.去掉音节认读。3.小组合作,创造*认记字形。

(五)总结全文。


古诗两首的教案8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山行》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的意思。

3.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难点:背诵诗歌,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资源

1.古人咏叹秋天的诗: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预习设计

1.收集作者杜牧的资料,了解杜牧。

2.读准生字:径、霜;记住字形,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3.自主练习朗读诗歌,试着背诵,并想想诗句的意思。

4.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做上记号。

5.收集两首描写秋天景*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激趣引入(5分钟)

1.按老师指定的诗题背诵古诗分组进行赛诗,相互进行背诵,积累古诗

2.说说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15分钟)

●预习作业1

1.齐读诗题

2.简单了解杜牧和他一些作品

●预习作业2

1.朗读诗歌

2.展示交流。

第三板块:学习《山行》(20分钟)

1.理解题目的意思

【学习单一】

(1)自由练习朗读诗歌。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在小组内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自主学习

3.交流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4.理解诗句

先自由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同桌交流

个别说,集体评议

5.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练习朗读和背诵


两首古诗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自学、指导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情意目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懂得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积累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思路:

让学生在诵读中识字,通过多读,和生字见面记字形;尝试按“理解——交流——发现不懂的词语——指导——加深理解”的流程学习古诗。鉴于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不需要理解的太深,能力古诗的大意就行。

四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读熟两首古诗,在读中和生字见面,自学生字。

二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卡片,认一认。

踏、客、赠、汪、舟、欲、踏、潭

2说说自己是怎么记这些字的。

3边读边找诗中的生字,和新朋友打个招呼。

三由生字找出诗句,再理解诗句。

1指名认“客、何”,这个字在哪句诗里面?读出句子。在诗里面指的是谁?贺知章为什么是客?真的是客人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抓“回乡”理解课题,过渡到第一句。

从哪里回来?去干什么了呢?(简单介绍诗人生平)

现在回到了老家,为什么被村上的孩子们当成了客人呢?(过渡到第二句)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

2整体感悟第一首诗《回乡偶书》

读一读,谈感受,想一想诗人回乡的心情。

学习《赠汪伦》

1认生字“赠”,理解意思。“汪伦”是谁?介绍汪伦和李白的友谊。

2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了什么。

3抓重点字理解诗句。“舟:小船;将欲:将要”“踏:踏拍子”“不及:比不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4再读,体会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演一演,深化理解。

老师和学生合作演一演《回乡偶书》,体会“鬓毛衰”“笑问”等词。学生合作演一演。

五背诵古诗,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

六作业:

1熟背古诗两首。

2提高:搜集李白和贺知章的诗,背一背。

板书设计:

少小老大

《回乡偶书》无改鬓毛衰

相见不相识

《赠汪伦》依依惜别之情:深千尺不及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