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的课堂结构为:导入入情——自学悟情——读议动情——总结释情。通过这种结构,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叙述的故事,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2. 识别课文围绕中心思想详写的部分,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3. 掌握本课生字和新词,积累常用词汇。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导入入情环节,考虑到历史和现实的差异,学生初期可能会难以理解课文主题。
在随后的自学悟情环节,教学紧紧围绕“我是*人,我爱*”这一贯穿全文的主线,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深入领悟情感。
“我是*人,我爱*”在课文的三个场景中反复出现,形成情感的主旋律,串联全文。即便是在初读阶段,这句话已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认为朗读时只需要表达感情即可,但实际上不同场景下,这句话的朗读方式有所不同。
教学安排首先是学生朗读,随后教师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情感。读议动情环节采取“怎么读——为什么——悟真情”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最后,在总结释情阶段,结合时事,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2
本课我主要是采用:导入入情──自学悟情──读议动情──总结释情的课堂结构,从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导入入情的教学环节中,由于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存在天然的沟壑,学生一时难以走进课文、进入主题。因此,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风光,了解有关历史,其目的是就是为了弥补他们对感知的不足,同时调动学生的感情,为全文的学习定下一个感情的基调。
在随后的自学悟情教学中,紧紧围绕“我是*人,我爱*”这一贯穿全文的主线,深入领悟情感,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我是*人,我爱*”分别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场景中反复出现,形成课文思想感情的主旋律,挈领全文。虽然是初读,整体感知课文,但这句话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学生看来,读这句话只要尽量读出感情就行了,而实际上这句话每次出现时读法是不同的。
安排学生先读,然后老师激疑,形成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情。读议动情,抓住“怎么读──为什么──悟真情”这三个主要环节,理解感悟。最后总结释情,结合当前情况,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语文《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3
回顾课堂,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导入,在歌曲中感受爱国之情
上课伊始,我首先播放了《七子之歌---*》,接着,又让学生听了《我的*心》这一首爱国歌曲,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那赤诚的爱国之情。这种初感,为下面的深悟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紧抓“感情”主线,读中感悟。
为真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决定抛开烦琐的讲,而是抓住“我是*人,我爱*”在课文中的三次不同意义的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化。读,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读,让孩子们明白了**对祖国的深厚而浓郁的爱;读,更让孩子体验到了*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读,还让孩子们的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沸腾了!这样的读,给语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样的读,让语文课承载了生命的涌动!
再回眸整节课,我还有很多遗憾:
1、时间拖延了。主要原因就是虽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对学生感情的激发上了,却又没把握好语文的工具*,以至于没有见好就收,耽误了时间。这其实也折射了自己的不足:教学艺术缺乏“自然”,缺乏坚实的思想支撑。
2、没有领悟语文“工具*”的含义。在对课文的理解过程中,只重视情感,却完全忽略了对重点“字”、“词”、“句”的提炼。应该换个角度,从重点字、词、句中去抓情感,而不是脱离工具空谈感情。
3、忽视了学生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问题都是我抛出来的,而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对此,我感觉是我最失败的地方。纠其原因是:
(1)对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明白文本自身的作用。
(2)也是第一次接触高年级的教材,心里没底,对学生的把握不准,对学生不敢大胆地放手。
(3)还是自身的素质问题,语文素养实在是太低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对课堂的应变能力还是不够。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不能到点子上,我就可是乱了阵脚,不能冷静地进行引导。就把自己当成了主体,自演自导。
总的来说,这一次的教研课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更成熟了一点。
《师恩难忘》第一课时教学反思4
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喜欢在第一课时让学生练习分段。站在学生的角度,我想象那一定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且不说有些课文本身结构就比较模糊,让学生分段有点勉为其难。单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刚接触新课,他们肯定不能明白作者构思的来龙去脉,即使上完整篇课文,又有几个学生能很明白作者的意图呢,本来嘛,学习写作对小学生是一件头疼的事,更何况去揣摩作家的构思!
“学程*”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教。语文教师要反思第一课时让学生练习分段的传统教学习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什么时候练习分段,甚至某篇课文分不分段都应当认真思考一下。
回到《师恩难忘》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课文上,因为学生的朗读拖拉特别严重,标点符号以及段落的停顿读不好,有些长句子容易读破。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让学生了解一些表达方法。比如:第一环节,尝试听写课文生词、成语和最后一段中心句,然后从朗读中心句入手,了解这句话点明题意的作用,告诉学生自己写文章时也要注意篇末点题。再如:第三环节,整体把握一下,作者写田老师是抓住了一个典型事件写的,这件事从哪儿写到哪儿,是一件什么事。许多学生寻找时都找了3——6自然段,那么第7自然段和上面的事件有什么联系?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发现,第七自然中的“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对上文事件的概括。从而明确了段之间的联系,并学习运用重点句子概括段意的方法。接下来同法练习概括1、2自然段段意和8、9段段意。
这篇课文我从学习表达的角度帮助学生练习分段、概括段意,自己觉得比较顺手,至于后面的课文怎么设计分段练习,视具体情况处理。
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者参与我们的讨论,让语文教学变得简单、有效,让师生从语文学习中找到快乐!
《师恩难忘》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谈谈田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当学生说到田老师“故事编得好”时,我就让学生结合我出示的几个成语(引人入胜、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春雨点点等)来描述一下田老师编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读课文中带有这些成语的句子,目的在于让学生勾勒出田老师讲故事的情景。
两个问题的解决比较满意——为什么“这些故事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学生默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印象深刻的地方时,一个学生说到田老师的故事还蕴含着做人的道理。这时,我启发他们田老师的故事不仅教给我道理,还给了我知识——让我了解了小诗的意思;田老师的故事还让第一天上学的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后来,我说:一个故事教给我一个道理,上千个故事就教给我上千个道理;学生接着说一个故事带给我一份知识(一份快乐)……通过说这三句话,“一个”到“上千个”数量的递增,学生很自然地就领悟了“春雨点点”的含义,因此在这时候请他们回忆古诗,他们就能准确地说出田老师的故事真是“润物细无声”哪!
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在理解“春雨点点”之后,我让学生了解刘绍棠成为作家后的一些成就,再回头来看看自己的启蒙老师,想想这其中有什么联系,这个时候学生就自然理解了“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一句的含义。后来请学生联系课文原来的题目《老师领进门》来谈谈,他们就知道是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的大门。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朗读指导太粗糙,学生感情不到位;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感悟还不深入,使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刻。想想自己的教学,与文中的田老师比一比,真是惭愧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