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锻炼动手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所需仪器及*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老师:我们已知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比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前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是否有变化?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若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有变化,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参与反应物质的总质量大于生成物质的总质量。
参与反应物质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质的总质量。
参与反应物质的总质量小于生成物质的总质量。
老师:从讨论中可以看出,有不同的观点。为验证哪一种观点正确,我们可以进行实验。
三、假设的验证及推理
制定实验计划。
老师:将学生分为三组:
第一组:测定白*燃烧前后的质量。
第二组:测定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
第三组:测定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
实施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指导,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收集实验数据。
四、发现规律
学生:各组的小结如下:
第一组:*燃烧生成五氧化二*,但总质量没有变化。
第二组:铁与CuSO4反应后,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第三组:NaOH与CuSO4反应后,总质量仍然保持不变。
学生: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物质的总质量。
学生:为什么反应前后总质量会保持不变呢?
五、解释与讨论
老师:通过动画课件演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重组过程,启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经讨论,我们得出结论:参与反应的物质总质量不变是因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会消失。
学生:质量守恒定律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用吗?
六、反思与评价
实验1:测定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测定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老师:讨论以下问题:
如果在*燃烧实验中没有封闭玻璃管的顶端,会发生什么?
如果在燃烧的镁条上方罩上容器收集生成物,结果会如何?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让学生通过一组问题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板书设计
主题:质量守恒定律
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等于生成物质的总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实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数量和种类的不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合作精神、思辨能力和科学严谨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即原子层面的质量不变*。
三、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天平、坩埚钳、化学品、玻璃器皿等。
化学反应模板:红*燃烧、铁与硫*铜溶液反应等。
教科书和实验指导书籍。
四、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观看《元芳的蜡烛》片段
通过引入化学变化的实际例子,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后物质质量变化的探究兴趣。
2. 探究一:红*燃烧实验
实验设计与步骤:
使用红*燃烧装置,观察红*燃烧及气球的变化。
测量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原子质量在反应前后的不变*。
3. 探究二:铁与硫*铜溶液反应
实验过程:
观察铁与硫*铜溶液反应后的现象及质量变化。
比较反应前后铁钉的外观和质量变化。
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不变的原理。
4. 探究三:其他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定律验证
实验设计与分析:
使用碳**与盐*反应、镁条燃烧等实验进一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探讨特殊情况下质量变化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5. 微观解释与板书设计
微观角度的解释:
使用氧气与*气生成水的模型解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强调原子种类、数量和质量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变*,从而确立物质质量不变的基本原理。
通过以上实验与讨论,学生深入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提高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样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化学定律,还促进了他们的实验*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设计本课题的教学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现状: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反应知识,能够从微粒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适用于化学反应仍存在疑惑。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实验*作上有一定基础,但在假设提出、实验设计以及推理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通过前期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了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对化学术语有一定理解。本单元的教学旨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在新的认知框架下探索和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思路
实验探究为主导:将验证*实验转变为自主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和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将亲身体验质量守恒定律,从而深化对其理解。
历史与探索结合:通过学习化学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历史背景和实验发现过程,例如与拉瓦锡一同思考和实验,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和重要*。
认知冲突的创设:通过设立认知冲突,例如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展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生活实例的类比模型: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螺栓螺母的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质量守恒的原理。
学生主导的学习过程:课堂上充分留白,鼓励学生表达意见,建立自主、合作、开放和互动的学习氛围。通过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在探索中成长和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学生的问题和兴趣为线索,推动课堂教学。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桥梁,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技能。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和类比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质量守恒定律,通过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原理。
实验材料:烧杯、天平、锥形瓶、小试管、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大理石、稀盐*、澄清石灰水、粗铁丝、硫*铜溶液、*氧化*溶液等,确保实验*作的多样*和严谨*。
演示实验:例如使用蜡烛燃烧实验演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
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实验讲解和化学史的学习,增强教学的视觉效果和生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旨在通过实验探究和生活实例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启发与提升并重:结合定*分析与定量分析,培养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质量变化的敏感*和意识。
控制变量与对比设计:教导学生如何进行科学实验中的变量分析与控制,培养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发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证据收集、结论解释和反思评价,帮助他们发展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氛围的营造:始终保持课堂的开放*和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反思,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促进其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4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ofconservationofmass)。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下面就是应届毕业生小编整理的《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掌握对比学习的方法。
3.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现科学,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波义耳称量方法错误的原因,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做科学不仅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更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活动和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学习方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设计:
[引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对某些自然现象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比如一瓶液化气很重,使用一段时间后,质量明显变轻,刚加的煤饼与取出的煤渣相比,煤渣的质量明显变轻了,如果你仔细研究会发现,铁生锈,质量变重了,这都是为什么?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类似上述事例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讨论]学生回答。
[引导]在300年前,化学家就以此类现象进行质量研究。
[幻灯片]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敞口容器中加热*,结果发现反应后物质的质量增加了。
[引导]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前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现在让我们探究一下。
[探究活动]
1.讨论
(1)你认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其总质量是如何变化的?
(2)你假设的依据是什么?
(3)你能设计实验来检验你的假设吗?
(4)请把你的实验方案和大家交流讨论一下。
(5)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你认为你设计的实验方案还需要修改吗?
请完善你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2.分组实验,学生合作,老师指导,完成实验并记录步骤、现象和结论。
3.交流与评价
(1)第一组(密闭容器内的大理石与稀盐*反应)代表交流实验步骤、现象、结论,总结质量守恒定律。
(2)第二组(敞口容器内的大理石与稀盐*反应)代表交流实验步骤、现象,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分析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3)分析波义耳称量方法,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4)第三组(用气球密封容器口,容器内的大理石和稀盐*反应)代表交流实验步骤、现象、讨论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设计方案要做到科学、全面。认识到科学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5)第四组(密封容器内硫*铜溶液与*氧化*溶液反应)代表交流实验步骤、现象,进一步强化质量守恒定律。
(6)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化学反应的现象,求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
[引导]你能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
[讨论]学生讨论,老师参与,一起观看水通电生成*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
[小结]质量守恒的原因。
[幻灯片]用质量守恒的原因,分析问题。
[小结]略。
[作业]寻找生活中看似质量变化,实际质量守恒的例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使微观现象变得清晰可见。同时,不同组别的探究实验,让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一开始各组实验不同,就让他们兴奋,最后实验现象也不同,实验结果更是不同,学生开始关注其他组的实验,查找结果不同的原因,从而发现有气体生成的实验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进一步理解天平不平衡不是因为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而是生成的气体跑掉了,同样就能理解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也需要考虑密闭体系。实验教学中多采用类比试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类比,学会仔细观察,那么教学中的难点会迎刃而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对比实验,让学生学会类比的试验方法,让化学课堂成为探究的天地,让学生的能力在探究中增强。不过其中的困难还需要克服,尤其实验设计更需下大功夫。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5
很快就要开讲“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这个内容了,你做好教学设计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采用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3、通过巩固练习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模式:
猜想→探究→得出结论→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探究式、交流讨论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课件、白*、锥形瓶、托盘天平、硫*铜溶液、铁丝、蜡烛、镁带、酒精灯、烧杯、滤纸、玻璃片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在氧气中燃烧;
(2)高锰*钾受热分解。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引言: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不变的,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猜想:可能变大、可能变小、可能不变。
(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演示实验]白*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与猜想是否相同。)
[过渡]刚才是老师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结论,那么是不是一切的化学反应都存在相同的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运用桌面上的仪器及*品探究一下“硫*铜溶液与铁丝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实验探究]分组活动。探究、讨论、交流、记录、发言、分析、总结。
(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反馈练习]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一些简单的计算。
[问题思考]为什么一切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讨论得出原因。
[分析]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从微观上进行分析。
[过渡]那么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下面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总和将怎样变化?
[探究实验]蜡烛的燃烧和镁带的燃烧。
(由学生探究后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原因)
[提出问题]如何改进实验?
[反馈练习]见投影
[小结]学生叙述他们个人的收获。
[作业]《百分达标》相关的练习。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二、本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探究*实验方案,如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白*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以及铁钉跟硫*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等实验,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结合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都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从初一时的学习习惯是接受式,而且很多学生在英语科等失去兴趣后,对继续学习的受阻,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实验*作技能能力较低,有重重的慵懒感,由于每次考试排名影响,使很多学生没有了自信,所以难形成解决问题的持续思路。这节课包含实验探究与数据分析,学生因为数学功底的影响,只求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在应用计算方面产生很大障碍。所以,我从有趣的引入开始,先用前两个实验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后再用学生熟悉的实验现象来补充说明学生的疑点。由于,每个班的学生的人数太多,超过60个,实验条件不允许,加上时间有限,我两个让学生课前做过一次,后在课堂上演示。后两个实验用录像播放,以让全体同学看清楚,便于分析,对于计算,我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难点:质量好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中班数学《7的守恒》教学设计6
活动目标:
1.感知数量的多少,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掌握数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进一步提高对比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理解数量7的多少不受大小、颜*、形状、排列规律的影响。
活动重点:正确感知数量7的多少不受大小、颜*、形状、排列规律的影响,掌握数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活动难点:理解数量7的守恒。
活动准备:ppt课件,幼儿*作图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海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你们看谁来了?小海豚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海底世界要举行音乐舞会了,但是参加舞会有两个要求,第一小动物们要组队参加,第二每队必须是7个。你们听清楚有什么要求了吗?现在跟老师一起看看有那些小动物来参加舞会了。
二、利用ppt,学习7的守恒。
1.数量多少与大小无关
大鲨鱼和小乌龟来参加舞会了,小乌龟说:大鲨鱼个数太多了,不能参加。大鲨鱼说:我们不多,是你们太少了。你们来帮忙数一数小乌龟有几个?大鲨鱼有几个?它们能不能参加呢?
小结:鲨鱼很大,乌龟很小,但是他们都是7个,都能参加舞会。
2.数量多少与颜*无关
下一个入场的是谁呢?有多少水母?能参加吗?水母说:我们是按要求来的。小朋友仔细看这些水母它们一样吗?请你们分开来数一数紫*的有几只?蓝*的有几只?是不是一样多?
小结:虽然水母颜*不一样,但数量是一样的,都是7个,都能参加舞会。
3.数量多少与形状无关
小鱼也成群结队的游来了,有什么样的小鱼?它们能参加舞会吗?圆圆的小鱼有几条?能参加吗?长长的小鱼有几条?(六条)能参加吗?原来还有一条小鱼掉队了,现在是几条了?他们一样多吗?。
小结:虽然小鱼长得不一样,但每队都是7个,也能参加舞会。
4.数量多少与排列方式无关
音乐舞会开始了,第一个表演的是小章鱼,有几只章鱼?它们随音乐翩翩起舞,不停地变换队形,一会变*字形,现在变成了几只?一会变成十字形,现在又变成了几只?小结:虽然小章鱼变换不同的队形,但它们的个数没有变化,还是7只。
三、*作小动物图片,巩固7的守恒。
1.小章鱼的舞蹈太美了,其它小动物也想要表演,你们想帮它们排什么样的队形?
2.现在请你打开信封,看看里面是谁?先把小动物摆成一排数数有几个?
3.展示幼儿给动物排好的队形。它们排的什么队形?每一种小动物有几个?
小结:虽然每种动物的样子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不一样,排的队形也不一样,但它们都是7个。
四、活动结束
小朋友们给小动物排的队形可真好看,小动物很高兴。小海豚说音乐舞会非常成功,谢谢小朋友们,小朋友再见。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利用ppt学习7的守恒环节做得较好。通过设置“海底世界音乐舞会”这一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点,幼儿很自然的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随后,幼儿能主动跟随问题情境的发展,通过与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掌握了守恒的意义,达到预期的目的。
不足之处:
1.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还需要准确、精炼。如:开始环节提要求时,我说的是排好队,改成组队参加更精确。
2.在点数时,一定要正确示范点数方法。在点数之后,要强调一下总数,这些动物一共是7个。
3.本次活动最大的问题是*作环节没处理好,时间太长。以后在教具准备上,还要精心一点,应提供易于幼儿*作的材料。
4.由于幼儿*作时间长,我过于着急,此环节没能很好的小结。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范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长度守恒的教学设计8
长度守恒的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长度守恒,对量的守恒感兴趣。
2、在尝试与比较中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发展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3、培养幼儿小心验证的科学品质。
(二)经验准备:会使用自然测量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演示,它们一样长吗?(初步感知长度的守恒)
①出示2条长度相等的毛线,这两条线一样长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根据幼儿讲述进行演示、比较)
②将其中一条线摆放成s形,现在这两条线一样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幼儿讲述进行演示、比较),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长度的守恒。
③出示例图,这两条线一样长吗(排除箭头干扰)?你是怎么知道的?如幼儿意见出现分歧,借助测量工具(火柴或小棍)来验证。(培养幼儿验证的习惯)原来有时候眼睛看到的并不准确,我们还是要认真仔细地比较、检查一下。
2、幼儿*作,进一步感知长度的守恒(工具:毛线火柴)
①教师讲解要求:任选一张图,比较图中2条线的长度是否相同。(可借助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根据线条不同,选择合适的工具)
②幼儿自由选择,进行*作。
③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测量过程。
3、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测量过程。
abcd
④小结,帮助幼儿理解长度守恒。
4、拼搭火柴(毛线),巩固长度守恒
①讲解要求:利用相同数量的火柴棍(相同长度的毛线),拼搭出不同线形。
②幼儿自由拼搭,利用双面胶将火柴(毛线)粘在白纸。
③幼儿自由交流。
5、延伸活动:利用不同材料,组合拼搭出长度相等的不同线形(如毛线的曲线和火柴的折线)
数的守恒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排除外部因素(颜*、大小、空间排列形式、空间距离)的干扰,并理解体验5以内数的守恒。
2、培养幼儿对数的兴趣,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让幼儿感知数的守恒。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数的守恒。
教学准备:
1、情景表演(数量相同,大小不同,引起2个小动物发生争吵)请中班幼儿来表演。
2、课件(制作大小不一,颜*不一,排列不一的花)
3、*作材料,用卡纸做的三角形(2个颜*,大小)
教学过程:
一、引题,运用情景表演
(请两个中班的小朋友来表演,表演叙述,出事两个小动物和两个箩筐,一个大一个小,都是小箩筐里的东西多,接着就发生争执)
提问:小朋友你看他们怎么吵起来呢,让老师去看看,看看有什么要帮忙的?
(从中引入数的守恒,教师可小结虽然箩筐的大小不一,但里面装的东西的数量是不变的,是一样多的)
二、学习数的守恒
1、看课件
(1)、出示两幅颜*不同的花,让幼儿观察,说说什么不同?并数数数量是不是相同的。
小结:刚才的花啊,颜*不同,但是它的数量是相等的,都是5。
(2)、出示大小不同的两幅画,先让幼儿观察,提问:大的有几朵?小的有几朵?除了颜*一样以外还有哪里是一样的?
小结: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他们数量都是一样的,都是5,所以看东西的数量是不是一样多的,和大小没有关系。
(3)、出示四幅排列不同队行的图,让幼儿观察,他们哪里不同?哪里是一样的?
小结:虽然他们排队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数量还是一样的,都是5。
三、幼儿*作
(1)、老师告诉幼儿*作的方法,每个小朋友只能拿5个图形宝宝,组成不同形状的图形。
(2)、请每组推选一个好的,上来到投影前演示给小朋友看,让他自己说说。(自己的方案)
四、老师总结
刚才啊,4组小朋友选上来的代表啊,各个都棒极了,都用不同的方法演示了,其实啊我们的生活中啊,还有许多像颜*不同,大小不同,但数量是相同的东西,下面老师就带你们去一起找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