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早晨坐车去上学,我发现了一个这样的现象:汽车启动时,坐在车上的我会有种强烈的后退感,而汽车在刹车时又会不自觉地向前冲。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一直在思考着,但任凭我怎样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也百思不得其解。无奈之下,我只得去请教老爸。
老爸听了之后,神秘地对我说:“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做完这个游戏你就会明白一二了。”老爸先拿来5枚铜钱,将它们重叠在一起,用胶带固定,然后在上下两端绑上细线,再用双手分别拉起两条线,对我说:“你指哪根线,我就能让哪根线断掉。”我听了,半信半疑地指了指下面的那根线,只见老爸迅速地拉扯下面的那根线,就在这时,下面的那根线就像老爸说的那样,断了。我见了,还是不太相信,认为这只是一种巧合,于是让老爸再演示一遍,只见老爸如法*制,线再一次断了。我见了,还是不服气,认为只好断下面,就让老爸这次断上面那根线,这回老爸改变了方法,由迅速拉下面的线改成了慢慢拉下面的线,只听老爸说了声:“断!”上面那根线便应声而断。这回我是心服口服,不过这个游戏到底和我最初问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老爸告诉我:“它们都是因为惯一*一的作用呀!如果想让上面的线断掉,只要慢慢地轻拉下面的线,铜钱所受的重力会因为拉扯而反*到上面,使得上面的线断掉。与之相反,如果想让下面的线断掉,就要尽量快速而有用力地拉下面的线。下面的线所受的力还来不及传到上面,线就因为受力过猛而断掉了。人坐在汽车里,人与汽车是一起运动的。当汽车向前启动时,因为力的反*作用,使得我们的身一体向后倾;当刹车时,同样是因为惯一*一的作用,又使得我们的身一体向前冲。”
接着,我通过上网查阅得知:物体总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一*一质称为惯一*一。生活中的所有物体都具有惯一*一,它是物体的一种属一*一。科学家牛顿,根据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即惯一*一定律。平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惯一*一例子,比如:出手的飞镖还能继续运动;跳远时利用助跑使自己跳得更远;小狗抖动身一体可以甩掉一毛一上的水……原来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细微观察的心而已。所以要想“博学多识”就必须“有疑思问”。
T字之谜作文2
假期里,我来到余杭的双溪漂流。突然,我发现了一家小店,有许多大哥哥、大姐姐都围在那儿,我也不禁好奇了起来,心想:“这家店里卖的是什么好玩的东西?”我上前一看,原来都是些智力玩具。有两个大姐姐拿着九连环,摆弄来,摆弄去,就是解不开。爸爸妈妈给我选了一个简单的“t字之谜”。
“t字之谜”实际上就是一个用四块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小木块拼成“t”字的游戏。看上去这个游戏非常简单,但是玩起来却不像看的那么简单了。
老板给我做了一个示范,可是我还是一点也拼不出来。爸爸也走过来试了试,最后也失败了。这时,妈妈说:“我们买回去慢慢琢磨吧!”
吃中饭时,我们趁着上菜的空闲,又开始摆弄起了“t字之谜”。我和妈妈拿着四块小木板,拼来拼去,不是少一个角,就是多一个边,眼看着要拼出来了,但又失败了。
直到晚上回到家,我才成功地拼出了“t”字。有了这一次的经验,我又拼出很多其它的图案呢!
通过这个游戏,锻炼了我的空间想像能力,也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
物理教案-惯*、惯*现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惯*现象,认识到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均具有惯*。
2. 能够解释简单的惯*现象。
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惯*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运用惯*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惯*应用与预防的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定义惯*,然后通过生活实例阐述了惯*现象的普遍*和危害*,最后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惯*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 重视实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通过实验演示惯*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激发兴趣。
2. 培养物理语言和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惯*现象,训练学生运用物理语言解释问题。
3. 纠正常见错误观念
如:惯*与速度、受力与惯*之间的关系。
4. 补充实验演示
如:鸡蛋下方的纸板瞬间抽掉、惯*小车掉落木块。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 解释惯*现象
2. 惯*与物体状态无关
教学难点
惯*大小与运动速度无关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演示“鸡蛋下方的纸板瞬间抽掉”的实验,引起学生兴趣。
二、探究活动
(1)通过体验高速行驶、刹车、转弯等情况,让学生感受惯*现象。
(2)分析锤头与锤把的连接和分离,阐释惯*。
三、概念总结
1. 定义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质。
2. 强调惯*的普遍*:所有物体在任何状态下均具有惯*。
四、实例分析
解释生活中的惯*现象,如交通事故。
五、课堂总结
回顾惯*概念,强调辩证唯物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