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莉又没有魔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浅谈机械制造中测量方式的运用的测量技术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机械制造中测量方式的运用的测量技术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浅谈机械制造中测量方式的运用的测量技术论文
浅谈机械制造中测量方式的运用的测量技术论文
我国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的问题
在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与机械技术、制造技术紧密相连,又相互制约,共同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基础。但是在我国,受到技术力量、测量设备等因素的影响,机械制造中应用测量技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测量技术应用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1)虽然我国古代已经初步应用测量技术以进行事物测量、提高生产力。但是,到了现代,我国社会发展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开发,从而造成我国技术原创力不强,在测量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方面,未能很好地结合我国机械制造实际情况,创新应用测量技术,导致测量技术应用效率得不到提高;
(2)测量技术达到测量目的,是需要相应的配套测量设备支持的。但是,我国测量设备的研发工作明显慢于测量技术,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应用较为先进的测量技术,但是却配备了不适宜、不配套的测量设备,这样,不仅不利于提高测量质量与效率,同时对抗提高测量设备的可靠性也是不利的;
(3)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有一些参数是需要技术人员应用专门的测量仪器与测量技术进行的,但我国在专业对象专业测量的研究上还有待提高,对于专业性与针对性较强的测量工作,还未找寻到专用的解决方案,这对提升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效率具有制约作用,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提高重视。
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方法
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提高对测量技术的重视,不断创新技术应用观念与方法,以促进测量技术应用效率与质量的提高,进而为机械制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础。
(1)激光器测量技术。激光是受激辐射光放大的一种现象,它主要应用于切割、焊接、打孔、测量等方面。在机械制造领域中,技术人员利用正交偏振激光器所发射的激光来测量机械设备的相关参数,这种测量技术无论是在量程,还是在线性度、精准度等方面都优于传统的测量仪器与技术。应用激光器测量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甚至避免机械制造的误差,大幅度地提高精准度,保证机械制造的保质、高效进行。另外,激光传感器是在激光器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材料仪器,它可以事先无接触、远距离的测量,而且精度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强,被称为最精准的“测量尺”。
(2)纳米位移测量技术。纳米是长度的.单位,纳米技术则是一种针对细微对象操作的高科技技术。在测量领域,技术人员利用纳米技术的性质,提出纳米位移测量技术,将测量对象深入到微观世界。这种测量技术主要是根据双频激光合成的波长来干涉条纹虚细分,从而实现位移测量,提高测量的精度。但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纳米位移测量技术需要特定的被测环境,才能保证测量的有效进行,同时也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准性。另外,由于人们对纳米材料、纳米测量仪器等认识上存在不足,所以要想深入提升纳米位移测量技术的应用效率,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3)石英传感器测量技术。石英具有光学、力学、电学等特性,是一种很好的传感材料,因此,技术人员利用石英制成新型的石英传感器,以测量温度、压力、位移等参数。在机械制造中,由于石英传感器操作简单、测量精准度高等特点,技术人员也可以利用石英传感器测量技术对相关机械设备进行参数测量,从而提高测量质量,保证机械制造的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人员除了要加强机械制造技术的研究力度之外,还需要提高对测量技术的重视,不断创新测量技术应用方法,规范技术应用流程,以便最大化地提高测量技术应用的效率与质量,为促进机械制造效率、机械设备质量等的提高提供有效助力。目前,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对测量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技术人员依然需要加大研究力度,不断创新技术应用方法,以提出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更高的测量技术,从而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2:电磁波测量技术论文
电磁波测量技术论文
电磁测量技术论文
广播电台电磁波测量与分析
摘 要:对广播电台电磁波进行测量与分析,对于发射电台是否可能于附近区域产生过量的电磁场及进行实测时,对测量区域评估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磁波;检测;方法
一、电磁场强?计的原?与特性
电磁场强度计的构成主要可分为感测头、场强度显示计、以及连结这两部分的中段高阻传输线,在感测到电场时可产生一个正比于此入射电场强度平方的直流输出信号。不论入射电场的方向及极化为何,均能感测得到其三方向分量,而此三分量之和即为此电场之等效功率密度。正交架构使感测头对任何入射方向及极化的磁场均可测量,三个线圈所得分量之和即为此磁场之等效功?密?。只要量得电场强度,即可求得相对之磁场强度及辐射功率密度。
显示计具备的特性主要有下?几项:
(一)场强显示:场强度显示值的表示通常以V/m(电场强度)、A/m(磁场强度)、mW/cm2或W/m2(电磁场功率密度)来表示,有以下之转换关系:
功率密度P(W/m2)=电场强度E(V/m)×磁场强度H(A/m)
功率密度P(mW/cm2)=10×P(W/m2)
若测量条件符合远场条件时,功率密度P与电场强度E、磁场强度H间另具备下列关系:
E(V/m)=377×H(A/m)
P(mW/cm2)=E2(V/m)2/3770
P(mW/cm2)=37.7×H2(A/m)2
(二)警示装置:当所测量的场强度值超过所设定的警示位准时,即会发出警示的声音。当场强度计利用信号传输线以远距离的方式进行测量时,亦可利用一传输线将此警示声音信号经由警示输出端拉至操作人员处另接警示器。一般在电磁场频率高于300MHz时,使用电场强度计测量电场即可;当电磁场频率低于30MHz时,则需分别使用电场强度计及磁场强度计对电场及磁场作测量,因为此时多属近场测量电场与磁场间并无377欧姆的.比值关系;而在电磁场频率介于30MHz及300MHz之间时,则视测量的电磁波频率与测量环境的状况决定是否同时测量电场及磁场或测量其中之一。
二、广播电台电磁波测量
(一)方法概要
主要采用三轴全向性电磁场感测头搭配电磁场强度显示器为检测仪器,测量结果与非游离辐射环境建议值比较,若超过环境建议值则采用天线与频谱分析仪(接收机)组成测量系统进行测量及确认。适用范围为调幅(AM)广播电台、调频(FM)广播电台、无线电视台及移动电话基地台等中高频(10kHz~2165MHz)电磁波发射源。干扰为可能经由连接线或直接对测量仪器内部电路造成影响。因此必须选择有良好电磁隔离效果量表,而连接线部分应为非金属导线,例如以高阻线或光纤制成连接线。使用的仪器及设备有,全向性电磁场强度计:频宽涵盖被测电磁场的频率、具有显示测量最大值与平均值功能、具有测量均方根值(RMS)的功能、可执行三轴全向性测量。天线与接收机:天线与频谱分析仪之工作频率须涵盖被测电磁场的频率。
(二)测量方法:
避免接触电台或基地台附近之金属导体电台或基地台通常包含有使用高电压之设备、必须小心勿近以避免电击。
1.测量点选择
依据电台或基地台之种类,将测量点之选择分为三类:
(1)调幅(AM)广播电台
测量区域之最大半径定为发射信号之1/4波长,为约在45公尺至150公尺之范围,圆形区域内选择四个正交轴线为测量线,如图所示,于每一测量线上划出等间隔的测量点,自最小测量半径至最大测量半径区域内定出5点。
(2)调频(FM)广播电台、无线电视台
扇形区域,取其发射天线最大增益的3dB张角(半功率波束宽)。测量区域之最大半径则定为50m。选定测量区域后,在扇形区域中以天线最大增益方向为中央测量线,在中央测量线两侧扇形区域内再各取一测量线,以此三条轴线为测量线,于每一测量线上划出等间隔的测量点,自最小测量半径至最大测量半径区域内定出5点为测量点。
(3)室外测量点选定
由于所辐射信号为900/1800/MHz频段,波长约为16至30公分,因此在测量点的选定上要较为密集,需分下列情况:1)测量区域面积在20平方公尺以内时,在区域内以每边长约一公尺为单位,定出方格线,在每一方格线交点上(无障碍物且人员可达处)进行测量。2)测量区域面积在20至100平方公尺以内时,在区域内以每边长约二公尺为单位,定出方格线,在每一方格线交点上(无障碍物且人员可达处)进行测量。3)测量区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尺时,在区域内以每边长约三公尺为单位,定出方格线,在每一方格线交点上(无障碍物且人员可达处)进行测量。4)测量基地台周边在上述测量范围/测量点以外的其他位置,包括楼顶一般人员可达之处及住家/办公室内等。进行测量时,以距离地板高度2公尺为测量高度,在每一测量线上进行连续的移动扫瞄测量。
2.测量方式
在测量时必须由距发射天线最远的测量点往天线方向移动逐点进行测量,以避免危及人员与仪器的安全。任何测量电磁场强度计之感测头或天线皆必须距离金属物体或墙面20公分以上。
(1)AM广播电台
1)由全向性电磁场强度计为测量仪器,以最大值测量模式,于每一测量点进行距地面高度0.2至2m的连续扫瞄,扫瞄时间不得小于10sec,记录最大值为测量结果。此测量须分别使用电场感测头及磁场感测头对电场及磁场分别进行测量。2)对任一测量点倘若最大值高于环境建议值,则须在此测量点上找出最大值发生位置,并于该位置持续测量6min,取其6min平均值,确认该值是否超出环境建议值。3)倘若以全向性电磁场强度计6分钟平均值之测量结果仍高于环境建议值,得以天线与频谱分析仪组成之测量系统在此测量点上进行三轴向的场强测量,取其6min最大值,并以三轴测量结果取其和方根值,以确认此辐射电磁场是否均由该发射电台所产生。选用适当之天线分别对电场与磁场进行测量。(近场:天线周围一个波长内的区域,其中电场与磁场的关联并不按自由空间的特性阻抗)
2.调频(FM)广播电台与室外移动电话基地台
全向性电磁场强度计可为电场或磁场感测头,其余程序同AM。现场测量亦可直接使用天线与频谱分析仪组成测量系统依据测量点选择的规定,进行初步扫瞄找出最大值,再以天线与频谱分析仪组成测量系统,在该测量点上对各发射频率进行三轴向的场强测量,取其6分钟最大值,并以三轴测量结果取其和方根值,以决定是否超过环境建议值;如果该值超过环境建议值则需重新再检视其它各测量点并计算之,以决定是否超过环境建议值。
(三)结果处理
测量结果纪录内容至少需包括测量地点、当时温湿度、测量人员、发射功率与频率、各频率相对应的环境建议值、测量仪器厂牌型号、测量位置与射源相对位置图示等。当使用天线与频谱分析仪组成测量系统测量,得多个强度发射讯号时,取其前六个最大强度讯号(每一讯号皆须进行三轴测量并取其和方根值),每一讯号皆计算其功率密度值(或电场强度或磁场强度)再以下列公式计算,结果小于1,则判定未超过环境建议值;大于1,则判定超过环境建议值,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其计算公式为:
1.电场强度位准计算方法
以天线及频谱分析仪进行测量时,电场强度位准可依下列公式计算而得:E0(dBμV/m)=P(dBm)+107(dB)+AF(dB1/m)+CL(dB)
其中E0:为电场强度P:为频谱分析仪测得功率读值、
107(dB):为电压值(dBμV)与功率值(dBm)在50欧姆阻抗系统中的转换系数
AF:为天线因子CL:为CableLoss
2.磁场强度位准计算方法
以环形天线及频谱分析仪进行测量时,磁场强度位准可依下列公式计算而得:
H(dBA/m)=P(dBm)-13(dB)+AFH(dBA/Vm)+CL(dB)
其中H:为磁场强度P:为频谱分析仪测得功率读值
-13(dB):为电压值(dBV)与功率值(dBm)在50欧姆阻抗系统中的转换系数
AFH:为环形天线之磁场天线因子CL:为CableLoss
电磁场强度相关单位之换算方式为:
E0(dBμV/m)=20×logE1(μV/m)
E2(V/m)=E1(μV/m)/106
P(mW/cm2)=[E2(V/m)]2/(10×Zo)[E2(V/m)]2/3770
其中E1:为以μV/m单位表示的电场强度值
E2:为以V/m单位表示的电场强度值
P:为以mW/cm2单位表示的电磁场功率密度值
Zo:为自由空间波阻抗,约等于377欧姆
以上公式仅适用于测量点满足远场条件时。
由于电磁波能提供大众无所不在的便捷通讯功能,因此也使得移动电话基地台或变电所等电力设施如雨后春笋般的设立,目前对于电磁波是否有害人体,在医学上的论证亦尚无定论。以下图为从3kHzto300GHz频率范围内,对于在控制环境及非控制环境中的环境电磁场强度的建议值。
使得测量电磁波时有标准检测方法依循,对于发射电台是否可能于附近区域产生过量的电磁场及进行实测时,对测量区域评估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W.Xie,X.Tang,Y.Yan,Q.Zhang,T.M.Tritt,Appl.Phys.Lett.,94:102,111.
篇3: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分析论文
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包括多个施工环节。不同的施工环节,采取相对应的技术。其中,工程测量技术的运用非常关键,与整个工程的质量息息相关。利用工程测量技术,可以得出有效的数据资料,推进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工程测量不仅仅局限在施工环节当中,同时涉及到在工程勘察阶段、质量控制阶段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当前,由于施工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必须提高在工程测量方面的重视度,以此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工程的规模逐步扩大。建筑物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因此,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的控制。在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经常用到测量技术。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有利于工程的顺利开工,并为后期的维护提供了方便。可见,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测量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工程的质量。鉴于此,本文结合相关的经验,对建筑工程中测量技术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1概述
在概述部分,主要从测量技术的概念、特点,测量的任务等方面出发,对工程测量技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1工程测量的概念
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指的是,以相关的测量工具为手段,对建筑施工场地进行实际的测量,并认真记录好测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将测试出来的数据应用到建筑设计图纸当中,以此对建筑物的真实尺寸进行几何放样。合理使用工程测量技术,可以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及精准性,从而提高施工的工程质量。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提高施工现象测量放样的精度,保证了建筑物的顺利施工,同时提高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1.2工程测量的特点
高层建筑物的结构、施工环境均比较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就给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困难。与此同时,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对工程的质量造成了影响。鉴于此,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必须提高对测量技术的重视性。特别是作为测量人员来说,必须本着高度负责的意识,从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以及技术,提高工程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施工图纸,保证高层建筑后期投入运营后,不会出现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
1.3工程测量的任务
工程测量包括三个阶段的任务,分别是勘测设计任务、施工建设任务、运营管理阶段的任务。其中,勘测设计任务包括:第一,绘制比例尺地形图。第二,对工程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测量。如果当地的地质条件比较差,还应该对底层的稳定性进行观测。施工建设阶段的`任务包括:第一,结合地形、水文、工程实际概况,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第二,施工放样。按照施工的标准与要求,采用具体的施工方法。然后,在现场将图纸中的几何体标注出来,使其成为实体。该阶段的工作量非常大,在施工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运营管理阶段的任务包括:在运营管理阶段,主要是采用测量的手段,查看工程是否出现位移、裂缝、倾斜、塌陷的状况。其目的是保证工程的安全开展,该阶段任务起到了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
2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
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使测量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新的测量技术、理论被应用到实际当中,解决了工程测量中出现的难题,提高了测量数据的精度,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2.1GPS测量技术的应用
在数字化时代中,GPS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建筑工程测量中。该定位技术具有准确度高、全天候服务的优势,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图1GPS工作原理测量效率。GPS系统由地面接收装置与空间卫星群体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卫星群体将工程测量中的数据传出后,地面接收装置可以有效的进行接收。由于数据接收准确率高,从而保证了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并且减小了在施工中出现误差的几率。除此之外,GPS测量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对工程结构没有过高要求,而且不需要进行测量点间透视,因此更加方便。
2.2GIS测量技术
GIS测量技术是基于对空间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对数据的采集、分析、管理,储存等。当前,该技术普遍应用于建筑工程测量领域当中。GIS技术的优势是:空间分析能力强、预测准确性高等。比如,在建筑工程施工放线中,经常运用到该技术。在该阶段测量中,蛀牙是发挥GIS技术的地理分析功能,在加强图形输出功能与数据库信息相结合的基础上,设计出施工图纸。实践证明,将GIS技术运用到建筑工程测量中,不仅减少了测量的时间,提高了数据的精度,而且保证了野外建筑工程测量的质量。
2.3数字成像测量技术
数字成像测量技术依赖于计算机系统,使用二维图形来实现对三维数据、信息的提取。具体步骤如下:在电脑上输入被测试地区的资料。然后,将这些影像资料生成二维码,并提取出三维数据。针对施工环境比较复杂,或者放线工作难度大的地区,可以采用数字成像测量技术。建筑工程进入运营管理阶段后,可以利用数字成像测量技术对建筑物的变形状况进行监测。比如,对建筑物的倾斜度、位移状况,以及挠曲度进行精确测量。同时,配合管理人员密切观察建筑物的动态,以此来预防出现异常的情况。
3工程测量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工程测量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下面进行分别阐述、分析。
3.1资源不足,管理控制不到位
硬件基础是测量技术的保证。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的测量技术应运而生。这些新的测量技术被应用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从而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部分测量单位为了节省成本,没有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并尽量缩减在测量设备方面的投资,从而导致资源的严重不足。除此之外,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明确工程管理部门与监理部门的职责,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无法保证测量的质量。另外,有的监理部门往往思想意识不高,在工作中仅限于走形式,从而降低了在监督方面的力度。
3.2测量人员专业素质低下
由于测量工作的技术性不断提高,因此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技术后,才能熟练开展测量工作。然而,当前测量单位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比较低。通常情况下,测量技术包括GPS定位技术、GIS技术,这些技术的专业性非常强,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学习,测量人员很难掌握。当前,很多测量人员都没有真正掌握这两项技术。
3.3没有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测量人员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进行专业的测量知识、技术培训。与此同时,随着新测量技术的层出不穷,就会加大测量人员的思想压力,并最终影响测量工作的效率。鉴于此,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积极举办测量技术培训活动,提高测量人员在工作中的综合实践能力。
4结束语
建筑工程测量与整个工程的质量息息相关。为了保证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必须重视工程测量的应用。当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使新的工程测量技术、理论层处不穷。在此基础上,解决了在测量中遇到的难题,提高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然而,由于建筑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在工程测量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要求提高测量人员的在测量中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并加大在测量工作中的投资,以此来避免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唐蓉.工程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分析[J].四川水泥,2015(21).
[2]李国清.关于工程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J].江西建材,2014(11).
[3]刘璐璐,刘洋.分析工程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6).
[4]崔钊祥,钟颖.试论工程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J].江西建材,2015(04)
篇4: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探索论文
摘要:建筑工程测量是保证后期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因此,在工程建筑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建设者开始关注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力。本文概述了建筑工程测量工作,并探讨常用的几种工程测量技术,探究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应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迎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性,是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对建筑行业提出的要求,而作为贯穿工程建设始终的工程测量意义重大,应采取有效的工程测量技术保证测量工作的有效性,提供准确的测量数据,为建设项目各工序提供数据服务,保证建设精度。因此,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测量工作及技术的研究,保障建筑工程质量[1]。
1建筑工程测量工作概述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工程测量的精准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确保建设每一阶段都应严格控制测量工作精度。
1.1工程测量的主要内容。工程测量工作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工作内容之一,贯穿所有环节,如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网建设、建筑施工整体控制等,提供准确的地形资料、测试数据。在施工前,通过工程测量准确定位原有建筑物,将设计图纸与实物意义对应;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工程测量寻找建筑机械的安装位置;在建筑施工中,通过工程测量标定建筑物位置,定位放线;在工程竣工后展开测量工作,监控工程安全,保证工程验收顺利[2]。
1.2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特点。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高层、超高层建筑工程来说,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加大了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难度。此外,由于高层建筑物的侧向刚度较小,导致其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的环境干扰因素较多,影响高空测量控制网的建立,而一些外形奇特的、结构复杂的测量难度更高。检查工程测量工作对测量团队、测量设备要求较高,必须有一支具备过硬专业技术的测量团队参与其中,具备专业技能,制定专项方案,保证工程测量的质量,同时由于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测量仪器架设存在难度,需要特殊装置进行测量。此外,对建筑工程测量的精度要求较高,以提高工程精度,保障工程质量[3]。
2建筑工程测量工作主要采用的工程测量技术
2.1GPS测量技术。GPS测量技术的应用代表工程测量技术改革创新的开始,有效提高了工程测量技术的水平,改良测量工艺,提高了工程测量速度。GPS测量技术有静态测量和快速静态测量两种形式。快速静态测量多用在对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工程中,在面对测量精度要求极高的工程中,多采用静态测量技术。
2.2GIS技术。GIS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空间信息分布技术,具备数据采集、信息储存、三维可视化等功能,将其应用在工程测量中,可有效加快测量速度,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适用于野外测量。
2.3数字成像测量技术。该技术多用于地形复杂、放线困难的测量工作中,借助计算机系统将被测二维图形中三维信息提取,获取被测区域的影像资料,再提取测量工作所需信息。数字成像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如对建筑体倾斜、水平位移等测量中能够提取更准确的测量信息,保证建筑体的使用安全性[4]。

篇5: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探索论文
3.1布置控制点及实施测量。测量工作人员在布置控制点时应注意现场施工情况,尽量选择通视范围大、地点牢固、外界因素干扰小的区域,利用GPS技术建立施工控制网,对控制点实施测量。在布设平面控制点时,应注意均匀布设,使得采用正倒镜分中法投测轴线时,控制点均在观测范围内,提高测量准确性。3.2轴线及控制线的放样。测量工作人员在轴线及控制线的放样工作中,应坚持化整为零、由大到小逐级的方式严格控制场地测量,采用细致化方式强化控制。同时,根据建筑工程结构特点、施工现场需求等设定高级控制点,布设闭合导线,保证导线网精度。在施工测量时应以内控为主,防止因建筑工程本身诸多特殊性而引起差异,导致精度降低。以内控为主,外控为辅,内外结合确保测量的准确性。此外,还应严格按照现骨干标准完成轴线控制点的侧放,平差和复核后,采取内分法测量细部线。例如:控制下口线时,按照坡度计算边坡外放量,在各个流水段内留下适当的轴线控制点。
3.3竖向标高控。建筑工程需要水准仪器较高的设备测量基坑,减少因基坑本身结构较深而引起的测量误差,同时加强复核,确保测量准确性。选择2-3米的控制桩控制基底,提高测量精度。同时为了防止下层标高超差问题出现,应科学合理联测标高控制点,做好平差工作,之后再进行向上层的标高传递,选择1米标高控制线为结构标高控制依据,保障整个工程测量的精确性。总之,现代建筑工程快速发展的同时,趋向于复杂化,对贯穿建筑工程各工序的测量工作的精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加强对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梁志福,黄燕慧.关于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问题探讨[J].建材与装饰,(15):218.
[2]张建媛.浅论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J].江西建材,(03):216.
[3]袁继飞.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技术的应用的探讨[J].四川水泥,(04):97.
[4]柴炎.工程测量技术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231.
篇6: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技术论文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技术论文
1精密测量原理及研究
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旨在按照铁建工程的质量要求设计出平面及高程控制网的精度指标,提高行车的稳定性和舒适度。铁轨的几何线形参数应该符合平顺、高精度的设计要求。因此,在测量铁轨几何线性参数时,轨道的内、外部几何尺寸都应该作为被测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内部几何尺寸是轨道的轨向、轨距、水平以及轨道纵向高低和方向的参数,这是铁轨自身的几何尺寸。外部几何尺寸,顾名思义,是指轨道在空间三维坐标系中的坐标和高程。铁轨内、外部几何尺寸的测量实际是对轨道的相对定位和绝对定位。为了达到平顺性的要求,铁轨必须采用高精确度的几何线形,一般控制在±1mm~2mm以内。测量控制网的精度,在进行线下工程施工放样的过程中,应该兼顾敷设铁轨时的精度指标,尽量缩小铁轨几何参数和目标位置之间的误差。这就要借助由各级平面高程控制网构成的测量系统来逐步实施。另一方面,要严格参照铁轨勘测、施工和运维规范布置精密测量控制网,以确保铁轨的各项技术参数符合线下工程空间位置坐标及高程要求。
2精密测量步骤
应用轨检小车的传感器、全站仪、0级轨检尺,配合计算机和无线通讯系统,按精度指标测定轨向、轨距、水平、高低等技术参数,对铁轨的实际位置进行精确定位。
2.1工艺流程
2.1.1工前检查观测轨检小车每一次离轨并重新上轨时的运行状态,将轨距测量轮松开,对超高测量传感器进行微调。
2.1.2精测过程
①调入与管段相关的测量控制点和线性要素数据文件,备作后用。
②设定全站仪自由设站点的坐标、方位及横轴中心高程。轨检小车距全站仪10m~70m。通过前后各三对连续CPIII(CPIII控制网又名基桩控制网,是高速铁路测量最基本的控制网)基标上的棱镜,自动平差、计算确定位置。按指定方位调整测站位置,使之能够对后方两对控制点进行交叉观测。建议布置2台全站仪备用,尽量缩短测量时间。
③根据观测结果设定轨检小车上棱镜的绝对位置X、Y、Z。
④全站仪在轨检小车移动到下一测点时,自动照准、施测,并自动记录轨检小车移至该点的钢轨的精确坐标。
2.2注意事项
①在视域开阔的环境中开展精密测量工作。精测所用设备精密度非常高,白天外界温度及日照条件都可能使精测数据产生误差,因此建议轨检小车夜间作业。
②仪器应架设轨道中心于小车棱镜在一条线上,避免光学折角产生的误差影响。
③安装精测系统时,切忌在必须被拧紧的部位安放瞄准器等零部件。
④轨道内侧的轨距测量轮重约12kg。安装轨检小车传感测量轮时,测量轮一定要完全脱离轨道,现场人员要注意安全。
⑤严禁使用轨检小车运载重物,以免破坏车体,降低其测量精度。
3精密测量时的'精度控制
在现场作业时,必须严格控制测量精度,比如测量仪器误差、设站精度等,以确保所测数据达到精度要求。3.1控制仪器误差按照精测要求,选择精度等级较高的全站仪施测。全站仪测角标称精度≤1°,测距标称精度≤2mm+2ppm。全站仪先校准再使用。施测前,先在仪器中设定气压和温湿度,实现测量中的气象改正。3.2控制设站精度根据现场条件,采用8~12个控制点自由设站,即便现场条件不允许,也必须选择6个控制点,按照“盘左一遍,盘右一遍”的标准,至少完成一个测回。自由设站后,在具体结果中,对每个测站的精度和该测站所用CPIII控制点位相对精度进行控制。假设某一控制点的△X、△Y、△H其中误差精度出现了大幅度的偏差,须立即诊断原因,剔除平差,若精度不够,需要进行补测。检查发现现场控制点点位发生位移或破损,应剔除该点。
4精密测量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最近几年,精密测量技术发展迅速,测量成果喜悦。随着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化的发展,光学测量技术有了迅速发展。利用光学原理开发的非接触测量机及各种装置非常多。如非接触三坐标测量系统Zip250系一种高速、高精密、高刚性新型测量机。载物台额定载重量25kg,X、Y、Z刻度尺分辨力均为0.25μm。整机装配了DSP处理器和CCD摄像机,充分满足了高速图像测量及处理要求,并且能够和接触式测头配合施测。比如,在线路测量时,通过这些仪器可实时测量并显示所测信息。就目前来看,在铁建工程中应用精密测量技术,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都具有非常好的前景。在未来社会,精密测量技术还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其发展方向为:一是测量精度从微米级向纳米级延伸,逐步提高测量分辨力。二是测量范围由点及面,也就是说精密测量会从长度方面逐步延伸到形状方面,整体测量精度大幅提高。三是继图像处理技术在精测工程中成功应用后,会有遥感技术等许多新技术不断涌现,将大大改进测量精度。四是随着标准化体制的确立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的数值化,精测的工艺流程将逐步细化,精确度也会逐步提高。
5结论
在全国铁路大提速的建设要求下,高速铁路线路测量系统的科研攻关力度不断加大,对改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来说意义重大。笔者基于精密工程测控要求,对高速铁路线路精密测量的方法和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了进一步提高铁轨测量精度,使其线性参数达到高精密度指标,从构建控制网开始,到精调作业,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密布控,按规定控制测量偏差,确保铁路安全平稳地运行。
篇7:漫谈建筑工程沉降测量方式论文
漫谈建筑工程沉降测量方式论文
一、仪器设备与人员素质
1.仪器设备工程沉降观测的仪器设备对观测精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为精确掌握建筑工程的沉降情况,按规定,测量的误差值需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保证测量精度,一般工程沉降观测采用沉降观测使用DS1或DS05型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或使用数字水准仪及其配套的铟钢数码水准尺。因仪器设备受环境和温差变化的影响,在每次使用之前应对仪器设备测量精度进行检查,以掌握仪器设备设测量精度的变化情况,及时对仪器设备的测量精度进行验校,以确保测量能达到施工精度要求。此外,因不同的仪器设备可能会存在差异,为避免因使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引起的测量误差,每个建筑工程应配备固定的仪器备设。2.工作人员测量人员应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具有测量理论专业知识,熟知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正确记录测量数据并加以分析计算,及时应对施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固测量人员间的素质问题,观测测量工作应由固定的测量人员进行操作,避免因测量人员的更换过渡期,测量人员对工程的熟悉情况引起的施测时间延误或测量失误造成的测量问题。
二、观测时间周期
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观测时间周期,准确掌握建筑工程的沉降变化情况和规律。普通建筑工程可在完成基础后开始观测,高层建筑工程应在基础垫层时设置临时观测点开始观测。观测周期根据地质条件和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而定,从加荷情况来考虑应每增加一层观测一次,由于地质条件对建筑工程沉降的影响,有时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并未完成,应根据地质条件对观测周期进行调整,加大观测周期的频率。如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沉降不均匀时,应及时进行沉降观测,加强建筑工程沉降变化的监控以指导调整施工。因建筑工程的生产周期长,不可避免出现暂停施工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在停工时以及重新开工时各观测一次,如果停工时间长,应根据停工时间在停工期间进行观测,以掌握建筑工程在停工期间的沉降变化情况。
三、沉降观测施测程序
1.水基准控制网通常建筑工程在基坑开挖前就已在施工区域外设置好水基准观测点,建立独立的水基准控制网,进行工程高程初始值的水准测量,根据相关规定要求,建筑工程周围的水基准点不少于3个并且间距不大于100m,架设仪器观测时后视水基准点不少于2个,且便于闭合验校。2.仪器测站根据精密水准测量相关规范,对仪器测站有严格的要求,前后视距差必须保证在规定的范围内,即一等不超过0.5m,二等不超过1m。根据工程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情况,在视线长度要求的范围内设置仪器测站,通常从观测精确的角度出发,在同一仪器测站上观测的沉降观测点越多越好,如果在同一个仪器测站上完成越多的沉降观测点测量,不仅能保证观测精度,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前后视距差在合理的范围内,且仪器i角严格校验校正到接近于零,避免因前后视距差和仪器i角的问题导致观测产生误差以及观测精度的降低。此外还应注意,在完成第一次沉降观测点测量后,对仪器测站进行标记,在以后的沉降观测点测量中,均按此仪器测站架设仪器。3.观测操作仪器测站上的观测程序相关的精密水准测量规范对奇、偶站都有相关的`规定,通过对测量参数的分析并计算出前后视基辅平均高差,可有效控制因观测时间问题而产生的误差。但在实际操作程序上较为复杂,对于奇、偶站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水基准点与观测点处在合理的位置,对观测时间长短引起的误差仍在可控的范围内,并在保证工程沉降观测测量精度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操作程序做出合理的调整。4.数据处理在每次测量完成后,将测量数据记录好并加以分析测量所得数据是否准确以及精度是否合格后,采用平差程序解算各个观测点的高程。并进行误差分配和计算沉降量,根据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的特点,在保证第一次沉降观测点测量得出准确的测量数据情况下,以此数据作为基准,将以后的每次按没测量闭合路线重新测量的数据进行闭合差计算,以检查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积累误差,认真填写沉降观测成果表,计算沉降量,主要步骤如下。(1)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高程—上次观测所得的高程。(2)计算累积沉降量:累积沉降量=本次沉降量+上次累积沉降量。(3)绘制沉降速率曲线:绘制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和绘制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4)绘制等值线示意图:根据总沉降量,绘制等值线示意图。值得注意的是沉降观测点一般不会出现上升的情况,如测量的数据出现沉降观测点上升的情况,不应强制进行误差分配,这样会使得沉降点高程值扭曲,应先检查测量操作是否规范,仪器设备是否达到精度要求,如果出现测量误差应重新测量。
四、结语
建筑工程从施工一开始就在不断的变化,而工程的沉降变化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建筑工程进行沉降观测显得十分的重要。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沉降观测工作中,应按照严格的要求执行相关的规定,合理的设计工程沉降观测方案,遵遁仪器设备固定、测量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等原则。
篇8:工程测量中高斯论文
工程测量中高斯论文
摘要:在工程测量中,采用国家坐标系统在高海拔地区、离中央子午线较远的区域,投影长度变形会大于规定的值(如《工程测量规范》为2.5cm/km),这就要求进行换带计算或建立独立坐标系。本文以玉林市龙潭产业园的项目为例,分析换带计算的原因及实际应用。
关键词:换带计算,正算,反算,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央子午线
1、概述在测量项目中,有些测区刚好处于投影带边缘,甚至有些工程横跨两个或两个以上投影带,如交通、水利、电力等较长的线路,为了坐标统一的需要,可以进行坐标换带,将相邻带的坐标换成同一系统的数据。
坐标换带有直接换带计算法和间接换带计算法两种,间接换带计算法就是根据第一带的平面坐标x1,y1和中央子午线的经度L1,按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反算公式求得大地坐标B、L,然后根据B,L和第二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L2,按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正算公式求得在第二带中的平面坐标x2、y2。由于在换带计算中,把椭球面上的大地坐标作为过渡坐标,因而称为间接换带法。这种方法理论上严密,精度高,而且通用性强,虽然计算量较大,但可用电子计算机计算来克服,已成为坐标换带中最基本的方法。
2、换带计算公式用a表示椭球长半轴,b表示椭球短半轴,f=为扁率,e=为第一偏心率,e@=为第二偏心率,N=为卯酉圈曲率半径,R=为子午圈曲率半径,B表示经度,L表示纬度。
2.1高斯-克吕格投影反算公式:
B=Bf-[-(5+3Tf+Cf-9TfCf)+(61+90Tf+45Tf2)]
L=L0+[D-(1+2Tf+Cf)+(5+28Tf+6Cf+8TfCf+24Tf2)]
式中:
Nf==, Rf=
Bf=φ+(-)sin2φ+(-)sin4φ+ sin6φ, e1=
φ=, Tf=tg2Bf , Cf= e@2cos2Bf , D=
2.2高斯-克吕格投影正算公式:
XN=k0{M+NtgB[+(5-T+9C+4C2)]+(61-58T+T2+270C-330TC)
YE=FE+ k0N[A+(1-T+C)+(5-18T+T2+14C-58TC)]
式中:
k0=1 , T=tg2B , C=e@2cos2B , A=(L- L0)cosB , N==
M=a[(1---)B-(--)sin2B+(-)sin4B-sin6B
东西偏移量FE=500000米+带号*1000000
3、换带计算的应用3.1进行换带计算的步骤分析
通常建立独立坐标系的方法是以一个国家控制点和方位角作为起算数据,观测边投影到平均高程面。此法在理论上不严密,会因为起算点不同而有不同结果,坐标不能统一,无法充分利用国家控制点的精度。所以需要通过严密换算公式,将国家坐标实现高精度的转换,形成独立的坐标系统。
在海拔较低的`地区(200m以下),合理地选择处于测区中间位置附近的中央子午线,利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正反算公式计算,可以有效解决投影变形。对于海拔较高的地区,可以选择测区的平均高程面作为投影面,解决投影变形的问题。
确定国家坐标系的参考椭球的长半径,短半径,扁率,第一偏心率,第二偏心率等要素后,根据三个步骤进行坐标转换计算:确定投影面的大地高计算参考椭球的长半径;根据高斯-克吕格投影反算经纬度;利用椭球参数,根据高斯-克吕格投影正算转换的平面坐标。
3.2换带计算的实际应用
玉林市龙潭产业园的测区范围处于东经109°42′-109°48′、北纬21°40′-21°43′,海拔在10-40m之间,但处在108度带和111度带中间位置,距离变形达到12.4cm/km,对后续的控制测量、地形测量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超出了《工程测量规范》的允许范围,将3°转换为中央子午线为109.5°的独立分带,可以有效消除投影变形的影响。
首先,通过EXCEL电子表格,将已有的D级GPS点的坐标代入反算公式,计算出各控制点的经纬度,再将经纬度结果代入正算公式,设置中央子午线为109.5°,就可以得到独立分带的坐标。计算结果如下表:
点名
1980X(纬度B)
1980Y(经度L)
备注
3°带坐标
荣树坝
2410506.2175
669947.0855
36号分带
香 山
2404689.5628
672790.9459
长岭居
2397888.6893
671300.5763
反算结果
荣树坝
21°46′53.219390157″
109°38′35.20269251″
经纬度取值0.00000001″
香 山
21°43′43.194833616″
109°40′11.96770153″
长岭居
21°40′02.693959507″
109°39′17.60263225″
1.5°带坐标
荣树坝
2409608.6714
514800.5927
独立分带
香 山
2403766.7889
517586.8623
长岭居
2396983.1198
516031.2825
篇9: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测量技术探讨论文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测量技术探讨论文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内部管理和控制要求不断提高。在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沉降防控是重要一方面,而且从建筑整体质量和安全要求角度来讲,做好建筑工程沉降测量工作势在必行,在专业化的观测仪器利用下,可以真实观测到工程的详细施工状况,并记录精确的沉降信息,这些信息记录是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它的利用状况直接关系着后期施工方案编制的科学性。因此,对于工程单位来说,就必须要重点把控,做好这方面工作。
1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的布设
1.1观测点的布设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总体沉降观测记录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掌握工程所在地的详细信息,结合工程自身的构造特点,采取合理的观测方案,确保可以反映出工程施工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沉降速度等,这就需要保证在观测点的确定上,科学合理。在进行布设时,一方面需要具有很好的通视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的布设在建筑的角部位,例如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等等。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建筑物构造形式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具体布设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布设,保证和建筑构造相一致,例如有些地区就将其布设在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等位置。
1.2基准点的布设
相对于观测点来说,基准点的显著特点就是,它的位置一旦确定就不会变动,是永久性的,基于它的这种特性,就必须要做好它的稳定性管理工作,不能受到破坏。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筑施工范围内是不允许布设水基准点的,也不能布设在建筑工程周围原有的旧建筑物之上,要在建筑物周围另行选择基准点布设位置,在具体布设时要按照文件要求,一个观测点所对应的基准点要在3个以上,不能低于这个数量,而且基准点和观测对象之间的距离空间也要控制在30m-50m之间,这是最佳的观测视野距,不能超出这一标准。在基准点埋设完成之后,在确保稳定之后再进行观测分析,埋深稳定时间至少是15天。
2测量技术所涉及到的要素分析
2.1测量设施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质量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构造的稳定性,而且对于地基基础也有严格的密实性要求,这就内在的需要保证沉降观测数据的精确无误,进而就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设备,保证测量结果的真实性,所测量的误差值就要低于变形值的1/10-1/20,而且在观测设备的确定上也要优先选择DS05型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或者是数字水准仪等。需要注意的是,观测仪器设备受到的环境和温度差牵制较为显著,对此就需要在开始利用之前对观测仪器进行细致检查,通过检查来随时了解测量的精度变化情况,根据测量的信息来进行适当调整,满足测量高精度的要求。除此之外,不同仪器设备在测量上的差异也要考虑到,要尽可能的保证观测仪器的统一和固定。
2.2操作人员
对于观测测量人员来说,必须要拥有足够专业的技能,对测量仪器设备可以熟练操作,可以根据测量中的突发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在测量过程中还要对所得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除了这方面内容外,在对观测人员的选择上,也要尽可能以固定人员为主,不能随意进行更换,保持人员的专一性,这样可以防止因为人员变动而出现的错误测量问题。
3沉降观测测量技术的具体应用流程
3.1水基准控制网
一般来说,在建筑基坑进行开挖施工前,就需要观测人员在事前布设水基准点位置,布设完成之后再由此建立一个独立的水基准控制体系,这样可以保证高程初始值的水准测量工作顺利展开,在观测过程中还要保证水基准点至少是在3个以上,相邻之间的点间距也要控制在100m以上,对于后视水基准点也要保证在两个以上,以便于后期闭合检验工作的进行,减少失误问题的发生。
3.2仪器测站
在精密水准测量的文件规定下,仪器测站在观测的前后视野上,必须要按照标准进行设定,经过实际观测可知,在第一等级距离要控制在0.5m以内,第二等级上要控制在1m以下。对于仪器测站的`位置设定也要依据观测的视线长度来决定,不能超出视线长度,大多数情况下是立足于观测精确度,如果是同一个仪器测站,则可以观测到的沉降点越多就越能保证数据的精确无误,这样也就为后期的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还需要观测人员注意的是,必须要保证前后视线距离的精确合理,与此同时,对于观测仪器的i角也要控制到趋于零的状态,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观测精确度,避免出现较大的误差。另外,观测人员按照要求在结束首次沉降观测之后,需要依据观测的结果对仪器测站进行标记,标记的目的是为了给后期观测工作提供参考,方便仪器设备位置的合理布设。
3.3具体作业
上述提到仪器测站的位置设定有严格要求,同样与其相关的精密水准测量在奇、偶站上也有较高要求,对于观测人员来说,经过观测所记录的数据需要进行科学分析,分析之后计算得到前后视线的距离高差,在确定高差之后可以有效控制观测时间,进而防止误差出现。在工程实际观测中,大多数情况下观测的水基准点和观测点的位置时相对较为合理的,对于时间问题所造成的数据偏差也不会过于严重,在确保观测精度无大碍的情况下,能够结合实际对观测的具体操作进行优化完善。
3.4观测信息的处理
观测人员在每一次的测量结束之后,还要把测量的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并对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进行分析,确认无误,这一过程中可以借助平差程序,以此来完成对所有观测点高程信息的分析,在分析计算的同时还要对存在的误差进行合理分配,并得到具体的沉降信息,包括沉降量多少。结合观测点的观测操作特点,在保证第一次观测数据科学无误之后,将其作为基准来看,并在此基础上对后期的每一次按没测量闭合路线重新测量的数据进行闭合差的核算,之后再对观测成果表进行填写。详细步骤如下:
(1)对各个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进行计算,即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到的高程-上次观测所得到的高程;
(2)对累积沉降量的计算,即累积沉降量=本次沉降量+上次累积沉降量;
(3)对沉降速率曲线进行绘制,即绘制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和绘制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4)对等值线示意图进行绘制,即依据总的沉降量,来准确绘制出等值线示意图。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量的增多,使得工程沉降点观测测量工作重要性不断凸显,它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良好,提高建筑整体稳固性的重要手段。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沉降观测时,采用合适的观测技术,加强对观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并对观测点和基准点进行合理布设,在观测过程中还要遵循相关原则,提高观测数据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
[1]杨小培.沉降测量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房地产导刊,(6).
[2]黄献芳,王炳伟.高层建筑沉降测量技术及其应用探讨[J].数字化用户,(22).
[3]周志宇.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应用的探讨[J].城市建筑,2013(08):118,120.
[4]林景芝.高层建筑沉降测量技术及其应用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12):59-61.
篇10:水下地形测量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由于城市防洪、河道整治、港口建设、海底探矿等工作的开展均要依据具体的水下地形测量数据进行,所以,提升水下地形测量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在具体分析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多种水下地形测量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项目,对其实际应用过程进行了论述,以期为水下地形测量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下地形测量技术;GPS;光学定位;测深杆
水下地形测量即在对水下地质地貌进行测量的基础上,用图形和数据进行水下地形还原和描述的过程。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水下地形测量只能通过测深锤和测深杆实现,难以保证测量的精准性,无法结合测量数据绘制地形图、断面图,严重抑制了水下工程的开展,所以,在相关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对水下地形测量技术进行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11:水下地形测量技术分析论文
水下地形测量的结果既可以用水下地形图、断面图等图形形式展现,又可以利用存储器数字存储或表格的形式直接展示。但需要注意的是,水下地形图与常规的海图并不完全一致,在水下地形图中需要利用水下等高线、高程等对水下地形的变化进行描述,而非等深线。在水下地形测量进行的过程中,需要直接在水上完成,所以,测量的难度比陆地地形测量大得多。在水下地形测量中,选用的测量方法要结合水体的流速、深度、水域的宽度等实际情况确定。通常情况下,如果对水域宽度和流速相对较小的`河流湖塘进行水下地形测量,应选用经纬仪、标尺、标杆等测量工具,利用极坐标法、断面法等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完成定位过程;情况相反时,则需要利用断面角度交会法等进行相关参数的计算。在实际选择测量方法的过程中,也要考虑测量标准,比如测量任务对精度要求非常高,可选择微波测距交会定位系统或电磁波测距极坐标定位系统等;而在测量任务对精度要求较低的情况下,可直接通过无线电双曲线测定法等进行测量。
篇12:水下地形测量技术分析论文
为了提升水下地形测量技术使用的灵活性和合理性,笔者针对现阶段较常见的几种水下地形测量技术展开了研究。
2.1无线电定位测量技术
通常情况下,该技术需要利用雷达台站、通讯卫星、接收仪等设备对空间三维位置进行分析和信号处理,获取水下地形的相关数据。在具体应用中,可以结合实际需要选用有源或无源定位方式,不同的定位方式使用的定位方法也存在差异。比如,前者可通过直接定位法、三角定位法、时差定位法实现,而后者通常只能通过辐射源辐射性能获取相关数据。将此技术应用于水下地形测量中,如果用于测距定位,则会受到作用距离和接收船数量的影响,只能保证近程定位的准确性;如果应用于测距差定位,则不仅可以降低对接收船数量的依赖程度,且可增大测程,但测量的精准性会严重下降。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结合测量任务标准进行具体方法的选择。
2.2光学定位测量技术
受技术测量理论的影响,目前,该技术只能在视线可达到的地域进行测距。在具体测量的过程中,经纬仪、测距仪等均可以灵活选用。在获取测量数据后,通常情况下要结合前、后方交会法实现对地形的判断。但在实际应用中,后方交会工作要在陆地上布置大量的测量标志,且作用距离会直接影响测量效果,测量数据难以实现直接读取,所以,即使该技术的可操作性较强、测量仪器造价较低,但应用范围仍相对较小。
2.3GPS定位测量技术
该技术分为控制、空间、用户三个部分,前者包括接收监控站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确定卫星轨道参数的主控站、纠正卫星轨道错误信息,向卫星轨道提供有效指令的注入站、主控站提供数据。由此可见,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取水下地形测量的相关数据,而且可以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判断,所以,其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为理想。
2.4深度定位测量技术
该技术利用水声换能器先垂直向水下发送声波,然后对水底反射的声波进行接收和整理,进而判断水下地形。相比探测锤、探测杆等深度测量工具,该技术在操作可行性和数据获取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此项技术的应用受水下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与其他水下地形测量技术结合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