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吖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山中与元九书》《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山中与元九书》《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山中与元九书》《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答案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白居易
原文: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
庐山庵里晚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篇2:《山中与元九书》《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答案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 (或同
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
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
二:
(1) 两首诗表达出什么共同的情感?(4分)
答案: (4分)都表达出对挚友遭遇的关切同情(2分),对自己被贬外调(处境)的感伤与无奈(2分)。
(2) 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6分)元诗注重动作和神态描写,通过重病卧床的诗人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陡然一惊的动作神态,表达了对好友的关切;(3分,或:环境描写,融情于景,通过残灯、风雨、寒窗等景物描写营造凄清意境抒发悲凉之情。)
白诗注重对比(虚实结合)手法,通过金銮殿考中进士的情景与庐山草屋拂晓灯前情景对比,表现了现实处境的艰难。(3分,或:比喻,以笼中的鸟、槛里的猿比喻诗人与朋友的现状,表现现实处境的困苦;又或:直抒胸臆,人世间你我再相见会是在哪一年啊!表现对现实的无奈)
篇3:《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答案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阅读题一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或同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意对即可)
阅读题二
(1) 两首诗表达出什么共同的情感?(4分)
答案: (4分)都表达出对挚友遭遇的关切同情(2分),对自己被贬外调(处境)的感伤与无奈(2分)。
(2) 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6分)元诗注重动作和神态描写,通过重病卧床的诗人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陡然一惊的动作神态,表达了对好友的关切;(3分,或:环境描写,融情于景,通过残灯、风雨、寒窗等景物描写营造凄清意境抒发悲凉之情。)
白诗注重对比(虚实结合)手法,通过金銮殿考中进士的情景与庐山草屋拂晓灯前情景对比,表现了现实处境的艰难。(3分,或:比喻,以笼中的鸟、槛里的猿比喻诗人与朋友的现状,表现现实处境的困苦;又或:直抒胸臆,人世间你我再相见会是在哪一年啊!表现对现实的无奈)
篇4:《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比较阅读及答案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比较阅读及答案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或同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意对即可)
篇5:《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或同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意对即可)
篇6:《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阅读题一
1.下面对诗句相关内容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乐天”是白居易的字。元稹与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在唐代文学史上有“元白”之称。
B.“幢幢”是指昏暗不明的样子,“残灯”是说灯失去了光焰,作者在此暗示了自己的心境。
C.“谪九江”是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一事,可见此诗是在《琵琶行》之前写的。
D.“暗风”和“寒窗”只是交代了写这首诗时的自然景色的时间特征。
2.下面各项对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残”“暗”“寒”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作者以哀景写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
B.“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传神,白居易曾写有“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说明此次白居易是在病重时接到这个消息的,且非常吃惊。
C.“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是作者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昕到白居易被贬之事后的复杂情感,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听了琵琶声之后,写出了“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
D.本诗情景交融,形神俱备,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答案
1.D
2.B
阅读题二
①《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中“惊坐起”三个字看似不奇却意味深长,可谓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4分)
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①诗人本病情危重,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意“惊”而坐起。作者抓住人物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表现了关切和愤激之情,形神兼具,感情强烈。(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②《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首句“残灯”“影幢幢”等渲染了悲凉气氛,尾句“暗风”“寒窗”等烘托了孤寂悲愤的心情。
《得乐天书》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法,通过记叙妻女看到诗人“远信入门先有泪”后猜得“应是江州司马书”,衬托云稹对白居易的深情厚意。
篇7:《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翻译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君被贬官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注释:幢幢(chuang chuang):晃动的样子;昏暗不明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元稹与白居易的交谊情深。
首句先写室内景物。夜深的时候,灯油已将燃尽,昏黄的火苗在作最后的挣扎。摇曳的灯影映在墙壁上,室内显得格外阴沉幽寂。此情此景是何等的凄惨悲凉!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呢了心境不好。固然,他在元和十年(815)的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刚刚到任,又不幸染病,自身遭际坎坷,本已心黯神伤了,何况这时候又听到那从远方传来的挚友白居易贬谪九江的消息呢!他震惊、他心悸,陡然从床上坐起。好友被贬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深太重了。他无论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阴惨的灯影里,只觉得夜风吹雨,凉气透过疏窗一阵阵地往身上袭来。
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的文学观点基本一致。政治倾向亦约略相同,守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人生遭际种种亦非常近似,这些,都使他们的交谊非同寻常,一日不见,恍若三秋。身处贬谪,重病缠身的诗人在听到老友的不幸消息后,竟是那样伤心动情,这不正是二人友谊的历史记录吗?
据载,白居易在江州读到这首诗以后,马上给元稹回了一封信,信中大呼:“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此等情辞,在短书中四次出现。对于元稹的诗句,白居易评论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拿元稹的'诗与白居易的书信对读,我们无不为二人的深挚交情所打动。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很有特点。首句和末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际上景中寓情。首句,侧重渲染室内悲凉的气氛,为全篇涂抹了一层暗淡、感伤的色彩。末句,写景兼顾室内与室外,笔法不仅变化。而且用“暗”、“寒”两字勾勒,这样,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景物,便都与作者的悲凉心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凄惨孤独,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中间两句,叙述听闻,抒发感受,但是又竭力使文笔生动形象,尽可能地诉诸画面。
特别是第三句,“惊坐起”三字紧接在‘‘垂死病中”之后,分量极重。诗人本已处在垂死状态,可见病情沉重危险,而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竟然陡然坐起,其消息的惊动诗人心魄,诗人对挚友的关切同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就都被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三个字可谓传神之笔,作者善于捕捉人们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言语看似不奇而却意味深长。
篇8: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答案及赏析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阅读题一
1.下面对诗句相关内容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乐天”是白居易的字。元稹与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在唐代文学史上有“元白”之称。
B.“幢幢”是指昏暗不明的样子,“残灯”是说灯失去了光焰,作者在此暗示了自己的心境。
C.“谪九江”是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一事,可见此诗是在《琵琶行》之前写的。
D.“暗风”和“寒窗”只是交代了写这首诗时的自然景色的时间特征。
2.下面各项对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残”“暗”“寒”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作者以哀景写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
B.“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传神,白居易曾写有“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说明此次白居易是在病重时接到这个消息的,且非常吃惊。
C.“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是作者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昕到白居易被贬之事后的复杂情感,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听了琵琶声之后,写出了“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
D.本诗情景交融,形神俱备,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答案
1.D
2.B
阅读题二
①《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中“惊坐起”三个字看似不奇却意味深长,可谓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4分)
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①诗人本病情危重,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意“惊”而坐起。作者抓住人物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表现了关切和愤激之情,形神兼具,感情强烈。(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②《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首句“残灯”“影幢幢”等渲染了悲凉气氛,尾句“暗风”“寒窗”等烘托了孤寂悲愤的心情。
《得乐天书》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法,通过记叙妻女看到诗人“远信入门先有泪”后猜得“应是江州司马书”,衬托云稹对白居易的深情厚意。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元稹与白居易的交谊情深。
首句先写室内景物。夜深的时候,灯油已将燃尽,昏黄的火苗在作最后的挣扎。摇曳的灯影映在墙壁上,室内显得格外阴沉幽寂。此情此景是何等的凄惨悲凉!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呢了心境不好。固然,他在元和十年(815)的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刚刚到任,又不幸染病,自身遭际坎坷,本已心黯神伤了,何况这时候又听到那从远方传来的挚友白居易贬谪九江的消息呢!他震惊、他心悸,陡然从床上坐起。好友被贬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深太重了。他无论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阴惨的灯影里,只觉得夜风吹雨,凉气透过疏窗一阵阵地往身上袭来。
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的文学观点基本一致。政治倾向亦约略相同,守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人生遭际种种亦非常近似,这些,都使他们的交谊非同寻常,一日不见,恍若三秋。身处贬谪,重病缠身的诗人在听到老友的不幸消息后,竟是那样伤心动情,这不正是二人友谊的历史记录吗?
据载,白居易在江州读到这首诗以后,马上给元稹回了一封信,信中大呼:“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此等情辞,在短书中四次出现。对于元稹的诗句,白居易评论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拿元稹的诗与白居易的书信对读,我们无不为二人的深挚交情所打动。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很有特点。首句和末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际上景中寓情。首句,侧重渲染室内悲凉的气氛,为全篇涂抹了一层暗淡、感伤的色彩。末句,写景兼顾室内与室外,笔法不仅变化。而且用“暗”、“寒”两字勾勒,这样,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景物,便都与作者的悲凉心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凄惨孤独,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中间两句,叙述听闻,抒发感受,但是又竭力使文笔生动形象,尽可能地诉诸画面。
特别是第三句,“惊坐起”三字紧接在‘‘垂死病中”之后,分量极重。诗人本已处在垂死状态,可见病情沉重危险,而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竟然陡然坐起,其消息的惊动诗人心魄,诗人对挚友的关切同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就都被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三个字可谓传神之笔,作者善于捕捉人们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言语看似不奇而却意味深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