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小学《苏东坡改对联》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学《苏东坡改对联》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小学《苏东坡改对联》教案
小学《苏东坡改对联》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了”、“好”。会写“读”、“尽”、“认”、“识”、“连”、“忙”等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对联。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苏东坡改对联的经过,理解“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含义,从中受到启发,知道学无止境,人要谦虚学习,发愤图强。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理解对联含义,从中受到启发。
课时划分: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了”、“好”。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苏东坡改对联的经过。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苏东坡图象以及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苏东坡
1、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干什么吗?
2、教师板书课题,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文人苏东坡改对联的故事。
3、指导读题目,认读生字“联”
4、出示苏东坡图象,简单介绍苏东坡。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轻声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3、学生小组内互相帮助读好课文。
4、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全班齐读,教师总结鼓励学生读好生字。
三、认读生字,熟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生字,自己拼一拼,读一读。
2、小组成员互相读,帮助认读生字。
3、集体反馈,指明认读并组词。
4、巩固生词的认读情况。
5、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6、指名读,反馈学生生字的巩固情况。
7、分组比赛读课文,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苏东坡改对联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教师出示问题,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苏东坡
2、的一件什么事?
2、指名反馈。
3、找找苏东坡改前的'对联和改后的对联。
4、指名反馈,大家一起读一读
原对联: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改后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5、讨论:这两副对联的意思。
6、指名反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7、解决两个为什么。
(1)讨论:苏东坡为什么在自己的门上贴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
(2)体会苏东坡的骄傲。
(3)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感情朗读
他从小就很聪明,读了许多书,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4)后来,苏东坡为什么把对联改成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5)老人的做法,让苏东坡明白了什么?(学无止境,人必须谦虚求学,勤奋刻苦)
二、小结,朗读巩固
1、教师小结:是呀,苏东坡因为此事不再骄傲了,把对联也改了,以此来勉励自己,成了有名的文学家。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全班有感情的读一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读”、“尽”、“认”、“识”、“连”、“忙”等字。
2、朗读课文,背诵对联。
3、总结课文,启发教育学生。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固复习,导入新授课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2、游戏巩固生字的认读
3、朗读课文。
3、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苏东坡改对联的经过和原因。还记得他为什么改对联吗?
二、总结延伸,背诵对联
1、教师出示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大家一起读对联。
3、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发愤”和“立志”的。
4、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理解。
5、教师小结:鼓励学生向苏东坡学习。
6、背诵对联。
7、鼓励学生制作书签,把这副对联写在书签上自勉。
三、指导书写
1、出示本次写字的内容,学生看生字卡认读并组词。
2、指导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4、交流、反馈自己写字时的新发现。
5、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6、作业评点。
篇2:苏东坡改对联的读后感
关于苏东坡改对联的读后感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少年时博览群书,才智过人,有一天,他乘兴在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对联贴出去没几天,来了一位白发老翁,向小苏求教。苏东坡接过书来一看,他竟然一个都不认识,苏东坡只得认错,老翁走后,苏东坡赶紧提笔将门上地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之所以成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是因为他在少年是就博览群书,我认为,读书地好处有许多。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装着智慧的宝库,书是爬上知识家园的木梯,书是人类的精神,书是一盏架在海上的亮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打开聪明大门的钥匙书是一个想去就去的故地,书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一只从黑暗处驶向光明的扁舟,书是踏上成功道路的必经地。所以我们要读书,只要读各种各样、蕴含着丰富知识的书,就能增加更多的知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对照自己,我的谈书的态度不端正。我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这导致我们在拼命地写作业,怎么有时间去看课外书呢?所以我没有把时间给挤出来,没有把握一分一秒,因此我课外的知识十分的狭窄。
虽然我也读过几本书,但是每一次看都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没有记录下好词好句,没有把它们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每当我要写作文的时候,词汇十分贫乏。
我认为苏东坡虽然骄傲,但能知错就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苏东坡起先十分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已经“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后来碰到了一位高手,给他看了一本书,结果他一字都不认识,决心已定要“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深深地觉得:只有虚心才能使人进步。
我明白了:只有像海绵一样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进步的更快。
篇3:苏东坡改对联的故事
苏东坡改对联的故事
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因此有些飘飘然。
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
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
儿子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于是,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
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从此以后,苏轼虚心学习,日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答案在此处!
篇4:苏东坡对联故事
秦观和柳永(屯田)都是苏东坡的好朋友。秦观因为那首《满庭芳》的词写得很好,特别是第一句“山抹微云”是个佳句,因而时人便称秦观为“山抹微云”,使这句词成了秦观的`绰号。秦观的女婿范温对岳父有这个名字引为自豪。他常自我介绍说“我是山抹微云的女婿。”人们确也投以羡慕的眼光。
那时柳屯田的《破阵子》词中也有一句为人传颂的名句“露花倒影”。于是时人也称柳屯田为“露花倒影”。
有一次,苏东坡同秦观、柳屯田同席而饮。酒至半酣,苏东坡诗兴大发,随口将二人的名字和绰号联成一副对联:
山抹微云秦学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
秦柳二人一听,同声大笑,深服东坡诙谐的捷才。

篇5:苏东坡对联故事
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喜作慢词,其词以描写男女之情见长。他曾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这三个别致的句子,获得“张三影”的雅号。他晚年退居乡间后,年逾八十,家中尚蓄有歌妓。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他,赠了一副对联,对张先进行戏嘲。对联写道:
诗人老去莺莺在;
公子归来燕燕忙。
联中引用了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元代发展成为曲剧《西厢记》)故事,将张先比做拈花惹草的秀才张珙。张先得联,亦制一联写道:
愁似鳏鱼知夜永;
懒同蝴蝶为春忙。
这副对联,对自己作了表白,且韵词俱佳,深为东坡所赞赏。
篇6:苏东坡对联故事
一天,苏东坡到一寺庙游览,听说寺里的主持和尚行为不端,心中不免厌恶。可那主持对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却毕恭毕敬,招待甚周,还死皮赖脸向东坡求字。苏东坡提笔在手,疾书一联:
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
那主持将对联悬挂于高处,许多文人见了,皆捧腹大笑。原来,这副对联道出了两个字谜,谜底乃“秃驴”也。
篇7:苏东坡对联趣谈
苏东坡对联趣谈
北宋苏东坡少时曾自恃才高,于门口写一对子: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天,一白发老翁拿一本小书登门“求教”,苏轼竟不识书上的'任何字。于是羞惭,老翁去后,即改写了门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虽只加入四字,其意却大变。苏轼终有惊人成就。
据说,一天苏轼访一友人和尚。进门后他闻到鱼腥味,知鱼在罄中,便念出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和尚随口对出: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就说:既然罄(庆)中有余(鱼),那就拿出来吧,两人大笑。
苏小妹、苏轼、佛印和尚泛舟江上。妹见和尚将竹蒿打在自己的倒影上,遂出一联。和尚想到苏小妹前日井边打水情景即对出下联。(小妹)和尚撑船,蒿打江心罗汉,(和尚)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轼为试小妹才华曾出一对,句里有词牌三个,而小妹见一丫环端酒缓缓而来竟灵机一动,说出下联。
(坡)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妹)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贵阳北关桥头有一副对联耐人寻味。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万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见面,握手还疑梦里逢。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墓,藏克家题联。千载传佳话,一身系安危。邯鄣吕仙祠黄梁梦亭有一对联别有趣味。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淄博蒲松龄故居,郭沫若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苏州沧浪亭、梁苣林集句题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庐山简寂观、李笠翁题联。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说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自先师。汤阴岳飞故里,岳府、吴雪樵题联。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
篇8:苏东坡的对联故事阅读
苏东坡的对联故事阅读
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因此有些飘飘然。
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
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儿子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于是,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
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从此以后,苏轼虚心学习,日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谜底:加“发愤”,和“立志”。
篇9:巧改对联故事
巧改对联故事
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好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外。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这老进士平时为富不仁,仗着自家有财有势,经常欺男霸女、鱼肉乡里,百姓对他无不恨之入骨。其中有个秀才见了这副对联顿时计上心来,决定要捉弄一下老进士以解心中恶气。于是,他趁黑夜把这副对联的.“士”字下面一横加长,把“夫”家添了一撇,“人” 字加了两横。
第二天,老进士请来的宾客都来了,大家一见这副对联,都交头接耳,偷偷暗笑。老进士闻讯出来一看,只见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那老进士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不由得大叫一声,昏了过去,百姓们则拍手称快。
篇10:名人苏东坡的有趣对联故事
名人苏东坡的有趣对联故事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过往行人看了,有的夸这家出了能人,也有的摇摇头,觉得海口夸得太大了。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出于尊敬,他为老人让了坐,问:“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书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后来,他果然成了中国的大文豪。
拓展:
民间对联故事
民间对联故事:解放前,齐白石的家乡湖南省湘潭县常演社戏,曾有人题过两副对联在戏台两侧,一联是:
白居易何等风流,樊素小蛮,女子歌声才子调;
石季伦自夸豪富,锦衣金谷,前人奢侈后人评。
上联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作著名的长诗《琵琶行》的典故,赞扬诗人才气之高,琵琶女歌声之妙;下联也用了一个典故:石季伦,指西晋的石崇。石曾与贵戚王恺斗富,以蜡代薪,作锦步障!“里,王恺虽得武帝支持,仍不能敌。上下两联褒贬分明,又冠以“白石”二字,于巧思之中寓评论,颇见功力。另一联是:
白门楼具铁甲三千,一战竟成擒,谁教尔英雄气短;
石头记有金钗十二,豪华终是梦,顿使我儿女情长。
此联也用了两个典故:《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因沉湎酒色,以至白门楼兵败被擒;《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命运虽各不相同,但都如大梦一场,统归太虚幻境“薄命司”。作者在这里既有感慨,又有评论,并且也如前联一样,将“白”、“石”冠于上下联,堪称锦上添花。
篇11:对联教案
一、 教学目标 :
1、 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 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 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2、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三、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宋)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就是对联,今天我们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并学会写简单的对联。
(二)、教学目标 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
1、对联起源
2、对联特点
3、学对歌诀
4、对联种类
(三)、讲析目标:
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举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学对歌诀:天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 。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 溪对谷,水对山 。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 朝对暮 ,夏对春 。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
国号 今对古 ,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食馔 茶对 酒 ,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4、 对联种类:按内容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名胜联,书画联,行业联,其它联等。
按形式分: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四)、实战演练:
1、请为下列上联对下联:
冬去山明水秀 爆竹一声除旧岁
春风轻拂千山绿 校园美丽春来早
2、找出诗中的对偶句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请说说下列对联中涉及什么人?
草 堂 留 后 世 诗 圣 著 千 秋(杜甫)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
鬼狐有性格 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项羽、越王勾践)。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诸葛亮)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
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诸葛亮)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4、请找出下面的上下联,并说说写的是谁。
数点梅花亡国恨 鸿门斗碎霸图空 志见出师表
平沙无处可招魂 好为梁父吟 鹿野舟沉王业兆 三分明月故臣心 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冢有情犹识路 青莲文苑第一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答案: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 )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李 白)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
数点梅花亡国恨,三分明月故臣心。 (史可法)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和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四位散文家)
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项 羽)
5、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的上联调整下联。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已被打乱) 红雨树边 小苑西回
一庭佳丽莺唤起 看池边绿树 此间有尧天舜日
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日。
6、去年中考题
一辆公交车上写着这样的一条标语:“绿色车厢,情系乘客。”你能根据对偶的要求,把它改写得更好一些吗?(可以调换或增加词语,原意也可以略加改动。)
如:绿色车厢,文明乘客。
7、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是我们宁波人的骄傲.请根据《情系上林湖》,《为奴隶的母亲》,《舜水风范 长留东瀛》三篇文章所写的人、事拟写相应的下联或上联。
上联:范尧卿力保天一阁 下联:_________
上联:________ 下联:童第周效实创奇迹
余秋雨情系上林湖 朱舜水东瀛留(存)风范
赵平复怒抨旧习俗
(五)作业 :课外对联 题
篇12:苏轼改对联的故事
苏轼改对联的故事
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因此有些飘飘然。
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
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儿子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于是,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
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从此以后,苏轼虚心学习,日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谜底:加“发愤”,和“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