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M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树林里》第一课时的学案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树林里》第一课时的学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树林里》第一课时的学案设计

篇1:《树林里》第一课时的学案设计

《树林里》第一课时的学案设计

教材分析

《树林里》是《现代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部分第20课,树林里(第1课时)。这篇课文很有情趣,尤其是第二自然段出现的几个象声词“啾啾啾、咚咚咚、卡滋卡滋、哗啦哗啦……”形象生动,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课文的插图是彩色的,图中的“鸟窝\树洞\天牛 \毛毛虫”栩栩如生,是看图识字的好资源。凭借教材优势,让学生愉快地识字。在此同时,也体会到树林里各种小生命的可爱。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在“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愿望。

2.新课程标准下识字教学的走向是“课内识字,课外巩固;课外识字,课内展示。”在课内,教师要充分地调集学生已有的'积累,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多识字。

预设目标

1.认识“啾啾、咚咚、哗啦”等词语,交流孩子熟悉的像声词中的简单汉字,并引导发现构字规律;看图认识“鸟窝\树洞\天牛 \毛毛虫”

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音、细”。

2.正确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感受树林里各种可爱的生命。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识字

(师:老师带小朋友到森林里玩玩。)

1.请学生进入“森林”听声音,说说听到了什么。

2.大屏幕出示“啾啾啾”、“咚咚咚”、“卡滋卡滋”、“哗啦哗啦”这几个像声词,请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评说:运用现代媒体,将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物的环境中,增强了主体感受,激发学生识字、阅读的兴趣。)

3.交流:

猜猜说说“啾啾啾”、“咚咚咚”、“卡滋卡滋”、“哗啦哗啦”都是谁发出的声音,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树林里(第1课时)》。

①关于“啾啾啾”的学习

怎么读?“啾啾啾”是谁在唱歌?

④“哗啦哗啦”:有的说是泉水流动的声音;有的说是小野鸭在小河里游泳,翅膀拍打水面发出的声音。

(4)师小结:这些都是树林里的声音。(课件出示“声音”一词,学生齐读。)

树林里,不同的鸟,不同的小昆虫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一句:)

4.正确朗读课文1-2自然段。

二、随机识字

1.(播放课件录音――几种动物、昆虫的叫声)请学生认真听,再说说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学生一般都能说出这几种象声词:叽叽叽、喳喳喳、呱呱呱、嘎嘎嘎、咩咩咩、嗡嗡嗡、喵喵喵。

教师随机把这些词和学生见面(如果学生说的词,教师有准备的,就直接卡片出示。如果没准备,教师就写到黑板上。并有意识地把这些词归类。即是“口”字旁,又是形声字的放在一起;是“口”字旁但不是形声字的放在一起;不是“口”字旁的放在一起,如:汪汪汪。)

2.引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

师:看着这些词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一般有以下几种发现:

(1)除了“卡滋卡滋、汪汪汪”,其他的都是“口”字旁;

(2)都是三个字的,三个字都是一样的;

(3)都是动物的叫声;

(4)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的字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树林里》教后反思

有老师问我:“这么好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时,我们一般都侧重于阅读,你为什么把它设计成识字课?”这个问题是我和师傅一起备课时就考虑到的。

新课程下的教材观强调,语文教材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和师生对话的“话题”。可见,教材只是凭借。

《现代小学语文》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应该有这样的创新精神和研究的态度。我们可以把《树林里》上成阅读课,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设计成识字课,这是一种尝试。关键是看这样的课是不是真正的有趣、有效,课堂上有没有孩子自己情趣的投入,思维的投入。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在“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很在乎“孩子是否喜欢”。教学时,通过“情境识字、随机识字、看图识字”这些识字方法,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情境、进入课文,去发现构字规律,在发现中积累语言。

篇2: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学案设计

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学案设计

课前准备:

1.搜集盘古的相关资料。

2.搜集几则神话故事。

一、朗诵

1. 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把自然段序号标在自然段开头。

2. 默读课文2遍,朗读三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打结,不加字、不掉字。

二、生字新词

1. 给下列生字和多音字注音。

2. 注音,组词。

(1) 注音 ( ) ( ) ( ) ( )

猛 缓 逐 宗

(2) 注音,并组词:(我给生字多组词,与同伴齐分享。)

暗( ) 降( )丈( ) 血( )辽( ) 阔( ) 创( )

肢( ) 肌( ) 肤( ) 液( )滋( )润( )造( )

我易读错:( ) 我易写错:( )

(3) 多音字

降 血 倒

3.在文中圈出词语表的词语,读五遍。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混沌: 逐渐: 滋润:

创造: 奔流不息:

4.查字典:盘古开天地的“开”是什么意思?

三、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 )

2.我能根据每一自然段开头的几个词语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选词填空):

化作万物 天地分开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盘古倒下 盘古醒来

先写( )( ),然后写( )盘古( ),最后写( )( )。

3.我要大胆提问题:深入学习课文的好办法就是带问题来读书,围绕中心句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四、【当堂检测】

1.书写生字(肢、肌肤、滋润、血液、创造)

2.选择正确读音。

(1)上周末我去医院献血( ),看到从血( )管里抽出来的血( )我心里很紧张。 (xiě xuè)

(2)我们要用勤劳的双手创( )造奇迹。(chuāng chuàng )

(3)心灵的创( )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治愈。(chuāng chuàng )

3.根据下面意思写出词语。

(1)湿润,不干燥。 ( )

(2)发明,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

(3)天地模糊一团。 ( )

(4)水流奔腾而不停止。( )

4.句子万花筒

(1)改成“被”字句:盘古把天和地分开了。

(2) 改成“把”字句:大斧头被盘古抡起了。

篇3:ieueer第一课时学案设计

ieueer第一课时学案设计

ie ue er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3.播放古筝曲,学生自己试着在四线三格中进行书写,教师巡视,纠正书写姿势、执笔方法。

师:耳朵能帮我们干什么呢?(听故事,听老师讲课……)

师:看哪位小朋友用好自己的小耳朵了,认真听了。

2.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最后一位拼音朋友就是er,耳朵的“耳”读第一声就是它的名字。请小朋友们跟我读er(生读)

3.出示特殊韵母er,讲解: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我们之前学的复韵母都是由两个单韵母组合而成的',但这位小er很特别,它是由e和r组合在一起,他不像其他韵母喜欢跟声母交朋友,他喜欢独来独往我们叫它“特殊韵母”。它发音时舌头要往上卷。

4.指导学生跟读,练读,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

5.师:瞧,他带着帽子走来了。(带调读er的四声)

出示:ēr ér ěr èr

6.你能选择其中一个联系生活来说话吗?

①老师上课经常说:“小耳朵,仔细听。”

②我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③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

7.小结:er发音时舌头往上卷,是个卷舌音。它只能单独做音节,不和声母相拼,用法很特别,所以叫它“特殊韵母”。

四、巩固练习

1.师:今天,咱们在拼音乐园认识了不少拼音朋友,该回家了。咱们来点一下名,送他们回家吧。出示:ie e er e ue 开火车读,齐读。

2.加入新成员的《拼音休息操》是什么样的呢?一起背一背吧!

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拼音休息操。

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p、……、w。

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a、、e、i、u、ü、ai、ei、ui、a、u、iu、ie、üe、er。

站要直,做要正,我们来整体认读音节表zhi、chi、shi、ri、zi、ci、si、i、wu、u、e、ue。

专心听,勤动脑,学好拼音基础牢。

3.下面的韵母都是双胞胎,看谁很快地认识认识它?比一比,读一读。

ie---ei ei--er iu---ui ie---üe

4.游戏:“看谁听得清,找得快”。拿出自制的复韵母卡片,老师找一位同学读韵母,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剩余没有写完的内容。

2.《同步导学》第1、2、3题。

六、板书:

篇4:《背影》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

《背影》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识记朱自清的相关文学常识,会读、会写、会解释本课字词积累中的字词。

2、在熟读课文基础上,能理清叙事线索中的明线,划分结构层次,学会从凡的生活中撷取意蕴丰富的素材。

3、感受浓浓的父子深情,努力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学习重点

理清本文的叙事线索的明线。 难点预设 能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自学内容自学提示知识聚能

(一) 我收集 我整理:

作 者 籍 贯 文学地位

代表作品

(二)我用心 我会查:

1.记住字的音形:

颓( )唐 交卸( ) 簌簌( ) 差事( ) 妥帖( ) 举箸( )

奔丧( ) 琐屑( ) 狼藉( ) 踌( )躇( ) 蹒( )跚( )

2. 积累多音多义字:

帖 差 勾 藉 丧

3.词语释义:

差使: 交卸: 狼藉: 簌簌: 光景:

惨淡: 赋闲: 踌躇: 迂: 蹒跚:

颓唐: 琐屑: 触目伤怀: 情郁于衷:

(三)我会读 我会析:

1.文章写了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在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他们每次所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2. 通过哪几件小事来表达父亲对我的怜爱?

3.划分结构:

(四)我思考 我感悟: (一)参照书下注释①并查阅相关资料,试从生平、文学地位、代表作三个方面进行简要收集和整理朱自清的相关文学常识。

(二)初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遇到的生字词,并参照书下注释或使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按要求完成并整理到语文积累本。

(三)1.课文以“背影”为题,而且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速读课文,把他们找出来,理清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2. 文中4、5段写父亲浦口送别时对儿子的处处关心,都是通过儿子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的,作者的述说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每一个细节都渗透了父亲年老颓唐、境遇不佳而对儿女却一片深情的特有表现。

3.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的部分。

(四)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助读材料】

19,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拼一年春夏秋冬 换一世无怨无悔

展示汇报

1.明确学习目标;(1′) 2.自主学习;(5′)

3.任务分工;(4′) 4.汇报展示;(25′)

5.训练检查;(7′) 6.梳理提升。(3′) 精讲预设 文章通过“背影”将各部分材料巧妙的组织起来,所以说,“背影”是本文的明线;同时,作者在选材上达到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高度。因此,文章很能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使读者读着不能不联想到父母平日对自己的爱,甚至有些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眼前,让自己动心流泪。

训练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 )卸( ) 奔( )丧( ) 狼( )藉( ) 簌( )簌( ) 典( )质( )

赋( )闲( ) 颓( )唐( ) 琐( )屑( ) 差( )使( ) 亏( )空( )

勾( )留( ) 拣( ) 搀( ) 蹒( )跚( )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情郁于衷 勾留 锁屑 颓唐 B、触目伤怀 踌蹰 掂记 蹒跚 C、满院狼藉 橘子 捡定 历害 D、不能自已 赋闲 栅栏 惨淡

3、根据所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 (2)凄惨暗淡,不景气。

(3)看到某种情况或景象心里感到悲伤。 (4)感情积聚在心里不得发泄。

(5)细小而繁多(的事)。 (6)不幸的是接连发生。

4.选词填空: 颓唐 颓废

(1)没想到父亲的老境如此 ;

(2)他沉迷于网络游戏,逐渐变得 。

反思提升

1.总结自己的课堂精彩

2.梳理自己的学习成果

3.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第一课时1 再三嘱咐茶坊陪我同去 2决定亲自送行 3照看行李 4和脚夫讲价钱 5拣座位 6嘱咐我 7嘱托茶坊

第一次:思念父亲,难忘背影

第二次:望父买桔,刻画背影

第三次:惜别寻父,难忘背影

第四次: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四次背影,四次流泪

第一次:因家庭的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泪

第二次:为父亲的爱而感动,是感动的泪

第三次:因父亲背影消失而流泪,是惜别的泪

第四次:因疼惜父亲而流泪,是伤心的泪

篇5:《北京》第一课时的学案设计

《北京》第一课时的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北京>第一课时。会写“央,交”等字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情感。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好听的歌(听的过程中说)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唱,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我爱北京天安门〉对,我爱北京天安门。古老美丽的北京城就是我国的首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北京〉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大家先请听一遍课文,注意听清字音。

2,你也想来读读书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看看注音,多读几遍。

3,同学们读的真认真,下面我们四人一组,一起学一学这篇课文的生字,也可以将生字连成词语读一读。

4,出示生字,请各小组来试着读一读,看哪个组读的最好。

5,同学们读的真好,那谁愿意当小老师带我们大家读一读词语啊?你会教哪个就教哪个〈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带读词语〉

6,男女生个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指导朗读

(一)再读课文

1,你们的词语读的真不错,那你们能把课文读好吗?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北京>第一课时》。

2,说说看,他读的怎么样?

3,指导: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要读准字音,要注意停顿。

4,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5,北京有这么多美丽的地方,那你们最喜欢看什么呢?

(二)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教学第二自然段

点击课件,展示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广场画面和第二段文字

2,你看到了什么?

3,教师范读这段文字----学生自渎-----你读懂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随机解释:中央 庄严 矗立等的词语

4,我想请几位同学来比赛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5,学生比赛读,评出最好的那位。

6,大家表现的'真不错,老师准备了很多天安门的图片。想不想再看一看啊?(课件出示图片)

四,指导写字

1, 北京还有很多好看好玩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去看一看啊,看之前老师有个要求,如果你能认真的写一写学过“央,交”这两个字的话,老师就给你们看好不好啊?

2, 出示生字-----指导写字------自己写一写-----评价

五,欣赏图片,再次感受

出示北京风景图片,一边看一边介绍,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丽。

六,总结课文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希望同学们能更加了解北京,喜欢北京,长大能亲自去北京看一看。最后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我爱北京天安门〉吧

篇6:《论语》第一课时学案

《论语》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3、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重点】:

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

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一、自学检测。

1、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____ 家学派创始人。政治上主张____教育上主张____ 。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

____ ,与_____ ,_____ ,_____ 合称“四书”.

3、给生字注音。

论(   )语 不亦说(  ) 乎 愠(   ) 三省(   )

传(   )不习乎 曾(   )子 罔(   ) 殆(   )

诲(  )女(  )知之乎 弘(  )毅( ) 凋(   )

二、参照注释,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1、第一则:重点词语翻译:

子:___ _ 时习:____ 说:____

愠 :____ 君子:____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 …吗?”

翻译

内容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二句讲的是( )

第三句讲的是学习的( )。(提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

2、第二则:重点词语翻译:

吾:______ 日:______三:__ ____省:__ __为:____ __

谋:______忠:____ __交:___ ___信:____ __传:___ 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3、第三则:重点词语翻译:

故:___ ___知:____ __可:___ ___以:___ ___为:___ 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

翻译本则( )

思考:这则论语在学习方面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树林里》第一课时的学案设计4、第四则:重点词语翻译:

罔:______ 殆:______

翻译本则( )

思考:这则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5、第五则:重点词语翻译:

诲:______女:_____ _知之:___ __为:______是:__ 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课堂小结】:

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课后作业】

1、背诵这五则论语。

2、继续掌握这五则中未掌握的字词及句子。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和困惑是:

【当堂训练】

一、孔子和论语。

1、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____ 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

____ ,与_____ ,_____ ,_____ 合称“四书”.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吾日三省吾身( )( )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6、诲女知之乎?( )

7、是知也。(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篇7:信客第一课时学案

信客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独立阅读,能有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学习重点:

1.对信客的工作的细致描写。

2.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 神。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学习内容及流程:

一、【课前自主预习】独立预习课前完成

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唏嘘( ) 噩耗( ) 焦灼( ) 猝然( )

伎俩( ) 吊唁( ) 文绉绉( ) 诘问( )

(2)理 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猝然:

伎俩:

诘问:

焦灼:

颠沛:

诺诺:

吊唁

3、了解作者

作者 ,生于 年,是我国著名的 、、。主要作品有 、、、等。

4、了解背景

作者的家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承担,于是“信客”这种特殊的职业也就应运而生。作者从小就听人家讲家乡信客的故事长大,对信客的`酸甜苦辣记忆犹新,于是就写了此文。课文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

二、【我的课堂】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提问:通过自主学习,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复述课文内容。

3、下面还有这几个问题,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并推选展示讨论结果

(1)、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你对“信客”这种职业的初步印象。

(2 )、信客工作的“苦”体现在哪些方面?

(3)、你喜欢信 客吗?为什么?

(4)、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 迹?为什么要重点写?

三、【课堂能力训练】仔细读题积极思考,认真完成

1.下列加线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济(jì)文绉绉(zōu)

B.噩耗(è )伎俩(jìliǎn溃

C.吊唁(yàn)唏嘘(xī)

D.诘问(jié)焦灼(zhuó)

2.找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信客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B.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

C.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D.茅屋外只有劲利的山风。

3.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A.克扣 接济 噩耗 低媚顺眼( )

B.唏嘘 希罕 呵斥 风尘苦旅 ( )

C.诘问 伎俩 颠沛 穷愁了倒( )

D.焦灼 吊唁 鸡零狗粹 长途跋涉( )

四、【课后拓展提升】温故知新拓展视野

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 畅。)

信客之墓志铭:

五、【我的 收获】(请同学们写下你心中的感悟、收获。)

篇8:《燕子》第一课时导学案

《燕子》第一课时导学案

《燕子》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要点:

指导看图;学习生字新词;初步学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生释题。

二、指导看图。

1、图上重点画的是什么飞鸟?

提示:先观察它的外行,再观察活动情况。

2、从图上看到燕子是什么样的?

(鸟里的羽毛,俊俏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

3、观察燕子的活动情况。

提示:由近及远。

(一队燕子正从这边稻田飞到那边的柔柳之下。一队燕子掠过湖面,平静的'湖水一圈一圈荡漾开去。远处有几队燕子落在电线上,远看象几个小黑点。)

4、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春天的景色?(燕子、柔柳、青草、绿叶、花。)

5、看了彩图后你有什么感觉?(春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使人有一种生气勃勃的感觉。)

三、初步学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俊俏”、“眉眼”“伶俐”、“生趣”、“偶尔”等词。

2、听范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把观察到的情况记下来的?(先写燕子的外形,然后写春天的特色,再写燕子活动的情况,最后写燕子休息时的情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组词。

2、朗读课文。

篇9:四年级《猫》第一课时学案

四年级《猫》第一课时学案

【教材分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1、细读“古怪”。

何谓“古怪”,词典中解释:奇异,异常,奇怪。表示出乎意料,难以理解。指明显地异乎寻常,偏离一般,非正常的。明显的带有“贬义”的味道,但越读越发现,其实古怪的背后常常透露出与众不同、非同凡响、卓尔不群、独树一帜,最后,我读懂了,老舍先生眼中的古怪,也许更多的有“古灵精怪”的意味。在备课时,我为如何将“明贬实褒”这一写法渗透到课堂中去,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这一点,哪怕就那么一点点,结果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处心积虑、用尽心思也没有想出更妙的办法,直到上课。

2、作者的写法。

老舍在写法上与其他作家有所不同,全文没有一处是描写猫的外貌,没有一处是描写猫的生活习性。他主要是抓住猫的性格通过一个个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呈现于我们眼前。

而且最为不同的是,把猫性格的不同的要素对立起来,“老实、贪玩、尽职”为一组,“温柔可亲、一声不出”为一组,“胆小、勇猛”为一组。因一组组对立、矛盾的性格统一于一体而古怪。

3、作者的喜爱之情。

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自始至终融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于每一个字眼。老舍先生不用华丽的词藻雕饰文字,语言平实,就像面对面的.与我们话家常,全凭思想和情感牵着笔头,化技巧于无形,自然地从心底流淌出来。全文没有一处是直接抒发对猫的喜爱,但没有一处不体现老舍的喜爱,这真是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高明之处啊!我似乎从中读出了人爱猫、猫亲人、人更爱猫的情感发展脉络,它如涓涓细流,丰润着我的心灵,带我走入了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因此在教学本文时,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掌握“稿纸”等词。理解“古怪、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积累“生机勃勃”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猫的特点。

3.品味“说它……吧”,“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生机勃勃”等词句,学习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真实具体地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介绍认识的猫。

2.教师予以归纳。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3.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整体感知,掌握生字词

1.明确自学要求。

⑴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和同桌多读几遍。

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⑴教师随意地抽出下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任凭 无忧无虑 尽职 稿纸 抓痒 丰富多腔 遭殃 蹭 责打 折腾 枝折花落

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重点注意:“蹭、痒、凭、殃,注意“折”的多音。

⑶指名说说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注意“耍”与“要”、“乖”与“乘”、“虑”与“虚”的区别。

⑷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的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⑸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

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做好本职工作。

遭殃:遭受灾殃。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叫声种类多。

无忧无意:没有忧虑。

4.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⑴自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⑵交流。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逗人爱。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逗人爱。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小花猫的可爱

1.自学第四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2.学生汇报读懂的内容,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教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教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教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3.教师归纳:

⑴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真是一只

⑵老舍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⑶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喜欢、喜爱)

⑷一起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四、课堂小结

教师:可爱的一只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四自然段。

3.比一比,组成词。

耍( ) 虑( ) 稿( ) 淘( ) 踩( ) 贪( ) 跤( )

要( ) 虚( ) 搞( ) 陶( ) 彩( ) 贫( ) 绞( )

篇10: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学习难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知识链接】:

1、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今存诗3000首,代表作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白居易认为是国辱,上书请求捕贼。一些权臣早因为他的政治讽喻诗而仇恨他,便给他加上了越职奏事的罪名,把他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贬谪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喻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2、认识“歌行”体: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课堂导入】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学习过程】

1、检查预习(A):

(1)注意下列字形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花 瑟. 瑟. 拨 弦. 掩. 抑.

霓. 裳. 冷 涩. 乍. 迸.

(2)找出通假字

曲终收拨当心画

家在虾蟆陵下住

(3)古今异义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整顿衣裳起敛容 暮去秋来颜色故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又闻此语重唧唧 凄凄不是向前声

(4)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商人重利轻离别

2、课文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分析、窜讲)

(1)朗读小序部分(B)

讲解重点文言词汇:左迁 铮铮然

倡女 善才 贾人 快

感斯人言

(2)试分析小序部分的作用:

抹. 帛. 悯然幽. 咽. 舫.

(3)理清文章思路(B)

试概括每段的段意:

(4)朗读第一段:分析第一段的“文眼”语句(B):

(5)朗读第二段,指出这一段中对音乐描写的语句并赏析(C):

(6)试分析这一段描写无形音乐时运用的描写方法(D):

篇11: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2.感悟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知识链接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2.背景:《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一)注音

1、湓( )浦口 2、铮( )铮然 3、商贾( ) 4、悯( ))然

5、转徙( ) 6、迁谪( ) 7、荻( )花 8、幽咽( )

9、虾( )蟆( ) 10、红绡( ) 11、钿( )头 12、银篦( )

篇12:树林里(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树林里(第1课时)

《现代小学语文》(第二册)

组织引导者: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金素文 评说 杨明明

教材分析

《树林里》是《现代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部分第20课。这篇课文很有情趣,尤其是第二自然段出现的几个象声词“啾啾啾、咚咚咚、卡滋卡滋、哗啦哗啦……”形象生动,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课文的插图是彩色的,图中的“鸟窝\树洞\天牛 \毛毛虫”栩栩如生,是看图识字的好资源。凭借教材优势,让学生愉快地识字。在此同时,也体会到树林里各种小生命的可爱。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在“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愿望。

2.新课程标准下识字教学的走向是“课内识字,课外巩固;课外识字,课内展示。”在课内,教师要充分地调集学生已有的积累,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多识字。

预设目标

1. 认识“啾啾、咚咚、哗啦”等词语,交流孩子熟悉的像声词中的简单汉字,并引导发现构字规律;看图认识“鸟窝\树洞\天牛 \毛毛虫”

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音、细”。

2.正确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感受树林里各种可爱的生命。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识字

(师:老师带小朋友到森林里玩玩。)

1. 请学生进入“森林”听声音,说说听到了什么。

2. 大屏幕出示“啾啾啾”、“咚咚咚”、“卡滋卡滋”、“哗啦哗啦”这几个像声词,请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评说:运用现代媒体,将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物的环境中,增强了主体感受,激发学生识字、阅读的兴趣。)

3. 交流:

猜猜说说“啾啾啾”、“咚咚咚”、“卡滋卡滋”、“哗啦哗啦”都是谁发出的声音。

① 关于“啾啾啾”的学习

怎么读?“啾啾啾”是谁在唱歌?

【评说】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了“角色”。

请看一段实录――

生:“啾啾啾”是小鸟在唱歌。

师:现在,我们把这里当作树林,那你们就是--(生接)小鸟。那我呢?

生1:您就是大鸟。

生2:您就是鸟妈妈。

师:我是鸟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孩子。下面妈妈和小鸟们一起来唱“啾啾啾”,你们先唱还是妈妈先唱?

(齐读--个别读)

评说:“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非常的亲切、自然。当“孩子”把“jiu”读成“jio”时,“妈妈”就亲切地唱给他们听(这里实则起到了正音的功效)。“妈妈”的唱是“范唱”的作用。在正音的过程中,也有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但用“请这只(群)小鸟来唱”来指挥,学生就觉得非常有趣。于是机械的生硬的生字记忆便充满了生趣。

②“咚咚咚”的教学

师:“咚咚咚”是谁在做什么呀?

【评说】“咚咚咚”,究竟是谁在做什么?学生因为有了充分的候答时间,有了足够的体验的空间,于是就有了各种生动的“咚咚咚”。

请看一段实录-

师:咱们先不急着回答,好好想想看,咚咚咚是谁在做什么呢?来,我们边读边来做做动作。

(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有的做敲门的动作,有的做啄木鸟给大树啄虫的动作,有的在敲鼓,还有的小朋友离开位置,从不远处大摇大摆地走过来。)

教师随机走到其中的一名学生面前,开始交流。

师:请问,你是谁?你在做什么?

生1:我是啄木鸟,我正在给大树治病呢!(请该生表演,其他学生读“咚咚咚”)

生2:我是兔妈妈,刚刚采蘑菇回来,正在叫小兔子们开门呢!

生3:我是大黑熊,我在森林里散步呢!

评说:此时,学生的想像释放了,教师及时运用生生互动中显现的各种“资源”,不仅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识字,也让学生高高兴兴地练习说话。

③“卡滋卡滋”:有的说是人走独木桥时发出的声音;有的说是毛毛虫咬树叶发出的声音。

④“哗啦哗啦”:有的说是泉水流动的声音;有的说是小野鸭在小河里游泳,翅膀拍打水面发出的声音。

(4)师小结:这些都是树林里的声音。(课件出示“声音”一词,学生齐读。)

树林里,不同的鸟,不同的小昆虫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一句:)

4.正确朗读课文1-2自然段。

二、随机识字

1.(播放课件录音--几种动物、昆虫的叫声)请学生认真听,再说说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学生一般都能说出这几种象声词:叽叽叽、喳喳喳、呱呱呱、嘎嘎嘎、咩咩咩、嗡嗡嗡、喵喵喵。

教师随机把这些词和学生见面(如果学生说的词,教师有准备的,就直接卡片出示。如果没准备,教师就写到黑板上。并有意识地把这些词归类。即是“口”字旁,又是形声字的放在一起;是“口”字旁但不是形声字的放在一起;不是“口”字旁的放在一起,如:汪汪汪。)

2.引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

师:看着这些词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一般有以下几种发现:

(1)除了“卡滋卡滋、汪汪汪”,其他的都是“口”字旁;

(2)都是三个字的,三个字都是一样的;

(3)都是动物的叫声;

(4)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的字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评说】对于“叽叽叽”这类简单的象声词,学生早在幼儿时期,通过唱歌、念儿歌和童谣就已经比较熟悉了。课堂上,教师充分调集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真正地让识字回归到生活中。值得一提的是: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构字规律,激发学生自觉识字的热情。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3.指导书写“音”、“细”。

三、看图识字

1. 请学生细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请学生先把认识的词和课文中的插图连线。(课件出示连线的样子)遇到困难时及时找同学或找老师帮助。(如:有些学生不认识天牛,有些学生一下字找不到毛毛虫了等等)

(2)小组交流:读--把认识的词语读给同伴听听;

听--同伴认识的词语我认识了没有;

学--请小老师帮助。

3. 集体交流:读准必须掌握的三个词语--树洞、天牛、鸟窝(下限目标)

4. 师生齐读第3自然段。

【评说】这是个全员参与的识字过程。教学时,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图文对照,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又一次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个动静协调的过程,在前半节课的“热闹的叫声”后进入静静的自学情景,也是一种和谐。

四、尾声

师:告诉你,在树林里要走得很轻很轻,不要踩到枯枝和落叶,因为小动物一听到声音,就会躲起来的。告诉你,走进树林找一块石头坐下来。静静地听,静静地看,静静地就像一棵树一样。(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生静静地听,静静地看――课件又进入了“森林”。观看着森林中可爱的小生命们――――――

课结束。

【评说】让孩子喜欢学习,发自内心的喜欢!――教师需要为孩子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和学习环境。――――设计这节课的教师在努力。

让孩子感到学习有趣,是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并非是当啦啦队的欢乐。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在真正的学习,而且在自己的起点上提升。――这是每一位新语文课标实施者时时要想到的。――――设计这节课的教师在努力。

附:课文

树林里

树林里有许多许多可爱的生命。

听!静静听!啾啾啾、咚咚咚、卡滋卡滋、哗啦哗啦……不同的鸟,不同的小昆虫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看!细细看!一棵树上,有树洞、有鸟窝;一片叶子上,有天牛、有毛毛虫……只要我们慢慢地走,细细地看,你会认识许多可爱的朋友。

告诉你,在树林里要走得很轻很轻,不要踩到枯枝和落叶,因为小动物一听到声音,就会躲起来的。

告诉你,走进树林找一块石头坐下来。静静地听,静静地看,静静地就像一棵树一样。

《树林里》教后反思

有老师问我:“这么好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时,我们一般都侧重于阅读,你为什么把它设计成识字课?”这个问题是我和师傅一起备课时就考虑到的。

新课程下的教材观强调,语文教材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和师生对话的“话题”。可见,教材只是凭借。

《现代小学语文》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应该有这样的创新精神和研究的态度。我们可以把《树林里》上成阅读课,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设计成识字课,这是一种尝试。关键是看这样的课是不是真正的有趣、有效,课堂上有没有孩子自己情趣的投入,思维的投入。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在“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很在乎“孩子是否喜欢”。教学时,通过“情境识字、随机识字、看图识字”这些识字方法,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情境、进入课文,去发现构字规律,在发现中积累语言。

课间,当我问孩子们喜不喜欢这节课时,孩子们雀跃--“上课时,我们把教室当成了树林,金老师是鸟妈妈,我们是小鸟,我们一起在树林里唱歌,就像真的一样!”“这节课我发现了这些字都是‘口’字旁的,还发现了这些词都是动物的叫声,我很开心!”“老师让我们把认识的词和旁边的图连线,我觉得很有意思!当我把‘毛毛虫’这个词和插图中的毛毛虫连起来的时候,我也很开心!”我想,也许这些就是课的成功之处吧。

这个设计我共试了6次,因为每个班学生的情况不同,因此每次尝试都会有新的发现。而师傅总在课前课后对我说:“不要硬记原来的教案,应该对学生作充分预设,这是课堂成功的基础。在教学时,一定听清学生的发言,善于捕捉‘亮点’、利用学生即时生成的资源,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提高。”

在“随机识字”这一环节,我就是这样充分利用有益信息,自然地渗透构字规律,促进教学生成的。

备课时,我们就估计学生可能会发现“都是口字旁的”、“都是三个字的”、“都是动物的声音”这几种特点,至于“右边的那个字就表示这个字的读音”这个特点或许会有困难。师傅提示我:“不在乎孩子能否说全,要在乎学生有没有参与发现!┅┅”

几次尝试中,发觉所有班级的学生都在积极在发现,有个别班级的学生甚至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

有的学生说:“右边的字好像就是这个字的读法。”也有的说:“左边是口字旁,右边那个字是当拼音的。”虽然,孩子说不清楚,但是,大家已经在努力地发现了!我没有马上去纠正他们,而是把这个空间继续留给他们。让他们尝试着说清楚。当学生都明白“右边的字的读音就是这个字的读音”时,我就点住“右边”的字,请学生认读,然后再读读整个象声词。自然地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印象。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可供教师使用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也正是我在几次尝试后的最大感受吧。

[树林里(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3:《一去二三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目标预设:

1、读准10个生字,能正确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学会写“一、二、三、四、十”,掌握横、竖、竖弯三个笔画。

教学重点:(本课时的)

读准一到十的音,学会五个汉字。把古诗读通读顺。

教学难点:

资源利用:

一、  看一看,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郊游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出去走一走。坐着汽车来到郊外。远远的看到了一个小村子。我们下车去看一看吧。只见村子里只有不多的几户人家。(出示房子的图片注拼音),他们的房顶上正冒着炊烟呢。在村后还有几座亭台。(出示亭台的图片,注音,)一路向村子走去,路边的野花五颜六色的千姿百态,真美啊。(出示野花的图,注音)我们一起来数数看,哎呀,真多呀,真是数也数不清呢。这么美的景色,不知不觉地,一走就走了二三里路。

2这样的景色,不禁让我想到了课文中的这首诗。出示全诗。(范读)

二、拼一拼,巩固拼音

1多美的童谣啊,你们也想像老师这样来读一读吗?那就赶紧请拼音朋友来帮忙吧。

2自由拼读,看谁能很快地读准每一个字。指名读,并相机纠正。

三、认一认,读准字音。

1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会儿就把童谣读准了。今天,我们这节课要认识10个生字宝宝,可是他们很调皮,与我们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你有信心把他们从诗里找出来吗?

2请你轻轻把书打开到58页,把生字宝宝找出来,找到谁就把谁圈出来。看谁的动作最快。

3大家都找到了吗?你找到了哪些生字宝宝?(出示数字用红色显示的童谣)大家都找到了,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准拼音,叫准他们的名字吧。

4这些生字宝宝戴上帽子,大家都挺会认。脱了帽子你还认识吗?5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

6.

四、         数一数,了解字意

1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的10个生字宝宝都有不同的意思,只要大家用心去读,就能了解他们的不同含义。秦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漂亮的图片。你来猜猜,它们的背后藏着哪一个生字宝宝?

五、         说一说,用字说话

1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那你能看着图,把数字填进去吗?(三本书,九只鸭子,五个草莓,六个南瓜)

2你能看着图说一句完整的.话吗?

六、读一读,巩固字音

我们有许多的儿歌也和数字有关。拿出老师发给你的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读读看。

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

二只小耗子呀,跑到粮仓里呀,吃呀,吃呀。

三只小花猫呀,去抓小耗子呀,追呀,追呀。

四只小花狗呀,去找小花猫呀,玩呀,玩呀。

五只小山羊呀,爬到山坡上呀,爬呀,爬呀。

六只小鸭子呀,跳到水里面呀,游呀,游呀。

七只小百灵呀,站在树枝上呀,唱呀,唱呀。

八只小孔雀呀,穿上花衣裳呀,美呀,美呀。

九只小白兔呀,竖起长耳朵呀,蹦呀,蹦呀。

十个小朋友呀,一起手拉手呀,笑呀,乐呀。

明朝布衣才子徐文长的数字诗:《咏雪诗》

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七、写一写,书写汉字

1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写中国的汉字了。认识它吗?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田字格吧,田字格,四方方,书写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2那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三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一写在横中线上,写的时候要从左向右,起笔稍微重一点,向右行笔的时候要流畅,收笔要稍稍顿一下,写的时候要居中写。

二和三中间的笔画都是横,但是写法不同,你能说说不同在哪里吗?

二字上面的横短,下面的横长。三字三横间的距离要均匀,中间的横最短,下面的横最长。

3看老师来写这几个字,请你拿出手指和我一起写。

4大家学得真认真,奖励你们一下。给大家讲个有趣的故事。

“ 万字难写”

古时候,有一个老财主请了一个教书先生教自己的儿子学写字,先生说:写一是一横,写二是二横,写三是三横・・・・・・。几天后,财主的儿子对财主说:“我会写了,快让先生走吧!”于是老财主就把教书先生辞退了。过了不久,财主要宴请一个姓万的朋友,便让儿子写请帖,可是过了好久也没见写好,财主便去催促儿子快写,儿子气恼地说:“天下那么多姓,为什么偏要姓万呢?我从早晨一直写到现在,才写了五百多画,还差得远呢!”

5听到你们的笑声,我就知道我们小朋友都是很聪明的,肯定不会以为写四就是四横的。

6那我们就来写四。学写四,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笔画名称,竖弯。你觉得写四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7我们最后要学的是十。写十的时候横划左边低,右边高。竖划上面短下面长。

拿出手指,我们一起写四和十。

注意提醒写字的姿势。

反馈写字情况。

篇14:《要下雨了》第一课时的学案设计

《要下雨了》第一课时的学案设计

[教材版本]

小学义务教育第一册33《要下雨了》

[教材分析]

《要下雨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的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介绍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通过小白兔去河边田边两次奇怪疑问,最终明白鱼游水面,燕子低飞的原因,使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小动物“鱼游水面,燕子低飞”等异常表现也能预测天气变化,也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教材目标]

1、知道“鱼游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象是夏秋季节快要下雨的征兆。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图片和语境理解新词的'意思,会用“奇怪”说话。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鱼游水面,燕子低飞”是夏秋季节下雨前的征兆。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话的朗读体会,知道下雨前“鱼游水面,燕子低飞”的原因。

[课时安排]

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1节,学会部分生字、词,知道“鱼游水面”是夏秋季节下雨前的征兆。

第2课时:继续学会部分生字新词,知道“燕子低飞”是夏秋季节下雨前的征兆,并了解下雨前还有哪些自然现象。

第3课时:分角色朗读课文,扩展延伸。

[教学准备]

1、录音、投影、生字卡片。

2、头饰:小白兔、小鱼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读题:

1、板书课题“要下雨了”。

比较读题,发现要字加与不加有什么不同?

(下雨了,已经下了,要下雨了,雨还没下)

2、下雨前有哪些特别的现象?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指导:

1、听录音,边听边特别留心生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出示新词:

you qi guai jin men hen tou tou qi yan

游到 奇 怪 今天 闷得 很 透 透 气 燕子

o wei chao shi chi bang zhan

哦 为什么 潮 湿 翅 膀 沾了

zhu cai di

小水珠 才能 很低很低

lai a 出来啊 kong 空中

啊 di a 那么低啊 空 kong 有空

3、学习生字:奇、怪、今、闷、很,重点指导:奇、怪、闷

三、通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找出小白兔、小鱼、燕子说的话,把自己读的最棒的话挑出来,前后同学读,特别难读的一齐读。

2、反馈。

四、精读第一节。

(一)出示小白兔的话:

有一天,小白兔来到河边,看见小鱼游到水面上来了,奇怪地问;“小鱼,小鱼,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

① 读句子。

② 比较读:小鱼,小鱼,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

小鱼,你怎么有空出来啊?

自由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两个小鱼说明小白兔很想知道,很奇怪很急,读时连起来。

今天――说明小鱼平时在水里游,今天表现不同――游到水面上来了,很奇怪。(板画:鱼游水面)

看图:小白兔奇怪的表情怎样的?

(眉毛上翘,眼睛瞪大,耳朵竖起,手指点着……)

③有表情地读:小鱼,小鱼,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

同桌,对镜子读。

集体读叙述部分的话,一人读小兔的问话。

(二)出示写小鱼的话:

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到水面上来透透气。”

1、自由读,说说小鱼说时,特别把哪个词说成重音?

闷得很――也可以说很闷很闷,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假想:捏住鼻子,闭上嘴巴、眼睛试着沉入水底,体会透不过气来的难过,与透了气以后的轻松。

再读:“闷得很”难过“透口气”轻松快

要下雨了:因为要下雨了,所以闷得很,透透气,游到水面上来了。

2、多种形式读。

(三)连起来读第1节

1、教师问:谁来读小白兔的问话?谁来读小鱼的回答?戴头饰,叙述部分一齐读。

2、四人小组合作读,一人读叙述,一人读小鱼,一人当小兔,一人评述,看哪一组效果最好。

3、抽一组,戴上头饰读,评。

五、复习巩固:

1、教师:学到这里,你觉得自己又长了哪些本领?

(1) 口头练习:要下雨了,_________________

我看到________,就知道要下雨了。

(2)巩固生字:奇、怪、今、闷、很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按课文内容填空:下雨前,小鱼在水里,游到()来了。

3、课后查询还有哪些现象,也知道要下雨了。

篇15: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道德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课前准备】

观看《神笔马良》的动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看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从故事中你知道马良神笔有什么特点吗?故事里他都画了些什么?

2、发散说话: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什么?板题。(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3、有一个小姑娘也梦想着有这样一支神笔,并且写了《假如》这首诗,我们来听听她用这支笔画了些什么。

〖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你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同学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直到把它读通读顺为止。

反馈:

⑴ 请小老师带领拼读生字,指名直接读,齐读,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⑵ 指名读词,齐读词。

3、小声自由读文,边读边比较一下这四个小节,你有什么发现?指名说作者每个小节的开头都用了这句话(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们也来读一读这句。(齐读)

4、马良的笔神奇吗?如果你感觉到了它的神奇,请你读出来听听好吗?接读课文。谁最喜欢读第一段?当他读时,其他小朋友干什么呀?对,听一听,这些小朋友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了吗?(接下来请同学用双手把书压住)

5、整合练说,拓展延伸,句式练说,整合课文内容。

师:通过读课文,你能把课文里的小朋友的愿望连起来说一说吗?(出示填空:课文里的小朋友说: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要给;还要给。)

〖学文,朗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小节

1、课件出示第一小节。

小作者为什么要有这只神笔,他想干什么?作者真是有爱心的人,带着你的体会,去读读这一小节。在你读他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2、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出示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现在你们就是小树,请问:被寒冷的北风猛烈吹刮的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指名说,带着你的体会去读读这句话: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请问:被大雪冰冻的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叹息是什么意思,视机解决)指名说,带着你的体会去读读: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请问:瘦弱的小树,你在叹息什么?需要什么帮助?指名说

4、好可怜啊!我想要帮它,你呢?那我们为它画一个太阳吧,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课件同步出示太阳图案,指导读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出示画面),睁开眼睛,师旁白:红红的太阳高挂在天空,照在小树身上,小树不冷了。它伸了伸( )生接,弯了弯( ),踢了踢( ),摇了摇( ),多么自在,你感觉到它的快活了吗?(指导朗读快活地成长)

6、小朋友,你想和这样有爱心的人交朋友吗?你真的愿意去帮助寒风中的小树吗?那谁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读出来?指名读

那我们一起把心里话读出来吧:齐读第一小节。

过度:别忘了,还有小鸟和西西也需要我们的帮助呢。你最想去西西那儿还是小鸟那儿?去吧,读出你心里的想法。一边读一边去想,好像他们就在你身边一样。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

1、自由感悟读二、三小节。(找小伙伴一起读)

2、谁最想帮助小鸟,指名读第二小节,读的怎样?谁还想帮助小鸟?(3~5)

3、谁最想帮助西西,你在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吗?视机出示两长句:

⑴ 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指名读,哪里读得好?(一定、好腿、还给、健康)还有谁想读?你读的`真好,我代表残疾的西西谢谢你。

⑵ 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老师想读,可以吗?你们认真体会。你觉得没有好腿的西西过得怎样?哪些词语?(只、望)有了好腿的西西,过得怎样?为什么?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4、我们来一起有感情读读第三小节,让西西感受到我们和作者对他的爱!

过渡:假如有一天,马良的神笔真的到了你的手中,你想用它干什么呢?

三、学习最后一小节

1、出示最后一小节。

2、小组内练说──派代表说

3、图片演示,再练说。

四、小结

你我都有一颗纯洁的爱心,让我们的心融在一起,共同描绘一个和平安宁的世界吧。配乐齐读整首诗(时间多,可以让学生背下来)。

五、扩展

课后请用你手中这支神奇的笔把你想画的画出来,想写的写下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