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黑莲蓉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登池上楼》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登池上楼》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登池上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池上楼》是一篇自读性质的课文,是一篇山水诗,作为山水诗,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这首诗里,客观精致地描写出山水景物的本来面貌,而且在对景物描写时,将诗人的情感很好地融入在诗里面,情景交融。不过,诗歌的语言让人颇觉隐晦,为学生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谢灵运山水诗的风貌;
2.积累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重要词语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及典故的意义和所指。
课前准备
PPT课件和纸质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山水诗写作谈起,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已有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但只是片断的,后来发展的《楚辞》、乐府诗也没有把山水诗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去写,只有到了晋宋之际的谢灵运,山水景物才成为诗歌中主要描写对象,打开山水诗的新天地。
二、作者介绍
学生看课文注释
①,再搜集有关课外资料,作简要介绍,教师补充:
谢灵运:出生世家大族,骄纵自负,政治上雄心勃勃,热衷权势,而有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高傲、褊躁的谢灵运一直郁郁不得志,最后终于由爵位的继承人沦落到永嘉做太守,在无奈的现实状况下终日以山水为娱,纵欢作乐。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山水景物为诗歌主要描写对象的诗人,别人称他为山水诗派的开山祖。
三、提出具体问题再研讨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纷纷提出他们预习中所遇到的难题,总的来说,学生反映本诗难理解。
具体问题:
1.课文一开头以“虬”与“鸿”下笔有何意义?
2.诗人正沉浸在春的美景中,为何突然因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句而引起感伤的`?3.本文是一篇山水诗,它里面描写的山水景物有什么可鉴之处?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形式,弄清课文中一些比喻、典故的意义和所指,再确定问题的理解:
1.“潜虬”是潜藏的龙,用来比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人,实指下文中的退耕归隐。“飞鸿”是高飞的大雁,比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人,即下文中的出仕有所作为,联系下面两句,可知无论出仕进取还是退耕归隐,诗人都做不到,因此,课文以“虬”和“鸿”作比喻,一开头就提出了进退两难的忧愁。
2.“祁祁伤豳歌”与“萋萋感楚吟”两句诗都是写春景,“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周公在遭受流言时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有以周公遭遇暗喻诗人自身情况的意思。“萋萋感楚吟”是有感于《楚辞.招隐士》中的隐士生活。两句都是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伤。
3.作为山水诗,谢灵运不仅能客观精细描绘山水景物的外物,还以敏锐的笔触描绘出了景物微妙的变化,特别鉴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句,池塘里生长出春天的嫩绿的草,这个“生”字,有一种正在向上长的动感,更妙的是下一句的“变”字,它既是说,春天来了,园柳变了,发芽了,长叶了,变绿了;又是指在园中枝头鸣叫的鸟儿变了,种类变了,不再是喜欢在冬天活动的鸟,而是报春的鸟跳跃在枝头;不再是对严冬恐惧的呼号,而是对新春欢快的歌唱,像这些丰富的内容,这些微妙的变化,这些动人的声响,在山水画里是很难表现的。
四、整体把握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点拔:这首诗是作者做永嘉太守时久病初愈后登池上楼写的,诗中抒发了自己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并表示决心归隐。
2.说一说全文可分为几层具体内容是什么?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卧疴对空林”)进退两难,病卧永嘉;
第二层:(“衾枕昧节候”至“园柳变鸣禽”)登楼而望,满目春色;第三层:(“祁祁伤豳歌”至结尾)触景生情,持操归隐。
由此可得出全文写作思路:官场失意,登楼消愁——观赏眼前美景——触景伤情,持操归隐。
五、文言字词积累
1.解释
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爱、怜惜”。响:动词,“发出声响”。薄:迫近。怍:惭愧。徇:求。
2.读音
怍zuò疴kē衾qīn褰qiīn岖嵚qūqīn祁qí豳bīn六、扩展阅读
1.对比阅读谢灵运的《游南亭》。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经,芙蓉始发池。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对比阅读谢灵运的这两首诗,引导学生比较它们写作上的异同,学生在学习了《登池上楼》的基础上很快作出比较:基本上大同小异,相同点:
1、都是山水诗,结构上都相同:为消愁而登临——登临而望,满目春色——触景伤情;
2、在抒情写景方面都是以乐景写哀情;
3、作为山水诗,所描写景物都很少。
2.总结谢灵运山水诗的主要特点:
1、谢灵运山水诗的套式说明: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结构上主要有两种格式:
A、心中苦闷,欲登临以消愁——登临观赏,描绘出所见之美景,这是全诗主要的写景部分——由眼前美景触发感伤,陷入更深的忧闷,如《登池上楼》,《游南亭》;
B、兴致勃勃游山水——山水秀丽如画,这是全诗主要写景部分——由山水悟及人生哲理,如《登江中孤屿》。
2、谢灵运山水诗不足:
作为山水诗草创者,还不是很成熟,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是一篇之中只有一些写景佳句,纯粹写山水风景的极少,由于小时一段道馆生活经历,谢灵运对山水与老庄学说的关系有很深看法,在描绘了一番山水景色后,他往往还要来一段自己的心得体会。因而,别人指责他的诗最后“带有一条玄言的尾巴”。
七、总结
本文是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所作,在这篇山水诗里,诗人借变换的景物,感物怀归,写景与抒情结合相当紧密,虽然语言较为隐晦,却真实地表现了现实中被当权者排斥,进退两难,心情不安的情绪。
八、作业布置
对比阅读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九、板书设计
登池上楼
进退两难,登楼消愁。
景物变换,感物怀归。
登临而望,满目春色。
触景伤情,感物怀归。
篇2:山水诗——《登池上楼》
《登池上楼》原文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登池上楼》赏析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此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等等,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登池上楼》作者简介
谢公义(385年-433年),字灵运,浙江会稽人(今绍兴),原为陈郡谢氏士族,汉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瑍幼子,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篇3:山水诗——《登池上楼》
《登池上楼》原文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登池上楼》作者简介
谢灵运 (385-433)南朝诗人。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孙。小名“客”,人称谢客。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后受劾谪徙广州。被告发谋反,处死。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期,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登池上楼》简介
看起来,这一联诗(特别是前一句)确实很平常,毫无锤炼之功,所写景色亦并无特别之处.但应该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其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特出。总之,放在特定的文学环境和具体的诗篇之中来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确不失为佳句,单独抽出来加以评论,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从全诗来看,写到这里,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
篇4:登池上楼,登池上楼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意思,登池上楼赏析
登池上楼,登池上楼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意思,登池上楼赏析 -诗词大全
登池上楼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
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
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
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
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
举目眺岖隆
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祈祈伤豳歌,
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
无闷徵在今。
篇5:谢灵运《登池上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谢灵运《登池上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注释:
虬: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 媚:自我欣赏。 幽姿:优美的姿态。
薄:迫近。怍:惭愧。 进德:增进自己的德业,此指仕途上的进取。
退耕:隐退耕作。 徇禄:追求官爵俸禄。 穷海:边元的海滨,此指永嘉(今浙江温州)。
疴(ē):病。卧疴,卧病在床。 衾:被子。
昧:不明白。这句说因卧病而竟不知季节的变换。 褰开:揭开帷幔。
窥临:近窗观望。 聆: 听。 岖嵚(qīn):山势高峻的样子。
初景:初春的阳光。 革:改变。 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
新阳:新春。故阴:已过去的冬季。变鸣禽:鸣叫的鸟儿变换着种类。
祁祁:众多的样子。 豳歌:指 《诗经·豳风·七月》,其中有“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诗句。
萋萋:草的样子。 楚吟:指《楚辞·招隐士》,其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的句子。
索居:独居。 易永久:容易感到时间长久。离群:离开朋友。处心:安心。
持操: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
岂独古:难道只有古人能做到。无闷:没有。 指隐士不为世俗易其志,不求成名, 避世而无所烦闷。 出自《易经·乾卦》。征:验,得到证实。
译文:
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的幽闲多么的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传远啊!我想要停留在天空(仕进功名),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谷(隐退沉潜),却惭对深渊的潜龙。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著光秃秃的树林。(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想起《采繁祁祁》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坚持节操那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徵验、实践了。
赏析: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诗一开头即由此下笔:“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进德”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与“飞鸿”一句相应。——但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及。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退耕”谓退隐田园,以耕作自资,与“潜虬”一句相应。——但徒怀此愿,却是力所未能。以谢氏的富有,当然谈不上“退耕力不任”的问题。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格,无法实现。因为当时谢灵运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示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大的麻烦。下面进一步写自己于无奈中来到这偏僻的海隅,入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全诗由虚入实,由远及近,气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开暂登临”。“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池塘水波轻拍,在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眼前是一派景色:“初景”即新春的阳光,正在革除“绪风”即残冬的余风,“新阳”即春代替了“故阴”即冬的统治。“初景”、“新阳”写出总体的感受,是虚笔,下面“池塘”、“园柳”两句,转为近景的具体描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钟蝾《诗品》引《谢氏家录》说:“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暂且不论,这一联诗的名声,看来确是不小。但也有人提出:这二句实在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夸耀的。究竟应如何看待,颇可稍加分析。
看起来,这一联诗(特别是前一句)确实很平常,毫无锤炼之功,所写景色亦并无特别之处.但应该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其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特出。总之,放在特定的文学环境和具体的诗篇之中来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确不失为佳句,单独抽出来加以评论,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从全诗来看,写到这里,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
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在已是初春时节了。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而近处所见的景致则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它的妙处就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一篇,诗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伤豳歌”,按照《毛诗序》、《诗谱》等传统的解释,《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谢灵运用此典故,带有暗喻的意思。“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辞·招隐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所谓“感楚吟”,是说有感于隐士的生活。这两句回复到第一层的内容,但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表示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心走隐居的道路。接着“索居”、“离群”两句,写隐居生活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意思是:离群索居的生活,使人容易感到岁月漫长,枯索无味,难以安心。这两句从诗意上说,是指一般人的想法,并非说自己。但在潜在心理上,这种被否定的想法,也隐约透露了他自己的某种疑虑。谢灵运出身华胄,为世人所重,且骄纵自负,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于他确非易事。但不管怎祥,他归隐的决心已下。全诗结束两句说:“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无闷”语出《周易·乾卦》,意谓大德之人,避世而无所烦忧。这两句意思是:坚持节操岂止古人能够做到,《周易》所谓“遁世无闷”在今人身上同样可以得到征验!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也就在这大约半年之后,谢灵运终于称疾辞职,归隐到始宁的祖居。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此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等等,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篇6:南朝诗:《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锁玉
一、教学目标 概括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
2、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2、揣摩托车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聚集难点
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与学
第一课时
《登池上楼》
(一)导语
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芙蓉
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略他芙蓉般清新的风格。
(二)点击诗人
谢灵运,小名客儿,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家原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迁居南方。灵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
谢灵运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据近代人统计,见于著录的有21种,可惜大多散佚。今天能见到的除了《大般涅盘》译文外,还有90多首诗和4卷文。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山水诗。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三)通读课文,讲解诗意:
本篇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泻了仁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诗的前四句先从当前景物落笔,托物兴词,感怀喻志。首句写俯视池中,不禁联想起虬龙的深潜而自媚。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化虚为实,把本属传说的动物描绘得相当逼真。次句写仰视飞鸿,想象它振翮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
诗人于虬潜鸿飞,物类各得其所,联想到自己欲在仕途上直步青云,但又非智能所及,因而有“薄霄愧云浮”之感;退隐躬耕,体力难济,无以自养,因而又有“栖川怍渊沉”之叹。“徇禄”四句写明自己远守滨海州郡、久病初起的情状,实为失意情怀的具体抒写,于自嘲中尽情发泄了仕途蹭蹬的满腹牢骚。“徇禄”不得志以至于“及穷海”,其郁闷之情已难以自遣,再加上秋冬以来便卧病在床,以至于连节候更替都不知道了,这无疑使心绪更加愁苦。郁闷至极,必须想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因而久病初愈便急于登楼眺望就写得入情入理。“倾耳”六句,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了满园春色。“倾耳”二句先写远景,境界开阔,诗人自我形象鲜明。“倾耳”一词,诗人聆听江涛声的神情宛然可想;“举目”一词,诗人眺望远山的神态宛然可见。“初景”二句写明冬去春回,节候改变,是诗人的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转写近景,格调清新妩丽,为全诗之警策,历来为人所激赏,甚至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诗品》引《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诗人梦见惠连而得佳句,这是出于某种灵感火花的触发,还是故神其说,今已无法得知,不过此联确实是天生好语,仕途蹭蹬的诗人久病初愈,初登池上楼,看到潋滟的池水边已吐出了嫩绿的青草,花园中的柳林间,春鸟乱飞,鸣声上下。这种新鲜而美丽的景色,确能使一直被苦闷和忧虑缠绕着的诗人的胸怀得到暂时的开豁,这种富有生意的新鲜感受与一时的愉悦心情融为一体,情韵兼胜,臻于化境,因而叶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据王若虚《滹南诗活》卷一引),胡应麟说“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此却率然信口,故自谓奇”(《诗薮》外编),正说明此联的好处在于自然天成,诚如鲍照所评:“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这六句写诗人登临远眺,耳目所接,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写景如绘。然满园春色固然能暂时舒展诗人的情怀,但难以尽遣心中之郁闷,于是诗人自然过渡到对隐居的向往。
诗最后六句写诗人触景伤怀,决意归隐。“祁祁”二句写诗人因看到春景而引起对古人歌咏春天情景的伤感情绪的共鸣。“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楚吟”指《楚辞・招隐士》。而《招隐士》又是招寻隐士的诗,因之由此又引起以下离群索居等语。“索居”二句写明离群索居容易觉得日久难耐,因而难以安心做到。这是一般而论,并非指作者自己。诗的最后两句即写明坚持节操不只古人能够做到,“遁世无闷”(《易经・乾卦》)在自己已征验实现了。诗人在《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一诗中说:“将穷山海迹,久绝赏心昭。”可见他本来就把出任永嘉太守看作遁世归隐,所以此处才说“无闷征在今”。
灵运诗向有有佳句无完篇之讥,而此篇层次之间联系紧密,由托物兴词、感怀喻志、借景遣怀到决意隐居,转换自然,浑然一体,并且沟通并融化了玄言和山水,寓理于情,寄情于景,“于汉、魏外别辟蹊径,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黄子云《野鸿诗的》),尤其是对春色的描绘,诗人调动各种艺术手法以准确地捕捉大自然的各种形象,画面鲜丽清新,再加上有“池塘”一联为全诗增色,因而愈加神光四射,引人入胜,因之可称佳句完篇俱在的上乘之作。
理清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四)品味结构:讨论
小结:
全诗大致分为三层,但衔接很紧密。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
最后六
篇7:南朝诗:《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锁玉
一、教学目标概括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
2、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2、揣摩托车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聚集难点
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与学
第一课时
《登池上楼》
(一)导语
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芙蓉
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略他芙蓉般清新的风格。
(二)点击诗人
谢灵运,小名客儿,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家原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迁居南方。灵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
谢灵运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据近代人统计,见于著录的有21种,可惜大多散佚。今天能见到的除了《大般涅盘》译文外,还有90多首诗和4卷文。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山水诗。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三)通读课文,讲解诗意:
本篇.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泻了仁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诗的前四句先从当前景物落笔,托物兴词,感怀喻志。首句写俯视池中,不禁联想起虬龙的深潜而自媚。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化虚为实,把本属传说的动物描绘得相当逼真。次句写仰视飞鸿,想象它振翮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
诗人于虬潜鸿飞,物类各得其所,联想到自己欲在仕途上直步青云,但又非智能所及,因而有“薄霄愧云浮”之感;退隐躬耕,体力难济,无以自养,因而又有“栖川怍渊沉”之叹。“徇禄”四句写明自己远守滨海州郡、久病初起的情状,实为失意情怀的具体抒写,于自嘲中尽情发泄了仕途蹭蹬的满腹牢骚。“徇禄”不得志以至于“及穷海”,其郁闷之情已难以自遣,再加上秋冬以来便卧病在床,以至于连节候更替都不知道了,这无疑使心绪更加愁苦。郁闷至极,必须想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因而久病初愈便急于登楼眺望就写得入情入理。“倾耳”六句,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了满园春色。“倾耳”二句先写远景,境界开阔,诗人自我形象鲜明。“倾耳”一词,诗人聆听江涛声的神情宛然可想;“举目”一词,诗人眺望远山的神态宛然可见。“初景”二句写明冬去春回,节候改变,是诗人的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转写近景,格调清新妩丽,为全诗之警策,历来为人所激赏,甚至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诗品》引《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诗人梦见惠连而得佳句,这是出于某种灵感火花的触发,还是故神其说,今已无法得知,不过此联确实是天生好语,仕途蹭蹬的`诗人久病初愈,初登池上楼,看到潋滟的池水边已吐出了嫩绿的青草,花园中的柳林间,春鸟乱飞,鸣声上下。这种新鲜而美丽的景色,确能使一直被苦闷和忧虑缠绕着的诗人的胸怀得到暂时的开豁,这种富有生意的新鲜感受与一时的愉悦心情融为一体,情韵兼胜,臻于化境,因而叶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据王若虚《滹南诗活》卷一引),胡应麟说“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此却率然信口,故自谓奇”(《诗薮》外编),正说明此联的好处在于自然天成,诚如鲍照所评:“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这六句写诗人登临远眺,耳目所接,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写景如绘。然满园春色固然能暂时舒展诗人的情怀,但难以尽遣心中之郁闷,于是诗人自然过渡到对隐居的向往。
诗最后六句写诗人触景伤怀,决意归隐。“祁祁”二句写诗人因看到春景而引起对古人歌咏春天情景的伤感情绪的共鸣。“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楚吟”指《楚辞・招隐士》。而《招隐士》又是招寻隐士的诗,因之由此又引起以下离群索居等语。“索居”二句写明离群索居容易觉得日久难耐,因而难以安心做到。这是一般而论,并非指作者自己。诗的最后两句即写明坚持节操不只古人能够做到,“遁世无闷”(《易经・乾卦》)在自己已征验实现了。诗人在《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一诗中说:“将穷山海迹,久绝赏心昭。”可见他本来就把出任永嘉太守看作遁世归隐,所以此处才说“无闷征在今”。
灵运诗向有有佳句无完篇之讥,而此篇层次之间联系紧密,由托物兴词、感怀喻志、借景遣怀到决意隐居,转换自然,浑然一体,并且沟通并融化了玄言和山水,寓理于情,寄情于景,“于汉、魏外别辟蹊径,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黄子云《野鸿诗的》),尤其是对春色的描绘,诗人调动各种艺术手法以准确地捕捉大自然的各种形象,画面鲜丽清新,再加上有“池塘”一联为全诗增色,因而愈加神光四射,引人入胜,因之可称佳句完篇俱在的上乘之作。
理清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四)品味结构:讨论
小结:
全诗大致分为三层,但衔接很紧密。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
(五)小结:
本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第二课时
篇8:南朝诗:《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一)导语
谢眺,出身贵族,他的经历、思想以致创作方法都与谢灵运有许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故称“小谢”。他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诗歌对自然景色描写细致、生动,风格秀丽、清新。与诗人沈约开创的“永明体”对五言诗的格律化影响很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检查 2、解释字
(三)点击诗人
谢眺 (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眺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永明九年(491),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眺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眺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四)补充注释:
1. 三山:山名,在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还望:回头眺望。这首诗是写登三山时所见的美景何遥望京邑引起的思乡之情。三山:山名,在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
2. 灞:灞水,源出陕西蓝田县,流经长安。澹汉影丁U饩浠用了王粲《七哀诗》中“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一句。
3. 河阳:县名,故址在今河南孟县西,离洛阳很近。京县:这里指洛阳。潘岳《河阳县》中有“引领望京室”。这两句用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还望京邑金陵的情景。
4. 白日:明亮的日光。丽:附着。飞甍:飞耸的屋檐。
5.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这两句是说日光照在飞耸的屋檐上,屋檐高高低低,历历在目。
6. 绮:锦缎。
7. 静:或作“净”。练:白色的绸子。这两句是说天空中的余霞铺散开来像一片锦缎,澄澈的江水静静流动如一条白练。
8. 覆:盖。覆春洲:覆盖了春日的小洲,形容鸟儿之多。
9. 英:花。甸:郊野。
10. 方:将要。滞淫:淹留,久留。这句是说离开了京邑将要在外乡长久的滞留。
11. 怀哉:犹言“想念啊”。罢:停止。这句是说怀念故乡的忧伤使诗人停止了欢宴游乐。
12. 佳期:指回归的日期。何许:何时。这句是说惆怅归期无定。
13. 霰:小雪粒。
14. I(音枕):黑发。这两句是说怀着思乡之情,谁能不生白发呢?
(五)理清诗歌的结构
本诗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开头至“杂英满芳甸”,写登山临江春晚美景。
第二部分:由“去矣方滞淫”至最后,写遥望京都的故乡情思。
【评析】诗人傍晚时分登上高山遥望长安,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景观其中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句为最工,通过“绮”、“练”两个字,形象的道出了晚霞五彩缤纷的美妙景象和澄江的曲折及流水
篇9:谢灵运《登池上楼》及《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简析
谢灵运《登池上楼》及《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简析
【注释】
虬: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媚:自我欣赏。幽姿:优美的姿态。薄:迫近。怍:惭愧。进德:增进自己的德业,此指仕途上的进取。退耕:隐退耕作。徇禄:追求官爵俸禄。穷海:边元的海滨,此指永嘉(今浙江温州)。З(ē):病。卧З,卧病在床。衾:被子。昧:不明白。这句说因卧病而竟不知季节的变换。褰开:揭开帷幔。窥临:近窗观望。 聆:听。岖И(qīn):山势高峻的样子。初景:初春的阳光。 革:改变。 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新阳:新春。故阴:已过去的冬季。变鸣禽:鸣叫的鸟儿变换着种类。祁祁:众多的样子。 豳歌:指 《诗经豳风七月》,其中有“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诗句。萋萋:草的样子。楚吟:指《楚辞招隐士》,其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索居:独居。易永久:容易感到时间长久。离群:离开朋友。处心:安心。持操: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 岂独 古:难道只有古人能做到。无闷:没有。 指隐士不为世俗易其 志,不求成名, 避世而无所烦闷。 出自《易经乾卦》。征:验,得到证实。
【鉴赏】
晋初,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这首诗即体现了这种创作倾向。诗的前六句以三组对比来倾诉诗人矛盾的性情。“潜虬”,“栖川”,“退耕”象征他归隐田园,怡然自乐的心愿, “飞鸿”,“薄霄”,“进德”则象征其人生的报负。三组对比连用。由里及外,层层推进,突出强调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其中第一句暗用《易经乾卦》和《渐卦》中潜龙与飞鸿的意象, 类似于比兴手法。
“徇禄及穷海”一句交待了此诗写作的背景,与后文抒情作铺垫。接下来“衾枕昧节候”八句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春景。这八句对仗工整,视线由里及外,由远及近,由高及低,揉和听看感官的感受,写出了动与静、声与色,明与暗,冷与暖的各种对比,是一幅生动的早春的图景。传世名句“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自然浑成,清新可爱。“生”字似信手拈来,传神地写出了春天的特征,因而这一句常用来引证谢诗的风格。最后六句抒发了诗人欲遁世离尘又徘徊不决的苦闷,情调低沉哀伤。虽然结句勉励之志尚在,然而这种遁世无闷的人生哲学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全诗层次分明,描写工细,然而不免有人工雕凿之感。他旨在从外物远累的角落寻求自我解脱,然而,由于过分逼真地再现自然,反面失去了山水之乐,终不似陶诗之自然天成。
第二课时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一)导语
谢眺,出身贵族,他的经历、思想以致创作方法都与谢灵运有许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故称“小谢”。他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诗歌对自然景色描写细致、生动,风格秀丽、清新。与诗人沈约开创的“永明体”对五言诗的格律化影响很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检查 2、解释字
(三)点击诗人
谢眺 (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眺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永明九年(491),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眺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眺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四)补充注释:
【注释】
1、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2、灞逋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河阳视京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 诗意。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3、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两句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望见。
4、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澄江:清澈的江水。练:洁白的绸子。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5、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杂英:各色的花。甸:郊野。
6、方:将。滞淫:久留。淹留。怀:想念。
7、佳期:指归来的日期。怅:惆怅。霰:雪珠。两句意为: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8、I:黑发。变:这里指变白。两句意为: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补充注释:1. 三山:山名,在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还望:回头眺望。这首诗是写登三山时所见的美景何遥望京邑引起的思乡之情。三山:山名,在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
2. 灞:灞水,源出陕西蓝田县,流经长安。澹汉影丁U饩浠用了王粲《七哀诗》中/“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一句。
3. 河阳:县名,故址在今河南孟县西,离洛阳很近。京县:这里指洛阳。潘岳《河阳县》中有/“引领望京室/”。这两句用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还望京邑金陵的情景。
4. 白日:明亮的日光。丽:附着。飞甍:飞耸的屋檐。
5.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这两句是说日光照在飞耸的屋檐上,屋檐高高低低,历历在目。
6. 绮:锦缎。
7. 静:或作/“净/”。练:白色的绸子。这两句是说天空中的余霞铺散开来像一片锦缎,澄澈的江水静静流动如一条白练。
8. 覆:盖。覆春洲:覆盖了春日的小洲,形容鸟儿之多。
9. 英:花。甸:郊野。
10. 方:将要。滞淫:淹留,久留。这句是说离开了京邑将要在外乡长久的滞留。
11. 怀哉:犹言/“想念啊/”。罢:停止。这句是说怀念故乡的忧伤使诗人停止了欢宴游乐。
12. 佳期:指回归的日期。何许:何时。这句是说惆怅归期无定。
13. 霰:小雪粒。
14. I(音枕):黑发。这两句是说怀着思乡之情,谁能不生白发呢?
【导读】
这是谢I的名作。诗写诗人即将离开京邑(建康)时,登上三山,望见京邑春色满目,引起离悲别恨满怀。京邑景色越美,越能勾留住诗人离去的脚步,所以,此诗中的景色描写已经能和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此诗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明,又极其洗练流丽。其“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想象奇妙,精警工丽,韵致悠扬,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李白曾赞美道:“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口令》)
①本诗作于建武二年(495)作者离京城外任宣城太守途中,写登上三山时回望京城和大江的美景而引发的乡国愁思。写景视野开阔,绚丽多姿。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上有三峰。京邑,京城建康。②灞(bàsì罢四):灞水之岸。灞,水名,在今陕西。澹岸。王粲离长安赴荆州避乱时,作《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③“河阳”句:潘岳任河阳(在今河南)县令时,作《河阳诗》:“引领望京室。”京县,指洛阳。以上两句借王、潘二人望京以自况。④丽:使绚丽。飞甍(méng蒙):凌空如飞的'屋檐。⑤参差:错落不齐。⑥绮:有美丽花纹的丝织品。⑦练:白绢。⑧覆:遮盖。春洲:春天江中的小洲。⑨杂英:各种花卉。甸:郊野。⑩方:将。滞淫:停留。(11)怀哉:《诗经王风扬之水》:“怀哉怀哉!曷月予旋归哉!”怀,想念。罢:止。(12)佳期:指回乡日期。诗人出生于建康,故视京都为故乡。怅:惆怅。何许:如何。指不知有多少。(13)霰:小雪粒。(14)I(zhěn诊):黑发。
(五)理清诗歌的结构
本诗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开头至“杂英满芳甸”,写登山临江春晚美景。
第二部分:由“去矣方滞淫”至最后,写遥望京都的故乡情思。
【评析】诗人傍晚时分登上高山遥望长安,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景观其中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句为最工,通过“绮”、“练”两个字,形象的道出了晚霞五彩缤纷的美妙景象和澄江的曲折及流水的清澈,“练”用在这里是再贴切不过的了。通过对比,一个是天上的云彩,一个是地上的小河,一个五彩斑斓,一个犹如白练,真是景色美妙绝伦。更兼小鸟在小洲上鸣叫,落花铺满了小甸。如此美景诗人怎忍离去,不知何日能再故地重游。同时更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六) 思想内容赏析
【品评】这首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诗歌的前八句写他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用“余”、“散”、“澄”、“静”等宇把黄昏天空和春江上的秀色佳气生动地传写出来,真有思侔造化之妙。然后诗人把眼光落到那花草繁茂的郊外:“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诗人用“喧”和“覆”字写出了日落时飞鸟纷纷投林的景色,而“杂”和“满”字则写出了群芳怒放的情形。在诗人笔下,白日、飞甍、晚霞、江水、喧鸟、杂英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诗歌的后半部抒发诗人去国怀乡的怅惘之情。归期渺茫,日夜恩乡,诗人的头发怎能不斑白呢?诗歌围绕着“望”字着墨,章法严谨。诗歌对仗精工,讲求声津,与唐代律诗相近,所以后人说他“诗变有唐风
王仁玉
篇10:《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笔Π迨榭翁,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奔蚪椤兜丘偃嘎ァ纷髡咄踔涣。
3笔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苯柚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弊杂衫识凉攀,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逼舴⒑凸睦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痹谘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笔ε湟舴抖粒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引导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弊杂啥痢
3敝该读。
4钡缒钥渭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狈中∽樘致凼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备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被玫普故狙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背鍪径嗝教蹇渭,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逼舴⒀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
篇11:《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 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①屈 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许 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⑤杜 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⑥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⑦诗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DD《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DD《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DD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DD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G赞为“雄跨今古”。
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
总结
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习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
写作
“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g,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篇12:《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杜甫诗鉴赏
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从成都流浪到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又出蜀东下,经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入湘,到了岳州(今岳阳市)。
《登岳阳楼》就是此期的登楼抒怀之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是一组工对严整的句子。
岳阳楼久负盛名,杜甫早“闻”其名而未曾一见,今日不但见了,而且“上”了。那种欣喜之情就不由倾泻于诗句之中。“昔闻”说明他渴望、向往之久,“今上”点出他如愿以偿之喜。一般来说,五律的首联不必对仗。诗人之所以要运用对偶句,就是因为通过这种严整的对仗,强烈地把自己今昔的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从结构上说,这一联切入诗题,引起全篇的写景和抒情。
登上岳阳楼,是为了观赏洞庭壮景。颔联紧承首联的“上”,写登楼后所见。洞庭湖的气象万千,风光无限,而诗人抓住洞庭湖最显著、最典型的特征DD雄伟壮阔来加以描绘。“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描绘洞庭气象的诗,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叹服。宋代刘须溪说:“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杨伦《杜诗镜铨》)。明代王嗣]则认为这两句“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杜臆》卷十)。对此二句的推崇,可谓至极。孟浩然也曾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来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清代诗论家沈德潜比较这两联诗句说:“孟襄阳(指孟浩然)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虚写”
(《唐诗别裁集》卷十),从“实”和“虚”的手法上指出了这两联诗写景的差异。孟浩然的诗句是他不过是借写洞庭湖景来表达个人“欲济无舟楫”,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总还不免拘限于个人的仕宦得失。
而杜甫不仅从洞庭写到江南大地,而且又从江南大地写到天地日月,从这个无比广大的角度来描写洞庭湖,就从更大的空间范围表现出了洞庭的壮阔气象。这当然与杜甫的怀抱有关。他一生“蒿目者民生,系怀者君国”(杨伦《杜诗镜铨序》),时刻将人民的安危和国家的命运放在心上,所以,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因此《西清诗话》说此二句“大与诸子迥别”,而别又别在“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从前四句的写景转入后四句的抒情。亲朋音讯阻绝,老病孤舟为伴,一“无”一“有”,曰“一”曰“孤”,感情色彩特别浓厚,炼字遣词十分精确。此时已五十七岁的杜甫,年老多病,飘零无依,晚景凄凉。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中,诗人倍觉自己的孤单,联想起走过的漫长的人生道路和经历的种种艰辛,更感到悲哀,肝肠欲裂。这其间包含了诗人对往事痛苦的追忆过程。黄生说:“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指出了诗人情绪的起伏和诗人表现手法的巧妙。诗人运用这种阔狭的鲜明对比,把自己的坎坷遭遇描述得更为突出,正如浦起龙所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起到了互为映衬的作用。这一联从写景转入抒情,从所见转到所感,从阔大转到狭小,从登临的喜悦转到身世的凄凉,结构严谨,层层变换,步步深入,显示出杜甫娴熟的诗歌表现技巧。
在诗的尾联,诗人又从狭处跳到阔处,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就在这一年八月,吐蕃进犯,京师戒严,边陲屯兵,战事频繁。同年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等作乱,杀死节度使李怀仙,自称留后,逼迫朝廷认可。这就是所谓“戎马关山北”的史实。
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涕泪纵横。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最后这一联,诗人由个人扩展到国家。“戎马关山北”五字,体现出诗人胸中装有黎民社稷,襟怀无比宽广,与洞庭湖的阔大壮伟的气象达到和谐统一,使情感与景物相得益彰。
篇13: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自主、交流、展示、点拨、比较。
一、导入新课
江南三大名楼除了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北武汉的黄鹤楼,还有一个就是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我们已经学过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中有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那么这个“前人”就包括诗圣杜甫以及诗仙李白。面对洞庭湖水的奇丽风光,范仲淹表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在唐代现实主义作家杜甫的眼中,洞庭湖又会引发出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比较学习唐朝两大泰斗面对岳阳楼的感情抒怀。
欣赏诗歌,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识链接
1、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城西,建于唐朝开元四年至开元七年间,建筑高耸,气势雄伟。自古以来,这座宏伟的楼宇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据记载,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此,在洞庭湖畔建起训练水兵的阅兵楼。公元7,唐朝诗人张说被贬谪到岳州(今岳阳),就在鲁肃的阅兵楼旧址修建岳阳楼。从此以后,历代著名诗人墨客经过此地都有题咏。李白、孟浩然都有诗留在这里。杜甫借这首诗借景抒怀,写出他遭受安史之乱后痛苦的心境,也描绘了岳阳楼雄伟壮阔的景象。
2、作者介绍。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
作家小档案。
教师补充:
杜甫(712—770)晚唐时期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故也称“杜少陵”。因诗多涉笔社会动荡、百姓疾苦、政治黑暗,所以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因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所以被后世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1)35岁以前,读书漫游时期。(2)35至44岁,困守长安时期。(3)45岁至48岁,陷贼与为官时期。安史之乱开始后,他流亡颠沛,(4)49至59,漂泊西南阶时期。严武死,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三、整体感知
1、朗诵诗歌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请用明白晓畅的语言疏通文意。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洞庭湖浩瀚无边,吴楚两地被分隔在东南两方,日月星辰好像在洞庭湖上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没有一个字的音信,年老体弱,只有一只船伴随着自己。关山以北依然硝烟四起,凭窗遥望我不禁涕泪交流。
3、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前两联侧重于写景状物,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
四、引领探究。学生质疑,师生答疑。知识储备。
1、由老师设定问题,引领学生初步理解这首诗,这一步可由加深学生对诗歌的自我理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注意在学生发表意见之后,老师要进行总结,巩固知识。
(1)请找出诗中你所认为能打动人心的字词或诗句,并向大家说出你的理由。各抒己见。
如:
a.首联的“昔”和“今”的对比,可以看出诗人由久闻其名到真正体验的喜悦之情。
b.颔联的“坼”和“浮”,一个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c.颈联的“无一字”和“有孤舟”相对比,更衬出诗人的孤苦之情。 d.“涕泗流”给大家呈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已入垂暮,想起国事仍不能自已,让人动容。
(2)请找出诗中的意象,感知这些意象带给大家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孤舟——孤苦漂泊
2、知人论世。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冬,因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在四川失去了生活依靠,就坐船顺长江东下,出三峡到荆州,又沿洞庭湖向南飘游,到了岳阳,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放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时年五十七岁,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想不到转过年来的冬天,他就在水上的一条小船里与世长辞。)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3、探究储备
(1)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状物有何特点?
状写吴楚、乾坤、日月之景。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雄浑阔大,景象宏伟绮丽。
又:第二联是千古流传名句。请把本联与孟浩然的咏洞庭之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名句作一对比,看哪首诗的意境写得更好? (师可提示孟诗与杜诗的描绘洞庭景物的范围、胸怀)。
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气势和蓄势,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为东南两地,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由自然之景写出自己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所以杜甫的.更好!
(2)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试分析作者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提示何谓宽阔到狭窄的意境)。
(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①由洞庭的广阔壮丽之景到个人的遭遇与境况。
诗人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②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伤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又:颈联、尾联写了哪些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由音信断绝的家事写到老病飘零的孤苦;由战乱未止的国事写到老泪纵横的悲伤;由个人不幸写到国家不幸——身世之悲与国家之忧两相交融。由身家及至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3)颔联和颈联有何内在联系?
颔联写雄浑阔远的景象,颈联写孤身飘零的身世。景是阔景,情是哀情,以雄浑阔大之景反衬孤身悲苦之情。唯有景之阔大,方能显出孤身漂泊之小,才能彰显境遇之悲苦。“日月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喻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慨。
(4)颔联和尾联有何内在联系?
颔联气象宏奇伟丽,壮阔无比;尾联由身家遭遇及至时事国运,诗人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为国家危难落泪。从壮阔无比的景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高,这是以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景象映衬了诗人心忧黎民、情系社稷、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诗人将湖山之胜与家国多难结合起来抒写,营造了沉雄悲壮的艺术境界。江山的壮阔与胸襟的博大,在诗歌里互为表里。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5)首联今昔对比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诗人用了“昔闻”告诉我们过去听说过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但由于战乱频繁,身世漂荡,这个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实现。通过“今上”写出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意在抒发自己早年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可谓百感交集!
五、引导学生综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诗主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通过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和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课堂小结: 诗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通过情景相衬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苦闷心情和对国家百姓的担忧之情,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相交融,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六、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
两首诗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答案示例: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夏十二,李白朋友,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开头写岳阳楼四周宏丽景象,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补充探究:
篇14: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自主阅读,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3、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触景感怀这一手法。
[教学难点]
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 型]
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探究法
[教 具]
多媒体设备
篇15: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明确: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明确: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明确: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
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明确: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明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明确: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不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
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四、课堂小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
【板书设计】
岳阳楼
家事 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