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zhir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找出五个男子汉在逃生出来的过程中所遇见的艰难险阻。
2.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被称为“男子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五位男子汉面对险境顽强勇敢地斗争精神。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一、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刨煤【páo】 巷道【hàng】 矸子【gān】 撬开【qiào】
瘪了【biē】 琢磨【zhuó】 搀扶【chān】 蹭破【cèng】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成绩完全丢失或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
大难临头:大灾大祸降临头上。
3.作者介绍
钱钢,1953年8月11日出生,浙江省杭州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及记者,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69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排长、干事,《解放军报》记者、记者和处长,《地震报》干部。全国记者协会理事。作家。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1年至1984年间,他与江永红合写的《蓝军司令》、《奔涌的潮头》,先后获得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86年他凭《唐山大地震》再次获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86年刊于《解放军文艺》杂志),该书成为香港优秀畅销书之一,更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是美国和香港若干大学的新闻写作课教材。其他作品包括《大清留美幼童记》(与胡劲草合撰)、《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原名《海葬》)、《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与耿庆国合编)、《旧闻记者》《中国传媒与政治改革》《中国传媒风云录》(与陈婉莹合编)等。
4.背景介绍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12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二、课文导入
播放唐山大地震后的图片,请学生观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步骤
1.提问:通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再现了唐山大地震中五位男子汉与死亡顽强抗争的场景,给人以深刻的思索与启迪。
2.提问:“15天”!这是生命的奇迹,伟大的奇迹!奇迹是怎样造就的呢?在这个造就奇迹的过程中这个五个男子汉遇到了怎么的挫折与险阻呢?找出来,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明确:①出路堵死;②严重缺水;③没有灯光;④缺少食物。 启示略。
3.提问:读了课文,你认为奇迹是怎样造就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明确:①强烈的求生欲望;②五人群体的力量;③挑战体能极限的毅力;④补充水分;⑤抱团取暖。
4.提问:本文其实是一篇“采访笔录”,想一想,作者用这样的方式有什么好处?多角度分析,说说这份笔录有哪些创意。
明确:采用当事人回忆,作者笔录的方式,让读者感觉更加真实,用这样的方式还原事实真相,能是读者更加感同身受,体会当事人的情感。
5.提问:文中五个男子汉的表现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启示?
明确:在灾难面前,我们不能失去与自然抗争的勇气和力量,只要有一线求生的希望,就不能轻言放弃。
四、作业布置
最近几年,全球各地地震频发。从汶川到海地,从智利到玉树,给各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惨重损失。
假如一位灾区的同龄人在网上发帖,地震造成了他的父母悲惨离世,自己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你准备怎样跟帖留言。要求不少于30字。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2: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按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安排材料,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走近作者。
王安忆,上海人,1954年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娟迁至上海。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等小说集及《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等长篇小说。作品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理解”与“爱”是她的创作宗旨。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风靡 恍惚 崇拜 酿成 嗫嚅 胆怯
嘱咐 潦草 沮丧 橘子 荤菜 嘴馋
【目标展示】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概括小男孩的性格特点。
【新知研习】
一、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复述时注意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这个男子汉的?理解小标题的作用。
明确:⑴他对食物有足够的兴趣;
⑵ 他崇拜父亲,认为父亲无所不能;
⑶ 他有独立的要求,要求独立做事;
⑷他不轻易掉眼泪;
⑸他沉着面对生活挑战。
二、阅读探究
请同学们采用跳读及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把文中集中刻画小男孩性格特点的语句划下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说出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了小男孩性格特点的?
明确:
⑴他对食物的兴趣:
①量很多,范围很广,极有滋味,“叫人看了不由得也会嘴馋起来”,从侧面写出他吃饭极有滋味。
②补写吃青菜一事,风趣幽默。
③“他可以耐心地等上三刻钟,为了吃小笼包子。”“三刻钟”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极难安静下来的,但“他”却很有“耐心”,可见其兴趣之浓厚。
④他为了去少林寺,愿意在吃上做出一些牺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已经不简单了)。
⑵他对父亲的崇拜:
①写他帮妈妈攻击爸爸,是男孩子的天性,体现他男子汉同情弱者的品质。丝毫不妨碍他对爸爸的崇拜。
②写他认为爸爸无所不能,表现了一个离开父母的孩子想得到父亲有力臂膀支撑的一种想像。
③结尾处真实地再现了孩子对爸爸的深切思念。
⑶他对独立的要求:
①走路时,从他那挣扎的状态中,可见他想要独立愿望之坚决,“男人”的性格初见端倪。
②去买山楂片时,我本想帮他的,却使他失去了一次自己锻炼的机会,因而他显得“沮丧”。
③对去换橘子水的独立性和狂热性,是一种要满足成功感的外在表现,表现小男孩越来越想与成人一样享受独立做事的满足,流露出作者的关爱赞赏之情。
⑷他的眼泪:
①写“他”男儿有泪不轻弹,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刚强,但这种刚强又有别于成年人。
②“拿起一块手巾捂住了脸”,这是他由来信想起了在上海时的生活,到了动情处竭力掩饰自己的泪水,可见他是一个坚强的男孩子。
③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情亦是大丈夫!这一部分表现“他”的刚强,“一条男子汉”的形象已经显现。
⑸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①去的那天早晨他一声不吭,很镇静的四下打量着。
②“可是他明白了自己不得不去……不作任何无效的挣扎。”表现他作为一个男孩子、一个男人、一个男子汉的刚强、成熟。
③回安徽时的勇敢,也是细节描写,表现他的沉着。
【归纳总结】
按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安排材料。
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
【巩固拓展】
观察几个小朋友玩耍时的情景,描写其中一个小朋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预习指导】
体会本文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
圈点勾画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加以批注。
【板书设计】
小标题--分类
典型材料--性格特点
细腻描写--性格特点
【教学反思】
文通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强) NO.19
课题:我们家的男子汉 主备人 张建刚 审核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品味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
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对表现人物及作者情感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组长检查圈点勾画批注完成情况。
【目标展示】
品味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新知研习】
1.完成思考练习一
自由发表意见,但要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2.交流圈点勾画的个人认为文中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自由发表意见。
【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一个关于男子汉的话题。在一个蹒跚学步、稚气未脱的小男孩的生活细节中,我们认识到了男子汉的真谛。至情至信、自主独立、刚强坦诚的人就是男子汉。不论年龄的大小、不论职位的高低、也不论财富的多寡,只要拥有了这些优秀品质,你就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巩固拓展】
开一个小组交流会,交流父母告诉你的你小时候的一些事。
提示:
在日常生活中或写文章时,细节往往能收到以一当十的良好效果。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将父母描述你小时候地细节细致地表述出来。
【预习指导】
预习《柳叶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谭义专
[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3:夏天的昆虫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文章自问自答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一、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呱呱叫【guā】 竹篦【bì】 栖息【qī】 嫩绿【nèn】
碧绿【bì】 清脆【qīng】 厉害【lì】 缚住【fù】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呱呱:形容极好。
栖息:有止息、隐居、暂住之意,另有寄居之所之意。
缚住:捆住;束缚;捕获。
⒊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二、课文导入
播放一些昆虫的图片,请学生观看并结合自己的了解具体谈谈对某些昆虫的认识。
三、教学步骤
1. 提问:通读全文,请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刀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在写法上,有的主要描写虫的叫声、饲养;有的主要写虫的形状、捕捉方法等。字里行间流露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2. 提问: 课文说了哪些关于侉叫蛐子习性的内容,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①就会呱呱地叫;②什么都吃,据说吃了辣的更爱叫;③咬人。
3. 提问:课文说了哪些蝉的品种,它们各有什么特色?
明确:①海溜:最大,色黑,叫声洪亮,生命力很强。②嘟溜:体较小,绿色而有银光,样子最好看,叫声也好听。③叽溜:最小,暗赭色,因其叫声而得名。
共同点:喜欢栖息在柳树上。
4. 提问:作者是抓住“螳螂”的哪些特征来进行介绍的?请你写一个于“螳螂”有关的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明确:头、翅膀、颜色和脉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的意思是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喻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身后的祸患。
5. 提问:阅读全文,想一想:夏天的昆虫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蝈蝈、蝉、蜻蜓、刀螂这四种来介绍?介绍每种昆虫各说了些什么?
明确: 这四种昆虫是作者童年在家乡的时候常常见到的昆虫,甚至在作者童年的时候跟这些昆虫一起嬉戏过,仔细观察过,有些还捕捉过,这对作者来说是童年珍贵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①介绍蝈蝈的时候说了蝈蝈的种类、习性和蝈蝈的饲养方法。
②介绍蝉的时候主要是介绍了蝉的种类和捉蝉的方法。
③介绍蜻蜓的时候主要是介绍蜻蜓的种类。
④介绍刀螂的时候就主要写了刀螂的外形。
6. 提问: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结束语,交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你以前读过的文章,有没有类似的写法?记住这段话,注意学习和运用这种写法。
明确: 这是一种自问自答的写法。作者通过自己问问题自己解答,道出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就是希望现在的孩子能够多多的去亲近大自然,仔细观察,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四、作业布置
短短的文章,作者就将四种昆虫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无疑都来源于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你们自己仔细观察一种动物,从外形、生活习性、饲养等方面给你们所观察的动物写一个小片段。
谭义专
[夏天的昆虫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4:《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2.品位本文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 重点: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难点:品位本文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2分钟左右)
1、由检查预习导入:“神舟”五号飞船的相关知识引入。
2、出示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1、出示自学提纲。
(1)收集资料:关于作者及杨利伟。
(2)正读课文,读准停顿和字音,积累词语。
(3)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并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4)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杨利伟“夺人风采”的词句,并进行分析。
(5)杨利伟此次出征有何重大意义?
2、学生自学。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见教参)
(1) 杨利伟,男,汉族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身高1.68米,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2)瞩目() 苍穹() 浩瀚() 蕴含() 问鼎()军衔
(3)“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文章以时间为序安排材料,条理清晰。
如:5时-5时28分----5时30分。
(4)a“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微笑的神情”:表现了杨利伟的沉着老练和极为优秀的心理素质,更表现了他承担这样一个光荣任务的自豪和对圆满完成任务的自信。b 申请出征的报告:干净利落,斩钉截铁,刚劲有力。c “标准的军礼”: 不仅表现了杨利伟优秀的军人素质,也表达了中国宇航员征服太空的无声誓言和永不动摇的决心。d “激动地”“握手拥抱”和“不停地”“挥手致意” :融会着千言万语,交织着丰富的感情,有为自己、为战友、为民族共同梦想就要实现的无比高兴,有对人民和战友的信任的感激,有绝不辜负战友和人民重托的决心。e 对五星红旗的“深情”“注视”: 是一个战士在出征前对祖国行注目礼,他用自己的目光向伟大的祖国表达着决不让祖国失望,一定圆满完成任务凯旋的誓言,果断的“转身”动作,表现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气概,他用这个动作在向太空宣告:我来了!中国人来了!
(5)神舟五号上天,标志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成为苏、美两大国后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这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强大的象征,是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是中国人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我们中国将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努力的强大基础。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文题中“出征”本义是“出外打仗”,能否换成“出发”呢?将载人航天探险试验比作“出征”,形象贴切,为全文创设出庄严的、热情有气势的氛围,突出“神五”飞船发射的重要意义。
2、结合课文谈谈作为一名优秀的宇航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坚强的意志 丰富的经验 强健的体魄 爱国的情怀 从容的心理 果敢的作风
五、课堂小结:
结合目标谈谈收获。可以先从内容上总结,再说说写作上特点。
六、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完成基础训练 讨论补充
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侯晓旭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